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學情評估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學情評估卷

資源簡介

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學情評估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 小題,每個小題2 分,共3 0 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
1. 《三字經》中有“夏傳子,家天下”的描述,這反映出夏朝開創了(  )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答案】B
【知識點】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 夏傳子,家天下 ”及所學可知,夏朝禹之子奪得了王位,確立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匆匆家天下代替公天下,B項正確,排除A項;
依據已學可知,分封制西周時確立,郡縣制秦國商鞅變法時確立,秦朝得以推廣,排除C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 夏傳子,家天下 ”,然后聯系夏朝確立的王位世襲制,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2. 學者余秋雨說:“廢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廢墟讓我們把地理讀成了歷史。”站在“殷朝廢墟”上,我們可以讀到的“歷史”是(  )
A.大禹建夏 B.盤庚遷殷 C.國人暴動 D.平王東遷
【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據“殷朝廢墟"可判斷出與商朝有關,結合所學可得出商朝中期,商王盤庚遷都到殷,即今天的河南安陽,因此商朝也被稱為殷朝,安陽也被稱為殷墟,B項正確;
依據已學可知,禹建立夏朝,與商朝無關,排除A項;
“國人暴動”發生在西周后期,排除C項;
周平王遷都洛邑標志東周或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殷朝廢墟",然后聯系商朝的相關史實,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3. 西周初年的整體戰略是穩定西北,開發東南。在東進過程中,齊、魯是前哨,衛國接濟東進主力,也北瞰燕冀,東控徐淮。(見下圖)這反映出西周統治者(  )
A.制定刑法,穩定統治秩序 B.躲避戰亂,多次遷移國都
C.實行分封,擴大統治范圍 D.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工程
【答案】C
【知識點】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據“西周初年的整體戰略是穩定西北,開發東南……齊、魯是前哨,衛國接濟東進主力,也北噉燕翼,東控徐準"及所學可知,地圖反映出西周統治者實行分封,擴大統治范圍,西周初年,周王根據血緣關系的遠近和功勞的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以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C項正確;
“躲避戰亂,多次遷移國都”指的是商朝,排除B項;
題干沒有涉及“制定刑法,穩定統治秩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工程”的信息,排除A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地圖,聯系西周分封制,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4.(2021·濰坊)春秋時期,貴族開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廟;戰國時期,秦國規定“盜牛者加(枷刑)”。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現
C.生產方式的變革 D.兼并戰爭的影響
【答案】C
【知識點】鐵農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春秋末年,牛耕出現,戰國時期進一步推廣。為保護牛,各國禁止宰殺耕牛,加大對盜牛者的懲罰。故題干現象反映了當時生產方式的變革。
故答案為: C。
【點評】本題考查鐵農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試題有些難度,旨在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5.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孔子說的“天下無道”實際上是指(  )
A.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 B.春秋時期戰爭不斷
C.周朝的統治走向衰微 D.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據“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可知,其反映的時西周末年,禮崩樂壞,周王室日益衰微,諸侯國勢力崛起,出現“天下無道”,即破壞分封制與宗法制,C項正確;
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諸侯國崛起,國家由統一走向分裂,排除A項;
依據已學可知,春秋時期的戰爭不斷,并非時“天下無道”的實質,排除B項;
題干材料反映的時政治格局,而非經濟發展,排除D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聯系西周末年的政治走向,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6. 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題是(  )
政局動蕩不安 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不斷
農業繼續發展 鐵器的使用和牛耕得到進一步推廣
各國進行變法 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商鞅變法成效最大
A.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B.分封制的實施
C.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D.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答案】C
【知識點】春秋時期改革與戰國時期變法的比較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表格信息及所學可知,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不斷,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故材料探究的主題是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C項正確;
題干主要強調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而非夏商周的更替、分封制,排除AB項;
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僅是其中部分內容,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政局 ”“你也繼續發展”“變法”,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7. 公元前223 年,秦國士兵黑夫寫給家人的木牘家書(部分):一定要告訴我官府給我們家授予爵位的文書送到沒有,如果沒送到也跟我說一聲,大王說過文書不會遲誤。材料內容能印證商鞅變法的措施是(  )
A.確立縣制 B.改革戶籍 C.鼓勵耕織 D.獎勵軍功
【答案】D
【知識點】商鞅變法
【解析】【分析】依據“官府授予我們家的爵位文書"可以看出商鞅變法中“獎勵軍功”的措施落到實處,商鞅變法在軍事上規定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D項正確;
確立縣制是政治方面的措施,與軍事無關,排除A項;
改革戶籍便于加強對人們的管理,與授予將士爵位無關,排除B項;
