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省沅澧共同體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西周青銅器“大盂鼎”銘文記載:“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武王嗣文作邦,辟厥匿,匍有四方。”這一記載反映了西周政治觀念的核心是( )A.君權神授 B.天命王權 C.中央集權 D.分封諸侯2.北宋李覯在《富國策》中批評佛教寺院“費財尤甚……耕者日寡而食者日繁”。這反映了當時( )A.國家出現積貧積弱局面 B.佛教發展影響社會經濟C.中央對地方控制力下降 D.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變化3.亞述王阿達德尼拉里一世統治時期(約前1295年-前1263年),對《亞述王表》進行了修訂,不僅把亞述君主制的起源追溯到“住在帳篷中的17個王”的久遠過去,而且把中亞述之前的所有城邦首領(伊沙庫)都統一稱呼為“國王”。這一修訂意在( )A.強化王權合法性與歷史連續性 B.恢復古代兩河流域民主傳統C.塑造亞述歷史悠久的王統形象 D.削弱貴族勢力加強中央集權4.日本《養老律令》(718年)規定:“凡田,六年一班,神田、寺田不在此限。若以身死應退田者,每至班年,即從收授。”這一規定( )A.強化了國家治理的神權色彩 B.旨在打擊削弱貴族勢力C.體現了國家對土地的控制權 D.推動土地私有制的瓦解5.在美洲,瑪雅人創造出的文字至今仍無法被釋讀;印加人制定了精確的太陽歷和太陰歷;阿茲特克人使用天然銅鍛造工具,并在醫學中應用麻醉技術。這說明古代美洲( )A.各文明間缺乏經濟文化交流 B.科技水平超越同時代其他地區C.自然環境決定文明發展方向 D.文明演進具有獨立性與原創性6.敘利亞和埃及是東西方傳統商路的必經之地,奧斯曼人征服這兩個地區是在1516-1517年。此時,通往非洲好望角、印度、美洲的新航路已經開通,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正準備出發。材料可用來說明( )A.奧斯曼帝國阻斷了東西方傳統貿易 B.地理大發現加速了奧斯曼帝國擴張C.新航路開辟削弱了奧斯曼貿易地位 D.歐洲殖民擴張比奧斯曼的征服更早7.下表為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前期中國白銀流入情況表,由該表可以推知( )時間(世紀) 中國白銀流入量(億兩) 主要來源地16世紀中葉 0.8 日本、東南亞16世紀后期 1.2 美洲(經菲律賓)17世紀前期 2.3 美洲、歐洲A.中國實施對外開放政策 B.商業革命正在全球展開C.中國自然經濟開始瓦解 D.新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8.文藝復興時期,一位學徒在日記中寫道:“導師指導我們繪制人體素描時,手持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卻指出其中關于人體比例的論述與我們的實際測量存在偏差。他指著模特的肢體說:“若只盲從古籍,怎能捕捉自然的真實?我們必須用雙眼丈量上帝賦予人體的完美平衡。'”。這則日記反映出( )A.古典學術傳統已被徹底否定 B.宗教神學束縛藝術創作C.人文主義者追求理性與實證 D.科學革命影響藝術領域9.1812年俄軍取得抗擊拿破侖入侵的勝利,這激起了俄國民眾空前的民族自豪感,普希金盛贊:俄國進入了一個偉大的時代!但是身為軍官而參戰的恰達耶夫,卻說“勝利”帶來的是皇權與暴政的鞏固,而非每一個人的自由精神。這表明拿破侖戰爭( )A.促進了歐洲民主思想的傳播 B.加速了俄國農奴制改革的進程C.引發斯拉夫派與西方派論爭 D.進一步強化了俄國的專制統治10.1830年,利物浦--曼徹斯特鐵路通車。股票投機者宣稱:“鐵路將消滅地域差異!”然而農民卻抱怨:“糧食價格被商人壟斷。”歷史學者也指出:“鐵路時刻表取代了日出而作。”這反映了鐵路( )A.改變了英國的經濟結構 B.對英國社會產生多重影響C.服務于商業資本的利益 D.帶來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11.1904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提出了門羅主義的“羅斯福推論”,表示面對西半球國家的“妄為”“無能”,美國作為文明國家要進行干涉,行使“國際警察”的權力。美國此舉( )A.旨在建立美洲人的美洲 B.宣告孤立主義政策結束C.樹立起負責的大國形象 D.意在維護美國區域霸權12.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發現《凡爾賽和約》將山東權益轉交日本后,緊急調閱1898年《膠澳租界條約》原檔進行駁斥。這一細節說明( )A.日本獨霸東亞格局形成 B.國際法成為國家維權工具C.五四運動影響國際會議 D.巴黎和會堅持公正的原則13.布哈林曾指出,不能像資本主義那樣讓農民破產,從海外獲取工業發展所需的原料以彌補國內的不足,而是必須“養雞生蛋”,農民對工業品的有效需求是以有支付能力為前提的。這一觀點反映了( )A.新經濟政策實施的緊迫性 B.蘇聯社會性質已經發生改變C.蘇聯工業化戰略的正確性 D.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取得成功14.“英帝國”是一個動態演變的概念,其內涵先后經歷了“重商主義帝國”、“自由主義帝國”和“有形帝國”,最后,在二戰后又轉變為“無形帝國”。下列對“無形帝國”的理解最合理的是( )A.通過軍事征服建立全球殖民體系 B.依靠自由貿易實現經濟霸權C.以文化影響力維系國際主導地位 D.