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分類匯編:第5課 隋唐時期的民族交往與交融一、選擇題1.(2025·江西中考·5)繼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唐弘化公主嫁給吐谷渾之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去吐蕃,寧國、崇徽等公主嫁去回紇。這主要反映了唐朝的( )A.民族政策 B.邊界貿易 C.崇文抑武方針 D.藩鎮割據局面2.(2025·四川遂寧中考·4)唐代王建《涼州行》有云:“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以上詩句可用于研究唐朝( )A.政治制度的演變 B.農耕技術的進步C.民族交融的現象 D.藝術形式的多樣3.(2025·重慶中考·6)文物訴說著歷史。下組圖片所示文物,共同見證了( )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長鼓 元朝宣政院印章 六世班禪獻乾隆帝壽禮嘎布拉碗A.中央政府對西域的管轄 B.藏族手工業生產技術C.少數民族文化傳入中原 D.民族交融的發展歷程1.(2024·四川樂山中考·3)唐朝時期,漢文在西域已成為一種盛行的語言文字。如圖是新疆地區出土的唐代文書,長538厘米,寬27厘米,內容是當地12歲學童卜天壽抄寫的《論語》《千字文》及創作的詩歌等。材料反映了( )A.中原地區政局穩定 B.民族交往交流交融C.西域商品經濟發達 D.海上貿易高度繁榮2.(2024·甘肅白銀中考·2)七年級某班同學在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時搜集到下列資料。據此判斷,他們的學習主題是( )考古資料 文獻記載 藝術作品 文學作品耕地圖(嘉峪關) “(王)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經數年后,肅與高祖殿會,食羊肉酪粥甚多。” ——《洛陽伽藍記》 連坐胡床壁畫(莫高窟) 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 ——摘自《涼州行》A.持續的民族交融 B.發達的農耕文明C.多元的飲食文化 D.輝煌的藝術成就3.(2024·四川宜賓中考·3)如圖是唐代畫家閻立本描繪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使者的場景。該圖可用于研究( )A.宗教繪畫的風格 B.唐與突厥的友好關系C.民族政策的踐行 D.貞觀時期的中外交往4.(2024·吉林長春中考·7)“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以上信息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A.社會經濟繁榮 B.市民生活豐富 C.對外交流頻繁 D.民族交往交融1.(2023·青海西寧中考·1)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區,中原王朝、鮮卑、吐蕃等均在這里留下了歷史印記。境內“馬家窯文化”“卡約文化”、漢唐古堡、“喇家遺址”“唐蕃古道”、玉皇閣、丹噶爾古城、樂都瞿曇寺等記載著青海的歷史和文化。舊石器時代的打孔石器、青銅時代的齊家文化等諸多文化,反映出青海與中原文化、歐亞草原文化、南亞文化等多種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反映了青海文化具有( )A.盲目性、排外性 B.封閉性、保守性C.單一性、狹隘性 D.多樣性、開放性2.(2023·湖北仙桃、潛江、天門、江漢中考·2)下列四個歷史事件中,與其他三個性質不同的一項是( )A.甘英出使大秦 B.鑒真東渡日本 C.玄奘西行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3.(2023·四川自貢中考·2)博物館見證歷史風華。某博物館計劃推出唐代專題展覽,根據下面展出的三幅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是( )文成公主塑像 《步輦圖》(局部) 唐蕃會盟碑局部拓片A.民族交融 B.對外交流 C.經濟繁盛 D.多彩藝術4.(2023·四川雅安中考·4)唐中宗時期,吐蕃贊普迎娶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帶去了大批絲綢錦緞、龜茲樂,以及各類工匠、藝人,在西藏建立禮佛等制度。該事件( )A.顯示了唐朝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 B.加速了青藏高原各部落的統一C.促進了唐朝文學藝術的高度繁榮 D.推動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5.(2023·山東濟寧中考·3)如圖為唐朝閻立本繪制的《步輦圖》,該圖反映的歷史場景是( )A.唐太宗問政于房玄齡 B.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C.唐玄宗送別高僧玄奘 D.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亂6.(2023·山西中考·4)李華同學在學習“盛唐氣象”這一內容時,繪制了下面的內容結構示意圖。你認為①處可填寫( )A.北擊匈奴 B.文成公主入藏 C.澶淵之盟 D.設置駐藏大臣二、非選擇題1.(2025·四川資陽中考·15)中國古代的邊疆治理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緊密聯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5分)材料一 漢初,國力疲弱,匈奴不斷南下襲擾,不得不對匈奴采取“和親”的妥協政策。“文景之治”得以休養生息之后,國力不斷充盈強大。漢武帝出兵塞外,大敗匈奴,維護了邊疆地區的穩定。——摘編自張新民《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經驗的反思與總結》(1)根據材料一,指出漢朝對待匈奴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分)并分析變化的原因。(2分)材料二唐朝通過和親、冊封等方式,實行以懷柔、招撫為主的邊疆政策,并設立安西、北庭都護府等機構,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采取積極開發邊疆的政策,如發展屯田、開辟互市貿易等;唐朝不僅妥善安排前來求學的邊疆民族子弟,還將眾多漢文經典書籍頒賜給他們。宋朝在沿襲唐朝的基礎上進行邊疆治理。元朝在西藏地區設立了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等機構進行管理,并大量任用當地土官,因俗而治。清朝對邊疆地區進行全面治理和地區性開發,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平定三藩和統一臺灣、雅克薩之戰和簽訂《尼布楚條約》、對準噶爾及天山南路的用兵、駐藏大臣的設立與改土歸流的推行。清朝成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這奠定了我國今天的疆域基礎。——摘編自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等(2)根據材料二,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角度,指出唐朝邊疆治理的措施,(3分)并概括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特點。(4分)材料三歷代王朝通過一脈相承的邊疆治理思想和繼承創新的邊疆治理政策,保持了邊疆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強化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分布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促進了中華文明核心區域的穩定,為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摘編自段紅云《論中國古代邊疆治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的歷史作用》(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歷史意義。(8分)(4)選取中國古代史整體、部分或某個朝代,以“邊疆治理”為主題,自擬論題,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正確,史論結合,表達清晰)(6分)2.(2025·內蒙古中考·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記》記載,傳說遠古時期,各部落互相攻伐,中原大地上炎、黃兩個部落先發生軍事沖突,后結成包含眾多從屬部落的聯盟。炎黃部落又與蚩尤部落在涿鹿展開激戰,勝利后黃帝成為中原各部落的盟主,天下咸服。在以炎黃二帝為核心的政治聯盟下,包括蚩尤部落在內的不同部落人群相互融合,逐步演變為后來華夏族的前身。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內外的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摘編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先秦卷》材料二西漢形勢圖 唐朝前期疆域和邊疆各族的分布圖(669年)——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下冊材料三……·文明初現與中華民族起源(史前時期) ·天下秩序與華夏共同體演進(夏商周時期) ·大一統與中華民族初步形成(秦漢時期) ·“五胡”入華與中華民族大交融(魏晉南北朝時期) ·華夷一體與中華民族空前繁盛(隋唐五代時期) ·共奉中國與中華民族內聚發展(遼宋夏金時期) ·混一南北與中華民族大統合(元朝時期) ·中外會通與中華民族鞏固壯大(明朝時期) ·中華一家與中華民族格局底定(清前中期) …… ——摘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1)根據材料一,指出華夏族形成的主要因素。(2)讀材料二地圖,分別說出西漢和唐朝前期,我國北方及東北地區民族分布的情況。(3)根據材料三所列知識條目,歸納出一個主題。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對這個主題的認識。3.(2025·吉林中考·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2分)材料一 張騫出使西域圖(敦煌壁畫) 材料二 遷都洛陽,實行各項漢化措施。令鮮卑人改穿漢族服裝;禁止說鮮卑話,以漢語作為北魏的通行語言;令鮮卑人改漢姓…… ——摘編自趙毅趙軼峰《中國古代史》材料三 唐太宗明確表示要同等對待各族,中華民族的各群體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唐蕃交往中,雖然存在毀盟、爭戰等狀態,但和親會盟、舅甥友好是歷史主流。 ——摘編自《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 材料四 達賴金印與班禪金印(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張騫拜別的皇帝是誰?指出“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標志。(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該事件有何意義?(2分)(3)依據材料三,指出“唐蕃交往”的歷史主流并舉一事例。結合所學,概括唐太宗實行的民族政策。(3分)(4)材料四體現了清王朝對什么地區的管轄?1727年,在此設置了哪一官職監督地方政務?