“獎勵耕織”的措施是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商鞅變法的措施,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8. 秦漢史專家張金光先生指出:經過商鞅變法,秦國“ 不僅民風樸實,且朝廷吏治整肅,用一句時髦的話說,即不開‘后門’,不以權謀私,這在當時及其后世都是很少見的情況”。材料闡述的觀點是(  )
A.商鞅變法使秦國的社會風氣大為轉變
B.政治變革促進社會政治制度革新
C.商鞅變法重視軍事建設
D.商鞅變法使得秦朝實力強大
【答案】A
【知識點】商鞅變法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不僅民風樸實,且朝廷吏治整肅,用一句時髦的話說,即不開‘后門’,不以權謀私,這在當時及其后世都是很少見的情況”可知,商鞅變法使秦國的社會風氣大為轉變,A項正確;
材料主要強調的使商鞅變法對秦國社會風氣轉變的影響,而非制度創新、軍事建設、秦朝實力等內容,排除BC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不僅民風樸實,且朝廷吏治整肅,用一句時髦的話說,即不開‘后門’,不以權謀私,這在當時及其后世都是很少見的情況”,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9. 下圖所示古代水利工程所體現的“中國智慧”是(  )
都江堰示意圖 位置選擇在岷江流速驟減地帶,將岷江水分成內江、外江,內江灌溉,外江泄洪
第二次排沙,最大排沙量可達9 8 %
選在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開口,自動控制內江的進水量,起到了節制閘的作用
A.因地制宜,選址恰當 B.控流發電,造福千秋
C.溝通水系,防止水害 D.成都平原,成為沃野
【答案】A
【知識點】李冰與都江堰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位置選擇岷江流速驟減地帶……選在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開口.……"可知,都江堰巧妙利用地形,選址得當,A項正確;
戰國時期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而非控流發電,排除B項;
都江堰沒有溝通不同水系,排除C項;
材料沒有涉及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 位置選擇在岷江流速驟減地帶 ”“ 選在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開口 ”,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10. 《詩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詩歌總集,內容豐富。它不僅介紹了數百種動植物,還描述了動植物與環境的關系,更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概念。與此相對應的理念是(  )
A.孔子:仁者愛人 B.老子:道法自然
C.孟子:民貴君輕 D.墨子:反對相互攻伐
【答案】B
【知識點】老子的主張
【解析】【分析】依據“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關系的概念"可知,《詩經》中主要體現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道家主張的道法自然,就是尊重自然,順從自然,B項正確;
仁者愛人體現的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民貴君輕體現的是民和君之間的關系,反對相互攻伐即墨家強調的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均不能體現人和自然的關系,排除AC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 還描述了動植物與環境的關系,更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概念 ”,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11. 教育部曾印發《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工作的通知》,要求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早在春秋時期,有一位大教育家就主張“有教無類”,追求教育公平。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答案】B
【知識點】孔子的貢獻及評價
【解析】【分析】依據已學可知,春秋晚期,儒家創始人孔子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先后培養了三千弟子,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B項正確;
依據已學可知,老子是春秋時期道家創始人,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等,與題干不符,排除A項;
依據已學可知,墨子是戰國時期墨家代表人物,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與題干“春秋時期”不符,排除C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 有教無類 ”,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12. 在探究“百家爭鳴”的影響時,七年級某學習小組制作了下表。表中內容反映出百家爭鳴(  )
百家爭鳴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儒家 仁、義、禮、智、信;民為邦本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墨家 “兼愛”,愛無等級差別
法家 “尚法”,以法治國
A.推動戰國經濟發展 B.澤被后世,影響深遠
C.阻礙儒家一統天下 D.二者內容完全相同
【答案】B
【知識點】百家思想與“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結合表格中儒家、墨家、法家等主張可知,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材料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內容大多來自于古代的百家爭鳴時期諸子思想家的主張,說明百家爭鳴影響深遠,B項正確;
表格信息主要是從思想層面說明百家爭鳴的影響,不是經濟角度,排除A項;
材料不是說明百家爭鳴阻礙儒家一統天下,排除C項;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百家爭鳴時期諸子思想家主張的繼承和發展,內容沒有完全趨同,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儒家、墨家、法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13. 《黃帝內經》是一部重要的中醫理論著作,其所揭示的生命活動規律及其思維方式,對當代以及未來生命科學的研究和發展也有一定的啟示作用。這表明《黃帝內經》 (  )
A.理論體系完善 B.思想內容豐富
C.尊重生命規律 D.影響歷久彌新
【答案】D
【知識點】張仲景、華佗及其醫學成就
【解析】【分析】依據“其所揭示的生命活動規律及其思維方式,對當代以及未來生命科學的研究和發展也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及所學可知,《黃帝內經》構建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框架,中醫學發展史上出現的許多著名醫家和眾多醫學流派,從其學術思想的繼承性來說,基本上都是在《內經》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D項正確;
依據已學可知,從中醫學的發展的角度分析可知,《黃帝內經》有不夠完善的地方,排除A項;
《黃帝內經》蘊含了豐富的思想內容,但是題于中未出現思想內容豐富的信息,排除B項;
《黃帝內經》尊重生命規律,強調天人合一,五臟一體,但是題干中未出現相關信息,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其所揭示的生命活動規律及其思維方式,對當代以及未來生命科學的研究和發展也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14. 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等情況,記載的內容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這說明甲骨文(  )
