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分類匯編:第3課 美國內戰 教師版+學生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分類匯編:第3課 美國內戰 教師版+學生版

資源簡介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分類匯編:
第3課 美國內戰
一、選擇題
1.(2025·貴州中考·11)下列材料可用于研究(  )
林肯說:“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
A.彼得一世改革 B.法國大革命 C.美國南北戰爭 D.日本明治維新
2.(2025·陜西中考·11) 下面為秦漢同學整理的歷史知識小卡片。他整理的主題可能是(  )
主題: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鍵詞: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 林肯、《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明治維新、“殖產興業”
A.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B.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C.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D.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3.(2025·河南·18)1863年底,林肯向國會提出了一份宣言。其中規定,一切參加戰爭的南方同胞,只要宣誓忠誠于國家、承認廢除奴隸制,都可以得到原諒。林肯提出這一宣言的主要目的是(  )
A.維護國家統一 B.推進西進運動 C.完善法律制度 D.促進工業發展
1.(2024·海南中考·18)“……奴隸制已經開始威脅到它一手創造的繁榮,因為南方棉花獨特的政治經濟與剛剛出現的自由勞動和北方國內工業化的政治經濟相沖突。”材料揭示了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是(  )
A.美利堅民族的形成 B.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
C.南方軍隊挑起戰爭 D.南北政治經濟的矛盾
2.(2024·江蘇鹽城中考·17) 馬丁·路德·金說:“100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簽署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但100年后的今天,我們必須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黑人依然沒有自由”。材料反映了美國(  )
A.獨立戰爭的緊迫性 B.種族觀念的平等性
C.民主制度的虛偽性 D.南北戰爭的必然性
3.(2024·青海西寧中考·15)美國用了百余年的時間崛起為一個世界性的大國。獨立戰爭的勝利獲得了政治上的主權;美國內戰的勝利維護了國家主權的統一。這兩場勝利都(  )
A.摧毀了封建君主統治的根基 B.成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起點
C.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 D.擺脫了落后農奴制度的束縛
4.(2024·山東德州中考·19)下面兩個文件的頒布(  )
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得到一份土地,但是必須出錢贖買。 ——1861年廢除農奴制法令 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軍隊。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A.表明兩國的改革或革命都具有徹底性
B.推動兩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C.都為本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
D.都標志著本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5.(2024·廣東廣州中考·22)抓住關鍵詞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與下列關鍵詞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種植園經濟 南北矛盾 廢奴運動 《宅地法》
A.英國1640年革命 B.美國內戰
C.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 D.日本明治維新
6.(2024·山東聊城中考·22)林肯在一次演講中說:“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狀態。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這說明林肯在美國內戰中的首要目標是(  )
A.緩和南北矛盾 B.廢除奴隸制度 C.促進經濟發展 D.維護國家統一
7.(2024·天津中考·22)林肯在一次講演中說:“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林肯認為當前的首要目標是(  )
A.推翻殖民統治 B.推翻幕府統治
C.維護國家的統一 D.維護種植園經濟
8.(2024·福建中考·25)“南部的領導人決定,禁止廢奴主義者的著作在南部流傳”,種族主義者“搶走了從北部流入的反奴隸制的報紙,并且在廣場上當眾把它們燒毀。此后,南部許多城市競相效仿。”這可直接用于研究(  )
A.拉美獨立運動 B.南北戰爭 C.明治維新 D.十月革命
9.(2024·四川廣安中考·9)美國內戰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因為經過這場戰爭,美國(  )
A.推翻了英國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獨立
B.摧毀了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
C.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
D.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
10.(2024·內蒙古赤峰中考·16)有學者稱,他帶領美國人民走出了那段國家將要分裂和前景黯淡無光的日子,他維護統一的意志,至今也沒有任何記錄證明他對此放棄過。材料中的“他”(  )
A.領導了美國獨立戰爭 B.發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C.起草了《獨立宣言》 D.領導了美國走出經濟大危機
1.(2023·遼寧鞍山中考·22)“美國公民只要交納10美元登記費,就可以在美國西部得到一塊不超過160英畝的土地。”據此推斷,該內容出自(  )
A.《大憲章》 B.《權利法案》 C.《人權宣言》 D.《宅地法》
2.(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24)《宅地法》規定:凡年滿21歲……,沒有參加過叛亂,而且獲得土地以墾殖為目的的美國公民,只要交納10美元登記費,就可以在美國西部得到一塊不超過160英畝的土地。由此可知,《宅地法》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是(  )
A.調動了黑人奴隸積極性 B.增強了北方軍隊戰斗力
C.促進了美國西部的開發 D.提高了聯邦政府支持率
3.(2023·遼寧大連中考·10)林肯發表演說:“……直到我國的憲法保證言論自由,直到整個遼闊的國土上在陽光和雨露下勞動的只有自由的工人。”材料表明他主張(  )
A.大力推行地稅改革 B.反抗英國殖民統治
C.打擊歐洲封建勢力 D.廢除黑人奴隸制度
4.(2023·山東青島中考·34)歷史漫畫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如圖漫畫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英國“光榮革命” B.美國獨立戰爭
C.俄國農奴制改革 D.美國內戰
5.(2023·黑龍江大慶中考·36)1860年,共和黨候選人林肯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主張限制奴隸制的發展,這成為南方奴隸主發動戰爭的借口。這場戰爭史稱(  )
A.“光榮革命” B.獨立戰爭 C.法國大革命 D.“南北戰爭”
6.(2023·四川攀枝花·23)“林肯反對奴隸制,但他把奴隸制看作是次要問題。……他的主要目的是美國不應該被分裂成顯然不同而相互傾軋的兩個部分。”材料表明當時美國(  )
A.政治體制轉變 B.國家統一為重 C.獨立戰爭勝利 D.種族歧視消除
7.(2023·江蘇泰州中考·21)“如果這個國家可以分裂為兩個,就可以分裂成3個、4個、6個、12個,林肯政府發動戰爭的理由是,南方違背了國家的統一,違背了憲法和多數人統治的原則。”這段話表明美國南北戰爭的主要目的是(  )
A.廢除黑人奴隸制 B.維護國家統一
C.為緩和南北矛盾 D.建立世界霸權
8.(2023·安徽中考·14)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非白人有一半以上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黑人失業率競是白人失業率的兩倍。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有28%的黑人家庭生活在貧困當中,但白人家庭只有10%為貧困戶。這表明當時美國(  )
A.經濟危機嚴重 B.霸權地位不斷衰落
C.人地矛盾凸顯 D.種族問題依然存在
9.(2023·內蒙古包頭中考·9)19世紀中期,東西半球的俄國和美國分別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勞動力都獲得了解放。這是(  )
A.種植園經濟發展的需要 B.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產物
C.克里木戰爭失敗的影響 D.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
10.(2023·山東聊城中考·21)林肯政府1863年頒布的《大赦與重建宣言》中指出,一切參加叛亂的人,只要宣誓忠誠并捍衛美國憲法和聯邦政府,遵守和支持國會和總統所頒發的關于奴隸制問題的法律和宣言,將一律獲得總統的赦免。林肯政府此舉的主要目的是(  )
A.維護國家統一 B.謀求國家獨立
C.瓦解種植園經濟 D.確立共和制度
11.(2023·四川遂寧中考·9)光明中學歷史學科社團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內戰和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進行了資料查閱,課上同學們進行了小結發言(如表),其中屬于觀點的是(  )
學生 發言
甲同學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
乙同學 美國內戰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丙同學 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
丁同學 1862年聯邦政府發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A.甲同學 B.乙同學 C.丙同學 D.丁同學
12.(2023·江蘇蘇州中考·21)制作年代尺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圖年代尺反映了(  )
A.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 B.美國南北戰爭的過程
C.俄國1861年改革的性質 D.日本明治維新的結果
13.(2023·黑龍江哈爾濱中考·18)19世紀60年代開始,全球范圍內發生了一系列影響世界發展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如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等。這反映了(  )
A.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B.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
C.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D.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14.(2023·重慶(B卷)中考·14)如圖所示漫畫于1865年10月刊登在英國的《笨拙》雜志上,主題是當年發生于美國的重大事件。畫中舉著酒杯的軍人對對方說道:“噢,兄弟,我們沒法都獲勝。讓我們握個手,喝點酒吧。”下列對該漫畫的解讀準確的是(  )
A.兩位軍人分別代表北美大陸軍和英國殖民者
B.向全世界宣告美國南北戰爭北方獲勝的消息
C.顯示了南北戰爭后北方軍人向南方軍人示威
D.雙方的握手代表美國南北攜手共同走向統一
15.(2023·遼寧營口中考·18)歷史史實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或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達。下列表述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
A.英國議會向國王查理一世呈遞《權利請愿書》
B.林肯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
C.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D.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
16.(2023·遼寧撫順、本溪、鐵嶺、遼陽、葫蘆島中考·11)林肯在一次演講中說:“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由此判斷,林肯作為總統在內戰中的首要目標是(  )
A.建立君主立憲制 B.維護國家統一
C.廢除黑人奴隸制 D.推翻幕府統治
17.(2023·湖北黃岡孝感咸寧中考·12)1800年,美國費城的75名自由黑人在向聯邦國會遞交的廢奴請愿書中聲稱:“如果《權利法案》和《獨立宣言》是正確的,我們請求我們作為人類的與生俱來的自由和不可剝奪的權利應該被得到認可。”由此可知,美國的廢奴運動(  )
A.延續了美國的核心政治理念 B.充分調動了黑人奴隸的積極性
C.已經違背了美國的建國原則 D.成為美國南方發動戰爭的借口
18.(2023·重慶(A卷)中考·14)右邊是小勇同學學習美國南北戰爭后制作的思維導圖,從中可以得出南北戰爭的本質是(  )
A.更新行業比重 B.調整生產關系 C.改變國家性質 D.擺脫殖民統治
19.(2023·江蘇連云港中考·15)19世紀60年代,美國、俄國和日本為了解決國內面臨的嚴重危機,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其產生的共同作用是(  )
A.實現了民族獨立 B.走上了侵略擴張道路
C.擺脫了殖民統治 D.增強了資本主義力量
二、非選擇題
1.(2025·黑龍江綏化中考·33)變革與社會進步相伴而生,它是歷史前進的動力,是社會演進的重要方式。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文化直接影響著日本,推動日本進行改革。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中國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摘編自統編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
材料二
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眾以死傷近百人的代價,引發了全國城鄉的暴動,法國大革命開始了。1799年,他發動政變,組成了一個新的政府。為了整理革命以來的立法成果,他主持制定了民法典。1804年,法國改為帝國,他加冕稱帝。
——摘編自統編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
材料三
1860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他主張限制奴隸制的發展,這成為南方奴隸主發動戰爭的借口。戰爭初期北方在軍事上屢屢失利,為了扭轉戰局,林肯發表宣言,調動了黑人奴隸的積極性。這場戰爭以北方獲勝告終,避免了美國分裂。
——摘編自統編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1)材料一中,這一改革史稱什么?這次改革仿效的是中國哪個朝代的典章制度?
(2)材料二中,革命開始的標志是什么?主持制定民法典的是誰?
(3)材料三中,“戰爭”指的是什么?林肯發表了什么宣言?
2.(2025·云南中考·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美國鐵路發展小史
1828年美國開始鋪設第一條鐵路、第二年將蒸汽機車用于鐵路運輸,美國最早的機車是由英國引進的,這種機車非常笨重,加上美國地形峙嶇不平,轉彎角度大,美國工程師將火車頭設計成封閉式的駕駛室,車輪上裝轉向器,機車下安裝平衡桿,這樣機車重量的分布就更均勻了。機車的研制和改進推動了鐵路運輸迅猛發展。
聯邦政府制定包括贈予土地。財政補貼等十分優惠的政策,刺激鐵路公司多建鐵路。到1850年時,美國的鐵路總長度已躍居世界首位。1862年,為了開發西部,對付叛亂的南部各州,林肯總統批準修建太平洋鐵路,1869年該鐵路完工。從中國招募來的華工,為該鐵路修筑難度最大的西段工程做出了重大貢獻,很多華工死在工地上。
1870年美國鐵路總長5萬多英里,可以繞地球兩周,1890年增加到15萬英里,鐵路運輸逐步成為主要的運輸手段。20世紀初,美國鐵路支線遍布全國并形成網絡,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也最終形成。鐵路業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帶動了機器制造業、鋼鐵業、煤炭業、建筑業等的大發展。
——摘編自錢乘旦《世界現代化歷程》顧寧《美國鐵路與經濟現代化》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簡要分析美國鐵路發展的原因。(8分)
(2)通過《近代美國鐵路發展小史》一文并結合所學,概括寫作“小史”的方法。(6分)
1.(2024·山西中考·17) 生態文明·綠色發展。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華倫理 生態主張
“仁” 質于愛民以下,至于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以為人? ——《春秋繁露》
“義” 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不節,則常不足。 ——《資治通鑒》
“禮”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砍伐工具),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gǔ,捕魚的網),以咸魚鱉之長。 ——《逸周書》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華倫理所蘊含的生態價值觀。
材料二
機器時代的“享受” 19世紀中后期英國議會頒布的法律法規(部分) ·1847年《河道法令》,禁止污染任何作為公共供水的水源 ·1848年《公共衛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廢棄物集中處理 ·1855年《首都管理法案》《消除污害法案》,規定成立首都工務委員會,負責房屋、供水、排水系統建設與管理 ·1875年《公共衛生法》,匯集了以前同類法規,覆蓋面廣、內容完善,世界上第一個公共衛生系統建立
(2)根據材料二,概括英國環境治理的特點,并分析英國制定此類法律法規的原因。
材料三
大平原地處美國中西部,19世紀中葉之前,被標示為“美洲大荒漠”。從19世紀中期以來,美國政府通過實施《宅地法》、向鐵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來定居。這里被宣傳為“西部花園”、“農業天堂”,也得益于那一時期鐵路的貫通、旱作農業技術的進步和農業機械的應用。
近一個多世紀以來,該農業地區災難屢見不鮮,最嚴重的發生在1930年代。經濟凋敝、社會動蕩,農場大量破產,數十萬人流離失所。嚴重的生態災難和1930年代大蕭條同時出現,實際上表明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體系已經深陷困境。
——摘編自高國榮《環境史視野下的災害史研究:以美國大平原農業開發為例》
(3)材料三中,美國中西部由“荒漠”變“天堂”的原因有哪些?并簡述美國政府是如何應對1930年代的困境的。
2.(2024·廣東深圳中考·33)通過城市印記,感悟歷史的變遷。
階段 城市(部分) 城市印記(示例)
①15世紀末以前 佛羅倫薩、巴比倫、雅典、長安 ▲
②16世紀初-19世紀末 倫敦、巴黎、費城、北京 倫敦,英國首都,在近代政治文化影響力巨大,一度成為世界工業中心之一,然而也有一段時間人口擁擠、污染嚴重。
③20世紀初以來 紐約、莫斯科、上海、柏林、萬隆、深圳 紐約,美國大都市,經濟、文化中心,眾多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的總部駐地,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聯合國的總部也在此。
(1)從階段①中任選一個城市,參照②③示例,(仿寫)寫一則城市印記。(4分)
(2)從階段②和階段③的城市印記中任選其一,分析有這樣的城市印記的原因。(4分)
(3)請將“城市:人類______”補充完整,并以此為題,撰寫一則小論文。(8分)
3.(2024·河北中考·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一
1783年獨立戰爭的勝利,并不意味著新國家的建成,因為在北美這片土地上從未存在過一個統一的國家。在邦聯條例控制下的脆弱的中央政府,甚至缺乏滿足國家最低需要的權力支持……直至1789年——根據1787年美國憲法產生了聯邦政府,這一中央政府凌駕于各州之上,它有足夠的力量建立并維持國家的統一與穩定。
——摘編自詹姆斯·柯比·馬丁《美國史》等
材料二
美國歷任總統中,很少有人處理過林肯所面對的危機。他剛當選,南部一些州紛紛退出聯邦,國家就像“房子一樣裂開”;他還未就任,叛亂分子組織的“美利堅聯眾國”即已推舉了自己的正、副總統。他在第一次就職演說中仍寄希望于南部各州回心轉意,一再表示他的政府無意于干涉南部的特殊制度,也不會首先發動攻擊。他同時嚴正地警告說,他決不會對分裂聯邦的行為坐視不管。但他期望的“聯邦大團結的合唱”,卻并未因他這番苦口婆心的規勸而響起,而是經過整整4年血戰后方才重新“響徹云宵”。
——摘編自常冬為《美國檔案》
材料三
美國內戰前,農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占63%,1900年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達到61%。內戰后持續半個世紀保持4%的平均年經濟增長率,到19世紀末,美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與世界制造業巨頭。
——摘編自錢滿素、張瑞華《美國通史》
(1)據材料一,概括1787年美國憲法實施的意義。
(2)據材料二,指出林肯政府遭遇的危機。并概括林肯政府是如何應對這一危機的。
(3)綜合材料一、二、三和上述問題,談談你從美國的發展中得出的認識。
4.(2024·四川內江中考·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分)
材料一
《拿破侖法典》是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成果。《法典》有1/3條文,從不同角度保護私有制不可侵犯;《法典》確認了契約自由原則,有1000多條文維護自由買賣和雇傭關系。它破除了封建立法原則,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是資本主義國家最早的民法典。
——摘編自《拿破侖法典》
材料二
1863年1月1日起,凡在當地人民尚在反抗合眾國的任何一州之內,或一州的指明地區之內,為人占有而做黑奴的人們都應在那時及以后永遠獲得自由;合眾國政府行政部門,包括海陸軍當局,將承認并保障這些人的自由,當他們或他們之中的任何人為自己的自由而作任何努力時,不作任何壓制他們的行為。
——摘編自《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的《法典》頒布于哪一年?其體現了哪些資本主義的立法原則?簡述這一《法典》的重大影響。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的《宣言》是哪一國家發布的文件?其發布者是誰?概括《宣言》的主要內容,簡述這一《宣言》的重要影響。
5.(2024·四川涼山中考·15)閱讀下列材料。(6分)
某九年級同學在歷史復習中整理了部分知識(如表):
歷史事件名稱 ① 美國內戰
主要人物 華盛頓 林肯
發生的根本原因 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 南方奴隸制種植因經濟和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兩種經濟類型之間的矛盾
頒布的重要文件 《獨立宣言》 《宅地法》②
性質 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共同作用 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1)請補充上表中①②處的名稱,并為該表提煉一個主題。
(2)根據所學,任選其中一個歷史事件,分析該事件為什么能促進美國資本主義發展?
