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山東省泰安市2024年中考化學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山東省泰安市2024年中考化學試題

資源簡介

山東省泰安市2024年中考化學試題
1.(2024·泰安)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有著卓越的智慧和創造力。下列古代發明或創造中,主要體現化學變化的是
A.甲骨刻字 B.水車灌溉 C.濕法煉銅 D.紡紗織布
【答案】C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點及其判別
【解析】【解答】A、甲骨刻字過程只是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A不符合題意;
B、水車灌溉的過程只是物體的位置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B不符合題意;
C、濕法煉銅的過程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C符合題意;
D、紡紗織布的過程只是物質的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分析】根據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屬于物理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屬于化學變化進行分析解答。
2.(2024·泰安)筆、墨、紙、硯并稱文房四寶,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質屬于化學性質的是
A.可燃性 B.難溶于水
C.熔點高 D.常溫下呈固態
【答案】A
【知識點】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的差別及應用
【解析】【解答】 A、炭黑和氧氣在點燃條件下生成二氧化碳,表現出可燃性,該性質必選經過化學變化才表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故A符合題意;
B、 炭黑難溶于水,該性質不需要經過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故B不符還特意;
C、炭黑 熔點高,該性質不需要經過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故C不符合題意;
D、炭黑常溫下呈固態,該性質不需要經過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分析】根據需要經過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屬于化學性質;不需要經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屬于物理性質進行分析解答。
3.(2024·泰安)用數軸表示某些化學知識更加直觀、簡明、易記。下列表示錯誤的是
A.生活中常見物質的pH:
B.固體物質的溶解性:
C.生鐵與鋼的區分:
D.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
【答案】D
【知識點】影響溶解快慢的因素;合金與合金的性質;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地殼中元素的分布與含量
【解析】【解答】A、溶液pH<7顯酸性,pH=7顯中性,pH>7顯堿性,食醋顯酸性,pH小于7,食鹽水呈中性,pH=7,肥皂水顯堿性,pH大于7,圖示表示正確,故A不符合題意;
B、20℃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大于10g為易溶,溶解度在1g與10g之間為可溶,溶解度在0.01g與1g之間為微溶,溶解度小于0.01g為難溶,圖示表示正確,故B不符合題意;
C、生鐵和鋼都是鐵的合金,兩者的不同之處是含碳量不同,鋼的含碳量在0.03%--2%之間,生鐵的含碳量在2%--4.3%,圖示表示正確,故C不符合題意;
D、地殼中含量排在前四位的元素分別是:氧、硅、鋁、鐵,故含量由小到大的順序為鐵、鋁、硅、氧,圖示表示錯誤,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分析】A、根據溶液酸堿性與pH的關系以及生活中常見物質的酸堿性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常溫下固體物質溶解度和溶解性的關系進行分解解答;
C、根據鋼和生鐵的含碳量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地殼中含量排在前四位的元素進行分析解答。
4.(2024·泰安)合成材料的出現是材料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下列屬于合成材料的是
A.棉花 B.羊毛 C.蠶絲 D.塑料
【答案】D
【知識點】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對人和環境的影響
【解析】【解答】A、棉花可以天然種植得到,屬于天然材料,故A不符合題意;
B、羊毛可以直接從飼養的羊身上獲取,屬于天然材料,故B不符合題意;
C、蠶絲是蠶寶寶吐出天然絲線,屬于天然材料,故C不符合題意;
D、三大合成材料包括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和塑料,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分析】根據棉花、羊毛、蠶絲都屬于天然材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塑料屬于合成材料進行分析解答。
5.(2024·泰安)下列實驗操作中正確的是
A.傾倒液體
B.取用固體粉末
C.移走蒸發皿
D.量筒讀數
【答案】B
【知識點】實驗室常見的儀器及使用;藥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傾倒液體時,瓶塞倒放在桌面,標簽向著手心,瓶口應緊挨試管口緩緩倒入,故A錯誤;
B、往試管里裝入固體粉末時的操作要領是“一橫二放三慢送”,即先將試管橫放,把盛有藥品的藥匙(或紙槽)小心地送至試管底部,然后使試管直立起來,故B正確;
C、蒸發物質時,為防止燙傷,不能用手去拿正在加熱的蒸發皿,應該用坩堝鉗夾取,故C錯誤;
D、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液體,讀數時,把量筒放平,視線應與液體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圖中與視線液面的最高處保持水平,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分析】A、根據傾倒液體的正確操作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粉末狀固體藥品取用的操作要領進行分解解答;
C、根據加熱很燙的蒸發皿,不能用手去拿,以防燙傷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量筒量取液體的正確讀數方法進行分析解答。
6.(2024·泰安)稻田里的水稻出現了倒伏現象,為解決該問題可施用的化肥是
A. B. C. D.
【答案】A
【知識點】常見化肥的種類和作用
【解析】【解答】 水稻出現了倒伏現象,說明水稻缺鉀肥,含鉀元素屬于鉀肥,含磷元素屬于磷肥,含氮元素屬于氮肥,含氮元素屬于氮肥,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分析】根據水稻出現倒放是因為缺鉀肥以及鉀肥、磷肥、氮肥的定義進行分析解答。
7.(2024·泰安)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資源,保護空氣質量是全人類的共同使命。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保衛藍天”的措施有加強空氣質量監測,開發新能源,積極植樹造林等
B.空氣中的稀有氣體可制成多種用途的電光源,如航標燈、霓虹燈等
C.目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污染物有、、、等
D.酸性氣體未經處理排放到空氣中,可能導致雨水的,形成酸雨
【答案】C
【知識點】空氣的組成;空氣的污染與防治;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
【解析】【解答】A、加強空氣質量監測,能及時了解空氣質量狀況,采取有效措施; 開發新能源,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減少空氣污染;積極植樹造林,可以涵養水源,凈化空氣,這些措施都有助于“保衛藍天”,故A正確;
B、航標燈、霓虹燈等各種不同用途的電光源是利用稀有氣體在通電時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故B正確;
C、目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污染物有SO2、NO2、CO、O3、可吸入顆粒物等,而CO2是空氣成分之一,不屬于空氣污染物,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故C錯誤;
D、正常雨水約為5.6,是因為雨水中溶解有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而酸性氣體如SO2、NO2等未經處理排放到空氣中,與水反應生成相應的酸,使雨水酸性增強,pH<5.6,從而形成酸雨,故D正確;
故答案為:C。
【分析】A、根據 加強空氣質量監測,開發新能源,積極植樹造林等的意義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稀有氣體的物理性質和用途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二氧化碳是空氣成分之一,不屬于空氣污染物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正常雨水pH約為5.6,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到空氣中,會使雨水的pH<5.6,形成酸雨進行分析解答。
8.(2024·泰安)下列有關X、Y所表示的概念之間存在如圖所示關系的是
選項 A B C D
概念 X 中和反應 混合物 堿性溶液 氧化物
Y 復分解反應 純凈物 堿溶液 化合物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單質和化合物;純凈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中和反應是酸和堿作用生成鹽和水,是由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所以中和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即復分解反應(Y)包含中和反應(X),而圖中X包含Y,故A不符合題意;
B、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組成的叫混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叫純凈物,混合物(X)和純凈物(Y)之間屬于并列關系,而圖中X包含Y,故B不符合題意;
C、堿溶液呈堿性,堿性溶液包含堿溶液和某些鹽溶液(如碳酸鈉溶液),所以堿性溶液(X)包含堿溶液(Y),故C符合題意;
D、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是,化合物(Y)包含氧化物(X),而圖中X包含Y,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分析】A、根據復分解反應包含中和反應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混合物和純凈物是并列關系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堿性溶液包含堿溶液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化合物包含氧化物進行分析解答。
9.(2024·泰安)下列各組物質在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為無色透明溶液的是
A.NaCl、、 B.、HCl、KCl
C.、、 D.、KOH、
【答案】B
【知識點】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離子或物質的共存問題
【解析】【解答】A、BaCl2和Na2CO3會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兩者不能共存;由題意溶液,可知該溶液含有氫離子,Na2CO3中的碳酸根離子和氫離子結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分子,兩者不能大量共存,故A不符合題意;
B、、HCl、KCl之間,以及和酸性溶液都沒有沉淀、氣體或水生成,且溶液都呈無色,故B符合題意;
C、根據題意溶液為無色,而CuCl2溶液為藍色,故C不符合題意;
D、KOH、NH4NO3會反應生成水、氨氣和硝酸鉀,兩者共存,由題意溶液,可知該溶液含有氫離子,KOH中的氫氧根離子和氫離子反應生成水,兩者不能大量共存,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分析】A、根據題目隱含條件以及氫離子和碳酸根離子、鋇離子和碳酸根離子不能共存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題目隱含條件以及氯化銅溶液為藍色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銨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不能共存進行分析解答;
10.(2024·泰安)化學符號是獨特的化學語言。下列有關數字“2”的含義,說法正確的是
①②2O ③④⑤⑥
A.①和②中的“2”均表示兩個氧原子
B.③和⑥中的“2”均表示化合價
C.④中的“2”表示兩個鈉離子
D.⑤中的“2”表示原子序數
【答案】D
【知識點】元素的符號及其意義;元素周期表的特點及其應用;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常見元素與原子團的化合價
【解析】【解答】A、 元素符號前面的數字表示原子個數,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字表示1個分子中所含有的原子個數,所以②2O表示兩個氧原子,①CO2表示一個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兩個氧原子;故A錯誤;
B、元素符號右上角的數字表示1個離子所帶的電荷數,化學式元素符號正上方的數字表示該物質中某元素的化合價,所以③Ca2+ 表示一個鈣離子帶兩個單位正電荷;⑥表示氧化銅中銅元素顯+2價,故B錯誤;
C、由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構成的化合物屬于鹽類,④Na2CO3 表示示兩個鈉離子和一個碳酸根離子構成一個碳酸鈉粒子,故C錯誤;
D、元素周期表一個單元格左上角的數字表示原子序數,所以⑤中數字2表示氦元素的原子序數為2,故D正確。
故答案為為:D。
【分析】A、根據元素符號前面的數字表示原子個數,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字表示1個分子中所含有的原子個數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元素符號右上角的數字表示1個離子所帶的電荷數,化學式元素符號正上方的數字表示該物質中某元素的化合價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由離子構成的鹽類,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字表示該物質一個粒子中所含有的粒子個數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元素周期表一個單元格左上角的數字表示原子序數進行分析解答。
11.(2024·泰安)下列有關酸、堿、鹽的認識正確的是
A.宏觀:復分解反應一定有氣體、沉淀和水同時生成
B.微觀:鹽的溶液中一定含有金屬陽離子
C.變化:等質量的稀硫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充分反應,所得溶液一定呈中性
D.實驗:用濕潤的pH試紙測定氫氧化鈉溶液的pH,結果會偏小
【答案】D
【知識點】中和反應及其應用;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溶液的酸堿度測定;酸、堿、鹽的概念
【解析】【解答】A、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是有沉淀、氣體或水生成,只要滿足其中一個條件即可,不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故A錯誤;
B、鹽由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和酸根離子構成,所以鹽溶液不一定都含有金屬陽離子,如銨鹽的溶液中不含金屬陽離子,而是含銨根離子,如硝酸銨溶液中含有銨根離子和硝酸根離子,故B錯誤;
C、由于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未知,所以等質量的稀硫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充分反應,所得溶液不一定呈中性,故C錯誤;
D、不能用濕潤的pH試紙測定溶液的酸堿度,因為會把溶液給稀釋,所測的堿性溶液pH會偏小,酸性溶液pH會偏大,所以用濕潤的pH試紙測定氫氧化鈉溶液的pH,測得的pH結果比實際值偏小,故正確。
