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辛亥革命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時間 起義1895年 廣州起義1900年 惠州起義1906年 萍瀏澧起義1907年 安慶起義1907年 惠州七女湖起義1907年 防城起義1907年 鎮南關起義(廣西起義)1908年 欽廉上思起義1908年 河口起義1910年 廣州新軍起義1911年 黃花崗起義軍事基礎——革命黨人發動的一系列武裝起義一、武昌起義——背景1905至1908年四年間,新設資本萬元以上廠礦238家,資本6121.9萬元,較上次高潮增長三倍以上。1909、1910年發展勢頭減弱,但還是有所增長。總計1901至1091年間,新設廠礦386家,資本額8.8348億元,十年間超過前此三十年設立的廠礦、資本額總數二倍以上。——李侃《中國近代史》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豎獨立之旗,撞自由之鐘……我中國今日不可不革命。——鄒容《革命軍》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思想基礎——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組織基礎——興中會、同盟會的建立一、武昌起義——背景清政府為了向四國銀行團借款用來鎮壓革命,在郵傳大臣盛宣懷的策動下,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盛宣懷抵押了鐵路,就有錢了這路是你們修的嗎?那就派兵鎮壓啊。對,就借湖北的兵吧。湖北文學社湖北共進會抓住機會,準備起義!保路運動導火索——四川保路運動1、起義概況:(1)時間: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2)地點:湖北 武昌(3)主力:湖北新軍(4)過程:壹一、武昌起義閱讀P44-45,動手完成“武昌起義”時間軸湖北革命組織文學社與共進會謀劃起義1911結果1911-11各省響應,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獨立1911-10-9孫武等在漢口租界制造炸彈時不慎爆炸,起義計劃泄露1911-10-10新軍工程營革命黨人首先起義,奪取軍械庫經過經過經過1911-10-10進攻總督衙門,奪取武漢三鎮經過1911-10-11成立湖北軍政府,推舉黎元洪為都督經過二、中華民國的建立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背景武昌起義后全國形勢武昌起義后全國十幾個省宣布獨立★武昌1911年12月下旬,孫中山從海外歸來,獨立各省代表在南京集會,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時間地點總統副總統國旗機構紀元性質意義1912年1月1日南京孫中山黎元洪臨時參議院陽歷,中華民國紀元(1912)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是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五色旗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漢滿蒙回藏外交、教育、法制等部、局的總長、局長均為同盟會的會員。其它六部的實際工作也都掌握在革命黨人手中。在擁有立法權的參議院,共有43名議員,其中同盟會會員就占了33人。2、概況二、中華民國的建立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民國紀年法與公元紀年法的換算思考1911年1912年民國元年(民國紀年)(公元紀年)1913年1917年1915年民國2年民國4年民國6年公歷與中華民國紀年的換算:1911年+民國紀年=公元紀年民國3年+1911=1914年民國23年+1911=1934年袁大頭孫中山算一算民國紀年法與公元紀年法的換算3、對內:改革措施二、中華民國的建立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政治方面 保障人權,不準刑訊、體罰,禁止買賣人口、販賣童工,保護華僑,保護人民財產。經濟方面 獎勵工商業發展,鼓勵興辦實業。社會生活方面 提倡平等觀念,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謂,廢止跪拜,剪除男子發辮,勸禁女子纏足,嚴禁鴉片,禁止賭博。教育方面 提倡男女同校,廢止小學讀經等。剪發辮廢纏足意義:體現自由平等的新風尚,推動社會進步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頒布:(一)臨時政府地點設于南京,為各省代表所議定,不能更改;(二)參議院舉定新總統親到南京受任之時,大總統及國務各員乃行辭職;(三)臨時政府約法為參議院所制定,新總統必須遵循頒布之一切法制章程。——李新主編:《中華民國史》目的: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政體二、中華民國的建立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國家主權國民權利立法權行政權司法權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行使行政權并負其責任司法獨立三權分立主權在民平等自由請同學們閱讀課本50頁,歸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主要內容:2.內容:二、中華民國的建立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二、中華民國的建立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① 地位(性質):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重要文件。②積極性: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難有實際的約束效力。③局限性:3.影響:三、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清政府(無力再支撐)帝國主義列強急需找新的在華代理人支持南京臨時政府(經濟拮據,實力弱)有能力迫使清帝退位武力威脅政治訛詐軍事威脅經濟封鎖外交孤立打擊孫中山不得不讓位給袁世凱“只要能建立共和,實現民權,誰當總統都無所謂。” ——孫中山三、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與二次革命1912年2月12日 清宣統帝下詔退位2月13日 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袁世凱當選臨時大總統 2月15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3月10日3月11日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4月1日 孫中山正式解職,臨時政府遷往北京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①臨時政府設在南京;②新任大總統到南京就職;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三、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與二次革命閱讀課本相關史事、圖片等內容,思考辛亥革命果實被竊取的原因?(從主客觀原因分析)(1)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主觀(2)帝國主義的干涉。——客觀(3)袁世凱擁有當時中國實力最大的北洋新軍,善于玩弄政治權謀。——客觀為什么袁世凱能夠竊取革命果實?1.導火索:安插親信到要害部門,破壞責任內閣制,實行獨裁專制統治。1912年組建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占據優勢制約袁世凱權力袁世凱宋教仁重金收買不為所動殺1913年春,準備北上組閣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年僅31歲。經查,“宋案”的幕后兇手竟是袁世凱的親信。“宋教仁案”同志們,袁一日不除,民主共和永不會實現!民主大隊群(500)同志們,反袁吧!收到!收到!收到!江蘇廣東三、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與二次革命2.概況:(1)導火索:(2)時間:(3)領導人:(4)結果:“宋教仁案”1913年孫中山、黃興失敗。孫中山、黃興等被迫流亡日本。這次革命保衛民主共和,反對專制獨裁,是辛亥革命的繼續,所以稱為“二次革命”。材料一:1913年3月,孫中山主張武力反袁。但是只有江西都督李烈鈞、廣東都督胡漢民、安徽都督柏文蔚等少數人擁護他的主張。……二次革命開始。雖有多省宣布獨立討袁。但革命黨人卻停留在觀望、猶豫的態度上,沒有把握形勢。在軍事行動上,他們不善用兵,各地各自為戰,沒有統一的軍事指揮機構,使本來就不足的兵力更顯分散。材料二:1913年,袁世凱又向英、法、德、日、俄五國銀行團簽訂 2500萬英鎊的“善后大借款”,用作武力消滅國民黨的軍費。思考:二次革命為何會失敗?①國民黨具有軟弱性,且力量渙散,實力薄弱②袁世凱實力強大,背后有帝國主義國家支持武昌1、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清帝退位詔書結合材料分析辛亥革命的勝利有什么重要意義?四、辛亥革命的影響易錯點:辛亥革命推翻了是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材料二:從前皇帝自稱為天子,如果有人說皇帝是一強盜,可以打倒,別人一定把他看作瘋子。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擁護別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瘋子。——《吳玉章文集》2、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材料:辛亥革命把皇帝趕跑,這不是勝利了嗎?說它失敗,是說辛亥革命只把一個皇帝趕跑,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并沒有完成。——毛澤東《青年運動的方向》什么沒有變?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沒有改變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