6.(2024·重慶中考(A卷)·17)建筑承載歷史價值,某校九年級(1班)以“建筑與時代”為主題,開展了探究學習,請你完成相關任務
埃及金字塔 羅馬大競技場 開封大相國寺 北京故宮
(1)對圖片所示建筑的外部特征,除高度、顏色方面外,我們還可以從哪些方面去考察?
(2)小王同學準備今年暑假外出研學,請你從以上四幅圖片中為他推薦一個景點,并說明理由。
【任務二 探近代建筑】
1865年4月,美國總統林肯遭遇暗殺身亡,他的去世引起美國千百萬人的哀痛。圖為1922年美國在華盛頓建成的林肯紀念堂
解放碑是重慶市的標志建筑物之一,1941年底落成,命名為“精神堡壘”,激勵中華民族奮力抗爭以取得勝利。抗戰勝利后改名為“抗戰勝利紀功碑”,1950年由劉伯承改題為“人民解放紀念碑”。
(3)根據任務二的圖文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以下表述的正誤。你認為正確,請在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填“√”;不正確,請在對應題號后的橫線上填“×”。
A.“解放碑曾被命名為‘精神堡壘’和‘抗戰勝利紀功碑’”的表述屬于歷史解釋。(  )
B.兩座不同風格的建筑都承載著人們對正義、進步事業支持的情感。(  )
(4)請從任務二中任選一幅圖片并結合所學,探究修建該建筑的歷史原因。
【任務三 析現代建筑】
圖一 美麗鄉村
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的居住情況明顯好轉。農房屋以鋼筋水泥、琉璃瓦等代替了以前的土木建材。在一些富裕農村,建起了漂亮的住宅小區。小區供水、供電、供氣、環保、通訊等基礎設施齊全,還建有球場、圖書室、文化廣場等設施。
圖二 上海中心大廈
2017年開始運營的“上海中心大廈”位于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是一幢集商務、辦公、酒店、商業、娛樂、觀光等功能的超高層建筑,建筑總高度632米,總建筑面積57.8萬平方米。為滿足節能的需要,大廈以旋轉、不對稱的外部立面,減少了大樓結構的風力負荷,同時,其內部結構創新設計減少了對能源的消耗。
圖三 中國國家版本館文瀚閣
2022年7月開館的中國國家版本館是國家版本資源總庫和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時代表達,也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依托。其標志性建筑文瀚閣借鑒了敦煌莫高窟九層樓的神韻,讓建筑如殿堂般典雅莊重,似禮器般謙遜仁和,充分展現大國形象和新時代風采。
(5)根據任務三的圖文信息,分別概括它們反映出的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新成就,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取得這些成就的時代條件。
1.(2023·浙江金華中考·9)座座建筑,承載文明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2分)
注:為紀念法國大革命勝利100周年而建,鐵塔在燈光照耀下,璀璨光彩。 圖1 埃菲爾鐵塔 注:為紀念林肯而建,雕像上銘刻著“林肯將永垂不朽,永存人民心里”。 圖2 林肯紀念堂 注:2023年年會上主題為“不確定的世界:團結合作迎挑戰,開放包容促發展”。 圖3 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會址
(1)解碼埃菲爾鐵塔所承載的歷史信息。(4分)
(2)為什么要紀念林肯?談談你的認識。(4分)
(3)圖1、圖2所指向的資產階級革命分別處于資本主義發展的哪個階段?結合圖3概括我們是如何為命運彼此相依的世界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的。(4分)
2.(2023·湖北恩施中考·16)【大國崛起】
材料一
材料二
19世紀中后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科學技術迅速應用于生產,使得生產力迅速提高,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完成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人類進入電氣時代。隨著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輕工業占主導不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重工業有了長足發展,逐步占據主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摘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2022年版)
(1)請為材料一的思維導圖確定一個恰當的主題。指出思維導圖中的美國獨立戰爭與英、法兩國革命在性質上的不同。
(2)結合材料一中英、法、美頒布的法律文獻及革命的影響,概括世界近代政治文明演進的趨勢。
(3)根據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4)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你認為推動國家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3.(2023·湖南邵陽中考·27)美國前總統卡特曾經說,美國建國以來,僅有16年沒有打仗,是“世界歷史上最好戰的國家”。美國發動或參與的200多場戰爭中,對美國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戰爭主要有:獨立戰爭、美墨戰爭、南北戰爭、美西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等。(14分)
(1)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美國發動或參與的戰爭表格。
名稱 發生時間 性質
A 1775年 民族解放戰爭、資產階級革命
南北戰爭 1861年 內戰、資產階級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 B 帝國主義爭霸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全面爆發) C
越南戰爭 1961年 侵略戰爭
(2)在“南北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任選一個,指出其歷史影響。
(3)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日本和德國在美國支持或默許下,大力提高軍力。對此,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曾經直接提醒當今美國政府:德國和日本都在重建軍隊,這對美國來說不是好事。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相關史實說明其觀點的正確性。
(4)參與“美國熱衷于發動戰爭原因探討”活動。
菲律賓前總統杜特爾特說:美國之所以要在世界的范圍內制造各種麻煩,甚至于發動戰爭,核心原因就是戰爭能給美國帶來收入。
王兵同學說:戰爭能夠助力美國經濟發展。
你說:__________
4.(2023·湖南衡陽中考·26)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成為主流,更成為國家繁榮富強的基礎。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民族政策】
材料一
唐王朝明確提出“華夷無別”“華夷同重”原則,對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首領“示之以禮”……唐朝加強了對四方民族的優待、冊封、和親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實施……在形式上保留當地原有統治機構或實行“監管制”,使民族事務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自孫懿《中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過程》
(1)根據材料一,分別寫出唐朝對少數民族的管理原則和政策。
【鞏固邊程】
(2)清朝于1684年在A處設置_______,隸屬福建省,圖中B處曾在近代遭到中亞浩罕國將領阿古柏率軍占據,清政府派_______收復此地。
【兩岸情深】
材料三
2023年4月1日上午,馬英九先生攜家人來到湖南省湘潭縣茶恩寺鎮雙陽村,在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馬立安表達慎終追遠之意。回鄉途中,遇到當地群眾問候“歡迎回家”,馬英九用湖南方言回應:“湘潭伢子回來了!”第一次回到祖籍地的馬英九宣讀祭祖文和受訪時幾度哽咽,不時拭淚。“多年來的愿望實現了!”馬英九動情地說。
——摘自《文萃報》總第3231期
(3)材料三反映了海峽兩岸實現和平統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捍衛統一】
材料四
林肯總統毫不遲疑地將國家統一擺在首要地位,作出歷史性抉擇,積極采取法律和戰爭手段堅決扭轉分裂局面,最終維護了國家統一。
——摘編自《大國崛起》
(4)根據材料四和所學知識,寫出林肯總統為“扭轉分裂局面”而采取的兩方面舉措。
(5)通過以上探究,談談你對民族團結、國家統一認識。
5.(2023·湖南長沙中考·16)有學者認為:人的解放包括人身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兩個方面,是一個社會、國家不斷走向文明的標志。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文藝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在于它促使歐洲人從以神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中心,在于人的覺醒,在于人們把重點從來世轉移到現世。它喚醒了人們的積極進取的精神、創造精神以及科學實驗的精神,從而在精神方面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確立開辟了道路。
——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
材料二
譯文摘錄: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從他們的“造物主”那邊被賦予了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所以才在人們中間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當權力,系得自被統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種形式的政府變成是損害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權利來改變它或廢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史料① 《獨立宣言》及簽署人署名史料
史料② 簽署《獨立宣言》(約翰·杜魯布爾1818年所作油畫)
材料三
他的《解放法令》(1861年3月1日)解放了農奴,將農奴耕種的土地在農奴和貴族地主之間重新分配。這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甚至比美國歷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意義更重大。在美國,《解放宣言》僅關系到少數黑人,而在俄國,《解放法令》涉及到占壓倒多數的人口。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體現了文藝復興的哪一核心思想?(2分)它對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2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獨立宣言》頒布于哪一年?(2分)它體現了北美民眾的哪些訴求?(2分)對比史料①和史料②,哪一史料對研究美國獨立戰爭更具有史料價值?(2分)
(3)根據材料三,《解放法令》和《解放宣言》的頒布,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哪一條件?(2分)綜上,談談人的解放與社會進步的關系。(2分)
6.(2023·黑龍江牡丹江中考·28)國家統一是古今中外歷史發展的主流。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9分)
材料一
圖一 元朝形勢圖(1330年) 圖二 清朝疆域圖(1820年)
材料二
我們提出的大陸與臺灣統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統一后,臺灣仍搞它的資本主義,大陸搞社會主義,但是是一個統一的中國。
——摘自鄧小平《穩定世界局勢的新辦法》
材料三
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
——摘自林肯演講《裂開的房子》
(1)材料一中哪幅圖片對應的朝代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間的分裂割據局面,完成了全國統一?(1分)
(2)材料一中,圖一A處在元朝由哪一機構直接統轄?清朝為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在圖二B.C兩處分別設置什么機構?(3分)
(3)材料二體現了鄧小平提出的哪一偉大構想?這一構想在哪些地區得以成功實踐?(舉出一例即可)(2分)
(4)依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你認為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首要目標是什么?為扭轉北方軍隊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林肯發表了哪部宣言?(2分)
(5)維護祖國統一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作為中學生你能為此做些什么?(1分)
7.(2023·四川巴中中考·17)人類歷史的進程反復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面對社會轉型,能否順應時代潮流,抓住機遇,事關興衰命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運動中,不僅創辦了近代工礦企業、交通運輸業、電信業,而且編練軍隊,籌設海防,興辦教育。
——摘自人教版八年級上冊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什么?根據所學知識,寫出其口號。
材料二
“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利,故要社會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建立后,孫中山認為民族、民權兩主義已經實現,唯有民生主義尚未著手。
——摘自臧運祐《20世紀的中國與世界》
(2)根據材料二,指出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開展革命的目的,該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
材料三
從根本上說,英國革命所要解決的問題在于:國王和議會,誰掌握國家主權?通過革命,英國以①對國王的權力進行制約,標志著人類社會由專制轉向民主,由人治轉向法治。這次革命開辟了歐洲資本主義的道路,其意義是劃時代的。
——摘編自董小燕著《西方文明史綱》
(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寫出①處法律文獻的名稱,拉開該革命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材料四
事件 主要內容
俄國農奴制改革 頒布廢除農奴制法令
② 頒布《宅地法》、發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日本明治維新 政治上,廢藩置縣;經濟上,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
(4)結合所學知識,補充②處的內容,材料四中三個事件的共同影響是什么?
(5)綜合上述四則材料,談談你的認識。
8.(2023·貴州貴陽中考·16)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一種全球性商品的興起——棉花
①早期棉花的種植和織造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美洲。
②1492年,哥倫布在美洲登陸,歐洲殖民者在美洲強占了大量土地,使得美洲棉花的大規模單一種植成為可能。1497年,達·伽馬到達印度,歐洲人直接接觸到了印度棉紡織產品,不再依賴中間商。
③15世紀末,以歐洲為中心的棉花全球貿易逐漸形成。
④16世紀末,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逐漸成為海上霸主,開始在海外擴張殖民地。17世紀末,英國打敗荷蘭和法國,在世界各地奪取了大片殖民地。
⑤英國成為世界棉紡織品貿易中心,棉紡織工業豐厚的利潤大大刺激了資本家的熱情。
——整理自《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
材料二
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 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機 英國1780—1830年棉紡織業技術變革
時間 每紡織100磅棉花的工作時間(小時)
1780年 100
1795年 15
1830年 7
——整理自演化與創新經濟學叢書《光陰似箭》
材料三
國家或地區 現象
英國 1833—1850年英國棉紡織工廠雇傭婦女和兒童現象極為普遍,大批婦女與兒童被放于工業資本的剝削之下,在工廠里,惡劣的條件、高強度的工作導致傷殘或死亡等工傷事故常常發生。
印度 1813—1844年印度輸往英國的原棉由4100噸上升到40000噸,增加近10倍; 1813—1835年英國布進入印度的數量由90萬碼增加到5100萬碼、英國通過不平等交換無窮無盡地榨取印度財富。
非洲 19世紀40年代,英國在非洲的奴隸貿易達到最高峰,年均輸入美洲的奴隸高達13.5萬,整個19世紀從非洲被運走的奴隸約400萬。
美國 1800—1850年美國南部蓄奴州的棉花年產值增加近20倍,向英國提供的廉價原棉每年增加12%,英國對棉花的需求進一步刺激美國南部種植園經濟的發展,美國南北方不同經濟類型的發展,加劇了南北矛盾。
——整理自《殖民統治時期的印度史》《殖民主義史:非洲卷》等
(1)將材料一的史實與以下觀點相對應。(填寫序號即可)英國成為世界棉紡織品貿易中心的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英國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期棉紡織業生產效率的發展趨勢,并說出造成這一發展趨勢的主要原因。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到19世紀中期以棉花為主的全球貿易對英國,印度非洲和美國的歷史影響。
9.(2023·遼寧撫順、本溪、鐵嶺、遼陽、葫蘆島中考·27)閱讀下面短文,回答問題。
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世界各國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作出正確選擇,齊心協力應對挑戰,開展全球性協作,努力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
【打破封閉】
(1)哪一事件使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在這一事件中“發現”美洲的航海家是誰?
【應對挑戰】
(2)19世紀中期,美國南北矛盾加劇導致內戰爆發,這場戰爭的性質是什么?20世紀三四十年代,面對經濟危機和法西斯侵略,美國采取的應對措施分別是什么?
【作出選擇】
(3)1971年中國恢復了在哪一國際組織的合法席位?該國際組織是在什么會議上決定成立的?
【順應潮流】
(4)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是什么?為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各國應作出怎樣的努力?
