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伊州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考試時間:60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40分)1.有人說:“隋朝,猶如一顆流星劃過歷史的夜空,時間雖然短卻光芒四射”下列對“光芒四射”的理解正確的是( )A.南北重新歸于統一 B.隋煬帝勵精圖治C.開始實行八股取士 D.隋煬帝三征遼東2.自從大運河溝通南北兩大流域以后,運河開到哪里,經濟就發展到哪里、唐玄宗時期,江淮一帶出現一系列商業大城市,和北方黃河流域的大城市并駕齊驅,地位越來越重要。由此推斷,大運河的開鑿( )A.促進了沿岸城市的發展 B.使政治重心南移C.加快了隋朝統一進程 D.促進了民族融合3.此制產生后,把讀書、應考和做官三者聯系起來,成為以后士人仕進必由之路。材料中“此制”( )A.首先創立于唐朝 B.強化了門第觀念C.不太注重才識 D.擴大了統治基礎4.唐太宗指出:“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碧菩趶娬{:“農事傷則饑之本也,女紅(紡織)害則寒之原也。”由此可知,他們都強調要( )A.整頓吏治 B.以農為本 C.虛心納諫 D.減免刑罰5.唐玄宗統治后期,追求享樂,任人唯親,導致唐朝爆發了持續八年之久的戰亂。這次戰亂( )A.因藩鎮割據局面引發 B.引發了黃巢起義C.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 D.直接導致唐朝滅亡6.因執政期間奉行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而贏得各族擁戴,被北方各族和西北各部的首領尊奉為“天可汗”的皇帝是( )A.武則天 B.漢武帝 C.隋文帝 D.唐太宗7.如果給方框內所示內容歸納主題,最合適的是( )遣隋使、遣唐使來華、文成公主入藏、開創科舉取士制度、開元盛世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8.歷史史事是指對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的認識和評價歷史的態度和方法。下列表述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744年,唐朝聯合漠北回統等出兵平定了后突厥汗國B.雕版印刷術促進了世界不同地區文化的交流傳播與文明的發展C.僧一行通過天文觀測制定了《大衍歷》,還組織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D.孫思邈所著的《千金方》,收集5300多個藥方,記載了800多9.北宋學者田況在其著作《儒林公議》中寫道:“狀元及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虜于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材料反映了當時社會價值取向是( )A.忠君愛國 B.崇文抑武 C.經商致富 D.遵循天理10.據統計,北宋和遼之間戰爭持續40余年,而和平維持100多年:北宋和西夏之間大規模戰爭不過10年,和平也持續100多年;南宋和金之間打了大約14年的仗,和平持續了近100年。這表明兩宋時期( )A.漢族政權間混戰不斷 B.戰爭促進了民族交融C.和平依然是時代主流 D.王朝并立且政權對峙11.據《元史·百官志》記載“世祖即位 遂命劉秉忠、許衡酌古今之宜,定內外之官。其總政務者曰中書省,秉兵權者曰樞密院,司黜陟(zhì,指官吏的升降)者曰御史臺?!边@表明元朝施行的治國安民的方略是( )A.參照中原文化創立元初體制 B.因循守舊,保留蒙古文明C.放棄蒙古文明融入中原文化 D.大膽創新,建立驛傳制度12.“祖宗故舊之地”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其下仍按千戶、百戶做地方行政單位。對有些地處邊遠地區民族,政治上從其本俗,經濟上也聽任其固有形式繼續存在。這表明元朝( )A.邊疆地區實行自治 B.因地制宜有效治理C.民族交融持續發展 D.疆域遼闊民族眾多13.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記載,北宋時期,南方諸路每年漕運至京師的糧食達600萬石,占全國總量的七成,而北方僅占三成;南方商稅歲人約800萬貫,是北方的兩倍。這一現象說明( )A.北方農業生產技術長期停滯 B.南強北弱的經濟格局在形成C.南方市鎮興起推動商業繁榮 D.海外貿易成為財政主要來源14.海關總署2025年4月9日發布公告稱,根據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相關公告,自2025年4月10日12時0起,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在現行使用關稅稅率基礎上加征84%關稅。下列我國古代政府機構的職能類似于海關總署的是( )A.宣政院 B.錦衣衛 C.軍機處 D.市舶司15.“用膠泥刻字,……火燒令堅?!话逵∷ⅲ话逡炎圆甲??!ビ弥?,瞬息可就?!辈牧厦枋龅倪@一技術( )A.促進了人類文明發展 B.揭開熱兵器時代序幕C.推動了航海技術發展 D.加強了中外交通發展16.抓關鍵詞是學習歷史很重要的方法。與“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這些關鍵詞相對應的史實是( )A.北宋的建立 B.南宋的建立 C.元朝的建立 D.明朝的建立17.《大明律》對于朝廷文書在傳遞過程中泄密、毀損的懲罰加以明確,一旦發生泄密行為,錦衣衛特務追查行動迅速展開,人人戒懼從而知謹慎,這一規定說明( )A.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 B.官員的保密意識亟待加強C.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D.文書的保密工作需要立法18.鄭和船隊到達各國,先會見當地國王,表達明朝與他們通好的意愿,然后與當地居民和平貿易。鄭和航海期間,許多國家的首腦和使臣,搭乘中國寶船來華訪問。材料表明鄭和下西洋( )A.時間跨度長且規模浩大 B.發展了與各國之間友好關系C.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D.使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19.2024年8月24日清晨,在臺灣臺南老城區的延平郡王祠,臺灣各界百余人聚集于此,一同紀念某歷史人物誕生400周年。