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分類匯編:第12課 阿拉伯帝國一、選擇題1.(2025·吉林中考·12)改造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并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的是( )A.斯巴達人 B.羅馬人 C.日耳曼人 D.阿拉伯人【答案】D【解析】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阿拉伯數字”,還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在數學領域貢獻重大,故選D項;斯巴達人作為古希臘城邦,以軍事著稱,無數學貢獻史實,排除A項;羅馬人使用羅馬數字如I、V、X,無0的符號,計數法非十進制,排除B項;日耳曼人主要影響歐洲政治格局等方面,沒有這兩項數學成就,排除C項。2.(2025·新疆中考·13)西歐古典希臘羅馬文化在中世紀初期實際上已被摧毀得蕩然無存,正是通過阿拉伯人的翻譯才保留了下來,并將其傳回歐洲。由此可見阿拉伯人( )A.保存和傳播了古代歐洲文化 B.批判了封建道德倫理觀念C.用理性之光驅散了愚昧黑暗 D.創造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化【答案】A【解析】阿拉伯人翻譯希臘羅馬著作使其免于失傳并傳回歐洲,這直接保存和傳播了古代歐洲文化,故選A項;阿拉伯人保存的是古典哲學和科學知識,并未涉及批判歐洲封建道德倫理觀念,排除B項;阿拉伯人保存的古典著作為歐洲文藝復興奠基,但驅散愚昧黑暗主要指后來啟蒙運動,非阿拉伯人直接作用,排除C項;題干強調傳播歐洲古典文化,阿拉伯自身雖有伊斯蘭黃金時代等成就,但此處未體現創造特色文化,排除D項。3.(2025·四川眉山中考·9)某校九年級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收集了以下材料,據此可知他們研究性學習的主題是( )●阿拉伯數學家花拉子密創立了代數學,他的《代數與方程的運算》一直到16世紀都是歐洲各大學的主要教科書。 ●阿拉伯數學家海雅木編著了《代數》一書,研究了二次方程與三次方程的代數解法和幾何作圖法,并把數值代數用于度量幾何。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阿拉伯數字”。A.阿拉伯文化興盛的原因 B.阿拉伯文明的成就與影響C.阿拉伯文明興衰的歷程 D.阿拉伯對外來文化的借鑒【答案】B【解析】材料詳細列舉了阿拉伯在數學領域的杰出成就,如花拉子密創立代數學并其著作長期作為歐洲教材,海雅木研究二次與三次方程的解法并將代數用于幾何,以及阿拉伯人改造印度數字形成現代數字體系,這些史實凸顯了阿拉伯文明的創新貢獻及其對世界的深遠影響,故選B項;材料僅描述成就而未分析文化興盛的原因如經濟或政治背景,排除A項;材料聚焦具體成就未涉及文明興衰的完整過程如興起或衰落階段,排除C項;雖有改造印度數字的借鑒元素,但核心是阿拉伯的主動創新如代數學的創立和傳播而非外來借鑒,排除D項。4.(2025·湖南中考·13)若要介紹下圖所示封建時代國家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可以入選的是( )A.《荷馬史詩》 B.《哈姆雷特》 C.《天方夜譚》 D.《物種起源》【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封建時代國家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并結合所學可知,圖片中的國家以“巴格達”為首都,橫跨亞非歐三洲,很明顯是阿拉伯帝國,《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符合題意,故選C項;《荷馬史詩》屬于古希臘文學成就,當時古希臘屬于奴隸社會,排除A項;《哈姆雷特》英國莎士比亞創作的文學作品,屬于文藝復興運動時期的文學成就,當時西歐走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排除B項;《物種起源》是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所著,于1859年出版,當時英國屬于資本主義社會,排除D項。5.(2025·四川廣安中考·8)在世界古代史上,亞歷山大帝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的版圖都曾橫跨歐、亞、非三大洲。這客觀上都有利于( )A.雅典民主政治發展 B.封君封臣、莊園制度發展C.東西方文化的交匯 D.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答案】C【解析】亞歷山大帝國東征促進希臘與東方文化融合,拜占庭帝國地處歐亞橋梁保存傳播古典文化,阿拉伯帝國翻譯運動吸收希臘波斯印度知識推動東西交流,客觀上利于文化交匯,故選C項;雅典民主政治發展于公元前5世紀希臘城邦,亞歷山大帝國在公元前4世紀后興起時雅典已衰落,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國更晚且非民主制度,排除A項;封君封臣和莊園制度是中世紀9世紀后西歐封建社會特征,亞歷山大帝國早于此時期,拜占庭采用官僚制,阿拉伯為哈里發集權,不相關,排除B項;中世紀城市和大學興起于11世紀后歐洲,受商業復興和教會教育推動,這些帝國雖可能間接影響但版圖橫跨主要促進文化而非直接導致城市興起,排除D項。6.(2025·四川達州中考·11)他們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將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傳入了歐洲。他們是( )A.羅馬人 B.希臘人 C.雅利安人 D.阿拉伯人【答案】D【解析】阿拉伯人在中世紀通過絲綢之路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關鍵角色,將中國唐朝的造紙術、宋朝的指南針和火藥等重大發明傳入歐洲,如造紙術經阿拉伯帝國西傳至西班牙等地,故選D項;羅馬帝國在公元前后與中國有間接貿易,但造紙術等發明傳入歐洲是在5世紀西羅馬滅亡后由阿拉伯人完成,排除A項;希臘人雖在文化、哲學等方面有突出成就,但未在將中國這些發明傳入歐洲方面起主要作用,排除B項;雅利安人主要在印度和中亞地區活動,并對印度文明有重要影響,并非傳播中國重大發明到歐洲的群體,排除C項。7.(2025·重慶中考·13)阿拉伯帝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將埃及、波斯等古代文明地區統一到一個政權之下,并且阿拉伯帝國與中國、印度、拜占庭等文化昌盛的國家相毗鄰。這一局面有利于( )A.多元文明的交融 B.羅馬法典的編撰C.伊斯蘭教的產生 D.創造0到9計數法【答案】A【解析】阿拉伯帝國地跨三洲,統一眾多古代文明地區且與多個文化昌盛國家毗鄰,這種廣大地域與多元文明匯聚的局面有利于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故選A項;羅馬法典編撰于羅馬帝國時期,早于阿拉伯帝國建立,與阿拉伯帝國局面無關,排除B項;伊斯蘭教產生于阿拉伯半島未統一時,并非題干所述帝國形成后的情況影響,排除C項;0到9計數法由印度人發明,阿拉伯人傳播,但發明者是古印度人,排除D項。1.(2024·山東青島中考·32)“這個帝國的首都巴格達是座一流的大都市,是中世紀穆斯林世界的知識殿堂,它的繁華給《天方夜譚》里的故事提供了靈感。”這個帝國是( )A.亞歷山大帝國 B.羅馬帝國 C.拜占庭帝國 D.阿拉伯帝國【答案】D【解析】根據題目“《天方夜譚》”可知,該帝國是阿拉伯帝國。《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故選D項;亞歷山大帝國是公元前4世紀建立的,與題目時間不符,亞歷山大帝國也不是穆斯林國家,排除A項;羅馬帝國也不是穆斯林國家,排除B項;拜占庭帝國不是穆斯林國家,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2.(2024·陜西中考·9) 對下圖兩大帝國的相似之處,表述正確的是( ) 圖一 古代羅馬的擴張示意圖 圖二 阿拉伯帝國示意圖A.疆域都橫跨亞、非、歐三洲 B.都實行哈里發中央集權統治C.都實行封君封臣制 D.都是奴隸制帝國【答案】A【解析】據材料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帝國的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湖”,阿拉伯帝國版圖也橫跨亞、歐、非三大洲,8世紀成為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因此兩大帝國疆域都橫跨亞、非、歐三洲,故選A項;阿拉伯帝國實行哈里發中央集權統治,與古代羅馬帝國無關,排除B項;封建西歐實行封君封臣制,與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不符,排除C項;羅馬帝國是奴隸制帝國,阿拉伯帝國是封建國家,排除D項。3.(2024·廣東廣州中考·21)封建時代的阿拉伯學者翻譯并保存了大量的古希臘學術作品,如歐幾里得的數學著作、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著作等。12世紀,這些著作傳入西歐,其中有的著作還帶有阿拉伯學者的評注。這( )A.促成了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B.促進了歐洲城市的興起C.推動了歐洲封君封臣制確立 D.奠定了文藝復興的基礎【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封建時代的阿拉伯學者……帶有阿拉伯學者的評注”和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將被湮沒的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成果保存下來并重新傳回歐洲,這為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提供了條件,奠定了文獻基礎,故選D項;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622年,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建立政權,勢力范圍逐漸擴大,阿拉伯半島逐漸完成統一,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A項;西歐城市興起于10世紀,時間不符,排除B項;歐洲封君封臣制建立于8世紀前期,時間不符,排除C項。4.(2024·內蒙古呼和浩特中考·9)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在基督教文化壟斷下的歐洲,幾乎蕩然無存。而阿拉伯學者卻通過翻譯保存了大量的希臘學術著作,并把它們傳回歐洲、彌補了歐洲文化的“斷層”,點燃了歐洲智慧的火種。可見阿拉伯人對歐洲文化的貢獻是( )A.改頭換面 B.破舊立新 C.承前啟后 D.去偽存真【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阿拉伯學者通過翻譯保存了大量的希臘學術著作,并將其傳回歐洲,彌補了歐洲文化的“斷層”,這表明阿拉伯學者在保存和傳承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這些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因此阿拉伯人對歐洲文化的貢獻是“承前啟后”,即承接前人的文化成果,并為后來的文化發展奠定基礎,故選C項;阿拉伯學者在保存和傳承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題干重點在強調傳承,“改頭換面”和“破舊立新”強調完全代替,創新新的文化形式,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B項;材料意在體現阿拉伯學者在保存和傳承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方面發揮的作用,并不涉及真偽,排除D項。5.(2024·黑龍江綏化中考·20)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的是( )A.雅利安人 B.日耳曼人 C.阿拉伯人 D.意大利人【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故選C項;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其與東西方文化交流關系不大,排除A項;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歐建立了許多大小不同的王國,被稱為“蠻族王國” ,與東西方文化交流關系不大,排除B項;意大利最先開始文藝復興,與東西方文化交流關系不大,排除D項。6.(2024·廣西中考·13)阿拉伯帝國時期出現了“百年翻譯運動”,學者翻譯了大量的古印度、波斯和古希臘的醫學、天文學、數學典籍。這有助于阿拉伯帝國( )A.科技的發展 B.文學的興盛 C.社會的轉型 D.制度的革新【答案】A【解析】據材料“學者翻譯了大量的……數學典籍”可知,阿拉伯帝國進行了長期的翻譯活動,且主要涉及醫學、天文學等,這有助于印度、波斯等地的科學成就傳入阿拉伯帝國,進而促進阿拉伯帝國科技的發展,故選A項;文學的興盛與醫學、天文學等無關,排除B項;社會的轉型說法錯誤,阿拉伯帝國還是帝制,屬于封建社會,并未進入近代,排除C項;制度的革新與醫學、天文學等翻譯無關,排除D項。7.(2024·貴州銅仁中考·9)歷史事實是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分析或評判。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公元前8世紀,希臘出現了城邦B.公元前5世紀,羅馬頒布了《十二銅表法》C.阿拉伯人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D.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歷史事實是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分析或評判”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是對阿拉伯人傳播世界文化這一事件的評價,屬于歷史解釋,故選C項;公元前8世紀,希臘出現了城邦,是對希臘歷史的客觀敘述,屬于歷史事實,排除A項;公元前5世紀,羅馬頒布了《十二銅表法》,是對羅馬歷史的客觀敘述,屬于歷史事實,排除B項;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是對亞歷山大帝國歷史的客觀敘述,屬于歷史事實,排除D項。8.(2024·湖北武漢中考·11)九(3)班開展歷史主題辯論會,正方辯手準備了下列論據材料。由此判斷,他們陳述的觀點是阿拉伯帝國( )數學:將印度人創造的計數法改造成“阿拉伯數字”,并傳入歐洲 文學:《天方夜譚》生動反映了帝國境內各族人民以及印度、中國等東方各國人民的生活習俗和風土人情 醫學:《醫學集成》總結了希臘、波斯和印度的醫學知識,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經典A.