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監測八年級歷史(人教版)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長90分鐘。2.答卷前將密封線左側的項目填寫清楚。3.答案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面是某年毛澤東同志寫給宋慶齡的信函。據此推斷“某年”應是A.1949年 B.1950年 C.1953年 D.1954年2.右面詩詞描述的場景應是A.抗美援朝的進行B.開國大典的盛況C.西藏的和平解放D.土地改革的完成3.下面《英雄贊歌》(部分)歌詞反映了我國出兵朝鮮的原因是A.通過參戰解決臺灣問題 B.援助朝鮮,展現大國擔當C.開展多邊外交的需要 D.保家衛國,維護地區和平4.1950年7月 13 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作出了《關于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抽調第13兵團等部隊共25.5萬余人組成“東北邊防軍”保衛東北邊防,必要時以志愿軍的名義參戰。上述材料表述的是A.中國人民志愿軍正式奔赴朝鮮 B.美國已將侵略戰火燒到了中國邊境C.我國進行抗美援朝的準備工作 D.中國人民志愿軍取得入朝作戰勝利5.地主階級地位的下降和普通民眾地位的上升,使得當時的社會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平鋪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之下,隨著教育的普及,任何一個昔日普通家庭的成員,都有可能通過自身的努力而獲得上升的空間。由此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A.加速了階級壁壘的瓦解 B.極大改善了農民的生活C.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D.推動了國家工業化發展6.“一五”計劃開展過程中實際施工的項目有150個,其中在“一五”計劃期間開工的項目有146個。150個施工項目包括軍事工業企業44個、冶金工業企業20個、化學工業企業7個、機械加工企業24個、能源工業企業52個、輕工業和醫藥工業3個。由此可見,“一五”計劃A.確立了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 B.努力調整、改善工業布局C.奠定我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D.徹底改變了工業落后面貌7.右圖所示的史實A.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B.推動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C.標志著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D.彰顯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8.以下目錄描寫的史實發生在A.1949—1952年 B.1953—1956年 C.1956—1958年 D.1958—1966年9.1954年底,國務院決定采取“統籌兼顧、歸口安排、按行業改造”的方針,以解決公私之間的矛盾;按行業采取以大帶小、以先進帶落后的辦法實行合營,加快了改造私營工業的步伐。這反映了促進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成功的重要條件是A.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 B.蘇聯社會主義經驗的借鑒C.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 D.“一五”計劃的超額完成10.某歷史小組開展了“學黨史·感黨恩”的主題活動。收集到有關中共八大的資料:大會制定的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許多新方針和新設想是富于創造精神的。這次會議站在較高的歷史起點上是符合中國發展實際的。由此可見,此次大會A.強調經濟建設在綜合平衡中前進 B.是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良好開端C.提出了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 D.開啟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11.為搶時間開鉆,他帶領全隊靠盆端、桶提、馬車拉等方法備下足夠的水,奮戰5 天零4小時,終于打成了第一口高產自噴井,創造了大慶會戰鉆井最高記錄。這里的“他”指的是A.王進喜 B.焦裕祿 C.鄧稼先 D.袁隆平12.從1977年開始,出現了一連串的變化。制定現代化規劃、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真理標準討論、醞釀經濟改革、擴大技術引進、出國考察都在這兩年開始了。這表明A.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的條件已具備 B.農村改革改變所有制現狀C.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已經完成 D.三大改造推動了經濟轉型13.35周年國慶首都群眾游行時,北大學生高舉著一幅綠底黑字的大型橫幅————“小平您好”————成為共和國歷史上珍貴的記憶。這一圖片出現的背景是鄧小平A.領導并開啟改革開放進程B.提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主張C.確定“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D.視察南方并發表重要談話14.20世紀70年代后期,太谷工商企業用工多為招用固定工或職工退休、死亡后“子女頂替”工。……1986年,縣內國營企業開始推行勞動合同制,廢除“子女頂替制”等企業內招子弟制度。上述變化可以用來佐證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C.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啟15.下圖中內容的主題是A.撥亂反正的勝利 B.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C.經濟體制的改革 D.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6.以下四幅圖中全球經濟增長最大貢獻國的排名變化充分顯示了A.改革開放40年的成效顯著 B.黨始終視人民利益為奮斗宗旨C.我國已經成為世界超級大國 D.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產生的影響17.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發展的緊要關頭,一些人對改革開放提出了姓社姓資的討論。與克服上述困擾直接相關的事件是A.社會主義制度初步確立 B.我國經濟調整任務完成C.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啟動18.香港特區政務司司長發文指出,香港國安法發揮“定海神針”的關鍵作用,令香港社會恢復秩序,經濟發展重回正軌,法治精神更加彰顯。可見,香港國安法的實施A.加強了香港與內地的聯系 B.邁出了實現祖國統一的重要一步C.有利于香港的繁榮與穩定 D.鏟除了影響香港發展的所有隱患19.2025年,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訪問大陸時指出“兩岸血脈相連,她這次來就是走親走近”;國臺辦主任強調兩岸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的歷史大勢沒變,“賣臺引戰”必定失敗,“臺獨”分子必遭懲處。