故答案為:D。
【分析】A、根據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是有沉淀、氣體或水生成,滿足其中一個條件即可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銨鹽溶液中不含金屬陽離子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溶質質量分數未知,無法確定等質量的酸和堿充分反應后所得溶液的酸堿性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用濕潤是pH試紙測定溶液的pH,所測堿性溶液pH偏小,酸性溶液pH偏大進行分析解答。
12.(2024·泰安)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NaCl溶液對葡萄球菌有明顯的抑制效果。如圖為某同學配制該氯化鈉溶液的過程,結合圖表信息,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NaCl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
溫度/℃ 0 10 20 30 40 60 80 90 100
NaCl的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3 38.4 39.0 39.8
A.圖①中攪拌可以增大氯化鈉的溶解度
B.圖②為氯化鈉的不飽和溶液
C.圖②中的溶液對葡萄球菌有明顯的抑制效果
D.圖②中的溶液可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得到氯化鈉晶體
【答案】B
【知識點】結晶的原理、方法及其應用;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溶解度的影響因素;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
【解析】【解答】A、攪拌只能加快物質的溶解速率,不能改變物質的溶解度,故A錯誤;
B、從表格數據可知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g,即該溫度下,100g水中溶解36.0g氯化鈉七號達到飽和狀態, 圖②100g水中,只溶解了10g氯化鈉不能達到飽和狀態,故B形成的是不飽和溶液,正確;
C、圖2中溶液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為, 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NaCl溶液對葡萄球菌有明顯的抑制效果, 圖②所配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9.1%<10%, 故圖②中的溶液對葡萄球菌不一定有明顯的抑制效果,故C錯誤;
D、從表格數據可知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采用蒸發結晶的方法得到氯化鈉晶體,只有溶解度隨溫度的降低而明顯減小的物質(如硝酸鉀)才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獲得晶體,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分析】A、根據攪拌只能加快溶解速率,不能增大物質的溶解度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溶解度的含義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溶質質量分數=算出圖②中溶質質量分數,在與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氯化鈉溶液具有較好抑菌作用作比較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氯化鈉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采用蒸發結晶的方法獲得晶體進行分析解答。
13.(2024·泰安)下列實驗設計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實驗 設計
實驗 目的 A.既可探究分子運動現象,又可證明氨水呈堿性 B.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燒條件,又可證明白磷的著火點比紅磷的低 C.既可探究質量守恒定律,又可證明紅磷燃燒放出熱量 D.既可探究水的元素組成,又可證明正負極氣體的質量比約為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識點】電解水實驗;物質的微粒性;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燃燒的條件與滅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由左邊小燒杯中的酚酞溶液變紅,右邊小燒杯中的濃氨水不變紅,說明氨分子不斷運動,運動到了酚酞溶液中,由于酚酞溶液在堿性溶液中變紅,因此又可證明氨水呈堿性,故該實驗設計能達到實驗目的,故A不符合題意;
B、該實驗中銅片上的白磷燃燒、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燒,說明燃燒需要與氧氣接觸;銅片上的白磷燃燒,紅磷不燃燒,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同時也說明白磷的著火點比紅磷的低,該實驗設計能達到實驗目的,故B不符合題意;
C、紅磷在密閉容器中燃燒,看到氣球先膨脹后縮小,說明紅磷與氧氣反應放出熱量,錐形瓶內氣體受熱膨脹,壓強增大,所以氣球膨脹,反應結束恢復至室溫,由于紅磷燃燒消耗氧氣,最終錐形瓶內的氣壓低于外界大氣壓,所以氣球又會縮小,該反應始終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在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天平平衡,可以用于驗證質量守恒定律,該實驗設計能達到實驗目的,故C不符合題意;
D、電解水實驗,正極產生氧氣,負極產生氫氣,正、負極氣體的體積比為1:2,質量比為8:1,該實驗設計不能達到實驗目的,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分析】A、根據酚酞溶液變紅,濃氨水不變紅,證明分子在不斷運動,且氨水呈堿性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銅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白磷現象的對比,銅片上紅磷和水中白磷現象的對比以及燃燒的條件金學峰摁下解答;
C、根據紅磷燃燒放熱,氣球先膨脹后縮小,該反應始終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電解水正極產生氧氣,負極產生氫氣,正、負極氣體體積比為1:2,質量比為8:1進行分析解答。
14.(2024·泰安)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展現了化學課程對學生發展的重要價值,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化學觀念:和化學性質不同,因為它們的分子構成不同
B.科學思維:二氧化碳能使燃著的木條熄滅,能使燃著的木條熄滅的氣體一定是二氧化碳
C.科學探究與實踐:將火柴梗平放入蠟燭的火焰中約1秒后取出,探究火焰哪層溫度最高
D.科學態度與責任:使用無磷洗衣粉,可以減少水體污染
【答案】B
【知識點】保護水資源;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系;蠟燭燃燒實驗;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解答】A、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構成不同,化學性質也不同,所以H2O和H2O2化學性質不同,因為它們的分子構成不同,故 A正確;
B、能使燃著的木條熄滅的氣體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凡是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燒的氣體都能使燃著的木條熄滅,二氧化碳、氮氣等都能使燃著木條寫熄滅,故B錯誤;
C、把火柴梗放在火焰上,約1s后取出,與外焰接觸部分炭化最嚴重,說明外焰溫度最高,故C正確;
D、水體富營養化,會使水質惡化,使用無磷洗衣粉,可以防止水體富營養化,減少“赤潮”等現象的發生,從而減少水體污染,故D正確;
故答案為:B。
【分析】A、根據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構成不同,物質的化學性質也不同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能使燃著的木條熄滅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還可能是氮氣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蠟燭火焰外焰溫度最高,使火柴梗與外焰接觸部分碳化最嚴重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使用無磷洗衣粉,可以減少“赤潮”等現象發生,從而減少水體污染進行分析解答。
15.(2024·泰安)下列圖像與對應實驗相符的是
A.用等質量、等溶質質量分數的過氧化氫溶液分別制取氧氣
B.向等質量的Mg、Fe中分別滴加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足量稀硫酸
C.向一定質量接近飽和的硝酸鈉溶液中加入硝酸鈉固體
D.向稀硫酸中加入蒸餾水
【答案】C
【知識點】氧氣的實驗室制法;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
【解析】【解答】A、催化劑只能改變反應速率,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質量,用等質量、等溶質質量分數的過氧化氫溶液分別制取氧氣,一份加二氧化錳作催化劑,一份不加催化劑,則加有二氧化錳的反應速率更快,斜率更大(拐點越靠前),不加二氧化錳的反應速率慢,斜率小(拐點越靠后),但是兩者產生的氧氣是一樣多,平臺應該一樣高,故不符合題意;
B、 向等質量的Mg、Fe中分別滴加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足量稀硫酸 ,開始反應,消耗硫酸相同,則生成氫氣質量相同,兩斜線重合,后因硫酸過量金屬反應完,產生氫氣的質量=由于鎂、鐵反應后生成的鹽化合價都為+2價,金屬的質量相等,所以氫氣質量的大小由金屬的相對原子質量決定,相對原子質量越小產生氫氣越多,消耗的酸也越多,拐點越靠后,鐵的相對原子質量為56,鎂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4,所以鎂產生氫氣多,消耗酸多,拐點靠后,故B錯誤;
C、向一定質量接近飽和的硝酸鈉溶液中加入硝酸鈉固體,未加硝酸鈉固體之前,不飽和溶液中含有溶質,所以溶質質量分數不是從原點開始,隨著硝酸鈉不斷加入并溶解,溶質質量分數不斷增大,當達到飽和狀態后不再繼續溶解,溶質質量分數達到最大值并保持不變,故C正確;
D、稀硫酸顯酸性,pH<7,隨著水的加入,溶液的酸性減弱,溶液的pH逐漸增大,但是溶液始終顯酸性,pH只能無限的接近于7,但不可能等于或大于7,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分析】A、根據催化劑只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質量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剛開始加入的酸不足,產生氫氣相等,兩條線重合,隨著酸不斷加入,酸過量,金屬反應完,金屬質量與化合價相同,金屬相對原子質量越小,產生氫氣越多,消耗的酸也越多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不飽和溶液中不斷加入溶質,溶質質量分數不斷增大,當達到飽和時,溶質質量分數達到最大值,不再改變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用水稀釋酸,溶液pH逐漸增大,無限接近于7,不能等于或大于7進行分析解答。
16.(2024·泰安)物質的檢驗、鑒別、除雜與分離是重要的實驗技能。下表實驗方案不合理的個數有
實驗 實驗目的 實驗方案
Ⅰ 檢驗氮氣 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
Ⅱ 鑒別鐵粉和氧化銅粉末 取樣后,分別加入適量稀鹽酸
Ⅲ 除去溶液中的 加入適量氫氧化鉀溶液、過濾
Ⅳ 分離和KCl 用水溶解、過濾、蒸發、洗滌、干燥
A.1個 B.2個 C.3個 D.4個
【答案】B
【知識點】空氣的組成;金屬的化學性質;酸的化學性質;物質除雜或凈化的探究
【解析】【解答】Ⅰ、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木條不復燃,不一定是氮氣,還可能是二氧化碳或其他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的氣體,故該實驗方案不合理,;
Ⅱ、 鑒別鐵粉和氧化銅粉末 ,取樣后,分別加入適量稀鹽酸,黑色粉末溶解并有氣泡產生,溶液由無色逐漸變成淺綠色,則該粉末為鐵粉,黑色粉末溶解,溶液變藍色,則該粉末為氧化銅,故實驗方案合理;
Ⅲ、 除去溶液中的, 加入適量氫氧化鉀溶液 ,CuCl2與氫氧化鉀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鉀,雖然除去了氯化銅,但又引入了新的雜質氯化鉀,不符合除雜原則,故實驗方案不合理;
Ⅳ、 分離和KCl ,加水溶解,KCl易溶于水,MnO2難溶于水,過濾、濾液進行蒸發結晶,可分離出KCl固體,對濾渣進行洗滌、干燥,可分離出二氧化錳固體,故實驗方案合理;
故實驗方案合理的是Ⅱ和Ⅳ兩個,故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分析】Ⅰ、根據不能使帶火星木條復燃的不一定是氮氣,還可能是二氧化碳氣體進行分析解答;
Ⅱ、根據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溶液變淺綠色并有氣泡產生;氧化銅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水,溶液變藍色進行分析解答;
Ⅲ 、根據除雜不蹦引入新的雜質進行分析解答;
Ⅳ 根據MnO2難溶于水,KCl易溶于水,加水溶解過濾,濾液蒸發可得KCl,濾渣洗滌、干燥可得二氧化錳進行分析解答。
17.(2024·泰安)為除去粗鹽中含有的氯化鎂、硫酸鈉、氯化鈣等雜質,應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氯化鋇、碳酸鈉等物質,將雜質轉化為沉淀。過濾去除沉淀后,再向濾液中加入適量的鹽酸得到精鹽水。實驗操作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實驗操作步驟也可以是①③④②⑤⑥
B.操作⑤得到的沉淀中共有三種物質
C.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氯化鋇和碳酸鈉溶液的添加順序不可以顛倒
D.操作⑥中,加入鹽酸的目的是除去過量的氫氧化鈉和碳酸鈉,將濾液的pH調為7
【答案】B
【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粗鹽提純;鹽的化學性質;物質除雜或凈化的探究
【解析】【分析】根據鎂離子用氫氧根離子沉淀,硫酸根離子用鋇離子沉淀,鈣離子用碳酸根離子沉淀,過濾要放在所有的沉淀操作之后,加碳酸鈉要放在加氯化鋇之后,可以將過量的鋇離子沉淀,最后再用鹽酸處理溶液中的碳酸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
【解答】A、要完全除去粗鹽中的可溶性雜質,所加的除雜試劑均要過量,鎂離子用過量的氫氧根離子沉淀;硫酸根離子用過量的鋇離子沉淀;鈣離子用過量的碳酸根離子沉淀;加入的過量的鋇離子需要用碳酸根離子沉淀,過濾之后,過量的碳酸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進入濾液,再加過量的鹽酸除去,最后蒸發結晶把鹽酸和水除去得到純凈的氯化鈉晶體,所以只要保證氯化鋇在碳酸鈉的前面加人,鹽酸在過濾之后的濾液中加入,故實驗操作步驟改為①③④②⑤⑥,不會影響形成沉淀和效果,故A正確;
B、氯化鋇和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氫氧化鈉和氯化鎂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氯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過量的氯化鋇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所以操作⑤得到的沉淀中共有氫氧化鎂、硫酸鋇、碳酸鋇、碳酸鈣四種物質,故B錯誤;
C、加入過量的氯化鋇與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鈉,過量的氯化鋇再與加入的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而除去,所以氯化鋇和碳酸鈉溶液的添加順序不可以顛倒,否則過量的氯化鋇無法除掉,故C正確;
D、 操作⑥中,加入鹽酸的目的是為了把過量的氫氧化鈉中和生成氯化鈉和水,把過量的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將濾液的pH調為7,故D正確。
故答案為:B。
【分析】A、根據只要氯化鋇在碳酸鈉之前加入,利用碳酸鈉把過量的氯化鋇除掉,過濾后往溶液中加入稀鹽酸,把過量的氫氧化鈉和碳酸鈉除去,其他除雜試劑的加入順序可以隨意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加入除雜試劑充分反應后得到的沉淀共有4種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碳酸鈉要把過量的氯化鋇反應掉,所以兩者添加順序不能顛倒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加入鹽酸是為了把氫氧化鈉和碳酸鈉都轉化為氯化鈉進行分析解答。