注重法治建設 B.壟斷亞非歐貿易C.建立國際秩序 D.溝通東西方文化【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將印度人創造的計數法改造成‘阿拉伯數字’,并傳入歐洲”“《天方夜譚》生動反映了……東方各國人民的生活習俗和風土人情”“《醫學集成》總結了希臘、波斯和印度的醫學知識”“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經典”并結合所學可知,阿拉伯帝國的文化兼收并蓄,既吸收東方文化,又向西方傳播,促進了多元文化的交匯,體現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融互鑒,因此材料共同體現了阿拉伯帝國溝通東西方文化,故選D項;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國的科技文化成就,未涉及法治建設,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國的文化成就,不能體現商業貿易,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阿拉伯文化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交匯,國際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礎上形成的國際行為規則和相應的保障機制,材料未體現建立國際秩序,排除C項。9.(2024·貴州黔東南州中考·10)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從公元8世紀開始先后傳入阿拉伯,再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貢獻是( )A.創造完整的代數學 B.創造燦爛的文學成就C.創造輝煌的醫學成就 D.溝通東西方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中國的三大發明和印度的食糖、棉花等都是通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這體現了阿拉伯人溝通東西方文化交流,故選D項;結合所學可知,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阿拉伯數字”,并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但材料強調其在溝通東西方文化方面的貢獻,與代數學創造無關,排除A項;阿拉伯人創造燦爛的文學成就和創造輝煌的醫學成就,但材料強調其溝通東西方文化的作用,該說法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B項、C項。10.(2024·甘肅蘭州中考·19)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這說明阿拉伯人( )A.創造了獨特的阿拉伯文化 B.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C.壟斷了亞歐之間的商貿 D.善于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中國的三大發明等、印度的棉花和食糖等都是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這體現了阿拉伯人溝通了東西方文化,故選B項;阿拉伯人創造了獨特的阿拉伯文化,但材料強調其溝通東西方文化的作用,排除A項;壟斷了亞歐之間的商貿說法錯誤,且材料強調文化交流,并不體現商貿交流,排除C項;阿拉伯人善于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但材料強調其溝通東西方文化的作用,不體現學習其他民族文化,排除D項。11.(2024·河南中考·16)12世紀,阿拉伯人的著作《積分和方程計算法》《醫典》等傳入歐洲,并成為歐洲各大學的教科書。可見,古代阿拉伯( )A.統治疆域遼闊 B.翻譯事業興盛 C.文化成就顯著 D.大學教育普及【答案】C【解析】據材料“阿拉伯人的著作……成為歐洲各大學的教科書”可知,阿拉伯人的著作《醫典》等傳入歐洲,并成為大學教科書,體現了阿拉伯文化對歐洲產生深遠影響,反映了阿拉伯文化成就顯著,故選C項;阿拉伯帝國橫跨歐亞非三洲,地域遼闊,但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項;《醫典》等屬于阿拉伯人的著作,并非翻譯來的外來文化,排除B項;大學教育普及說法錯誤,材料體現的是歐洲出現大學,并非阿拉伯,排除D項。1.(2023·海南中考·14)因為阿拉伯人,處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點燃起文藝復興的熊熊烈焰,開啟了人類歷史的新時代,材料主要說明阿拉伯人( )A.排斥外來文化 B.傳承古希臘羅馬文化C.傳播東方文化 D.深度融合東西方文化【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可知,材料評價的是阿拉伯人通過百年翻譯運動保存大量古希臘古羅馬典籍,傳承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進而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故選B項;阿拉伯帝國在鼎盛時融匯東西,A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阿拉伯人的確傳播了東方文化,但材料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與此貢獻不符,排除C項;阿拉伯人的確在深度融合東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阿拉伯文化,但材料表現的不是阿拉伯文化的特點,排除D項。2.(2023·青海西寧中考·13)阿拉伯帝國充分利用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地理優勢,廣泛吸納印度、希臘、羅馬和中國等地先進的文化成果,并加以創新和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文化成就。材料說明阿拉伯文化繁榮的原因是( )A.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 B.注重吸收東西方文化C.統治者輕視人才教育 D.高度發達的經濟基礎【答案】B【解析】據材料“廣泛吸納印度、希臘、羅馬……取得了輝煌的文化成就”可知,阿拉伯文化繁榮的原因是注重吸收東西方文化,并加以創新和發展,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對東西方文明的兼收并蓄,材料并未涉及安定的環境,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人才教育,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經濟方面,排除D項。3.(2023·江蘇鎮江中考·18)我們今天使用的一些化學用品名稱,如酒精、蘇打等都源自于一個獨特的民族,它用戰車把伊斯蘭教傳播到西亞、北非等地。這個“獨特的民族”是指古代( )A.埃及人 B.印度人 C.阿拉伯人 D.日耳曼人【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用戰車把伊斯蘭教傳播到西亞、北非……”,結合所學可知,阿拉伯帝國興起于公元7世紀,伴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伊斯蘭教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西亞、北非等地區廣泛傳播,故選C項;根據所學可知,古埃及人是多神信仰,主神是太陽神,排除A項;古印度在種姓制下形成婆羅門教,到公元前6世紀釋加牟尼創立佛教,排除B項;日耳曼人最初是多神教信仰,在滅亡西羅馬帝國后,逐漸信奉的是基督教,排除D項。4.(2023·浙江金華中考·2)從黃河到地中海,絲路共建尚和合。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我們可借鑒( )①以色列在干旱地區發展農業經驗②阿拉伯帝國吸收、消化外來文化融合發展③亞歷山大帝國東征不斷擴大版圖④拜占庭帝國編纂《羅馬民法大全》治理國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可知,①以色列在干旱地區發展農業經驗,有助于發展農業生產;②阿拉伯帝國吸收、消化外來文化融合發展,有助于兼收并蓄,豐富民族文化;④拜占庭帝國編纂《羅馬民法大全》治理國家,有助于學習借鑒以法治國,上述國外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所以①②④符合題意,故選B項;亞歷山大帝國東征不斷擴大版圖,是暴力侵略,不可取,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亞歷山大帝國東征不斷擴大版圖,是暴力侵略,不可取,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亞歷山大帝國東征不斷擴大版圖,是暴力侵略,不可取,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5.(2023·山東菏澤中考·15)它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遼闊的帝國(下圖),還因保存和發展古典科技成果贏得了科學“義父”的美譽。它是( )A.亞歷山大帝國 B.羅馬帝國 C.拜占庭帝國 D.阿拉伯帝國【答案】D【解析】根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帝國的核心在阿拉伯半島上,最后定都巴格達,8世紀達到極盛,這是阿拉伯帝國,且阿拉伯帝國因為百年翻譯運動保留了古希臘古羅馬的大量經典著作,保存和發展了古典科技成果,D項符合題意,故選D項;亞歷山大帝國以巴比倫為首都,排除A項;羅馬帝國的首都是羅馬,排除B項;拜占庭帝國的首都是拜占庭,排除C項。6.(2023·湖北宜昌中考·18)“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僅是一個帝國,而且是一種文化。”由阿拉伯人創建的文化是( )A.伊斯蘭文化 B.儒家文化 C.瑪雅文化 D.印加文化【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僅是一個帝國,而且是一種文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創造了輝煌的伊斯蘭文化,其中以阿拉伯數字、《醫學集成》、《醫典》、《天方夜譚》等為代表,故選A項;儒家文化屬于中國文化,排除B項;瑪雅文化印第安瑪雅人在與亞、非、歐隔絕的條件下,獨立創造的文明,排除C項;印加文化是位于南美洲的文化,排除D項。7.(2023·湖南長沙中考·8)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這表明阿拉伯人( )A.建立了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B.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C.傳播了歐洲文明的成果 D.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答案】D【解析】據“中國的……重大發明和印度的……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可知,阿拉伯人在中西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充當了使者的角色,故選D項;題干涉及的是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溝通上的角色,與建立阿拉伯帝國無關,排除A項;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B項;題干展示的是傳播中國和印度文明,中國和印度屬于亞洲,而非歐洲,排除C項。8.(2023·湖南張家界中考·16)2022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并指出:中阿互相欣賞,互學互鑒,共同倡導文明對話,守護世界文明多樣性。下列屬于阿拉伯文化的是( )A.象形文字、太陽歷、金字塔B.《醫典》、《天方夜譚》、阿拉伯數字C.《漢謨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園D.《荷馬史詩》、《十二銅表法》、帕特農神廟【答案】B【解析】阿拉伯文化具有豐富的歷史和傳統,對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醫典》和《天方夜譚》都是阿拉伯文化的代表。《醫典》是一部醫學百科全書,包含了阿拉伯世界對醫學的知識和研究成果。《天方夜譚》是一部阿拉伯民間故事集,被廣泛傳播和翻譯。阿拉伯數字也是阿拉伯文化的重要貢獻之一,它的使用廣泛影響了世界各地的數學和計算,B選項正確;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象形文字和太陽歷都是古埃及的文明成就,排除A選項;《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漢謨拉比頒布的法典,楔形文字是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字,而空中花園則是古代巴比倫文化中的傳說,排除C選項;《荷馬史詩》是古希臘文學的代表作品,《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的法律,帕特農神廟則是古希臘的建筑成就,排除D選項。9.(2023·黑龍江綏化中考·21)阿拉伯文學的瑰寶是( )A.《擲鐵餅者》 B.《天方夜譚》 C.《哈姆雷特》 D.《復活》【答案】B【解析】《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生動描繪了阿拉伯帝國豐富的社會生活,構思奇妙,情節曲折,語言優美,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故選B項;《擲鐵餅者》是希臘米隆的石雕藝術品,排除A項;《哈姆雷特》是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創作的悲劇作品,排除C項;《復活》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排除D項。10.(2023·重慶(A卷)中考·11)據史書記載,阿拉伯帝國時期,巴格達的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物和染料,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金粉等。這表明阿拉伯帝國( )A.疆域遼闊 B.貿易發達 C.人口密集 D.