(2分)(5)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認識。(1分)4.(2025·陜西中考·13)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A 人面魚紋彩陶盆 圖B 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亞非文明地圖(1)圖A所示文物出土于陜西西安的_______________遺址,反映了遠古時期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圖B所示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在適合農業耕作的大河流域產生的,其中古埃及的_______________流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材料二中華文明和平性的內涵 慎戰不戰 消除戰爭,安定百姓相互協調 天人合一,身心和諧 彼此尊重,社會和諧共生并進 和而不同,和諧共生交通成和 民族和睦,多元包容 對外交流,互學互鑒圖C據王杰《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整理中華文明是以農耕為主的文明形態……農業經濟形態塑造了中華文明安土重遷的和平性……科舉制對于維系社會結構的整體穩定,起到了制度性的保障作用……東亞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完備的氣候類型影響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性格。 ——摘編自劉豐《保合太和: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圖D(2)依據圖C,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兩個方面分別列舉一例史事,說明中華文明的和平性。依據圖D,概括和平性的形成基礎。(3)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對當今社會發展、個人成長有何借鑒意義?1.(2024·江蘇鹽城中考·21) 中華民族在長期交往、交會、交融中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時,在今四川、貴州、云南三省境內分布著數十個民族,這些民族語言、族屬不同,被中原人統稱為“西南夷”。為了便利與西南夷的交通,秦朝開鑿了連接蜀地和滇池的“五尺道”,還不斷在歸附的西南夷地區設置縣、道。——摘編自馬孟龍《秦漢史》材料二638年8月,唐太宗任命吏部尚書侯君集為行軍大總管,分四路出擊吐蕃,大敗吐蕃。640年10月,祿東贊到達長安,朝見了唐太宗,陳述了仰慕大國,請求接親的愿望和誠意。太宗下詔準其所請。——摘編自孫英剛《隋唐五代史》材料三元朝形勢圖(1330年)——選自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據材料一,概括秦朝在西南地區加強邊疆治理的背景和措施。(2)據材料二,歸納唐朝治理西南地區的方式。(3)綜合上述圖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加強對西南地區管轄的意義。2.(2024·遼寧中考·16)某班以“中華之美”為主題制作展板,請你參與完成。中華之美版塊一 文化之美 ①《論語》 ②《蘭亭集序》 ③宋詞 ④京劇版塊二 智慧之美 司母戊鼎 都江堰 造紙工藝流程圖(部分)版塊三 交融之美 材料一 他的遷都洛陽和改革,是北魏政治經濟發展、鮮卑族進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結果。 ——摘編自《中國史綱要》 材料二 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大批絲織品和典籍,……將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帶進了青藏高原。 ——摘編自《國家寶藏》(1)請將版塊一中的內容進行歸類。(要求:寫出序號)示例書法類:②詩詞類:_________戲曲類:_________思想類:_________(2)請從版塊二中任選一項,說明其入選展板的理由。(要求:從地位或影響方面作答)(3)閱讀版塊三,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改革?材料二中的歷史事件有何影響?3.(2024·新疆中考·16)某歷史興趣小組擬在學校文化節上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圖片展”,請你一起參與布展活動。(16分)(1)在第一主題“大一統”中,王軍同學挑選了以下兩個文物圖片。圖1出土在什么地方?圖2出現在哪個朝代?它們共同說明了什么?(2)在第二主題“大交融”中,李紅同學展示了圖3該圖片反映的事件有什么影響?請你圍繞本主題,在五代遼宋夏金時期的新疆歷史中再挑選一件文物的圖片,作為圖4,寫出文物名稱并說明挑選的理由。(3)在第三主題“大團結”中,南芳同學選擇的圖5源于哪一政策的實施?結合擬定的結束語,談談你參與本次活動的收獲。結束語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4.(2024·安徽中考·18)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玄宗同意將文成公主嫁給他。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5.(2024·寧夏中考·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8分)材料時期 事件 出處唐 貞觀十四年,松贊干布再次遣使求婚,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許之 《舊唐書》長慶元年,(唐穆宗)與吐蕃贊普商議,訂立盟約 《長慶會盟碑》元 至元六年,忽必烈封吐蕃八思巴為帝師。在吐蕃之地設官分職,而領之于帝師 《西藏通史》清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諭理藩院,給以印冊,封班禪額爾德尼 《清圣祖實錄》雍正五年,(雍正帝)發布敕諭,正式任命駐藏大臣,設立駐藏大臣衙門,留川陜兵丁1000名駐藏 《清世宗實錄》乾隆五十七年,清軍驅逐入侵西藏的廓爾喀(尼泊爾阿沙王朝)軍。次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以法律條文固定之 《清高宗實錄》(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對唐代促進唐蕃關系的方式以及元代、清代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行使有效管轄的措施進行歸納。(2)請為該組材料確定一個主題名稱。1.(2023·四川巴中中考·15)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基石。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體制創新】材料一自秦朝起,中國形成了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大國……他創建的許多制度,是符合當時社會需要的。后來延續兩千年之久的封建體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變。秦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朝代。——范文瀾《中國通史》(1)材料一中“延續兩千年之久的封建體制”指的是什么體制?【思想一統】材料二圖一 漢代講經圖 圖二 漢武帝像(2)《漢代講經圖》中“經”主要是哪一學派的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漢武帝在思想方面的重大舉措。【民族交融】材料三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王建《涼州行》(3)材料三反映了怎樣的歷史現象?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例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版圖奠定】材料四清朝疆域圖(1820年)(4)清朝為管理圖中A處設立了什么機構?綜合上述四則材料,請你擬一個主題。2.(2023·貴州貴陽中考·15)中國和合文化足中華文明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一種兼職容兼顧,從整體看待事物的思維。其根本在于和諧、和平、合一、大同,彰顯的是中國人與中國文化的智慧和精神價值觀,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史實 簡介李冰治水 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方面的創舉,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規律辦事的“天人合一”之作。唐蕃和親 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通過這次聯姻,唐蕃交往日趨頻繁,更加廣泛,唐中宗時期、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和吐蕃“和同為一家”。鄭和下西洋 明朝時期,鄭和七下西洋,鄭和下西洋傳播了中國本有的“以和為貴”的思想品質,以相互尊重,相互保存,相互支持完成長久之和。——選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讀本》材料二主題 簡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7年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求同存異”的方針 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一帶一路”建設 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整理自《文獻中的百年黨史》材料三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選自《習近平著作選讀》(1)將材料一的史實與下列觀點相對應。(填寫史實即可)“和合”在“民族交融”中的體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合”在“對外交往”中的體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合”在“人與自然”中的體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仿照示例,任選一個主題對“和合”智慧的體現加以說明。(示例除外)示例: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即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這一制度是中國共產黨根據我國民族問題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而制定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促進了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實現了民族大團結。(3)綜上所述,說出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取得成功的啟示。3.