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河北省唐山市遷安市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末七年級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河北省唐山市遷安市2024-2025學年下學期期末七年級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末學業水平抽樣評估
七年級歷史試卷
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的相應位置上。
2、本試卷共6頁,總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60分鐘。
卷Ⅰ (選擇題,共50分)
一、單項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每小題2分,共50分)
1.南北朝時期,北方政權更迭頻繁,南方相對穩定但政權也歷經宋、齊、梁、陳更替。結束這一分裂局面,重新實現全國統一的朝代是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2.如圖是隋朝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軸,圖中的③處的歷史事件是
A.陳朝滅亡 B.隋朝建立 C.隋朝統一全國 D.大運河開鑿
3.《通典》記載:“(隋)煬帝嗣位,始建東都洛陽,每月役使民夫二百萬;又鑿通濟渠,引洛水入黃河,南達淮河;開永濟渠,引沁水北上至涿郡;更筑長城千余里,役丁百萬。”材料中描述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明太祖 C.隋煬帝 D.唐太宗
4.中國古代史上,多個朝代出現過對外學習的典型人物,如西漢張騫“鑿空”西域、唐朝玄奘西行天竺、明朝鄭和下西洋。與玄奘西行“主動學習外國文化”的歷史邏輯最相似的是
A.鑒真東渡 B.波斯商人來華
C.利瑪竇來華 D.徐光啟翻譯《幾何原本》
5.五代十國是唐朝滅亡后近半個世紀的分裂時期,其中“五代”主要統治北方黃河流域,“十國”多分布于南方。下列屬于北方“五代”政權的是
A.后周 B.南漢 C.南平 D.閩國
6.某班舉辦主題為“中國古代農業發展”的圖片展。下列工具中能夠代表唐代成果的是
七年級歷史試卷 第 1 頁 (共6 頁)
7.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常對歷史進程產生深遠影響,如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唐末黃巢起義、明末李自成起義。與黃巢起義“瓦解唐朝中央集權統治秩序,使藩鎮割據局面加劇”最相似的隋唐以后的農民起義是
A.李自成起義 B.王小波、李順起義 C.紅巾軍起義 D.白蓮教起義
8.中國古代詩歌常蘊含歷史信息,如“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宋·李清照)與“只把杭州當汴州”(宋·林升)均借古諷今。下列關于兩首詩的共同背景,說法正確的是
A.南北朝分裂時期 B.王朝南遷后的偏安局面
C.少數民族政權并立 D.農民起義導致王朝滅亡
9.《夢溪筆談》記載:“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文中描述的科技成就,與下列哪項共同推動了宋代海上貿易的繁榮
A.活字印刷術 B.指南針用于航海
C.火藥武器發明 D.雕版印刷術
10.北宋時期,四川地區商業繁榮,但鐵錢笨重(如一貫鐵錢重約 7 斤),不便攜帶。《宋史》記載的 “私為券,謂之交子”指的是
A.隋朝民間發行的鐵錢兌換券 B.唐朝柜坊經營的貨幣存取憑證
C.北宋四川富民聯合發行的紙幣雛形 D.南宋政府官辦的會子
11.南宋詩人范成大在《吳船錄》中描述長江沿岸:“蜀中收棉花,沿江至金陵,舳艫相銜。”結合所學,當時沿江種植的經濟作物還包括
A.茶樹 B.煙草 C.花生 D.占城稻
12.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政權常以“復興”前朝為號召,借前朝的民族身份或政治正統性增強自身合法性。如努爾哈赤是女真族首領,建立“后金”以繼承歷史上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下列政權中,同樣由少數民族建立,且以繼承前朝國號來彰顯正統性的是
A.后唐 B.后周 C.南宋 D.后漢
13.如圖內容是某同學梳理的明清時期文化成就。其中“第三類”的“ ”處應填入的內容是
第一類:《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 第二類:明長城、北京城; 第三類:《水滸傳》、《三國通俗演義》、
A.《竇娥冤》 B.《紅樓夢》 C.《資治通鑒》 D.《夢溪筆談》
14.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寫道:“萬歷以后,賦役日重,民窮盜起,至崇禎而天下大亂。”下列事件中,直接終結明朝統治的是
A.努爾哈赤建立后金 B.李自成攻入北京
C.吳三桂引清軍入關 D.張獻忠建立大西政權
15.從隋唐到明代中葉,文學領域發生了顯著變化: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相繼興盛,創作群體從科舉出身的士族文人,擴展到商人、市民等庶族文人,甚至街頭藝人;讀者群體也從官僚貴族延伸到城市市民、手工業者等更廣泛的社會階層。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科舉制度的完善 B.印刷技術的普及
C.文學創作范式的創新 D.城市商業的繁榮
七年級歷史試卷 第 2 頁 (共6 頁)
16.《孟子》中“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言論觸怒明太祖朱元璋。他下令刪去《孟子》中所有涉及“民本”“君輕”的內容,共85條,編成《孟子節文》,并規定科舉考試不得用被刪內容命題。這一做法本質上體現了