港口眾多【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巴格達的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等內容可知,阿拉伯帝國貿易發達,與中國、印度、東南亞和非洲東部等國家與地區均有貿易往來,故選B項;阿拉伯帝國的確疆域遼闊,但材料沒有展現這一特點,排除A項;阿拉伯帝國的全盛時疆域約有1340平方千米,但九世紀的人口只有四千多萬,人口并不密集,排除C項;阿拉伯帝國貿易發達,港口的確眾多,但材料也沒有提及這一內容,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2024·重慶(B卷)中考·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中國先秦時期最重要的技術成就之一是冶煉術。商周時期是使用青銅器的極盛時代,不僅有青銅農具等生產工具,還有祭祀用的禮器和大量的兵器。……我國的人工鑄鐵技術起步較晚,但由于先前已發展了極為先進的青銅冶鑄技術,鑄鐵技術發展很快。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出現了生鐵冶鑄技術和鑄鐵柔化技術,這兩項冶金史上的重大突破,遠遠領先了歐洲上千年。戰國后期,冶鐵業在全國各地廣泛建立起來,使鐵器的使用大為普及,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摘編自吳國盛《科學的歷程》(1)以下表述是從材料一中得出的,請填“√”;違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的,請填“×”;是材料一沒有涉及的,請填“〇”。A.商周青銅禮器的類型和數量反映了權力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___________B.我國冶鐵技術起步早,為商周的青銅冶鑄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___________C.青銅冶鑄技術和冶鐵技術的進步都是社會生產力提高的表現。___________(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戰國后期鐵器使用的推廣在政治方面產生的影響。材料二 阿拉伯帝國時期,科學得到大發展,其主要成就表現在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等實用科學方面。在數學方面,最突出的貢獻是引用印度已有數字。大約是阿拉伯人頻繁的商業活動特別需要這種方便的印度數字,它很快就在阿拉伯世界得到普遍的使用,阿拉伯人廣泛進行代數學、幾何學、測量學的研究和運算,使其數學在中世紀數學研究中處于世界前沿。在醫學方面,拉齊的《醫學集成》總結了阿拉伯人從希臘、波斯與印度吸收來的醫學知識,做出了醫學分類,在婦科、產科、眼科和外科方面都有新的建樹。伊本·西納寫的綜合性醫書,直到17世紀仍然是歐洲使用的教本。——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3)根據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帝國時期科學成就的特點。材料三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正從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邁進。中國網民數量、網絡零售交易額、電子信息產品制造規模已居全球第一,建成全球最大規模光纖和移動通信網絡。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深入應用,移動支付、共享出行、工業互聯、智慧城市等數字經濟加快推進。“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等深入發展,加快建設數字政府、數字鄉村,信息惠民便民成效顯著。為營造安全網絡空間,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互聯網建設管理水平和網絡空間治理能力得到提升。——摘編自中國歷史研究院主編《(新編)中國通史綱要》(4)根據材料三,概括十八大以來我國建設網絡強國取得的成就,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的相關內容,指出我國網絡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外部條件。【答案】(1)〇;×;√。(2)影響: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3)特點:涉及面廣,表現在實用科學方面;引用印度已有數字,對印度數字和零符號體系的改進與推廣,使其數學在中世紀數學研究中處于世界前沿;醫學是阿拉伯人高度重視的學科,總結了阿拉伯人從希臘、波斯與印度吸收來的醫學知識,做出了醫學分類。(4)成就:從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邁進;中國網民數量、網絡零售交易額、電子信息產品制造規模已居全球第一;建成全球最大規模光纖和移動通信網絡。外部條件:技術創新不斷突破邊界,市場需求持續提升,資本流動為企業提供了成長的土壤,而政策環境的優化則為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在環境。【解析】(1)判斷:根據材料一“商周時期是使用青銅器的極盛時代……還有祭祀用的禮器和大量的兵器”,可知,材料只是提及青銅器的種類中存在祭祀用的禮器和大量的兵器,但是沒有提及“商周青銅禮器的類型和數量反映了權力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故填〇。判斷:根據材料一“我國的人工鑄鐵技術起步較晚”“先前已發展了極為先進的青銅冶鑄技術,鑄鐵技術發展很快”,可知我國冶鐵技術起步早的說法錯誤,是青銅冶鑄技術為鑄鐵技術奠基,故填×。判斷:根據材料一“我國的人工鑄鐵技術起步較晚,但由于先前已發展了極為先進的青銅冶鑄技術,鑄鐵技術發展很快”“戰國后期,冶鐵業在全國各地廣泛建立起來,使鐵器的使用大為普及,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可知青銅冶鑄技術和冶鐵技術的進步都是社會生產力提高的表現,這個可以由材料一中得出,故填 。(2)影響:根據材料一“鐵器的使用大為普及,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 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 中取勝。(3)特點:根據材料二“其主要成就表現在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等實用科學方面”,可知涉及面廣,表現在實用科學方面;由“在數學方面,最突出的貢獻是引用印度已有數字。”“阿拉伯人廣泛進行代數學、幾何學、測量學的研究和運算,使其數學在中世紀數學研究中處于世界前沿”,可知引用印度已有數字,對印度數字和零符號體系的改進與推廣,廣泛進行代數學、幾何學、測量學的研究和運算,使其數學在中世紀數學研究中處于世界前沿;由“阿拉伯人從希臘、波斯與印度吸收來的醫學知識,做出了醫學分類,”“伊本·西納寫的綜合性醫書,直到17世紀仍然是歐洲使用的教本”,可知醫學是阿拉伯人高度重視的學科,總結了阿拉伯人從希臘、波斯與印度吸收來的醫學知識,做出了醫學分類。(4)成就:根據材料三“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正從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邁進”可得出從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邁進;根據“中國網民數量、網絡零售交易額、電子信息產品制造規模已居全球第一”可得出中國網民數量、網絡零售交易額、電子信息產品制造規模已居全球第一;根據“建成全球最大規模光纖和移動通信網絡”可得出建成全球最大規模光纖和移動通信網絡。外部條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技術的進步是推動網絡信息技術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市場需求是推動網絡信息技術行業發展的直接力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需求的增長,網絡信息技術逐漸從一個信息獲取的渠道發展成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政策環境也對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網絡信息技術行業之所以發展迅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技術創新不斷突破邊界,市場需求持續提升,資本流動為企業提供了成長的土壤,而政策環境的優化則為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在環境。1.(2023·貴州黔南州中考·13)(1)【繁榮開放·治世局面】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開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2)【開天辟地·煥然一新】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的▲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3)【重點建設·穩步前進】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它的完成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4)【地跨三洲·文明使者】圖⑤反映的8世紀中期版圖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是▲。圖⑤(5)【維護和平·放眼世界】1945年10月成立的以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為首要宗旨的國際組織是▲。【答案】(1)貞觀之治。(2)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3)第一個五年計劃。(4)阿拉伯帝國。(5)聯合國。【解析】(1)唐太宗統治時期,農民占有一定土地,賦役負擔減輕,有了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社會經濟出現繁榮景象。當時的統治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文教昌盛,被稱為“貞觀之治”。故填:貞觀之治。(2)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綱,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故填: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3)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1953—1957年,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的實行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故填:第一個五年計劃。(4) 據“8世紀中期”“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可知,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市區內高疆域最大的帝國。(5) 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聯合國的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以尊重各國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系;進行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性質的問題,并促進對于全體人類的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故填:聯合國。2.(2023·陜西(A卷)中考·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A 唐朝前期對外貿易港口分布圖 圖B 清朝前期對外貿易港口分布圖(1)材料一圖A和圖B中共同的對外貿易港口是______;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______,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14世紀初,中國四大發明中的______傳入歐洲后,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______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中國許多重大發明都是由他們傳入歐洲的。材料二(南宋)由于北方淪陷,對外交往必須通過海道,因此泉州、廣州、明州(寧波)迅速發展,成為三大對外貿易港口。南宋對外貿易的繁盛超過了北宋,形成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的海上絲綢之路。據記載,當時與南宋通商的國家多達五十多個。——摘編自樊樹志《國史十六講(修訂版)》(2)依據材料二,概括南宋對外貿易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南宋對外貿易發展的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推動古代對外貿易發展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廣州;交子;火藥;阿拉伯。(2)特點:以海路為主;港口城市多且發展迅速;對外貿易范圍廣;交往國家數量多;對外貿易繁盛超過北宋。影響:促進了南宋經濟發展;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中國的創造發明,如印刷術、火藥,指南紙幣等輸往西方,天文、歷法,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傳入亞洲各國,對歐亞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3)因素: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國家政策的支持;科技的發展;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改進。【解析】(1)據材料一圖A、圖B中相同的對外貿易港口可知,其是廣州。北宋商品貿易發達,在四川地區出現紙幣“交子”。14世紀初,中國四大發明中的火藥傳入歐洲后,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許多重大發明都是由他們傳入歐洲的。因此順序是廣州;交子;火藥;阿拉伯。(2)特點:據材料二“對外交往必須通過海道”可知,其以海路為主;據材料二“此泉州、廣州、明州(寧波)迅速發展”“成為三大對外貿易港口。”