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上期高一期末質量檢測歷史試題卷考生注意:1.本試卷共兩道大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量75分鐘。2.本試卷分試題卷和答題卷兩部分。考生答題時,全部答案必須書寫在答題卡指定的位置上,否則無效。3.答題前,必須將自己的姓名、考號等項目填寫清楚。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詩經》《尚書》、青銅銘文中屢見“宗周”一詞,指周王室或鎬京。《詩經》有言“君之宗之”“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這反映了西周時期的()A.內服制度 B.宗法制度 C.禮樂制度 D.禪讓制度2.中國古代經典著作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成就之一。下列有關經典著作的表述正確的()①《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②《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理論基礎③《農政全書》————集北方和南方的農業技術于一體④《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3.元朝海運千戶殷明略開辟了從劉家港入海,至三沙、崇明后入黑水洋,再繞山東半島尖端進入渤海灣的海運路線。由于航道便捷,“當舟行風信有時,自浙西至京師,不過旬日而已”。這條航運路線的開辟()A.便利了江南糧食的運輸 B.擴大了南北方經濟的差距C.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繁榮 D.導致了京杭大運河的衰落4.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工人群眾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集會。這是中國首次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1925年5月1日,廣州舉行“五一”節慶祝會,廣州工農學三界大聯合,巡行人數達20萬,沿途高呼“勞工神圣”“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等口號。“五一”慶祝活動的發展()A.擴大了革命的群眾基礎 B.推動了革命重心的轉移C.有力地配合了北伐戰爭 D.揭開了國共合作的序幕5.1936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在致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的書信中,不僅將南京國民政府“諸公”改稱為“中國國民黨二中全會全體執監委員先生們”,而且表示隨時準備同國民黨進行關于合作救國的談判,最后的結束語是“向你們致以民族革命的敬禮!”這表明()A.全國團結抗戰局面初步形成 B.中共努力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C.民族革命戰爭形勢出現逆轉 D.國民黨已作出與中共談判的準備6.據統計,我國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快速增長到1985年的397.6元,8年增長到原來的近3倍,城鄉收入差距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有顯著下降。下列項中,與上述變化直接相關的是()A.土地改革的開展 B. “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推行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7.瑪雅古文明借助巫術、宗教統治族民并集中財富;印加古文明將天體神靈分成不同的層級,對應人間社會的等級分層,社會財富也是逐層分配。這兩種古代文明的相似性是()A.專制統治下等級森嚴 B.宣揚君權神授的思想C.秩序構建借助于神權 D.踐行了政教合一主張8.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為了維護統治,建立禁衛軍并給予他們特殊待遇。后續皇帝不但遵循給禁衛軍發放大量賞金的慣例,而且發放金額越來越大。禁衛軍甚至認為皇帝的任命必須征得他們的同意。這顯示羅馬帝國()A.軍人集團威脅政權穩定 B.經濟繁榮提升軍人待遇C.皇帝賞賜增強軍隊戰力 D.邊境壓力增加軍費支出9.中世紀英國某市商人行會規章規定:除基爾特會員之外,任何人皆不得購買蜂蜜、油脂、腌青魚、任何種類之油,亦不得開設酒館;違反此項禁令者,應即沒收其貨物歸于國王。這反映該市()A.工商業經營范圍大受限制 B.工商業者遭受國王的盤剝C.工商業自治得到王權支持 D.工商業發展導致行業壟斷10.16世紀,西班牙在大西洋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大量美洲金銀涌入,貴族們將財富用于購買奢侈品。17世紀,隨著英國、荷蘭等國的崛起、西班牙經濟陷入困境,英國、荷蘭將貿易利潤投入到工業生產和商業拓展中,國家經濟持續發展。西班牙與英荷在大西洋市場中地位的變化表明()A.貴族消費是阻礙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B.大西洋市場的競爭主要依賴金銀的積累C.殖民收益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D.經濟收益的利用方式影響國家經貿地位11.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們熱心于新的教育思想的實踐,注重啟發引導。在新式學校,他們以古典著作為教學內容,以此引導學生欣賞先賢們的智慧和道德風范;他們崇尚古希臘人的健康生活,長期被中世紀學校忽視的體育、音樂、繪畫和詩歌等重新受到關注。這一現象從側面反映出當時()A.人文思想具有新舊并存的時代特征 B.歐洲向近代社會轉型的基礎尚薄弱C.人文主義者教育理念的自相矛盾性 D.人文主義者極力推崇古典教育理念12.法國學者福柯指出:“只有在肉體既具有生產能力又被馴服時,它才能變成一種有用的力量。機器的流水線生產作業,要求工人身體必須各就其位,按照機器節奏同步運動,工人必須嚴格遵守規定動作,資本家就在工人身體上確立了一種持久的、無限制的支配關系。”該學者意在指出工廠制度()A.適應了現代生產方式的需要 B.提高了工人的勞動效率C.