10.(2023·四川南充中考·22)近代以來,世界歷史波瀾壯闊,大國不斷崛起,其歷程值得我們深思。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從某種角度看,該法案的意義并不在于使議會獲得多少新的權力,而在于明確劃分了議會和王權的權力界限,使雙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權限模糊而發生嚴重的權力沖突,英國也因此獲得了一個長期穩定的政治環境,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
——摘編自錢乘旦《英國通史》
(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法案”確立了什么樣的政治體制?根據材料寫出該法案頒布的意義。
材料二
在美洲大陸北部,有一個飄揚著星條旗的國家,……這個國家出現,雖然只有230年的歷史,……(至今)將世界第一強國的位置占據了一個多世紀。
——《大國崛起》解說詞
(2)材料中“這個國家”是哪國?它的出現和哪次戰爭有關?根據材料指出“這個國家”的國際地位。
材料三
(3)根據材料分析美國從1870年到1913年工業生產總值比重的發展趨勢。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與解析】
一、選擇題
1.【答案】C【解析】材料中林肯提到“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希望它停止分裂”,反映了當時美國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及維護國家統一的訴求,這與美國南北戰爭的背景相符,故選C項;彼得一世改革主要是加強俄國中央集權、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進行改革,與林肯時代美國奴隸制爭議無關,排除A項;法國大革命是推翻封建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與材料中奴隸制和國家分裂等情況無關,排除B項;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學習西方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改革,不涉及奴隸制與國家分裂等方面,排除D項。
2.【答案】B【解析】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推動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日本明治維新殖產興業促進資本主義發展,這些均體現了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的擴展,故選B項;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指17—18世紀如英國光榮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等更早事件,排除A項;經濟大危機發生在1929—193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39—1945年,時間不符,排除C項;二戰后的世界變化如1945年聯合國成立屬于20世紀中期,時間不符,排除D項。
3.【答案】A【解析】1863年底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林肯提出宣言赦免參與戰爭的南方同胞,意在爭取南方民眾支持,減少統一阻礙,維護國家統一,故選A項;西進運動主要指美國東部居民向西部地區遷移開拓,與宣言赦免南方同胞無關,排除B項;宣言要求宣誓涉及法律程序,但主要目的是政治重建而非完善法律制度,材料焦點是寬恕條件非法律改革,排除C項;工業發展是北方經濟優勢,但宣言旨在統一國家結束戰爭,非直接促進工業,材料無相關內容,排除D項。
1.【答案】D【解析】題目材料指出南方棉花經濟依賴奴隸制,而北方工業化發展需要自由勞動力,兩者政治經濟模式沖突激化矛盾,導致內戰,故選D項;美利堅民族形成于獨立戰爭時期,與內戰背景無關,排除A項;林肯當選是內戰導火索,但材料未提及選舉事件,排除B項;南方挑起戰爭是內戰爆發的直接行動,材料側重分析深層矛盾而非戰爭過程,排除C項。
2.【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100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簽署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那就是黑人依然沒有自由”并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了美國民主制度的虛偽性,黑人無法享有和白人相同的權利,故選C項; “獨立戰爭的緊迫性”的說法與題意不符,《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是美國南北戰爭中頒布的,與獨立戰爭沒有直接聯系,排除A項;“種族觀念的平等性”的說法與美國的種族觀念不符,美國種族歧視依然存在,排除B項;“南北戰爭的必然性”的說法不符合題意,南北戰爭的必然性主要表現在南北方制度的不同,題干并未涉及,排除D項。
3.【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可知,獨立戰爭推翻英國殖民統治,使美國贏得獨立。美國內戰廢除奴隸制度,維護國家統一,兩場戰爭都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障礙,故選C項;美國是從英屬殖民地上建立的國家,沒有封建君主統治,排除A項;獨立戰爭建立了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之后的美國內戰并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起點,排除B項;19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發展受到落后農奴制度的阻礙,與美國無關,排除D項。
4.【答案】C【解析】據材料“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俄國1861年改革使農奴獲得人身自由,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自由勞動力,美國《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使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獲得自由,為北方工業發展提供自由勞動力,兩個文件的頒布相同點是都為本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故選C項;俄國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美國南北戰爭種族歧視問題仍然存在,都具有徹底性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俄國1861年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美國在獨立戰爭后就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排除B項;俄國1861年改革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不是資產階級革命,排除D項。
5.【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期,美國南北兩種經濟制度在奴隸制廢存問題上矛盾尖銳,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由于南方準備比較充分,而北方由于準備不足和缺乏優秀將領,導致北方在戰爭初期一再失利。1862年,聯邦政府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扭轉了戰場形勢,頒布了《宅地法》,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1865年,北方取得了南北戰爭的勝利。美國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經過南北戰爭,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故選B項;英國1640年革命是由于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不是南北矛盾,排除A項;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農奴獲得自由,但與“南北矛盾”“《宅地法》”無關,排除C項;從1868年起,明治政府開始實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為榜樣,全面改造日本,史稱“明治維新”,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
6.【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在林肯的這段演講中,他用“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來比喻美國當時的狀態,強調如果國家處于分裂狀態,就無法保持穩定和發展。他明確表示不希望聯邦解散,也不希望國家崩潰,而是希望國家能夠停止分裂。這表明他的首要目標是維護國家的統一,防止國家因南北矛盾而分裂,故選D項;“緩和南北矛盾”雖然是林肯的一個目標,但不是他在內戰中的首要目標,排除A項;“廢除奴隸制度”是林肯的一個重要政策,但在他的演講中,這并不是他提到的首要目標,排除B項;“促進經濟發展”雖然是林肯關注的一個方面,但在這次演講中并未被特別強調,排除C項。
7.【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 ,南北戰爭前,美國北方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都得到了發展.兩種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了南北戰爭的爆發,材料中“半奴隸狀態”指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半自由狀態”指北方的資本主義經濟,面對這個局面,根據材料“我不期望聯邦解散……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并結合所學可知,美國總統林肯最重要的目的是維護國家的統一,故選C項;北美獨立戰爭的目標是推翻英國殖民統治,排除A項;推翻幕府統治是日本的倒幕運動,排除B項;林肯主張廢除種植園經濟,廢除奴隸制,不是維持,排除D項。
8.【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種族主義者‘搶走了從北部流入……南部許多城市競相效仿’”可知,南方城市主張奴隸制度,北方城市反對奴隸制度,結合所學可知這種情況與美國南北戰爭有關,這是美國歷史上維護聯邦統一與主權完整的統一戰爭,也是一場解放黑人的革命戰爭,參戰雙方中的北方美利堅合眾國反對奴隸制,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堅持奴隸制,故選B項;拉美獨立運動是在拉丁美洲發生的一系列西屬美洲對西班牙帝國的戰爭,反對的是殖民統治,不是奴隸制,排除A項;明治維新是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下進行的一場全面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追求的是近代化而非廢除奴隸制,排除C項;十月革命是俄國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聯合貧農所完成的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推翻了沙俄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排除D項。
9.【答案】C【解析】據所學可知,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它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故選C項;美國獨立戰爭推翻了英國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獨立,排除A項;法國大革命,摧毀了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排除B項;日本明治維新期間,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排除D項。
10.【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他帶領美國人民走出了那段國家將要分裂和前景黯淡無光的日子”“他維護統一的意志”并結合所學可知,題干材料的“他”是林肯,維護了美國統一,他發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故選B項;華盛頓領導美國獨立戰爭,排除A項;杰斐遜起草了《獨立宣言》,排除C項;羅斯福領導了美國走出經濟大危機,排除D項。
1.【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其主要和《宅地法》有關,1862年,聯邦政府審時度勢,頒布了《宅地法》,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故選D項;英格蘭曾在1215年頒布《大憲章》,維護教俗貴族的特權,與美國無關,排除A項;《權利法案》是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的法律文獻,標志英國逐步確立君主立憲制,與美國無關,排除B項;1789年8月,法國制憲議會通過了《人權宣言》,宣告了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與美國無關, 排除C項。
2.【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可以在美國西部得到一塊不超過160英畝的土地”,結合所學可知,《宅地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去西部墾殖的農民的土地要求,確立了小農土地所有制,為美國西部開發創造了有利條件,故選C項;根據所學可知,1862年美國頒布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廢除奴隸制,有利于調動黑人參戰熱情,與《宅地法》無關,排除A項;問的是美國《宅地法》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而不是軍事上的增強了北方軍隊戰斗力,排除B項;材料《宅地法》強調的是經濟作用,而不是政治效應,所以“提高了聯邦政府支持率”不符合材料信息主旨,排除D項。
3.【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直到整個遼闊的國土上在陽光和雨露下勞動的只有自由的工人” ,根據所學可知,這是林肯1858年的總統競選演講內容,表明林肯“爭取自由和廢除奴隸制而斗爭”,說明林肯主張廢除黑人奴隸制度,故選D項;日本1868年明治維新大力推行地稅改革,排除A項;北美獨立戰爭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排除B項;法國拿破侖戰爭沉重地打擊歐洲封建勢力,排除C項。
4.【答案】D【解析】據漫畫可知,這是南北方關于奴隸制存廢問題的矛盾,結合所學可知,反映的歷史事件是美國內戰,故選D項;英國“光榮革命”是議會發動政變,廢除國王詹姆士二世,迎接其女兒及女婿入主英國的事件,標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束,與漫畫內容無關,排除A項;美國獨立戰爭是北美13個州反對英國殖民統治,要求民族獨立,與漫畫內容無關,排除B項;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農奴獲得人身自由,與漫畫內容無關,排除C項。
5.【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860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林肯主張限制奴隸制的發展,這成為南方奴隸主發動戰爭的借口,1861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戰爭,美國內戰爆發,史稱“南北戰爭”,故選D項;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推翻了復辟王朝的統治,資產階級階級與新貴族聯合掌權,排除A項;1775—1783年,北美獨立戰爭,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排除B項;1789年,巴黎人民發動武裝起義,攻占了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排除C項。
6.【答案】B【解析】據材料林肯“把奴隸制看作是次要問題”,“他的主要目的是美國不應該被分裂成……兩個部分”可知,當時美國以國家統一為重,故選B項;材料不涉及美國政體的變化,美國聯邦制共和政體是1787年憲法確定的,之后沒有改變,排除A項;獨立戰爭取得勝利的時間是1783年,當時美國獨立戰爭早已勝利,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種族歧視消除,美國的種族歧視至今尚未消除,排除D項。
7.【答案】B【解析】據材料關鍵詞“分裂”“林肯”“統一”可知,材料在重點強調林肯發動戰爭是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故選B項;黑人奴隸制的存廢問題是南北方矛盾的焦點,不是戰爭的目的,排除A項;戰爭爆發意味著南北方矛盾激化,且不是材料側重強調的,排除C項;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清除了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與建立世界霸權無關,排除D項。
8.【答案】D【解析】據“黑人失業率竟是白人失業率的兩倍”“有28%的黑人家庭生活在貧困當中”可知,其反映當時黑人的生活條件比較差,地位比較低,表明當時美國種族問題依然存在,故選D項;經濟危機是在20世紀30年代,排除A項;材料主要涉及美國內部的貧富差距矛盾和種族歧視問題,與政治領域的霸權主義無關,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黑人白人的貧困率,并未提及土地的內容,未能體現人地矛盾,排除C項。
9.【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61年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推動了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美國內戰中,林肯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扭轉了北方軍隊在戰場上被動的局面美國內戰以北方的勝利告終,美國內戰實質上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由此可知,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故選D項;美國內戰前,南方實行的是種植園經濟,美國南北方不同的經濟類型的發展,加劇了南北矛盾,排除A項;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促使了世界殖民體系瓦解,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沙皇的在克里木戰爭中的失敗,使得它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國內外的威信掃地,從而加速了1859—1861年革命形勢的到來,也促進了農奴制度的衰敗,這與材料中美國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沒有關聯,排除C項。
10.【答案】A【解析】 據“遵守和支持國會和總統”“關于奴隸制問題的法律和宣言”可知,林肯政府為阻止南北分裂,在北方戰勝南方政府取得勝利之后,頒布了有利于南方重建的《重建與大赦宣言》,主要目的是維護國家統一,故選A項;林肯政府當政前,美國已經通過獨立戰爭實現獨立,排除B項;林肯政府此舉的主要目的是維護國家統一,“瓦解種植園經濟”與“宣誓忠誠并捍衛美國憲法和聯邦政府”不符,排除C項;美國1787年憲法已經確立共和制度,排除D項。
11.【答案】B【解析】據“觀點”可知,觀點指的是人們對某一事物的看法、評價。“美國內戰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這是對美國內戰所持的看法與評價,屬于觀點,故選B項;“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1862年聯邦政府發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均是對相關歷史事件的客觀陳述,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不帶有個人主觀看法,不屬于觀點,排除A項、C項、D項。
12.【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林肯發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61年至1865年期間,林肯領導的北方政府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取得了南北戰爭的勝利,維護了美國的統一,綜合材料的年代尺,可知反映的是美國南北戰爭的過程,故選B項;獨立戰爭發生于1775年至1783年,排除A項;俄國1861年改革的性質,與材料反映的美國南北戰爭的過程無關,排除C項;日本明治維新的結果,與材料反映南北戰爭的過程無關,排除D項。
13.【答案】D【解析】據所學可知,19世紀60年代,隨著工業革命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完成,引發了三股世界潮流,其中之一是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展,代表性的事件是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故選D項;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發生在17—18世紀歐美地區,代表性事件是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排除A項;工業革命的完成引發的第二股世界潮流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代表性事件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國際的成立和巴黎公社,排除B項;工業革命的完成引發的第三股世界潮流是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代表性事件是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排除C項。
14.【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1865年10月”“發生于美國的重大事件”結合所學可知,1865年發生在美國的事件是美國南方軍隊投降,美國內戰以北方勝利而告終,避免了美國的分裂。所以雙方的握手代表美國南北攜手走向統一,故選D項;美國內戰是美國南方軍隊與北方軍隊進行的內戰,與英國殖民者無關,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向全世界宣告美國南北戰爭北方獲勝,排除B項;材料中南北雙方最終握手,沒有體現示威,排除C項。
15.【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可知,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或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達。“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是對美國內戰的評判,屬于歷史評價,故選C項;英國議會向國王查理一世呈遞《權利請愿書》、林肯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都是歷史人物或時間的客觀陳述,屬于歷史史實,排除A、B、D三項。
16.【答案】B【解析】據“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可知,林肯在內戰中首要目標是維護國家統一,故選B項;美國成立的是聯邦制共和國,不是君主立憲制,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出廢除黑人奴隸制的信息,排除C項;推翻幕府統治是19世紀日本一部分中下級武士聯合西南強藩和朝廷公卿,發動的倒幕運動,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
17.【答案】A【解析】根據所提供的信息,美國費城的自由黑人在廢奴請愿書中引用了《權利法案》和《獨立宣言》,聲稱他們作為人類應該享有與生俱來的自由和不可剝奪的權利。由此可推斷,美國的廢奴運動延續了美國的核心政治理念,并通過這些核心價值觀來爭取廢奴的權利,A選項正確;盡管廢奴運動可能激發了黑人奴隸爭取自由的積極性,但提供的信息并未直接涉及黑人奴隸的積極性,排除B選項;廢奴運動是為了爭取美國核心政治理念中的自由和不可剝奪的權利,因此不符合已違背了美國的建國原則的說法,排除C選項;提供的信息無法推斷出廢奴運動成為美國南方發動戰爭的借口,排除D選項。
18.【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解讀思維導圖可知,南北戰爭的矛盾焦點是奴隸制的存廢,是北方資本主義與南方種植園經濟之間的矛盾,由此可知,南北戰爭的本質是要調整生產關系,廢除種植園經濟中的奴隸制,發展資本主義,故選B項;奴隸制存廢本質是要調整生產關系,而不是簡單地更新行業比重,排除A項;美國的國家性質并沒有因為南北戰爭而改變,排除C項;美國已經通過獨立戰爭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排除D項。
19.【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可知,美國通過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俄國進行了1861年農奴制改革,推動了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可見,美國、俄國和日本采取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方式應對國內危機,其共同作用是增強了資本主義力量,故選D項;只有日本面臨民族危機,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排除A項;只有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排除B項;美國南北戰爭、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均與殖民統治無關,排除C項。
二、非選擇題
1.【答案】
(1)改革:大化改新。
效仿朝代:唐朝(唐)或中國唐朝(唐代)。
(2)開始標志:攻占巴士底獄。
人物:拿破侖。
(3)戰爭名稱:美國內戰或(美國)南北戰爭。
宣言名稱:《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解析】
(1)改革:據材料一“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中國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可知,這一改革發生在646年,且與日本學習中國制度相關,結合所學知識,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仿照中國唐朝政治經濟制度進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因此,改革名稱為“大化改新”。
效仿朝代:據材料一“仿效中國的典章制度”和結合所學知識,大化改新以唐朝律令制度為藍本,推行均田制、租庸調制、中央集權制等,因此效仿的朝代是唐朝(唐)或中國唐朝(唐代)。
(2)開始標志:據材料二“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眾以死傷近百人的代價,引發了全國城鄉的暴動,法國大革命開始了”可知,法國大革命的起點是巴黎民眾攻占象征封建專制的巴士底獄,因此,開始標志為攻占巴士底獄。
人物:據材料二“1799年,他發動政變,組成了一個新的政府……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和結合所學知識,1799年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上臺,1804年頒布《拿破侖法典》(即民法典),確立資本主義社會法律規范,因此,主持制定民法典的人物是拿破侖。