18.(2024·泰安)向一定質量和的混合液中加入Zn,溶液質量與溶質質量與加入Zn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a點溶液中的溶質有3種
B.b點所得固體只有銀
C.c點溶液中溶質為
D.取d點時的固體,加入稀鹽酸,無氣泡產生
【答案】D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解析】【解答】A、根據金屬活動性Zn>H>Cu>Ag,向一定質量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Zn,鋅先與AgNO3反應生成硝酸鋅和銀,待AgNO3反應完,若還有鋅粉,鋅才能與Cu(NO3)2反應生成硝酸鋅和銅。b點之前是鋅與硝酸銀反應,所以a點溶液中的溶質有沒反應完的硝酸銀、反應生成的硝酸鋅和還沒開始反應的硝酸銅三種,故A正確;
B、b點是鋅和硝酸銀恰好完全反應生成硝酸鋅和銀,所以b點的固體只有Ag,故B正確;
C、b-c段是鋅與硝酸銅反應,c點是鋅與硝酸銅恰好完全反應生成銅和硝酸鋅,此時的溶質只有硝酸鋅,故C正確;
D、c點是鋅與硝酸銅恰好完全反應,c點之后鋅過量,所以d點時,固體為銀、銅和鋅,取d點固體加入稀鹽酸,鋅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鋅和氫氣,有氣泡產生,故D錯誤;
故答案為:D。
【分析】A、根據鋅與硝酸銀優先反應,a點硝酸銀沒有反應完,溶質有硝酸銀、硝酸鋅、硝酸銅三種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b點是硝酸銀與鋅恰好完全反應生成硝酸鋅和銀,固體只有銀一種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c點是硝酸銅與鋅恰好完全反應生成硝酸鋅和銅,溶質只有硝酸鋅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d點鋅過量,固體有銀、銅、鋅,加稀鹽酸,鋅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鋅和氫氣進行分析解答。
19.(2024·泰安)和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反應過程如圖所示,虛線處部分中間產物略去),可實現的再利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是一種清潔能源
B.MgO起催化作用
C.參加反應的和質量比是
D.該反應中,除外另一種生成物為
【答案】C
【知識點】催化劑的特點與催化作用;化學方程式的概念、讀法和含義;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資源綜合利用和新能源開發
【解析】【解答】A、甲烷(CH4)只含有碳、氫兩種元素,充分燃燒的產物通常為二氧化碳和水,對空氣不會造成污染,故A不符合題意;
B、從反應過程圖示可以看出,氧化鎂(MgO)在反應前后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沒有發生改變,符合催化劑的特征,因此,在反應中作催化劑,起催化作用,故B不符合題意;
C、根據題目信息可知,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CO2與H2質量比為44:(1×2×4)=11:2,故C符合題意;
D、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知,該反應的生成物為甲烷和水,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分析】A、根據能源燃燒的產物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催化劑的作用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題目信息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題目信息進行分析解答。
20.(2024·泰安)下列歸納和總結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A.化學與健康 B.化學與環境
①老年人缺鈣會導致骨質疏松 ②人體缺乏維生素A會引起夜盲癥 ③要牢記“吸煙有害健康”“毒品萬萬試不得” ①加高煙囪將工業廢氣排放到高空中 ②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更環保 ③低碳生活,出行盡量步行或騎自行車
C.化學與安全 D.化學與能源
①皮膚沾上濃硫酸應先用水沖洗,再涂氫氧化鈉溶液 ②冬天用煤爐取暖應保證室內通風 ③用甲醛溶液浸泡海產品可防止變質 ①太陽能、核能和風能都屬于新能源 ②電池充電時,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③化石燃料是優質的能量來源,不能作為化工原料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識點】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對人和環境的影響;人體的元素組成與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基礎知識點歸納;資源綜合利用和新能源開發;酸、堿性廢水的處理
【解析】【解答】A、①老年人缺鈣會導致骨質疏松,故①正確;②人體缺乏維生素A會引起夜盲癥,故②正確;③毒品會嚴重損害人體器官,使人產生強烈的藥物依賴性,要牢記“吸煙有害健康”“毒品萬萬試不得”,故③正確; 歸納和總結完全正確 ,故A符合題意;
B、①加高煙囪將工業廢氣排放到高空中,依然會造成空氣污染,故 ① 錯誤;②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可減少廢白色污染,故 ② 正確;③低碳生活,出行盡量步行或騎自形成,減少私家車使用,從而減少汽車尾氣對環境的污染,故③正確;歸納和總結不完全正確,故B不符合題意;
C、① 皮膚沾上濃硫酸應先用水沖洗,再涂3%—5%的碳酸氫鈉溶液,不能涂氫氧化鈉溶液,因為氫氧化鈉有強烈腐蝕性,故①錯誤;②冬天用煤爐取暖應保證室內通風,以防氧氣不充足,煤燃燒不充分產生有毒的一氧化碳,故 ② 正確;③海產品不能用甲醛溶液浸泡,因為甲醛有毒,會危害人體健康,故 ③ 錯誤, 歸納和總結不完全正確 ,故C不符合題意;
D、①太陽能、核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等都屬于新能源,故①正確;②電池充電時,電能轉化為化學能,電池放電才是化學能轉化為電能,故 ② 錯誤;③化石燃料既是優質的能量來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如石油綜合利用的產品有醫藥、油漆、合成洗滌劑、合成纖維等。故 ③ 錯誤。歸納和總結不完全正確 ,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分析】A、根據化學元素和人體健康、維生素缺乏會引起的基本,毒品的危害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煙囪加高排放工業廢氣不能降低空氣污染,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低碳生活方式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濃硫酸沾到皮膚上的處理方法,如何防治一氧化碳中毒,甲醛的危害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常見的新能源,電池充電能量的相互轉化,化石燃料的總和利用進行分析解答。
21.(2024·泰安)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系是化學學科的重要思維方式。
(1)物質的組成及構成關系如圖所示,圖中①處表示的是   ,②處表示的是   。
(2)根據下圖鈉、鎂、氯、鉀四種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回答問題。
①氯原子的結構示意圖中x的數值為   。
②鈉原子和鉀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中均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電子。
③鈉和鎂屬于不同種元素,是因為它們原子中   不同。
(3)我國某研究團隊通過構筑原子級分散的釕催化劑實現高效氮氣合成氨,反應前后分子變化的微觀示意圖如圖:
該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
【答案】(1)元素;原子
(2)7;失去;質子數
(3)
【知識點】原子結構示意圖與離子結構示意圖;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
【解析】【解答】(1)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因此①表示元素;分子、原子和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三種基本粒子,因此②表示原子;
(2)①在原子中,質子數=電子數,則x=17-2-8=7;
②鈉原子和鉀原子的最外層具有1個電子,在化學反應中均容易失去電子,因此鈉原子和鉀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③鈉和鎂屬于不同種元素,是因為它們原子中質子數不同;
(3)由微觀反應示意圖可知,氮氣與水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生成氨氣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故答案為:(1)元素;原子;(2) ① 7; ② 失去; ③ 質子數;
(3) 、 。
【分析】(1)根據物質由元素組成,分子、原子、離子構成物質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原子中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少于4,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失去最外層電子數形成陽離子,原子的質子數決定元素的種類進行分析解答;
(3)根據氮氣和水在催化劑的條件下生成氨氣和氧氣的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進行分析解答。
(1)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因此①表示元素;分子、原子和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三種基本粒子,因此②表示原子;
(2)①在原子中,質子數=電子數,則x=17-2-8=7;
②鈉原子和鉀原子的最外層具有1個電子,在化學反應中均容易失去電子,因此鈉原子和鉀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③鈉和鎂屬于不同種元素,是因為它們原子中質子數不同;
(3)由微觀反應示意圖可知,氮氣與水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生成氨氣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2.(2024·泰安)A~H是初中化學中常見的物質。已知A是沼氣、可燃冰的重要成分,F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它們之間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
回答下列問題:
(1)A物質的化學式為   ,反應②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
(2)大氣中D的含量升高會導致   。
(3)反應③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該反應過程中   (填“吸收”或“放出”)熱量。
(4)反應④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中的   反應。
【答案】(1);
(2)全球氣候變暖(或溫室效應,合理即可)
(3);放出
(4)復分解
【知識點】鹽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物質的鑒別、推斷;生石灰的性質與用途
【解析】【解答】(1)A~H是初中化學中常見的物質。已知A是沼氣、可燃冰的重要成分,可推出A為甲烷,F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可推出F為氫氧化鈣;A能與B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C和D,可推出B為氧氣,則C、D為二氧化碳和水,D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可推出D為二氧化碳,則C為水,C能與E轉化為F,可推出E為氧化鈣;D能與氫氧化鈉轉化為C和G,可推出G為碳酸鈉;F能與G轉化為H和氫氧化鈉,可推出H為碳酸鈣,故A為甲烷,化學式為:CH4;
反應②為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由以上分析可知,D為二氧化碳,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會導致溫室效應;
(3)反應③為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該反應過程中放出熱量;
(4)反應④為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氫氧化鈉,該反應符合“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故答案為:(1) ; ;
(2) 全球氣候變暖(或溫室效應,合理即可) ;
(3) ;放出;(4)復分解。
【分析】(1)根據題干信息A是沼氣、可燃冰的重要成分可知A為CH4,甲烷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的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會導致溫室效應增強進行分析解答;
(3)根據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該反應會放出熱量以及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進行分析解答;
(4)根據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該反應由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屬于復分解反應進行分析解答。
(1)由分析可知,A為甲烷,化學式為:CH4;
反應②為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由分析可知,D為二氧化碳,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會導致溫室效應;
(3)反應③為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該反應過程中放出熱量;
(4)反應④為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氫氧化鈉,該反應符合“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23.(2024·泰安)某種手機電路板中含有Fe、Cu、Ag、Ni等金屬,如圖是某工廠回收部分金屬的流程圖:
資料信息:,硫酸鎳的化學式為。
(1)金屬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的目的是   ,操作①的名稱是   。
(2)濾液②中所含溶質的化學式為   。
(3)濾渣①中所含金屬的化學式為   。
(4)濾液③和鐵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5)Cu、Ag、Ni在溶液中的活動性順序由強到弱依次是   。
【答案】(1)使鐵、鎳與稀硫酸完全反應;過濾
(2)
(3)、
(4)
(5)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物質的相互轉化和制備
【解析】【解答】(1)金屬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的目的是使鐵、鎳與稀硫酸完全反應或將固體中的鐵、鎳全部除去;操作①是分離固液的過濾操作;
(2)某種手機電路板中含有Fe、Cu、Ag、Ni等金屬,加入足量稀硫酸,鐵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和硫酸亞鐵,鎳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和硫酸鎳,銅、銀與稀硫酸不反應,則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濾液①中含有硫酸亞鐵、硫酸鎳和硫酸,濾渣①中含有銅、銀,向濾液①中加入過量鐵粉,得到濾液②、鐵和鎳,說明金屬活動性,則發生的反應是鐵與硫酸反應生成氫氣和硫酸亞鐵,鐵與硫酸鎳反應生成鎳和硫酸亞鐵,則濾液②中所含溶質為硫酸亞鐵,其化學式為;
(3)由第(2)小問分析可知,濾渣①中所含金屬為銅、銀,其化學式分別為、;
