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XCS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檢測七年級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6頁,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滿分50分,考試時間50分鐘。2.開卷考試,可查閱參考資料,但應獨立答題,禁止交流資料。3.本試卷上不要答題,請按答題卡上注意事項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卷上的答案無效。選擇題(共20小題,20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的字母代號涂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1.唐朝史學家杜佑指出:“通濟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 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這反映出隋朝大運河的開鑿( )A.改變了商品運輸方式 B.帶動了沿岸城市的繁榮C.鞏固了隋王朝的統治 D.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2.《貞觀政要》記載: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為踐行以上思想,太宗( )A.澄清吏治,減輕刑罰 B.創立殿試,廣育賢才C.以民為本,輕徭薄賦 D.反擊突厥,開疆拓土3.下列兩幅圖片體現了唐代( )A.政治統治的開明 B.文學藝術的昌盛 C.商業貿易的繁盛 D.社會風氣的開放4.“是時,上(皇帝)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怠于政事。”這段對唐朝開元末年的評述揭示了( )A.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 B.藩鎮割據的背景C.唐末農民起義的影響 D.五代十國的特點5.文成公主將中原先進的農業、手工業、建筑、醫藥等技藝帶到了吐蕃,還倡導吐蕃學習唐朝的禮儀制度。據此可知,文成公主和親( )A.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 B.推動了佛教在吐蕃的廣泛傳播C.實現了唐與吐蕃“和同為一家” D.鞏固了唐朝對吐蕃的有效管轄6.唐朝詩人劉長卿的詩作“憐君異域朝周遠,積水連天何處通。遙指來從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東。”有助于了解隋唐時期的( )A.經濟生活 B.對外交往 C.商業貿易 D.政治制度7.北宋時,文官占據了軍隊高級和中級將領的大部分職位,尤其是掌管軍政要職的樞密使一職,由武臣出任者罕見。這反映了北宋( )A.君弱臣強 B.官員冗余 C.文教發達 D.崇文抑武8.對下表信息解讀最確切的是( )政權 戰 和北宋與遼 960—1005年 100多年北宋與西夏 1038—1044年 100多年南宋與金 1127—1141年 近100年A.各政權之間混戰不斷 B.有戰有和,以和為主C.國家統一是歷史主流 D.矛盾突出,以戰為主9.有學者指出:“在許多方面,宋朝在中國都是最令人激動的時代,它統轄著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創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可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A.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B.錫活字印刷術的出現C.指南針逐漸用于航海 D.軍事上開始使用火藥10.據史書記載,在元朝存在的98年里,全國各行省主政官員發動的叛亂僅有3次,而且多半是在皇位發生動蕩之際。這一記載表明行省制度( )A.拓展了元朝疆域 B.杜絕了政權分裂 C.影響了后世發展 D.維護了國家穩定11.下列兩幅圖片可用來佐證宋代( )A.發達的農業生產 B.精巧的手工技藝 C.領先的科技水平 D.繁榮的商業貿易12.元朝統一后,建立了以大都為中心的陸上交通網,海上絲綢之路更是進入鼎盛時期。這表明元朝的統一( )A.促進了陸上交通網形成 B.開創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C.帶動了商業的空前繁榮 D.奠定了我國今天疆域基礎13.沈括創制的“十二氣歷”,按節氣定月份,利于農事安排;郭守敬編訂的《授時歷》取“敬授民時”之意。由此可見,中國古代歷法的編制旨在( )A.服務生產 B.創新理論 C.鞏固統治 D.方便祭祀14.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后來設立內閣和由皇帝直接指揮的錦衣衛。這說明明朝( )A.君主專制的強化 B.特務統治逐步加強 C.丞相權力遭削弱 D.統治機構日益完善15.跟隨鄭和航行的鞏珍著有《西洋番國志》,著錄有占城國、爪哇國等20多個國家的地理情況、人民生活及貿易交往。據此推測鄭和下西洋( )A.宣揚了明朝國威 B.開闊了國人眼界C.促進了南洋開發 D.傳播了中國文化16.張居正將賦役雜項合并為一條,計畝征銀,史稱‘一條鞭法’,規定‘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悉并為一條’。這體現張居正稅收改革的特點是( )A.實物為主,白銀為輔 B.按人口征收固定稅銀C.賦役合并,折銀征收 D.國家財政依賴土地稅17.清政府規定出海貿易只準帶鐵鍋一口,每人只許帶鐵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員必須詳細登記姓名、年齡、面貌、履歷、籍貫等。這一現象( )A.抵御了西方侵擾 B.限制了海外貿易 C.維護了法律秩序 D.終止了中外交流18.下表反映了清代人口與耕地的關系,導致人均耕地數據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 人口(億) 耕地(億畝) 人均耕地(畝/人)順治七年(1650) 1.00-1.50 6.00 6.00-4.00乾隆十五年(1750) 2.00-2.50 9.00 4.50-3.60道光三十年(1850) 4.10 12.10 2.95A.耕地面積減少 B.生態環境破壞 C.人口快速增長 D.土地兼并嚴重19.黃宗羲認為“天下為主,君為客”;顧炎武提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獨治也”。可見,兩位明清時期的思想家都( )A.反對君主專制 B.主張以民為本 C.提倡知行合一 D.強調遵循天理20.明朝畫家李士達創作的《歲朝村慶圖》,描繪了江南鄉村百姓春節的活動,與現在人們歡度春節的景象高度一致。這體現了中華文明的( )A.統一性 B.創新性 C.包容性 D.連續性非選擇題(共4小題,30分)21.(7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貞觀中,文皇帝(唐太宗)嘗私幸端門(皇宮的正門),見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控制范圍)中矣。”——摘編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材料三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摘自宋代·汪洙《神童詩》(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東晉至北宋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員群體中所占比例的變化及其原因(2分)(2)據材料二、三,談談科舉制的創立對中國歷史產生的積極影響。