可知,其港口城市多且發展迅速;據材料二“對外貿易的繁盛超過了北宋”可知,其對外貿易繁盛超過北宋;據材料二“形成通往日本、高麗……的海上絲綢之路。”可知,其對外貿易范圍廣;據材料二“與南宋通商的國家多達五十多個。”可知,其交往國家數量多。影響:據材料二“對外交往”可知,其可從對經濟、中外交流、科技發展、歐亞國家對本國發展等著手,如促進了南宋經濟發展;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中國的創造發明,如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紙幣等輸往西方,天文、歷法,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傳入亞洲各國,對歐亞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3)因素:綜合上述材料,推動古代對外貿易發展可從經濟、國力、統一、社會秩序、政策、科技發展水平等角度進行闡述,如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國家政策的支持;科技的發展;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改進……。3.(2023·黑龍江哈爾濱中考·21)(1)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朝實行的社會等級制度是“郡縣制”。( )(2)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 )(3)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改國號為宋,以長安為東京,作為都城,史稱北宋。( )(4)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5)2015年,第二炮兵部隊更名為火箭軍。( )(6)《漢謨拉比法典》是亞歷山大帝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 )(7)法蘭克王國信奉基督教,并發展出以莊園為基礎的封建制度。( )(8)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9)《英雄交響曲》氣勢磅礴,表達出達爾文對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渴望。( )(10)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 )【答案】(1)錯誤(2)正確(3)錯誤(4)正確(5)正確(6)錯誤(7)正確(8)正確(9)錯誤(10)正確【解析】(1)據所學可知,周武王建立西周后,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實行的社會等級制度是“分封制”,郡縣制是秦始皇完成六國統一后,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故本題錯誤。(2)據所學可知,唐太宗統治期間,勵精圖治,重用賢能,政治比較清明;唐太宗重視農業生產,使唐朝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唐太宗重視科舉制,增加進士科的人數,促進了唐朝文教事業的發展。唐太宗的治理使其統治時期出現了治世局面,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故本題正確。(3)據所學可知,公元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改國號為宋,以開封為東京作為都城,并非以長安為東京。故本題錯誤。(4)據所學可知,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無產階級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領導力量,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社會主義成為中國革命的奮斗目標。可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發生實質性變化,從此煥然一新,故本題正確。(5)據所學可知,1966年我國組建了戰略導彈部隊,即第二炮兵部隊,2015年,第二炮兵部隊更名為火箭軍。故本題正確。(6)據所學可知,《漢謨拉比法典》是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并非亞歷山大帝國。故本題錯誤。(7)據所學可知,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者克洛維,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克洛維皈依了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在他的推動下,整個法蘭克王國都信仰了基督教;8 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形成了以土地分封為紐帶的封建制度,即封君封臣制;莊園制是西歐封建制度在經濟上表現。可見,法蘭克王國信奉基督教,并發展出以莊園為基礎的封建制度。故本題正確。(8)據所學可知,8世紀中期,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對外擴張,阿拉伯人建立起了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基于地理位置及帝國發展的需要,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故本題正確。(9)據所學可知,《英雄交響曲》是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的代表作,表達的是貝多芬對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渴望,與達爾文無關。故本題錯誤。(10)據所學可知,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為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故本題正確。4.(2023·貴州貴陽中考·13)(1)【繁染開放·治世局面】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呂盛,歷史上稱之為“______________”。(2)【開天辟地·煥然一新】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的______________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3)【重點建設·穩步前進】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__________,它的完成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4)【地跨三洲·文明使者】下圖反映的8世紀中期版圖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是______________。(5)【維護和平·放眼世界】1945年10月成立的以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為首要宗旨的國際組織是______________。【答案】(1)貞觀之治。(2)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3)第一個五年計劃。(4)阿拉伯帝國。(5)聯合國。【解析】(1)據“唐太宗統治期間”可知,唐太宗貞觀時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進 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在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故而,橫線處應填:貞觀之治。(2)據“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開幕,黨的一大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明確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大會確定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成立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當選為中央局書記,這樣,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誕生了!故而,橫線處應填: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3)據“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可知,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 ;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等等,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故而,橫線處應填:第一個五年計劃。(4)據“8世紀中期版圖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可知,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繼承者繼續擴張,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進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阿拉伯人還攻克埃及,橫掃北非;在西南歐洲的戰場上,阿拉伯人長驅直入,占領了西班牙,接著越過比利牛斯山,為法蘭克王國軍隊所阻,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橫跨亞、歐、非 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橫線處應填:阿拉伯帝國。(5)據“1945年10月成立”“國際組織”可知,聯合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成立的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組織,1945年10月24日,在美國舊金山簽訂的《聯合國憲章》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聯合國的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以尊重各國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系;進行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性質的問題,并促進對于全體人類的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故而,橫線處應填:聯合國。5.(2023·云南中考·26)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造紙術的發明和應用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兩漢之際,開始用麻等植物纖維造紙。東漢時期進一步改進造紙術,人們用樹皮、麻頭、破布、漁網之類的低成本原料造紙成功,價格便宜且宜于書寫。自此紙的使用逐漸推廣。到東晉末,紙的使用已完全普及,并逐步傳至周邊各國,在世界范圍內為文化發展作出了貢獻。——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第二版)材料二阿拉伯人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等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摘編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東漢時期為“改進造紙術”作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說說紙的發明和推廣的意義。(2)根據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為世界文化作出的貢獻。【答案】(1)人物:蔡倫。意義:紙張的發明和改進提供了便于書寫的載體,方便書籍的復制與傳播,在傳承、傳播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范圍內的文化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2)貢獻:融合東西方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把中國和印度的科技發明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解析】(1)人物:蔡倫。意義:蔡倫是東漢時期為“改進造紙術”作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他通過使用低成本原料如樹皮、麻頭、破布、漁網等,成功改進了造紙術,使紙的價格便宜且適合書寫。這一改進使紙的使用逐漸推廣,并在東晉末期已經完全普及。蔡倫的貢獻在于為書籍的復制和傳播提供了方便的載體,推動了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紙的發明和推廣使得書籍更加易于制作、傳播和保存,大大促進了文化的普及和交流,為世界范圍內的文明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阿拉伯人為世界文化作出的貢獻包括: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阿拉伯人廣泛翻譯了這些文獻,將這些文化知識融入阿拉伯文化中,并通過阿拉伯語傳播到其他地區。融合東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汲取了東方和西方文化的精華,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貌。阿拉伯世界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交流。傳播科技發明和知識: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將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等先后傳入歐洲,為歐洲的文化發展作出了貢獻。