(2023·江蘇連云港中考·18)某中學以“探尋絲綢之路”為主題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請你參與這次活動,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漢代海上航路示意圖材料二依據收集的材料,我們得出以下結論:①唐朝的商業十分繁榮,出現了一些繁華的大都市;②唐朝時期,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③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頻繁;④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乙組探究唐朝“絲綢之路”后的結論(1)材料一為甲組收集的材料,請逐條歸納材料中的歷史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概括當時的發展特點。(6分)(2)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寫出材料二中結論的史實依據。(4分)(3)據上述兩組的研究和結論并結合所學知識,你對連云港的未來,有哪些期盼?(2分)【答案與解析】一、選擇題1.【答案】A【解析】唐朝通過和親政策如弘化公主嫁吐谷渾、文成公主嫁吐蕃、金城公主嫁吐蕃、寧國崇徽公主嫁回紇,加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體現唐朝對周邊民族的懷柔策略,史實上貞觀年間推行此政策以鞏固統一,故選A項;材料聚焦公主和親事件,未提經濟往來,邊界貿易如互市雖存在但不相關,吐谷渾吐蕃回紇涉及的是政治聯姻,排除B項;崇文抑武是宋朝特點,唐朝尚武如貞觀開疆,和親屬民族交往而非文化或軍事方針,排除C項;藩鎮割據發生于安史之亂后唐朝后期,題干事件在640年貞觀時期,屬盛唐統一階段,排除D項。2.【答案】C【解析】詩句中蕃人從游牧轉向學習耕種禾黍,漢人則普遍學習胡人音樂,直接展現唐朝時期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文化和生活習俗相互影響,史實如絲綢之路促進胡漢通婚、音樂融合,體現民族交融,故選C項;政治制度涉及中央集權或科舉改革等,材料未提相關事件如三省六部運作,排除A項;農耕技術如曲轅犁或灌溉工具革新,材料僅提種禾黍未描述技術進步,排除B項;“學胡樂”只是藝術形式一種,不能反映多樣,排除D項。3.【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分析文物可知,文物“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長鼓”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的歷史,這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增進了唐蕃的友好關系,譜寫了漢藏友好交流的佳話,文物“元朝宣政院印章”與元朝設立宣政院管轄西藏有關,這標志著西藏從此納入中央管轄,文物“六世班禪獻乾隆帝壽禮嘎布拉碗”反映了清朝時期西藏地方的宗教領袖六世班禪與中央政府之間的互動,印證了清朝對西藏的有效管轄和當時漢藏兩族的友好往來,這些都見證了漢族和藏族和同一家、民族交融的發展歷程,故選D項;西域指的是如今的新疆地方,文物都與西藏有關,排除A項;只有“六世班禪獻乾隆帝壽禮嘎布拉碗”能夠一定程度反映藏族手工業生產技術,無法作為所有文物的主題,排除B項;“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長鼓”反映的是漢族文化傳到西藏地方,排除C項。1.【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當地12歲學童卜天壽抄寫的《論語》《千字文》及創作的詩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反映了中原地區的文化傳到新疆地區的情形,這體現了國內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選B項;題干沒有涉及中原地區政局穩定的內容,新疆不是中原,排除A項; 題干反映的是文化內容,不是經濟內容,排除C項; 題干反映的是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不是海上貿易,排除D項。2.【答案】A【解析】根據題意可知,嘉峪關耕地圖表明少數民族從事農耕,體現了少數民族向漢族的學習,《洛陽伽藍記》反映南齊的王肅在北魏數年后,改變了原有的飲食習慣,連坐胡床壁畫表明人民使用了少數民族的“胡床”,說明受到少數民族禮儀習慣的影響,《涼州行》直接描寫了唐朝時期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影響的示例,以上中料體現了從魏晉到唐朝這一時期持續的民族交融,故選A項;《洛陽伽藍記》和連坐胡床壁畫反映的是漢族向少數民族的學習,與農耕文明不符,排除B項;《洛陽伽藍記》表明王肅接受了北魏的飲食習慣,胡床與飲食文化無關,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不同歷史時期民族之間互相交融的表現,不是強調藝術成就輝煌,材料只有一個藝術作品,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3.【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求婚使者的場景,而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體現了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故選C項;宗教繪畫的風格說法錯誤,《步輦圖》屬于寫實畫,與宗教無關,排除A項;唐與突厥的友好關系說法錯誤,松贊干布是吐蕃最高統治者,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民族關系,與中外交往無關,排除D項。4.【答案】D【解析】根據題意結合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少數民族主動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經典事例, 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唐朝與吐蕃的友好相處, 而回族的形成則反映了元朝時期的民族融合。 這些事件共同展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歷程, 體現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經濟往來, 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和融合, 共同構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故選D項;題目反映的史實與社會經濟沒有直接聯系,排除A項;題目內容與市民生活無關,排除B項;“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反映的都是中華民族內部的民族交往,不涉及對外交流,排除C項。1.【答案】D【解析】據材料“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區……等記載著青海的歷史和文化”可知,青海文化具有多樣性,“青海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關系”表明青海文化具有開放性,故選D項;其他三項不是青海文化的特點,排除A項、B項、C項。2.【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分析選項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屬于民族交往,是中華民族本民族內部的交流,甘英出使大秦、鑒真東渡日本和玄奘西行天竺都屬于中國與外國的交往,由此可知,D項的性質與其他三項不同,符合題意,選擇D項;A、B、C三項性質相同,不符合題意,排除A、B、C三項。3.【答案】A【解析】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將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帶到了西藏,促進了西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為漢藏友誼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深得藏族人民的愛戴。《步輦圖》描繪的是唐太宗接見來迎娶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唐穆宗時,唐蕃會盟,立“唐蕃會盟碑”,此碑至今仍屹立在大昭寺門前,成為漢藏人民團結、友好的歷史見證。據此可知,三幅圖片是唐蕃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反映了漢藏兄弟民族的友好情誼。因此,題干圖片側重于民族交融,故選A項;材料主要涉及民族間的交流,未涉及對外關系,排除B項;材料強調民族關系的融合交流,無法體現經濟繁盛,排除酒C項;材料中所涉及的繪畫、雕塑、拓片均是反應民族交通的同一主題,與藝術的豐富多彩無關,排除D項。4.【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帶去了……在西藏建立禮佛等制度”可知,金城公主入藏帶去了大批絲綢錦緞、龜茲樂,以及各類工匠、藝人,推動了吐蕃經濟的發展,在西藏建立禮佛等制度說明金城公主入藏推動了吐蕃社會的發展,故選D項;唐朝社會風氣開放,剛健豪邁,尚武風氣彌漫,但材料內容未展示這一特點,排除A項;早在松贊干布時期,青藏高原便完成了統一,金城公主入藏時吐蕃是是一個統一的地方政權,排除B項;唐朝文學藝術高度繁榮,詩歌、書畫、樂舞等均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但材料中的金城公主入藏與此無關,排除C項。5.【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步輦圖》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見吐蕃求親使者的場景,故選B項;唐太宗問政于房玄齡與題干圖片內容不符,排除A項;玄奘生活于唐太宗時期,排除C項;平定安史之亂的是唐肅宗,排除D項。6.【答案】B【解析】據題干框架圖“盛唐氣象”,需要補充在民族交融方面的具體表現,唐太宗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的各個部落,定都邏些,實行了一系列發展生產、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將文成公主嫁給他,并派專使護送文成公主遠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松贊干布為了更好地學習中原文化,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還請求唐朝給予蠶種,派遣掌握各種專業技能的工匠,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故選B項;西漢,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排除A項;北宋,宋真宗時期北宋與遼達成澶淵之盟,排除C項;1727年,清朝雍正帝設置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答案】(1)變化(2分):從被迫妥協到主動出兵。(2分)原因(2分):漢初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2分)(回答“文景之治”或“休養生息”給1分,“國力強盛”或“匈奴不斷南下襲擾,威脅邊疆安全”給2分)(2)措施(3分):政治:和親;冊封;懷柔、招撫;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經濟:開發邊疆;發展屯田;開辟互市貿易。