(3)戰爭名稱:據材料三“……戰爭初期北方在軍事上屢屢失利……這場戰爭以北方獲勝告終,避免了美國分裂”可知,這場戰爭是因南北雙方在奴隸制存廢問題上的矛盾激化而爆發的內戰,結合所學知識,1861—1865年美國爆發南北戰爭(或美國內戰),北方獲勝維護了國家統一,因此,戰爭名稱為美國內戰或南北戰爭。
宣言名稱:據材料三“林肯發表宣言,調動了黑人奴隸的積極性”和結合所學知識,1862年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獲得自由,此舉極大調動了黑人奴隸參戰積極性,成為扭轉戰局的關鍵,因此,宣言名稱為《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2.【答案】
(1)美國鐵路發展的原因:
技術創新:改進蒸汽機車(如封閉式駕駛室、轉向器),適應美國地形,推動鐵路運輸效率提升。
政策支持:聯邦政府贈予土地、財政補貼,刺激鐵路公司大規模修建。
開發西部與內戰需求:1862年太平洋鐵路的修建旨在開發西部和應對南方叛亂,政府推動力度大。
勞動力支持:招募華工參與鐵路建設,尤其是西段艱難工程。
經濟發展驅動:鐵路帶動機器制造、鋼鐵、煤炭等產業發展,形成統一國內市場,促進經濟繁榮。
(2)寫作“小史”的方法:
時間線索清晰:按時間順序(1828年、1850年、1869年等)梳理發展歷程,體現階段性。
重點事件突出:如太平洋鐵路修建、華工貢獻、里程躍居世界首位等關鍵事件。
因果關系分析:分析技術、政策、經濟等因素對鐵路發展的影響,體現歷史邏輯。
多角度切入:涉及技術改進、政府政策、社會影響(如市場形成、產業帶動)等方面。
史料支撐:引用具體數據(里程數、時間節點)和實例(華工參與),增強可信度。
【解析】
(1)美國鐵路發展的原因: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美國鐵路發展的原因如下:據材料“美國工程師將火車頭設計成封閉式的駕駛室……這樣機車重量的分布就更均勻了”和結合所學工業革命時期的技術革新浪潮知識可知,技術創新是重要原因;據材料“聯邦政府制定包括贈予土地、財政補貼等十分優惠的政策,刺激鐵路公司多建鐵路”,可得出政策支持是關鍵原因;據材料“為了開發西部,對付叛亂的南部各州,林肯總統批準修建太平洋鐵路”和結合所學美國內戰(1861—1865)和西進運動的需求知識可知,開發西部與內戰需求;據材料“從中國招募來的華工,為該鐵路修筑難度最大的西段工程做出了重大貢獻”,可得出勞動力供應充足是直接原因;據材料“鐵路業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帶動了機器制造業、鋼鐵業、煤炭業、建筑業等的大發展”和結合所學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美國經濟騰飛知識,可知經濟發展驅動是深層原因。
(2)寫作“小史”的方法:通過《近代美國鐵路發展小史》一文并結合所學,材料以時間順序展開,突出事件、數據、因果等,所學知識涉及歷史編纂學原則,如時序性、多維度分析等,答案需引用材料例證,可從時序敘事、重點突顯、因果分析、多維視角、史料支撐等方面概括寫作“小史”的方法,如時間線索清晰:按時間順序(1828年、1850年、1869年等)梳理發展歷程,體現階段性;
重點事件突出:如太平洋鐵路修建、華工貢獻、里程躍居世界首位等關鍵事件;
因果關系分析:分析技術、政策、經濟等因素對鐵路發展的影響,體現歷史邏輯;
多角度切入:涉及技術改進、政府政策、社會影響(如市場形成、產業帶動)等方面;
史料支撐:引用具體數據(里程數、時間節點)和實例(華工參與),增強可信度。
1.【答案】
(1)生態價值觀:關愛動物,熱愛自然;對自然不過度開發,取之有度,有節制;遵循客觀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等。
(2)特點:加強立法,用法律保障環境的治理;環保法律內容廣泛,覆蓋面廣,形成法律體系;先發展后治理等。
原因:工業革命后,蒸汽機的大量使用,煤炭燃燒導致污染嚴重;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帶來了人口增長,給環境造成負擔;英國民主政治建設、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等。
(3)原因:南北戰爭期間頒布《宅地法》、向鐵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帶來大量勞動力;鐵路的貫通、旱作農業技術進步和農業機械的應用。
應對:實行羅斯福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緩解了危機;頒布《農業調整法》,加強對農業指導,促進了農業經濟恢復;實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植樹造林,增加了就業;調整勞資關系,完善社會保障等。
【解析】
(1)生態價值觀:根據材料一“質于愛民以下,至于鳥獸昆蟲莫不愛”可得出,關愛動物,熱愛自然;根據材料一“取之有度……則常不足”可得出,對自然不過度開發,取之有度,有節制;根據材料一“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咸魚鱉之長”可得出,遵循客觀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等。
(2)特點:根據材料二“1847年《河道法令》……《消除污害法案》”等概括得出,加強立法,用法律保障環境的治理;根據材料二“匯集了以前同類法規……世界上第一個公共衛生系統建立”概括得出,環保法律內容廣泛,覆蓋面廣,形成法律體系;根據材料二“19世紀中后期英國議會頒布的法律法規”及所學知識,19世紀中期英國基本完成工業革命,因此英國走的是先發展后治理的道路等。
原因:根據材料二“機器時代的‘享受’”及所學知識,工業革命后,蒸汽機的大量使用,煤炭燃燒導致污染嚴重;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帶來了人口增長,給環境造成負擔;英國民主政治建設、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等。
(3)原因:根據材料三“從19世紀中期以來,美國政府……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來定居”可得出,南北戰爭期間頒布《宅地法》、向鐵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帶來大量勞動力;根據材料三“也得益于那一時期鐵路的貫通、旱作農業技術的進步和農業機械的應用”可得出,鐵路的貫通、早作農業技術進步和農業機械的應用。
應對:根據材料三“經濟凋敝、社會動蕩……實際上表明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體系已經深陷困境”及所學知識,面對經濟大危機,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緩解了危機;頒布《農業調整法》,加強對農業指導,促進了農業經濟恢復;實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植樹造林,增加了就業;調整勞資關系,完善社會保障等。
2.【答案】(16分)
(1)佛羅倫薩:意大利中部的一座城市,托斯卡納區首府,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十五、十六
世紀時歐洲最著名的藝術中心。
巴比倫:兩河流域地區一座古老而又著名的城市,在這里,曾誕生了迄今世界上完整保存下來的最早的法律文獻《漢謨拉比法典》。
雅典:位于希臘的一座著名城市,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即誕生于此,同時,雅典也因其民主政治的發端而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長安:中國一座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漢朝、唐朝的首都,在唐朝時,長安既是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一座著名的國際性大都市。(4分)
(2)階段②: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
階段③:美國綜合國力的強大,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4分)
(3)城市:人類文明的見證者。(2分)
城市,既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一處縮影,也是人類文明的見證位于兩河流域的巴比倫,曾誕生了迄今世界上完整保存下來的最早的法律文獻《漢謨拉比法典》,中國的長安,見證了漢唐雄風。14世紀中葉,隨著工商業經濟的發展,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于佛羅倫薩。深圳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成為“一夜崛起的城市”、中國經濟特區的“窗口"每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城市記憶,也都是人類文明的見證者。(6分)
【解析】
(1)根據所學可知,佛羅倫薩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巴比倫是古代兩河流域的中心,雅典是希臘最著名的城邦,長安是聞名于世的國際大都市。任選其一,進行論述即可。
例如佛羅倫薩:意大利中部的一座城市,托斯卡納區首府,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十五、十六世紀時歐洲最著名的藝術中心。
巴比倫:兩河流域地區一座古老而又著名的城市,在這里,曾誕生了迄今世界上完整保存下來的最早的法律文獻《漢謨拉比法典》。
雅典:位于希臘的一座著名城市,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即誕生于此,同時,雅典也因其民主政治的發端而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長安:中國一座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漢朝、唐朝的首都,在唐朝時,長安既是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一座著名的國際性大都市。
(2)原因;據所學可知,倫敦和紐約分別是英國和美國的著名城市,通過簡述英美的在近現代的發展歷程,證實倫敦和紐約的繁榮。階段②倫敦的發展是由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 階段③紐約的城市印記是因為美國綜合國力的強大,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
(3)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城市的發展,促使人類的生活家園更美好繁榮,體現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提出主題,城市:人類文明的見證者。
城市,既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一處縮影,也是人類文明的見證位于兩河流域的巴比倫,曾誕生了迄今世界上完整保存下來的最早的法律文獻《漢謨拉比法典》,中國的長安,見證了漢唐雄風。14世紀中葉,隨著工商業經濟的發展,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于佛羅倫薩。深圳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成為“一夜崛起的城市”、中國經濟特區的“窗口"每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城市記憶,也都是人類文明的見證者。
3.【答案】
(1)意義:確立了聯邦政府的權威性,維護了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等。
(2)危機:美國面臨分裂的風險。
做法:堅決維護國家統一,領導美國南北戰爭。
(3)認識:國家統一,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林肯等杰出領導人推動社會進步等。
【解析】
(1)意義:據材料一“根據1787年美國憲法產生了聯邦政府……國家的統一與穩定”可知,確立了聯邦政府的權威性,維護了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等。
(2)危機:據材料二“南部一些州紛紛退出聯邦……正、副總統”可知,美國面臨分裂的風險。
做法:據材料二“他決不會對分裂聯邦的行為坐視不管”并結合所學美國內戰的知識可知,堅決維護國家統一,領導美國南北戰爭。
(3)認識:據材料三“1900年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達到61%”“美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與世界制造業巨頭”可知,國家統一,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據材料二“他決不會對分裂聯邦的行為坐視不管”可知,林肯等杰出領導人推動社會進步等。
4.【答案】
(1)1804年。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原則;契約自由原則。《拿破侖法典》破除了封建立法原則,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
(2)美國。林肯。主張所有美利堅聯邦叛亂下的領土之黑奴應享有自由,但豁免對象不包含未脫離聯邦的邊境州,以及聯邦掌控下的諸州。《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在全國引起巨大的反響,黑人奴隸歡慶解放,積極參加北方軍隊,北方獲得雄厚的兵源,戰爭形勢開始有利于北方。
【解析】
(1)時間:結合所學可知,法國大革命期間,拿破侖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為《拿破侖法典》,體現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則。這部法典于1804年頒布實施。
原則:據材料一“從不同角度保護私有制不可侵犯”可知,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原則;據材料一“《法典》確認了契約自由原則”可知,契約自由原則。
影響:據材料一“破除了封建立法原則……是資本主義國家最早的民法典”并結合所學可知,《拿破侖法典》破除了封建立法原則,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
(2)國家和發布者:據材料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并結合所學可知,美國內戰期間,林肯發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軍隊。
主要內容:據材料二“為人占有而做黑奴的人們……不作任何壓制他們的行為”可知,主張所有美利堅聯邦叛亂下的領土之黑奴應享有自由,但豁免對象不包含未脫離聯邦的邊境州,以及聯邦掌控下的諸州。
影響:結合所學可知,《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在全國引起巨大的反響,黑人奴隸歡慶解放,積極參加北方軍隊,北方獲得雄厚的兵源,戰爭形勢開始有利于北方。
5.【答案】
(1)①美國獨立戰爭;②《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主題:美國資產階級革命。
(2)事件及原因:美國獨立戰爭:英國殖民統治嚴重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美國獨立戰爭維護了國家獨立,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美國內戰: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嚴重阻礙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美國內戰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統一,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解析】
(1)①據表格信息“華盛頓”“《獨立宣言》”等信息可知,1775年4月,波士頓附近來克星頓的民兵與英軍發生沖突,美國獨立戰爭由此開始,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闡述了人民主權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美國誕生后,以華盛頓為總司令的大陸軍又經過幾年艱苦斗爭,于1781年打敗了英國軍隊,因此①為美國獨立戰爭;②據表格信息“美國內戰”可知,美國內戰中,林肯發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軍隊,因此②為《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主題:據表格信息“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可知,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內戰都是美國資產階級革命,因此可以擬定主題為:美國資產階級革命。
(2)事件及原因:選擇其中一個事件說明即可,如選擇美國獨立戰爭,結合所學可知,英國殖民統治嚴重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美國獨立戰爭維護了國家獨立,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如選擇美國內戰,結合所學可知,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嚴重阻礙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美國內戰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統一,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6.【答案】
(1)造型、結構、建筑材料等。
(2)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可以感受古埃及的社公經濟發展水平;領會古埃及國家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了解古埃及高超的建筑技術水平,在科學、文化領域取得的成就等。
羅馬大競技場遺址:是古羅馬的代表性建筑,規模宏大;可以了解古羅馬的競技體育運動;認識古羅馬發達的奴隸制經濟等。
開封大相國寺:是北宋都城開封最繁華的商業區;可以探尋北宋開封商品經濟的發展盛況;感受市民階層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等。
北京故宮:是明清時期的皇家建筑群;可以了解故宮悠久的歷史;感受宏偉輝煌的氣勢;認識建筑群均衡布局的文化內涵等。(選擇任意一個景點回答即可)
(3)A:×;
B:√。
(4)林肯紀念堂: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解放黑人奴隸、掃清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作出了杰出貢獻;銘記歷史,緬懷偉人等。
解放碑:激勵抗戰斗志,堅定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信念;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等。
(S)成就:圖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圖二經濟繁榮,城市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圖三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大大提升。
條件: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改革開放使我國綜合實力增強;人民群眾的智慧創造等。
【解析】
(1)方面:圖中建筑均屬于古今中外著名建筑,對于它們的外觀,還可以從造型、結構、建筑材料等方面進行考察。
(2)說明:本小題為開放性試題,從四幅圖片中任選一幅,介紹它的歷史內涵即可,如選擇埃及金字塔,結合所學古代埃及文明的知識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可以感受古埃及的社公經濟發展水平,領會古埃及國家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了解古埃及高超的建筑技術水平,在科學、文化領域取得的成就等。如選擇羅馬大競技場遺址,結合所學羅馬文明的知識可知,羅馬大競技場是古羅馬的代表性建筑,規模宏大,可以了解古羅馬的競技體育運動,認識古羅馬發達的奴隸制經濟等。如選擇開封大相國寺,結合所學北宋城市發展的知識可知,開封大相國寺是北宋都城開封最繁華的商業區,可以探尋北宋開封商品經濟的發展盛況,感受市民階層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等。如選擇北京故宮,結合所學明清建筑的知識可知,北京故宮是明清時期的皇家建筑群,可以了解故宮悠久的歷史,感受宏偉輝煌的氣勢,認識建筑群均衡布局的文化內涵等。
(3)A:結合所學可知,“解放碑曾被命名為‘精神堡壘’和‘抗戰勝利紀功碑’”的表述屬于歷史史實,歷史解釋更強調評判等,該說法只是陳述史實,不屬于歷史解釋,故A錯誤;
B:結合所學可知,林肯解放了黑人奴隸,解放碑紀念了抗戰勝利,兩座不同風格的建筑都承載著人們對正義、進步事業支持的情感,所以B表述正確。
(4)歷史原因:選擇任務二中的建筑進行說明,如選擇林肯紀念堂,結合所學美國內戰的知識可知,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解放黑人奴隸、掃清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作出了杰出貢獻,銘記歷史,緬懷偉人等。如選擇解放碑,結合所學抗日戰爭的知識可知,解放碑激勵抗戰斗志,堅定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信念,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等。
(S)成就:據材料“在一些富裕農村……文化廣場等設施”可知,圖一反映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據材料“是一幢集商務、辦公、酒店、商業、娛樂、觀光等功能的超高層建筑”等信息可知,圖二反映了經濟繁榮,城市建設取得豐碩成果;據材料“中國國家版本館是國家版本資源總庫和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時代表達,也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依托”可知,圖三反映了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大大提升。
條件: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綜合材料信息從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堅持中國領導等角度說明,如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改革開放使我國綜合實力增強;人民群眾的智慧創造等。
1.【答案】
(1)法國大革命勝利,頒布了《人權宣言》;應用了工業革命的成果。
(2)林肯領導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
(3)圖1: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圖2: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堅持合作共贏,建設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建設開放包容的世界等。
【解析】
(1)歷史信息:據圖一中“為紀念法國大革命勝利……”,說明包含了法國大革命的勝利;據圖一中“鐵塔在燈光照耀下,璀璨光彩”,說明埃菲爾鐵塔修建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電力的發明與使用,鋼鐵工業得到新技術改造,說明埃菲爾鐵塔應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2)認識:根據材料中圖二信息“為紀念林肯而建,雕像上銘刻著‘林肯將永垂不朽,永存人民心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人民紀念林肯,是因為林肯領導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
(3)階段:根據圖一信息“……法國大革命勝利……”,結合所學可知,法國大革命正處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階段,所以,圖1: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根據圖二信息“為紀念林肯而建……”,結合所學可知,林肯領導了美國政府取得了南北戰爭的勝利,正處于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階段,所以,圖2: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做法:根據材料中圖三信息“2023年年會上主題為‘不確定的世界:團結合作迎挑戰,開放包容促發展’”,結合所學可知,反映了在新的世界形勢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堅持合作共贏,建設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建設開放包容的世界等。
2.【答案】
(1)主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與擴展;
不同:美國獨立戰爭具有雙重性,既是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2)趨勢:由專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3)影響:提高了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4)因素:生產力發展;注重改革創新;政策調整等。
【解析】
(1)主題:據材料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可知,英、法、美通過革命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據材料一“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南北戰爭”“日本明治維新”可知,俄國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使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美國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擺脫了民族危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材料反映的主題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與擴展。
不同:據材料一“宣告北美殖民地獨立”“為資本主義在美國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可知,和英法兩國的革命比較,美國革命的性質上具有雙重性,美國獨立戰爭推翻了英國殖民統治,既是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2)趨勢:英國《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美國1787年憲法依據分權制衡原則確立了聯邦制共和國;法國《人權宣言》反對專制特權,是反封建專制的旗幟。以上均體現了世界近代政治文明演進的趨勢由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到民主,彰顯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是近代社會政治發展的必然選擇。
(3)影響:據材料二“使得生產力迅速提高”“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提高了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據材料二“完成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據材料二“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據材料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4)因素:結合材料所涉及的資產階級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民主法治發展,可圍繞生產力發展、注重改革創新、政策調整等角度回答。