這些科技發明和知識的傳播促進了西歐文化的進步和發展。阿拉伯人的貢獻不僅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了重要成就,而且他們作為文化交流的中介,推動了世界范圍內的文化發展和交流。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分類匯編:第12課 阿拉伯帝國一、選擇題1.(2025·吉林中考·12)改造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并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的是( )A.斯巴達人 B.羅馬人 C.日耳曼人 D.阿拉伯人2.(2025·新疆中考·13)西歐古典希臘羅馬文化在中世紀初期實際上已被摧毀得蕩然無存,正是通過阿拉伯人的翻譯才保留了下來,并將其傳回歐洲。由此可見阿拉伯人( )A.保存和傳播了古代歐洲文化 B.批判了封建道德倫理觀念C.用理性之光驅散了愚昧黑暗 D.創造了有自己特色的文化3.(2025·四川眉山中考·9)某校九年級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收集了以下材料,據此可知他們研究性學習的主題是( )●阿拉伯數學家花拉子密創立了代數學,他的《代數與方程的運算》一直到16世紀都是歐洲各大學的主要教科書。 ●阿拉伯數學家海雅木編著了《代數》一書,研究了二次方程與三次方程的代數解法和幾何作圖法,并把數值代數用于度量幾何。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阿拉伯數字”。A.阿拉伯文化興盛的原因 B.阿拉伯文明的成就與影響C.阿拉伯文明興衰的歷程 D.阿拉伯對外來文化的借鑒4.(2025·湖南中考·13)若要介紹下圖所示封建時代國家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可以入選的是( )A.《荷馬史詩》 B.《哈姆雷特》 C.《天方夜譚》 D.《物種起源》5.(2025·四川廣安中考·8)在世界古代史上,亞歷山大帝國、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的版圖都曾橫跨歐、亞、非三大洲。這客觀上都有利于( )A.雅典民主政治發展 B.封君封臣、莊園制度發展C.東西方文化的交匯 D.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6.(2025·四川達州中考·11)他們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將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傳入了歐洲。他們是( )A.羅馬人 B.希臘人 C.雅利安人 D.阿拉伯人7.(2025·重慶中考·13)阿拉伯帝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將埃及、波斯等古代文明地區統一到一個政權之下,并且阿拉伯帝國與中國、印度、拜占庭等文化昌盛的國家相毗鄰。這一局面有利于( )A.多元文明的交融 B.羅馬法典的編撰C.伊斯蘭教的產生 D.創造0到9計數法1.(2024·山東青島中考·32)“這個帝國的首都巴格達是座一流的大都市,是中世紀穆斯林世界的知識殿堂,它的繁華給《天方夜譚》里的故事提供了靈感。”這個帝國是( )A.亞歷山大帝國 B.羅馬帝國 C.拜占庭帝國 D.阿拉伯帝國2.(2024·陜西中考·9) 對下圖兩大帝國的相似之處,表述正確的是( ) 圖一 古代羅馬的擴張示意圖 圖二 阿拉伯帝國示意圖A.疆域都橫跨亞、非、歐三洲 B.都實行哈里發中央集權統治C.都實行封君封臣制 D.都是奴隸制帝國3.(2024·廣東廣州中考·21)封建時代的阿拉伯學者翻譯并保存了大量的古希臘學術作品,如歐幾里得的數學著作、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著作等。12世紀,這些著作傳入西歐,其中有的著作還帶有阿拉伯學者的評注。這( )A.促成了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B.促進了歐洲城市的興起C.推動了歐洲封君封臣制確立 D.奠定了文藝復興的基礎4.(2024·內蒙古呼和浩特中考·9)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在基督教文化壟斷下的歐洲,幾乎蕩然無存。而阿拉伯學者卻通過翻譯保存了大量的希臘學術著作,并把它們傳回歐洲、彌補了歐洲文化的“斷層”,點燃了歐洲智慧的火種。可見阿拉伯人對歐洲文化的貢獻是( )A.改頭換面 B.破舊立新 C.承前啟后 D.去偽存真5.(2024·黑龍江綏化中考·20)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的是( )A.雅利安人 B.日耳曼人 C.阿拉伯人 D.意大利人6.(2024·廣西中考·13)阿拉伯帝國時期出現了“百年翻譯運動”,學者翻譯了大量的古印度、波斯和古希臘的醫學、天文學、數學典籍。這有助于阿拉伯帝國( )A.科技的發展 B.文學的興盛 C.社會的轉型 D.制度的革新7.(2024·貴州銅仁中考·9)歷史事實是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分析或評判。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公元前8世紀,希臘出現了城邦B.公元前5世紀,羅馬頒布了《十二銅表法》C.阿拉伯人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D.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8.(2024·湖北武漢中考·11)九(3)班開展歷史主題辯論會,正方辯手準備了下列論據材料。由此判斷,他們陳述的觀點是阿拉伯帝國( )數學:將印度人創造的計數法改造成“阿拉伯數字”,并傳入歐洲 文學:《天方夜譚》生動反映了帝國境內各族人民以及印度、中國等東方各國人民的生活習俗和風土人情 醫學:《醫學集成》總結了希臘、波斯和印度的醫學知識,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經典A.注重法治建設 B.壟斷亞非歐貿易C.建立國際秩序 D.溝通東西方文化9.(2024·貴州黔東南州中考·10)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從公元8世紀開始先后傳入阿拉伯,再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貢獻是( )A.創造完整的代數學 B.創造燦爛的文學成就C.創造輝煌的醫學成就 D.溝通東西方文化交流10.(2024·甘肅蘭州中考·19)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這說明阿拉伯人( )A.創造了獨特的阿拉伯文化 B.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C.壟斷了亞歐之間的商貿 D.善于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11.(2024·河南中考·16)12世紀,阿拉伯人的著作《積分和方程計算法》《醫典》等傳入歐洲,并成為歐洲各大學的教科書。可見,古代阿拉伯( )A.統治疆域遼闊 B.翻譯事業興盛 C.文化成就顯著 D.大學教育普及1.(2023·海南中考·14)因為阿拉伯人,處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點燃起文藝復興的熊熊烈焰,開啟了人類歷史的新時代,材料主要說明阿拉伯人( )A.排斥外來文化 B.傳承古希臘羅馬文化C.傳播東方文化 D.深度融合東西方文化2.(2023·青海西寧中考·13)阿拉伯帝國充分利用東西方文化交匯的地理優勢,廣泛吸納印度、希臘、羅馬和中國等地先進的文化成果,并加以創新和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文化成就。材料說明阿拉伯文化繁榮的原因是( )A.統一安定的社會環境 B.注重吸收東西方文化C.統治者輕視人才教育 D.高度發達的經濟基礎3.(2023·江蘇鎮江中考·18)我們今天使用的一些化學用品名稱,如酒精、蘇打等都源自于一個獨特的民族,它用戰車把伊斯蘭教傳播到西亞、北非等地。這個“獨特的民族”是指古代( )A.埃及人 B.印度人 C.阿拉伯人 D.日耳曼人4.(2023·浙江金華中考·2)從黃河到地中海,絲路共建尚和合。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上,我們可借鑒( )①以色列在干旱地區發展農業經驗②阿拉伯帝國吸收、消化外來文化融合發展③亞歷山大帝國東征不斷擴大版圖④拜占庭帝國編纂《羅馬民法大全》治理國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2023·山東菏澤中考·15)它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遼闊的帝國(下圖),還因保存和發展古典科技成果贏得了科學“義父”的美譽。它是( )A.亞歷山大帝國 B.羅馬帝國 C.拜占庭帝國 D.阿拉伯帝國6.(2023·湖北宜昌中考·18)“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僅是一個帝國,而且是一種文化。”由阿拉伯人創建的文化是( )A.伊斯蘭文化 B.儒家文化 C.瑪雅文化 D.印加文化7.(2023·湖南長沙中考·8)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這表明阿拉伯人( )A.建立了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 B.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C.傳播了歐洲文明的成果 D.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8.(2023·湖南張家界中考·16)2022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并指出:中阿互相欣賞,互學互鑒,共同倡導文明對話,守護世界文明多樣性。下列屬于阿拉伯文化的是( )A.象形文字、太陽歷、金字塔B.《醫典》、《天方夜譚》、阿拉伯數字C.《漢謨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園D.《荷馬史詩》、《十二銅表法》、帕特農神廟9.(2023·黑龍江綏化中考·21)阿拉伯文學的瑰寶是( )A.《擲鐵餅者》 B.《天方夜譚》 C.《哈姆雷特》 D.《復活》10.(2023·重慶(A卷)中考·11)據史書記載,阿拉伯帝國時期,巴格達的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物和染料,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金粉等。這表明阿拉伯帝國( )A.疆域遼闊 B.貿易發達 C.人口密集 D.港口眾多二、非選擇題1.(2024·重慶(B卷)中考·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中國先秦時期最重要的技術成就之一是冶煉術。商周時期是使用青銅器的極盛時代,不僅有青銅農具等生產工具,還有祭祀用的禮器和大量的兵器。……我國的人工鑄鐵技術起步較晚,但由于先前已發展了極為先進的青銅冶鑄技術,鑄鐵技術發展很快。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出現了生鐵冶鑄技術和鑄鐵柔化技術,這兩項冶金史上的重大突破,遠遠領先了歐洲上千年。戰國后期,冶鐵業在全國各地廣泛建立起來,使鐵器的使用大為普及,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摘編自吳國盛《科學的歷程》(1)以下表述是從材料一中得出的,請填“√”;違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的,請填“×”;是材料一沒有涉及的,請填“〇”。A.商周青銅禮器的類型和數量反映了權力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___________B.我國冶鐵技術起步早,為商周的青銅冶鑄技術發展奠定了基礎。___________C.青銅冶鑄技術和冶鐵技術的進步都是社會生產力提高的表現。___________(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戰國后期鐵器使用的推廣在政治方面產生的影響。材料二 阿拉伯帝國時期,科學得到大發展,其主要成就表現在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等實用科學方面。在數學方面,最突出的貢獻是引用印度已有數字。大約是阿拉伯人頻繁的商業活動特別需要這種方便的印度數字,它很快就在阿拉伯世界得到普遍的使用,阿拉伯人廣泛進行代數學、幾何學、測量學的研究和運算,使其數學在中世紀數學研究中處于世界前沿。在醫學方面,拉齊的《醫學集成》總結了阿拉伯人從希臘、波斯與印度吸收來的醫學知識,做出了醫學分類,在婦科、產科、眼科和外科方面都有新的建樹。伊本·西納寫的綜合性醫書,直到17世紀仍然是歐洲使用的教本。——摘編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等(3)根據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帝國時期科學成就的特點。材料三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正從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邁進。中國網民數量、網絡零售交易額、電子信息產品制造規模已居全球第一,建成全球最大規模光纖和移動通信網絡。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深入應用,移動支付、共享出行、工業互聯、智慧城市等數字經濟加快推進。“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等深入發展,加快建設數字政府、數字鄉村,信息惠民便民成效顯著。為營造安全網絡空間,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互聯網建設管理水平和網絡空間治理能力得到提升。——摘編自中國歷史研究院主編《(新編)中國通史綱要》(4)根據材料三,概括十八大以來我國建設網絡強國取得的成就,并結合所學世界史的相關內容,指出我國網絡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外部條件。1.(2023·貴州黔南州中考·13)(1)【繁榮開放·治世局面】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開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2)【開天辟地·煥然一新】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的▲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3)【重點建設·穩步前進】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它的完成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4)【地跨三洲·文明使者】圖⑤反映的8世紀中期版圖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是▲。