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高一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歷史全卷滿分 100分,考試時間 75分鐘。注意事項:1. 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 的指定位置。2. 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 題區域均無效。3. 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 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 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5. 本卷主要考查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下)。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6小題,每小題 3分,共 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 求的。1. 位于敘利亞北部的阿拉拉赫遺址(公元前 2000一前 1200年)貴族墓葬中,墓室以兩河傳統的泥磚砌筑, 隨葬本地神話浮雕。但墓中同時出土了埃及風格的圣甲蟲印章、阿富汗青金石首飾,以及刻有胡里特語咒 語的赫梯式武器。這可用于佐證( )A. 兩河流域 首次統一 B. 古代區域文明的交流C. 亞述帝國的軍事征服 D. 社會等級制度的瓦解2. 中世紀西歐的修道院不僅組織宗教活動,還積極參與經濟活動。許多修道院經營大型莊園,推廣三圃制 耕作并改良釀酒技術;部分修道院建立羊毛工坊,雇傭農民進行生產。此外,修道院圖書館保存了大量古 希臘羅馬文獻,修士們通過抄寫典籍傳播知識。這反映出當時歐洲( )A. 基督教與社會生活關系密切 B. 教會強化對社會的控制C. 農業生產主要依賴教會組織 D. 宗教力量主導城市發展3. 1529年,西班牙與葡萄牙簽訂《薩拉戈薩條約》,規定以摩鹿加群島以東的 17度線為界,劃分兩國太平 洋勢力范圍。西班牙放棄對香料群島(即摩鹿加群島)的全部要求,葡萄牙向西班牙支付 35萬達卡金幣作 為補償。這一協議( )A. 解決了西葡殖民爭端 B. 是西葡劃分勢力范圍的開始C. 表明西班牙走向沒落 D. 推動了葡萄牙的殖民擴張活動4. 下圖是非洲加納南部海岸的埃爾米納堡,由葡萄牙殖民者于 1482年建造,后由荷蘭控制。它早先是殖民 者掠奪黃金的總部,后成為囚禁奴隸并進行奴隸貿易的重要據點。奴隸在這里被逐個交易論價,成交后直第 1頁/共 9頁接驅趕上船。這一建筑可用于研究( ) ·A. 全球物種傳播的雙向性 B. 世界貿易中心的轉移C. 資本原始積累的雙重性 D. 非洲文明的原始落后5.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布魯內萊斯基運用幾何學原理發展線性透視法,使繪畫呈現三維空間;達 · 芬 奇通過解剖實驗,精確描繪人體結構,甚至探索流體力學與機械設計。這反映出( )A. 人文主義推動科學探索 B. 藝術創作已與宗教分離C. 理性主義主導藝術領域 D. 近代科學體系初步形成6. 閱讀如表中兩個文件的內容節編,可以看出( )186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 世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 “ 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買賣或者交換 農奴。農民可以得到土地,但必須交納贖金。”1862年,美國林肯總統領導 聯邦政府頒布了《解放黑人奴 隸宣言》 “ 自 1863年 1月 1 日起,凡當時仍在叛亂的 任何一個州或地區,其境內所有奴隸都應永遠 獲得自由。”A. 農奴制改革使農奴獲得了完全自由 B. 兩個文件都推動了本國近代化進程C. 兩國徹底廢除舊制度實現民主政治 D. 美國全境禁止奴隸制促進南北統一7. 下圖為 19 世紀 30 年代初英國女工在棉紡織工廠從事生產的場景。這說明英國( )A. 婦女政治地位提高 B. 人民生活條件改善C. 生產組織方式變革 D. 社會貧富分化加劇·第 2頁/共 9頁8. 據統計,巴黎公社成立后,巴黎社會上組建了近百個各種各樣的群眾組織。這些組織經常開會,討論研 究公社內部事務,共同參與社會治理。這表明巴黎公社( )A. 崇尚中央與地方共治思想 B. 踐行主權在民的政治理念C. 深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影響 D. 成為國際工人運動的典范9. 1882年 2月,阿拉比組建了埃及祖國黨內閣,并頒布憲法,擴大國會權力; 5月,英法艦隊駛抵亞歷山 大港,公然向埃及政府提出挑戰,面對列強侵略,祖國黨發表《告人民書》,宣布 “ 埃及民族和英國人之間 進行著勢不兩立的戰爭” ,這表明當時埃及祖國黨( )A. 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 B. 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C. 投身于民族斗爭的浪潮 D. 成為民族獨立運動的主力10. 1919年 1月 18日,巴黎和會在法國的凡爾賽宮正式開幕。美、英、法、意、日五國各有5名全權代表, 可以出席一切會議;其他國家只有 1 至 3名全權代表,只能出席與他們有關的會議。其決策機構最高委員 會實際上被英、法、美三國操縱。這反映出巴黎和會( )A. 使歐洲喪失優勢地位 B. 強權政治色彩濃厚 C. 加劇世界局勢的緊張 D. 改變歐洲政治格局11. 蘇俄時期曾流行這樣一段歌謠 “ 土地屬于我們,但面包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 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 針對廣大農民對政策的不滿,1921年春,蘇俄實施了( )A. 戰時共產主義 B. 新經濟政策 C. 斯大林模式 D. 羅斯福新政12. 北約成立之初,成員國 軍官保留了同樣數目的職位,但是重大的決定和重要的情報卻由美國人作出和 保管。至于文件的傳閱,一位精明的官吏發明了橡皮圖章 AEO ,即只準 “ 美國人過目” 。這實際上揭示了 北約( )A 成員國軍事力量對比懸殊 B. 有利于美國控制西歐市場C. 是美國推行 “ 冷戰” 的工具 D. 能夠體現美歐間協商精神13. 