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初步建立第 3 課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秦1.條件(1)客觀條件:①人民愿望: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②經濟需求: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血緣分封 天下共主 王室衰微 諸侯爭霸 變法圖強 群雄兼并公元前1046年(西周)公元前770年(春秋)公元前475年(戰國)你能根據以上信息概括出秦朝統一的客觀條件嗎?一、秦的統一(2)主觀條件:①地理位置:秦“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②個人才能: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③變法革新:商鞅變法后,秦實行法治,獎勵耕戰,國家日益強盛,具備了統一的歷史條件。1.條件大巴山太行山脈秦嶺大 巴 山函谷關崤山一、秦的統一咸陽秦前230年滅韓前221年滅齊前228年滅趙前225年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燕前221年建立秦朝2.統一進程策略: 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一、秦的統一②北擊匈奴,收河套地區,連接并修筑長城北起陰山至遼東南至北向戶西至臨洮、羌中東至海暨朝鮮秦的統一,建立起“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代指極南的地區),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幅員遼闊的國家,奠定了此后歷代疆域的基本版圖。①征服南越,控西南夷2.統一進程一、秦的統一1.皇帝制度:2.三公九卿制:核心制度?特征: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皇 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諸 卿(統 率)直接控制相互配合、彼此牽制、減少決策失誤材料1:王初并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更號曰“皇帝”,命為“制”,令為“詔”……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史記》材料2:主獨制于天下而無所制,能窮樂之極。——李斯《行督責書》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一)政治上皇 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諸 卿(統 率)直接控制1.皇帝制度:2.三公九卿制:3.郡縣制中 央 政 府郡縣鄉、里、亭地 方 政 府郡縣制不同于封建制度,一在政令出于中央,一在流官代替了世襲。——許倬云《萬古江河》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一)政治上分封制 郡縣制不同點 建立基礎傳承制度與中央政府關系政治體制歷史影響相同點 1.都是為了鞏固統治2.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3.都在維護國家統一等方面起了積極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國家的統一血緣地域王位世襲皇帝任免諸侯國獨立性強,地方容易出現割據地方行政機構,絕對服從中央(中央集權)貴族政治官僚政治當時有利于統治,長遠看易發展為割據勢力不利于統一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一)政治上專制主義(君主專制):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從決策至行使軍權、政權、財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中央集權:指中央與地方權力分配中,全國軍政財大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絕對服從中央。制度的統一: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皇權VS相權皇權VS相權皇權VS相權皇權VS相權中央權力VS地方權力皇 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諸 卿(統 率)直接控制中 央 政 府郡縣鄉、里、亭地 方 政 府君主專制中央集權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一)政治上(大一統)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專制主義(君主專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中央集權郡縣制皇權VS相權中央權力VS地方權力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一)政治上故事:戰國時,有個秦國人在國內做了一條長裙。她去齊國旅游的時候又叫齊國的裁縫做同樣尺寸的裙子,取貨時發現:竟然是超短裙!付款時裁縫又拒收她的圓形貨幣而要她付刀幣。最后她不愿意要這條裙子了,打算退貨,裁縫讓她填一份文書。結果她突然發現自己變成‘文盲’了,因為文書上的文字她一個都不認識。尺寸不統一貨幣不統一文字不統一目的:為了適應國家統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請問:為什么會出現上述情況?1.統一車軌修馳道2.統一文幣度量衡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二)經濟上1.頒行法律編戶籍2.強遷豪強治風俗3.焚書坑儒統思想二、鞏固統一的措施 (三)其他方面小結秦朝建立后采取了哪些鞏固統一的措施?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軍事: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統一貨幣、度量衡統一文字(小篆)焚書坑儒北擊匈奴、南征越族這一套官僚系統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最有效的系統,它對全國的農業、工商業活動都要干預、督導;它負責全國道路的維持與修理;它對全國的人口、土地都要登記逐級上報,以便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它保持著龐大的軍隊,以保衛國家,進行擴張,維持社會治安;它還關注公眾的日常生活、倫理道德,以使整個社會和諧安定。