圖⑤(5)【維護和平·放眼世界】1945年10月成立的以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為首要宗旨的國際組織是▲。2.(2023·陜西(A卷)中考·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A 唐朝前期對外貿易港口分布圖 圖B 清朝前期對外貿易港口分布圖(1)材料一圖A和圖B中共同的對外貿易港口是______;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______,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14世紀初,中國四大發明中的______傳入歐洲后,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______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中國許多重大發明都是由他們傳入歐洲的。材料二(南宋)由于北方淪陷,對外交往必須通過海道,因此泉州、廣州、明州(寧波)迅速發展,成為三大對外貿易港口。南宋對外貿易的繁盛超過了北宋,形成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的海上絲綢之路。據記載,當時與南宋通商的國家多達五十多個。——摘編自樊樹志《國史十六講(修訂版)》(2)依據材料二,概括南宋對外貿易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南宋對外貿易發展的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推動古代對外貿易發展的因素有哪些?3.(2023·黑龍江哈爾濱中考·21)(1)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王朝實行的社會等級制度是“郡縣制”。( )(2)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 )(3)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改國號為宋,以長安為東京,作為都城,史稱北宋。( )(4)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5)2015年,第二炮兵部隊更名為火箭軍。( )(6)《漢謨拉比法典》是亞歷山大帝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 )(7)法蘭克王國信奉基督教,并發展出以莊園為基礎的封建制度。( )(8)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9)《英雄交響曲》氣勢磅礴,表達出達爾文對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渴望。( )(10)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 )4.(2023·貴州貴陽中考·13)(1)【繁染開放·治世局面】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呂盛,歷史上稱之為“______________”。(2)【開天辟地·煥然一新】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的______________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3)【重點建設·穩步前進】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__________,它的完成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4)【地跨三洲·文明使者】下圖反映的8世紀中期版圖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是______________。(5)【維護和平·放眼世界】1945年10月成立的以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為首要宗旨的國際組織是______________。5.(2023·云南中考·26)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造紙術的發明和應用是科技史上的一件大事。兩漢之際,開始用麻等植物纖維造紙。東漢時期進一步改進造紙術,人們用樹皮、麻頭、破布、漁網之類的低成本原料造紙成功,價格便宜且宜于書寫。自此紙的使用逐漸推廣。到東晉末,紙的使用已完全普及,并逐步傳至周邊各國,在世界范圍內為文化發展作出了貢獻。——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第二版)材料二阿拉伯人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等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摘編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東漢時期為“改進造紙術”作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說說紙的發明和推廣的意義。(2)根據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為世界文化作出的貢獻。【答案與解析】一、選擇題1.【答案】D【解析】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阿拉伯數字”,還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在數學領域貢獻重大,故選D項;斯巴達人作為古希臘城邦,以軍事著稱,無數學貢獻史實,排除A項;羅馬人使用羅馬數字如I、V、X,無0的符號,計數法非十進制,排除B項;日耳曼人主要影響歐洲政治格局等方面,沒有這兩項數學成就,排除C項。2.【答案】A【解析】阿拉伯人翻譯希臘羅馬著作使其免于失傳并傳回歐洲,這直接保存和傳播了古代歐洲文化,故選A項;阿拉伯人保存的是古典哲學和科學知識,并未涉及批判歐洲封建道德倫理觀念,排除B項;阿拉伯人保存的古典著作為歐洲文藝復興奠基,但驅散愚昧黑暗主要指后來啟蒙運動,非阿拉伯人直接作用,排除C項;題干強調傳播歐洲古典文化,阿拉伯自身雖有伊斯蘭黃金時代等成就,但此處未體現創造特色文化,排除D項。3.【答案】B【解析】材料詳細列舉了阿拉伯在數學領域的杰出成就,如花拉子密創立代數學并其著作長期作為歐洲教材,海雅木研究二次與三次方程的解法并將代數用于幾何,以及阿拉伯人改造印度數字形成現代數字體系,這些史實凸顯了阿拉伯文明的創新貢獻及其對世界的深遠影響,故選B項;材料僅描述成就而未分析文化興盛的原因如經濟或政治背景,排除A項;材料聚焦具體成就未涉及文明興衰的完整過程如興起或衰落階段,排除C項;雖有改造印度數字的借鑒元素,但核心是阿拉伯的主動創新如代數學的創立和傳播而非外來借鑒,排除D項。4.【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封建時代國家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并結合所學可知,圖片中的國家以“巴格達”為首都,橫跨亞非歐三洲,很明顯是阿拉伯帝國,《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符合題意,故選C項;《荷馬史詩》屬于古希臘文學成就,當時古希臘屬于奴隸社會,排除A項;《哈姆雷特》英國莎士比亞創作的文學作品,屬于文藝復興運動時期的文學成就,當時西歐走向近代資本主義社會,排除B項;《物種起源》是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所著,于1859年出版,當時英國屬于資本主義社會,排除D項。5.【答案】C【解析】亞歷山大帝國東征促進希臘與東方文化融合,拜占庭帝國地處歐亞橋梁保存傳播古典文化,阿拉伯帝國翻譯運動吸收希臘波斯印度知識推動東西交流,客觀上利于文化交匯,故選C項;雅典民主政治發展于公元前5世紀希臘城邦,亞歷山大帝國在公元前4世紀后興起時雅典已衰落,拜占庭和阿拉伯帝國更晚且非民主制度,排除A項;封君封臣和莊園制度是中世紀9世紀后西歐封建社會特征,亞歷山大帝國早于此時期,拜占庭采用官僚制,阿拉伯為哈里發集權,不相關,排除B項;中世紀城市和大學興起于11世紀后歐洲,受商業復興和教會教育推動,這些帝國雖可能間接影響但版圖橫跨主要促進文化而非直接導致城市興起,排除D項。6.【答案】D【解析】阿拉伯人在中世紀通過絲綢之路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關鍵角色,將中國唐朝的造紙術、宋朝的指南針和火藥等重大發明傳入歐洲,如造紙術經阿拉伯帝國西傳至西班牙等地,故選D項;羅馬帝國在公元前后與中國有間接貿易,但造紙術等發明傳入歐洲是在5世紀西羅馬滅亡后由阿拉伯人完成,排除A項;希臘人雖在文化、哲學等方面有突出成就,但未在將中國這些發明傳入歐洲方面起主要作用,排除B項;雅利安人主要在印度和中亞地區活動,并對印度文明有重要影響,并非傳播中國重大發明到歐洲的群體,排除C項。7.【答案】A【解析】阿拉伯帝國地跨三洲,統一眾多古代文明地區且與多個文化昌盛國家毗鄰,這種廣大地域與多元文明匯聚的局面有利于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故選A項;羅馬法典編撰于羅馬帝國時期,早于阿拉伯帝國建立,與阿拉伯帝國局面無關,排除B項;伊斯蘭教產生于阿拉伯半島未統一時,并非題干所述帝國形成后的情況影響,排除C項;0到9計數法由印度人發明,阿拉伯人傳播,但發明者是古印度人,排除D項。1.【答案】D【解析】根據題目“《天方夜譚》”可知,該帝國是阿拉伯帝國。《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故選D項;亞歷山大帝國是公元前4世紀建立的,與題目時間不符,亞歷山大帝國也不是穆斯林國家,排除A項;羅馬帝國也不是穆斯林國家,排除B項;拜占庭帝國不是穆斯林國家,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2.【答案】A【解析】據材料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馬帝國的版圖橫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湖”,阿拉伯帝國版圖也橫跨亞、歐、非三大洲,8世紀成為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因此兩大帝國疆域都橫跨亞、非、歐三洲,故選A項;阿拉伯帝國實行哈里發中央集權統治,與古代羅馬帝國無關,排除B項;封建西歐實行封君封臣制,與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不符,排除C項;羅馬帝國是奴隸制帝國,阿拉伯帝國是封建國家,排除D項。3.【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封建時代的阿拉伯學者……帶有阿拉伯學者的評注”和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將被湮沒的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成果保存下來并重新傳回歐洲,這為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提供了條件,奠定了文獻基礎,故選D項;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622年,穆罕默德遷居麥地那,建立政權,勢力范圍逐漸擴大,阿拉伯半島逐漸完成統一,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A項;西歐城市興起于10世紀,時間不符,排除B項;歐洲封君封臣制建立于8世紀前期,時間不符,排除C項。4.【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阿拉伯學者通過翻譯保存了大量的希臘學術著作,并將其傳回歐洲,彌補了歐洲文化的“斷層”,這表明阿拉伯學者在保存和傳承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這些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因此阿拉伯人對歐洲文化的貢獻是“承前啟后”,即承接前人的文化成果,并為后來的文化發展奠定基礎,故選C項;阿拉伯學者在保存和傳承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題干重點在強調傳承,“改頭換面”和“破舊立新”強調完全代替,創新新的文化形式,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B項;材料意在體現阿拉伯學者在保存和傳承古代希臘羅馬文化方面發揮的作用,并不涉及真偽,排除D項。5.【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故選C項;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其與東西方文化交流關系不大,排除A項;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歐建立了許多大小不同的王國,被稱為“蠻族王國” ,與東西方文化交流關系不大,排除B項;意大利最先開始文藝復興,與東西方文化交流關系不大,排除D項。6.【答案】A【解析】據材料“學者翻譯了大量的……數學典籍”可知,阿拉伯帝國進行了長期的翻譯活動,且主要涉及醫學、天文學等,這有助于印度、波斯等地的科學成就傳入阿拉伯帝國,進而促進阿拉伯帝國科技的發展,故選A項;文學的興盛與醫學、天文學等無關,排除B項;社會的轉型說法錯誤,阿拉伯帝國還是帝制,屬于封建社會,并未進入近代,排除C項;制度的革新與醫學、天文學等翻譯無關,排除D項。7.【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歷史事實是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分析或評判”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是對阿拉伯人傳播世界文化這一事件的評價,屬于歷史解釋,故選C項;公元前8世紀,希臘出現了城邦,是對希臘歷史的客觀敘述,屬于歷史事實,排除A項;公元前5世紀,羅馬頒布了《十二銅表法》,是對羅馬歷史的客觀敘述,屬于歷史事實,排除B項;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是對亞歷山大帝國歷史的客觀敘述,屬于歷史事實,排除D項。8.