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昌平區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初一年級期末質量抽測生 物 試 卷本試卷共8頁,共兩部分,30個小題,滿分60分。考試時間60分鐘。考生務必將答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考試結束后,請交回答題卡。第一部分本部分共25題,每題1分,共25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1.與吸入的空氣相比,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量增多的是A 二氧化碳 B.氧氣 C.氮氣 D.一氧化碳2.健康人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下列不屬于鼻功能的是A.加溫空氣 B.濕潤空氣 C.清潔空氣 D.氣體交換3.俗語說“食不言,寢不語”,如果吞咽和發聲同時進行,可能導致食物誤入A.口腔B. 咽C.氣管D.食管4.霧化吸入治療方法可以將藥物經口鼻吸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或肺部。用該方法治療時,藥物依次經過的器官是A.咽、食管、氣管 B.咽、食管、氣管、支氣管C.咽、喉、氣管、支氣管 D.喉、支氣管、氣管5.在“觀察哺乳動物的氣管和肺”的實驗中,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肺具有一定彈性 B.肺放入水中會沉入底部C.氣管由許多“C”形軟骨組成 D.支氣管在肺內逐級分支6.張明同學設計實驗探究溫度對月季花瓣呼吸作用的影響,下列有關實驗設計的敘述錯誤的是A.該實驗變量是溫度 B.實驗必須在無光條件下進行C.實驗要選用若干花瓣 D. 溫度可以設置為5℃、25℃、45℃7.“探究植物不同器官的呼吸”實驗中,將裝有等量不同材料的密閉裝置同時放在相同環境中,一段時間后,測定各裝置中剩余氧氣含量,結果如下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本實驗需在黑暗環境中進行B.不同植物器官呼吸時消耗的氧氣量不同C.種子消耗氧氣最多,呼吸作用最弱D.本實驗說明植物的各個器官都能進行呼吸作用8.生物學知識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下列應用不涉及呼吸作用原理的是A.提高蔬菜大棚中光照強度 B.糧食放在干燥環境貯存C.春種前通常要先犁地松土 D.水淹的農田要及時排澇9.下列關于生物呼吸與呼吸作用的敘述,錯誤的是A.各種生物都要進行呼吸 B.生物呼吸方式與生活環境有關C.呼吸作用在細胞內完成 D.呼吸作用不受環境條件的影響10.下列物質中,屬于人體代謝廢物的是A.尿素 B.激素 C.葡萄糖 D.氨基酸11.在“解剖觀察哺乳動物的腎臟”實驗中,不能觀察到的是A.腎臟呈暗紅色的蠶豆形B.腎皮質與腎髓質顏色有差異C.腎盂與輸尿管連通D.腎單位形成尿液的過程12.正常情況下,人體血液中含有而原尿中幾乎沒有的物質是A. 水 B.蛋白質 C.尿素 D.無機鹽13.小李最近尿量突然增加,檢查發現尿液中有葡萄糖,且血檢結果顯示胰島素分泌正常。初步判斷小李腎臟中發生病變的部位是A.腎小球 B.腎小囊 C.腎小管 D.輸尿管14.關于排尿的意義,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排出尿素等代謝廢物 B.調節二氧化碳和氧氣之間的平衡C.調節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平衡 D.維持體內細胞相對穩定的環境15.運動員在比賽時大量出汗,此時最好飲用A.淡鹽水 B.純凈水 C.濃茶水 D.鮮果汁16.下列關于皮膚功能的敘述,錯誤的是A.能夠阻擋體外細菌和異物侵入 B.可以排出部分代謝廢物C.對體內環境的穩定產生不利影響 D.具有調節體溫的功能17.下列不屬于神經系統組成的是A. 腦 B.脊髓 C.神經 D.肌肉18.調節呼吸、心跳、血壓的神經中樞位于A.大腦 B.小腦 C.腦干 D.脊髓19.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A.反射 B.興奮 C.抑制 D.運動20.下列關于反射類型的敘述,錯誤的是A.非條件反射是先天具有的反射 B.非條件反射對人生存與健康不重要C.條件反射是后天獲得的反射活動 D.人能對語言文字的含義建立反射21.