2024年8月27日,兩岸專家學者、宗親團體、青年學生等200余人齊集北京,共同緬懷他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的豐功偉績。材料中人們紀念的歷史人物是( )A.文天祥 B.戚繼光 C.岳飛 D.鄭成功20.“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譽海內外幾百年的中華老字號,其生產技術曾在“17世紀中國科技的百科全書”中被詳細介紹。該書是( )A.《竇娥冤》 B.《本草綱目》 C.《天工開物》 D.《農政全書》二、材料題(共計60分)21.制度建設在國家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政治制度的不斷完善,鞏固了國家的統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20分)材料一:從獨相到群相到兼相,相權在歷代皇權組織下的改革和裁抑過程中逐步萎縮,最終從體制上被廢除而皇權也在逐步集權的過程中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摘編自懷仁國《資治通鑒一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以隋唐為例指出“群相”制度的名稱。(2分)結合所學,指出相權“最終從體制上被廢除”的具體事件。(2分)材料二:從本質上看,宋代只不過是殘唐五代的延續,之所以沒有短命而亡,只是因為宋太祖斷絕了武人專政的傳統,才建立了一個國祚長久的宋代。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體系多頭分權,效率并不是很高。——摘編自許倬云《大國霸業的興廢》(2)材料二中宋太祖為斷絕“武人專政的傳統”采取了什么政策?(2分)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政策帶來的弊端?(4分)材料三:自秦朝中央集權體制建立以來,地方主要官員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實現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地方政權的劃界,就演變趨勢而言,也越來越淡化山川形便,究其原因在于若地方政區地形過于險峻,易守難攻,易形成割據勢力。——摘編自丁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兩大基本關系的剖析》(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元朝的哪一制度最能體現“淡化山川形便”的地方政權劃界?(2分)這一制度對后世產生的影響。(4分)材料四:……在擬旨過程中,軍機處完全秉承皇帝旨意,處于皇帝的嚴密監控下,不能另立意見與皇帝相抗。故清人有言“軍機處雖為政府,其權屬于君”,它事實上成為清朝君主集權的得力工具。——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4)綜上所述,說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演變的趨勢。(4分)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還表現在任用大批各族貴族為官;實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親”政策。唐朝時期,各族之間戰事較少,和平相處,共同發展成為主流,中華文明進入一個新的高峰,——摘編自施建中《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唐朝實行“和親”政策的史實。(2分)材料二:宋元時期,民族沖突異常尖銳,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之間戰爭不斷,但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摘編自崔明德《中國民族關系十講》(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元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2分)舉一例宋元時期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的史實。(4分)材料三: 清朝疆域圖(1820年)(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從A、B、C三處任選一處說說該區域的名稱和清朝前期對該區域的管轄措施。(6分)(4)綜合上述材料及問題,談談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2分)23.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主流,歷代王朝都注重通過加強中央集權和邊疆管理來鞏固統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宋初統治者針對唐末以來武將專權、政權動蕩的歷史積弊,采取了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維護政權穩定的措施。——摘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一,列舉兩項宋初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4分)材料二:元朝疆域遼闊,為實行有效統治,元世祖在漢族人士的幫助下,參照中原歷代王朝的統治方式,逐步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直接管轄。——摘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元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什么?(2分)在西藏地區,元朝設立了什么機構,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權?(4分)材料三:鄭成功死后,他的孫子繼續治理臺灣??滴趸实哿钊伺c鄭經和平談判數年未果。清朝在穩定了對大陸的統治后,決定對臺灣用兵,實現國家的統一。1683年,清軍兩萬人進攻臺灣,鄭氏軍隊戰敗,臺灣歸入清朝的版圖。——摘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是在何時?