3.【答案】
(1)A—獨立戰爭;B—1914年;C—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2)南北戰爭:美國內戰實質上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經過這次戰爭,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3)史實:為了擺脫1929年爆發的經濟大危機,德國和日本紛紛組建軍隊,走上了對外擴張的法西斯道路,最終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中,日本轟炸了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
(4)美國擁有大量的軍工企業,戰爭能夠為這些軍工企業帶來大量的軍事訂單,能夠促進美國經濟的發展。
【解析】
(1)A: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使北美成功脫離英國獨立;
B: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爭霸戰爭;
C: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2)①南北戰爭的歷史影響:結合材料“內戰、資產階級革命”關鍵詞,可以得出,美國內戰實質上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并結合所學補充歷史影響,如經過這次戰爭,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影響:結合材料“帝國主義爭霸戰爭”關鍵詞可以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非正義的爭霸戰爭,并結合所學補充歷史影響,如歷時四年,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3)史實:分析材料可知觀點是“德國和日本都在重建軍隊,這對美國來說不是好事”,結合題目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戰相關史實”,可以列舉二戰期間德國、日本的侵略史實如,為了擺脫1929年爆發的經濟大危機,德國和日本紛紛組建軍隊,走上了對外擴張的法西斯道路,最終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中,日本轟炸了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4)參考題目上述兩位的言論,合理說明共同觀點——戰爭促進美國經濟收入,如美國擁有大量的軍工企業,戰爭能夠為這些軍工企業帶來大量的軍事訂單,能夠促進美國經濟的發展。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4.【答案】
(1)原則:“華夷無別”“華夷同重”。
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
(2)①.臺灣府②.左宗棠。
(3)海峽兩岸都是炎黃子孫,同根同源。
(4)領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和《宅地法》;導南北戰爭。
(5)國家統一是民族團結的基礎,民族團結有利于國家發展和統一。
【解析】
(1)原則:根據材料一“唐王朝明確提出“華夷無別”“華夷同重”原則”可知,唐朝對少數民族的管理原則是“華夷無別”“華夷同重”;
政策:根據材料一“唐朝加強了對四方民族的優待、冊封、和親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實施”可知,唐王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2)清朝于1684年在A處即臺灣地區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圖中B處即新疆地區曾在近代遭到中亞浩罕國將領阿古柏率軍占據,清政府派左宗棠收復此地。
(3)據材料三“馬英九先生來到雙陽村,當地群眾問候‘歡迎回家’,馬英九用方言回應:“湘潭伢子回來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海峽兩岸都是炎黃子孫,同根同源,實現祖國統一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4)根據材料四“林肯總統將國家統一擺在首要地位,采取法律和戰爭手段最終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所學知識可知,林肯總統為“積極扭轉分裂局面”而采取的舉措是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和《宅地法》,領導北方同南方叛亂勢力進行斗爭,贏得內戰勝利。
(5)通過以上探究可知,對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認識可以從兩者的關系等角度回答,如是國家統一是民族團結的基礎,民族團結有利于國家發展和統一。
5.【答案】
(1)人文主義思想;(2分)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2分)
(2)1776年;(2分)天賦人權、主權在民;(2分)史料①更具史料價值。(2分)
(3)自由勞動力;(2分)人的解放推動社會進步,社會進步又進一步促進人的解放。(2分)
【解析】
(1)思想:據材料一“文藝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在于它促使歐洲人從以神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中心”可知,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思想。
影響:結合所學可知,文藝復興運動作為一場弘揚新興資產階級文化的思想解放運動,在傳播過程中為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也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2)年份、訴求:據“《獨立宣言》頒布于哪一年”可知,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杰斐遜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分類匯編:
第3課 美國內戰
一、選擇題
1.(2025·貴州中考·11)下列材料可用于研究(  )
林肯說:“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
A.彼得一世改革 B.法國大革命 C.美國南北戰爭 D.日本明治維新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林肯提到“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希望它停止分裂”,反映了當時美國南北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及維護國家統一的訴求,這與美國南北戰爭的背景相符,故選C項;彼得一世改革主要是加強俄國中央集權、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進行改革,與林肯時代美國奴隸制爭議無關,排除A項;法國大革命是推翻封建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與材料中奴隸制和國家分裂等情況無關,排除B項;日本明治維新是日本學習西方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改革,不涉及奴隸制與國家分裂等方面,排除D項。
2.(2025·陜西中考·11) 下面為秦漢同學整理的歷史知識小卡片。他整理的主題可能是(  )
主題:_____________________ 關鍵詞: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 林肯、《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明治維新、“殖產興業”
A.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B.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C.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 D.二戰后的世界變化
【答案】B
【解析】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推動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日本明治維新殖產興業促進資本主義發展,這些均體現了19世紀中期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的擴展,故選B項;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指17—18世紀如英國光榮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等更早事件,排除A項;經濟大危機發生在1929—193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39—1945年,時間不符,排除C項;二戰后的世界變化如1945年聯合國成立屬于20世紀中期,時間不符,排除D項。
3.(2025·河南·18)1863年底,林肯向國會提出了一份宣言。其中規定,一切參加戰爭的南方同胞,只要宣誓忠誠于國家、承認廢除奴隸制,都可以得到原諒。林肯提出這一宣言的主要目的是(  )
A.維護國家統一 B.推進西進運動 C.完善法律制度 D.促進工業發展
【答案】A
【解析】1863年底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林肯提出宣言赦免參與戰爭的南方同胞,意在爭取南方民眾支持,減少統一阻礙,維護國家統一,故選A項;西進運動主要指美國東部居民向西部地區遷移開拓,與宣言赦免南方同胞無關,排除B項;宣言要求宣誓涉及法律程序,但主要目的是政治重建而非完善法律制度,材料焦點是寬恕條件非法律改革,排除C項;工業發展是北方經濟優勢,但宣言旨在統一國家結束戰爭,非直接促進工業,材料無相關內容,排除D項。
1.(2024·海南中考·18)“……奴隸制已經開始威脅到它一手創造的繁榮,因為南方棉花獨特的政治經濟與剛剛出現的自由勞動和北方國內工業化的政治經濟相沖突。”材料揭示了美國內戰爆發的原因是(  )
A.美利堅民族的形成 B.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
C.南方軍隊挑起戰爭 D.南北政治經濟的矛盾
【答案】D
【解析】題目材料指出南方棉花經濟依賴奴隸制,而北方工業化發展需要自由勞動力,兩者政治經濟模式沖突激化矛盾,導致內戰,故選D項;美利堅民族形成于獨立戰爭時期,與內戰背景無關,排除A項;林肯當選是內戰導火索,但材料未提及選舉事件,排除B項;南方挑起戰爭是內戰爆發的直接行動,材料側重分析深層矛盾而非戰爭過程,排除C項。
2.(2024·江蘇鹽城中考·17) 馬丁·路德·金說:“100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簽署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但100年后的今天,我們必須面對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黑人依然沒有自由”。材料反映了美國(  )
A.獨立戰爭的緊迫性 B.種族觀念的平等性
C.民主制度的虛偽性 D.南北戰爭的必然性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100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簽署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那就是黑人依然沒有自由”并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了美國民主制度的虛偽性,黑人無法享有和白人相同的權利,故選C項; “獨立戰爭的緊迫性”的說法與題意不符,《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是美國南北戰爭中頒布的,與獨立戰爭沒有直接聯系,排除A項;“種族觀念的平等性”的說法與美國的種族觀念不符,美國種族歧視依然存在,排除B項;“南北戰爭的必然性”的說法不符合題意,南北戰爭的必然性主要表現在南北方制度的不同,題干并未涉及,排除D項。
3.(2024·青海西寧中考·15)美國用了百余年的時間崛起為一個世界性的大國。獨立戰爭的勝利獲得了政治上的主權;美國內戰的勝利維護了國家主權的統一。這兩場勝利都(  )
A.摧毀了封建君主統治的根基 B.成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起點
C.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 D.擺脫了落后農奴制度的束縛
【答案】C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獨立戰爭推翻英國殖民統治,使美國贏得獨立。美國內戰廢除奴隸制度,維護國家統一,兩場戰爭都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障礙,故選C項;美國是從英屬殖民地上建立的國家,沒有封建君主統治,排除A項;獨立戰爭建立了美國的資本主義制度,之后的美國內戰并不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起點,排除B項;19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發展受到落后農奴制度的阻礙,與美國無關,排除D項。
4.(2024·山東德州中考·19)下面兩個文件的頒布(  )
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農奴在獲得解放的同時,可以得到一份土地,但是必須出錢贖買。 ——1861年廢除農奴制法令 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軍隊。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A.表明兩國的改革或革命都具有徹底性
B.推動兩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
C.都為本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
D.都標志著本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
【答案】C
【解析】據材料“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俄國1861年改革使農奴獲得人身自由,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自由勞動力,美國《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使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獲得自由,為北方工業發展提供自由勞動力,兩個文件的頒布相同點是都為本國經濟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故選C項;俄國1861年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美國南北戰爭種族歧視問題仍然存在,都具有徹底性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俄國1861年改革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美國在獨立戰爭后就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排除B項;俄國1861年改革是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不是資產階級革命,排除D項。
5.(2024·廣東廣州中考·22)抓住關鍵詞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與下列關鍵詞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
種植園經濟 南北矛盾 廢奴運動 《宅地法》
A.英國1640年革命 B.美國內戰
C.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 D.日本明治維新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期,美國南北兩種經濟制度在奴隸制廢存問題上矛盾尖銳,美國南北戰爭爆發。戰爭初期,由于南方準備比較充分,而北方由于準備不足和缺乏優秀將領,導致北方在戰爭初期一再失利。1862年,聯邦政府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扭轉了戰場形勢,頒布了《宅地法》,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1865年,北方取得了南北戰爭的勝利。美國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經過南北戰爭,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故選B項;英國1640年革命是由于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不是南北矛盾,排除A項;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農奴獲得自由,但與“南北矛盾”“《宅地法》”無關,排除C項;從1868年起,明治政府開始實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為榜樣,全面改造日本,史稱“明治維新”,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
6.(2024·山東聊城中考·22)林肯在一次演講中說:“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狀態。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這說明林肯在美國內戰中的首要目標是(  )
A.緩和南北矛盾 B.廢除奴隸制度 C.促進經濟發展 D.維護國家統一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在林肯的這段演講中,他用“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來比喻美國當時的狀態,強調如果國家處于分裂狀態,就無法保持穩定和發展。他明確表示不希望聯邦解散,也不希望國家崩潰,而是希望國家能夠停止分裂。這表明他的首要目標是維護國家的統一,防止國家因南北矛盾而分裂,故選D項;“緩和南北矛盾”雖然是林肯的一個目標,但不是他在內戰中的首要目標,排除A項;“廢除奴隸制度”是林肯的一個重要政策,但在他的演講中,這并不是他提到的首要目標,排除B項;“促進經濟發展”雖然是林肯關注的一個方面,但在這次演講中并未被特別強調,排除C項。
7.(2024·天津中考·22)林肯在一次講演中說:“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林肯認為當前的首要目標是(  )
A.推翻殖民統治 B.推翻幕府統治
C.維護國家的統一 D.維護種植園經濟
【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 ,南北戰爭前,美國北方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都得到了發展.兩種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了南北戰爭的爆發,材料中“半奴隸狀態”指南方的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半自由狀態”指北方的資本主義經濟,面對這個局面,根據材料“我不期望聯邦解散……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并結合所學可知,美國總統林肯最重要的目的是維護國家的統一,故選C項;北美獨立戰爭的目標是推翻英國殖民統治,排除A項;推翻幕府統治是日本的倒幕運動,排除B項;林肯主張廢除種植園經濟,廢除奴隸制,不是維持,排除D項。
8.(2024·福建中考·25)“南部的領導人決定,禁止廢奴主義者的著作在南部流傳”,種族主義者“搶走了從北部流入的反奴隸制的報紙,并且在廣場上當眾把它們燒毀。此后,南部許多城市競相效仿。”這可直接用于研究(  )
A.拉美獨立運動 B.南北戰爭 C.明治維新 D.十月革命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種族主義者‘搶走了從北部流入……南部許多城市競相效仿’”可知,南方城市主張奴隸制度,北方城市反對奴隸制度,結合所學可知這種情況與美國南北戰爭有關,這是美國歷史上維護聯邦統一與主權完整的統一戰爭,也是一場解放黑人的革命戰爭,參戰雙方中的北方美利堅合眾國反對奴隸制,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堅持奴隸制,故選B項;拉美獨立運動是在拉丁美洲發生的一系列西屬美洲對西班牙帝國的戰爭,反對的是殖民統治,不是奴隸制,排除A項;明治維新是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下進行的一場全面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追求的是近代化而非廢除奴隸制,排除C項;十月革命是俄國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聯合貧農所完成的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推翻了沙俄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排除D項。
9.(2024·四川廣安中考·9)美國內戰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因為經過這場戰爭,美國(  )
A.推翻了英國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獨立
B.摧毀了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
C.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
D.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
【答案】C
【解析】據所學可知,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它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故選C項;美國獨立戰爭推翻了英國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獨立,排除A項;法國大革命,摧毀了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排除B項;日本明治維新期間,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排除D項。
10.(2024·內蒙古赤峰中考·16)有學者稱,他帶領美國人民走出了那段國家將要分裂和前景黯淡無光的日子,他維護統一的意志,至今也沒有任何記錄證明他對此放棄過。材料中的“他”(  )
A.領導了美國獨立戰爭 B.發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C.起草了《獨立宣言》 D.領導了美國走出經濟大危機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他帶領美國人民走出了那段國家將要分裂和前景黯淡無光的日子”“他維護統一的意志”并結合所學可知,題干材料的“他”是林肯,維護了美國統一,他發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故選B項;華盛頓領導美國獨立戰爭,排除A項;杰斐遜起草了《獨立宣言》,排除C項;羅斯福領導了美國走出經濟大危機,排除D項。
1.(2023·遼寧鞍山中考·22)“美國公民只要交納10美元登記費,就可以在美國西部得到一塊不超過160英畝的土地。”據此推斷,該內容出自(  )
A.《大憲章》 B.《權利法案》 C.《人權宣言》 D.《宅地法》
【答案】D
【解析】據材料可知,其主要和《宅地法》有關,1862年,聯邦政府審時度勢,頒布了《宅地法》,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故選D項;英格蘭曾在1215年頒布《大憲章》,維護教俗貴族的特權,與美國無關,排除A項;《權利法案》是1689年,英國議會通過的法律文獻,標志英國逐步確立君主立憲制,與美國無關,排除B項;1789年8月,法國制憲議會通過了《人權宣言》,宣告了人權、法治、自由、分權、平等和保護私有財產等基本原則,與美國無關, 排除C項。
2.(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24)《宅地法》規定:凡年滿21歲……,沒有參加過叛亂,而且獲得土地以墾殖為目的的美國公民,只要交納10美元登記費,就可以在美國西部得到一塊不超過160英畝的土地。由此可知,《宅地法》對美國經濟發展的作用是(  )
A.調動了黑人奴隸積極性 B.增強了北方軍隊戰斗力
C.促進了美國西部的開發 D.提高了聯邦政府支持率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可以在美國西部得到一塊不超過160英畝的土地”,結合所學可知,《宅地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去西部墾殖的農民的土地要求,確立了小農土地所有制,為美國西部開發創造了有利條件,故選C項;根據所學可知,1862年美國頒布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廢除奴隸制,有利于調動黑人參戰熱情,與《宅地法》無關,排除A項;問的是美國《宅地法》對經濟發展的作用,而不是軍事上的增強了北方軍隊戰斗力,排除B項;材料《宅地法》強調的是經濟作用,而不是政治效應,所以“提高了聯邦政府支持率”不符合材料信息主旨,排除D項。
3.(2023·遼寧大連中考·10)林肯發表演說:“……直到我國的憲法保證言論自由,直到整個遼闊的國土上在陽光和雨露下勞動的只有自由的工人。”材料表明他主張(  )
A.大力推行地稅改革 B.反抗英國殖民統治
C.打擊歐洲封建勢力 D.廢除黑人奴隸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直到整個遼闊的國土上在陽光和雨露下勞動的只有自由的工人” ,根據所學可知,這是林肯1858年的總統競選演講內容,表明林肯“爭取自由和廢除奴隸制而斗爭”,說明林肯主張廢除黑人奴隸制度,故選D項;日本1868年明治維新大力推行地稅改革,排除A項;北美獨立戰爭反抗英國的殖民統治,排除B項;法國拿破侖戰爭沉重地打擊歐洲封建勢力,排除C項。
4.(2023·山東青島中考·34)歷史漫畫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如圖漫畫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英國“光榮革命” B.美國獨立戰爭
C.俄國農奴制改革 D.美國內戰
【答案】D
【解析】據漫畫可知,這是南北方關于奴隸制存廢問題的矛盾,結合所學可知,反映的歷史事件是美國內戰,故選D項;英國“光榮革命”是議會發動政變,廢除國王詹姆士二世,迎接其女兒及女婿入主英國的事件,標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束,與漫畫內容無關,排除A項;美國獨立戰爭是北美13個州反對英國殖民統治,要求民族獨立,與漫畫內容無關,排除B項;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農奴獲得人身自由,與漫畫內容無關,排除C項。
5.(2023·黑龍江大慶中考·36)1860年,共和黨候選人林肯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主張限制奴隸制的發展,這成為南方奴隸主發動戰爭的借口。這場戰爭史稱(  )
A.“光榮革命” B.獨立戰爭 C.法國大革命 D.“南北戰爭”
【答案】D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860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林肯主張限制奴隸制的發展,這成為南方奴隸主發動戰爭的借口,1861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戰爭,美國內戰爆發,史稱“南北戰爭”,故選D項;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推翻了復辟王朝的統治,資產階級階級與新貴族聯合掌權,排除A項;1775—1783年,北美獨立戰爭,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排除B項;1789年,巴黎人民發動武裝起義,攻占了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爆發,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排除C項。