A.年代最早 B.造字成熟 C.內容豐富 D.影響深遠
【答案】C
【知識點】甲骨文
【解析】【分析】依據“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記載的內容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和所學知識可知,說明甲骨文記載的內容豐富,C項正確;
材料僅是體現甲骨文記載的內容,未涉及年代最早,排除A項;
甲骨文是記載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而不是造字法,排除B項;
材料未涉及甲骨文的影響,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 記載的內容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 ”,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15. 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有學者認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現了牛耕,下列證據中最有可能支撐該觀點的是(  )
A.殷墟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頭啟土狀
B.戰國時期一些人的名字中帶有“牛”或“耕”字
C.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了水牛遺骸
D.《 春秋》里有關于牛耕生活的描寫
【答案】A
【知識點】甲骨文
【解析】【分析】依據已學可知,殷墟使商朝的都城,且甲骨文記載了商朝的相關情況,作為其出土文物其可以作為第一手史料,也最開可信,A項正確;
材料中的殷墟為商朝,戰國不合題意,排除B項;
依據已學可知,河姆渡遺址為原始生活,《春秋》使孔子的編年體史書,使周朝時期路過的國史,均與題干時間信息不一致,排除C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 殷墟 ”,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 個小題,16 題10 分,17 題10 分,18 題10 分,共3 0 分)
16. 制度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表現之一,它對歷史的演進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繳納貢賦,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材料三 平王立,東遷于雒(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史記·周本紀》
材料四 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從其產生之日起,其組織機構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統的性質,其職能就具有維護、推動、發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統國家的歷史任務。
(1) 根據所學知識,完成材料一圖片中的①、②處內容的填寫。
(2) 根據材料二,指出諸侯在接受周天子分封的同時,必須向周天子承擔哪些義務。
(3) 從材料三可以看出東周時有什么變化?它反映了什么趨勢?
(4) 中央集權制度反映了戰國時期哪一學派的思想,請寫出這一學派的主要思想主張。并根據材料四,概括這一制度對中華民族所起的作用。
【答案】(1)①:禪讓制。②:啟。
(2)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繳納貢賦,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3)變化:東周時,周王室衰微,權力已經轉移到霸主(強大的諸侯)手中。趨勢:分封制逐漸走向瓦解。
(4)學派:法家。思想主張: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作用: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并推動它不斷發展。
【知識點】西周的分封制;秦確立中央集權制
【解析】【分析】(1)解題時依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與堯、舜、禹繼位方式相關的制度是禪讓制,所以①處應填"禪讓制"。人物: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禹的兒子繼承了王位,破壞了禪讓制,開啟了世襲制,所以②處應填“啟”;
(2)解題時依據材料二“…..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可知,諸侯必須向周天子承擔的義務有: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強士;
(3)第一小問的作答依據材料“平王之東遷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諸侯)”可得出,東周時周王室已經衰微,權力已經轉移都諸侯手中;第二小問的作答可以由東周時周王室已經衰微,權力已經轉移都諸侯手中反映了分封制逐漸走向瓦解。
(4)第一小問結合“中央集權制度”及所學可知,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強調依法治國,樹立君主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第二小問依據材料“中央集權制度,從其產生之日起其組織機構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統的性質,其職能就具有維護、推動、發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統國家的歷史任務"可知中央集權制度起到了奠定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并推動它不斷發展的作用。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提煉有效信息及知識運用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解題時需要聯系禪讓制、分封制、法家思想等內容,再結合試題要求,綜合分析歸納即可。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青銅器的最高制作成就,全部表現在禮器上(祭器也是一種禮器)。禮器所顯示的正是一種神秘的權力,以及強調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貴賤”觀念,它的美麗與精致都是獰厲的、恐怖的,它暗示著戰爭的慘烈、權力的懾人,象征著力量、控制、壓迫、威嚴。……權力、祭祀和青銅的神秘結合,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觀念—— 統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銅是“永恒”的象征,這種物質材料難以輕易銷蝕的物理特性,用于象征權力與壓迫的永恒性,正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摘編自周時奮《中國歷史十一講》
材料二 甲骨文屬于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殷商王都內王室及貴族人群的占卜刻辭與記事刻辭,其主要內容涉及3 000多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態、王權與神權關系、社會經濟構成以及外交征伐等等,為研究中國燦爛文明史和早期國家與人文社會傳承形態,提供了獨特而真實可貴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漢字的鼻祖,是研究漢字原初構形與漢語言語法最早形態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體構形和文辭體式,與當今的漢字及現代漢語語法結構一脈相承。
——摘編自宋鎮豪《熱烈慶祝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尋繹中國思想淵藪的最真實素材——