文化:安置邊疆民族子弟學習;頒賜漢文經典書籍。(政治、經濟、文化三個角度分開作答,一點1分,每個角度任答1點即可)特點(4分):方式靈活多樣;繼承創新;措施全面;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一點2分,回答2點即可)(3)意義(8分):加強管理,維護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開發邊疆,促進邊疆經濟發展;有利于民族團結,推動民族交流;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有利于中華文明的延續。(一點2分,任答4點即可)(4)(6分)論題1:中國古代史上歷代中央政權對邊疆地區進行了有效治理。(1分)秦朝開鑿靈渠,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加強對該地區的有效管理。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管轄。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邊各族的擁戴,被尊奉為各族的“天可汗”,可見唐太宗邊疆治理措施成效顯著。為了對遼闊疆域進行有效治理,元朝采取因地制宜方式,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加強了中央對這些地區的統治。如在東南地區,設置澎湖巡檢司,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在西南地區設置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清朝對邊疆地區進行全面治理和地區性開發,使清朝成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這奠定了我國今天疆域的基礎。(4分)綜上,中國古代史上歷代王朝采取靈活多變、因地制宜的邊疆政策是行之有效的,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1分)【解析】(1)變化:據材料一“不得不對匈奴采取‘和親’的妥協政策”“漢武帝出兵塞外,大敗匈奴”可知,從被迫妥協到主動出兵。原因:據材料一“‘文景之治’得以休養生息之后,國力不斷充盈強大”并結合所學可知,漢初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2)措施:據材料二“唐朝通過和親、冊封等方式,實行以懷柔、招撫為主的邊疆政策”可知,政治:和親;冊封;懷柔、招撫;據材料二“設立安西、北庭都護府等機構,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可知,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經濟:據材料二“采取積極開發邊疆的政策,如發展屯田、開辟互市貿易等”可知,開發邊疆;發展屯田;開辟互市貿易。文化:據材料二“唐朝不僅妥善安排前來求學的邊疆民族子弟,還將眾多漢文經典書籍頒賜給他們”可知,安置邊疆民族子弟學習;頒賜漢文經典書籍。特點:據唐朝邊疆治理措施可知,方式靈活多樣,有和親;冊封;懷柔、招撫等;據材料二“宋朝在沿襲唐朝的基礎上進行邊疆治理”可知,繼承創新;據材料二“清朝對邊疆地區進行全面治理和地區性開發”可知,措施全面;據材料二“并大量任用當地土官,因俗而治”可知,因地制宜(因俗而治)。(3)意義:從政治、經濟、文化上分析,據材料三“保持了邊疆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可知,政治上,加強管理,維護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經濟上,開發邊疆,促進邊疆經濟發展;文化上,據材料三“強化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可知,有利于民族團結,推動民族交流;據材料三“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促進了中華文明核心區域的穩定,為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知,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有利于中華文明的延續。(4)據上述材料漢唐宋元清朝的邊疆治理措施和作用可知,擬定論題:中國古代史上歷代中央政權對邊疆地區進行了有效治理。然后結合所學古代史上邊疆治理措施圍繞觀點展開論述,如:秦朝開鑿靈渠,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加強對該地區的有效管理。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管轄。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邊各族的擁戴,被尊奉為各族的“天可汗”,可見唐太宗邊疆治理措施成效顯著。為了對遼闊疆域進行有效治理,元朝采取因地制宜方式,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加強了中央對這些地區的統治。如在東南地區,設置澎湖巡檢司,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在西南地區設置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據材料二清朝措施可知,清朝對邊疆地區進行全面治理和地區性開發,使清朝成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這奠定了我國今天疆域的基礎。最后總結,呼應觀點:綜上,中國古代史上歷代王朝采取靈活多變、因地制宜的邊疆政策是行之有效的,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2.【答案】(1)因素:部落戰爭促進融合(炎黃戰勝蚩尤);政治聯盟推動文化認同(尊炎黃為共祖)。(2)分布:西漢北方有匈奴、鮮卑、夫余等民族;唐代北方有東突厥、回紇,東北有室韋、靺鞨。(3)主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歷程。認識:中華民族的形成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民族交融助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新時代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推動各民族共同繁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奮斗。【解析】(1)因素:據材料一“傳說遠古時期……炎黃部落又與蚩尤部落在涿鹿展開激戰……天下咸服”,可知部落之間的戰爭(炎黃部落與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戰等 )促進了不同部落的融合,這是因素之一 ;據材料一 “在以炎黃二帝為核心的政治聯盟下……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可知以炎黃二帝為核心的政治聯盟推動了文化認同,尊炎黃為共祖,促進了華夏族形成,這是因素之二。(2)分布:觀察材料二《西漢形勢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北方有匈奴、鮮卑、夫余等民族分布;觀察《唐朝前期疆域和邊疆各族的分布圖(669年)》,結合所學可知,唐代前期北方有東突厥、回紇,東北有室韋、靺鞨等民族分布。(3)主題:材料三知識條目從史前時期到清前中期,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如起源、演進、形成、交融、繁盛、鞏固、底定等,可歸納出主題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歷程。認識:結合材料一華夏族形成的多元融合(部落融合、文化認同 ),材料二西漢、唐朝時期北方和東北地區多民族分布與交流,材料三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各歷史時期的發展,可從形成的特征、發展動力、現實意義等方面得到以下認識:中華民族的形成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民族交融助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新時代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推動各民族共同繁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奮斗。3.【答案】(1)皇帝:漢武帝;標志:西域都護的設置(2)歷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意義: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3)主流:和親、冊封;事例:文成公主入藏;民族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或“兼容并包”“一視同仁”等,體現平等、友好交往即可)(4)地區:西藏;官職:駐藏大臣(5)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離不開歷代王朝的努力,如通過設置機構、推行改革、友好交往等方式,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與民族交流;民族交融、友好往來是歷史主流,各民族共同締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我們應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傳承民族友好傳統,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解析】(1)皇帝:結合所學可知,張騫拜別的皇帝是漢武帝,漢朝時,漢武帝決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張騫本是一名郎官,志在為國分憂,勇敢地出來應募,承擔起這一艱巨的使命,因此其拜別的皇帝是漢武帝;標志: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以西域都護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西域都護府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2)歷史事件:據材料二“遷都洛陽……令鮮卑人改漢姓”可知,遷都洛陽且實行一系列漢化措施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結合所學可知,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后實行一系列漢化措施,與材料信息相符;意義:結合所學孝文帝改革的知識可知,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3)主流:據材料三“在唐蕃交往中,雖然存在毀盟、爭戰等狀態,但和親會盟、舅甥友好是歷史主流”可知,和親會盟等體現了和親,舅甥友好反映了冊封;事例:結合所學可知,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唐蕃的友好關系。民族政策:據材料三“唐太宗明確表示要同等對待各族,中華民族的各群體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可知,唐太宗認為平等對待各族,這體現了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或“兼容并包”“一視同仁”等,體現平等、友好交往即可)。