(4)向濾渣①中加入稀硫酸、氧氣,控制一定溫度加熱,則銅、氧氣與稀硫酸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銀與稀硫酸不反應,則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濾液③中含有硫酸銅,濾渣中含有銀,向濾液③中加入足量鐵粉,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銅和硫酸亞鐵,化學方程式為;
(5)由上述分析可知,鎳能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鎳,金屬活動性排在氫之前,則Cu、Ag、Ni在溶液中的活動性順序由強到弱依次是Ni>Cu>Ag。
故答案為:(1)使鐵、鎳與稀硫酸完全反應;過濾;(2) ;(3)、 ;
(4) ;(5)。
【分析】(1)根據電路板含有鐵和鎳,加入足量稀硫酸可以把鐵和鎳完全反應,過夜分離的操作叫過濾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鐵和硫酸鎳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鎳進行分析解答;
(3)根據銅、銀在金屬活動順序中排在氫的后面,不和稀硫酸反應進行分析解答;
(4)根據資料信息, 濾液③ 為硫酸銅,再根據硫酸銅和鐵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的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進行分析解答;
(5)根據金屬活動順序的應用進行分析解答。
(1)金屬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的目的是使鐵、鎳與稀硫酸完全反應或將固體中的鐵、鎳全部除去;
操作①是分離固液的過濾操作;
(2)某種手機電路板中含有Fe、Cu、Ag、Ni等金屬,加入足量稀硫酸,鐵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和硫酸亞鐵,鎳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和硫酸鎳,銅、銀與稀硫酸不反應,則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濾液①中含有硫酸亞鐵、硫酸鎳和硫酸,濾渣①中含有銅、銀,向濾液①中加入過量鐵粉,得到濾液②、鐵和鎳,說明金屬活動性,則發生的反應是鐵與硫酸反應生成氫氣和硫酸亞鐵,鐵與硫酸鎳反應生成鎳和硫酸亞鐵,則濾液②中所含溶質為硫酸亞鐵,其化學式為;
(3)由第(2)小問分析可知,濾渣①中所含金屬為銅、銀,其化學式分別為、;
(4)向濾渣①中加入稀硫酸、氧氣,控制一定溫度加熱,則銅、氧氣與稀硫酸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銀與稀硫酸不反應,則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濾液③中含有硫酸銅,濾渣中含有銀,向濾液③中加入足量鐵粉,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銅和硫酸亞鐵,化學方程式為;
(5)由上述分析可知,鎳能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鎳,金屬活動性排在氫之前,則Cu、Ag、Ni在溶液中的活動性順序由強到弱依次是Ni>Cu>Ag。
24.(2024·泰安)根據下圖回答問題。
(1)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混合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為   。利用該反應及A裝置制取少量氧氣的主要操作步驟有:①檢查裝置的氣密性質;②組裝儀器;③向分液漏斗中注入過氧化氫溶液;④向錐形瓶中放入二氧化錳;⑤收集氣體。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填序號)。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②③⑤ C.②①④③⑤ D.②③④①⑤
(2)如果用E裝置收集氧氣,當觀察到   的現象時,再開始收集。
(3)氨氣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極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小。實驗室常加熱氯化銨和熟石灰固體混合物制取氨氣,此時應選用的發生裝置是   (填標號);若用F裝置收集氨氣,則氣體要從   (填“m”或“n”)端通入。
(4)實驗室利用裝置A制取氣體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用C裝置而不用E裝置收集氣體的原因是   。
【答案】(1);C
(2)導管口有連續均勻的氣泡冒出
(3)B;n
(4);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且能溶于水
【知識點】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氣體制取裝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利用該反應及A裝置制取少量氧氣是要先組裝儀器,然后檢查裝置氣密性,再向錐形瓶中放入二氧化錳,向分液漏斗中注入過氧化氫溶液,最后收集氣體,操作步驟為②①④③⑤,故選:C;
(2)用E裝置排水法收集氧氣時,當觀察到導管口氣泡連續均勻冒出的現象時,再開始收集,因為剛開始排出的是裝置內的空氣;
(3)實驗室用加熱氯化銨和熟石灰固體混合物制取氨氣為固固加熱型反應,應選用的發生裝置是B,氨氣密度比空氣小,若用F裝置收集氨氣,則氣體要從n端通入;
(4)實驗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用C裝置向上排空氣法收集而不用E裝置排水法收集CO2氣體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且能溶于水。
故答案為:(1); C;
(2) 導管口有連續均勻的氣泡冒出 ;(3)B ; n ;
(4)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且能溶于水。
【分析】(1)根據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的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制取氣體的步驟為先組裝儀器,再檢查裝置氣密性,先裝固體藥品,再倒入液體藥品,最后收集氣體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用排水法收集氣體要等導管口連續均勻冒出氣泡才開始收集進行分析解答;
(3)根據發生裝置選擇的依據,萬能瓶收集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氣體要短進長出進行分析解答;
(4)根據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氣體收集裝置選擇的依據進行分析解答。
(1)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利用該反應及A裝置制取少量氧氣是要先組裝儀器,然后檢查裝置氣密性,再向錐形瓶中放入二氧化錳,向分液漏斗中注入過氧化氫溶液,最后收集氣體,操作步驟為②①④③⑤,故選:C;
(2)用E裝置排水法收集氧氣時,當觀察到導管口氣泡連續均勻冒出的現象時,再開始收集,因為剛開始排出的是裝置內的空氣;
(3)實驗室用加熱氯化銨和熟石灰固體混合物制取氨氣為固固加熱型反應,應選用的發生裝置是B,氨氣密度比空氣小,若用F裝置收集氨氣,則氣體要從n端通入;
(4)實驗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用C裝置向上排空氣法收集而不用E裝置排水法收集CO2氣體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且能溶于水。
25.(2024·泰安)“堿石灰”是一種常用的干燥劑,是由燒堿和生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實驗室有一瓶部分變質的堿石灰。某同學把部分樣品溶于足量水中,有下圖現象發生,實驗小組設計方案,對濾渣和濾液的成分進行實驗探究。資料信息上:氯化鈣、氯化鋇溶液呈中性;氫氧化鋇易溶于水。
【初步結論】
(1)濾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   (填化學式,下同)。生成該物質的化學方程式為   。
【提出問題】濾液中溶質成分是什么?
【猜想與假設】
(2)濾液中溶質可能有:猜想一:如果溶質只有一種,該溶質是   。
猜想二:如果溶質有兩種,可能是NaOH和或   。
【實驗探究】
(3)填寫實驗報告: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①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鋇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 濾液中一定有   
②取少量步驟①的上層清液于試管中,加入無色酚酞試液     濾液中一定有NaOH
【實驗結論】
(4)通過上述實驗可知溶質成分為   。
【反思評價】
(5)有同學說,還應增加濾液與碳酸鈉溶液的實驗,來驗證濾液中是否存在,你認為   (填“需要”或“不需要”)。還有同學說,如果步驟①中加入足量氯化鈣溶液也能得到同樣的結論。你   (填“同意”或“不同意”)這位同學的觀點。談談你的看法:   。
【答案】;;氫氧化鈉;和;碳酸鈉;溶液變紅色;和;不需要;不同意;因為氫氧化鋇易溶于水而氫氧化鈣微溶于水,如果用氯化鈣進行實驗,產生的白色沉淀可能是氫氧化鈣(合理即可)
【知識點】常見堿的特性和用途;堿的化學性質;鹽的化學性質;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
【解析】【解答】(1)堿石灰”是一種常用的干燥劑,是由燒堿和生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久置的堿石灰可能與水、二氧化碳反應而變質,可能有氫氧化鈉、碳酸鈉、氧化鈣、氫氧化鈣和碳酸鈣,加水溶解過濾,濾渣為難溶性物質,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滴加稀鹽酸產生無色氣體,說明濾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CaCO3,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則生成碳酸鈣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Ca(OH)2═CaCO3↓+2NaOH;
(2)根據小問分析,濾液中一定有生成的氫氧化鈉,可能有碳酸鈉、氫氧化鈣中的一種,則:
猜想一:如果溶質只有一種,該溶質是NaOH,
猜想二:如果溶質有兩種,可能是NaOH和Ca(OH)2或NaOH和Na2CO3;
(3)①碳酸鈉和氯化鋇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則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鋇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說明濾液中一定有Na2CO3;
②實驗結論是濾液中一定有NaOH,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則取少量步驟①的上層清液于試管中,加入無色酚酞試液,觀察到溶液變紅色;
(4)通過上述實驗可知濾液中溶質成分為NaOH和Na2CO3;
(5)由于碳酸鈉和氫氧化鈣能反應,不能共存,所以不需要增加濾液與碳酸鈉溶液的實驗來驗證濾液中是否存在Ca(OH)2,氫氧化鋇易溶水而氫氧化鈣微溶于水,如用氯化鈣進行實驗,產生的白色沉淀可能是氫氧化鈣,所以步驟①中加入足量氯化鈣溶液不能得到同樣的結論。
故答案為:(1);;
(2)氫氧化鈉;和; (3)碳酸鈉;溶液變紅色;
(4)和;
(5)不需要;不同意; 因為氫氧化鋇易溶于水而氫氧化鈣微溶于水,如果用氯化鈣進行實驗,產生的白色沉淀可能是氫氧化鈣(合理即可) 。
【分析】(1)根據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如果兩者恰好完全反應,則濾液只有氫氧化鈉,如果是氫氧化鈣過量,則溶質為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如果是碳酸鈉過量,則溶質為氫氧化鈉和碳酸鈉進行分析解答;
(3)根據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可得濾液一定有碳酸鈉;氫氧化鈉溶液能使無色酚酞變紅進行分析解答;
(4)根據實驗現象和實驗結論進行分析解答;
(5)根據 碳酸鈉和氫氧化鈣能反應,不能共存 ,如果用氯化鈣進行實驗,氯化鈣中的大量的鈣離子和氫氧化鈉中的氫氧根離子結合會生成微溶于水的氫氧化鈣沉淀進行分析解答。
26.(2024·泰安)化肥對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具有重要作用。硝酸銨是一種常見的氮肥。
(1)硝酸銨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為   (填最簡整數比)。
(2)若硝酸銨中含有2.8g氮元素,則該硝酸銨的質量為   g。
【答案】(1)
(2)8
【知識點】化學式的相關計算
【解析】【解答】(1)硝酸銨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為:;
故答案為:7:12;
(2)若硝酸銨中含有2.8g氮元素,則該硝酸銨的質量為:。
故答案為:8g。
【分析】(1)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質量比=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之比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化合物的質量=某元素的質量÷化合物中該元素的質量分數進行分析解答。
(1)硝酸銨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為:;
(2)若硝酸銨中含有2.8g氮元素,則該硝酸銨的質量為:。
27.(2024·泰安)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發生酸堿中和反應時,利用數字傳感器測得燒杯中溶液pH的變化如圖所示。
(1)圖中a點對應溶液中所含微粒為   (填微粒符號)。
(2)恰好完全反應時,消耗溶質質量分數為4.0%的氫氧化鈉溶液20g。根據圖示計算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結果精確到0.1%)。
【答案】(1)、、、
(2)2.9%
解:參加反應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溶質的質量為;
設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x,
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
答: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2.9%。
【知識點】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中和反應及其應用;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解答】(1)由圖可知,開始時溶液的pH大于7,顯堿性,則該反應是把稀鹽酸滴加到氫氧化鈉溶液中,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a點時溶液的pH大于7,說明氫氧化鈉未完全反應,所以圖中a點溶液中的溶質是未反應完的氫氧化鈉和生成的氯化鈉,所含微粒為Na+、Cl-、OH-、H2O;
故答案為:、、、;
【分析】(1)根據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a點pH>7,氫氧化鈉有剩,溶液中的溶質是氯化鈉和氫氧化鈉,微粒為、、、進行分析解答;
(2)先設未知數,正確寫出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的化學方程式,找準相關物質的質量比,已知量是氫氧化鈉,未知量是氯化鈉,列比例式,求出氯化鈉的質量,再把氯化鈉質量代入公式: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求出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最后簡明寫出答案。
(1)由圖可知,開始時溶液的pH大于7,顯堿性,則該反應是把稀鹽酸滴加到氫氧化鈉溶液中,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a點時溶液的pH大于7,說明氫氧化鈉未完全反應,所以圖中a點溶液中的溶質是未反應完的氫氧化鈉和生成的氯化鈉,所含微粒為Na+、Cl-、OH-、H2O,故填:、、、;
(2)見答案。
1 / 1山東省泰安市2024年中考化學試題
1.(2024·泰安)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有著卓越的智慧和創造力。下列古代發明或創造中,主要體現化學變化的是
A.甲骨刻字 B.水車灌溉 C.濕法煉銅 D.紡紗織布
2.(2024·泰安)筆、墨、紙、硯并稱文房四寶,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質屬于化學性質的是
A.可燃性 B.難溶于水
C.熔點高 D.常溫下呈固態
3.(2024·泰安)用數軸表示某些化學知識更加直觀、簡明、易記。下列表示錯誤的是
A.生活中常見物質的pH:
B.固體物質的溶解性:
C.生鐵與鋼的區分:
D.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
4.(2024·泰安)合成材料的出現是材料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下列屬于合成材料的是