寫在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之際》
材料三 中華民族無論有多少種方言,但是漢字是一個,說各種方言的中國人都認同這個符號系統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共同使用的書寫符號。漢字是世界上唯一僅存的、依然活躍的最古老的文字,它記錄著我們這個民族延續不斷的歷史和古往今來的榮耀。漢字繁衍了書法藝術,漢字書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字藝術,是世界人類藝術寶庫中的一枝奇葩;漢字繁衍了篆刻藝術……玉璽被視為國家的權力,為中華民族的統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由于方塊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藝術。
——摘編自張寶明《漢字在世界的威望 漢字讓中國人自豪》
(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青銅禮器在當時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根據材料二,概括甲骨文為什么能夠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3)根據材料三,概括指出漢字的價值。
(4) 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答案】(1)青銅禮器顯示了神秘的權力,強調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貴賤”觀念;青銅禮器象征著統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2)甲骨文是研究中國燦爛文明史和早期國家與人文社會傳承形態真實可貴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漢字的鼻祖,其字體構形和文辭體式,與當今的漢字及現代漢語語法結構一脈相承。
(3)漢字增進了中華民族的認同力和凝聚力;漢字記錄著中華文明;漢字繁衍了門類眾多的藝術。
(4)時代價值: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現實意義: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作為中學生,應該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通過多種途徑的實踐活動,提高對文物的鑒賞能力,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
【知識點】青銅藝術;甲骨文
【解析】【分析】(1)解題時依據材料"禮器所顯示的正是一種神秘的權力,以及強調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貴賤“觀念“統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銅是“永恒”的象征”可知,禮器顯示神秘的權力,強調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貴賤”觀念;青銅器象征著統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2)解題時依據材料"…為研究中國燦爛文明史和早期國家與人文社會傳承形態,提供了獨特而真實可貴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漢字的鼻祖,是研究漢字原初構形與漢語言語法最早形態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體構形和文辭體式,與當今的漢字及現代漢語語法結構一脈相承"可知,甲骨文是研究古代中國文明史和早期國家與人文社會傳承形態真實可靠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漢字的鼻祖;甲骨文的構形和體式,與今天的漢字語法結構一脈相承。
(3)解題時依據材料"都認同這個符號系統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共同使用的書寫符號.…漢字記錄著我們這個民族延續不斷的歷史和古往今來的榮耀。漢字繁行了書法藝術.……只有方形漢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藝術,把玉璽(x)視為國家的權力,為中華民族的統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由于方塊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藝術”,概括可知,漢字增進了中華民族的認同力和凝聚力;漢字記錄著中華文明;漢字繁衍了眾多門類的藝術,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提煉有效信息及知識運用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解題時需要聯系青銅禮器、甲骨文、文字演變等相關史實,再結合試題要求,綜合分析歸納即可。
18.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革,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圖一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農具 圖二 春秋時期青銅犧尊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仟伯(同“阡陌”,田間縱橫的小路),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
——《漢書·食貨志》
材料三 從春秋開始使用的鐵具、牛耕,解放了農業生產,又帶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從而促使農村公社的解體和封建生產方式的產生,這是戰國文化繁榮的最終原因。……社會革命、階級斗爭是百家爭鳴的直接動力。
(1) 根據材料一的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當時出現了哪一新現象,該現象的出現有何作用。
(2) 根據材料二對商鞅變法的評價,說說這場變法的歷史作用是什么。
(3) 根據材料三,指出春秋戰國時期在哪些領域發生了變化,并分析這些變化之間的關系。
【答案】(1)現象:春秋戰國時期,農業上出現了鐵制農具和牛耕。作用:促進了農業發展,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2)使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變,綜合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而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3)變化領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關系:經濟上的變化引發了政治變化;政治變化和經濟變化為思想文化變化創造了條件。
【知識點】鐵農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變法;春秋時期改革與戰國時期變法的比較
【解析】【分析】(1)第一小問的作答可以觀察材料圖片并提取關鍵信息“鐵制農具"“ 春秋時期青銅犧尊 ”,及所學可知,春秋時期,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第二小問的作答結合所學可知,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或者促進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2)解題時依據材料三"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可知,商鞅變法使秦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使秦國一躍成為最強的諸侯國,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3)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三中的“開始使用的鐵具、牛耕,解放了農業生產 …… 戰國文化繁榮的最終原因”可知,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都發生了變化;第二小問解答依據所學可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上的變化引發了政治變化,政治變化和經濟變化為思想文化的變化創造了條件。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提煉有效信息及知識運用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解題時需要聯系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相關史實,再結合試題要求,綜合分析歸納即可。