上述兩人的表態旨在A.強調“九二共識”的意義 B.爭取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C.促進中美關系走向緩和 D.推動統一大業的順利完成20.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 全面推進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依法治軍,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這是總書記對我國某一方面建設進行的系統規劃,“某一方面”是指A.黨的思想建設 B.文化和交通建設C.小康社會建成 D.國防與軍隊建設21.下圖是新中國國防建設成就的示意圖。其中空格處應填入A.仿制出殲擊機 B.人民空軍正式誕生C.成立五大戰區 D.第二炮兵部隊組建22.1955年,萬隆會議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形成了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第25 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國際法原則宣言》、1974年第六屆特別聯大通過的《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宣言》明確采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表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A.致力于維護各國共同文化傳統 B.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C.徹底扭轉中國所處的外交環境 D.遏制了美國實施霸權主義23.中共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提出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倡導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同周邊國家深化全方位合作、加強各領域交流、共同維護和平穩定,推動周邊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黨中央重視周邊外交工作主要是為了A.謀求構筑區域霸權 B.支持聯合國的維和行動C.深化合作共謀發展 D.拓寬與發達國家的合作24.美國某海軍上將在談到朝鮮停戰后又可能重新交戰時說:“在朝鮮沒有合適的戰略空投的目標。然而,我們可以在中國的東北和蘇聯的東南部合適的地方投幾顆原子彈。”以上言論可以用來研究A.中國取得抗美援朝勝利的現實意義 B.朝鮮戰爭與新中國工業化的關系C.中國進行“兩彈一星”研制的背景 D.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的歷程25.“對我們這樣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這樣強調,糧食是戰略問題。這說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有利因素是A.科技的進步 B.農民意識的提升C.領導人的重視 D.國外糧食的引入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 題,共50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當時,中美兩國國力相差巨大。在這樣極不對稱、極為艱難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軍民密切配合,首戰兩水洞、激戰云山城、會戰清川江、鏖戰長津湖等,連續進行5次戰役,此后又構筑起銅墻鐵壁般的縱深防御陣地,實施多次進攻戰役,粉碎“絞殺戰”、抵御“細菌戰”、血戰上甘嶺,創造了威武雄壯的戰爭偉業。……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黨中央統攬全局,實施有力的戰爭動員和正確的戰爭指導,采取邊打、邊穩、邊建的方針,開展了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運動,全國各族人民舉國同心支撐起這場事關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偉大抗爭,最終用偉大勝利向世界宣告“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抗美援朝戰爭的背景。(2分)在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志愿軍被尊稱為什么 (2分)(2)據材料,概括中朝人民取得朝鮮戰爭勝利的原因。(6分)(3)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請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的認識。(2分)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土地改革是一場深刻的經濟大變革。它為工業化開辟道路,直接推動中國經濟的現代化。土地改革運動推動了中國政治現代化進程。農村穩定發展為工業化免去了后顧之憂。土地改革運動同時還喚醒、增強了農民的民主意識和政治參與意識。……組織城市知識分子到農村參與土改,這些舉措無形中擴大了城鄉交流,黨內外知識分子頻繁往來于農村與城市,給農村帶去了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先進的科技知識。————摘編自佘君《土地改革的現代化透視》材料二 我國農業合作化是一個偉大的歷史事件,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巨大的進步。這是因為社會主義是我們的既定目標,農業的根本出路是要實現農業社會化,實現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則需要農業提供物質和人力的保證,這就需要農業迅速發展,擺脫分散的自然經濟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經過幾年時間就把五億農民引上社會主義道路,把個體所有制變成集體所有制,這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摘編自朱漢國、劉芃《歷史學習精要》(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二所述的史實完成后分別確立了怎樣的土地所有制。(4分)(2)據材料一、二和所學知識,概括上述兩個事件的相似之處。(6分)(3)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談談你對土地政策調整的認識。(2分)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954年初,王崇倫提出,“技術革新是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技術革新之路是實現經濟騰飛的新道路。開展技術革新運動是鞏固國民經濟恢復成果、實現‘一五’計劃和貫徹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客觀要求,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增產節約、勞動競賽運動的進一步發展”……此后,一個群眾性的技術革新運動在大江南北蓬勃興起。1959年,王崇倫出席全國“群英會”,繼1956 年后再度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摘自《走在時間前面的人———王崇倫》據材料一,指出王崇倫在哪一領域作出了重大貢獻。(2分)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此同時我國在政治、經濟方面發生的變革。