眼和耳是人體重要的感覺器官,下列有關保護視力和聽力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邊走路邊看手機可以節省很多時間B.要認真做眼保健操,定期檢查視力C.長時間佩戴耳機對聽力沒有影響D.耳內發癢時可用尖銳的東西挖耳朵22.運動不當容易引起關節軟骨損傷,損傷的部位是右圖中的A. ①B. ②C. ③D. ④23.青少年身高快速增長,與之最相關的激素是A.胰島素 B.生長激素 C.甲狀腺激素 D.性激素24.青春期性激素分泌增多。下列關于性激素的敘述,錯誤的是僅由睪丸分泌 B.刺激生殖器官的發育C.刺激第二性征的出現 D.維持生殖功能25.以下關于人和動物生命活動調節的敘述,正確的是A.神經調節的過程一般相對緩慢而持久B.激素調節的過程一般快速而短暫C.激素調節比神經調節更加重要D.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緊密聯系,分工合作,共同調節生命活動的進行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題,共35分。26.(7分)人體需要不斷地通過呼吸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為組織細胞的呼吸作用提供保障。(1)人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器官是 ,它通過呼吸道與外界相通。吸氣時(圖1),肋間外肌和膈肌 (收縮/舒張),使胸腔和肺的容積增大,該變化與圖2中 (下拉/上推)橡皮膜的情況相似,外界氣體進入肺。(2)肺泡外包繞毛細血管(圖3),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由 層細胞構成,利于氣體通過。由肺泡進入血液的 (填氣體名稱),絕大部分會與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結合,隨血液循環運往身體各處,供組織細胞利用。(3)人體細胞不斷地消耗氧氣,將 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 ,用于生物體的各項生命活動。27.(7分)人體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需要通過尿液、汗液等形式及時排出體外,才能保證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1)尿液是血液流經圖1中的 (填序號)時形成的。該器官形成尿液的功能單位是腎單位(圖2)。腎單位中,[⑤]腎小球具有 作用,可使血液中的小分子物質進入[⑥]腎小囊形成原尿。原尿經過[⑦] 重吸收作用,最終形成尿液。(2)尿毒癥患者幾乎完全喪失過濾毒素和調節水鹽平衡的能力。科學家正在研制植入式人工腎臟,替代患者腎臟的功能,設計原理如圖3。血液中含有的尿素、尿酸等有害物質經過植入式人工腎臟時,被分離的途徑為 。a.動脈→甲→丙→靜脈b.動脈→甲→乙→丁→丙→靜脈c.動脈→甲→乙→丁→膀胱d.動脈→甲→丙→丁→膀胱(3)圖1中,長時間憋尿不僅容易誘發尿路感染,還可能導致儲存在 (填序號)內的尿液被細菌污染,并經 (填序號)反流回腎臟,引起腎炎。腎炎反復發作或持續存在,可能導致尿毒癥。因此,要養成及時排尿的習慣,保證身體健康。(4)人體除了排出尿液這一途徑外,還可通過 內的汗腺排出汗液,在維持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平衡中發揮作用。28.(7分)人體行走是在神經系統和運動系統的緊密配合下完成的。神經系統在發起抬腿邁步中起關鍵作用,脊髓損傷可能造成患者喪失行走能力。(1)如圖1,人體的腰大肌跨越髖關節,附著在椎骨和股骨上。正常人在抬腿邁步時,當接收到由神經系統傳遞來的興奮后,腰大肌收縮,牽引 產生以髖關節為中心的運動,完成抬大腿的動作。(2)人在行走時,腳意外碰到障礙物會產生屈肌反射。腳尖皮膚中的痛覺感受器接收刺激并產生 ,相關骨骼肌快速收縮使腳從障礙物處撤回。這些骨骼肌屬于反射弧組成中的 。(3)如圖2,脊髓損傷使患者喪失行走能力的原因是,受損脊髓的神經傳導通路被 ,無法將腦下達的運動指令傳到腰大肌等骨骼肌。(4)我國科研團隊利用首創的“三合一”腦脊接口技術,在患者腦和脊髓間搭建一條“神經橋”,幫助多位脊髓損傷患者恢復了站立及行走功能,原理如圖 3。該技術首先利用植入的電極芯片A采集患者腦中 (填圖2中序號)部位的運動意圖;隨后,將采集到的運動意圖轉化為電信號,繞過損傷部位,傳導給植入脊髓的電極芯片B;最終,電極芯片B刺激患者脊髓損傷部位 (上方/下方)的神經組織,激活下肢指令性活動。