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川省綿陽南山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6月月考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時間軸能幫助我們厘清歷史發展脈絡。下列時間軸梳理的主題最可能是( )A.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B.五四愛國運動爆發C.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D.中國共產黨的誕生2.1905年,梁啟超通過研究明清時期“下南洋”群體,撰寫《中國殖民八大偉人傳》。文中寫道:泰西豪杰若哥倫布之開美洲、克雷飛之并印度,其人大都曠世不一遇,而中國乃時時有焉。……特取前明至本朝殖民外國諸偉人行事于蘇門答臘、菲律賓島、爪哇島、婆羅島、緬甸等處者合為一傳……該創作的目的是( )A.弘揚開拓進取精神 B.喚起革命救國熱情C.鼓勵華工“下南洋” D.批判西方殖民侵略3.中共八大上,周恩來作了《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報告出,“應該根據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規定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把計劃放在既積極又穩妥可靠的基礎上……使重點建設和全面安排相結合”。這反映出黨和政府( )A.側重以重工業的發展為先導B.旨在發揮市場經濟體制的主導作用C.解決了城鄉發展不平衡狀態D.意在使經濟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4.春秋時期的外交“辭令”多是群策群力,戰國時期的外交“辭令”則多為個人隨機應變、有的放矢,還出現了專供辯士學習與取用的虛擬游說文辭資料。這一變化是當時( )A.禮樂制度強化的結果 B.列國紛爭激烈的反映C.王室衰微加速的表現 D.華夏認同增強的體現5.關于國民革命運動的歷史作用,表述正確的是A.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B.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C.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D.基本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6.1912—1919年,被稱為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民族工業發展的基本狀況是A.重工業發展迅速 B.輕工業發展迅速C.民族工業走向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D.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7.以下是人口結構示意圖:①農民②工人③資產階級。符合19世紀英國的是( )A. B.C. D.8.英國史學家奈杰爾·克里夫在其著作中對某位航海家在15世紀的一次航海活動作出了評價:“這次探險的航程極富戲劇性,人們花了兩年時間與大海搏斗,與家鄉失去聯系,唯一的依靠就是基督教信仰,有時候連續三個月看不到任何陸地的影子,他們進入印度洋后情況變得更糟,沒有地圖,也沒有任何已知信息。”據此可知,這次航海活動( )A.完成了首次全球航行 B.發現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C.實現了與印度的直航 D.開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9.人們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墻上發現了一幅畫(下圖)它反映了西歐中世紀某個階段的政教關系。其特征是A.教皇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B.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質C.教皇和君主各執權柄、互不干涉D.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10.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時常出現洪澇災害,蘇美爾人泥板文書上的洪水傳說故事廣為流傳。埃及人根據對尼羅河河水漲落的長期觀察,制定出一種方便的歷法。尼羅河特產莎草加工而成的莎草紙也成為埃及重要的書寫材料。兩個地區的文明特征表明( )A.古代各文明區域基本獨立發展 B.自然環境深刻影響著各地的文化C.古代文明都依賴大河流域生存 D.書寫材料的進步推動了政治統一11.下列圖片的流動路線與雅利安人的形成有關的是( )A. B.C. D.12.下圖反映了1650—1750年早期經濟全球化。該圖示最適宜用于研究A.絲綢貿易的盛行 B.世界白銀的流通C.三角航程的興衰 D.美洲物種的傳播13.下圖為16—18世紀印度洋貿易和太平洋貿易的示意圖,據圖可推知( )A.中國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不斷提高B.中國逐漸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C.歐洲在與中國的貿易中處于優勢D.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14.馬丁·路德在《九十五條論綱》第21條宣稱:“那些說教皇的贖罪券能使人免除一切懲罰,并且得救的傳教士,是在宣揚虛假的信息。”這一論斷( )A.否定教會中介救贖的必要性 B.系統闡述了因信稱義的理論C.高舉理性旗幟反對宗教思想 D.標志著人文主義思想的誕生15.法國大革命前十年,談論盧梭和閱讀其著作的人數已經遠遠超過了閱讀伏爾泰等啟蒙蒙運動主流派別著作的人數。法國大革命期間,革命的激進派華盧梭為祖師,羅伯斯庇爾等把《社會契約論》當作《圣經》天天誦讀。下列屬于盧梭思想的是A.三權分立 B.主權在民 C.開明專制 D.君主立憲16.“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時刻都套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盧梭《社會契約論》),文中的“枷鎖”主要是指A.資本主義制度B.自然環境束縛C.封建等級制度D.