【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將印度人創造的計數法改造成‘阿拉伯數字’,并傳入歐洲”“《天方夜譚》生動反映了……東方各國人民的生活習俗和風土人情”“《醫學集成》總結了希臘、波斯和印度的醫學知識”“長期被歐洲醫學界奉為經典”并結合所學可知,阿拉伯帝國的文化兼收并蓄,既吸收東方文化,又向西方傳播,促進了多元文化的交匯,體現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融互鑒,因此材料共同體現了阿拉伯帝國溝通東西方文化,故選D項;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國的科技文化成就,未涉及法治建設,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阿拉伯帝國的文化成就,不能體現商業貿易,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阿拉伯文化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交匯,國際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礎上形成的國際行為規則和相應的保障機制,材料未體現建立國際秩序,排除C項。9.【答案】D【解析】據材料可知,中國的三大發明和印度的食糖、棉花等都是通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這體現了阿拉伯人溝通東西方文化交流,故選D項;結合所學可知,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從0到9的計數法,形成了我們現在使用的“阿拉伯數字”,并創造了完整的代數學,但材料強調其在溝通東西方文化方面的貢獻,與代數學創造無關,排除A項;阿拉伯人創造燦爛的文學成就和創造輝煌的醫學成就,但材料強調其溝通東西方文化的作用,該說法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B項、C項。10.【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中國的三大發明等、印度的棉花和食糖等都是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這體現了阿拉伯人溝通了東西方文化,故選B項;阿拉伯人創造了獨特的阿拉伯文化,但材料強調其溝通東西方文化的作用,排除A項;壟斷了亞歐之間的商貿說法錯誤,且材料強調文化交流,并不體現商貿交流,排除C項;阿拉伯人善于學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但材料強調其溝通東西方文化的作用,不體現學習其他民族文化,排除D項。11.【答案】C【解析】據材料“阿拉伯人的著作……成為歐洲各大學的教科書”可知,阿拉伯人的著作《醫典》等傳入歐洲,并成為大學教科書,體現了阿拉伯文化對歐洲產生深遠影響,反映了阿拉伯文化成就顯著,故選C項;阿拉伯帝國橫跨歐亞非三洲,地域遼闊,但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項;《醫典》等屬于阿拉伯人的著作,并非翻譯來的外來文化,排除B項;大學教育普及說法錯誤,材料體現的是歐洲出現大學,并非阿拉伯,排除D項。1.【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可知,材料評價的是阿拉伯人通過百年翻譯運動保存大量古希臘古羅馬典籍,傳承古希臘古羅馬文化,進而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故選B項;阿拉伯帝國在鼎盛時融匯東西,A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阿拉伯人的確傳播了東方文化,但材料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與此貢獻不符,排除C項;阿拉伯人的確在深度融合東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阿拉伯文化,但材料表現的不是阿拉伯文化的特點,排除D項。2.【答案】B【解析】據材料“廣泛吸納印度、希臘、羅馬……取得了輝煌的文化成就”可知,阿拉伯文化繁榮的原因是注重吸收東西方文化,并加以創新和發展,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對東西方文明的兼收并蓄,材料并未涉及安定的環境,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人才教育,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經濟方面,排除D項。3.【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用戰車把伊斯蘭教傳播到西亞、北非……”,結合所學可知,阿拉伯帝國興起于公元7世紀,伴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伊斯蘭教向阿拉伯半島以外的西亞、北非等地區廣泛傳播,故選C項;根據所學可知,古埃及人是多神信仰,主神是太陽神,排除A項;古印度在種姓制下形成婆羅門教,到公元前6世紀釋加牟尼創立佛教,排除B項;日耳曼人最初是多神教信仰,在滅亡西羅馬帝國后,逐漸信奉的是基督教,排除D項。4.【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可知,①以色列在干旱地區發展農業經驗,有助于發展農業生產;②阿拉伯帝國吸收、消化外來文化融合發展,有助于兼收并蓄,豐富民族文化;④拜占庭帝國編纂《羅馬民法大全》治理國家,有助于學習借鑒以法治國,上述國外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所以①②④符合題意,故選B項;亞歷山大帝國東征不斷擴大版圖,是暴力侵略,不可取,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亞歷山大帝國東征不斷擴大版圖,是暴力侵略,不可取,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亞歷山大帝國東征不斷擴大版圖,是暴力侵略,不可取,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5.【答案】D【解析】根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帝國的核心在阿拉伯半島上,最后定都巴格達,8世紀達到極盛,這是阿拉伯帝國,且阿拉伯帝國因為百年翻譯運動保留了古希臘古羅馬的大量經典著作,保存和發展了古典科技成果,D項符合題意,故選D項;亞歷山大帝國以巴比倫為首都,排除A項;羅馬帝國的首都是羅馬,排除B項;拜占庭帝國的首都是拜占庭,排除C項。6.【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不僅是一個帝國,而且是一種文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創造了輝煌的伊斯蘭文化,其中以阿拉伯數字、《醫學集成》、《醫典》、《天方夜譚》等為代表,故選A項;儒家文化屬于中國文化,排除B項;瑪雅文化印第安瑪雅人在與亞、非、歐隔絕的條件下,獨立創造的文明,排除C項;印加文化是位于南美洲的文化,排除D項。7.【答案】D【解析】據“中國的……重大發明和印度的……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可知,阿拉伯人在中西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充當了使者的角色,故選D項;題干涉及的是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溝通上的角色,與建立阿拉伯帝國無關,排除A項;創造了獨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B項;題干展示的是傳播中國和印度文明,中國和印度屬于亞洲,而非歐洲,排除C項。8.【答案】B【解析】阿拉伯文化具有豐富的歷史和傳統,對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醫典》和《天方夜譚》都是阿拉伯文化的代表。《醫典》是一部醫學百科全書,包含了阿拉伯世界對醫學的知識和研究成果。《天方夜譚》是一部阿拉伯民間故事集,被廣泛傳播和翻譯。阿拉伯數字也是阿拉伯文化的重要貢獻之一,它的使用廣泛影響了世界各地的數學和計算,B選項正確;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象形文字和太陽歷都是古埃及的文明成就,排除A選項;《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漢謨拉比頒布的法典,楔形文字是古代兩河流域的文字,而空中花園則是古代巴比倫文化中的傳說,排除C選項;《荷馬史詩》是古希臘文學的代表作品,《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的法律,帕特農神廟則是古希臘的建筑成就,排除D選項。9.【答案】B【解析】《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生動描繪了阿拉伯帝國豐富的社會生活,構思奇妙,情節曲折,語言優美,是阿拉伯文學的瑰寶,故選B項;《擲鐵餅者》是希臘米隆的石雕藝術品,排除A項;《哈姆雷特》是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創作的悲劇作品,排除C項;《復活》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長篇小說,排除D項。10.【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巴格達的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等內容可知,阿拉伯帝國貿易發達,與中國、印度、東南亞和非洲東部等國家與地區均有貿易往來,故選B項;阿拉伯帝國的確疆域遼闊,但材料沒有展現這一特點,排除A項;阿拉伯帝國的全盛時疆域約有1340平方千米,但九世紀的人口只有四千多萬,人口并不密集,排除C項;阿拉伯帝國貿易發達,港口的確眾多,但材料也沒有提及這一內容,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答案】(1)〇;×;√。(2)影響: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3)特點:涉及面廣,表現在實用科學方面;引用印度已有數字,對印度數字和零符號體系的改進與推廣,使其數學在中世紀數學研究中處于世界前沿;醫學是阿拉伯人高度重視的學科,總結了阿拉伯人從希臘、波斯與印度吸收來的醫學知識,做出了醫學分類。(4)成就:從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邁進;中國網民數量、網絡零售交易額、電子信息產品制造規模已居全球第一;建成全球最大規模光纖和移動通信網絡。外部條件:技術創新不斷突破邊界,市場需求持續提升,資本流動為企業提供了成長的土壤,而政策環境的優化則為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在環境。【解析】(1)判斷:根據材料一“商周時期是使用青銅器的極盛時代……還有祭祀用的禮器和大量的兵器”,可知,材料只是提及青銅器的種類中存在祭祀用的禮器和大量的兵器,但是沒有提及“商周青銅禮器的類型和數量反映了權力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故填〇。判斷:根據材料一“我國的人工鑄鐵技術起步較晚”“先前已發展了極為先進的青銅冶鑄技術,鑄鐵技術發展很快”,可知我國冶鐵技術起步早的說法錯誤,是青銅冶鑄技術為鑄鐵技術奠基,故填×。判斷:根據材料一“我國的人工鑄鐵技術起步較晚,但由于先前已發展了極為先進的青銅冶鑄技術,鑄鐵技術發展很快”“戰國后期,冶鐵業在全國各地廣泛建立起來,使鐵器的使用大為普及,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可知青銅冶鑄技術和冶鐵技術的進步都是社會生產力提高的表現,這個可以由材料一中得出,故填 。(2)影響:根據材料一“鐵器的使用大為普及,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各諸侯國統治者實行變法改革, 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以求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 中取勝。(3)特點:根據材料二“其主要成就表現在數學、天文學、地理學、醫學等實用科學方面”,可知涉及面廣,表現在實用科學方面;由“在數學方面,最突出的貢獻是引用印度已有數字。”“阿拉伯人廣泛進行代數學、幾何學、測量學的研究和運算,使其數學在中世紀數學研究中處于世界前沿”,可知引用印度已有數字,對印度數字和零符號體系的改進與推廣,廣泛進行代數學、幾何學、測量學的研究和運算,使其數學在中世紀數學研究中處于世界前沿;由“阿拉伯人從希臘、波斯與印度吸收來的醫學知識,做出了醫學分類,”“伊本·西納寫的綜合性醫書,直到17世紀仍然是歐洲使用的教本”,可知醫學是阿拉伯人高度重視的學科,總結了阿拉伯人從希臘、波斯與印度吸收來的醫學知識,做出了醫學分類。(4)成就:根據材料三“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正從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邁進”可得出從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邁進;根據“中國網民數量、網絡零售交易額、電子信息產品制造規模已居全球第一”可得出中國網民數量、網絡零售交易額、電子信息產品制造規模已居全球第一;根據“建成全球最大規模光纖和移動通信網絡”可得出建成全球最大規模光纖和移動通信網絡。外部條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技術的進步是推動網絡信息技術發展不可或缺的動力。市場需求是推動網絡信息技術行業發展的直接力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需求的增長,網絡信息技術逐漸從一個信息獲取的渠道發展成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政策環境也對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網絡信息技術行業之所以發展迅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技術創新不斷突破邊界,市場需求持續提升,資本流動為企業提供了成長的土壤,而政策環境的優化則為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在環境。1.【答案】(1)貞觀之治。(2)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3)第一個五年計劃。(4)阿拉伯帝國。(5)聯合國。【解析】(1)唐太宗統治時期,農民占有一定土地,賦役負擔減輕,有了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社會經濟出現繁榮景象。當時的統治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文教昌盛,被稱為“貞觀之治”。