A.棉花 B.羊毛 C.蠶絲 D.塑料
5.(2024·泰安)下列實驗操作中正確的是
A.傾倒液體
B.取用固體粉末
C.移走蒸發皿
D.量筒讀數
6.(2024·泰安)稻田里的水稻出現了倒伏現象,為解決該問題可施用的化肥是
A. B. C. D.
7.(2024·泰安)空氣是一種重要的資源,保護空氣質量是全人類的共同使命。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保衛藍天”的措施有加強空氣質量監測,開發新能源,積極植樹造林等
B.空氣中的稀有氣體可制成多種用途的電光源,如航標燈、霓虹燈等
C.目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污染物有、、、等
D.酸性氣體未經處理排放到空氣中,可能導致雨水的,形成酸雨
8.(2024·泰安)下列有關X、Y所表示的概念之間存在如圖所示關系的是
選項 A B C D
概念 X 中和反應 混合物 堿性溶液 氧化物
Y 復分解反應 純凈物 堿溶液 化合物
A.A B.B C.C D.D
9.(2024·泰安)下列各組物質在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為無色透明溶液的是
A.NaCl、、 B.、HCl、KCl
C.、、 D.、KOH、
10.(2024·泰安)化學符號是獨特的化學語言。下列有關數字“2”的含義,說法正確的是
①②2O ③④⑤⑥
A.①和②中的“2”均表示兩個氧原子
B.③和⑥中的“2”均表示化合價
C.④中的“2”表示兩個鈉離子
D.⑤中的“2”表示原子序數
11.(2024·泰安)下列有關酸、堿、鹽的認識正確的是
A.宏觀:復分解反應一定有氣體、沉淀和水同時生成
B.微觀:鹽的溶液中一定含有金屬陽離子
C.變化:等質量的稀硫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充分反應,所得溶液一定呈中性
D.實驗:用濕潤的pH試紙測定氫氧化鈉溶液的pH,結果會偏小
12.(2024·泰安)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NaCl溶液對葡萄球菌有明顯的抑制效果。如圖為某同學配制該氯化鈉溶液的過程,結合圖表信息,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NaCl在不同溫度時的溶解度
溫度/℃ 0 10 20 30 40 60 80 90 100
NaCl的溶解度/g 35.7 35.8 36.0 36.3 36.6 37.3 38.4 39.0 39.8
A.圖①中攪拌可以增大氯化鈉的溶解度
B.圖②為氯化鈉的不飽和溶液
C.圖②中的溶液對葡萄球菌有明顯的抑制效果
D.圖②中的溶液可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得到氯化鈉晶體
13.(2024·泰安)下列實驗設計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
實驗 設計
實驗 目的 A.既可探究分子運動現象,又可證明氨水呈堿性 B.既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燒條件,又可證明白磷的著火點比紅磷的低 C.既可探究質量守恒定律,又可證明紅磷燃燒放出熱量 D.既可探究水的元素組成,又可證明正負極氣體的質量比約為
A.A B.B C.C D.D
14.(2024·泰安)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展現了化學課程對學生發展的重要價值,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化學觀念:和化學性質不同,因為它們的分子構成不同
B.科學思維:二氧化碳能使燃著的木條熄滅,能使燃著的木條熄滅的氣體一定是二氧化碳
C.科學探究與實踐:將火柴梗平放入蠟燭的火焰中約1秒后取出,探究火焰哪層溫度最高
D.科學態度與責任:使用無磷洗衣粉,可以減少水體污染
15.(2024·泰安)下列圖像與對應實驗相符的是
A.用等質量、等溶質質量分數的過氧化氫溶液分別制取氧氣
B.向等質量的Mg、Fe中分別滴加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足量稀硫酸
C.向一定質量接近飽和的硝酸鈉溶液中加入硝酸鈉固體
D.向稀硫酸中加入蒸餾水
16.(2024·泰安)物質的檢驗、鑒別、除雜與分離是重要的實驗技能。下表實驗方案不合理的個數有
實驗 實驗目的 實驗方案
Ⅰ 檢驗氮氣 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
Ⅱ 鑒別鐵粉和氧化銅粉末 取樣后,分別加入適量稀鹽酸
Ⅲ 除去溶液中的 加入適量氫氧化鉀溶液、過濾
Ⅳ 分離和KCl 用水溶解、過濾、蒸發、洗滌、干燥
A.1個 B.2個 C.3個 D.4個
17.(2024·泰安)為除去粗鹽中含有的氯化鎂、硫酸鈉、氯化鈣等雜質,應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氯化鋇、碳酸鈉等物質,將雜質轉化為沉淀。過濾去除沉淀后,再向濾液中加入適量的鹽酸得到精鹽水。實驗操作過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實驗操作步驟也可以是①③④②⑤⑥
B.操作⑤得到的沉淀中共有三種物質
C.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氯化鋇和碳酸鈉溶液的添加順序不可以顛倒
D.操作⑥中,加入鹽酸的目的是除去過量的氫氧化鈉和碳酸鈉,將濾液的pH調為7
18.(2024·泰安)向一定質量和的混合液中加入Zn,溶液質量與溶質質量與加入Zn的質量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a點溶液中的溶質有3種
B.b點所得固體只有銀
C.c點溶液中溶質為
D.取d點時的固體,加入稀鹽酸,無氣泡產生
19.(2024·泰安)和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反應過程如圖所示,虛線處部分中間產物略去),可實現的再利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是一種清潔能源
B.MgO起催化作用
C.參加反應的和質量比是
D.該反應中,除外另一種生成物為
20.(2024·泰安)下列歸納和總結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A.化學與健康 B.化學與環境
①老年人缺鈣會導致骨質疏松 ②人體缺乏維生素A會引起夜盲癥 ③要牢記“吸煙有害健康”“毒品萬萬試不得” ①加高煙囪將工業廢氣排放到高空中 ②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更環保 ③低碳生活,出行盡量步行或騎自行車
C.化學與安全 D.化學與能源
①皮膚沾上濃硫酸應先用水沖洗,再涂氫氧化鈉溶液 ②冬天用煤爐取暖應保證室內通風 ③用甲醛溶液浸泡海產品可防止變質 ①太陽能、核能和風能都屬于新能源 ②電池充電時,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③化石燃料是優質的能量來源,不能作為化工原料
A.A B.B C.C D.D
21.(2024·泰安)在宏觀、微觀和符號之間建立聯系是化學學科的重要思維方式。
(1)物質的組成及構成關系如圖所示,圖中①處表示的是   ,②處表示的是   。
(2)根據下圖鈉、鎂、氯、鉀四種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回答問題。
①氯原子的結構示意圖中x的數值為   。
②鈉原子和鉀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中均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電子。
③鈉和鎂屬于不同種元素,是因為它們原子中   不同。
(3)我國某研究團隊通過構筑原子級分散的釕催化劑實現高效氮氣合成氨,反應前后分子變化的微觀示意圖如圖:
該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
22.(2024·泰安)A~H是初中化學中常見的物質。已知A是沼氣、可燃冰的重要成分,F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它們之間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
回答下列問題:
(1)A物質的化學式為   ,反應②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
(2)大氣中D的含量升高會導致   。
(3)反應③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該反應過程中   (填“吸收”或“放出”)熱量。
(4)反應④屬于基本反應類型中的   反應。
23.(2024·泰安)某種手機電路板中含有Fe、Cu、Ag、Ni等金屬,如圖是某工廠回收部分金屬的流程圖:
資料信息:,硫酸鎳的化學式為。
(1)金屬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的目的是   ,操作①的名稱是   。
(2)濾液②中所含溶質的化學式為   。
(3)濾渣①中所含金屬的化學式為   。
(4)濾液③和鐵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5)Cu、Ag、Ni在溶液中的活動性順序由強到弱依次是   。
24.(2024·泰安)根據下圖回答問題。
(1)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混合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為   。利用該反應及A裝置制取少量氧氣的主要操作步驟有:①檢查裝置的氣密性質;②組裝儀器;③向分液漏斗中注入過氧化氫溶液;④向錐形瓶中放入二氧化錳;⑤收集氣體。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填序號)。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②③⑤ C.②①④③⑤ D.②③④①⑤
(2)如果用E裝置收集氧氣,當觀察到   的現象時,再開始收集。
(3)氨氣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極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小。實驗室常加熱氯化銨和熟石灰固體混合物制取氨氣,此時應選用的發生裝置是   (填標號);若用F裝置收集氨氣,則氣體要從   (填“m”或“n”)端通入。
(4)實驗室利用裝置A制取氣體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用C裝置而不用E裝置收集氣體的原因是   。
25.(2024·泰安)“堿石灰”是一種常用的干燥劑,是由燒堿和生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實驗室有一瓶部分變質的堿石灰。某同學把部分樣品溶于足量水中,有下圖現象發生,實驗小組設計方案,對濾渣和濾液的成分進行實驗探究。資料信息上:氯化鈣、氯化鋇溶液呈中性;氫氧化鋇易溶于水。
【初步結論】
(1)濾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   (填化學式,下同)。生成該物質的化學方程式為   。
【提出問題】濾液中溶質成分是什么?
【猜想與假設】
(2)濾液中溶質可能有:猜想一:如果溶質只有一種,該溶質是   。
猜想二:如果溶質有兩種,可能是NaOH和或   。
【實驗探究】
(3)填寫實驗報告: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①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鋇溶液 產生白色沉淀 濾液中一定有   
②取少量步驟①的上層清液于試管中,加入無色酚酞試液     濾液中一定有NaOH
【實驗結論】
(4)通過上述實驗可知溶質成分為   。
【反思評價】
(5)有同學說,還應增加濾液與碳酸鈉溶液的實驗,來驗證濾液中是否存在,你認為   (填“需要”或“不需要”)。還有同學說,如果步驟①中加入足量氯化鈣溶液也能得到同樣的結論。你   (填“同意”或“不同意”)這位同學的觀點。談談你的看法:   。
26.(2024·泰安)化肥對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具有重要作用。硝酸銨是一種常見的氮肥。
(1)硝酸銨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為   (填最簡整數比)。
(2)若硝酸銨中含有2.8g氮元素,則該硝酸銨的質量為   g。
27.(2024·泰安)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發生酸堿中和反應時,利用數字傳感器測得燒杯中溶液pH的變化如圖所示。
(1)圖中a點對應溶液中所含微粒為   (填微粒符號)。
(2)恰好完全反應時,消耗溶質質量分數為4.0%的氫氧化鈉溶液20g。根據圖示計算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寫出計算過程結果精確到0.1%)。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特點及其判別
【解析】【解答】A、甲骨刻字過程只是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A不符合題意;
B、水車灌溉的過程只是物體的位置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B不符合題意;
C、濕法煉銅的過程鐵和硫酸銅溶液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故C符合題意;
D、紡紗織布的過程只是物質的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分析】根據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屬于物理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屬于化學變化進行分析解答。
2.【答案】A
【知識點】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的差別及應用
【解析】【解答】 A、炭黑和氧氣在點燃條件下生成二氧化碳,表現出可燃性,該性質必選經過化學變化才表現出來,屬于化學性質,故A符合題意;
B、 炭黑難溶于水,該性質不需要經過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故B不符還特意;
C、炭黑 熔點高,該性質不需要經過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故C不符合題意;
D、炭黑常溫下呈固態,該性質不需要經過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分析】根據需要經過化學變化才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屬于化學性質;不需要經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屬于物理性質進行分析解答。
3.【答案】D
【知識點】影響溶解快慢的因素;合金與合金的性質;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地殼中元素的分布與含量
【解析】【解答】A、溶液pH<7顯酸性,pH=7顯中性,pH>7顯堿性,食醋顯酸性,pH小于7,食鹽水呈中性,pH=7,肥皂水顯堿性,pH大于7,圖示表示正確,故A不符合題意;
B、20℃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大于10g為易溶,溶解度在1g與10g之間為可溶,溶解度在0.01g與1g之間為微溶,溶解度小于0.01g為難溶,圖示表示正確,故B不符合題意;
C、生鐵和鋼都是鐵的合金,兩者的不同之處是含碳量不同,鋼的含碳量在0.03%--2%之間,生鐵的含碳量在2%--4.3%,圖示表示正確,故C不符合題意;
D、地殼中含量排在前四位的元素分別是:氧、硅、鋁、鐵,故含量由小到大的順序為鐵、鋁、硅、氧,圖示表示錯誤,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分析】A、根據溶液酸堿性與pH的關系以及生活中常見物質的酸堿性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常溫下固體物質溶解度和溶解性的關系進行分解解答;
C、根據鋼和生鐵的含碳量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地殼中含量排在前四位的元素進行分析解答。
4.【答案】D
【知識點】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對人和環境的影響
【解析】【解答】A、棉花可以天然種植得到,屬于天然材料,故A不符合題意;
B、羊毛可以直接從飼養的羊身上獲取,屬于天然材料,故B不符合題意;
