資源簡介 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第4課夏商周王朝的更替練習題(含答案)選擇題1、右下圖為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38年)所鑄青銅器“何尊”的銘文,其中,“宅茲中國”的記載是目前所見“中國”一詞最早的實物見證。當時的政治局面是( )A.世襲制開始代替禪讓制 B.分封諸侯擴大統治范圍C.諸侯競相稱霸 D.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2.當你看到《最早的中國——二里頭文明的崛起》一書時,你應想到的朝代是(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元朝3.了解歷史時序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下面圖示中 處朝代對應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世襲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4.西周實行的政治制度是( )A. 禪讓制 B. 郡縣制C. 分封制 D. 行省制5.周幽王 “烽火戲諸侯” 的故事中,諸侯們之所以能被周幽王調動,是因為他們有( )A. 向周王進獻貢賦的義務 B. 服從周王調遣的義務C. 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 D. 在自己封地內進行再分封的權力6.二里頭遺址是哪個朝代的都城遺址(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東周7.周武王伐紂的決定性戰役是( )A. 阪泉之戰 B. 涿鹿之戰C. 牧野之戰 D. 城濮之戰8.下列關于夏、商、西周的說法,錯誤的是( )A. 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B. 商朝的青銅鑄造業發達C. 西周的都城在洛邑D. 夏、商、西周的亡國之君分別是桀、紂、周幽王9 分封制下,諸侯的權力不包括( )A. 建立軍隊 B. 任免官員C. 管理土地和人民 D. 進行再分封10 夏、商、西周時期,統治階級維護統治的手段不包括( )軍隊 B. 刑法 C. 禮儀教化 D. 民主選舉西周的建立者是( )A.禹B.啟C.周武王D.周平王12.西周的都城是( )A.陽城B.亳C.鎬京D.洛邑13.西周實行的政治制度是( )A.禪讓制B.世襲制C.分封制D.郡縣制14.西周滅亡的時間是( )A.公元前1046年B.公元前771年C.公元前770年D.公元前476年15.導致西周滅亡的事件是( )A.牧野之戰B.國人暴動C.烽火戲諸侯D.犬戎入侵16.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重大社會變革。下列關于三代更替的說法,錯誤的是( )A.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B.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定都亳C.周武王伐紂,建立西周,定都鎬京,史稱東周D.夏、商、西周三代的滅亡都與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有關17.分封制是西周時期重要的政治制度。下列關于分封制的說法,正確的是( )A.分封的對象是周天子的親屬、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B.諸侯在封國內享有絕對的統治權,可以隨意任免官員C.分封制的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D.分封制有利于維護西周的統治,對后世沒有任何消極影響18.夏、商、西周時期,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下列關于這一時期農業發展的說法,錯誤的是( )A.農業上已經知道選種、施肥和治蟲害B.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種,商朝時都已經有了C.西周時期,已經用一定數量的青銅農具進行農業生產D.農業生產已經采用大規模的集體耕作方式19.夏、商、西周時期,青銅文化高度發達。下列關于青銅文化的說法,正確的是( )A.我國青銅文化的燦爛時期是夏朝B.四羊方尊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C.商周時期的青銅鑄造業規模宏大,組織嚴密,工藝高超D.青銅文化只體現在青銅器的鑄造上,與其他方面無關20.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下列關于甲骨文的說法,錯誤的是( )A.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B.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很多字體至今仍在使用C.甲骨文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D.甲骨文的發現,使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西周開始二、非選擇題21、文物承載文明,傳承文化。辨別下列文物解說的正誤,在答題卷該題的的括號內正確的打"V”,錯的打“×”,并加以改正。(1)圖2文物是已發現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之一,腹內銘文記述了周文王在牧野伐紂的過程,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 )圖2利簋及銘文(2)圖3文物反映了漢代儒者講經上課的情形,有助于了解漢代儒學教育的狀況。( )圖3漢代講經圖(3)圖4文物刻有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從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希臘社會。( )圖4《漢謨拉比法典》石柱22、根據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歷法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尚書·堯典》記載了“堯制歷”一事。堯將每年觀象測量所得的節氣信息頒發給四方部落首領及其治下的民眾(即為觀象授時),以指導農業生產。“觀象授時”符合華夏各部落的利益,使得堯部落與華夏各部落建立起互惠互利的政治框架,因而,堯確立了其領導華夏的最高權威,成為“天子”。