6.(2023·四川攀枝花·23)“林肯反對奴隸制,但他把奴隸制看作是次要問題。……他的主要目的是美國不應該被分裂成顯然不同而相互傾軋的兩個部分。”材料表明當時美國(  )
A.政治體制轉變 B.國家統一為重 C.獨立戰爭勝利 D.種族歧視消除
【答案】B
【解析】據材料林肯“把奴隸制看作是次要問題”,“他的主要目的是美國不應該被分裂成……兩個部分”可知,當時美國以國家統一為重,故選B項;材料不涉及美國政體的變化,美國聯邦制共和政體是1787年憲法確定的,之后沒有改變,排除A項;獨立戰爭取得勝利的時間是1783年,當時美國獨立戰爭早已勝利,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種族歧視消除,美國的種族歧視至今尚未消除,排除D項。
7.(2023·江蘇泰州中考·21)“如果這個國家可以分裂為兩個,就可以分裂成3個、4個、6個、12個,林肯政府發動戰爭的理由是,南方違背了國家的統一,違背了憲法和多數人統治的原則。”這段話表明美國南北戰爭的主要目的是(  )
A.廢除黑人奴隸制 B.維護國家統一
C.為緩和南北矛盾 D.建立世界霸權
【答案】B
【解析】據材料關鍵詞“分裂”“林肯”“統一”可知,材料在重點強調林肯發動戰爭是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故選B項;黑人奴隸制的存廢問題是南北方矛盾的焦點,不是戰爭的目的,排除A項;戰爭爆發意味著南北方矛盾激化,且不是材料側重強調的,排除C項;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清除了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與建立世界霸權無關,排除D項。
8.(2023·安徽中考·14)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非白人有一半以上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黑人失業率競是白人失業率的兩倍。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有28%的黑人家庭生活在貧困當中,但白人家庭只有10%為貧困戶。這表明當時美國(  )
A.經濟危機嚴重 B.霸權地位不斷衰落
C.人地矛盾凸顯 D.種族問題依然存在
【答案】D
【解析】據“黑人失業率竟是白人失業率的兩倍”“有28%的黑人家庭生活在貧困當中”可知,其反映當時黑人的生活條件比較差,地位比較低,表明當時美國種族問題依然存在,故選D項;經濟危機是在20世紀30年代,排除A項;材料主要涉及美國內部的貧富差距矛盾和種族歧視問題,與政治領域的霸權主義無關,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黑人白人的貧困率,并未提及土地的內容,未能體現人地矛盾,排除C項。
9.(2023·內蒙古包頭中考·9)19世紀中期,東西半球的俄國和美國分別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勞動力都獲得了解放。這是(  )
A.種植園經濟發展的需要 B.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產物
C.克里木戰爭失敗的影響 D.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
【答案】D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61年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推動了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美國內戰中,林肯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扭轉了北方軍隊在戰場上被動的局面美國內戰以北方的勝利告終,美國內戰實質上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由此可知,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結果,故選D項;美國內戰前,南方實行的是種植園經濟,美國南北方不同的經濟類型的發展,加劇了南北矛盾,排除A項;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促使了世界殖民體系瓦解,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沙皇的在克里木戰爭中的失敗,使得它的君主專制制度在國內外的威信掃地,從而加速了1859—1861年革命形勢的到來,也促進了農奴制度的衰敗,這與材料中美國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沒有關聯,排除C項。
10.(2023·山東聊城中考·21)林肯政府1863年頒布的《大赦與重建宣言》中指出,一切參加叛亂的人,只要宣誓忠誠并捍衛美國憲法和聯邦政府,遵守和支持國會和總統所頒發的關于奴隸制問題的法律和宣言,將一律獲得總統的赦免。林肯政府此舉的主要目的是(  )
A.維護國家統一 B.謀求國家獨立
C.瓦解種植園經濟 D.確立共和制度
【答案】A
【解析】 據“遵守和支持國會和總統”“關于奴隸制問題的法律和宣言”可知,林肯政府為阻止南北分裂,在北方戰勝南方政府取得勝利之后,頒布了有利于南方重建的《重建與大赦宣言》,主要目的是維護國家統一,故選A項;林肯政府當政前,美國已經通過獨立戰爭實現獨立,排除B項;林肯政府此舉的主要目的是維護國家統一,“瓦解種植園經濟”與“宣誓忠誠并捍衛美國憲法和聯邦政府”不符,排除C項;美國1787年憲法已經確立共和制度,排除D項。
11.(2023·四川遂寧中考·9)光明中學歷史學科社團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內戰和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進行了資料查閱,課上同學們進行了小結發言(如表),其中屬于觀點的是(  )
學生 發言
甲同學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
乙同學 美國內戰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丙同學 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
丁同學 1862年聯邦政府發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A.甲同學 B.乙同學 C.丙同學 D.丁同學
【答案】B
【解析】據“觀點”可知,觀點指的是人們對某一事物的看法、評價。“美國內戰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這是對美國內戰所持的看法與評價,屬于觀點,故選B項;“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1862年聯邦政府發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均是對相關歷史事件的客觀陳述,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不帶有個人主觀看法,不屬于觀點,排除A項、C項、D項。
12.(2023·江蘇蘇州中考·21)制作年代尺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圖年代尺反映了(  )
A.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 B.美國南北戰爭的過程
C.俄國1861年改革的性質 D.日本明治維新的結果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林肯發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61年至1865年期間,林肯領導的北方政府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取得了南北戰爭的勝利,維護了美國的統一,綜合材料的年代尺,可知反映的是美國南北戰爭的過程,故選B項;獨立戰爭發生于1775年至1783年,排除A項;俄國1861年改革的性質,與材料反映的美國南北戰爭的過程無關,排除C項;日本明治維新的結果,與材料反映南北戰爭的過程無關,排除D項。
13.(2023·黑龍江哈爾濱中考·18)19世紀60年代開始,全球范圍內發生了一系列影響世界發展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如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等。這反映了(  )
A.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B.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
C.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D.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答案】D
【解析】據所學可知,19世紀60年代,隨著工業革命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完成,引發了三股世界潮流,其中之一是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擴展,代表性的事件是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故選D項;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發生在17—18世紀歐美地區,代表性事件是英美法資產階級革命,排除A項;工業革命的完成引發的第二股世界潮流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代表性事件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國際的成立和巴黎公社,排除B項;工業革命的完成引發的第三股世界潮流是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代表性事件是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排除C項。
14.(2023·重慶(B卷)中考·14)如圖所示漫畫于1865年10月刊登在英國的《笨拙》雜志上,主題是當年發生于美國的重大事件。畫中舉著酒杯的軍人對對方說道:“噢,兄弟,我們沒法都獲勝。讓我們握個手,喝點酒吧。”下列對該漫畫的解讀準確的是(  )
A.兩位軍人分別代表北美大陸軍和英國殖民者
B.向全世界宣告美國南北戰爭北方獲勝的消息
C.顯示了南北戰爭后北方軍人向南方軍人示威
D.雙方的握手代表美國南北攜手共同走向統一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1865年10月”“發生于美國的重大事件”結合所學可知,1865年發生在美國的事件是美國南方軍隊投降,美國內戰以北方勝利而告終,避免了美國的分裂。所以雙方的握手代表美國南北攜手走向統一,故選D項;美國內戰是美國南方軍隊與北方軍隊進行的內戰,與英國殖民者無關,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向全世界宣告美國南北戰爭北方獲勝,排除B項;材料中南北雙方最終握手,沒有體現示威,排除C項。
15.(2023·遼寧營口中考·18)歷史史實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或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達。下列表述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
A.英國議會向國王查理一世呈遞《權利請愿書》
B.林肯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
C.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D.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可知,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或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達。“美國內戰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是對美國內戰的評判,屬于歷史評價,故選C項;英國議會向國王查理一世呈遞《權利請愿書》、林肯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意大利宣布無條件投降都是歷史人物或時間的客觀陳述,屬于歷史史實,排除A、B、D三項。
16.(2023·遼寧撫順、本溪、鐵嶺、遼陽、葫蘆島中考·11)林肯在一次演講中說:“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由此判斷,林肯作為總統在內戰中的首要目標是(  )
A.建立君主立憲制 B.維護國家統一
C.廢除黑人奴隸制 D.推翻幕府統治
【答案】B
【解析】據“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可知,林肯在內戰中首要目標是維護國家統一,故選B項;美國成立的是聯邦制共和國,不是君主立憲制,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出廢除黑人奴隸制的信息,排除C項;推翻幕府統治是19世紀日本一部分中下級武士聯合西南強藩和朝廷公卿,發動的倒幕運動,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
17.(2023·湖北黃岡孝感咸寧中考·12)1800年,美國費城的75名自由黑人在向聯邦國會遞交的廢奴請愿書中聲稱:“如果《權利法案》和《獨立宣言》是正確的,我們請求我們作為人類的與生俱來的自由和不可剝奪的權利應該被得到認可。”由此可知,美國的廢奴運動(  )
A.延續了美國的核心政治理念 B.充分調動了黑人奴隸的積極性
C.已經違背了美國的建國原則 D.成為美國南方發動戰爭的借口
【答案】A
【解析】根據所提供的信息,美國費城的自由黑人在廢奴請愿書中引用了《權利法案》和《獨立宣言》,聲稱他們作為人類應該享有與生俱來的自由和不可剝奪的權利。由此可推斷,美國的廢奴運動延續了美國的核心政治理念,并通過這些核心價值觀來爭取廢奴的權利,A選項正確;盡管廢奴運動可能激發了黑人奴隸爭取自由的積極性,但提供的信息并未直接涉及黑人奴隸的積極性,排除B選項;廢奴運動是為了爭取美國核心政治理念中的自由和不可剝奪的權利,因此不符合已違背了美國的建國原則的說法,排除C選項;提供的信息無法推斷出廢奴運動成為美國南方發動戰爭的借口,排除D選項。
18.(2023·重慶(A卷)中考·14)右邊是小勇同學學習美國南北戰爭后制作的思維導圖,從中可以得出南北戰爭的本質是(  )
A.更新行業比重 B.調整生產關系 C.改變國家性質 D.擺脫殖民統治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解讀思維導圖可知,南北戰爭的矛盾焦點是奴隸制的存廢,是北方資本主義與南方種植園經濟之間的矛盾,由此可知,南北戰爭的本質是要調整生產關系,廢除種植園經濟中的奴隸制,發展資本主義,故選B項;奴隸制存廢本質是要調整生產關系,而不是簡單地更新行業比重,排除A項;美國的國家性質并沒有因為南北戰爭而改變,排除C項;美國已經通過獨立戰爭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排除D項。
19.(2023·江蘇連云港中考·15)19世紀60年代,美國、俄國和日本為了解決國內面臨的嚴重危機,各自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其產生的共同作用是(  )
A.實現了民族獨立 B.走上了侵略擴張道路
C.擺脫了殖民統治 D.增強了資本主義力量
【答案】D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美國通過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為資本主義發展掃除了障礙;俄國進行了1861年農奴制改革,推動了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可見,美國、俄國和日本采取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方式應對國內危機,其共同作用是增強了資本主義力量,故選D項;只有日本面臨民族危機,擺脫了淪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排除A項;只有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排除B項;美國南北戰爭、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均與殖民統治無關,排除C項。
二、非選擇題
1.(2025·黑龍江綏化中考·33)變革與社會進步相伴而生,它是歷史前進的動力,是社會演進的重要方式。
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文化直接影響著日本,推動日本進行改革。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中國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摘編自統編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
材料二
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眾以死傷近百人的代價,引發了全國城鄉的暴動,法國大革命開始了。1799年,他發動政變,組成了一個新的政府。為了整理革命以來的立法成果,他主持制定了民法典。1804年,法國改為帝國,他加冕稱帝。
——摘編自統編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
材料三
1860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第16任總統。他主張限制奴隸制的發展,這成為南方奴隸主發動戰爭的借口。戰爭初期北方在軍事上屢屢失利,為了扭轉戰局,林肯發表宣言,調動了黑人奴隸的積極性。這場戰爭以北方獲勝告終,避免了美國分裂。
——摘編自統編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1)材料一中,這一改革史稱什么?這次改革仿效的是中國哪個朝代的典章制度?
(2)材料二中,革命開始的標志是什么?主持制定民法典的是誰?
(3)材料三中,“戰爭”指的是什么?林肯發表了什么宣言?
【答案】
(1)改革:大化改新。
效仿朝代:唐朝(唐)或中國唐朝(唐代)。
(2)開始標志:攻占巴士底獄。
人物:拿破侖。
(3)戰爭名稱:美國內戰或(美國)南北戰爭。
宣言名稱:《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解析】
(1)改革:據材料一“從646年開始,日本仿效中國的典章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可知,這一改革發生在646年,且與日本學習中國制度相關,結合所學知識,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仿照中國唐朝政治經濟制度進行改革,史稱“大化改新”,因此,改革名稱為“大化改新”。
效仿朝代:據材料一“仿效中國的典章制度”和結合所學知識,大化改新以唐朝律令制度為藍本,推行均田制、租庸調制、中央集權制等,因此效仿的朝代是唐朝(唐)或中國唐朝(唐代)。
(2)開始標志:據材料二“1789年7月14日,巴黎民眾以死傷近百人的代價,引發了全國城鄉的暴動,法國大革命開始了”可知,法國大革命的起點是巴黎民眾攻占象征封建專制的巴士底獄,因此,開始標志為攻占巴士底獄。
人物:據材料二“1799年,他發動政變,組成了一個新的政府……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和結合所學知識,1799年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上臺,1804年頒布《拿破侖法典》(即民法典),確立資本主義社會法律規范,因此,主持制定民法典的人物是拿破侖。
(3)戰爭名稱:據材料三“……戰爭初期北方在軍事上屢屢失利……這場戰爭以北方獲勝告終,避免了美國分裂”可知,這場戰爭是因南北雙方在奴隸制存廢問題上的矛盾激化而爆發的內戰,結合所學知識,1861—1865年美國爆發南北戰爭(或美國內戰),北方獲勝維護了國家統一,因此,戰爭名稱為美國內戰或南北戰爭。
宣言名稱:據材料三“林肯發表宣言,調動了黑人奴隸的積極性”和結合所學知識,1862年林肯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獲得自由,此舉極大調動了黑人奴隸參戰積極性,成為扭轉戰局的關鍵,因此,宣言名稱為《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2.(2025·云南中考·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美國鐵路發展小史
1828年美國開始鋪設第一條鐵路、第二年將蒸汽機車用于鐵路運輸,美國最早的機車是由英國引進的,這種機車非常笨重,加上美國地形峙嶇不平,轉彎角度大,美國工程師將火車頭設計成封閉式的駕駛室,車輪上裝轉向器,機車下安裝平衡桿,這樣機車重量的分布就更均勻了。機車的研制和改進推動了鐵路運輸迅猛發展。
聯邦政府制定包括贈予土地。財政補貼等十分優惠的政策,刺激鐵路公司多建鐵路。到1850年時,美國的鐵路總長度已躍居世界首位。1862年,為了開發西部,對付叛亂的南部各州,林肯總統批準修建太平洋鐵路,1869年該鐵路完工。從中國招募來的華工,為該鐵路修筑難度最大的西段工程做出了重大貢獻,很多華工死在工地上。
1870年美國鐵路總長5萬多英里,可以繞地球兩周,1890年增加到15萬英里,鐵路運輸逐步成為主要的運輸手段。20世紀初,美國鐵路支線遍布全國并形成網絡,一個統一的國內市場也最終形成。鐵路業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帶動了機器制造業、鋼鐵業、煤炭業、建筑業等的大發展。
——摘編自錢乘旦《世界現代化歷程》顧寧《美國鐵路與經濟現代化》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簡要分析美國鐵路發展的原因。(8分)
(2)通過《近代美國鐵路發展小史》一文并結合所學,概括寫作“小史”的方法。(6分)
【答案】
(1)美國鐵路發展的原因:
技術創新:改進蒸汽機車(如封閉式駕駛室、轉向器),適應美國地形,推動鐵路運輸效率提升。
政策支持:聯邦政府贈予土地、財政補貼,刺激鐵路公司大規模修建。
開發西部與內戰需求:1862年太平洋鐵路的修建旨在開發西部和應對南方叛亂,政府推動力度大。
勞動力支持:招募華工參與鐵路建設,尤其是西段艱難工程。
經濟發展驅動:鐵路帶動機器制造、鋼鐵、煤炭等產業發展,形成統一國內市場,促進經濟繁榮。
(2)寫作“小史”的方法:
時間線索清晰:按時間順序(1828年、1850年、1869年等)梳理發展歷程,體現階段性。
重點事件突出:如太平洋鐵路修建、華工貢獻、里程躍居世界首位等關鍵事件。
因果關系分析:分析技術、政策、經濟等因素對鐵路發展的影響,體現歷史邏輯。
多角度切入:涉及技術改進、政府政策、社會影響(如市場形成、產業帶動)等方面。
史料支撐:引用具體數據(里程數、時間節點)和實例(華工參與),增強可信度。
【解析】
(1)美國鐵路發展的原因: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美國鐵路發展的原因如下:據材料“美國工程師將火車頭設計成封閉式的駕駛室……這樣機車重量的分布就更均勻了”和結合所學工業革命時期的技術革新浪潮知識可知,技術創新是重要原因;據材料“聯邦政府制定包括贈予土地、財政補貼等十分優惠的政策,刺激鐵路公司多建鐵路”,可得出政策支持是關鍵原因;據材料“為了開發西部,對付叛亂的南部各州,林肯總統批準修建太平洋鐵路”和結合所學美國內戰(1861—1865)和西進運動的需求知識可知,開發西部與內戰需求;據材料“從中國招募來的華工,為該鐵路修筑難度最大的西段工程做出了重大貢獻”,可得出勞動力供應充足是直接原因;據材料“鐵路業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帶動了機器制造業、鋼鐵業、煤炭業、建筑業等的大發展”和結合所學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美國經濟騰飛知識,可知經濟發展驅動是深層原因。
(2)寫作“小史”的方法:通過《近代美國鐵路發展小史》一文并結合所學,材料以時間順序展開,突出事件、數據、因果等,所學知識涉及歷史編纂學原則,如時序性、多維度分析等,答案需引用材料例證,可從時序敘事、重點突顯、因果分析、多維視角、史料支撐等方面概括寫作“小史”的方法,如時間線索清晰:按時間順序(1828年、1850年、1869年等)梳理發展歷程,體現階段性;
重點事件突出:如太平洋鐵路修建、華工貢獻、里程躍居世界首位等關鍵事件;
因果關系分析:分析技術、政策、經濟等因素對鐵路發展的影響,體現歷史邏輯;
多角度切入:涉及技術改進、政府政策、社會影響(如市場形成、產業帶動)等方面;
史料支撐:引用具體數據(里程數、時間節點)和實例(華工參與),增強可信度。
1.(2024·山西中考·17) 生態文明·綠色發展。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華倫理 生態主張
“仁” 質于愛民以下,至于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以為人? ——《春秋繁露》
“義” 地力之生物有大數,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不節,則常不足。 ——《資治通鑒》
“禮”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砍伐工具),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gǔ,捕魚的網),以咸魚鱉之長。 ——《逸周書》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華倫理所蘊含的生態價值觀。
材料二
機器時代的“享受” 19世紀中后期英國議會頒布的法律法規(部分) ·1847年《河道法令》,禁止污染任何作為公共供水的水源 ·1848年《公共衛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廢棄物集中處理 ·1855年《首都管理法案》《消除污害法案》,規定成立首都工務委員會,負責房屋、供水、排水系統建設與管理 ·1875年《公共衛生法》,匯集了以前同類法規,覆蓋面廣、內容完善,世界上第一個公共衛生系統建立
(2)根據材料二,概括英國環境治理的特點,并分析英國制定此類法律法規的原因。
材料三
大平原地處美國中西部,19世紀中葉之前,被標示為“美洲大荒漠”。從19世紀中期以來,美國政府通過實施《宅地法》、向鐵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來定居。這里被宣傳為“西部花園”、“農業天堂”,也得益于那一時期鐵路的貫通、旱作農業技術的進步和農業機械的應用。
近一個多世紀以來,該農業地區災難屢見不鮮,最嚴重的發生在1930年代。經濟凋敝、社會動蕩,農場大量破產,數十萬人流離失所。嚴重的生態災難和1930年代大蕭條同時出現,實際上表明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體系已經深陷困境。
——摘編自高國榮《環境史視野下的災害史研究:以美國大平原農業開發為例》
(3)材料三中,美國中西部由“荒漠”變“天堂”的原因有哪些?并簡述美國政府是如何應對1930年代的困境的。
【答案】
(1)生態價值觀:關愛動物,熱愛自然;對自然不過度開發,取之有度,有節制;遵循客觀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等。
(2)特點:加強立法,用法律保障環境的治理;環保法律內容廣泛,覆蓋面廣,形成法律體系;先發展后治理等。
原因:工業革命后,蒸汽機的大量使用,煤炭燃燒導致污染嚴重;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帶來了人口增長,給環境造成負擔;英國民主政治建設、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等。
(3)原因:南北戰爭期間頒布《宅地法》、向鐵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帶來大量勞動力;鐵路的貫通、旱作農業技術進步和農業機械的應用。
應對:實行羅斯福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緩解了危機;頒布《農業調整法》,加強對農業指導,促進了農業經濟恢復;實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植樹造林,增加了就業;調整勞資關系,完善社會保障等。
【解析】
(1)生態價值觀:根據材料一“質于愛民以下,至于鳥獸昆蟲莫不愛”可得出,關愛動物,熱愛自然;根據材料一“取之有度……則常不足”可得出,對自然不過度開發,取之有度,有節制;根據材料一“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咸魚鱉之長”可得出,遵循客觀自然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等。
