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銅仁市2025年7月高二年級教學質量監測歷史本試卷共4頁,20題。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 在河南偃師二里頭考古發掘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群和至少24種與商代甲骨文存在演化關聯的刻畫符號,還出土了迄今中國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如爵、斝、鼎等酒器與炊器。由此可知這一時期( )A. 形成了成熟的文字體系 B. 處于母系氏族階段C. 初具早期國家形態特征 D. 推崇王權至上理念2. 下表為秦朝與漢朝國家治理措施對比。據表可知,漢朝( )措施 領域 秦朝措施 漢朝措施政治體制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 武帝設“中朝”;東漢尚書臺成為行政中樞地方控制 廢分封,全面推行郡縣制;郡設監御史監察地方 由郡國并行制到“推恩令”;刺史依“六條問事”官員選拔 “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通曉律令者為官 實行察舉制;建立太學培養儒生考核監察 設御史大夫,郡監御史;以上計制度考核官員 刺史巡察郡國;上計制度完善思想文化 “焚書坑儒”,以法家思想統一意識形態 從黃老無為到“尊崇儒術”A. 全面修正秦朝政治體制 B. 中樞機構變動體現官僚政治成熟C. 中央集權體制日趨鞏固 D. 主流思想從單一逐漸趨于多元化3. 據敦煌出土的唐代戶籍殘卷記載:“戶主王萬壽年五十,課戶見輸(現需納稅)。……應受田壹頃伍畝。”旁注“永業田二十畝,口分田八十畝,剩欠五畝”。它可以用來實證唐代( )A. 土地分配與賦稅征收的分離 B. 均田制實操面臨的社會困境C. 封建政府對人身控制的松馳 D. 經濟發展對土地開發的促進4. 有學者提出:“唐代是中世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也有學者認為:“13世紀的中國在近代化方面進展顯著。”這些觀點的有力佐證表現為,宋代( )A. 商品經濟空前繁榮 B. 新型生產關系蔓延 C. 對外貿易十分發達 D. 政治統一得到加強5. 明末清初思想家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中指出,“(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進而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主張,并建議以“學校”(士人機構)監督朝政是非。其思想( )A. 彰顯了對古代理想制度的向往 B. 代表了資產階級的政治追求C. 表達了對現實政治的強烈不滿 D. 沖破了傳統理學思想的藩籬6.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引進西方技術創辦江南制造總局等軍事工業,秉持“中體西用”理念發展新式生產力。但隨著企業發展,管理低效、資金短缺等問題頻發,最終導致現代化嘗試失敗。究其根源,在于( )A. 小農經濟的頑固 B. 封建體制的落后 C. 列強侵華的影響 D. 思想認識的缺陷7. 1905年,清政府諭令“立停科舉以廣學校”。此后,各地新式學堂大量開設算學、外語、理化等課程,部分學堂還設置近代工商業專業。這反映出該時期( )A. 學校教育重心發生轉移 B. 政府注重教育救國 C. 時代變遷影響教育發展 D. 課程設置全面更新8. 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頒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土地法令》,規定:“所有封建地主、豪紳、軍閥、官僚的土地,無論自耕或出租,一概無代價沒收……沒收的土地由貧農、中農按人口平分。”該政策旨在( )A. 瓦解封建土地制度 B. 激發農民革命動力 C. 發展農村社會經濟 D. 保障軍隊糧食供應9. 下表反映1949年9—12月期間,上海棉紡織廠開工情況。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項目 開工紗綻數(枚) 連轉率 棉紗產量類型 公營廠 私營廠 公營廠 私營廠 公營廠 私營廠七月 701093 1011113 77% 71% 18892 18525十二月 813419 1175156 89% 83% 34344 37331增加率 16% 16% 12% 12% 82% 106%A. 西方經濟封鎖已被打破 B. 城市物價保持穩定局面C. 社會主義改造即將進行 D. 國民經濟呈現恢復趨勢10. 1979年,四川寧江機床廠在《人民日報》刊登廣告,宣稱可“按用戶需求加工零件,承接短期培訓”。同年,四川省要求企業可自行修改國家計劃中不適銷的品種,并直接與其他企業簽訂供貨合同。這些做法旨在( )A. 以市場因素增進企業發展活力 B. 建設新經濟體制的發展路徑C. 回應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 D. 優化產業結構適應就業需求11. 烏爾第三王朝的法律規定,“有人以水淹沒他人田地,則應按每伊庫田地賠償(他人)3古爾大麥”;另一條法律規定,“倘有人出租耕地與(他)人耕種,但他并不耕種,致使田地荒蕪,則他應按每伊庫田地賠償(出租人)3古爾大麥”。據此可知,該王朝( )A. 居民法律意識濃厚 B. 地租征收以實物為主 C. 注重保護私有財產 D. 深受周邊文明的影響12. 巴黎大學因受市民干擾,求助于法王路易七世,并于1180年得到國王的保護。但當該校受到法王腓力二世的壓迫時,又尋求教會的支持,并于1198年獲得教皇塞勒斯丁三世賜給的許多特權。巴黎大學態度的轉變說明中古歐洲( )A. 國家重視發展大學教育 B. 王權和教權存在矛盾沖突C. 人文主義思潮逐漸興起 D. 大學較早沖破教會束縛13. 亨利八世在《上訴法案》中規定:“英格蘭的權力來自于上帝,因此它有絕對的威望,能力來公正地處理本國境內所有臣民的事務,它不受世上任何外國君主和權勢人物的控制。”該法案彰顯出( )A. 狂熱的宗教信仰追求 B. 較強的民族主義色彩 C. 