(5)有人擔心,“三合一”腦脊接口技術由于能夠讀取人的思想,可能存在安全隱患和倫理問題。對此擔心,談談你的觀點或想法,說明理由: 。29.(7分)獼猴桃果實營養價值高,風味佳,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但剛采摘的果實比較硬,口感差,必須經過較長時間的后熟軟化過程,才能完全成熟并可食用。(1)同學們選用等量剛采摘的和剛軟化的獼猴桃果實,分別放入兩組相同裝置中,探究不同成熟度獼猴桃果實的呼吸作用,實驗重復多次,結果均相同。實驗過程及結果如圖1所示。① 本實驗的變量是 ,請找出實驗中減少誤差的措施 (答出一點即可)。② 結果顯示,甲、乙兩組的石灰水均渾濁,且乙組渾濁程度高于甲組。該現象說明獼猴桃果實呼吸作用產生 ,且剛軟化組呼吸強度比新采摘組 。(2)為尋找縮短獼猴桃果實后熟軟化時間的方法,技術人員探究氧濃度對獼猴桃果實呼吸強度和成熟度(硬度作為衡量指標)的影響。實驗結果如圖2和圖3所示。圖2中,高氧組呼吸速率出現急劇變化的時間比常氧組 (早/晚)。比較圖2和圖3,高氧組的呼吸速率和硬度均在儲藏 天后開始出現急劇變化。綜合以上結果,說明 不僅可以顯著縮短獼猴桃果實的后熟軟化時間,且后熟軟化過程可能與呼吸強度的變化有關。30.(7分)閱讀科普短文,回答問題。【a】上課鈴聲響起,我們走進教室。開始上課后,我們邊看PPT展示的圖片邊聽老師講解,還【b】不時地眨下眼睛。這個過程中,我們眼內的感光細胞將光信號轉化為興奮,沿著視神經一路傳導到大腦枕葉皮層的圖畫倉庫;耳內的毛細胞將聲波轉化為興奮,沿著聽神經傳導到顳葉皮層的聲音倉庫。這種視聽雙通道輸入可使記憶保持率從20%提升至75%。這說明采用不同的方式學習同一內容,比如看書、做練習、討論等,可以激活大腦里不同的神經傳導通路,加強記憶。大腦中的海馬體和額葉皮層被認為是記憶和學習的關鍵部位。我們白天課堂上的學習內容會被送到海馬體的短期記憶區,但海馬體的容量有限,沒辦法長時間“收留”大量知識。不過別擔心,在夜晚睡眠時,海馬體會進行記憶重組,把重要的學習內容通過神經元送到前額葉皮層和顳葉轉化為固定的長期記憶。神奇的是,晚上睡眠時記憶重組的效率特別高,記憶重組的效率達日間200%。此外,我們的大腦還具有可塑性。睡眠時,大腦會依據用進廢退的原則,對神經元間的連接進行修剪,清除不常用的神經連接,優化神經網絡結構,使大腦信息處理更高效。科學家做過實驗:學生睡前復習10分鐘,第二天記憶效率比熬夜學習高300%!學習不僅僅是信息積累的過程,更是通過不斷的練習和經驗,改變大腦結構和功能過程。青少年正處于大腦可塑性的關鍵期,腦和神經元的可塑性極強。理解這些秘密,可以幫助我們用科學的方法提升學習效率,更好地應對學習中的挑戰。(1)文中兩處劃線處提到的現象,屬于條件反射的是 (填字母)。(2)課堂上,當你在看PPT 展示的圖片時,接受光線刺激并產生興奮的感受器位于眼睛的 上。聽老師講解時,聽覺是在 產生的。(3)神經元是神經系統結構和 的基本單位。短期記憶轉存為長期記憶時,海馬體對神經元修剪的時間主要是 (學習/睡眠)時,修剪的部位主要是 (細胞體/突起)。(4)請根據本文,提出一條提升學習和記憶的方法: 。北京市昌平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生物試題參考答案第一部分(25分,每小題1分)1.A 2.D 3.C 4.C 5.B 6.B 7.C 8.A 9.D 10.A11.D 12.B 13.C 14.B 15.A 16.C 17.D 18.C 19.A 20.B21.B 22.D 23.B 24.A 25.D第二部分(35分)26.(7分)(1)肺(1分);收縮(1分);下拉(1分)(2)氧氣(1分);一(1分)(3)有機物(1分);能量(1分)27.(7分)(1)①(1分);過濾(1分);腎小管(1分)(2)b(1分)(3)②(1分);輸尿管(1分)(4)皮膚(1分)28.(7分)(1)股骨(1分);屈伸(1分)(2)興奮(1分);效應器(1分)(3)阻斷(1分)(4)A(1分);下方(1分)(5)示例:該技術雖可能讀取思想,但嚴格監管下可規避風險,其幫助患者恢復功能的意義更大(1分,合理即可)29.(7分)(1)①獼猴桃果實的成熟度(1分);實驗重復多次(或選用等量果實,1分)②二氧化碳(1分);強(1分)(2)7(1分);高氧(1分);早(1分)30.(7分)(1)a(1分)(2)視網膜(1分);大腦皮層(或顳葉皮層,1分)(3)功能(1分);睡眠(1分);突起(1分)(4)示例:睡前復習10分鐘(或采用多種方式學習,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