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隨著農業的出現和發展,我國先民披荊斬棘,用他們的智慧促進生產力不斷提高,創造了燦爛的萬年農耕文化,看到了文明的曙光。我國有百萬年的人類史,元謀人、藍田人、鄖縣人、 北京人是其中的代表。各地豐富的考古發現揭示了遠古人類的生產、生活概況,以及他們各自在演化過程中的特點。距今約1萬年,生活在長江、黃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黍,并飼養家畜、磨制石器和燒制陶器,開始了定居生活。在農業興起的基礎上,原始社會不斷發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相傳距今五六千年,一些部落逐漸結成聯盟,并推舉出首領。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是這一時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距今5000多年,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人口增長,城市出現,社會分化加劇,早期國家開始出現。黃河、長江和西遼河流域都發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區在廣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礎上迅速崛起,經過持續的發展,走向一體,以中原地區為引領的文明新格局開始形成。單元概述第一單元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史前時期:有正式歷史記載(文字)之前中國境內人的發展史。約170萬年約1萬年約5000年約前2070年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早中期新石器時代晚期元謀人、鄖縣人北京人、藍田人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仰韶文化良渚、陶氏文化炎黃部落堯舜禹時期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原始人群人類以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的時代稱為“石器時代”。其中,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稱為“舊石器時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初步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第2課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原始社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01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03目 錄02河姆渡人與稻作農業的繁榮壹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大約20000年前,我國先民開始對一些野生的植物進行管理,幫助這些植物更好生長。距今10000年左右,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農作物:稻、粟、黍 1.農業的起源稻粟黍代表:東胡林遺址出土的炭化粟和黍.義烏橋頭遺址出土的稻谷考古發現是研究史前社會的重要依據。地位:世界上最早栽培稻、粟、黍均發現于我國,稻、粟和黍為的人工栽培人類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歷史意義:是我們的祖先人類文明作出的重要貢獻一、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觀察右圖分布圖,說一說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的分布有怎樣的特點?(1)分布的范圍廣(2)遺址分布多(3)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稻作農業粟作農業浙江義烏橋頭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北京東胡林遺址出土的碳化粟和黍距今約1萬年,我國南北方都出現了人工栽培的農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發現于我國。出現貧富分化農業的起源和初步發展促進了人類的定居生活。這種定居生活與之前比較有哪些變化呢?磨制石器 新石器時代(表面磨光的石器)打制石器 舊石器時代生產效率提高河姆渡出土的水牛頭骨②飼養家畜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③制作陶器陜西臨潼姜寨遺址聚落模型圖(距今約6000多年前)④定居生活①磨制石器一、農業的起源與定居生活2、 定居生活考古發現 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想象圖 石錛 大汶口隨葬品——成套陶器 (陶器可燒煮食物、存儲食物和飲用水)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豬紋陶缽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意義: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原始農業的標志飼養家畜根據考古發現結合課本回答原始農業興起與發展的重要標志?意義?2、 定居生活原始農業刀耕火種(想象圖)刀耕火種:人們砍去樹木,鏟除荊棘和雜草,曬干后焚毀,灰燼成了天然的肥料,進行簡單的松土平整后即行播種,這種原始農業通常稱之為刀耕火種。