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上學期期末質量監測卷自主的工業體系雛形”。這描述的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抗美援朝勝利A.實施背景B.進行經過●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八年級歷史C.完成意義D.存在缺點●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6.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被稱為“新時期的遵義會議”,因為這兩次會滿分:100分時量:60分鐘議都()A.加強了中國對外交往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滿分48分)①找到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②形成了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核心B.推動了祖國統一大業1.知名人士徐鑄成回憶:“回想起那時,共產黨和民主黨派人士平等③是黨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④在黨面臨嚴重困難局面時召開C.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相待,各路英豪濟濟一堂,各抒己見。共商建國大計…感到了民主A.①②③④D.增強了中國國防實力的滋味。”與此相關的會議是(B.①②④12.毛澤東曾說:“中美關系正常化是一把鑰匙。這個問題解決了,%A.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C.①③④其他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僅1972年一年,中國就先后同18個國B.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D.②③④家建立了外交關系或實現外交機構升格。這表明中美關系正常化C.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7.鄧小平指出:“證券、股市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D.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能不能用?搞一兩年,對了,開放: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其A.改變了中國的外交政策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士體現的思想理念是(B.解決了中國經濟發展問題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士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A.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C.使中國成為國際強國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下列選項對此理解有誤的是B.實現共同富裕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C.實現合作共贏,增進人民福祉A.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D.以階級斗爭為綱二、材料分析題(13題16分,14題18分,15題18分,共52分)B.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8.川藏鐵路是中國國內第二條進藏鐵路,也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干線鐵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C.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路之一。2018年12月28日,川藏鐵路成都至雅安段開通運營。2021D.為國家的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年6月25日,川藏鐵路拉薩林芝段開通運營,川藏鐵路的修建得益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我國的工業基礎,特別是重工3.據《和平縣二輕工業志》載:“1951年初,縣城有15個紙傘手工于()業基礎非常薄弱…這種落后的經濟狀況只能靠優先發展重工業才能業者入股辦社,30元一股,貸款800元,定名‘雨具生產合作社’。”A.設立經濟特區B.西部大開發戰略改變。1953一1957年,全國工業建設項目達1萬多個,我國過去所這一舉措的主要目的是(C.一五計劃D.“一國兩制”沒有的一些工業部門,包括飛機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重型和精密機A.集中零散手工業者,推動集體生產9.我國《反分裂國家法》第五條:“…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器制造業以及高級合金鋼企業等,從無到有建設起來。B.提高紙傘制作技藝,傳承傳統文化最符合臺灣海峽兩岸同胞的根木利益。國家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C.完善企業股份制度,增加經濟收益努力,實現和平統一。”“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提和基礎是材料二: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農業和手工業由個體的D.吸引大量外來投資,擴大生產規模A.海峽兩岸直接實現迎航所有制變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私營工商業由資本主義所有制變4.下圖反映了我國公有制、私有制經濟成分比重的變化。導致這一變B.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必然使生產力大大獲得解放。這樣就為大大地發化的是(C.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風則展工業和農業的生產創造了社會條件。公有制經濟和私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D.堅持互利互補原則毛澤東在1956年一次國務會議上的一段發言時間私有制經濟比重公有制經濟比重10.它構筑了現代中國既大又強的國家結構特征,不但符合我國國情,而且有力地維護了現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共同利益,是我國在國家構材料三1966一1968年的國民經濟狀況(部分):1952年79.4%20.6%建過程中形成的重要制度遺產,在理論上至少具備“大一統”“民族工農業總產值億元國家財政收入/億元)25341957年2.8%97.2%自決”和“地方自治”三個源流。這一制度(2104.52015.3558.7419.4A.最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361.3搖A.進行土地改革B.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B.實行三大改造C.有助于消除民族差異,實現共同富裕196619671968年1966C.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19671968年D.維護民族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D.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1.下圖是某校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總結的史實摘要,你認為5.經過一五計劃,我國共完成156個工業項目,使中國的重工業在近圖中內容的共同影響應該是()現代化道路上邁進了一大步,“在中國大地上史無前例地形成了獨立八年級歷史·第1版(共6版)八年級歷史·第2版(共6版)八年級歷史·第3版(共6版)答案1-5 CBABC6-10DABBD11-12 CD13.(1)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成就:武漢長江大橋、寶成鐵路;意義: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2)政策:贖買政策;意義: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3)狀況:工農業總產值和國家財政收入下降;原因:“文化大革命”的破壞。14.(1)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2)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3)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1980年,中央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經濟特區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對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當地經濟的飛速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鋪開,增強了企業活力。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拓展了國際市場,擴大了對外貿易規模,推動中國經濟在更廣闊的國際舞臺上加速發展。綜上所述,改革開放通過多種途徑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是強國之路。15.(1)事件:西藏和平解放;意義:標志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大陸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2)構想:“一國兩制”。歷史意義: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3)史實:1987年,臺灣當局開始被迫調整“三不”政策,在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開放措施;1992年,海峽交流基金會和海峽兩岸關系協會達成“九二共識”;2008年,兩岸實現“三通”。認識:民族團結、祖國統一有利于國家的發展和進步;正確處理民族關系、加強民族團結可以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國家向心力,有利于國家統一和社會發展;國家的安定統一會進一步促進民族交往、民族團結與社會和諧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八年級歷史期末試卷.pdf 答案(1).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