(4分)材料二 1978年3 月18日,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歷來的觀點……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1988年9 月,鄧小平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講道:“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拿中國來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技術方面與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們封閉了二十年,沒有把國際市場競爭擺在議事日程上,而日本卻在這個期間變成了經濟大國。”————摘自《鄧小平文選》據材料二,指出與1978年相比,鄧小平在1988年對科學技術的論述有何新內容。(2分)并說明其時代背景。(4分)(3)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王崇倫、鄧小平共同致力于完成的歷史使命。(2分)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改革開放四十年大事記(部分)時間 主要史實1978年 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開始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揭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1979年1月 中國同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80年 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4個經濟特區1982年1月 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肯定包產到戶等各種生產責任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1984年 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1992年 10月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1994年11月 國務院召開全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工作會議,確定在企業開展以“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為特征的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工作2001年12月 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1)結合所學知識,將大事年表中的“ ★ ”補充完整。(2分)并據材料,概括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性因素是什么。(2分)(2)選擇大事年表中相互關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史實,結合所學知識自定一個觀點,并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不得照抄材料)(8分)【示例】觀點:對外開放促進中國經濟發展。闡述:1980年,中央決定興辦深圳、珠海、廈門、汕頭4個經濟特區拉開了對外開放的序幕,對引進外資、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國內的進一步改革,擴大對外交流起到了重要影響;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開拓了新空間,標志著我國改革開放進入一個新的節點。綜上所述,對外開放促進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提高了綜合國力。參考答案1-5ABDCA 6-10 CBBAB 11-15AAADC 16-20ACCDD 21-25DBCCC26.(1)抗美援朝戰爭背景: 朝鮮內戰爆發,以美國為首的反動派國際干涉,加劇半島沖突;美國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海峽,公然侵犯中國領土主權,阻撓中國統一進程;美軍不顧中國政府警告,多次轟炸中國東北邊境地區,造成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直接威脅新中國安全;黨中央為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維護新生政權安全及亞洲穩定,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被稱為最可愛的人(2)①抗美援朝戰爭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援.②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作戰勇敢、不怕犧牲,發揚了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朝鮮軍民團結一致、共同作戰取得最后的勝利.③黨的英明決策和正確指揮是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④中朝軍隊揚長避短,發揚近戰、夜戰特長,取得了巨大戰果.(3) “不惹事”體現了中國人民對和平的珍視與維護 : “不怕事”彰顯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勇氣與力量 .27.(1)土地改革后確立農民土地所有制;農業合作化后確立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2)都推動社會變革;都與農業發展相關;都有思想文化交流。(3)土地政策調整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求、關注農民利益訴求、符合國情。28.(1)(1)領域:工業技術革新。政治變革: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等。經濟變革:正在進行“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生產資料所有制逐漸由私有制向公有制轉變。(2)新內容 :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②封閉政策導致技術落后(中日對比)。 背景 :①國際科技競爭加劇;②國內改革需突破技術瓶頸;③理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升級。(3)王崇倫與鄧小平共同致力于完成的歷史使命是: 推動中國技術進步與生產力發展,實現國家經濟振興 。29.(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示例:觀點:改革開放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闡述: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4個經濟特區,吸引大量外資和先進技術,促進當地經濟飛速發展。199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推動中國經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實現快速發展。(答案不唯一,觀點和闡述合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