(4)地區:據材料四“達賴金印與班禪金印”可知,其為西藏,清軍入關后,西藏地方藏傳佛教格魯派首領五世達賴喇嘛親自入京朝賀。順治皇帝隆重接見,1653年正式賜予他金冊、金印和“達賴喇嘛”的封號,后來還撥專款重修布達拉宮。1713年,清廷冊封另一位藏傳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封號,因此其為西藏。官職:結合所學可知,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5)認識:開放性試題,強調古代中國民族關系的發展和統治者的措施,強調友好交往是主流。如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離不開歷代王朝的努力,如通過設置機構、推行改革、友好交往等方式,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與民族交流;民族交融、友好往來是歷史主流,各民族共同締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我們應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傳承民族友好傳統,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4.【答案】(1) ① 半坡 ②. 尼羅河(2)民族關系:如唐朝實行開明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促進漢藏友好交流,體現“民族和睦,多元包容”;宋朝與遼簽訂“澶淵之盟”,維持較長時間和平,展現“相互協調,彼此尊重”。對外交往:漢代張騫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體現“對外交流,互學互鑒”;唐朝玄奘西行取經,帶回大量佛經,促進中印文化交流,彰顯“和而不同,和諧共生”。形成基礎:農耕為主的農業經濟形態,追求穩定;科舉制維系社會結構穩定;東亞獨特地理環境與氣候類型,共同塑造中華文明和平性。(3)借鑒:可助力當今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秩序,促進國際間和平交流、合作發展,避免沖突戰亂,推動全球共同繁榮;引導個人追求內心平和,尊重他人、包容差異,促進個人在和諧人際與社會環境中成長,實現身心與社會關系的協調發展。【解析】(1)遺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A人面魚紋彩陶盆出土于陜西西安的半坡遺址;流域: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埃及文明發源于尼羅河流域。(2)史事:根據所學知識,從中國古代民族關系方面體現中華文明和平性的史事有唐朝實行開明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促進漢藏友好交流,體現“民族和睦,多元包容”;宋朝與遼簽訂“澶淵之盟”,維持較長時間和平,展現“相互協調,彼此尊重”。從對外交往方面體現中華文明和平性的史事有漢代張騫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體現“對外交流,互學互鑒”;唐朝玄奘西行取經,帶回大量佛經,促進中印文化交流,彰顯“和而不同,和諧共生”。形成基礎:根據圖D中“以農耕為主”“科舉制”“獨特的……氣候類型”等信息可知,中華文明的和平性的形成基礎包括:農耕為主的農業經濟形態,追求穩定;科舉制維系社會結構穩定;東亞獨特地理環境與氣候類型。(3)借鑒意義:根據以上材料中所述中華文明具有和平性,它既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也強調人與人的和平相處,國與國的睦鄰友好,它對當今社會發展、個人成長的借鑒意義,可從維護和推動人與人、國與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角度來談,比如可助力當今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秩序,促進國際間和平交流、合作發展,避免沖突戰亂,推動全球共同繁榮;引導個人追求內心平和,尊重他人、包容差異,促進個人在和諧人際與社會環境中成長,實現身心與社會關系的協調發展。1.【答案】(1)背景: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語言,族屬各不相同;交通不便;措施:開鑿了“五尺道”,設置縣、道。(2)方式:出兵發動戰爭;和親;(3)意義:標志著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解析】(1)背景:根據材料一“數十個民族……語言、族屬不同……西南夷”可知,背景是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語言、族屬各不相同。措施:根據材料一“開鑿了連接蜀地和滇池的‘五尺道’”“設置縣、道”可知,措施是開鑿了“五尺道”,設置縣、道。(2)方式:根據材料二“分四路出擊吐蕃,大敗吐蕃”可知,唐朝通過軍事手段,以武力來處理與西南地區吐蕃的關系, “出兵發動戰爭”是唐朝治理西南地區的一種方式。根據材料二 “請求接親的愿望和誠意。太宗下詔準其所請” 可知,吐蕃使者祿東贊請求與唐朝皇室聯姻,唐太宗答應了這一請求,這種通過聯姻的方式即 “和親”,也是唐朝治理西南地區的重要舉措。(3)意義:從元朝形勢圖“宣政院轄地”和所學可知,元朝在中央設宣政院管理全國宗教和西藏地區軍政事務。元朝統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強統治,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屯駐軍隊,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權。2.【答案】(1)詩詞類:③;戲曲類:④;思想類:①。(2)選擇司母戊鼎;理由: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重達832.84千克,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選擇都江堰;理由: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3)北魏孝文帝;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解析】(1)結合所學可知,①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后來由其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孔子的學說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③詞在唐朝時已經出現,經五代到兩宋,得到很大發展,成為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④清朝道光年間,以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形成了京劇,并且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因此對其進行分類,可以分為詩詞類:③;戲曲類:④;思想類:①。(2)從板塊二中選擇一項,進行說明,重點強調影響和地位,如選擇司母戊鼎,理由圍繞司母戊鼎的影響和地位展開,如結合所學青銅器的知識可知,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重達832.84千克,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如選擇都江堰;理由圍繞都江堰的意義展開,如結合所學都江堰的知識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3)改革:據板塊三材料一“他的遷都洛陽和改革,是北魏政治經濟發展、鮮卑族進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結果”并結合所學可知,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風易俗,他力排眾議,494年遷都洛陽,把百余萬包括鮮卑族在內的北方各族人民遷到中原。影響:據板塊三材料二“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大批絲織品和典籍,……將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帶進了青藏高原”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3.【答案】(1)新疆地區;清朝;新疆、西藏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宋代回鶻文木杵;理由:該文物呈錐形,八棱八面,每面兩行回鶻文字,是修建佛塔時用以奠基的木杵,體現了民族融合。(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漢族和少數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等。【解析】(1)地方:根據圖1“漢歸義羌長”銅印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印章1953年出土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漢政府發給當時生活在西域地區羌族首領的官印,其中“歸義”是漢政府給予其統轄的邊遠少數民族首領的一種封號,因此出土地方是新疆地區。朝代:根據圖2“班禪金印”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清朝中央政府對西藏宗教領袖班禪的冊封標志物。說明:結合所學可知,“漢歸義羌長”銅印、“班禪金印”表明新疆在漢朝時期、西藏地區在清朝時期歸屬中央政權管轄,說明新疆、西藏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影響:根據圖3“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時期的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名稱:根據材料要求“五代遼宋夏金時期的新疆地區”并結合所學可知,可以選擇宋代回鶻文木杵。理由:據所學可知,該文物呈錐形,八棱八面,每面兩行回鶻文字,是修建佛塔時用以奠基的木杵,體現了民族融合。(3)政策:根據圖5“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后,在少數民族聚集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收獲:根據圖1可知,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據圖1、圖2、圖3、圖5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族和少數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等。4.【答案】判斷:×;改正:唐玄宗改為唐太宗。【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的各個部落,定都邏些,實行了一系列發展生產、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將文成公主嫁給他,并派專使護送文成公主遠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因此該說法錯誤,將唐玄宗改為唐太宗。5.【答案】(1)唐朝:通婚(和親)、訂立盟約。元朝:設立行政機構管轄。清朝:冊封西藏地方宗教首領、設立行政機構管轄、駐軍、驅逐外來侵略、通過法律手段規范管理體制。