C、蠶絲是蠶寶寶吐出天然絲線,屬于天然材料,故C不符合題意;
D、三大合成材料包括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和塑料,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分析】根據棉花、羊毛、蠶絲都屬于天然材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塑料屬于合成材料進行分析解答。
5.【答案】B
【知識點】實驗室常見的儀器及使用;藥品的取用
【解析】【解答】A、傾倒液體時,瓶塞倒放在桌面,標簽向著手心,瓶口應緊挨試管口緩緩倒入,故A錯誤;
B、往試管里裝入固體粉末時的操作要領是“一橫二放三慢送”,即先將試管橫放,把盛有藥品的藥匙(或紙槽)小心地送至試管底部,然后使試管直立起來,故B正確;
C、蒸發物質時,為防止燙傷,不能用手去拿正在加熱的蒸發皿,應該用坩堝鉗夾取,故C錯誤;
D、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液體,讀數時,把量筒放平,視線應與液體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圖中與視線液面的最高處保持水平,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分析】A、根據傾倒液體的正確操作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粉末狀固體藥品取用的操作要領進行分解解答;
C、根據加熱很燙的蒸發皿,不能用手去拿,以防燙傷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量筒量取液體的正確讀數方法進行分析解答。
6.【答案】A
【知識點】常見化肥的種類和作用
【解析】【解答】 水稻出現了倒伏現象,說明水稻缺鉀肥,含鉀元素屬于鉀肥,含磷元素屬于磷肥,含氮元素屬于氮肥,含氮元素屬于氮肥,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分析】根據水稻出現倒放是因為缺鉀肥以及鉀肥、磷肥、氮肥的定義進行分析解答。
7.【答案】C
【知識點】空氣的組成;空氣的污染與防治;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
【解析】【解答】A、加強空氣質量監測,能及時了解空氣質量狀況,采取有效措施; 開發新能源,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減少空氣污染;積極植樹造林,可以涵養水源,凈化空氣,這些措施都有助于“保衛藍天”,故A正確;
B、航標燈、霓虹燈等各種不同用途的電光源是利用稀有氣體在通電時能發出不同顏色的光,故B正確;
C、目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污染物有SO2、NO2、CO、O3、可吸入顆粒物等,而CO2是空氣成分之一,不屬于空氣污染物,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故C錯誤;
D、正常雨水約為5.6,是因為雨水中溶解有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生成碳酸,而酸性氣體如SO2、NO2等未經處理排放到空氣中,與水反應生成相應的酸,使雨水酸性增強,pH<5.6,從而形成酸雨,故D正確;
故答案為:C。
【分析】A、根據 加強空氣質量監測,開發新能源,積極植樹造林等的意義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稀有氣體的物理性質和用途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二氧化碳是空氣成分之一,不屬于空氣污染物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正常雨水pH約為5.6,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到空氣中,會使雨水的pH<5.6,形成酸雨進行分析解答。
8.【答案】C
【知識點】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單質和化合物;純凈物和混合物
【解析】【解答】A、中和反應是酸和堿作用生成鹽和水,是由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所以中和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即復分解反應(Y)包含中和反應(X),而圖中X包含Y,故A不符合題意;
B、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組成的叫混合物,由一種物質組成的叫純凈物,混合物(X)和純凈物(Y)之間屬于并列關系,而圖中X包含Y,故B不符合題意;
C、堿溶液呈堿性,堿性溶液包含堿溶液和某些鹽溶液(如碳酸鈉溶液),所以堿性溶液(X)包含堿溶液(Y),故C符合題意;
D、由兩種元素組成,其中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是,化合物(Y)包含氧化物(X),而圖中X包含Y,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分析】A、根據復分解反應包含中和反應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混合物和純凈物是并列關系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堿性溶液包含堿溶液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化合物包含氧化物進行分析解答。
9.【答案】B
【知識點】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離子或物質的共存問題
【解析】【解答】A、BaCl2和Na2CO3會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兩者不能共存;由題意溶液,可知該溶液含有氫離子,Na2CO3中的碳酸根離子和氫離子結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分子,兩者不能大量共存,故A不符合題意;
B、、HCl、KCl之間,以及和酸性溶液都沒有沉淀、氣體或水生成,且溶液都呈無色,故B符合題意;
C、根據題意溶液為無色,而CuCl2溶液為藍色,故C不符合題意;
D、KOH、NH4NO3會反應生成水、氨氣和硝酸鉀,兩者共存,由題意溶液,可知該溶液含有氫離子,KOH中的氫氧根離子和氫離子反應生成水,兩者不能大量共存,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分析】A、根據題目隱含條件以及氫離子和碳酸根離子、鋇離子和碳酸根離子不能共存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題目隱含條件以及氯化銅溶液為藍色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銨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不能共存進行分析解答;
10.【答案】D
【知識點】元素的符號及其意義;元素周期表的特點及其應用;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常見元素與原子團的化合價
【解析】【解答】A、 元素符號前面的數字表示原子個數,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字表示1個分子中所含有的原子個數,所以②2O表示兩個氧原子,①CO2表示一個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兩個氧原子;故A錯誤;
B、元素符號右上角的數字表示1個離子所帶的電荷數,化學式元素符號正上方的數字表示該物質中某元素的化合價,所以③Ca2+ 表示一個鈣離子帶兩個單位正電荷;⑥表示氧化銅中銅元素顯+2價,故B錯誤;
C、由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構成的化合物屬于鹽類,④Na2CO3 表示示兩個鈉離子和一個碳酸根離子構成一個碳酸鈉粒子,故C錯誤;
D、元素周期表一個單元格左上角的數字表示原子序數,所以⑤中數字2表示氦元素的原子序數為2,故D正確。
故答案為為:D。
【分析】A、根據元素符號前面的數字表示原子個數,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字表示1個分子中所含有的原子個數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元素符號右上角的數字表示1個離子所帶的電荷數,化學式元素符號正上方的數字表示該物質中某元素的化合價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由離子構成的鹽類,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字表示該物質一個粒子中所含有的粒子個數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元素周期表一個單元格左上角的數字表示原子序數進行分析解答。
11.【答案】D
【知識點】中和反應及其應用;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溶液的酸堿度測定;酸、堿、鹽的概念
【解析】【解答】A、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是有沉淀、氣體或水生成,只要滿足其中一個條件即可,不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故A錯誤;
B、鹽由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和酸根離子構成,所以鹽溶液不一定都含有金屬陽離子,如銨鹽的溶液中不含金屬陽離子,而是含銨根離子,如硝酸銨溶液中含有銨根離子和硝酸根離子,故B錯誤;
C、由于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未知,所以等質量的稀硫酸和氫氧化鈉溶液充分反應,所得溶液不一定呈中性,故C錯誤;
D、不能用濕潤的pH試紙測定溶液的酸堿度,因為會把溶液給稀釋,所測的堿性溶液pH會偏小,酸性溶液pH會偏大,所以用濕潤的pH試紙測定氫氧化鈉溶液的pH,測得的pH結果比實際值偏小,故正確。
故答案為:D。
【分析】A、根據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是有沉淀、氣體或水生成,滿足其中一個條件即可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銨鹽溶液中不含金屬陽離子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溶質質量分數未知,無法確定等質量的酸和堿充分反應后所得溶液的酸堿性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用濕潤是pH試紙測定溶液的pH,所測堿性溶液pH偏小,酸性溶液pH偏大進行分析解答。
12.【答案】B
【知識點】結晶的原理、方法及其應用;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溶解度的影響因素;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
【解析】【解答】A、攪拌只能加快物質的溶解速率,不能改變物質的溶解度,故A錯誤;
B、從表格數據可知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g,即該溫度下,100g水中溶解36.0g氯化鈉七號達到飽和狀態, 圖②100g水中,只溶解了10g氯化鈉不能達到飽和狀態,故B形成的是不飽和溶液,正確;
C、圖2中溶液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為, 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NaCl溶液對葡萄球菌有明顯的抑制效果, 圖②所配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9.1%<10%, 故圖②中的溶液對葡萄球菌不一定有明顯的抑制效果,故C錯誤;
D、從表格數據可知氯化鈉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采用蒸發結晶的方法得到氯化鈉晶體,只有溶解度隨溫度的降低而明顯減小的物質(如硝酸鉀)才采用降溫結晶的方法獲得晶體,故D錯誤;
故答案為:B。
【分析】A、根據攪拌只能加快溶解速率,不能增大物質的溶解度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溶解度的含義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溶質質量分數=算出圖②中溶質質量分數,在與溶質質量分數為10%的氯化鈉溶液具有較好抑菌作用作比較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氯化鈉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采用蒸發結晶的方法獲得晶體進行分析解答。
13.【答案】D
【知識點】電解水實驗;物質的微粒性;驗證質量守恒定律;燃燒的條件與滅火原理探究
【解析】【解答】A、由左邊小燒杯中的酚酞溶液變紅,右邊小燒杯中的濃氨水不變紅,說明氨分子不斷運動,運動到了酚酞溶液中,由于酚酞溶液在堿性溶液中變紅,因此又可證明氨水呈堿性,故該實驗設計能達到實驗目的,故A不符合題意;
B、該實驗中銅片上的白磷燃燒、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燒,說明燃燒需要與氧氣接觸;銅片上的白磷燃燒,紅磷不燃燒,說明可燃物燃燒需要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同時也說明白磷的著火點比紅磷的低,該實驗設計能達到實驗目的,故B不符合題意;
C、紅磷在密閉容器中燃燒,看到氣球先膨脹后縮小,說明紅磷與氧氣反應放出熱量,錐形瓶內氣體受熱膨脹,壓強增大,所以氣球膨脹,反應結束恢復至室溫,由于紅磷燃燒消耗氧氣,最終錐形瓶內的氣壓低于外界大氣壓,所以氣球又會縮小,該反應始終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在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天平平衡,可以用于驗證質量守恒定律,該實驗設計能達到實驗目的,故C不符合題意;
D、電解水實驗,正極產生氧氣,負極產生氫氣,正、負極氣體的體積比為1:2,質量比為8:1,該實驗設計不能達到實驗目的,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分析】A、根據酚酞溶液變紅,濃氨水不變紅,證明分子在不斷運動,且氨水呈堿性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銅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白磷現象的對比,銅片上紅磷和水中白磷現象的對比以及燃燒的條件金學峰摁下解答;
C、根據紅磷燃燒放熱,氣球先膨脹后縮小,該反應始終在密閉容器中進行,反應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電解水正極產生氧氣,負極產生氫氣,正、負極氣體體積比為1:2,質量比為8:1進行分析解答。
14.【答案】B
【知識點】保護水資源;分子和原子的區別和聯系;蠟燭燃燒實驗;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解析】【解答】A、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構成不同,化學性質也不同,所以H2O和H2O2化學性質不同,因為它們的分子構成不同,故 A正確;
B、能使燃著的木條熄滅的氣體不一定是二氧化碳,凡是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燒的氣體都能使燃著的木條熄滅,二氧化碳、氮氣等都能使燃著木條寫熄滅,故B錯誤;
C、把火柴梗放在火焰上,約1s后取出,與外焰接觸部分炭化最嚴重,說明外焰溫度最高,故C正確;
D、水體富營養化,會使水質惡化,使用無磷洗衣粉,可以防止水體富營養化,減少“赤潮”等現象的發生,從而減少水體污染,故D正確;
故答案為:B。
【分析】A、根據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分子構成不同,物質的化學性質也不同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能使燃著的木條熄滅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還可能是氮氣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蠟燭火焰外焰溫度最高,使火柴梗與外焰接觸部分碳化最嚴重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使用無磷洗衣粉,可以減少“赤潮”等現象發生,從而減少水體污染進行分析解答。