鮮明的啟蒙時代精神 D. 狹隘的國家至上理念14. 在19世紀30年代,英國與印度信件經海路往返需要兩年時間。而到1850年,隨著蒸汽輪船的使用,倫敦到孟買之間的信件往返只需四個月。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后,輪船從英國抵達印度的時間不到兩周。這一變化反映( )A. 工業革命推動交通運輸效率提升B. 蘇伊士運河成為縮短歐洲距離的關鍵C. 蒸汽輪船的普及使通信速度加快D. 殖民擴張加速英國對印度的資源掠奪15. 一戰后協約國依據“民族自決的原則”重新劃分國家的邊界,“將這個高度簡單化的原則貫徹于異常錯綜復雜的東歐,據此劃分國際的疆界”,導致波蘭人口中有380萬羅塞尼亞人(烏克蘭人),100萬德意志人;捷克斯洛伐克有330萬德意志人;羅馬尼亞有150萬馬扎爾人(匈牙利人)。這反映出該原則的推行( )A. 促進了歐洲民族的交融 B. 順意了民族主義的潮流C. 受到了大國利益的主導 D. 推進了歐洲統一的進程16. 二戰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紛紛獲得獨立,非洲地圖上很快出現了與非洲殖民地時代以前相似的地名。例如將黃金海岸、北羅得西亞、南羅得西亞改為加納、贊比亞、津巴布韋等新國名。這一做法的主要意圖在于( )A. 結好美蘇緩解國際壓力 B. 培養國民的民族自信心C. 割棄傳統反抗殖民壓迫 D. 利用輿論解決領土爭端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2分。1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緊密結合,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其生產規模小,分工簡單,技術更新緩慢,但具有頑強的再生能力。……封建國家通過賦稅、徭役等方式將小農經濟納入統治體系,而小農的脆弱性又使其依賴宗族互助和地主階級的庇護。——摘編自李根蟠《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形成與特點》材料二 農業生產對傳統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傳統中國以農為本,由此使傳統中華文明表現出強烈的農耕文明特色,不論民眾日常生活、社會組織,還是文化表達、社會教化、政治運作模式等,都滲透著農耕活動及其相關理念的深刻影響力。農耕傳統也從“物質基礎”與“精神內核”兩個層面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樹立產生了積極作用。——摘編自王加華《農耕傳統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主要特征。(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農業經濟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18.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法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此前,羅馬習慣法是口耳相傳、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習慣法時任意曲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銅表法》的出現,使刑事訴訟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訴訟中的裁決有了確定和公開的法律條文作為準繩,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貴族的司法專斷。《十二銅表法》是當時羅馬社會政治斗爭,特別是平民與氏族貴族斗爭的產物。它集中了過去的習慣法,并結合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編纂而成。它是羅馬習慣法向成文法轉變的重要標志,是羅馬法發展的基礎。——摘編自郭守蘭等《西方法文化史綱》材料二 中國傳統的法律體系從秦漢時開始形成。張豈之主編的《中國歷史十五講》說:“漢律特別重視對主犯的處罰,上百種罪名中,危害中央集權的罪名就占四十多種,如‘阿黨附益’,即諸侯有罪,傅相不舉奏,為阿黨;中央朝臣外附諸侯,為附益,重者甚至于棄市。”隨著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法律中不僅貫穿了專制精神,而且以嚴刑峻法維護統治。例如,漢代的死刑有梟首、腰斬、棄市;肉刑有墨、劓、刖、宮等。到隋唐時期,中國封建法律進入了成熟階段。《唐律疏議》明確規定:“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用封建倫理道德去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它將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念和法律、刑罰制度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是自漢代以來封建法律儒家化的總結。——摘編自朱漢國主編《歷史學習精要》(1)根據材料一,概括《十二銅表法》產生的背景。(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代中國與古代羅馬法律的不同之處,并分析兩者不同的主要原因。19.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開展“冬學”運動,利用農閑時間組織農民學習文化知識、抗日政策和生產技能。教材內容緊密結合抗戰實際,如《抗日三字經》中寫道:“人之初,性忠堅;愛國家,出自然。國不保,家不安;衛祖國,務當先。”邊區政府還通過戲劇、民歌等形式宣傳抗日,如《兄妹開荒》《白毛女》等劇目,既豐富了群眾生活,又強化了民族意識。