這成為“大一統”學說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政治實踐。——摘編自《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等材料二 歷代王朝通過制度創新,不斷創設因時制宜的制度來適應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史大勢,以下三幅示意圖依次體現了西周、秦朝、元朝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圖一圖二圖三——摘編自《中國歷史地圖集》等(1)根據材料一,指出"堯制歷"在政治方面的作用。(2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依次寫出上述三個朝代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6分)(3)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請你們歸納出一個學習主題。23、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問題:(1)這句話反映了當時什么樣的政治制度?(2)這種制度在當時起到了什么作用?2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 ——《史記 夏本紀》 材料二:“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嬖于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于是使師涓作新淫聲,北里之舞,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而盈鉅橋之粟。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臺,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于鬼神。大聚樂戲于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史記 殷本紀》(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反映了夏桀和商紂怎樣的統治?(2)夏桀和商紂的統治最終導致了怎樣的結果?從夏桀和商紂的統治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答案1-5BABCB 6-10ACCBD 11-15CCCBD 16-20CACCD21、(1)(×)“周文王”改為“周武王“(2)(√)(3)(×)“古希臘”改為“古巴比倫”22、(1)確立了堯在華夏部落的權威,建立穩定的政治框架,是最早的"大一統 "政治實踐。(2)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3)中國古代政治大一統發展歷程。23、1.(1)這句話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諸侯,諸侯再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卿大夫等,形成了等級森嚴的統治秩序,天下的土地和人民都歸周天子所有,諸侯和卿大夫等都要服從周天子的統治。分封制在當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一方面鞏固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擴大了統治范圍;另一方面加強了周天子與諸侯之間的聯系,使周的文化具有穩定性和持續性。24、(1)材料一反映了夏桀的統治: 夏桀不施行德政,卻用武力傷害百姓,百姓不能忍受。這表明夏桀實行殘暴統治,濫用武力,不顧百姓死活。他窮兵黷武,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 材料二反映了商紂的統治: 商紂天資聰穎,口才好,行動敏捷,接受能力很強;氣力過人,能徒手與猛獸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絕臣下的諫勸,他的話語足可以掩飾自己的過錯。他憑著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憑著聲威到處抬高自己,認為天下所有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蕩作樂,寵愛女人。他特別寵愛妲己,一切都聽從妲己的。他讓樂師涓為他制作了新的淫蕩樂曲,北里舞曲,柔弱的歌。他加重賦稅,用來充實鹿臺的錢財和鉅橋儲存的糧食。他多方搜集狗馬和新奇的玩物,填滿了宮室,又擴建沙丘的園林樓臺,捕捉大量的野獸飛鳥,放置在里面。他對鬼神傲慢不敬。他在沙丘大擺酒宴,把肉掛成林,讓男女赤身裸體在其間追逐戲鬧,飲酒尋歡,通宵達旦。商紂同樣實行殘暴、荒淫無道的統治。他剛愎自用、驕傲自大,沉迷于酒色和享樂,不顧百姓疾苦,橫征暴斂,大興土木,還褻瀆神靈。(2)夏桀和商紂的統治最終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夏桀的殘暴統治激起了民眾的強烈反抗,最終被商湯所滅,夏朝滅亡。 商紂的荒淫無道使得商朝統治分崩離析,周武王率領諸侯聯軍在牧野之戰中打敗商紂,商朝滅亡。(3)從夏桀和商紂的統治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①統治者應施行德政,關心百姓疾苦,以民為本。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擁護,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如果統治者殘暴不仁,不顧百姓死活,必然會遭到百姓的反抗,最終導致國家的滅亡。 ②統治者要保持謙虛謹慎,不能驕傲自大。夏桀和商紂都認為自己天下第一,聽不進勸諫,這種自負的心態使他們失去了正確判斷和決策的能力,最終走向失敗。 ③統治者要遠離酒色和享樂,保持清醒的頭腦。沉迷于酒色和享樂會使人喪失斗志,荒廢政事,導致國家治理混亂。 ④統治者要尊重神靈和自然規律,不能褻瀆神靈。在古代社會,人們對神靈有著敬畏之心,統治者的行為會影響到百姓對神靈的信仰。如果統治者不尊重神靈,可能會引起百姓的不滿和不安。 ⑤統治者要善于納諫,聽取不同意見。一個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廣泛聽取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避免錯誤。夏桀和商紂拒諫飾非,最終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