1 / 1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奴隸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學情評估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 小題,每個小題2 分,共3 0 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
1. 《三字經》中有“夏傳子,家天下”的描述,這反映出夏朝開創了(  )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2. 學者余秋雨說:“廢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廢墟讓我們把地理讀成了歷史。”站在“殷朝廢墟”上,我們可以讀到的“歷史”是(  )
A.大禹建夏 B.盤庚遷殷 C.國人暴動 D.平王東遷
3. 西周初年的整體戰略是穩定西北,開發東南。在東進過程中,齊、魯是前哨,衛國接濟東進主力,也北瞰燕冀,東控徐淮。(見下圖)這反映出西周統治者(  )
A.制定刑法,穩定統治秩序 B.躲避戰亂,多次遷移國都
C.實行分封,擴大統治范圍 D.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工程
4.(2021·濰坊)春秋時期,貴族開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廟;戰國時期,秦國規定“盜牛者加(枷刑)”。這一現象反映了當時(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現
C.生產方式的變革 D.兼并戰爭的影響
5.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孔子說的“天下無道”實際上是指(  )
A.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 B.春秋時期戰爭不斷
C.周朝的統治走向衰微 D.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6. 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題是(  )
政局動蕩不安 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不斷
農業繼續發展 鐵器的使用和牛耕得到進一步推廣
各國進行變法 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商鞅變法成效最大
A.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B.分封制的實施
C.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D.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7. 公元前223 年,秦國士兵黑夫寫給家人的木牘家書(部分):一定要告訴我官府給我們家授予爵位的文書送到沒有,如果沒送到也跟我說一聲,大王說過文書不會遲誤。材料內容能印證商鞅變法的措施是(  )
A.確立縣制 B.改革戶籍 C.鼓勵耕織 D.獎勵軍功
8. 秦漢史專家張金光先生指出:經過商鞅變法,秦國“ 不僅民風樸實,且朝廷吏治整肅,用一句時髦的話說,即不開‘后門’,不以權謀私,這在當時及其后世都是很少見的情況”。材料闡述的觀點是(  )
A.商鞅變法使秦國的社會風氣大為轉變
B.政治變革促進社會政治制度革新
C.商鞅變法重視軍事建設
D.商鞅變法使得秦朝實力強大
9. 下圖所示古代水利工程所體現的“中國智慧”是(  )
都江堰示意圖 位置選擇在岷江流速驟減地帶,將岷江水分成內江、外江,內江灌溉,外江泄洪
第二次排沙,最大排沙量可達9 8 %
選在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開口,自動控制內江的進水量,起到了節制閘的作用
A.因地制宜,選址恰當 B.控流發電,造福千秋
C.溝通水系,防止水害 D.成都平原,成為沃野
10. 《詩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詩歌總集,內容豐富。它不僅介紹了數百種動植物,還描述了動植物與環境的關系,更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概念。與此相對應的理念是(  )
A.孔子:仁者愛人 B.老子:道法自然
C.孟子:民貴君輕 D.墨子:反對相互攻伐
11. 教育部曾印發《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工作的通知》,要求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早在春秋時期,有一位大教育家就主張“有教無類”,追求教育公平。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12. 在探究“百家爭鳴”的影響時,七年級某學習小組制作了下表。表中內容反映出百家爭鳴(  )
百家爭鳴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儒家 仁、義、禮、智、信;民為邦本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墨家 “兼愛”,愛無等級差別
法家 “尚法”,以法治國
A.推動戰國經濟發展 B.澤被后世,影響深遠
C.阻礙儒家一統天下 D.二者內容完全相同
13. 《黃帝內經》是一部重要的中醫理論著作,其所揭示的生命活動規律及其思維方式,對當代以及未來生命科學的研究和發展也有一定的啟示作用。這表明《黃帝內經》 (  )
A.理論體系完善 B.思想內容豐富
C.尊重生命規律 D.影響歷久彌新
14. 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等情況,記載的內容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這說明甲骨文(  )
A.年代最早 B.造字成熟 C.內容豐富 D.影響深遠
15. 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有學者認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現了牛耕,下列證據中最有可能支撐該觀點的是(  )
A.殷墟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頭啟土狀
B.戰國時期一些人的名字中帶有“牛”或“耕”字
C.河姆渡遺址中出土了水牛遺骸
D.《 春秋》里有關于牛耕生活的描寫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 個小題,16 題10 分,17 題10 分,18 題10 分,共3 0 分)
16. 制度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表現之一,它對歷史的演進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繳納貢賦,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材料三 平王立,東遷于雒(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
——《史記·周本紀》
材料四 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從其產生之日起,其組織機構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統的性質,其職能就具有維護、推動、發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統國家的歷史任務。
(1) 根據所學知識,完成材料一圖片中的①、②處內容的填寫。
(2) 根據材料二,指出諸侯在接受周天子分封的同時,必須向周天子承擔哪些義務。
(3) 從材料三可以看出東周時有什么變化?它反映了什么趨勢?