——摘編自《陜甘寧邊區教育史料》材料二 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根據地推行“三三制”政權建設,規定抗日民主政權中共黨員、左派進步分子和中間分子各占三分之一。這一制度既保證了黨的領導,又團結了社會各階層。1941年,晉察冀邊區選舉中,黨外人士李鼎銘提出“精兵簡政”提案,被中國共產黨采納并推廣至各根據地,有效減輕了民眾負擔。——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共產黨在抗戰時期文化動員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共產黨政權建設的政治意義。20.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有學者認為文明沖突是世界不同文明交往與融合的必然結果,但文明之間的沖突并不是不可解的,在馬克思的歷史觀與文明觀的視野中,實現不同文明體之間生產力的普遍發展與普遍交往是解決不同文明之間沖突的根本出路與方法……從歸根結底的意義上講,是不同文明體之間的生產力發展狀況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最終決定著當今世界的格局與秩序。——摘編自戴圣鵬《文明交往與融合中的文明沖突》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中的部分或整體觀點提出你的看法(可以贊成、反對或修改),并進行闡釋。(要求:觀點明確,邏輯清晰,史論結合,表述成文。)銅仁市2025年7月高二年級教學質量監測歷史本試卷共4頁,20題。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選擇題的作答: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非選擇題的作答: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題答案】【答案】C【2題答案】【答案】C【3題答案】【答案】B【4題答案】【答案】A【5題答案】【答案】C【6題答案】【答案】B【7題答案】【答案】C【8題答案】【答案】B【9題答案】【答案】D【10題答案】【答案】A【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B【13題答案】【答案】B【14題答案】【答案】A【15題答案】【答案】C【16題答案】【答案】B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題,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特征:以家庭為單位;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結合(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生產規模小;分工簡單;技術更新緩慢;具有頑強再生能力;依賴國家、宗族和地主。(2)影響:奠定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經濟基礎;推動了農耕文明的發展;使傳統中華文明具有強烈農耕特色;影響了民眾生活、社會組織、文化表達等;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共同體意識的樹立;但也導致重農抑商觀念的形成,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商品經濟發展。【18題答案】【答案】(1)背景:羅馬習慣法口耳相傳、含混不清;司法官濫用權力,平民深受其苦;平民與氏族貴族斗爭的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2)不同之處:古代中國法律強調中央集權,維護專制統治;以儒家倫理指導(法律儒家化);刑罰嚴酷。古代羅馬法律限制貴族特權;由習慣法向成文法轉變;注重保護公民權利。主要原因: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發達,需要中央集權維護統治;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古羅馬商品經濟發展,平民與貴族斗爭激烈;民主傳統的影響。【19題答案】【答案】(1)特點:利用農閑時間;內容緊密結合抗戰實際;形式多樣(教材、戲劇、民歌等);注重民族意識的強化;豐富群眾生活。(2)政治意義:團結了社會各階層,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證了黨的領導地位;為新中國政權建設積累了經驗;體現了民主政治的探索,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20題答案】【答案】示例:觀點:不同文明間的生產力發展與普遍交往是化解沖突的重要途徑闡釋:古代絲綢之路開通,促進了中國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國的絲綢、瓷器傳入西方,西方的香料、珠寶等傳入中國,這種基于生產力發展的商品交換(普遍交往),使得不同文明之間相互了解、相互借鑒,減少了沖突,推動了文明的融合。近代以來,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西方的生產力,世界市場逐漸形成。西方文明與亞非拉文明之間雖有沖突(如殖民擴張),但隨著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全球交往的加深,亞非拉國家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制度的過程中,不斷推動自身文明的進步,不同文明間的理解與合作逐漸增多,如二戰后形成的全球化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文明間的對立。總之,生產力的發展為文明交往提供了物質基礎,普遍交往促進了文明間的溝通,二者共同作用,有助于化解文明沖突,推動人類文明的共同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