采用聯邦制整合殖民地關系15.1966年,法國總統戴高樂訪問蘇聯,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強調“歐洲問題應由歐洲人自己解決”。同年,法國宣布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1970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時,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謝罪,并簽署《華沙條約》,承認戰后邊界。這些外交舉動( )A.標志歐洲國家掙脫冷戰的影響 B.加速東歐國家脫離蘇聯控制C.加劇了北約和華約的軍事對抗 D.反映西歐國家謀求戰略自主16.2020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簽署后,越南工貿部特別要求中文版協議優先于英文版核對。這一細節反映( )A.中文成為區域合作的關鍵工作語言 B.區域經濟合作中的文化認同C.中國在區域合作中占據主導性地位 D.國際經濟規則制定權的轉移二、綜合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表1為2015-2023中國數字經濟規模與占GDP比重變化表年份 數字經濟規模(萬億元) 占GDP比重(%) 關鍵技術突破(示例)2015 18.6 27.5 北斗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啟動2020 39.2 38.6 5G技術商用化2023 56.1 41.5 人工智能大模型(如ChatGPT對標技術)材料二 表2為2012-2024中國數字經濟政策迭代與核心技術突破關聯性表政策階段 代表性政策 對應技術突破 學術評價(出處)跟跑期(2012-2016) “寬帶中國”戰略 4G技術普及 “奠定網絡基礎”(《管理世界》2023年第4期)并跑期(2017-2020) 《新一代AI發展規劃》 人工智能專利全球占比達37% “政策-市場雙輪驅動”(郭賀銓,《新型舉國體制下人工智能發展路徑》2024)領跑期(2021-) “東數西算”工程 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 “構建數字生態”(烏鎮智庫,《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4)》)(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推動因素。(2)假設你是《中國科學院院刊》特約作者,請你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為“科技自立自強”欄目投送一篇歷史短文。(要求:歷史脈絡清晰,完整呈現三個歷史階段;史論結合,每個階段都有具體史實支撐;歷史視角獨特,結論升華能揭示歷史發展規律。)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79年撒切爾政府上臺后,開始推行激進的“去工業化”政策。1984年,英國國家煤炭局宣布關閉20座無利可圖的煤礦,直接導致20萬礦工失業。全國礦工工會隨即發起大罷工,持續長達362天,成為英國歷史上最激烈的勞資沖突之一。政府動用警察鎮壓,最終罷工失敗。據有關經濟數據顯示,1981-1991年間:英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從680萬銳減至450萬,金融服務業就業人數從110萬增至200萬,北部工業城市謝菲爾德失業率達18%,而倫敦僅為7%。時任財政大臣勞森在回憶錄中寫道:“我們不得不打破‘英國病’的惡性循環,即便這意味著要摧毀整個工業社區。”1990年,英國工業產值占比已從1979年的30%降至20%,同期金融業占比從5%躍升至15%。——摘編自《撒切爾回憶錄》、英國國家統計局《20世紀經濟轉型報告》材料二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銹帶州”(Rust Belt)成為決定選舉結果的關鍵地區。在密歇根、威斯康星、賓夕法尼亞等傳統工業州,特朗普以微弱優勢擊敗希拉里·克林頓,而這些州自1980年代以來一直是民主黨的票倉。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2000-2016年間,“銹帶”核心區制造業崗位減少超過30%。俄亥俄州揚斯敦市曾是全美鋼鐵生產中心,其人口從1970年的16萬銳減至2016年的6.5萬。當地居民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表示:“我們的父輩在工廠工作一輩子就能買房養家,現在年輕人要么去亞馬遜倉庫,要么靠阿片類藥物度日。”特朗普團隊精準捕捉到這種情緒,在競選廣告中展示廢棄工廠畫面,承諾對進口鋼鐵征收25%關稅。但經濟學家普遍指出,這些措施難以逆轉自動化帶來的崗位流失。2018年,盡管美國鋼鐵產量回升12%,就業人數僅增長1.5%。2020年大選時,雖然特朗普在“銹帶”仍獲得46%的白人工人支持,但未能復制2016年的勝利。——綜合《紐約時報》與美國勞工部數據(1)根據材料一,概括20世紀80年代英國經濟發展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撒切爾政府經濟政策的思想根源及其社會代價。(2)根據材料二分析,2000-2016年美國“銹帶”地區發生了哪些結構性變化?(3)綜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方國家產業轉型的歷程對發展中國家產業升級有哪些啟示?三、材料題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們必須記住,殖民主義不僅是一種政治和經濟統治,更是一種文化侵略。