3、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刀耕火種”耒耜耕種意義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從以下兩幅圖中思考原始農業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工具讀地圖,觀察并說出長江、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黃河流域重要遺址:早期:仰韶文化(半坡遺址)長江流域重要遺址: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晚期:龍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學以致用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結合地圖和材料思考:中華文明在起源上具有怎樣的特點?河姆渡遺址貳河姆渡人與稻作農業的繁榮二、河姆渡人與稻作農業的繁榮2.地理范圍3.代表遺址1.稻作農業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國史前稻作農業經濟大發展的區域。以種植水稻為主的農業經濟被稱為:稻作農業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遺址、河南中部的舞陽賈湖遺址。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考古發現,為我們揭開了原始農耕居民生活的神秘面紗。遺址總面積達4萬多平方米 ,包含了大量遺存、遺骸、遺跡,以及數以千計的各式器具。遺址上生活著的就是約7000年前的河姆渡居民。閱讀課本P11,歸納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完成表格。河姆渡人的生活 時 間生活地點房屋建筑糧食作物生產工具家畜飼養生活用具距今約7000年長江中下游浙江余姚干欄式建筑、木結構水井水稻磨制石器、骨耜豬、狗陶器、玉器、樂器(骨哨)、象牙雕刻(最早)、漆器干欄式建筑復原圖木結構水井骨耜稻谷豬紋黑陶缽骨哨雙鳥朝陽紋牙雕地位: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國史前稻作農業經濟興盛的區域。二、河姆渡人與稻作農業的繁榮4.河姆渡人觀察圖片,探究:骨耜與石器工具相比,有哪些優點?南方土質很黏,如果使用石制工具,工具上必然黏上大量泥土,不利于耕作;骨耜既鋒利,輕便靈巧,表面光滑,不粘泥土,用它挖土,既可以降低勞動強度,又能提高勞動效率。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綁縛藤條的骨耜磨制石器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來。來耨之利,以教天下。——《易經·系辭》顯示了河姆渡人的聰明智慧。河姆渡人屬于舊石器時代還是新石器時代?農業起源與定居生活形成南北兩大農業體系黃河流域(粟作農業)長江流域(稻作農業)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7000年-5000年)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1萬年-7000年前)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定居生活農業發展促進磨制石器河姆渡干欄式房屋想象圖原始農業興起的標志:①定居生活 ②磨制石器③制作陶器 ④飼養家畜5、舞陽賈湖遺址依據下列考古發現你可以獲得哪些歷史信息?請把表格填寫完整。時間 地點 考古發現 歷史信息 考古發現 歷史信息9000— 7500年前淮河上游河南舞陽種植水稻飼養家畜制造樂器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契刻符號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能夠吹奏七聲音階的笛子叁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我們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考古學上的所謂“文化”。……這是某一個社會(尤其是原始社會)的文化在物質方面遺留下來可供我們觀察到的一群東西的總稱。……這種用小地名來做“文化”名稱的辦法,被采用得最為普遍,例如我國考古學上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命名”的原來目標,是想用簡單的名稱來充分表示一種來判斷。-----夏鼐《關于考古學上文化的定名問題》“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中的“文化”是什么意思?又是如何命名的?強調是史前時期通常以首次發現的典型遺址所在地地名命名歷史解釋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觀察地圖,結合教材P12-13請你完成有關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信息?中國境內主要人類遺址分布圖時間:發現地點:典型代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時間:發現地點:典型代表:距今約7000-5000年黃河中游半坡居民、雙槐樹遺址、靈寶西坡遺址距今約5900-4400年黃河下游、淮河中下游焦家遺址、龍山文化(一)、概況從事粟作農業,過定居生活彩陶文化:在陶器表面繪出魚、鳥、花等圖案。時間:分布地區:發現地點:典型代表:1、仰韶文化的由來距今約7000-5000年主要分布在黃河中游地區首次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半坡遺址、雙槐樹遺址、靈寶西坡遺址2、文化特征(二)、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區域發展是我國史前文化大繁榮的一個重要表現,也是黃中游地區史前文化對周圍影響的反映。