以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就業人口分布變化表。表中數據反映出美國( )時間 農業 工業 服務 業1950 年 12.2% 34.7% 48.9%1990 年 2.8% 25.8% 71.4%A. 農業經濟的大衰退 B. 工業占據主導地位 C. “ 福利國家” 的建立 D. 社會結構的新變化第 3頁/共 9頁14. 南斯拉夫與蘇聯關系碳裂后進行全面的改革,在政治體制方面,1951年春開始大規模改組和精減國家 管理機關,聯邦機構及管理人員減少 50%,此后進一步放權給各大共和國和自治省。經濟方面:擴大企業自 主權,同時調整并放開物價,實行外貿自由,外商投資自由和勞務出口自由。這些改革措施( )①表明了社會主義陣營瓦解 ②有利于調動基層和企業的積極性③使南斯拉夫迷失了社會主義方向 ④擺脫蘇聯控制是改革的動因之一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5. 下圖是創作于 1959 年的漫畫。圖中,一個雙手雙腳都被捆綁著的非洲人蜷縮在非洲版圖形狀的囚籠中, 正奮力掙脫準備從非洲大陸上站立起來。該漫畫意在說明( )A. 罪惡的黑奴貿易登上了歷史舞臺 B. 非洲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C. 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狂潮 D. 非洲在覺醒中努力走向民族獨立16. 據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公布的數字, 從 1948年以來, 世界上先后出現過 109個各種規模和形式的區域 經濟一體化組織, 其中 2/3是 90年代以后的產物。這反映出, 20世紀 90年代以后A. 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 B. 國際經濟新秩序已經建立C. 世界呈現出多極化趨勢 D. 國際之間的力量對比失衡二、非選擇題: 本大題共 4小題,共 52分。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隨著封建莊園制度的逐漸解體,手工工場和租地農場的出現,西歐各國的商品經濟迅速發展, 對金銀財富的需求以及開拓新市場的意愿日益迫切。另外,人文主義鼓勵冒險精神。當時西歐部分窮困潦 倒的貴族、新興資產階級,以及其他有冒險精神的人從《馬可 · 波羅行紀》了解到中國富甲天下、金銀遍 地,認為富裕的東方和未知的海外是實現發財夢的最好場所。歐洲長期從亞洲進口絲綢等奢侈品和香料等 生活必需品。奧斯曼帝國在建立和不斷擴張的過程中,威脅到東西方之間陸路貿易通道的安全,也使來自 亞洲的商品因加價而奇貴,西歐人急于從海上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希望通過向海外擴張來傳播基督教,第 4頁/共 9頁也成為激勵他們出海遠航的一個動因。——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下)》材料二 新航路的開辟及歐洲人的殖民擴張,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發展。為適應世界性貿易的需要,西 歐各國相繼建立了經營某一地區貿易的股份公司,證券交易所、銀行、信貸、匯兌等金融業務迅速發展。 世界性交往使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特產變成了國際貿易的重要商品,如印第安人培植的可可、咖啡、煙草等 逐漸成了各國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傳統的國際貿易的商品絲綢、瓷器、茶葉、棉布、香料等,也由于市場 的拓寬,流通量也大大增加。意大利各城市國際商業中心的地位被倫敦、巴黎、安特衛普、阿姆斯特丹等 所代替。英國、法國、尼德蘭也取代意大利成了西歐各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方。——摘編自熊家利、彭順生《論西歐資本原始積累時期的商業革命》( 1 )根據材料一 ,說明西歐人為什么要進行遠洋探險,開辟新航路?( 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商業貿易的變化,并分析這些變化帶來的影響。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隨著水力紡紗機、騾機以及改良蒸汽機的發明應用,英國紡織業的生產效率實現了質的飛躍。 傳統家庭作坊式生產逐漸被集中化的工廠取代,工人必須嚴格遵循機器的運轉節奏進行勞動。棉紡織品產 量呈指數級增長,成本大幅下降,使得原本屬于奢侈品的棉布成為普通民眾的日常消費品。曼徹斯特等新 興工業城市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農村人口涌入。——摘編自[英]埃里克 · 霍布斯鮑姆《工業與帝國》材料二 19世紀末,德國在電氣化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西門子于 1866年發明自勵式發電機,電力開 始大規模應用于工業生產。柏林、慕尼黑等城市率先建立發電廠和輸電網絡,電動機逐漸替代蒸汽機成為 工廠的主要動力來源。德國企業推動電燈、電車等技術的普及,徹底改變了城市生活面貌。到 20世紀初, 德國電氣工業已在全球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摘編自[德]于爾根 · 科卡《資本主義簡史》( 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紡織業技術革新對英國社會的影響。( 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成為電氣化引領者的原因。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十月革命勝利后,俄國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引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十月革命推翻 了舊政權,第一次建立起無產階級的國家政權。在經濟上,布爾什維克實行了針對包括銀行在內的大型企 業的國有化措施,確立了公有制的地位。同時,加強了工人在生產中的監督和管理作用,鞏固了工人在生 產中的主導地位。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堅決同黨內外否定共產黨領導權的思想作斗爭。