A.對儒家民本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B.明太祖打壓儒家學派的地位
C.封建皇權對思想領域的控制 D.科舉制度改革以選拔實用人才
17.明朝末年的大動蕩對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清初統治者認識到恢復經濟的關鍵在于優先恢復和發展
A.農業生產 B.手工業生產 C.商業生產 D.發展文教事業
18.元、明、清三個朝代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主要表現為
①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②加強各民族之間的聯系
③結束分裂局面實現大一統 ④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清乾隆五十五年 (1790 年),徽班 “三慶班”進京為乾隆帝祝壽,隨后四喜、春臺等徽班相繼入京,逐漸與漢調、昆曲等融合,形成新的戲曲形式。該戲曲形式是
A.秦腔 B.元曲 C.京劇 D.黃梅戲
20.明朝洪武初年(1393年)人口約6500萬,萬歷年間增至約1.4億,清朝時進一步增長。明清時期人口快速增長的主要經濟原因是
A.社會文化繁榮 B.高產農作物傳入
C.國家長期統一安定 D.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21.康熙時,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并派兵八千人駐防。這一舉措
A.加強了西北管轄 B.平定了回部叛亂
C.鞏固了東南海防 D.強化了君主專制
22.1665年,一位隨鄭成功入臺的福建農民在寫給家鄉的信中說:“吾輩至臺后,分番社教耕,以鐵犁代刀耕,番民初疑懼,久則習以為常。今彼亦能自耕,田畝日辟,米糧漸足。”從這封書信中可以推斷,鄭成功的農業措施
A.導致臺灣原住民失去土地 B.使臺灣成為清朝的產糧區
C.引發了荷蘭殖民者的反撲 D.促進了民族間的技術融合
23.下圖所示知識建構反映了清政府加強管轄的地區是
A.新疆 B.臺灣 C.西藏 D.蒙古
24.故宮博物院藏《康熙朝兵部奏折》記載:“……羅剎(沙俄)盤踞雅克薩城,筑壘屯田,屢犯邊民。上命將軍薩布素等,率水陸軍至城下,鑿冰列陣,圍困數月,敵眾
七年級歷史試卷 第 3 頁 (共6 頁)
不支,乃降。”該奏折記載的歷史事件是
A.鄭成功收復臺灣 B.薩爾滸之戰 C.平定噶爾丹D.雅克薩之戰
25.雍正皇帝曾言:“中國之一統,始于秦。塞外之一統,始于元,而極盛于我朝。”結合清朝加強邊疆管理的史實,下列屬于“極盛于我朝”的舉措是
①設臺灣府 ②設伊犁將軍 ③設駐藏大臣 ④設澎湖巡檢司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卷Ⅱ(非選擇題,共50分)
2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8分)
材料一 1405——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都統領著規模巨大的船隊,船上滿載瓷器、絲綢、鐵器等貨物。隨行人多達兩萬七八千人,包括官員、水手、軍士、工匠、翻譯、醫生等各類專業人員。
——摘編自袁行霈等《中華文明史》
材料二 “鄭和崇拜”并非形成于中國本土而是形成于東南亞。在東南亞,流傳著許多與鄭和有關的傳說。如鄭和在當地建清真寺、教導當地人齋戒、傳播回教等傳說。鄭和與印尼巴厘島的荔枝、花生、白蔥等種植的傳說。此外,還有印尼和馬來西亞的“鄭和魚”、鄭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風”習俗等。
————施雪琴《東南亞華人民間信仰中的“鄭和崇拜”》
材料三 “與外界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概括鄭和下西洋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二,分析 “鄭和崇拜”在東南亞形成的原因。(4分)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鄭和遠航最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是什么 (2分)
材料三 “與外界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要解體一樣。”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前期實行的哪一政策 該政策實行期間,清政府唯一開放的通商口岸是哪里 當時管理外國商人的官方機構是什么 (共6分)
七年級歷史試卷 第 4 頁 (共6 頁)
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趨勢圖
材料二 唐太宗認為:“夫民者國之先,國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農桑,輕徭薄賦,使社會經濟繁榮起來。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還鄉生產,還鄉者皆免稅三年,量力開墾土地。清初統治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星荒政策,使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
————摘編自張傳璽主編《簡明中國古代史》、統編初中歷史教科書等
材料三 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積統計表
年份 人口數量(億) 耕地面積(萬頃) 人均耕地面積(畝)
1753年 1.84 735.22 4.00
1768年 2.08 741.45 3.56
1784年 2.86 760.57 2.66
1812年 3.34 788.93 2.36