加劇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 D.強健了工人的身體機能13.1897年,美國共和黨人威廉·麥金萊入主白宮。他大力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大幅提升羊毛、棉紡品、絲綢和糖等商品的關稅,將美國進口關稅平均稅率提升至52%;但是,執政后期的麥金萊卻變成開放貿易的支持者,他表示“商業戰爭無利可圖”。導致麥金萊立場轉變的主要原因是,貿易戰使美國()A.國內國際經濟循環受限制 B.違背壟斷組織跨國發展潮流C.與歐洲盟友的關系更緊張 D.被拖入國際戰爭的風險加大14.下圖所列章節中涉及到的“國際新秩序”是指()15.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國際聯盟僅對其實施有限制裁。英國外交官私下承認“我們更關心的是地中海的穩定,而非非洲人的命運”。埃塞俄比亞皇帝在國聯控訴“這是對集體安全的背叛!”這一事件反映()A.殖民主義主導國際政治 B.國聯維護弱小國家利益C.國際協調機制完全失效 D.非洲民族獨立意識高漲16.1989年,德國前外長根舍發表講話指出:“如果德國人能夠保持其政策上的連續性,即繼續把德國國家的命運放在歐洲的命運中去考慮的話,東西沖突的結束對德國人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機會。”這表達的主要觀點是()A.兩德統一對冷戰結束有推動作用 B.德國對法西斯戰爭有深刻反思C.恢復統一是德國政府的首要目標 D.歐洲的一體化有利于德國發展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浙江海鹽襯衫廠在1980年瀕臨破產,為此剛當上廠長的步鑫生首先在車間實行了“聯產計酬制”,也就是你做多少襯衫,就拿多少工錢,上不封頂,下不包底。其次是抓質量,若做壞一件襯衫,就要賠兩件。在步鑫生帶領下,小廠打破了“大鍋飯”,進行全面改革,企業飛速發展。1982年海鹽襯衫廠以年生產一百三十萬件襯衫的能力成為全省行業領頭羊。————摘編自袁起、鄒國良等《60年語錄1949-2009》材料二 徐工集團,是一所大型國有企業。1992年,徐工集團成為行業首家取得自營出口權的企業,正式拉開國際化序幕。1993年,徐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上市主體成立,三年后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整編自《徐工集團:工程機械制造龍頭歷史》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當代史的知識,自擬論題,談談你對兩家企業發展的認識。(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條理清晰)18.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5世紀以后,西歐人的生活開始脫離中世紀憂郁的氣氛,追求個人財富、自由和快樂成為城市生活的主題,旅游在這種新的氛圍中逐步展開。達·芬奇曾在法國、意大利甚至近東地區旅游,畫家喬托則在意大利各城邦留下了壁畫作品。16世紀,歐洲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是羅馬和威尼斯。愛好學問和詩歌的人徘徊于羅馬廣場破碎的圓柱中,夢想著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和哲學家西塞羅;威尼斯則通過舉辦各種游藝活動吸引了眾多的觀眾,特別是那些具有強烈舞臺效果的古典戲劇的演出。到了17世紀,馬德里作為富有的西班牙首都,吸引了眾多的王公貴族,被稱為是“外國人的上等客棧”。————摘編自王永忠《西方旅游史》等材料二 19世紀,歐洲旅游出現了新的景象。英國出現了兩種“奇妙”的旅行,一種是有錢人的度假游,一種是廣大群眾參與的乘坐機械化交通工具的一日游。在伯明翰,游覽列車“幾乎在工人們的所有假日里,只要季節容許,都會開行,將工人們帶到美麗的沃里克郡,或遠至利物浦,去呼吸默西河河口的海風”。這些旅游活動大多由旅行社安排,生意紅火。在德國,卡爾·貝迪克爾于1839年出版了一本關于荷蘭和比利時的旅游計劃指導書————《旅游指南》。后來,貝迪克爾在《旅游指南》中又引入了關于旅游地點的“星標評級系統”,詳細介紹了歐洲、美洲、亞洲等地的自然狀況和文化風俗,幫助游客規劃他們的旅行。————摘編自傅廣生《英國旅游文化史》等(1)根據材料一,分析15——17世紀旅游在西歐逐步展開的主要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簡述19世紀英國一日游“生意紅火”的歷史條件。(4分)(3)綜合上述材料,總結15——19世紀旅游在歐洲發展的趨勢。(4分)19.紅磚大學是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英國建立的一類大學的統稱,因其建筑用紅磚而得名。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1851年,曼徹斯特建立了第一所紅磚大學。隨著紅磚大學發展和社會轉型,形成了獨特的課程體系。右表為歐文斯學院課程設置。材料二 紅磚大學廣泛招收女生,1886—1892年梅森學院科學和人文學科女生占比45%。右圖為1877—1907年伯明翰等四所紅磚大學女生家長的身份統計情況。材料三 1870年,英國政府頒布《初等教育法》,為高等教育提供了生源保障。1871 年頒布《大學考試法案》,減輕宗教在大學中的影響。1881年為威爾士的大學提供撥款,開創了英國政府資助高等教育的先河。到20世紀初,英國的高校后來居上,在原子能、航空、電子技術、化工等領域都具備了國際先進水平。————據魏元翔《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紅磚大學研究》提取材料信息,以“紅磚大學與工業革命”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14分)(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雅爾塔體系的基礎是大國利益的重合與戰略協調,如按照雅爾塔體系的安排,朝鮮由美蘇共同“托管”并建立統一國家,中國維持國民政府統治。然而,二戰結束后,美蘇關系逐漸背離了雅爾塔體系的精神,雅爾塔體系由原本的“大國合作”機制轉變為防止新的世界大戰的“危機控制”機制。————摘編自余偉民《事與愿違:戰后初期美蘇如何從合作走向對抗》材料二 從經濟角度看,美國不再是世界頭號國家,世界也不再僅有兩個超級大國……與我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所處的地位相比,美國面臨著我們甚至連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挑戰。