(2)特點:根據材料二“1847年《河道法令》……《消除污害法案》”等概括得出,加強立法,用法律保障環境的治理;根據材料二“匯集了以前同類法規……世界上第一個公共衛生系統建立”概括得出,環保法律內容廣泛,覆蓋面廣,形成法律體系;根據材料二“19世紀中后期英國議會頒布的法律法規”及所學知識,19世紀中期英國基本完成工業革命,因此英國走的是先發展后治理的道路等。
原因:根據材料二“機器時代的‘享受’”及所學知識,工業革命后,蒸汽機的大量使用,煤炭燃燒導致污染嚴重;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帶來了人口增長,給環境造成負擔;英國民主政治建設、法律制度的不斷完善;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等。
(3)原因:根據材料三“從19世紀中期以來,美國政府……政策措施吸引移民前來定居”可得出,南北戰爭期間頒布《宅地法》、向鐵路公司授地等政策措施帶來大量勞動力;根據材料三“也得益于那一時期鐵路的貫通、旱作農業技術的進步和農業機械的應用”可得出,鐵路的貫通、早作農業技術進步和農業機械的應用。
應對:根據材料三“經濟凋敝、社會動蕩……實際上表明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體系已經深陷困境”及所學知識,面對經濟大危機,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緩解了危機;頒布《農業調整法》,加強對農業指導,促進了農業經濟恢復;實行“以工代賑”,興辦公共工程,植樹造林,增加了就業;調整勞資關系,完善社會保障等。
2.(2024·廣東深圳中考·33)通過城市印記,感悟歷史的變遷。
階段 城市(部分) 城市印記(示例)
①15世紀末以前 佛羅倫薩、巴比倫、雅典、長安 ▲
②16世紀初-19世紀末 倫敦、巴黎、費城、北京 倫敦,英國首都,在近代政治文化影響力巨大,一度成為世界工業中心之一,然而也有一段時間人口擁擠、污染嚴重。
③20世紀初以來 紐約、莫斯科、上海、柏林、萬隆、深圳 紐約,美國大都市,經濟、文化中心,眾多跨國公司和國際組織的總部駐地,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聯合國的總部也在此。
(1)從階段①中任選一個城市,參照②③示例,(仿寫)寫一則城市印記。(4分)
(2)從階段②和階段③的城市印記中任選其一,分析有這樣的城市印記的原因。(4分)
(3)請將“城市:人類______”補充完整,并以此為題,撰寫一則小論文。(8分)
【答案】(16分)
(1)佛羅倫薩:意大利中部的一座城市,托斯卡納區首府,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十五、十六
世紀時歐洲最著名的藝術中心。
巴比倫:兩河流域地區一座古老而又著名的城市,在這里,曾誕生了迄今世界上完整保存下來的最早的法律文獻《漢謨拉比法典》。
雅典:位于希臘的一座著名城市,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即誕生于此,同時,雅典也因其民主政治的發端而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長安:中國一座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漢朝、唐朝的首都,在唐朝時,長安既是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一座著名的國際性大都市。(4分)
(2)階段②: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
階段③:美國綜合國力的強大,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4分)
(3)城市:人類文明的見證者。(2分)
城市,既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一處縮影,也是人類文明的見證位于兩河流域的巴比倫,曾誕生了迄今世界上完整保存下來的最早的法律文獻《漢謨拉比法典》,中國的長安,見證了漢唐雄風。14世紀中葉,隨著工商業經濟的發展,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于佛羅倫薩。深圳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成為“一夜崛起的城市”、中國經濟特區的“窗口"每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城市記憶,也都是人類文明的見證者。(6分)
【解析】
(1)根據所學可知,佛羅倫薩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巴比倫是古代兩河流域的中心,雅典是希臘最著名的城邦,長安是聞名于世的國際大都市。任選其一,進行論述即可。
例如佛羅倫薩:意大利中部的一座城市,托斯卡納區首府,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十五、十六世紀時歐洲最著名的藝術中心。
巴比倫:兩河流域地區一座古老而又著名的城市,在這里,曾誕生了迄今世界上完整保存下來的最早的法律文獻《漢謨拉比法典》。
雅典:位于希臘的一座著名城市,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即誕生于此,同時,雅典也因其民主政治的發端而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長安:中國一座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城市,漢朝、唐朝的首都,在唐朝時,長安既是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一座著名的國際性大都市。
(2)原因;據所學可知,倫敦和紐約分別是英國和美國的著名城市,通過簡述英美的在近現代的發展歷程,證實倫敦和紐約的繁榮。階段②倫敦的發展是由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 階段③紐約的城市印記是因為美國綜合國力的強大,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
(3)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城市的發展,促使人類的生活家園更美好繁榮,體現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提出主題,城市:人類文明的見證者。
城市,既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一處縮影,也是人類文明的見證位于兩河流域的巴比倫,曾誕生了迄今世界上完整保存下來的最早的法律文獻《漢謨拉比法典》,中國的長安,見證了漢唐雄風。14世紀中葉,隨著工商業經濟的發展,以人文主義為核心的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于佛羅倫薩。深圳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成為“一夜崛起的城市”、中國經濟特區的“窗口"每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城市記憶,也都是人類文明的見證者。
3.(2024·河北中考·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材料一
1783年獨立戰爭的勝利,并不意味著新國家的建成,因為在北美這片土地上從未存在過一個統一的國家。在邦聯條例控制下的脆弱的中央政府,甚至缺乏滿足國家最低需要的權力支持……直至1789年——根據1787年美國憲法產生了聯邦政府,這一中央政府凌駕于各州之上,它有足夠的力量建立并維持國家的統一與穩定。
——摘編自詹姆斯·柯比·馬丁《美國史》等
材料二
美國歷任總統中,很少有人處理過林肯所面對的危機。他剛當選,南部一些州紛紛退出聯邦,國家就像“房子一樣裂開”;他還未就任,叛亂分子組織的“美利堅聯眾國”即已推舉了自己的正、副總統。他在第一次就職演說中仍寄希望于南部各州回心轉意,一再表示他的政府無意于干涉南部的特殊制度,也不會首先發動攻擊。他同時嚴正地警告說,他決不會對分裂聯邦的行為坐視不管。但他期望的“聯邦大團結的合唱”,卻并未因他這番苦口婆心的規勸而響起,而是經過整整4年血戰后方才重新“響徹云宵”。
——摘編自常冬為《美國檔案》
材料三
美國內戰前,農業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占63%,1900年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達到61%。內戰后持續半個世紀保持4%的平均年經濟增長率,到19世紀末,美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與世界制造業巨頭。
——摘編自錢滿素、張瑞華《美國通史》
(1)據材料一,概括1787年美國憲法實施的意義。
(2)據材料二,指出林肯政府遭遇的危機。并概括林肯政府是如何應對這一危機的。
(3)綜合材料一、二、三和上述問題,談談你從美國的發展中得出的認識。
【答案】
(1)意義:確立了聯邦政府的權威性,維護了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等。
(2)危機:美國面臨分裂的風險。
做法:堅決維護國家統一,領導美國南北戰爭。
(3)認識:國家統一,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林肯等杰出領導人推動社會進步等。
【解析】
(1)意義:據材料一“根據1787年美國憲法產生了聯邦政府……國家的統一與穩定”可知,確立了聯邦政府的權威性,維護了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等。
(2)危機:據材料二“南部一些州紛紛退出聯邦……正、副總統”可知,美國面臨分裂的風險。
做法:據材料二“他決不會對分裂聯邦的行為坐視不管”并結合所學美國內戰的知識可知,堅決維護國家統一,領導美國南北戰爭。
(3)認識:據材料三“1900年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達到61%”“美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與世界制造業巨頭”可知,國家統一,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據材料二“他決不會對分裂聯邦的行為坐視不管”可知,林肯等杰出領導人推動社會進步等。
4.(2024·四川內江中考·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分)
材料一
《拿破侖法典》是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成果。《法典》有1/3條文,從不同角度保護私有制不可侵犯;《法典》確認了契約自由原則,有1000多條文維護自由買賣和雇傭關系。它破除了封建立法原則,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是資本主義國家最早的民法典。
——摘編自《拿破侖法典》
材料二
1863年1月1日起,凡在當地人民尚在反抗合眾國的任何一州之內,或一州的指明地區之內,為人占有而做黑奴的人們都應在那時及以后永遠獲得自由;合眾國政府行政部門,包括海陸軍當局,將承認并保障這些人的自由,當他們或他們之中的任何人為自己的自由而作任何努力時,不作任何壓制他們的行為。
——摘編自《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的《法典》頒布于哪一年?其體現了哪些資本主義的立法原則?簡述這一《法典》的重大影響。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的《宣言》是哪一國家發布的文件?其發布者是誰?概括《宣言》的主要內容,簡述這一《宣言》的重要影響。
【答案】
(1)1804年。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原則;契約自由原則。《拿破侖法典》破除了封建立法原則,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
(2)美國。林肯。主張所有美利堅聯邦叛亂下的領土之黑奴應享有自由,但豁免對象不包含未脫離聯邦的邊境州,以及聯邦掌控下的諸州。《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在全國引起巨大的反響,黑人奴隸歡慶解放,積極參加北方軍隊,北方獲得雄厚的兵源,戰爭形勢開始有利于北方。
【解析】
(1)時間:結合所學可知,法國大革命期間,拿破侖主持制定了民法典,名為《拿破侖法典》,體現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則。這部法典于1804年頒布實施。
原則:據材料一“從不同角度保護私有制不可侵犯”可知,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原則;據材料一“《法典》確認了契約自由原則”可知,契約自由原則。
影響:據材料一“破除了封建立法原則……是資本主義國家最早的民法典”并結合所學可知,《拿破侖法典》破除了封建立法原則,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
(2)國家和發布者:據材料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并結合所學可知,美國內戰期間,林肯發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軍隊。
主要內容:據材料二“為人占有而做黑奴的人們……不作任何壓制他們的行為”可知,主張所有美利堅聯邦叛亂下的領土之黑奴應享有自由,但豁免對象不包含未脫離聯邦的邊境州,以及聯邦掌控下的諸州。
影響:結合所學可知,《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在全國引起巨大的反響,黑人奴隸歡慶解放,積極參加北方軍隊,北方獲得雄厚的兵源,戰爭形勢開始有利于北方。
5.(2024·四川涼山中考·15)閱讀下列材料。(6分)
某九年級同學在歷史復習中整理了部分知識(如表):
歷史事件名稱 ① 美國內戰
主要人物 華盛頓 林肯
發生的根本原因 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 南方奴隸制種植因經濟和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兩種經濟類型之間的矛盾
頒布的重要文件 《獨立宣言》 《宅地法》②
性質 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共同作用 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1)請補充上表中①②處的名稱,并為該表提煉一個主題。
(2)根據所學,任選其中一個歷史事件,分析該事件為什么能促進美國資本主義發展?
【答案】
(1)①美國獨立戰爭;②《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主題:美國資產階級革命。
(2)事件及原因:美國獨立戰爭:英國殖民統治嚴重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美國獨立戰爭維護了國家獨立,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美國內戰: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嚴重阻礙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美國內戰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統一,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解析】
(1)①據表格信息“華盛頓”“《獨立宣言》”等信息可知,1775年4月,波士頓附近來克星頓的民兵與英軍發生沖突,美國獨立戰爭由此開始,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闡述了人民主權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美國誕生后,以華盛頓為總司令的大陸軍又經過幾年艱苦斗爭,于1781年打敗了英國軍隊,因此①為美國獨立戰爭;②據表格信息“美國內戰”可知,美國內戰中,林肯發表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軍隊,因此②為《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主題:據表格信息“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可知,美國獨立戰爭和美國內戰都是美國資產階級革命,因此可以擬定主題為:美國資產階級革命。
(2)事件及原因:選擇其中一個事件說明即可,如選擇美國獨立戰爭,結合所學可知,英國殖民統治嚴重阻礙北美資本主義的發展,美國獨立戰爭維護了國家獨立,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如選擇美國內戰,結合所學可知,奴隸制種植園經濟嚴重阻礙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美國內戰廢除了黑人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統一,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6.(2024·重慶中考(A卷)·17)建筑承載歷史價值,某校九年級(1班)以“建筑與時代”為主題,開展了探究學習,請你完成相關任務
埃及金字塔 羅馬大競技場 開封大相國寺 北京故宮
(1)對圖片所示建筑的外部特征,除高度、顏色方面外,我們還可以從哪些方面去考察?
(2)小王同學準備今年暑假外出研學,請你從以上四幅圖片中為他推薦一個景點,并說明理由。
【任務二 探近代建筑】
1865年4月,美國總統林肯遭遇暗殺身亡,他的去世引起美國千百萬人的哀痛。圖為1922年美國在華盛頓建成的林肯紀念堂
解放碑是重慶市的標志建筑物之一,1941年底落成,命名為“精神堡壘”,激勵中華民族奮力抗爭以取得勝利。抗戰勝利后改名為“抗戰勝利紀功碑”,1950年由劉伯承改題為“人民解放紀念碑”。
(3)根據任務二的圖文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以下表述的正誤。你認為正確,請在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填“√”;不正確,請在對應題號后的橫線上填“×”。
A.“解放碑曾被命名為‘精神堡壘’和‘抗戰勝利紀功碑’”的表述屬于歷史解釋。(  )
B.兩座不同風格的建筑都承載著人們對正義、進步事業支持的情感。(  )
(4)請從任務二中任選一幅圖片并結合所學,探究修建該建筑的歷史原因。
【任務三 析現代建筑】
圖一 美麗鄉村
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的居住情況明顯好轉。農房屋以鋼筋水泥、琉璃瓦等代替了以前的土木建材。在一些富裕農村,建起了漂亮的住宅小區。小區供水、供電、供氣、環保、通訊等基礎設施齊全,還建有球場、圖書室、文化廣場等設施。
圖二 上海中心大廈
2017年開始運營的“上海中心大廈”位于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是一幢集商務、辦公、酒店、商業、娛樂、觀光等功能的超高層建筑,建筑總高度632米,總建筑面積57.8萬平方米。為滿足節能的需要,大廈以旋轉、不對稱的外部立面,減少了大樓結構的風力負荷,同時,其內部結構創新設計減少了對能源的消耗。
圖三 中國國家版本館文瀚閣
2022年7月開館的中國國家版本館是國家版本資源總庫和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時代表達,也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依托。其標志性建筑文瀚閣借鑒了敦煌莫高窟九層樓的神韻,讓建筑如殿堂般典雅莊重,似禮器般謙遜仁和,充分展現大國形象和新時代風采。
(5)根據任務三的圖文信息,分別概括它們反映出的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新成就,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取得這些成就的時代條件。
【答案】
(1)造型、結構、建筑材料等。
(2)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可以感受古埃及的社公經濟發展水平;領會古埃及國家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了解古埃及高超的建筑技術水平,在科學、文化領域取得的成就等。
羅馬大競技場遺址:是古羅馬的代表性建筑,規模宏大;可以了解古羅馬的競技體育運動;認識古羅馬發達的奴隸制經濟等。
開封大相國寺:是北宋都城開封最繁華的商業區;可以探尋北宋開封商品經濟的發展盛況;感受市民階層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等。
北京故宮:是明清時期的皇家建筑群;可以了解故宮悠久的歷史;感受宏偉輝煌的氣勢;認識建筑群均衡布局的文化內涵等。(選擇任意一個景點回答即可)
(3)A:×;
B:√。
(4)林肯紀念堂: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解放黑人奴隸、掃清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作出了杰出貢獻;銘記歷史,緬懷偉人等。
解放碑:激勵抗戰斗志,堅定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信念;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等。
(S)成就:圖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圖二經濟繁榮,城市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圖三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大大提升。
條件: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改革開放使我國綜合實力增強;人民群眾的智慧創造等。
【解析】
(1)方面:圖中建筑均屬于古今中外著名建筑,對于它們的外觀,還可以從造型、結構、建筑材料等方面進行考察。
(2)說明:本小題為開放性試題,從四幅圖片中任選一幅,介紹它的歷史內涵即可,如選擇埃及金字塔,結合所學古代埃及文明的知識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可以感受古埃及的社公經濟發展水平,領會古埃及國家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了解古埃及高超的建筑技術水平,在科學、文化領域取得的成就等。如選擇羅馬大競技場遺址,結合所學羅馬文明的知識可知,羅馬大競技場是古羅馬的代表性建筑,規模宏大,可以了解古羅馬的競技體育運動,認識古羅馬發達的奴隸制經濟等。如選擇開封大相國寺,結合所學北宋城市發展的知識可知,開封大相國寺是北宋都城開封最繁華的商業區,可以探尋北宋開封商品經濟的發展盛況,感受市民階層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等。如選擇北京故宮,結合所學明清建筑的知識可知,北京故宮是明清時期的皇家建筑群,可以了解故宮悠久的歷史,感受宏偉輝煌的氣勢,認識建筑群均衡布局的文化內涵等。
(3)A:結合所學可知,“解放碑曾被命名為‘精神堡壘’和‘抗戰勝利紀功碑’”的表述屬于歷史史實,歷史解釋更強調評判等,該說法只是陳述史實,不屬于歷史解釋,故A錯誤;
B:結合所學可知,林肯解放了黑人奴隸,解放碑紀念了抗戰勝利,兩座不同風格的建筑都承載著人們對正義、進步事業支持的情感,所以B表述正確。
(4)歷史原因:選擇任務二中的建筑進行說明,如選擇林肯紀念堂,結合所學美國內戰的知識可知,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解放黑人奴隸、掃清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作出了杰出貢獻,銘記歷史,緬懷偉人等。如選擇解放碑,結合所學抗日戰爭的知識可知,解放碑激勵抗戰斗志,堅定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信念,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等。
(S)成就:據材料“在一些富裕農村……文化廣場等設施”可知,圖一反映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據材料“是一幢集商務、辦公、酒店、商業、娛樂、觀光等功能的超高層建筑”等信息可知,圖二反映了經濟繁榮,城市建設取得豐碩成果;據材料“中國國家版本館是國家版本資源總庫和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時代表達,也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依托”可知,圖三反映了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大大提升。
條件: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綜合材料信息從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堅持中國領導等角度說明,如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改革開放使我國綜合實力增強;人民群眾的智慧創造等。
1.(2023·浙江金華中考·9)座座建筑,承載文明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2分)
注:為紀念法國大革命勝利100周年而建,鐵塔在燈光照耀下,璀璨光彩。 圖1 埃菲爾鐵塔 注:為紀念林肯而建,雕像上銘刻著“林肯將永垂不朽,永存人民心里”。 圖2 林肯紀念堂 注:2023年年會上主題為“不確定的世界:團結合作迎挑戰,開放包容促發展”。 圖3 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會址
(1)解碼埃菲爾鐵塔所承載的歷史信息。(4分)
(2)為什么要紀念林肯?談談你的認識。(4分)
(3)圖1、圖2所指向的資產階級革命分別處于資本主義發展的哪個階段?結合圖3概括我們是如何為命運彼此相依的世界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的。(4分)
【答案】
(1)法國大革命勝利,頒布了《人權宣言》;應用了工業革命的成果。
(2)林肯領導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
(3)圖1: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圖2: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堅持合作共贏,建設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建設開放包容的世界等。
【解析】
(1)歷史信息:據圖一中“為紀念法國大革命勝利……”,說明包含了法國大革命的勝利;據圖一中“鐵塔在燈光照耀下,璀璨光彩”,說明埃菲爾鐵塔修建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電力的發明與使用,鋼鐵工業得到新技術改造,說明埃菲爾鐵塔應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2)認識:根據材料中圖二信息“為紀念林肯而建,雕像上銘刻著‘林肯將永垂不朽,永存人民心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美國人民紀念林肯,是因為林肯領導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廢除了黑人奴隸制。
(3)階段:根據圖一信息“……法國大革命勝利……”,結合所學可知,法國大革命正處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階段,所以,圖1: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根據圖二信息“為紀念林肯而建……”,結合所學可知,林肯領導了美國政府取得了南北戰爭的勝利,正處于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階段,所以,圖2: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做法:根據材料中圖三信息“2023年年會上主題為‘不確定的世界:團結合作迎挑戰,開放包容促發展’”,結合所學可知,反映了在新的世界形勢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堅持合作共贏,建設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建設開放包容的世界等。
2.(2023·湖北恩施中考·16)【大國崛起】
材料一
材料二