15.【答案】C
【知識點】氧氣的實驗室制法;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金屬的化學性質;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
【解析】【解答】A、催化劑只能改變反應速率,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質量,用等質量、等溶質質量分數的過氧化氫溶液分別制取氧氣,一份加二氧化錳作催化劑,一份不加催化劑,則加有二氧化錳的反應速率更快,斜率更大(拐點越靠前),不加二氧化錳的反應速率慢,斜率小(拐點越靠后),但是兩者產生的氧氣是一樣多,平臺應該一樣高,故不符合題意;
B、 向等質量的Mg、Fe中分別滴加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足量稀硫酸 ,開始反應,消耗硫酸相同,則生成氫氣質量相同,兩斜線重合,后因硫酸過量金屬反應完,產生氫氣的質量=由于鎂、鐵反應后生成的鹽化合價都為+2價,金屬的質量相等,所以氫氣質量的大小由金屬的相對原子質量決定,相對原子質量越小產生氫氣越多,消耗的酸也越多,拐點越靠后,鐵的相對原子質量為56,鎂的相對原子質量為24,所以鎂產生氫氣多,消耗酸多,拐點靠后,故B錯誤;
C、向一定質量接近飽和的硝酸鈉溶液中加入硝酸鈉固體,未加硝酸鈉固體之前,不飽和溶液中含有溶質,所以溶質質量分數不是從原點開始,隨著硝酸鈉不斷加入并溶解,溶質質量分數不斷增大,當達到飽和狀態后不再繼續溶解,溶質質量分數達到最大值并保持不變,故C正確;
D、稀硫酸顯酸性,pH<7,隨著水的加入,溶液的酸性減弱,溶液的pH逐漸增大,但是溶液始終顯酸性,pH只能無限的接近于7,但不可能等于或大于7,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分析】A、根據催化劑只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質量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剛開始加入的酸不足,產生氫氣相等,兩條線重合,隨著酸不斷加入,酸過量,金屬反應完,金屬質量與化合價相同,金屬相對原子質量越小,產生氫氣越多,消耗的酸也越多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不飽和溶液中不斷加入溶質,溶質質量分數不斷增大,當達到飽和時,溶質質量分數達到最大值,不再改變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用水稀釋酸,溶液pH逐漸增大,無限接近于7,不能等于或大于7進行分析解答。
16.【答案】B
【知識點】空氣的組成;金屬的化學性質;酸的化學性質;物質除雜或凈化的探究
【解析】【解答】Ⅰ、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木條不復燃,不一定是氮氣,還可能是二氧化碳或其他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的氣體,故該實驗方案不合理,;
Ⅱ、 鑒別鐵粉和氧化銅粉末 ,取樣后,分別加入適量稀鹽酸,黑色粉末溶解并有氣泡產生,溶液由無色逐漸變成淺綠色,則該粉末為鐵粉,黑色粉末溶解,溶液變藍色,則該粉末為氧化銅,故實驗方案合理;
Ⅲ、 除去溶液中的, 加入適量氫氧化鉀溶液 ,CuCl2與氫氧化鉀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鉀,雖然除去了氯化銅,但又引入了新的雜質氯化鉀,不符合除雜原則,故實驗方案不合理;
Ⅳ、 分離和KCl ,加水溶解,KCl易溶于水,MnO2難溶于水,過濾、濾液進行蒸發結晶,可分離出KCl固體,對濾渣進行洗滌、干燥,可分離出二氧化錳固體,故實驗方案合理;
故實驗方案合理的是Ⅱ和Ⅳ兩個,故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分析】Ⅰ、根據不能使帶火星木條復燃的不一定是氮氣,還可能是二氧化碳氣體進行分析解答;
Ⅱ、根據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溶液變淺綠色并有氣泡產生;氧化銅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水,溶液變藍色進行分析解答;
Ⅲ 、根據除雜不蹦引入新的雜質進行分析解答;
Ⅳ 根據MnO2難溶于水,KCl易溶于水,加水溶解過濾,濾液蒸發可得KCl,濾渣洗滌、干燥可得二氧化錳進行分析解答。
17.【答案】B
【知識點】酸的化學性質;粗鹽提純;鹽的化學性質;物質除雜或凈化的探究
【解析】【分析】根據鎂離子用氫氧根離子沉淀,硫酸根離子用鋇離子沉淀,鈣離子用碳酸根離子沉淀,過濾要放在所有的沉淀操作之后,加碳酸鈉要放在加氯化鋇之后,可以將過量的鋇離子沉淀,最后再用鹽酸處理溶液中的碳酸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
【解答】A、要完全除去粗鹽中的可溶性雜質,所加的除雜試劑均要過量,鎂離子用過量的氫氧根離子沉淀;硫酸根離子用過量的鋇離子沉淀;鈣離子用過量的碳酸根離子沉淀;加入的過量的鋇離子需要用碳酸根離子沉淀,過濾之后,過量的碳酸根離子和氫氧根離子進入濾液,再加過量的鹽酸除去,最后蒸發結晶把鹽酸和水除去得到純凈的氯化鈉晶體,所以只要保證氯化鋇在碳酸鈉的前面加人,鹽酸在過濾之后的濾液中加入,故實驗操作步驟改為①③④②⑤⑥,不會影響形成沉淀和效果,故A正確;
B、氯化鋇和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氫氧化鈉和氯化鎂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氯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過量的氯化鋇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所以操作⑤得到的沉淀中共有氫氧化鎂、硫酸鋇、碳酸鋇、碳酸鈣四種物質,故B錯誤;
C、加入過量的氯化鋇與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鈉,過量的氯化鋇再與加入的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而除去,所以氯化鋇和碳酸鈉溶液的添加順序不可以顛倒,否則過量的氯化鋇無法除掉,故C正確;
D、 操作⑥中,加入鹽酸的目的是為了把過量的氫氧化鈉中和生成氯化鈉和水,把過量的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將濾液的pH調為7,故D正確。
故答案為:B。
【分析】A、根據只要氯化鋇在碳酸鈉之前加入,利用碳酸鈉把過量的氯化鋇除掉,過濾后往溶液中加入稀鹽酸,把過量的氫氧化鈉和碳酸鈉除去,其他除雜試劑的加入順序可以隨意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加入除雜試劑充分反應后得到的沉淀共有4種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碳酸鈉要把過量的氯化鋇反應掉,所以兩者添加順序不能顛倒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加入鹽酸是為了把氫氧化鈉和碳酸鈉都轉化為氯化鈉進行分析解答。
18.【答案】D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解析】【解答】A、根據金屬活動性Zn>H>Cu>Ag,向一定質量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Zn,鋅先與AgNO3反應生成硝酸鋅和銀,待AgNO3反應完,若還有鋅粉,鋅才能與Cu(NO3)2反應生成硝酸鋅和銅。b點之前是鋅與硝酸銀反應,所以a點溶液中的溶質有沒反應完的硝酸銀、反應生成的硝酸鋅和還沒開始反應的硝酸銅三種,故A正確;
B、b點是鋅和硝酸銀恰好完全反應生成硝酸鋅和銀,所以b點的固體只有Ag,故B正確;
C、b-c段是鋅與硝酸銅反應,c點是鋅與硝酸銅恰好完全反應生成銅和硝酸鋅,此時的溶質只有硝酸鋅,故C正確;
D、c點是鋅與硝酸銅恰好完全反應,c點之后鋅過量,所以d點時,固體為銀、銅和鋅,取d點固體加入稀鹽酸,鋅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鋅和氫氣,有氣泡產生,故D錯誤;
故答案為:D。
【分析】A、根據鋅與硝酸銀優先反應,a點硝酸銀沒有反應完,溶質有硝酸銀、硝酸鋅、硝酸銅三種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b點是硝酸銀與鋅恰好完全反應生成硝酸鋅和銀,固體只有銀一種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c點是硝酸銅與鋅恰好完全反應生成硝酸鋅和銅,溶質只有硝酸鋅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d點鋅過量,固體有銀、銅、鋅,加稀鹽酸,鋅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鋅和氫氣進行分析解答。
19.【答案】C
【知識點】催化劑的特點與催化作用;化學方程式的概念、讀法和含義;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資源綜合利用和新能源開發
【解析】【解答】A、甲烷(CH4)只含有碳、氫兩種元素,充分燃燒的產物通常為二氧化碳和水,對空氣不會造成污染,故A不符合題意;
B、從反應過程圖示可以看出,氧化鎂(MgO)在反應前后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沒有發生改變,符合催化劑的特征,因此,在反應中作催化劑,起催化作用,故B不符合題意;
C、根據題目信息可知,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CO2與H2質量比為44:(1×2×4)=11:2,故C符合題意;
D、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知,該反應的生成物為甲烷和水,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分析】A、根據能源燃燒的產物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催化劑的作用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題目信息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題目信息進行分析解答。
20.【答案】A
【知識點】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對人和環境的影響;人體的元素組成與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基礎知識點歸納;資源綜合利用和新能源開發;酸、堿性廢水的處理
【解析】【解答】A、①老年人缺鈣會導致骨質疏松,故①正確;②人體缺乏維生素A會引起夜盲癥,故②正確;③毒品會嚴重損害人體器官,使人產生強烈的藥物依賴性,要牢記“吸煙有害健康”“毒品萬萬試不得”,故③正確; 歸納和總結完全正確 ,故A符合題意;
B、①加高煙囪將工業廢氣排放到高空中,依然會造成空氣污染,故 ① 錯誤;②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可減少廢白色污染,故 ② 正確;③低碳生活,出行盡量步行或騎自形成,減少私家車使用,從而減少汽車尾氣對環境的污染,故③正確;歸納和總結不完全正確,故B不符合題意;
C、① 皮膚沾上濃硫酸應先用水沖洗,再涂3%—5%的碳酸氫鈉溶液,不能涂氫氧化鈉溶液,因為氫氧化鈉有強烈腐蝕性,故①錯誤;②冬天用煤爐取暖應保證室內通風,以防氧氣不充足,煤燃燒不充分產生有毒的一氧化碳,故 ② 正確;③海產品不能用甲醛溶液浸泡,因為甲醛有毒,會危害人體健康,故 ③ 錯誤, 歸納和總結不完全正確 ,故C不符合題意;
D、①太陽能、核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等都屬于新能源,故①正確;②電池充電時,電能轉化為化學能,電池放電才是化學能轉化為電能,故 ② 錯誤;③化石燃料既是優質的能量來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如石油綜合利用的產品有醫藥、油漆、合成洗滌劑、合成纖維等。故 ③ 錯誤。歸納和總結不完全正確 ,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分析】A、根據化學元素和人體健康、維生素缺乏會引起的基本,毒品的危害進行分析解答;
B、根據煙囪加高排放工業廢氣不能降低空氣污染,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低碳生活方式進行分析解答;
C、根據濃硫酸沾到皮膚上的處理方法,如何防治一氧化碳中毒,甲醛的危害進行分析解答;
D、根據常見的新能源,電池充電能量的相互轉化,化石燃料的總和利用進行分析解答。
21.【答案】(1)元素;原子
(2)7;失去;質子數
(3)
【知識點】原子結構示意圖與離子結構示意圖;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
【解析】【解答】(1)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因此①表示元素;分子、原子和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三種基本粒子,因此②表示原子;
(2)①在原子中,質子數=電子數,則x=17-2-8=7;
②鈉原子和鉀原子的最外層具有1個電子,在化學反應中均容易失去電子,因此鈉原子和鉀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③鈉和鎂屬于不同種元素,是因為它們原子中質子數不同;
(3)由微觀反應示意圖可知,氮氣與水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生成氨氣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故答案為:(1)元素;原子;(2) ① 7; ② 失去; ③ 質子數;
(3) 、 。
【分析】(1)根據物質由元素組成,分子、原子、離子構成物質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原子中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少于4,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失去最外層電子數形成陽離子,原子的質子數決定元素的種類進行分析解答;
(3)根據氮氣和水在催化劑的條件下生成氨氣和氧氣的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進行分析解答。
(1)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因此①表示元素;分子、原子和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三種基本粒子,因此②表示原子;
(2)①在原子中,質子數=電子數,則x=17-2-8=7;
②鈉原子和鉀原子的最外層具有1個電子,在化學反應中均容易失去電子,因此鈉原子和鉀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③鈉和鎂屬于不同種元素,是因為它們原子中質子數不同;
(3)由微觀反應示意圖可知,氮氣與水在催化劑的作用下反應生成氨氣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2.【答案】(1);
(2)全球氣候變暖(或溫室效應,合理即可)
(3);放出
(4)復分解
【知識點】鹽的化學性質;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物質的鑒別、推斷;生石灰的性質與用途
【解析】【解答】(1)A~H是初中化學中常見的物質。已知A是沼氣、可燃冰的重要成分,可推出A為甲烷,F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可推出F為氫氧化鈣;A能與B在點燃的條件下反應生成C和D,可推出B為氧氣,則C、D為二氧化碳和水,D能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可推出D為二氧化碳,則C為水,C能與E轉化為F,可推出E為氧化鈣;D能與氫氧化鈉轉化為C和G,可推出G為碳酸鈉;F能與G轉化為H和氫氧化鈉,可推出H為碳酸鈣,故A為甲烷,化學式為:CH4;
反應②為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由以上分析可知,D為二氧化碳,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會導致溫室效應;
(3)反應③為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該反應過程中放出熱量;