在即將到來的世界中,美國將不再處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尼克松在堪薩斯城的講話》(1971年7月6日)(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雅爾塔體系由“大國合作”機制轉變為“危機控制”機制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從世界格局演變的角度概括尼克松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為其提供史實依據。(6分)評分參考一、選擇題 (每小題3分,共16小題,48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B D A A B C C A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C D B C A A A D二、非選擇題 (52分)17.【參考答案】啟示:順應歷史潮流改革必然成功。(12分)論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1978年農村率先開始經濟體制改革,隨后城市也開始了經濟體制改革試點,城鄉生產力得到了解放。20世紀80年代,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按照逐步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實行政企分開的原則進行,諸如浙江海鹽襯衫廠和徐工集團等典型企業,其中步鑫生采取的一系列包括“聯產計酬制”在內的措施,從本質上沖破了舊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調動了員工積極性,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徐工集團順應改革浪潮,抓住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機遇,率先取得自營出口權的企業,正式拉開國際化序幕;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是建立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這一時期,徐工集團掛牌上市,再次勇立潮頭,使企業獲得了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總之,經濟體制改革的本質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從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釋放了國有企業的活力和潛能,推動了社會主義經濟的高質量發展。18.(14分)【參考答案】 (1)文藝復興提倡人文主義,追求個人財富、自由和快樂成為人們城市生活的主題;新航路的開辟拓寬了人類活動的舞臺,促進了中西貿易的交流,一些城市因貿易而繁榮;王公貴族的生活傳統。(分)(2)工人階級興起,旅游意愿提高;工人工資較低,時間有限;火車等交通工具的進步。 4分)(3)旅游參與者大眾化,旅游目的休閑化,旅游服務專業化。4分)19.【參考答案】(14分)紅磚大學與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推動英國社會發生深刻變革,紅磚大學應運而生并在多方面深受工業革命影響,同時也反作用于工業革命。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英國經濟快速發展,對專業技術人才需求大增。1851年,曼徹斯特建立了第一所紅磚大學,此后這類大學不斷發展。在課程設置上,歐文斯學院的課程緊密圍繞工業生產需求,涵蓋化學、數學、機械等多個領域,從基礎學科到專業應用層層遞進,為工業發展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滿足了工業生產對技術知識的迫切需要。紅磚大學在教育理念上較為先進,廣泛招收女生,1886-1892年梅森學院科學和人文學科女生占比45%,這不僅提高了女性的受教育水平,促進了教育公平,也為社會培養了更多元化的人才,為工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從女生家長身份統計來看,涉及多個階層,反映出紅磚大學招生來源廣泛,能吸納不同背景的學生,進一步擴大了人才培養的范圍。英國政府在這一時期也積極推動高等教育發展,為紅磚大學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1870年頒布的《初等教育法》保障了高等教育的生源;1871年的《大學考試法案》減輕了宗教對大學的影響,使大學教育更加注重科學和實用知識;1881年對威爾士大學的撥款開創了政府資助高等教育的先河。在政府支持和自身發展下,到20世紀初,英國高校在原子能、航空等多個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英國工業的持續發展和技術創新提供了堅實的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綜上所述,工業革命為紅磚大學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契機和需求,紅磚大學通過培養人才、推動科研等方式,反哺工業革命,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推動了英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20.【參考答案】(12分)(1) 6分)原因:隨著二戰結束,同盟基礎不復存在;美蘇兩國在國家制度和意識形態上尖銳對立;美蘇在國家利益上存在嚴重沖突;朝鮮半島的分裂和中國革命的勝利超出了雅爾塔體系的框架;美蘇實力基本相當,最終形成冷戰格局。(每點分,答出其中三點即可)(2) 6分)觀點:20世紀70年代多極力量成長,兩極格局受到沖擊。2分)依據:歐共體的成立和發展;日本經濟的起飛;中國成為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不結盟運動興起或發展中國家獨立登上國際政治舞臺。4分,每點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