基督宗教束縛二、綜合題17.交流·合作·共贏材料— 故事集《天方夜譚》中的很多故事來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亞等地的民間傳說,通過王后講故事的形式串聯在一起。《天方夜譚》在中國廣泛流傳。在西歐,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終成眷屬》等,都受到《天方夜譚》的影響。伊本·穆薩的《積分和方程計算法》附有800多個實例,把代數學發展為獨立學科。白塔尼的《薩比天文歷表》傳入歐洲后,對歐洲天文學產生很大影響,曾經被哥白尼等人多次引用。伊本·西那的《醫典》是一部醫學百科全書,長期用作歐洲醫學的標準教科書。數字符號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至今仍被稱為“阿拉伯數字”。——摘編自《文化交流與傳播》(1)依據材料一,概括阿拉伯文化的特點并舉例說明。材料二 咖啡的傳播簡表起源于非洲的埃塞比亞 15-16世紀,伴隨著奧斯曼帝國的進軍歐洲,咖啡也隨之傳播,后得到教皇克雷芒八世的推崇,咖啡從此在歐洲得到推廣 1652年第家咖啡館在英國誕生,開啟了咖啡飲用的風潮。 1730年英國人把咖啡樹移植到牙買加、古巴和中美洲,西班牙人把咖啡樹移植到哥倫比亞 18-19世紀印度咖啡源源不斷地銷往歐洲,后來荷蘭和法國在拉丁美洲殖民地先后種植咖啡,并逐漸向拉美赤道附近地區發展6-8世紀傳入阿拉伯半島,伊斯蘭教禁止喝酒,于是咖啡迅速成為阿拉伯人生活中的必備品 1607年,咖啡被引入北美。 1690年荷蘭成為第一個咖啡栽種和出口的國家,主要栽種地位于錫蘭和爪哇 1773年波士頓爆發“茶葉事件”,當地人由喝茶轉向喝咖啡,咖啡成為北美普遍的飲料(2)依據材料二,指出咖啡傳播過程中所涉及的時代與社會的相關主題。材料三序號 重大事件① 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簽署② 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③ 1999年二十國集團成立④ 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成立⑤ 2001年美國9·11事件⑥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⑦ 2009年首次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⑧ 2011年敘利亞內戰發生⑨ 2013年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⑩ 2014年中國設立絲路基金 2015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3)從材料三中選三個事件,結合所學,運用所選史事從“當今世界時代潮流”這一角度進行闡釋。要求:總結和歸納合理;說明和論證充分;解釋和分析邏輯正確。三、材料題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孔子雖“罕言利”,但他不排斥“利”,且表明在“義以為上”的前提下,可追求合理的利益與財富。“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孔子主張“以義制利”,認為財富分配不均勻是導致紛亂的根源,“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同時代的古希臘哲人柏拉圖強調“所謂財富,如其所有者不是公正、有德性的,即不能稱之為財富”,懂得“以德生利”才是長久之道。在財富分配的方法上,柏拉圖提倡“公有制”的原則。在理想國中,國民誰也不能擁有私有財產,統治階級——哲學家和武士“除了絕對的必需品之外”,不能夠擁有“金和銀以及凡希望幸福的人們常有的一切”。柏拉圖同時強調精神財富的重要性,物質財富僅是一種下等財富。——摘編自朱晨蕾《孔子與柏拉圖財富論之比較分析》(1)據材料概括孔子的財富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產生的政治經濟背景。(2)據材料比較孔子與柏拉圖財富觀的異同,說明他們的財富觀對當今社會具有的現實意義。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492年后,當歐洲船只將成千上萬的物種運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園時,全球的生態系統開始了碰撞與融合。有學者將其稱為“哥倫布大交換”,正是它讓意大利有了西紅柿,美利堅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國有了辣椒。毫無意外,哥倫布的遠航確實引起了生態大爆炸,就像它在經濟領域引起的震蕩一樣,這是塑造現代世界的眾多事件之一。——摘編自【美】查爾斯·曼恩《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材料二 新航路開辟后,出現了史無前例的大規模人口遷徙。16世紀初、第一批奴隸從非洲被直接運往美洲,萬惡的黑奴貿易開始,持續時間長達四百年。……1680-1775年英國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輸送黑奴300多萬名,獲利極為豐厚。黑奴貿易還是支撐當時世界上最活躍的大西洋貿易體系的基礎。統計顯示,1709-1787年間,英國從事海外貿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開往非洲的船只增長了11倍。造船業的發展、運往非洲交換黑奴的槍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連鎖反應,促進了其他制造業的發展。——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等(1)閱讀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寫出隨著“歐洲船只”一起進入美洲且極大地影響了美洲經濟生活的兩種主要糧食作物。列舉“商業革命"的具體表現,以佐證“哥倫布的遠航"在歐洲城“經濟領域引起的震蕩”。(2)資本主義的發展掩蓋不了奴隸的罪惡。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17-18世紀黑奴貿易對工業革命的影響。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1-14世紀是歐洲中世紀盛期,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場教會、貴族、廣大農民廣泛參加的拓殖運動。