(3分)(3)有人說“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逐漸陷入了僵化和衰落的境地。”請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2分)22.(7分)閱讀下列圖片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文化知識,從而大大推動了南方經濟的發展。隋唐時期國家統一促進了南北經濟的發展,大運河的開鑿把南北經濟聯系起來,在這個基礎上,黃河和長江兩大領域的經濟齊頭并進。各族人民密切交流,互相學習,促進了民族交融,也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摘編自謝琳《重心漸南移,經濟共騰飛——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研究》材料三 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朝重新開通了大運河,改變隋唐時迂回曲折的航線,大大縮短了航程。元朝還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主要任務也是運輸江南的糧食。南方經濟發展帶動了文化的進步。北宋時,南方人在全國統一的科舉考試中優勢明顯。自南宋起,江浙一帶尤其成為人才集中的地區。——根據國編課標版教材《中外歷史綱要》(1)據圖一,指出我國古代歷史發展中出現的重要經濟現象。(1分)(2)據材料二,概括圖一所示經濟現象出現的原因。(3分)(3)據材料二、三,分析圖一所示經濟現象對古代中國產生的影響。(3分)23.(8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時間 事件1653年 順治帝賜予西藏佛教首領五世達賴金冊、金印和“達賴喇嘛”封號。1684年 清朝設置①_______,隸屬福建省。17世紀后期 康熙帝三次親征漠北,平定②_______。1713年 康熙帝冊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封號。1727年 設置駐藏辦事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18世紀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③_______管轄新疆地區。1771年 乾隆帝妥善安置回歸祖國的土爾扈特部。1793年 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確定了金瓶掣簽制度。(1)請分別填寫材料中①②③三處所缺內容。并為大事年表擬一個恰當主題。(4分)(2)據材料,指出清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4分)24.(8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明清時期是中國戲曲的繁榮時代,為京劇的誕生創造了條件。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徽劇“四大徽班”陸續進京為乾隆帝機壽,以其精湛的表演贏得觀眾喜愛。道光年間,程長庚等藝人規范了京劇的表演技藝,其老生表演以沉穩大氣著稱,各大戲班聲名鵲起。材料二 京劇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戲曲藝術,“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使京劇日益成為宮廷貴族與民間百姓共享的藝術形式。此外,京劇的劇目和表演形式逐漸豐富,涵蓋了歷史劇、民間故事和神話傳說,大多反映忠孝節義,如京劇《趙氏孤兒》表達了對忠誠的盛贊……《岳母刺字》褒揚了愛國忠君的精神……20世紀50年代至今,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京劇得到廣泛傳播和發展,并逐漸走向國際舞臺。——摘編自《中國青年》(1)據材料一說說京劇是怎樣形成的 (3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京劇得到廣泛傳播和發展,并逐漸走向國際舞臺的原因(4分)(3)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請你為京劇的傳承與發展建言獻策。(1分)XCS2024—2025學年下期期末教學質量評估七年級歷史參考答案注意事項:1.本試卷非選擇題部分具有開放性,評卷人員應根據參考答案制定出符合實際的評分細則。2.評卷時,考生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且和題意相符均應給分。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2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D A A B D B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B A A B C B C A D非選擇題(共4小題,30分)21.(7分)(1)變化:不斷上升;(1分)原因:科舉制的創立和發展。(1分)(2)選拔人才的權力收歸中央,擴大了統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給平民子弟提供了相對公平的進入仕途的途徑,有利于社會階層流動;推動了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等。(3分,言之有理即可)(3)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嚴格規定考試范圍與答題格式,八股文形式呆板,脫離實際,禁錮人們思想,日益僵化的科舉制嚴重阻礙了社會進步,走向衰落是必然的。(2分,言之有理即可)22.(7分)(1)經濟重心的南移。(1分)(2)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技術;隋唐時期經濟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大運河開通推動了南北經濟聯系;各民族人民相互交流融合的促進。(3分,任意三點,言之有理均可)(3)推動了南方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交通運輸的發展;促進了南方人才的培養和文化的發展進步;等。(3分,言之有理,任意三點即可)23.(8分)(1)①臺灣府 ②準噶爾(或噶爾丹)叛亂 ③伊犁將軍(各1分,共3分)主題:清朝的邊疆治理或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等。(1分,其他符合題意也可)(2)武力;冊封;設置機構;頒布法律;訂立制度;妥善安置;等。(每點1分,共4分,其他符合題意也可)24.(8分)(1)明清時期,在戲劇進入繁榮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徽劇藝人借助為乾隆帝祝壽的機遇進京,在皇室的大力支持下,博采眾長、融合創新,對藝術不懈追求,最終形成了獨具魅力的京劇并不斷發展。(3分,需包含時代背景、歷史機遇、藝術創新與追求或皇室支持等其中的3個要點)(2)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京劇藝術具有綜合性,劇目類型多樣,表演形式豐富;黨和政府的扶持;中華傳統價值觀的融入;中國對外開放的擴大和中國文化影響力的提升;等。(4分,言之有理,任意4點即可)(3)開展“戲劇進校園”活動,促進京劇的傳承;借助新媒體加大傳播力度,讓更多人感受“國粹”魅力。(1分,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