(2分)清朝康熙時在臺灣設置的行政機構是?(2分)其設置有何歷史意義?(2分)2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中國古代對外交往一覽表(部分)時間 交往史實西漢 開辟絲綢之路;佛教傳入唐朝 鑒真東渡;玄奘西行;遣唐使來華宋朝 設立市舶司;海外貿易興盛元朝 馬可·波羅來華;海外貿易興盛明朝 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清朝 閉關鎖國——整理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下)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至少選取上表中兩個歷史事件,圍繞“對外交往與國家發展”這一主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小短文。(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達清晰,字數不少于120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伊州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答案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4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A D B C D B B B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B B D A D C B D C二、非選擇題(共4大題,共計60分)21.(1)名稱:三省六部制。事件:(朱元璋)明太祖廢丞相(2)政策:崇文抑武弊端:導致軍事力量薄弱,政府管理體系多頭分權,效率低下,加重了財政負擔。(3)制度:行省制度影響: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國家統一,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4)趨勢:皇權不斷強化,相權不斷削弱直至廢除;中央權力較地方逐漸增強(中央集權不斷加強)(任答1點)22.(1)文成公主入藏。(2)特點:有戰有和,和是主流;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史實:元昊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軍制和法律,創制西夏文字;北宋與遼、西夏通過在邊境設立榷場進行貿易往來,互通有無;元朝時形成新的民族——回回。(3)A:新疆。乾隆時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亂;1762年,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和蔥嶺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軍政事務。(4)意義: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有利于弘揚中華文化和傳統。23.(1)措施:解除禁軍高級將領兵權,控制軍隊;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長官,設通判監督;地方財賦收歸中央。(2)制度:行省制度;機構:中央設置宣政院,地方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3)首次:元朝;機構:臺灣府;意義: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臺灣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步入新的歷史時期。24.示例一:事件:玄奘西行、宋朝設立市舶司觀點:對外交往促進國家的發展。闡述:唐朝玄奘西行求法,帶回了大量佛經回到長安,豐富了中國的宗教文化。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宋朝是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并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結論: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在與各國的交往中,不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也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對國家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示例二:事件:鄭和下西洋、閉關鎖國。觀點: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從積極開放走向封閉保守。闡述:1405-1433年,鄭和率船隊七次下西洋,先后到達亞洲和美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清朝統治者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1757年下令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規定由朝廷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這一政策的實施,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結論: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從積極開放走向封閉保守。一個國家要進步和發展,必須要對外開放,積極融入世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伊州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docx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伊州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