19世紀中后期,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科學技術迅速應用于生產,使得生產力迅速提高,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工業化,完成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人類進入電氣時代。隨著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壟斷組織形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與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輕工業占主導不同,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重工業有了長足發展,逐步占據主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摘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初中歷史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2022年版)
(1)請為材料一的思維導圖確定一個恰當的主題。指出思維導圖中的美國獨立戰爭與英、法兩國革命在性質上的不同。
(2)結合材料一中英、法、美頒布的法律文獻及革命的影響,概括世界近代政治文明演進的趨勢。
(3)根據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4)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你認為推動國家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主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與擴展;
不同:美國獨立戰爭具有雙重性,既是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2)趨勢:由專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
(3)影響:提高了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4)因素:生產力發展;注重改革創新;政策調整等。
【解析】
(1)主題:據材料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可知,英、法、美通過革命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據材料一“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南北戰爭”“日本明治維新”可知,俄國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使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美國南北戰爭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擺脫了民族危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材料反映的主題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與擴展。
不同:據材料一“宣告北美殖民地獨立”“為資本主義在美國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可知,和英法兩國的革命比較,美國革命的性質上具有雙重性,美國獨立戰爭推翻了英國殖民統治,既是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
(2)趨勢:英國《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美國1787年憲法依據分權制衡原則確立了聯邦制共和國;法國《人權宣言》反對專制特權,是反封建專制的旗幟。以上均體現了世界近代政治文明演進的趨勢由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到民主,彰顯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是近代社會政治發展的必然選擇。
(3)影響:據材料二“使得生產力迅速提高”“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提高了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據材料二“完成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人類進入電氣時代”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據材料二“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使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據材料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4)因素:結合材料所涉及的資產階級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民主法治發展,可圍繞生產力發展、注重改革創新、政策調整等角度回答。
3.(2023·湖南邵陽中考·27)美國前總統卡特曾經說,美國建國以來,僅有16年沒有打仗,是“世界歷史上最好戰的國家”。美國發動或參與的200多場戰爭中,對美國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戰爭主要有:獨立戰爭、美墨戰爭、南北戰爭、美西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等。(14分)
(1)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美國發動或參與的戰爭表格。
名稱 發生時間 性質
A 1775年 民族解放戰爭、資產階級革命
南北戰爭 1861年 內戰、資產階級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戰 B 帝國主義爭霸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全面爆發) C
越南戰爭 1961年 侵略戰爭
(2)在“南北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任選一個,指出其歷史影響。
(3)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日本和德國在美國支持或默許下,大力提高軍力。對此,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曾經直接提醒當今美國政府:德國和日本都在重建軍隊,這對美國來說不是好事。用第二次世界大戰相關史實說明其觀點的正確性。
(4)參與“美國熱衷于發動戰爭原因探討”活動。
菲律賓前總統杜特爾特說:美國之所以要在世界的范圍內制造各種麻煩,甚至于發動戰爭,核心原因就是戰爭能給美國帶來收入。
王兵同學說:戰爭能夠助力美國經濟發展。
你說:__________
【答案】
(1)A—獨立戰爭;B—1914年;C—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2)南北戰爭:美國內戰實質上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經過這次戰爭,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3)史實:為了擺脫1929年爆發的經濟大危機,德國和日本紛紛組建軍隊,走上了對外擴張的法西斯道路,最終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中,日本轟炸了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
(4)美國擁有大量的軍工企業,戰爭能夠為這些軍工企業帶來大量的軍事訂單,能夠促進美國經濟的發展。
【解析】
(1)A: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使北美成功脫離英國獨立;
B: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爭霸戰爭;
C: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2)①南北戰爭的歷史影響:結合材料“內戰、資產階級革命”關鍵詞,可以得出,美國內戰實質上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并結合所學補充歷史影響,如經過這次戰爭,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影響:結合材料“帝國主義爭霸戰爭”關鍵詞可以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非正義的爭霸戰爭,并結合所學補充歷史影響,如歷時四年,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削弱了歐洲的力量,從根本上動搖了歐洲的優勢地位;大戰削弱了帝國主義的殖民力量,進一步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
(3)史實:分析材料可知觀點是“德國和日本都在重建軍隊,這對美國來說不是好事”,結合題目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戰相關史實”,可以列舉二戰期間德國、日本的侵略史實如,為了擺脫1929年爆發的經濟大危機,德國和日本紛紛組建軍隊,走上了對外擴張的法西斯道路,最終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中,日本轟炸了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4)參考題目上述兩位的言論,合理說明共同觀點——戰爭促進美國經濟收入,如美國擁有大量的軍工企業,戰爭能夠為這些軍工企業帶來大量的軍事訂單,能夠促進美國經濟的發展。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4.(2023·湖南衡陽中考·26)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成為主流,更成為國家繁榮富強的基礎。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民族政策】
材料一
唐王朝明確提出“華夷無別”“華夷同重”原則,對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首領“示之以禮”……唐朝加強了對四方民族的優待、冊封、和親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實施……在形式上保留當地原有統治機構或實行“監管制”,使民族事務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自孫懿《中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過程》
(1)根據材料一,分別寫出唐朝對少數民族的管理原則和政策。
【鞏固邊程】
(2)清朝于1684年在A處設置_______,隸屬福建省,圖中B處曾在近代遭到中亞浩罕國將領阿古柏率軍占據,清政府派_______收復此地。
【兩岸情深】
材料三
2023年4月1日上午,馬英九先生攜家人來到湖南省湘潭縣茶恩寺鎮雙陽村,在馬家祖墓前祭拜祖父馬立安表達慎終追遠之意。回鄉途中,遇到當地群眾問候“歡迎回家”,馬英九用湖南方言回應:“湘潭伢子回來了!”第一次回到祖籍地的馬英九宣讀祭祖文和受訪時幾度哽咽,不時拭淚。“多年來的愿望實現了!”馬英九動情地說。
——摘自《文萃報》總第3231期
(3)材料三反映了海峽兩岸實現和平統一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捍衛統一】
材料四
林肯總統毫不遲疑地將國家統一擺在首要地位,作出歷史性抉擇,積極采取法律和戰爭手段堅決扭轉分裂局面,最終維護了國家統一。
——摘編自《大國崛起》
(4)根據材料四和所學知識,寫出林肯總統為“扭轉分裂局面”而采取的兩方面舉措。
(5)通過以上探究,談談你對民族團結、國家統一認識。
【答案】
(1)原則:“華夷無別”“華夷同重”。
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
(2)①.臺灣府②.左宗棠。
(3)海峽兩岸都是炎黃子孫,同根同源。
(4)領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和《宅地法》;導南北戰爭。
(5)國家統一是民族團結的基礎,民族團結有利于國家發展和統一。
【解析】
(1)原則:根據材料一“唐王朝明確提出“華夷無別”“華夷同重”原則”可知,唐朝對少數民族的管理原則是“華夷無別”“華夷同重”;
政策:根據材料一“唐朝加強了對四方民族的優待、冊封、和親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實施”可知,唐王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2)清朝于1684年在A處即臺灣地區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圖中B處即新疆地區曾在近代遭到中亞浩罕國將領阿古柏率軍占據,清政府派左宗棠收復此地。
(3)據材料三“馬英九先生來到雙陽村,當地群眾問候‘歡迎回家’,馬英九用方言回應:“湘潭伢子回來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海峽兩岸都是炎黃子孫,同根同源,實現祖國統一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4)根據材料四“林肯總統將國家統一擺在首要地位,采取法律和戰爭手段最終維護了國家統一”和所學知識可知,林肯總統為“積極扭轉分裂局面”而采取的舉措是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和《宅地法》,領導北方同南方叛亂勢力進行斗爭,贏得內戰勝利。
(5)通過以上探究可知,對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認識可以從兩者的關系等角度回答,如是國家統一是民族團結的基礎,民族團結有利于國家發展和統一。
5.(2023·湖南長沙中考·16)有學者認為:人的解放包括人身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兩個方面,是一個社會、國家不斷走向文明的標志。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文藝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在于它促使歐洲人從以神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中心,在于人的覺醒,在于人們把重點從來世轉移到現世。它喚醒了人們的積極進取的精神、創造精神以及科學實驗的精神,從而在精神方面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勝利和確立開辟了道路。
——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
材料二
譯文摘錄:人人生而平等,他們都從他們的“造物主”那邊被賦予了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所以才在人們中間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當權力,系得自被統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種形式的政府變成是損害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權利來改變它或廢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史料① 《獨立宣言》及簽署人署名史料
史料② 簽署《獨立宣言》(約翰·杜魯布爾1818年所作油畫)
材料三
他的《解放法令》(1861年3月1日)解放了農奴,將農奴耕種的土地在農奴和貴族地主之間重新分配。這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甚至比美國歷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意義更重大。在美國,《解放宣言》僅關系到少數黑人,而在俄國,《解放法令》涉及到占壓倒多數的人口。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體現了文藝復興的哪一核心思想?(2分)它對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2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獨立宣言》頒布于哪一年?(2分)它體現了北美民眾的哪些訴求?(2分)對比史料①和史料②,哪一史料對研究美國獨立戰爭更具有史料價值?(2分)
(3)根據材料三,《解放法令》和《解放宣言》的頒布,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哪一條件?(2分)綜上,談談人的解放與社會進步的關系。(2分)
【答案】
(1)人文主義思想;(2分)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2分)
(2)1776年;(2分)天賦人權、主權在民;(2分)史料①更具史料價值。(2分)
(3)自由勞動力;(2分)人的解放推動社會進步,社會進步又進一步促進人的解放。(2分)
【解析】
(1)思想:據材料一“文藝復興的重大歷史意義在于它促使歐洲人從以神為中心過渡到以人為中心”可知,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思想。
影響:結合所學可知,文藝復興運動作為一場弘揚新興資產階級文化的思想解放運動,在傳播過程中為早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也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2)年份、訴求:據“《獨立宣言》頒布于哪一年”可知,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杰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宣言列舉了英國殖民統治的種種暴政,號召殖民地人民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體現了天賦人權、主權在民的原則及北美人民的訴求。
史料:根據材料對比可知,史料①屬于文獻史料,第一手史料,而史料②是1818年才創作的油畫,故而,史料①更具史料價值。
(3)條件:據材料三“《解放法令》(1861年3月1日)解放了農奴”“1863年的《解放宣言》意義更重大”可知,兩個法令宣布廢除的奴隸制都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
關系:結合所學可知,勞動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是人對自然界的積極改造,勞動就是人的生產方式,勞動的發展史也就是人類生產方式的發展史,這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所以勞動在人類社會的產生和形成中起了決定作用,人的解放推動社會進步,社會進步又進一步促進人的解放。
6.(2023·黑龍江牡丹江中考·28)國家統一是古今中外歷史發展的主流。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9分)
材料一
圖一 元朝形勢圖(1330年) 圖二 清朝疆域圖(1820年)
材料二
我們提出的大陸與臺灣統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統一后,臺灣仍搞它的資本主義,大陸搞社會主義,但是是一個統一的中國。
——摘自鄧小平《穩定世界局勢的新辦法》
材料三
一幢裂開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隸和半自由的狀態。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
——摘自林肯演講《裂開的房子》
(1)材料一中哪幅圖片對應的朝代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間的分裂割據局面,完成了全國統一?(1分)
(2)材料一中,圖一A處在元朝由哪一機構直接統轄?清朝為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在圖二B.C兩處分別設置什么機構?(3分)
(3)材料二體現了鄧小平提出的哪一偉大構想?這一構想在哪些地區得以成功實踐?(舉出一例即可)(2分)
(4)依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你認為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首要目標是什么?為扭轉北方軍隊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林肯發表了哪部宣言?(2分)
(5)維護祖國統一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作為中學生你能為此做些什么?(1分)
【答案】
(1)圖一(1分)
(2)A:宣政院(1分);
B:臺灣府或臺灣省或臺灣行省(答出一點即可,1分);
C:伊犁將軍(1分)
(3)一國兩制(1分);香港或澳門(1分)
(4)維護國家統一或防止國家分裂(1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1分)
(5)堅決維護國家統一或反對一切分裂祖國的言行或擁護《反分裂國家法》或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或樹立維護祖國統一的意識或努力學習,將來建設強大的祖國,為實現祖國統一作貢獻等(符合題意,意思相近,答出一點即可,1分)
【解析】
(1)圖片: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元朝結束了中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圖中有“大都”“元”等字眼的即為答案,故答案為:圖一。
(2)A處機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處為西藏位置,元朝時期在中央設立宣政院,負責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并統轄吐蕃(今西藏)地區的軍政事務。所以,元朝在中央專設宣政院,說明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
B處機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B處為我國東南海域的臺灣島,即臺灣。1683年,清軍進攻臺灣,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加強了臺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
C處機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C處為西北新疆位置,乾隆帝時,1757年維吾爾族回部上層貴族大和卓與小和卓發動叛亂,乾隆帝下令調兵討伐,在維吾爾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軍經過兩年戰斗,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國的叛亂。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亂后,設置了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鞏固了我國的西北邊疆,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3)構想:根據材料二“統一后,臺灣仍搞它的資本主義,大陸搞社會主義,但是是一個統一的中國。”可知,材料二體現了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即一個國家,兩種社會制度。
地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最先在香港、澳門得以成功實踐,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歸,澳門于1999年12月20日回歸,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4)目標:根據材料三“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可知,林肯在南北戰爭中的首要目標是維護國家統一,避免國家分裂。
宣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調動了農民和黑人奴隸的積極性,讓他們踴躍參軍作戰,扭轉了北方軍隊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1862年,林肯發表了《解放 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從1863 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軍隊。
(5)啟示:根據上述材料及所學可知,沒有國哪有家?祖國強大是每個國民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維護祖國統一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作為中學生我們應該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在任何場合任何地點都需要反對一切分裂祖國的言行;擁護黨的領導和國家出臺的——《反分裂國家法》;堅守底線,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樹立維護祖國統一的意識;作為學生,現階段能做的就是努力學習,將來建設強大的祖國,為實現祖國統一作貢獻等。(涉及到統一問題,政治立場一定要鮮明)
7.(2023·四川巴中中考·17)人類歷史的進程反復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面對社會轉型,能否順應時代潮流,抓住機遇,事關興衰命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運動中,不僅創辦了近代工礦企業、交通運輸業、電信業,而且編練軍隊,籌設海防,興辦教育。
——摘自人教版八年級上冊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什么?根據所學知識,寫出其口號。
材料二
“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利,故要社會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建立后,孫中山認為民族、民權兩主義已經實現,唯有民生主義尚未著手。
——摘自臧運祐《20世紀的中國與世界》
(2)根據材料二,指出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開展革命的目的,該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
材料三
從根本上說,英國革命所要解決的問題在于:國王和議會,誰掌握國家主權?通過革命,英國以①對國王的權力進行制約,標志著人類社會由專制轉向民主,由人治轉向法治。這次革命開辟了歐洲資本主義的道路,其意義是劃時代的。
——摘編自董小燕著《西方文明史綱》
(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寫出①處法律文獻的名稱,拉開該革命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材料四
事件 主要內容
俄國農奴制改革 頒布廢除農奴制法令
② 頒布《宅地法》、發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日本明治維新 政治上,廢藩置縣;經濟上,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
(4)結合所學知識,補充②處的內容,材料四中三個事件的共同影響是什么?
(5)綜合上述四則材料,談談你的認識。
【答案】
(1)洋務運動口號:自強、求富
(2)目的:為眾生謀幸福成果: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或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實現了民族、民權兩主義)
(3)名稱:《權利法案》事件:議會重新召開
(4)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干县| 吐鲁番市| 太仆寺旗| 宁德市| 甘肃省| 延长县| 海口市| 星子县| 青冈县| 宁南县| 隆化县| 无棣县| 天全县| 葵青区| 平定县| 晋江市| 安乡县| 南岸区| 于田县| 家居| 襄垣县| 和顺县| 平乡县| 琼中| 平昌县| 株洲市| 建阳市| 海淀区| 习水县| 临朐县| 道真| 江西省| 华亭县| 卢氏县| 隆子县| 托里县| 米泉市| 宜良县| 西林县| 普安县| 济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