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考試 初一歷史一、選擇題(共20題。每小題1.5分,滿分共30分)1.據史料記載:“通濟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边@一記載主要說明隋朝大運河A.耗費國力,加速隋朝崩潰B.強化了對西南邊疆控制C.貫通南北,促進物資流通D.推動了中外貿易的興盛2.四川省皇澤寺有一副對聯“政啟開元和宏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表述的是武則天治理國家的A.背景B.措施 C.目的D.作用3.唐都長安城中存東、西兩審,是主要的商業區,這里商鋪林立;城內所建100多個坊堡居民區,居住人口達百萬。當時,國內各族和國外的商人、使者、藝人、學子、僧侶、工匠等云集長安。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商業貿易突破了時空限制 B.長安成為國際性的大都會C.安史之亂造成的影響有限 D.大規模民族交融開始出現4.歷史史實是指客觀發生的歷史事實,歷史解釋是對歷史史實的分析或評判。下列選項屬于歷史解釋的是A.唐朝時書法家眾多,其中有柳公權、歐陽詢等B. “安史之亂”是隋朝由強盛走向衰落的轉折點C.唐朝后期,黃巢領起義軍攻入長安并建立政權D.907年,朱溫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至此滅亡5.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茶葉、絲綢、蔬菜種子、工藝品,以及醫藥、佛經、歷法和生產技術等方面的書籍。唐與吐蕃的這次和親A.推動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B.推動了青藏高原的部落統一C.確立了吐蕃正式歸中央管轄D.促進了吐蕃的社會經濟發展6.右圖所示人物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這體現出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是A.高度繁榮,共享太平 B.世界領先,求同存異C.對外開放,雙向交流 D.源遠流長,澤被東西7.宋太宗時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為文官,文官還占據了軍隊高級和中級將領的大部分職位、尤其是掌管軍政要職的樞密使一職,由武臣出任者只是個別情形,這反映了宋朝A.分割率相的權力 B.崇文抑武的理念C.外重內輕的局面 D.官僚機構的臃腫8.下列四幅反映兩宋與紅、西夏、金并立的示意圖,不正確的一幅是9.蘇轍《欒城集》中道:澶淵之盟后,“(遼)與朝廷和好年深,蕃漢人戶休養生總,人人安居,不樂戰斗?!睂@段材料理解正確的是A.宋遼之間維持了長久的和平局面 B.宋遼之間解決了嚴重的民族矛盾C.北方生產落后 無力實現國家統一D.南方愛好和平,不愿戰爭完成統一10.公元1276牛,文天祥在被押送北上之時,于偵江乘隙逃脫,輾轉到達南通,后他再度乘船南下經長江口寫詩《揚子江》以述志:“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蔽奶煜樗M行的是A.抗遼斗爭 B.抗金斗爭 C.抗元斗爭 D.抗倭斗爭11“元朝的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須呈報中書??;軍政委務則需呈報樞密院。沒有中書省、樞密院轉發的詔旨,行省官員既不能更改賦稅,也不得調動軍隊?!庇纱丝梢?,行省制度A.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B.加劇了地方與中央抗衡C.導致了地方機構效率低 D.造成丞相權力威脅皇權12.文化發展與生產力水平密切相關,下圖中南北方人才比重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是明清社會文化繁榮 B.科舉考試快速發展C.南方政局更加穩定 D.經濟重心逐漸南移13.觀察下面的歷史思維導圖,與之最相符的主題是A.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B.宋代經濟與科技文化C.宋元科技與中外交通D.明清科技與對外關系14.明朝的科舉制度只強調將家價值觀,以犧牲科學、技術、商務和工業等知識為代價,獎賞在文學和人文領城上的成就。材料反映了這一制度A.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B.不利于強化專制良權C.促進了商業的繁榮 D.有利于培養創新人才15.“自鄭和下西洋后,中國到南洋(今東南亞地區)去的人日益增多,把中國進步的生產技術和手工業品帶到南洋各地……”。這一記述表明,鄭和下西洋A.有利于南洋開發B.鞏固了邊疆海防 C.造成了人口問題D.拓展了明朝疆域16.中國歷史學家郭沫若這樣評價李自成:“他是農民革命史中一位偉大的人物。他從陜北發動革命,以抗狼均田為號召,轉戰十余年……”他的主要事跡不包括A.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 B.建立“大齊”政權C.推翻明朝的統治 D.抗擊清軍入關17.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兩位彪炳史冊的人物,一位“血戰殲倭,勛垂閩浙”,一位“驅除荷虜,一代英雄”。他們的來同貢獻是A.鞏固清朝統治 B.促進經濟發展 C.反抗外來侵略 D.推動社會變革18.“雍正皇帝因為這個天才式的‘發明’,終于為清朝一勞永逸地解決了‘爭權’的問題,皇帝……牢牢地掌握了權柄?!边@項“發明”A.提高了清朝的科技文化水平 B.使封建君主專制達到頂峰C.控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D.緩解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19.有學者指出:“明清兩朝締造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后的輝煌,也是在這一時期中國由盛轉衰,為日后中國備受欺凌埋下了隱患?!边@一時期“中國由盛轉衰”的原因有①國家分裂,邊疆危機嚴重 ②制度僵化,束縛思想解放③閉關鎖國,落后世界潮流 ④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尖銳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20.在我國古代文學發展史上,磨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是不同時代獨特的文學藝術成就。