(2)主題: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析】(1)唐朝:據材料“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許之”可知,促進唐蕃關系的方式之一是通婚,即和親;據材料“訂立盟約”可知,促進唐蕃關系的另一個方式是訂立盟約。元朝:據材料“在吐蕃之地設官分職,而領之于帝師”并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在西藏地區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因此元代對西藏行使有效管轄的方式是設立行政機構管轄。清朝:據材料“封班禪額爾德尼”可知,管轄方式之一是冊封西藏地方宗教首領;據材料“正式任命駐藏大臣,設立駐藏大臣衙門,留川陜兵丁1000名駐藏”“清軍驅逐入侵西藏……以法律條文固定之”可知,管轄方式是設立行政機構——駐藏大臣管轄西藏軍政事務,通過駐軍、驅逐外來侵略、法律手段規范管理體制,加強中央對西藏的管轄。(2)主題: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材料列舉了唐代中央和西藏地方的聯系,元代和清代對西藏地區的管轄,由此可知,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可擬定主題為: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答案】(1)體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或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2)學派:儒家舉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或“罷黜百家,尊崇儒術”)(3)現象:反映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相互學習、相互交往,民族融合的現象。史實:①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或文成公主人藏);②金城公主嫁給赤德祖贊(尺帶珠丹);③立“唐蕃會盟碑”(4)機構:設置臺灣府主題: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解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代推崇儒學,因此經是屬于儒家。為了推行儒家學說,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主張,使儒學成為正統思想。(3)根據材料但中“蕃人舊日不耕犁......洛陽家家學胡樂”,得出反映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相互學習、相互交往,民族融合的現象。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有: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給赤德祖贊(尺帶珠丹);立“唐蕃會盟碑”。(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地是臺灣,清代在臺灣設置臺灣府。綜合材料主旨都是大一統國家,因此可以得出,四則材料的主題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2.【答案】(1)唐蕃和親、鄭和下西洋、李冰治水(2)說明:主題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率先提出武裝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即以國共合作為主體,團結全國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敗日本侵略者的路線和策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之下,從中國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而制定的,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實現了近代以來不曾有過的全民族共同抗日的嶄新局面。主題二:“求同存異”的方針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求同存異”即呼吁亞非各國撤開矛盾、分歧,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求同存異”方針是中國代表團在萬隆會議緊張、復雜的情況下,審時度勢而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至此,中國的和平外交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主題三:“一帶一路”建設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在世界經濟深刻調整,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風險挑戰加劇的情況之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以我國發展為契機,讓更多國家搭上我國發展快車,同沿線各國共同分享中國的發展機遇,幫助其實現發展目標。(3)啟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解析】(1)據“民族交融”可知,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通過這次聯姻,唐蕃交往日趨頻繁,更加廣泛,唐中宗時期、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和吐蕃“和同為一家”。屬于唐蕃民族關系范疇,即唐蕃和親。據“對外交往”可知,對外交往指中國與外國的交往,不是民族關系,明朝時期,鄭和七下西洋,鄭和下西洋傳播了中國本有的“以和為貴”的思想品質,以相互尊重,相互保存,相互支持完成長久之和屬于明朝時期的對外交往范疇。據“人與自然”可知,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方面的創舉,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規律辦事的“天人合一”之作,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屬于“人與自然”的范疇。(2)說明:(此題為開放題,要求不能出現史實性錯誤)主題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此主題要突出全民族抗戰的重要性以及中國共產黨中流砥柱的作用。)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率先提出武裝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即以國共合作為主體,團結全國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敗日本侵略者的路線和策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之下,從中國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而制定的,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實現了近代以來不曾有過的全民族共同抗日的嶄新局面。(論述部分不能出現史實性錯誤。)主題二:“求同存異”的方針(此主題要突出中國的外交智慧,并論述清楚“求同存異”方針的作用。)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求同存異”即呼吁亞非各國撤開矛盾、分歧,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求同存異”方針是中國代表團在萬隆會議緊張、復雜的情況下,審時度勢而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至此,中國的和平外交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論述部分不能出現史實性錯誤。)主題三:“一帶一路”建設(此主題要突出新時代下,中國為帶動世界性經濟發展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并論述清楚“一帶一路”政策的積極影響。)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在世界經濟深刻調整,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風險挑戰加劇的情況之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以我國發展為契機,讓更多國家搭上我國發展快車,同沿線各國共同分享中國的發展機遇,幫助其實現發展目標。(論述部分不能出現史實性錯誤。)(3)啟示: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提供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中國共產黨人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偉大變革的勝利,所以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一百年來,在不同歷史時期,我們黨始終立足中國國情和實踐,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從中華文明中汲取智慧,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真正做到了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3.【答案】(1)歷史信息:漢代開辟;多條航線;海上交通發達;以絲綢為主要運送物品;路途遙遠;航路艱難等。(3分,答出任意3點即可)發展特點:國力強盛;經濟繁榮;交通發達;開拓進取;積極開放;影響中外;澤被后世。(3分,答出任意3點即可)(2)史實依據:長安成為當時國際性大都會。(1分)唐蕃和親;任用少數民族人士擔任重要官職;唐太宗被各族首領尊奉為“天可汗”。(1分,答出任意1點即可)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1分,答出任意1點即可)婦女接受詩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婦女喜好騎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動;衣食住行受西北民族影響。(1分,答出任意1點即可)(3)期盼:抓住歷史機遇;發揮地理優勢;打造“西游”文化;搶抓政策紅利等。(2分,答出任意2點即可)【解析】(1)歷史信息:提取材料一地圖名稱“漢代海上航路示意圖”可知,漢代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結合所學知識,漢武帝大力開辟海上交通,已形成了多條海上航線。其中之一為:從山東沿岸出發可到達朝鮮、日本;更重要的一條為:從東南沿海港口出發,經中南半島南下,繞過馬來半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錫蘭;我國的絲綢等主要物品經這條航線運送至歐洲,故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可見,從材料一地圖可獲得的信息有:漢代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以中國絲綢為主要運送物品,形成了多條海上航線,表明當時海上交通發達,路途遙遠,航路艱難等。