經過長達數百年的拓殖,原本荒蕪的森林、沼澤得到大面積開發,糧食產量和人口增加了1倍。農業種植結構日趨多元化,工商業也發展起來,市場不斷擴大。 至14世紀,西歐共興起了2000多座市鎮,其中有不少是自治城市。莊園的農奴獲得了更多自由,甚至得到解放。農民承擔的勞役地租減少,貨幣地租增加。——摘編自鄭崧《歐洲中世紀盛期拓殖運動的社會經濟意義》材料二:1759年,清軍平定新疆。此后,大量八旗兵、綠營兵及其家屬屯駐新疆,其人數之多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王朝。 隨之而來的軍需問題也愈加突出。 于是,清政府在西北地區實施了以邊養邊的政策。除設置屯田外,還招徠大量內地民眾前往屯墾,政府給移民發放耕牛、種子,并減免其賦稅。隨著內地移民的大量遷入,屯墾面積不斷增加,新疆地區的農業獲得長足發展,甚至出現因糧食豐產,糧價只有內地幾分之一的現象。隨著軍需問題的解決,清政府的移民政策也由鼓勵轉趨限制,這在一定程度上遲滯了新疆地區的發展。——摘編自屈小強《試論清代前期的邊疆開發》材料三:從18世紀末開始,美國開展了一場大規模的西進運動。 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數以百萬計的農民、工人、商人、淘金客進入西部地區。最初的移民主要從事農業,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西部地區的制造業和采礦業也發展起來,舊金山等大城市相繼崛起。 美國聯邦政府給西部的交通提供了大量的補貼和貸款。1825 年,伊利運河開通。到19世紀末,美國先后修建了五條縱貫大陸的鐵路,把西部和東部密切地連接起來。——摘編自成崇德、張世明《清代中國邊疆開發與美國西部開發對比芻議》(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歐洲中世紀盛期拓殖運動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代前期西北開發與美國西進運動的不同。(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古代和近代中西邊疆開發的歷史經驗。四川省綿陽南山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6月月考歷史試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D B A B A C D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D A B C17.(1)特點: 領域廣泛、內容豐富:內容涉及數學、醫學、天文、文學等諸多領域。成就斐然:把代數學發展為獨立科學等。 傳承、交融、創新:《天方夜譚》吸收西亞、埃及等地的民間傳說,以講故事的形式呈現等。 影響廣泛:印度的數字符號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至今仍被稱為“阿拉伯數字”等。(2)主題:古代文明的沖突與交融;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近代殖民擴張與文明交流;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的發展;人類社會生活方式和休閑方式的豐富。(3)參考示例:冷戰結束后,國際局勢總體趨于緩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成為當今世界時代潮流;但人類仍然面臨諸如國際金融危機、局部戰爭、恐怖主義等問題,和平與發展等遭遇挑戰。面對全球性的各種問題,原有的一些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仍然發揮著全球治理的作用。同時又出現了一些不同層次的國際治理組織和相應的治理機制,如在全球層面,1999年組成的二十國集團正在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協調各國宏觀經濟政策、推動全球經濟治理改革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在地區層面,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有效維護了歐亞地區的安全;2009年的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是金磚國家合作共贏、維護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的平臺。在這些組織中,都有中國的積極參與。中國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世界各國的合作與共贏。18.(1)財富觀:義重于利;可以追求合理財富;以義制利,反對唯利是圖;平均分配財富。背景:政治上,禮崩樂壞,社會動蕩,社會矛盾激化。經濟上,井田制崩潰,土地私有制產生發展。(2)同:都強調道德在獲取財富中的重要性;都主張精神富足。異:孔子強調平均分配財富;柏拉圖主張實行“公有制”。意義:有利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利于社會和諧穩定。19.(1)作物:麥、水稻。表現:歐洲商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商品市場擴大;英法荷等國建立特權貿易公司;歐洲商路和貿易中心改變。(2)影響:提供了資金來源;擴大了海外市場;促進了英國制造業的發展。20.(1)影響: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種植結構日趨多元化;促進了人口增加;促使自治城市興起;沖擊了封建生產關系;推動了社會結構的變化。(答出三點即可)(2)不同:①社會參與度不同:清代前期開發西北主要由政府組織,社會參與面較窄;美國西進運動則是全社會廣泛參與。②開發重點不同:清代前期開發西北主要發展農業;美國西進運動中工農業和交通業全面發展。③移民政策不同:清代前期開發西北中,政府對移民先鼓勵后限制;美國西進運動中,政府對移民一直持鼓勵態度。④開發目的不同:清代前期開發西北主要服務于軍事國防;美國西進運動服務于社會經濟。(答出三個角度即可)(3)歷史經驗: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政府要有合理的計劃與措施;需要長期堅持;注重全方位的開發與發展;要順應歷史趨勢;做到因地制宜。(答出兩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