(4) 中央集權制度反映了戰國時期哪一學派的思想,請寫出這一學派的主要思想主張。并根據材料四,概括這一制度對中華民族所起的作用。
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青銅器的最高制作成就,全部表現在禮器上(祭器也是一種禮器)。禮器所顯示的正是一種神秘的權力,以及強調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貴賤”觀念,它的美麗與精致都是獰厲的、恐怖的,它暗示著戰爭的慘烈、權力的懾人,象征著力量、控制、壓迫、威嚴。……權力、祭祀和青銅的神秘結合,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觀念—— 統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銅是“永恒”的象征,這種物質材料難以輕易銷蝕的物理特性,用于象征權力與壓迫的永恒性,正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摘編自周時奮《中國歷史十一講》
材料二 甲骨文屬于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殷商王都內王室及貴族人群的占卜刻辭與記事刻辭,其主要內容涉及3 000多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態、王權與神權關系、社會經濟構成以及外交征伐等等,為研究中國燦爛文明史和早期國家與人文社會傳承形態,提供了獨特而真實可貴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漢字的鼻祖,是研究漢字原初構形與漢語言語法最早形態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體構形和文辭體式,與當今的漢字及現代漢語語法結構一脈相承。
——摘編自宋鎮豪《熱烈慶祝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尋繹中國思想淵藪的最真實素材——
寫在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之際》
材料三 中華民族無論有多少種方言,但是漢字是一個,說各種方言的中國人都認同這個符號系統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共同使用的書寫符號。漢字是世界上唯一僅存的、依然活躍的最古老的文字,它記錄著我們這個民族延續不斷的歷史和古往今來的榮耀。漢字繁衍了書法藝術,漢字書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字藝術,是世界人類藝術寶庫中的一枝奇葩;漢字繁衍了篆刻藝術……玉璽被視為國家的權力,為中華民族的統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由于方塊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藝術。
——摘編自張寶明《漢字在世界的威望 漢字讓中國人自豪》
(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青銅禮器在當時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根據材料二,概括甲骨文為什么能夠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3)根據材料三,概括指出漢字的價值。
(4) 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和現實意義。
18.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了一系列重大變革,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圖一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農具 圖二 春秋時期青銅犧尊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仟伯(同“阡陌”,田間縱橫的小路),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
——《漢書·食貨志》
材料三 從春秋開始使用的鐵具、牛耕,解放了農業生產,又帶動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從而促使農村公社的解體和封建生產方式的產生,這是戰國文化繁榮的最終原因。……社會革命、階級斗爭是百家爭鳴的直接動力。
(1) 根據材料一的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當時出現了哪一新現象,該現象的出現有何作用。
(2) 根據材料二對商鞅變法的評價,說說這場變法的歷史作用是什么。
(3) 根據材料三,指出春秋戰國時期在哪些領域發生了變化,并分析這些變化之間的關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 夏傳子,家天下 ”及所學可知,夏朝禹之子奪得了王位,確立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匆匆家天下代替公天下,B項正確,排除A項;
依據已學可知,分封制西周時確立,郡縣制秦國商鞅變法時確立,秦朝得以推廣,排除C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 夏傳子,家天下 ”,然后聯系夏朝確立的王位世襲制,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2.【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據“殷朝廢墟"可判斷出與商朝有關,結合所學可得出商朝中期,商王盤庚遷都到殷,即今天的河南安陽,因此商朝也被稱為殷朝,安陽也被稱為殷墟,B項正確;
依據已學可知,禹建立夏朝,與商朝無關,排除A項;
“國人暴動”發生在西周后期,排除C項;
周平王遷都洛邑標志東周或春秋戰國時期開始,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殷朝廢墟",然后聯系商朝的相關史實,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3.【答案】C
【知識點】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據“西周初年的整體戰略是穩定西北,開發東南……齊、魯是前哨,衛國接濟東進主力,也北噉燕翼,東控徐準"及所學可知,地圖反映出西周統治者實行分封,擴大統治范圍,西周初年,周王根據血緣關系的遠近和功勞的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以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C項正確;
“躲避戰亂,多次遷移國都”指的是商朝,排除B項;
題干沒有涉及“制定刑法,穩定統治秩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工程”的信息,排除A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地圖,聯系西周分封制,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4.【答案】C
【知識點】鐵農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春秋末年,牛耕出現,戰國時期進一步推廣。為保護牛,各國禁止宰殺耕牛,加大對盜牛者的懲罰。故題干現象反映了當時生產方式的變革。
故答案為: C。
【點評】本題考查鐵農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試題有些難度,旨在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5.【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據“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可知,其反映的時西周末年,禮崩樂壞,周王室日益衰微,諸侯國勢力崛起,出現“天下無道”,即破壞分封制與宗法制,C項正確;
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諸侯國崛起,國家由統一走向分裂,排除A項;
依據已學可知,春秋時期的戰爭不斷,并非時“天下無道”的實質,排除B項;
題干材料反映的時政治格局,而非經濟發展,排除D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聯系西周末年的政治走向,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6.【答案】C
【知識點】春秋時期改革與戰國時期變法的比較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表格信息及所學可知,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不斷,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故材料探究的主題是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C項正確;