————摘編自戴逸《簡明清史》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表中②處是我國古代哪一盛世局面 這一盛世局面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6分)
(2)材料二中,歷代統治者對經濟的發展有何共同態度 結果如何 (4分)
(3)根據材料三,概括清代中期農業發展的狀況,并指出隱含的問題。(4分)
七年級歷史試卷 第 5 頁 (共6 頁)
2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8分)
材料一 貞觀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贊干布親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對親近的人說:“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
————選自《中華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 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閣下:共遵誠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選自《續資治通鑒長編》
材料三 元朝時期,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 不少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互通婚姻,逐漸交融,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
材料四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清朝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為安定邊疆,清朝加強對祖國疆域四至的有效管轄。
地區 措施或機構
新疆 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① ,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
西藏 冊封宗教首領;制定“金瓶掣簽”制度;設置② ,政治上與達賴、班禪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務
臺灣 1684年,設置③ ,鞏固祖國的東南海防。
東北 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中國東北邊境。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 “公主”是指誰 元朝為有效管理該地區,設立了哪個機構負責其行政事務 (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歷史事件在歷史上被稱為什么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北宋和哪個少數民族政權之間 (4分)
(3)結合材料三,元朝時期開始形成的新民族是什么 透過這一民族形成的現象,分析元朝時期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方向是怎樣的 (4分)
(4)根據材料四所述,結合所學知識,完成表中劃線部分。(6分)
七年級歷史試卷 第 6 頁 (共6 頁)
參考答案
1-5 ADCDA 6-10 DCBBC 11-15AABBD
16-20 CAACB 21-25 CDCDB
26.(1)鄭和下西洋的特點:①和平交往與武力威懾結合;②傳播中華文化與技術;③調解地區矛盾促進和睦;④維護明朝海外利益與安全。
(2)原因:傳播宗教文化、風俗習慣;指導當地百姓從事生產;影響當時的生活習俗等。
學習的精神:鄭和下西洋 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睦鄰友好、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
(3)政策: 閉關鎖國政策 ;通商口岸: 廣州 ;管理機構: 廣州十三行
27.(1)開元盛世; 表現: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2)共同態度 :歷代統治者均以農為本,重視農業生產發展,推行鼓勵墾荒、輕徭薄賦等政策。
結果 :這些政策有效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推動社會經濟繁榮 。
(4) 發展狀況 : 耕地面積持續擴大; 農業技術提升。
隱含問題 : 人地矛盾尖銳; 經濟壓力加劇 。
28.(1)文成公主;宣政院
(2)材料二反映的歷史事件在歷史上被稱為 澶淵之盟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北宋與 西夏 政權之間 .
(3) 元朝時期形成的新民族是回族 。 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方向 : 以交融為主導; 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
(4) ① 伊犁將軍 ② 駐藏大臣 ③ 臺灣府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兴县| 日喀则市| 进贤县| 濮阳市| 江西省| 隆林| 炎陵县| 平阳县| 宁南县| 大荔县| 麦盖提县| 砀山县| 闻喜县| 南皮县| 且末县| 大荔县| 安远县| 敦化市| 柯坪县| 大理市| 赤城县| 东莞市| 平和县| 麦盖提县| 闵行区| 民县| 昆明市| 黔西县| 开远市| 云龙县| 德阳市| 永州市| 新竹县| 福贡县| 如皋市| 青河县| 山东省| 庄浪县| 阜城县| 铅山县| 靖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