它試圖摧毀我們的歷史記憶、語言和傳統,讓我們忘記自己是誰。獨立不僅僅是旗幟的更換,更是靈魂的解放。”——幾內亞民族主義者塞古·杜爾(1960年)材料二 二戰后部分亞非拉國家獨立時間及獨立方式國家 獨立時間 獨立方式印度 1947年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阿爾及利亞 1962年 武裝斗爭加納 1957年 憲政改革與和平談判古巴 1959年 革命戰爭材料三 “在拉丁美洲,我們面臨的不僅是外部的殖民者,還有內部的寡頭統治。1950年代,占人口2%的大莊園主控制著70%的可耕地,而70%的農民沒有土地。美國聯合果品公司在中美洲獨占香蕉貿易,其利潤超過部分國家全年財政收入。真正的獨立必須包括社會革命,否則只是換了一群主人。”——古巴革命領袖切·格瓦拉(1965年)(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談談對民族解放運動中“靈魂的解放”的理解并加以分析。(2)對比材料二中印度和阿爾及利亞的獨立方式,分析其差異形成的主要原因。(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面臨的困境,并說明進行社會革命的必要性。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B A C D C D C A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B A C D A17.(1)趨勢:規模持續快速增長;占GDP比重逐年上升,成為經濟增長核心動力;技術突破與產業應用同步推進。推動因素:國家戰略支持;科技創新能力提升(關鍵領域自主突破);市場需求擴大;基礎設施完善。(2)示例:從追趕者到引領者:中國數字科技自立自強的歷史軌跡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數字科技發展經歷了三次歷史性跨越。2012-2016年的“寬帶中國”戰略,猶如北宋活字印刷術的革新,使4G網絡覆蓋城鄉(《管理世界》2023),完成了基礎設施的“數字筑基”。2017-2020年的《新一代AI發展規劃》,堪比鄭和下西洋的技術交流盛況,推動中國AI專利全球占比達37%(郭賀銓2024)。這一時期的“并跑”態勢,展現了傳統“工匠精神”與現代科技政策的完美融合。2021年至今,“東數西算”工程與量子計算的突破,再現了“兩彈一星”工程的戰略智慧。2021年“九章”量子計算機問世,標志著中國在關鍵領域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轉變(烏鎮智庫2024),延續了中華文明“四大發明”的創新基因。科技自立自強既傳承了“四大發明”的創新血脈,也充分發揮了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正如古代絲綢之路促進技術傳播,今天的“數字絲綢之路”正在重塑全球科技格局。18.(1)特點: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轉型(制造業急劇萎縮,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快速擴張)、地域發展嚴重失衡(北部傳統工業區衰退,南部金融中心崛起)思想根源: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主張減少政府干預、推行私有化、強調市場調節)社會代價:工人權益受損、社區瓦解、加劇社會階層和地域分化(2)變化:產業空心化(制造業崗位減少超過30%)、人口流失(工業城市嚴重萎縮)、就業質量下降(從穩定制造業崗位轉向低薪服務業)、社會問題加劇(毒品濫用等社會問題蔓延)(3)啟示:產業升級需注重區域均衡發展;在推動產業轉型過程中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妥善安置受影響群體;要處理好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培育的關系,避免產業空心化;產業政策應立足長遠,不能為短期政治利益犧牲經濟健康發展;注重職業技能培訓;防范社會問題等19.(1)理解:民族解放運動中“靈魂的解放”體現在:重建民族文化的認同,強調恢復本民族原有優秀傳統文化;打破殖民統治的精神枷鎖,破除種族優劣論的精神壓迫;塑造新的民族價值觀念,通過教育改革、文藝創作等手段塑造現代文明的價值觀。(2)主要原因: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印度民族資本在20世紀初期已發展壯大,阿爾及利亞,民族經濟幾乎被法國壟斷,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方式不同,印度主張非暴力不合作,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FLN)認為法國不會主動讓步,因此選擇武裝斗爭;殖民侵略者的政策與態度不同,二戰后英國國力衰落,更傾向于通過談判維持影響力,避免長期戰爭消耗。法國將阿爾及利亞視為法國本土,拒絕任何獨立訴求;國際形勢的影響不同,印度獨立時(1947年)美蘇尚未深度介入第三世界,英國可相對自主決策。阿爾及利亞戰爭(1954-1962)正值冷戰高峰,法國獲得北約支持。(3)困境:外部新殖民主義的經濟控制;內部寡頭政治的固化;政治獨立與社會變革的脫節。必要性:只有通過國有化改革(如古巴蔗糖產業國有化)才能打破跨國公司的經濟控制,實現真正經濟獨立;必須通過土地改革打破大莊園制,才能建立公平的社會結構;必須將政治獨立與社會革命結合,才能真正改變被壓迫人民的命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