請按照這些文學形式出現的先后順序將下列代表人物像進行排序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③④①② D. ②①③④二、非選擇題(共兩題,滿分20分)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盛世局面】時期 唐太宗 唐玄宗統治狀況 自貞觀以后,……勵精為理。至(貞觀)八年、九年,頻至半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輒數月不閉。至(貞觀)十五年,米每千值二錢?!庞印锻ǖ洹?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鸥Α稇浳簟?br/>(1)根據材料一,分別寫出唐太宗和唐玄宗時期出現的治世局面。(2分)材料二【科技發展】宋元時期 明清時期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和混戰的局面。那時經濟發展,城市繁榮,航海和對外貿易空前活躍。元朝實現了全國的統一,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兩大因素的結合使宋元文化突飛猛進,涌現出一批著名的科學家和文學家,藝術家。 從世界范圍看,明清科技從總體上逐漸從先進轉為落后,而且與西方的差距不斷拉大?!斯扇∈恐贫葒乐厥`了人的思想和心靈,讀書是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翠晝科學的殿堂,沒能產生如同期西歐的天文、數學等近代科技。(2)根據材料二,指出從宋元到明清科技的發展趨勢,并分別概括這兩個時期影響科技發展的原因。(3分)材料三【邊疆治理】邊疆治理措施(部分)時期 措施唐朝 中央政府統一西域,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南北地區元朝 在西藏設立室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設置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清朝 冊封達賴和班禪,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設立噶廈,頒布《欽定臧內善后章程》29條,規范西藏地方行政體制和法規;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后建立臺灣省(隸屬中央)(3)根據材料三,概括古代中央政府治理邊疆的主要方式。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清朝經略邊疆的重要意義。(3分)材料四【中外交往】時間 交往史實 時間 交往史實西漢 開辟絲綢之路;佛教傳入 元朝 馬可·波羅來華;海路貿易興盛唐朝 玄奘西行;簽真東渡;遣唐使來華 明朝 鄭和下西洋;實行海禁宋朝 三大發明外傳;瓷器聞名海外 清朝 閉關鎖國(4)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古代中外交流的發展趨勢。(2分)22.經濟生活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條主線,它深刻影響著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某小組同學針對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開展了項目化學習,請你協助他們完成。(10分)【析經濟政策】材料一 唐太宗認為:“夫民者國之先,國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農桑,輕徭薄賦,使社會經濟繁榮起來。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還鄉生產,還鄉者皆免稅三年,量力開墾土地。清初統治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使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1)材料一中,歷代統治者對經濟的發展有何共同態度 結果如何 (2分)【研經濟變遷】材料二 宋代,興起了許多商業城市,放寬了城市中開設店鋪的條件。北宋時,四川地區出現“交子”。宋元時期,海外貿易繁榮,瓷器等物品大量出口。清朝前期,一些農村地區發展為工商業市鎮。在商業活動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幫,他們主要從事茶葉、糧食等行業的經營活動。——《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宋朝至清朝商業發展的表現。(3分)【探經濟發展】材料三 明清時期,勤勞智慧的中華先民積極引進并推廣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這些作物耐旱耐瘠,使砂礫瘠土、深山林地變為良田。北方與南方耕地因玉米、甘薯輪作復種顯著擴增,推動糧食產量躍升,為康乾盛世“人口突破三億”奠定物質基礎,彰顯中華民族善用自然、開拓創新的偉大精神。——摘編自鄭南《美洲原產作物的傳入及其對中國社會影響問題的研究》(3)據材料三,概括玉米、甘薯的傳入對明清社會的積極影響。(3分)(4)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推動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分)參考答案1-5 CDBBD 6-10 CBDAC 11-15 ADCAA 16-20 BCBAB21.(1)貞觀之治,開元盛世(2)趨勢:從總體上逐漸從世界先進轉為落后,與西方差距不斷拉大。宋元先進原因:國家走向統一,經濟繁榮,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影響明清科技發展原因:讀書目的主要為做官,很少有人鉆研科學;封建制度束縛,人才培養不能和社會生產相結合。(3)主要方式:設置機構、冊封、軍事行動、頒布法律。意義: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理,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開放逐漸走向封閉22.(1)都重視農業生產; 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穩定社會秩序。(2)興起商業城市,商業活動限制放寬;出現紙幣;海外貿易繁榮;農村地區發展為工商業市鎮;形成大商幫。(3)①擴大耕地面積;②推動糧食產量顯著增長;③為人口突破三億奠定物質基礎;④彰顯中華民族善用自然、開拓創新的精神。(4)政府的政策;人口數量的變化;耕地面積的變化;農作物品種和數量的變化;生產技術;商品經濟的發展程度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