——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秦統一的歷史意義:對先秦:結束數百年割據混戰的局面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對秦朝:強化了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對后世:奠定了此后歷代疆域的基本版圖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制度的基礎四大工程01.阿房宮僅前殿就有相當于三分二的故宮總面積!02.秦始皇陵,修了30多年。動用徭役、刑徒72萬余人。03.秦長城,每年征發民工40余萬人。04.秦直道,令大將蒙恬率數十萬軍工、民工突擊修筑一條重要軍事要道。阿房宮景區(遺址復原)秦始皇陵復原圖1.秦的暴政三、秦的暴政和速亡秦朝暴政的表現與影響①窮奢極欲:大興土木、求仙訪藥、興師動眾、征發繁重②刑法嚴苛:③思想專制:人民搖手觸禁材料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史記·高祖本紀》“焚書坑儒”尊崇法家思想秦國:秦朝:賞罰分明、吏治嚴明,迅速崛起嚴刑峻法、強化專制,二世而亡百姓不堪重負社會階級矛盾嚴重激化統治階層內部矛盾尖銳化(軍功制度停轉、權力爭奪)爆發農民大起義影響1.秦的暴政三、秦的暴政和速亡2.農民起義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駕崩,秦二世胡亥繼位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號為“張楚”項羽劉邦等領導的反秦勢力日益壯大公元前202年,經過四年楚漢戰爭,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亡,歷時15年三、秦的暴政和速亡廣納人才,勢力壯大進入咸陽,放縱部下燒殺搶掠,失民心進駐咸陽,廢除秦法,“約法三章”,得民心劉邦項羽剛愎自用,眾叛親離,依賴武力,實力削弱取得勝利,建立漢朝最終失敗,烏江自刎得民心失民心秦末農民起義 楚漢戰爭戰爭目的 反抗秦的暴政 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戰爭階級 農民階級 封建地主階級戰爭性質 農民戰爭 封建地主階級之間的帝位之爭3.楚漢之爭三、秦的暴政和速亡【家國情懷】秦朝速亡帶來的啟示三、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三、秦的暴政和速亡完成統一,結束割據,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開創了中華民族國家統一的新紀元。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有利于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北擊匈奴,南伐越族,鞏固了國家統一,形成了幅員遼闊的疆域建立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嚴刑峻法;賦稅繁重;兵役徭役繁重。暴政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的滅亡。功:千古一帝過:暴君總評:功大于過。盡管暴政對秦代產生了消極影響,但秦始皇實現統一、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是對中華民族貢獻巨大的杰出歷史人物。千秋功過:評說秦始皇★歷史人物評說的幾點基本原則1.依據歷史人物的主要活動史實;2.把歷史人物放在當時特定的時代大背景下,分析歷史人物的活動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3.采取一分為二的辯證法觀點;雄才大略一統江山,短命王朝專制濫觴法家理論專制根基焚書坑儒思想統一政治經濟文化天下統一專制集權官僚政治三公郡縣統一貨幣度量衡器交通發達服務經濟編制戶籍整頓風俗賦役沉重苛政暴行社會滅亡原因15載春秋轉瞬即逝但或許剛剛開始它終將會以另一種方式影響著中國的歷史課堂小結1.春秋戰國時期,“天下共苦戰斗不休”。秦國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相繼滅掉六國,進而開創了“海內為郡縣“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的局面,這表明( )A.分封制度的終結B.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滅D.中華文明起源到早期國家形成的重大轉變B課堂練習2.秦兵馬俑造型精美,比例勻稱,神態逼真,威武雄壯的軍陣生動再現了秦統一中國的磅礴氣勢。秦兵馬俑大型藝術群塑體現了( )A.和當地的自然環境和諧地融為一體B.實用性與裝飾性精確巧妙地結合C.鮮明的民本意識和高超的表現技巧D.高度概括和細膩寫實的藝術手法D課堂練習3.下列關于秦漢歷史的記述,集中反映了( )A.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發展 B.家國同構模式改變C.“大一統”的觀念開始出現 D.華夏認同不斷增強A文獻記述 出處秦并海內,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四海。 賈誼《過秦論》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于漢家。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序》接漢緒,茂育群生,恢復疆宇。 《后漢書·班固傳》課堂練習4.戰國后期,秦國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能夠在秦國完成,主要是因為( )A.公田制度逐漸完善B.鐵制生產工具普及C.交通運輸網絡通暢D.國家組織能力強大D課堂練習5.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非凡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興修了許多著名的工程。觀察下圖(局部),對圖中所示區位,命名及標注正確的是( )A.①—秦始皇長城B.②—靈渠C.③—鄭國渠D.④—都江堰A課堂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