題干主要強調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而非夏商周的更替、分封制,排除AB項;
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僅是其中部分內容,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政局 ”“你也繼續發展”“變法”,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7.【答案】D
【知識點】商鞅變法
【解析】【分析】依據“官府授予我們家的爵位文書"可以看出商鞅變法中“獎勵軍功”的措施落到實處,商鞅變法在軍事上規定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D項正確;
確立縣制是政治方面的措施,與軍事無關,排除A項;
改革戶籍便于加強對人們的管理,與授予將士爵位無關,排除B項;
“獎勵耕織”的措施是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商鞅變法的措施,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8.【答案】A
【知識點】商鞅變法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不僅民風樸實,且朝廷吏治整肅,用一句時髦的話說,即不開‘后門’,不以權謀私,這在當時及其后世都是很少見的情況”可知,商鞅變法使秦國的社會風氣大為轉變,A項正確;
材料主要強調的使商鞅變法對秦國社會風氣轉變的影響,而非制度創新、軍事建設、秦朝實力等內容,排除BC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不僅民風樸實,且朝廷吏治整肅,用一句時髦的話說,即不開‘后門’,不以權謀私,這在當時及其后世都是很少見的情況”,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9.【答案】A
【知識點】李冰與都江堰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中“位置選擇岷江流速驟減地帶……選在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開口.……"可知,都江堰巧妙利用地形,選址得當,A項正確;
戰國時期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而非控流發電,排除B項;
都江堰沒有溝通不同水系,排除C項;
材料沒有涉及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 位置選擇在岷江流速驟減地帶 ”“ 選在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開口 ”,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10.【答案】B
【知識點】老子的主張
【解析】【分析】依據“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關系的概念"可知,《詩經》中主要體現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道家主張的道法自然,就是尊重自然,順從自然,B項正確;
仁者愛人體現的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民貴君輕體現的是民和君之間的關系,反對相互攻伐即墨家強調的兼愛非攻,主張和平,均不能體現人和自然的關系,排除AC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 還描述了動植物與環境的關系,更有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概念 ”,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11.【答案】B
【知識點】孔子的貢獻及評價
【解析】【分析】依據已學可知,春秋晚期,儒家創始人孔子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先后培養了三千弟子,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B項正確;
依據已學可知,老子是春秋時期道家創始人,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等,與題干不符,排除A項;
依據已學可知,墨子是戰國時期墨家代表人物,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與題干“春秋時期”不符,排除C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 有教無類 ”,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12.【答案】B
【知識點】百家思想與“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結合表格中儒家、墨家、法家等主張可知,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材料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內容大多來自于古代的百家爭鳴時期諸子思想家的主張,說明百家爭鳴影響深遠,B項正確;
表格信息主要是從思想層面說明百家爭鳴的影響,不是經濟角度,排除A項;
材料不是說明百家爭鳴阻礙儒家一統天下,排除C項;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百家爭鳴時期諸子思想家主張的繼承和發展,內容沒有完全趨同,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儒家、墨家、法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13.【答案】D
【知識點】張仲景、華佗及其醫學成就
【解析】【分析】依據“其所揭示的生命活動規律及其思維方式,對當代以及未來生命科學的研究和發展也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及所學可知,《黃帝內經》構建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框架,中醫學發展史上出現的許多著名醫家和眾多醫學流派,從其學術思想的繼承性來說,基本上都是在《內經》理論體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D項正確;
依據已學可知,從中醫學的發展的角度分析可知,《黃帝內經》有不夠完善的地方,排除A項;
《黃帝內經》蘊含了豐富的思想內容,但是題于中未出現思想內容豐富的信息,排除B項;
《黃帝內經》尊重生命規律,強調天人合一,五臟一體,但是題干中未出現相關信息,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其所揭示的生命活動規律及其思維方式,對當代以及未來生命科學的研究和發展也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14.【答案】C
【知識點】甲骨文
【解析】【分析】依據“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記載的內容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和所學知識可知,說明甲骨文記載的內容豐富,C項正確;
材料僅是體現甲骨文記載的內容,未涉及年代最早,排除A項;
甲骨文是記載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而不是造字法,排除B項;
材料未涉及甲骨文的影響,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 記載的內容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 ”,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15.【答案】A
【知識點】甲骨文
【解析】【分析】依據已學可知,殷墟使商朝的都城,且甲骨文記載了商朝的相關情況,作為其出土文物其可以作為第一手史料,也最開可信,A項正確;
材料中的殷墟為商朝,戰國不合題意,排除B項;
依據已學可知,河姆渡遺址為原始生活,《春秋》使孔子的編年體史書,使周朝時期路過的國史,均與題干時間信息不一致,排除C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識記與運用的能力,解題時需要緊扣“ 殷墟 ”,對比備選項即可判斷出準確答案。
16.【答案】(1)①:禪讓制。②:啟。
(2)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繳納貢賦,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
(3)變化:東周時,周王室衰微,權力已經轉移到霸主(強大的諸侯)手中。趨勢:分封制逐漸走向瓦解。
(4)學派:法家。思想主張: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作用: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并推動它不斷發展。
【知識點】西周的分封制;秦確立中央集權制