列寧認為,只有 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才能幫助無產階級和勞動群眾克服從舊社會中帶出來的缺陷和不足,才能決定國家第 5頁/共 9頁的大政方針,堅定地走社會主義道路。——摘編自盧迎春《論十月革命對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開創》材料二 斯大林的國家工業化和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體現著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原則 ……從理論到 實踐都明顯地改變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摘編自葉書宗《善于蘇聯的國家工業化和農業全盤集體化》( 1 )根據材料一 ,概括十月革命勝利后俄國為走上社會主義道路而采取的措施。( 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有何歷史影響。20. 從第二次世界戰結束以來,世界發生了急劇而又深刻 變化,我們可以通過關鍵詞梳理其發展脈絡。冷 戰 國家宏觀 調控 世 界 銀 行 科 技 新 發 展 福 利 國 家 中 間 階 層 不結 盟 運動歐 盟 赫魯曉夫 改革 蘇 聯 解 體 改 革 開 放 非 洲 年 世 貿 組 織 人類 命運 共同 體從表中選擇三個關鍵詞,提煉一個主題,并進行闡述。(要求:主題立意明確,闡述要運用所選的關鍵詞, 史論結合)第 6頁/共 9頁2024~2025學年度高一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歷史全卷滿分 100分,考試時間 75分鐘。注意事項:1. 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 的指定位置。2. 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 題區域均無效。3. 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 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 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5. 本卷主要考查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下)。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16小題,每小題 3分,共 48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 題答案】 【答案】B 【 2 題答案】 【答案】A 【 3 題答案】 【答案】D 【4 題答案】 【答案】C 【 5 題答案】 【答案】A 【 6 題答案】 【答案】B 【7 題答案】 【答案】C 【 8 題答案】 【答案】B 【 9 題答案】第 7頁/共 9頁【答案】C【 10 題答案】 【答案】B【 11 題答案】 【答案】B【 12 題答案】 【答案】C【 13 題答案】 【答案】D【 14 題答案】 【答案】D【 15 題答案】 【答案】D【 16 題答案】 【答案】A二、非選擇題: 本大題共 4小題,共 52分。【 17 題答案】【答案】( 1 )原因:掠奪財富,開拓新市場;受人文主義的鼓勵以及《馬可波羅行紀》的誘導;奧斯曼帝 國阻礙原有東西商路;傳播基督教。( 2 )變化:商業經營方式發生變化(或股份制貿易公司大量出現,銀行、證券交易所等近代金融機構形成); 商品的種類增多,流通量大;貿易的范圍擴大;貿易中心發生轉移。影響:推動了近代西方的殖民擴張,進一步拓展了世界市場;加快了西歐資本的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 義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物種交流,豐富了世界各地人們的物質生活。【 18 題答案】【答案】( 1 )影響:生產組織方式變革,工廠制度取代傳統家庭作坊式生產;消費市場擴張;城市化進程 加速;社會階級結構變化。( 2 )原因:注重科技創新;產學研緊密結合;國家統一 ,政策支持;能源市場需求大。【 19 題答案】【答案】( 1 )措施:建立無產階級的國家政權;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鞏固工人階級的主導地位;確立布 爾什維克黨在無產階級國家的領導地位。第 8頁/共 9頁( 2 )歷史影響:使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 ,為衛國戰爭的勝利創造了物 質條件,為蘇聯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消費 水平相對較低。【 20 題答案】【答案】關鍵詞:冷戰、蘇聯解體、人類命運共同體觀點:二戰后國際格局的調整闡述:二戰改變了世界 范圍內力量對比,傳統的強國英、法、德、日等國家普遍衰落,美蘇崛起。美國和蘇聯在國家戰略、國家 利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和沖突,使它們從戰時盟友變成冷戰對手,雙方實行除直接戰爭以外 的一切對抗手段,給世界和平、安全帶來嚴重危害,也削弱了自身的實力。蘇聯在競爭不斷消耗,加之蘇 聯模式的弊端未得到根本性糾正及戈爾巴喬夫根本方向錯誤的改革,激化了蘇聯國內各種矛盾最終導致蘇 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面對冷戰結束后國際秩序存在的混亂現象和全球治理出現 的各種問題,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一步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這是中國對世界和平與發展、 對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建設提供的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注:此答案僅供參考。若學生答案不拘所給答案的表述,意思相近且言之成理,教師須酌情給分)第 9頁/共 9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