(4)反應④為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氫氧化鈉,該反應符合“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故答案為:(1) ; ;
(2) 全球氣候變暖(或溫室效應,合理即可) ;
(3) ;放出;(4)復分解。
【分析】(1)根據題干信息A是沼氣、可燃冰的重要成分可知A為CH4,甲烷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的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會導致溫室效應增強進行分析解答;
(3)根據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該反應會放出熱量以及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進行分析解答;
(4)根據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該反應由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屬于復分解反應進行分析解答。
(1)由分析可知,A為甲烷,化學式為:CH4;
反應②為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由分析可知,D為二氧化碳,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會導致溫室效應;
(3)反應③為氧化鈣和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該反應過程中放出熱量;
(4)反應④為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氫氧化鈉,該反應符合“兩種化合物互相交換成分生成另外兩種化合物”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23.【答案】(1)使鐵、鎳與稀硫酸完全反應;過濾
(2)
(3)、
(4)
(5)
【知識點】金屬的化學性質;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物質的相互轉化和制備
【解析】【解答】(1)金屬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的目的是使鐵、鎳與稀硫酸完全反應或將固體中的鐵、鎳全部除去;操作①是分離固液的過濾操作;
(2)某種手機電路板中含有Fe、Cu、Ag、Ni等金屬,加入足量稀硫酸,鐵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和硫酸亞鐵,鎳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和硫酸鎳,銅、銀與稀硫酸不反應,則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濾液①中含有硫酸亞鐵、硫酸鎳和硫酸,濾渣①中含有銅、銀,向濾液①中加入過量鐵粉,得到濾液②、鐵和鎳,說明金屬活動性,則發生的反應是鐵與硫酸反應生成氫氣和硫酸亞鐵,鐵與硫酸鎳反應生成鎳和硫酸亞鐵,則濾液②中所含溶質為硫酸亞鐵,其化學式為;
(3)由第(2)小問分析可知,濾渣①中所含金屬為銅、銀,其化學式分別為、;
(4)向濾渣①中加入稀硫酸、氧氣,控制一定溫度加熱,則銅、氧氣與稀硫酸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銀與稀硫酸不反應,則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濾液③中含有硫酸銅,濾渣中含有銀,向濾液③中加入足量鐵粉,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銅和硫酸亞鐵,化學方程式為;
(5)由上述分析可知,鎳能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鎳,金屬活動性排在氫之前,則Cu、Ag、Ni在溶液中的活動性順序由強到弱依次是Ni>Cu>Ag。
故答案為:(1)使鐵、鎳與稀硫酸完全反應;過濾;(2) ;(3)、 ;
(4) ;(5)。
【分析】(1)根據電路板含有鐵和鎳,加入足量稀硫酸可以把鐵和鎳完全反應,過夜分離的操作叫過濾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鐵和硫酸鎳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鎳進行分析解答;
(3)根據銅、銀在金屬活動順序中排在氫的后面,不和稀硫酸反應進行分析解答;
(4)根據資料信息, 濾液③ 為硫酸銅,再根據硫酸銅和鐵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的化學方程式的書寫進行分析解答;
(5)根據金屬活動順序的應用進行分析解答。
(1)金屬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的目的是使鐵、鎳與稀硫酸完全反應或將固體中的鐵、鎳全部除去;
操作①是分離固液的過濾操作;
(2)某種手機電路板中含有Fe、Cu、Ag、Ni等金屬,加入足量稀硫酸,鐵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和硫酸亞鐵,鎳與稀硫酸反應生成氫氣和硫酸鎳,銅、銀與稀硫酸不反應,則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濾液①中含有硫酸亞鐵、硫酸鎳和硫酸,濾渣①中含有銅、銀,向濾液①中加入過量鐵粉,得到濾液②、鐵和鎳,說明金屬活動性,則發生的反應是鐵與硫酸反應生成氫氣和硫酸亞鐵,鐵與硫酸鎳反應生成鎳和硫酸亞鐵,則濾液②中所含溶質為硫酸亞鐵,其化學式為;
(3)由第(2)小問分析可知,濾渣①中所含金屬為銅、銀,其化學式分別為、;
(4)向濾渣①中加入稀硫酸、氧氣,控制一定溫度加熱,則銅、氧氣與稀硫酸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銀與稀硫酸不反應,則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濾液③中含有硫酸銅,濾渣中含有銀,向濾液③中加入足量鐵粉,鐵與硫酸銅反應生成銅和硫酸亞鐵,化學方程式為;
(5)由上述分析可知,鎳能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鎳,金屬活動性排在氫之前,則Cu、Ag、Ni在溶液中的活動性順序由強到弱依次是Ni>Cu>Ag。
24.【答案】(1);C
(2)導管口有連續均勻的氣泡冒出
(3)B;n
(4);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且能溶于水
【知識點】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氣體制取裝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1)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利用該反應及A裝置制取少量氧氣是要先組裝儀器,然后檢查裝置氣密性,再向錐形瓶中放入二氧化錳,向分液漏斗中注入過氧化氫溶液,最后收集氣體,操作步驟為②①④③⑤,故選:C;
(2)用E裝置排水法收集氧氣時,當觀察到導管口氣泡連續均勻冒出的現象時,再開始收集,因為剛開始排出的是裝置內的空氣;
(3)實驗室用加熱氯化銨和熟石灰固體混合物制取氨氣為固固加熱型反應,應選用的發生裝置是B,氨氣密度比空氣小,若用F裝置收集氨氣,則氣體要從n端通入;
(4)實驗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用C裝置向上排空氣法收集而不用E裝置排水法收集CO2氣體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且能溶于水。
故答案為:(1); C;
(2) 導管口有連續均勻的氣泡冒出 ;(3)B ; n ;
(4) ;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且能溶于水。
【分析】(1)根據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的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制取氣體的步驟為先組裝儀器,再檢查裝置氣密性,先裝固體藥品,再倒入液體藥品,最后收集氣體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用排水法收集氣體要等導管口連續均勻冒出氣泡才開始收集進行分析解答;
(3)根據發生裝置選擇的依據,萬能瓶收集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氣體要短進長出進行分析解答;
(4)根據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氣體收集裝置選擇的依據進行分析解答。
(1)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利用該反應及A裝置制取少量氧氣是要先組裝儀器,然后檢查裝置氣密性,再向錐形瓶中放入二氧化錳,向分液漏斗中注入過氧化氫溶液,最后收集氣體,操作步驟為②①④③⑤,故選:C;
(2)用E裝置排水法收集氧氣時,當觀察到導管口氣泡連續均勻冒出的現象時,再開始收集,因為剛開始排出的是裝置內的空氣;
(3)實驗室用加熱氯化銨和熟石灰固體混合物制取氨氣為固固加熱型反應,應選用的發生裝置是B,氨氣密度比空氣小,若用F裝置收集氨氣,則氣體要從n端通入;
(4)實驗室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H2O+CO2↑,用C裝置向上排空氣法收集而不用E裝置排水法收集CO2氣體的原因是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且能溶于水。
25.【答案】;;氫氧化鈉;和;碳酸鈉;溶液變紅色;和;不需要;不同意;因為氫氧化鋇易溶于水而氫氧化鈣微溶于水,如果用氯化鈣進行實驗,產生的白色沉淀可能是氫氧化鈣(合理即可)
【知識點】常見堿的特性和用途;堿的化學性質;鹽的化學性質;化學方程式的書寫與配平
【解析】【解答】(1)堿石灰”是一種常用的干燥劑,是由燒堿和生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久置的堿石灰可能與水、二氧化碳反應而變質,可能有氫氧化鈉、碳酸鈉、氧化鈣、氫氧化鈣和碳酸鈣,加水溶解過濾,濾渣為難溶性物質,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二氧化碳和水,滴加稀鹽酸產生無色氣體,說明濾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質是CaCO3,碳酸鈉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則生成碳酸鈣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Ca(OH)2═CaCO3↓+2NaOH;
(2)根據小問分析,濾液中一定有生成的氫氧化鈉,可能有碳酸鈉、氫氧化鈣中的一種,則:
猜想一:如果溶質只有一種,該溶質是NaOH,
猜想二:如果溶質有兩種,可能是NaOH和Ca(OH)2或NaOH和Na2CO3;
(3)①碳酸鈉和氯化鋇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則取少量濾液于試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鋇溶液,產生白色沉淀,說明濾液中一定有Na2CO3;
②實驗結論是濾液中一定有NaOH,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則取少量步驟①的上層清液于試管中,加入無色酚酞試液,觀察到溶液變紅色;
(4)通過上述實驗可知濾液中溶質成分為NaOH和Na2CO3;
(5)由于碳酸鈉和氫氧化鈣能反應,不能共存,所以不需要增加濾液與碳酸鈉溶液的實驗來驗證濾液中是否存在Ca(OH)2,氫氧化鋇易溶水而氫氧化鈣微溶于水,如用氯化鈣進行實驗,產生的白色沉淀可能是氫氧化鈣,所以步驟①中加入足量氯化鈣溶液不能得到同樣的結論。
故答案為:(1);;
(2)氫氧化鈉;和; (3)碳酸鈉;溶液變紅色;
(4)和;
(5)不需要;不同意; 因為氫氧化鋇易溶于水而氫氧化鈣微溶于水,如果用氯化鈣進行實驗,產生的白色沉淀可能是氫氧化鈣(合理即可) 。
【分析】(1)根據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氫氧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氫氧化鈉,如果兩者恰好完全反應,則濾液只有氫氧化鈉,如果是氫氧化鈣過量,則溶質為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如果是碳酸鈉過量,則溶質為氫氧化鈉和碳酸鈉進行分析解答;
(3)根據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可得濾液一定有碳酸鈉;氫氧化鈉溶液能使無色酚酞變紅進行分析解答;
(4)根據實驗現象和實驗結論進行分析解答;
(5)根據 碳酸鈉和氫氧化鈣能反應,不能共存 ,如果用氯化鈣進行實驗,氯化鈣中的大量的鈣離子和氫氧化鈉中的氫氧根離子結合會生成微溶于水的氫氧化鈣沉淀進行分析解答。
26.【答案】(1)
(2)8
【知識點】化學式的相關計算
【解析】【解答】(1)硝酸銨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為:;
故答案為:7:12;
(2)若硝酸銨中含有2.8g氮元素,則該硝酸銨的質量為:。
故答案為:8g。
【分析】(1)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質量比=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之比進行分析解答;
(2)根據化合物的質量=某元素的質量÷化合物中該元素的質量分數進行分析解答。
(1)硝酸銨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為:;
(2)若硝酸銨中含有2.8g氮元素,則該硝酸銨的質量為:。
27.【答案】(1)、、、
(2)2.9%
解:參加反應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溶質的質量為;
設生成氯化鈉的質量為x,
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
答: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為2.9%。
【知識點】溶質的質量分數及相關計算;中和反應及其應用;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解析】【解答】(1)由圖可知,開始時溶液的pH大于7,顯堿性,則該反應是把稀鹽酸滴加到氫氧化鈉溶液中,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a點時溶液的pH大于7,說明氫氧化鈉未完全反應,所以圖中a點溶液中的溶質是未反應完的氫氧化鈉和生成的氯化鈉,所含微粒為Na+、Cl-、OH-、H2O;
故答案為:、、、;
【分析】(1)根據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a點pH>7,氫氧化鈉有剩,溶液中的溶質是氯化鈉和氫氧化鈉,微粒為、、、進行分析解答;
(2)先設未知數,正確寫出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的化學方程式,找準相關物質的質量比,已知量是氫氧化鈉,未知量是氯化鈉,列比例式,求出氯化鈉的質量,再把氯化鈉質量代入公式: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求出恰好完全反應時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最后簡明寫出答案。
(1)由圖可知,開始時溶液的pH大于7,顯堿性,則該反應是把稀鹽酸滴加到氫氧化鈉溶液中,氫氧化鈉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a點時溶液的pH大于7,說明氫氧化鈉未完全反應,所以圖中a點溶液中的溶質是未反應完的氫氧化鈉和生成的氯化鈉,所含微粒為Na+、Cl-、OH-、H2O,故填:、、、;
(2)見答案。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寿区| 博白县| 灵武市| 乾安县| 永州市| 文成县| 将乐县| 于田县| 龙山县| 时尚| 罗甸县| 佳木斯市| 磐石市| 远安县| 怀仁县| 甘孜| 池州市| 南雄市| 务川| 磴口县| 托克托县| 灵璧县| 武义县| 淳安县| 金溪县| 奉贤区| 南和县| 吴忠市| 湘阴县| 双江| 夏邑县| 鹿泉市| 洪江市| 宁陕县| 德惠市| 阿拉善盟| 杭州市| 土默特右旗| 赣榆县| 闸北区| 包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