發展特點:本題為半開放性試題,學生可根據材料一地圖信息及漢武帝統治時期對外交往的史實提煉觀點,高度概括即可,意思相近即可。據所學可知,西漢經過了劉邦、漢文帝、漢景帝長期的“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到漢武帝時期正是西漢國力強盛,經濟繁榮之時,漢武帝大力開辟多條海上交通路線也反映了當時交通發達,對外交往活躍積極,有利于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澤被后世等特點。(2)史實依據:①:據所學可知,都城長安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②文成公主入藏(或唐蕃和親),密切了唐與吐蕃的關系,推動了吐蕃經濟社會的發展;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首領尊奉為"天可汗";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職由少數民族人士擔任;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唐王朝關系密切,如唐玄宗封渤海國首領為渤海郡王,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等。③:據所學可知,唐朝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具體史實為: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來華,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鑒真東渡,促進了中日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玄奘西行,促進了中國佛教文化的發展。④: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兼容并包,具體表現為:婦女接受詩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婦女喜好騎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動;衣食住行受西北民族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3)期盼:本題為開放性設問,學生可借鑒“漢唐時期社會發展特點、政策”等,提出符合連云港本題未來發展的建議舉措。示例見答案。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分類匯編:隋唐時期的民族交往與交融一、選擇題1.(2025·江西中考·5)繼公元640年(貞觀十四年)唐弘化公主嫁給吐谷渾之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去吐蕃,寧國、崇徽等公主嫁去回紇。這主要反映了唐朝的( )A.民族政策 B.邊界貿易 C.崇文抑武方針 D.藩鎮割據局面【答案】A【解析】唐朝通過和親政策如弘化公主嫁吐谷渾、文成公主嫁吐蕃、金城公主嫁吐蕃、寧國崇徽公主嫁回紇,加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體現唐朝對周邊民族的懷柔策略,史實上貞觀年間推行此政策以鞏固統一,故選A項;材料聚焦公主和親事件,未提經濟往來,邊界貿易如互市雖存在但不相關,吐谷渾吐蕃回紇涉及的是政治聯姻,排除B項;崇文抑武是宋朝特點,唐朝尚武如貞觀開疆,和親屬民族交往而非文化或軍事方針,排除C項;藩鎮割據發生于安史之亂后唐朝后期,題干事件在640年貞觀時期,屬盛唐統一階段,排除D項。2.(2025·四川遂寧中考·4)唐代王建《涼州行》有云:“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以上詩句可用于研究唐朝( )A.政治制度的演變 B.農耕技術的進步C.民族交融的現象 D.藝術形式的多樣【答案】C【解析】詩句中蕃人從游牧轉向學習耕種禾黍,漢人則普遍學習胡人音樂,直接展現唐朝時期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文化和生活習俗相互影響,史實如絲綢之路促進胡漢通婚、音樂融合,體現民族交融,故選C項;政治制度涉及中央集權或科舉改革等,材料未提相關事件如三省六部運作,排除A項;農耕技術如曲轅犁或灌溉工具革新,材料僅提種禾黍未描述技術進步,排除B項;“學胡樂”只是藝術形式一種,不能反映多樣,排除D項。3.(2025·重慶中考·6)文物訴說著歷史。下組圖片所示文物,共同見證了( )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長鼓 元朝宣政院印章 六世班禪獻乾隆帝壽禮嘎布拉碗A.中央政府對西域的管轄 B.藏族手工業生產技術C.少數民族文化傳入中原 D.民族交融的發展歷程【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分析文物可知,文物“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長鼓”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的歷史,這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增進了唐蕃的友好關系,譜寫了漢藏友好交流的佳話,文物“元朝宣政院印章”與元朝設立宣政院管轄西藏有關,這標志著西藏從此納入中央管轄,文物“六世班禪獻乾隆帝壽禮嘎布拉碗”反映了清朝時期西藏地方的宗教領袖六世班禪與中央政府之間的互動,印證了清朝對西藏的有效管轄和當時漢藏兩族的友好往來,這些都見證了漢族和藏族和同一家、民族交融的發展歷程,故選D項;西域指的是如今的新疆地方,文物都與西藏有關,排除A項;只有“六世班禪獻乾隆帝壽禮嘎布拉碗”能夠一定程度反映藏族手工業生產技術,無法作為所有文物的主題,排除B項;“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長鼓”反映的是漢族文化傳到西藏地方,排除C項。1.(2024·四川樂山中考·3)唐朝時期,漢文在西域已成為一種盛行的語言文字。如圖是新疆地區出土的唐代文書,長538厘米,寬27厘米,內容是當地12歲學童卜天壽抄寫的《論語》《千字文》及創作的詩歌等。材料反映了( )A.中原地區政局穩定 B.民族交往交流交融C.西域商品經濟發達 D.海上貿易高度繁榮【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當地12歲學童卜天壽抄寫的《論語》《千字文》及創作的詩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反映了中原地區的文化傳到新疆地區的情形,這體現了國內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選B項;題干沒有涉及中原地區政局穩定的內容,新疆不是中原,排除A項; 題干反映的是文化內容,不是經濟內容,排除C項; 題干反映的是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不是海上貿易,排除D項。2.(2024·甘肅白銀中考·2)七年級某班同學在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時搜集到下列資料。據此判斷,他們的學習主題是( )考古資料 文獻記載 藝術作品 文學作品耕地圖(嘉峪關) “(王)肅初入國,不食羊肉及酪漿,常飯鯽魚羹,渴飲茗汁……經數年后,肅與高祖殿會,食羊肉酪粥甚多。” ——《洛陽伽藍記》 連坐胡床壁畫(莫高窟) 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 ——摘自《涼州行》A.持續的民族交融 B.發達的農耕文明C.多元的飲食文化 D.輝煌的藝術成就【答案】A【解析】根據題意可知,嘉峪關耕地圖表明少數民族從事農耕,體現了少數民族向漢族的學習,《洛陽伽藍記》反映南齊的王肅在北魏數年后,改變了原有的飲食習慣,連坐胡床壁畫表明人民使用了少數民族的“胡床”,說明受到少數民族禮儀習慣的影響,《涼州行》直接描寫了唐朝時期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影響的示例,以上中料體現了從魏晉到唐朝這一時期持續的民族交融,故選A項;《洛陽伽藍記》和連坐胡床壁畫反映的是漢族向少數民族的學習,與農耕文明不符,排除B項;《洛陽伽藍記》表明王肅接受了北魏的飲食習慣,胡床與飲食文化無關,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不同歷史時期民族之間互相交融的表現,不是強調藝術成就輝煌,材料只有一個藝術作品,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3.(2024·四川宜賓中考·3)如圖是唐代畫家閻立本描繪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使者的場景。該圖可用于研究( )A.宗教繪畫的風格 B.唐與突厥的友好關系C.民族政策的踐行 D.貞觀時期的中外交往【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求婚使者的場景,而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體現了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故選C項;宗教繪畫的風格說法錯誤,《步輦圖》屬于寫實畫,與宗教無關,排除A項;唐與突厥的友好關系說法錯誤,松贊干布是吐蕃最高統治者,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民族關系,與中外交往無關,排除D項。4.(2024·吉林長春中考·7)“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以上信息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A.社會經濟繁榮 B.市民生活豐富 C.對外交流頻繁 D.民族交往交融【答案】D【解析】根據題意結合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少數民族主動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經典事例, 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唐朝與吐蕃的友好相處, 而回族的形成則反映了元朝時期的民族融合。 這些事件共同展現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展歷程, 體現了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經濟往來, 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和融合, 共同構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故選D項;題目反映的史實與社會經濟沒有直接聯系,排除A項;題目內容與市民生活無關,排除B項;“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成公主入藏”“回族形成”反映的都是中華民族內部的民族交往,不涉及對外交流,排除C項。1.(2023·青海西寧中考·1)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區,中原王朝、鮮卑、吐蕃等均在這里留下了歷史印記。境內“馬家窯文化”“卡約文化”、漢唐古堡、“喇家遺址”“唐蕃古道”、玉皇閣、丹噶爾古城、樂都瞿曇寺等記載著青海的歷史和文化。舊石器時代的打孔石器、青銅時代的齊家文化等諸多文化,反映出青海與中原文化、歐亞草原文化、南亞文化等多種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反映了青海文化具有( )A.