【解析】【分析】(1)解題時依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與堯、舜、禹繼位方式相關的制度是禪讓制,所以①處應填"禪讓制"。人物: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禹的兒子繼承了王位,破壞了禪讓制,開啟了世襲制,所以②處應填“啟”;
(2)解題時依據材料二“…..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可知,諸侯必須向周天子承擔的義務有: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強士;
(3)第一小問的作答依據材料“平王之東遷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諸侯)”可得出,東周時周王室已經衰微,權力已經轉移都諸侯手中;第二小問的作答可以由東周時周王室已經衰微,權力已經轉移都諸侯手中反映了分封制逐漸走向瓦解。
(4)第一小問結合“中央集權制度”及所學可知,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強調依法治國,樹立君主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第二小問依據材料“中央集權制度,從其產生之日起其組織機構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統的性質,其職能就具有維護、推動、發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統國家的歷史任務"可知中央集權制度起到了奠定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并推動它不斷發展的作用。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提煉有效信息及知識運用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解題時需要聯系禪讓制、分封制、法家思想等內容,再結合試題要求,綜合分析歸納即可。
17.【答案】(1)青銅禮器顯示了神秘的權力,強調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貴賤”觀念;青銅禮器象征著統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2)甲骨文是研究中國燦爛文明史和早期國家與人文社會傳承形態真實可貴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漢字的鼻祖,其字體構形和文辭體式,與當今的漢字及現代漢語語法結構一脈相承。
(3)漢字增進了中華民族的認同力和凝聚力;漢字記錄著中華文明;漢字繁衍了門類眾多的藝術。
(4)時代價值: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現實意義: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我們能夠更好地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作為中學生,應該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通過多種途徑的實踐活動,提高對文物的鑒賞能力,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
【知識點】青銅藝術;甲骨文
【解析】【分析】(1)解題時依據材料"禮器所顯示的正是一種神秘的權力,以及強調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貴賤“觀念“統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銅是“永恒”的象征”可知,禮器顯示神秘的權力,強調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貴賤”觀念;青銅器象征著統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2)解題時依據材料"…為研究中國燦爛文明史和早期國家與人文社會傳承形態,提供了獨特而真實可貴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漢字的鼻祖,是研究漢字原初構形與漢語言語法最早形態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體構形和文辭體式,與當今的漢字及現代漢語語法結構一脈相承"可知,甲骨文是研究古代中國文明史和早期國家與人文社會傳承形態真實可靠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漢字的鼻祖;甲骨文的構形和體式,與今天的漢字語法結構一脈相承。
(3)解題時依據材料"都認同這個符號系統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共同使用的書寫符號.…漢字記錄著我們這個民族延續不斷的歷史和古往今來的榮耀。漢字繁行了書法藝術.……只有方形漢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藝術,把玉璽(x)視為國家的權力,為中華民族的統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由于方塊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藝術”,概括可知,漢字增進了中華民族的認同力和凝聚力;漢字記錄著中華文明;漢字繁衍了眾多門類的藝術,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提煉有效信息及知識運用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解題時需要聯系青銅禮器、甲骨文、文字演變等相關史實,再結合試題要求,綜合分析歸納即可。
18.【答案】(1)現象:春秋戰國時期,農業上出現了鐵制農具和牛耕。作用:促進了農業發展,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2)使秦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變,綜合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而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3)變化領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關系:經濟上的變化引發了政治變化;政治變化和經濟變化為思想文化變化創造了條件。
【知識點】鐵農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變法;春秋時期改革與戰國時期變法的比較
【解析】【分析】(1)第一小問的作答可以觀察材料圖片并提取關鍵信息“鐵制農具"“ 春秋時期青銅犧尊 ”,及所學可知,春秋時期,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鐵制農具和牛耕技術;第二小問的作答結合所學可知,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或者促進了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2)解題時依據材料三"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可知,商鞅變法使秦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使秦國一躍成為最強的諸侯國,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3)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三中的“開始使用的鐵具、牛耕,解放了農業生產 …… 戰國文化繁榮的最終原因”可知,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領域都發生了變化;第二小問解答依據所學可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上的變化引發了政治變化,政治變化和經濟變化為思想文化的變化創造了條件。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史料,提煉有效信息及知識運用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解題時需要聯系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相關史實,再結合試題要求,綜合分析歸納即可。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尔多斯市| 富阳市| 日土县| 德令哈市| 全椒县| 南涧| 昭苏县| 故城县| 桐梓县| 白银市| 锦州市| 城口县| 铅山县| 阿拉尔市| 拉孜县| 清新县| 平乡县| 鸡泽县| 苏尼特左旗| 舒城县| 台北市| 宣化县| 监利县| 永兴县| 榕江县| 天长市| 双桥区| 永昌县| 房山区| 东城区| 当雄县| 宜君县| 北票市| 渑池县| 天祝| 右玉县| 雷波县| 威海市| 黄山市| 博白县| 全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