故填:貞觀之治。(2)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綱,黨綱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故填: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3)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1953—1957年,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的實行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故填:第一個五年計劃。(4) 據“8世紀中期”“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可知,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版圖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是當時世界市區內高疆域最大的帝國。(5) 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聯合國的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以尊重各國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系;進行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性質的問題,并促進對于全體人類的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故填:聯合國。2.【答案】(1)廣州;交子;火藥;阿拉伯。(2)特點:以海路為主;港口城市多且發展迅速;對外貿易范圍廣;交往國家數量多;對外貿易繁盛超過北宋。影響:促進了南宋經濟發展;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中國的創造發明,如印刷術、火藥,指南紙幣等輸往西方,天文、歷法,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傳入亞洲各國,對歐亞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3)因素: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國家政策的支持;科技的發展;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改進。【解析】(1)據材料一圖A、圖B中相同的對外貿易港口可知,其是廣州。北宋商品貿易發達,在四川地區出現紙幣“交子”。14世紀初,中國四大發明中的火藥傳入歐洲后,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許多重大發明都是由他們傳入歐洲的。因此順序是廣州;交子;火藥;阿拉伯。(2)特點:據材料二“對外交往必須通過海道”可知,其以海路為主;據材料二“此泉州、廣州、明州(寧波)迅速發展”“成為三大對外貿易港口。”可知,其港口城市多且發展迅速;據材料二“對外貿易的繁盛超過了北宋”可知,其對外貿易繁盛超過北宋;據材料二“形成通往日本、高麗……的海上絲綢之路。”可知,其對外貿易范圍廣;據材料二“與南宋通商的國家多達五十多個。”可知,其交往國家數量多。影響:據材料二“對外交往”可知,其可從對經濟、中外交流、科技發展、歐亞國家對本國發展等著手,如促進了南宋經濟發展;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中國的創造發明,如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紙幣等輸往西方,天文、歷法,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傳入亞洲各國,對歐亞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3)因素:綜合上述材料,推動古代對外貿易發展可從經濟、國力、統一、社會秩序、政策、科技發展水平等角度進行闡述,如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國家政策的支持;科技的發展;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改進……。3.【答案】(1)錯誤(2)正確(3)錯誤(4)正確(5)正確(6)錯誤(7)正確(8)正確(9)錯誤(10)正確【解析】(1)據所學可知,周武王建立西周后,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實行的社會等級制度是“分封制”,郡縣制是秦始皇完成六國統一后,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故本題錯誤。(2)據所學可知,唐太宗統治期間,勵精圖治,重用賢能,政治比較清明;唐太宗重視農業生產,使唐朝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唐太宗重視科舉制,增加進士科的人數,促進了唐朝文教事業的發展。唐太宗的治理使其統治時期出現了治世局面,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故本題正確。(3)據所學可知,公元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改國號為宋,以開封為東京作為都城,并非以長安為東京。故本題錯誤。(4)據所學可知,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從此,無產階級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領導力量,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社會主義成為中國革命的奮斗目標。可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發生實質性變化,從此煥然一新,故本題正確。(5)據所學可知,1966年我國組建了戰略導彈部隊,即第二炮兵部隊,2015年,第二炮兵部隊更名為火箭軍。故本題正確。(6)據所學可知,《漢謨拉比法典》是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并非亞歷山大帝國。故本題錯誤。(7)據所學可知,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者克洛維,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克洛維皈依了基督教,承認羅馬教會在歐洲的重要地位,在他的推動下,整個法蘭克王國都信仰了基督教;8 世紀前期,法蘭克王國對土地的分封形式進行了改革,形成了以土地分封為紐帶的封建制度,即封君封臣制;莊園制是西歐封建制度在經濟上表現。可見,法蘭克王國信奉基督教,并發展出以莊園為基礎的封建制度。故本題正確。(8)據所學可知,8世紀中期,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對外擴張,阿拉伯人建立起了橫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基于地理位置及帝國發展的需要,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故本題正確。(9)據所學可知,《英雄交響曲》是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的代表作,表達的是貝多芬對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渴望,與達爾文無關。故本題錯誤。(10)據所學可知,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為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故本題正確。4.【答案】(1)貞觀之治。(2)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3)第一個五年計劃。(4)阿拉伯帝國。(5)聯合國。【解析】(1)據“唐太宗統治期間”可知,唐太宗貞觀時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在政治上,進 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在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故而,橫線處應填:貞觀之治。(2)據“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開”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開幕,黨的一大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明確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大會確定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成立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當選為中央局書記,這樣,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誕生了!故而,橫線處應填: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3)據“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可知,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 ;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等等,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故而,橫線處應填:第一個五年計劃。(4)據“8世紀中期版圖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可知,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繼承者繼續擴張,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進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阿拉伯人還攻克埃及,橫掃北非;在西南歐洲的戰場上,阿拉伯人長驅直入,占領了西班牙,接著越過比利牛斯山,為法蘭克王國軍隊所阻,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的版圖橫跨亞、歐、非 三大洲,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國。橫線處應填:阿拉伯帝國。(5)據“1945年10月成立”“國際組織”可知,聯合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成立的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組織,1945年10月24日,在美國舊金山簽訂的《聯合國憲章》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聯合國的宗旨是: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國際間以尊重各國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系;進行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經濟、社會、文化和人道主義性質的問題,并促進對于全體人類的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故而,橫線處應填:聯合國。5.【答案】(1)人物:蔡倫。意義:紙張的發明和改進提供了便于書寫的載體,方便書籍的復制與傳播,在傳承、傳播文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世界范圍內的文化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2)貢獻:融合東西方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把中國和印度的科技發明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解析】(1)人物:蔡倫。意義:蔡倫是東漢時期為“改進造紙術”作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他通過使用低成本原料如樹皮、麻頭、破布、漁網等,成功改進了造紙術,使紙的價格便宜且適合書寫。這一改進使紙的使用逐漸推廣,并在東晉末期已經完全普及。蔡倫的貢獻在于為書籍的復制和傳播提供了方便的載體,推動了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紙的發明和推廣使得書籍更加易于制作、傳播和保存,大大促進了文化的普及和交流,為世界范圍內的文明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阿拉伯人為世界文化作出的貢獻包括: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阿拉伯人廣泛翻譯了這些文獻,將這些文化知識融入阿拉伯文化中,并通過阿拉伯語傳播到其他地區。融合東西方文化:阿拉伯文化汲取了東方和西方文化的精華,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貌。阿拉伯世界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交流。傳播科技發明和知識: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將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等先后傳入歐洲,為歐洲的文化發展作出了貢獻。這些科技發明和知識的傳播促進了西歐文化的進步和發展。阿拉伯人的貢獻不僅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了重要成就,而且他們作為文化交流的中介,推動了世界范圍內的文化發展和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分類匯編:第12課 阿拉伯帝國 學生版.docx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分類匯編:第12課 阿拉伯帝國 教師版 .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