●自主學習教材第12頁,整理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等概況。概況(1)時間:(2)地點:(3)農作物:(4)農具:(5)家畜:(6)手工業:(7)住房:距今約6000年黃河流域(陜西 西安)粟、黍磨制石器、彩陶、弓箭豬、狗紡織、制衣半地穴式圓形房屋3、仰韶文化代表——半坡遺址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復原圖魚紋陶盆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河姆渡居民的干欄式建筑河姆渡居民 半坡居民房屋名稱特點建筑原因 干欄式建筑半地穴式房屋濕熱多雨通風防潮寒冷干燥保暖(冬暖夏涼)主要原因是南北方的氣候和自然環境的不同觀看圖片并結合教材知識,用列表形式探究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居住房屋樣式的不同。半坡遺址4、仰韶文化代表——河南的雙槐村遺址、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絲綢的發明使我們祖先為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的牙雕蠶出現部落公共場所和公共墓地河南靈寶西坡遺址的大房子基址大房屋復原建筑>200平米公共墓地河南靈寶西坡遺址①仰韶文化時期是原始氏族社會的大發展時期。②大房子位于成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領居住或處理部落事務的場所。③仰韶文化還發現多處公共墓地。距今6000年墓葬規模和隨葬品看不出顯著差別,沒有明顯貧富分化。距今5000年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出現明顯差別距今約5900-4400年1.距今時間:2.發現地點:主要分布在黃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區3.手工業:陶器、玉器表明當時已經出現貧富分化和階級分化,權貴階層也已經出現。(三)、大汶口文化社會結構:氏族成員之間出現了貧富分化,加快了邁向文明社會的步伐。山東章丘焦家遺址出土的大汶口隨葬品 成套玉器山東章丘焦家遺址出土的大汶口隨葬品 成套陶器焦家遺址墓葬【史料實證】在大汶口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葬具(棺槨),又有大批的隨葬品,最多的達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及石質、骨質的工具、裝飾品,甚至還有透雕刻花的骨梳和象牙雕筒等工藝品。它們與葬在同一墓地而幾乎一無所有的墓葬形成鮮明的對比。……(該現象)在曲阜西夏侯、膠縣三里河、樂都柳灣、余杭反山墓地均有較為明顯的反映。 --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上)【史料解讀】通過了解當時不同墓主墓葬規模和隨葬品數量的差異,我們可以發現私有制,階級、貧富分化等現象已經產生。根據圖片,結合教材,說一說大汶口文化的概況?繼大汶口文化而起的是距今約4400-3800年的龍山文化,由于階級分化進一步深入,其社會明顯復雜化了,出現了“禮儀”制度更加完備的大型墓葬。山東日照東海峪遺址蛋殼黑陶杯山東龍山文化遺址—黑陶高柄杯龍山文化發展了制陶技術,人們能夠制作更為精美的陶器。其中的一種陶杯,表面黑色,通體锃亮,器壁最薄處不足1 毫米,稱為“蛋殼陶”。制作這種陶杯需要使用穩定且能夠高速旋轉的快輪加工技術和高超的燒窯技術,表明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已經達到較高水平山東龍山文化——蛋殼陶相關史事已從事農業生產問題探究:我們能從河姆渡遺址與半坡遺址的出土文物中得出哪些歷史信息?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半坡遺址的菜籽和粟的朽粒骨耜復原圖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帶藤條殘木柄骨耜半坡遺址出土的石錛已人工栽培農作物能夠制作磨制石器、骨器問題探究:學完本節課,試概括新石器時代生活方式有哪些?① 使用打磨石器;②大量使用陶器;③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 ;④養蠶繅絲;⑤使用玉器;⑥城墻、祭壇和神廟。▲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大約在距今四五萬年前,中華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滿天星斗,八方雄起。城邑、祭壇、女神廟、積石冢等出現,表明與社會分工、社會分化相應的、區別于一般聚落,并凌駕于其上的政治實體已經產生。其中,地處黃河中游的中原地區是部落遷徙、分合、沖突的最為集中、最為突出的地區,是中華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區。——王家范等《大學中國史》數量多,分布廣泛,多元一體,中原核心。閱讀材料,思考新石器文化遺存分布特點。▲中國境內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課堂小結原始農業與史前社會農業的興起長江、黃河、淮河流域河姆渡遺址長江流域干欄式建筑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種植水稻農業工具以骨耜最為典型制作陶器和玉器。仰韶文化:半坡文化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新石器時代制造骨器、角器等生產工具制作彩陶和裝飾品黃河流域標志:農作物種植、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飼養家畜【大汶口文化】原始農業興起為古代文明社會形成奠定重要物質基礎【賈湖遺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