盲目性、排外性 B.封閉性、保守性C.單一性、狹隘性 D.多樣性、開放性【答案】D【解析】據材料“青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區……等記載著青海的歷史和文化”可知,青海文化具有多樣性,“青海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關系”表明青海文化具有開放性,故選D項;其他三項不是青海文化的特點,排除A項、B項、C項。2.(2023·湖北仙桃、潛江、天門、江漢中考·2)下列四個歷史事件中,與其他三個性質不同的一項是( )A.甘英出使大秦 B.鑒真東渡日本 C.玄奘西行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分析選項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屬于民族交往,是中華民族本民族內部的交流,甘英出使大秦、鑒真東渡日本和玄奘西行天竺都屬于中國與外國的交往,由此可知,D項的性質與其他三項不同,符合題意,選擇D項;A、B、C三項性質相同,不符合題意,排除A、B、C三項。3.(2023·四川自貢中考·2)博物館見證歷史風華。某博物館計劃推出唐代專題展覽,根據下面展出的三幅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是( )文成公主塑像 《步輦圖》(局部) 唐蕃會盟碑局部拓片A.民族交融 B.對外交流 C.經濟繁盛 D.多彩藝術【答案】A【解析】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將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帶到了西藏,促進了西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為漢藏友誼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深得藏族人民的愛戴。《步輦圖》描繪的是唐太宗接見來迎娶公主的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唐穆宗時,唐蕃會盟,立“唐蕃會盟碑”,此碑至今仍屹立在大昭寺門前,成為漢藏人民團結、友好的歷史見證。據此可知,三幅圖片是唐蕃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反映了漢藏兄弟民族的友好情誼。因此,題干圖片側重于民族交融,故選A項;材料主要涉及民族間的交流,未涉及對外關系,排除B項;材料強調民族關系的融合交流,無法體現經濟繁盛,排除酒C項;材料中所涉及的繪畫、雕塑、拓片均是反應民族交通的同一主題,與藝術的豐富多彩無關,排除D項。4.(2023·四川雅安中考·4)唐中宗時期,吐蕃贊普迎娶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帶去了大批絲綢錦緞、龜茲樂,以及各類工匠、藝人,在西藏建立禮佛等制度。該事件( )A.顯示了唐朝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 B.加速了青藏高原各部落的統一C.促進了唐朝文學藝術的高度繁榮 D.推動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帶去了……在西藏建立禮佛等制度”可知,金城公主入藏帶去了大批絲綢錦緞、龜茲樂,以及各類工匠、藝人,推動了吐蕃經濟的發展,在西藏建立禮佛等制度說明金城公主入藏推動了吐蕃社會的發展,故選D項;唐朝社會風氣開放,剛健豪邁,尚武風氣彌漫,但材料內容未展示這一特點,排除A項;早在松贊干布時期,青藏高原便完成了統一,金城公主入藏時吐蕃是是一個統一的地方政權,排除B項;唐朝文學藝術高度繁榮,詩歌、書畫、樂舞等均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但材料中的金城公主入藏與此無關,排除C項。5.(2023·山東濟寧中考·3)如圖為唐朝閻立本繪制的《步輦圖》,該圖反映的歷史場景是( )A.唐太宗問政于房玄齡 B.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C.唐玄宗送別高僧玄奘 D.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亂【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步輦圖》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見吐蕃求親使者的場景,故選B項;唐太宗問政于房玄齡與題干圖片內容不符,排除A項;玄奘生活于唐太宗時期,排除C項;平定安史之亂的是唐肅宗,排除D項。6.(2023·山西中考·4)李華同學在學習“盛唐氣象”這一內容時,繪制了下面的內容結構示意圖。你認為①處可填寫( )A.北擊匈奴 B.文成公主入藏 C.澶淵之盟 D.設置駐藏大臣【答案】B【解析】據題干框架圖“盛唐氣象”,需要補充在民族交融方面的具體表現,唐太宗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的各個部落,定都邏些,實行了一系列發展生產、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將文成公主嫁給他,并派專使護送文成公主遠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松贊干布為了更好地學習中原文化,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還請求唐朝給予蠶種,派遣掌握各種專業技能的工匠,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故選B項;西漢,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排除A項;北宋,宋真宗時期北宋與遼達成澶淵之盟,排除C項;1727年,清朝雍正帝設置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2025·四川資陽中考·15)中國古代的邊疆治理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緊密聯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5分)材料一 漢初,國力疲弱,匈奴不斷南下襲擾,不得不對匈奴采取“和親”的妥協政策。“文景之治”得以休養生息之后,國力不斷充盈強大。漢武帝出兵塞外,大敗匈奴,維護了邊疆地區的穩定。——摘編自張新民《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經驗的反思與總結》(1)根據材料一,指出漢朝對待匈奴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分)并分析變化的原因。(2分)材料二唐朝通過和親、冊封等方式,實行以懷柔、招撫為主的邊疆政策,并設立安西、北庭都護府等機構,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采取積極開發邊疆的政策,如發展屯田、開辟互市貿易等;唐朝不僅妥善安排前來求學的邊疆民族子弟,還將眾多漢文經典書籍頒賜給他們。宋朝在沿襲唐朝的基礎上進行邊疆治理。元朝在西藏地區設立了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等機構進行管理,并大量任用當地土官,因俗而治。清朝對邊疆地區進行全面治理和地區性開發,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平定三藩和統一臺灣、雅克薩之戰和簽訂《尼布楚條約》、對準噶爾及天山南路的用兵、駐藏大臣的設立與改土歸流的推行。清朝成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這奠定了我國今天的疆域基礎。——摘編自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等(2)根據材料二,分別從政治、經濟、文化角度,指出唐朝邊疆治理的措施,(3分)并概括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特點。(4分)材料三歷代王朝通過一脈相承的邊疆治理思想和繼承創新的邊疆治理政策,保持了邊疆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強化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分布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促進了中華文明核心區域的穩定,為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摘編自段紅云《論中國古代邊疆治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的歷史作用》(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歷史意義。(8分)(4)選取中國古代史整體、部分或某個朝代,以“邊疆治理”為主題,自擬論題,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實正確,史論結合,表達清晰)(6分)【答案】(1)變化(2分):從被迫妥協到主動出兵。(2分)原因(2分):漢初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2分)(回答“文景之治”或“休養生息”給1分,“國力強盛”或“匈奴不斷南下襲擾,威脅邊疆安全”給2分)(2)措施(3分):政治:和親;冊封;懷柔、招撫;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經濟:開發邊疆;發展屯田;開辟互市貿易。文化:安置邊疆民族子弟學習;頒賜漢文經典書籍。(政治、經濟、文化三個角度分開作答,一點1分,每個角度任答1點即可)特點(4分):方式靈活多樣;繼承創新;措施全面;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一點2分,回答2點即可)(3)意義(8分):加強管理,維護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開發邊疆,促進邊疆經濟發展;有利于民族團結,推動民族交流;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有利于中華文明的延續。(一點2分,任答4點即可)(4)(6分)論題1:中國古代史上歷代中央政權對邊疆地區進行了有效治理。(1分)秦朝開鑿靈渠,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加強對該地區的有效管理。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管轄。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邊各族的擁戴,被尊奉為各族的“天可汗”,可見唐太宗邊疆治理措施成效顯著。為了對遼闊疆域進行有效治理,元朝采取因地制宜方式,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加強了中央對這些地區的統治。如在東南地區,設置澎湖巡檢司,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在西南地區設置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清朝對邊疆地區進行全面治理和地區性開發,使清朝成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這奠定了我國今天疆域的基礎。(4分)綜上,中國古代史上歷代王朝采取靈活多變、因地制宜的邊疆政策是行之有效的,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1分)【解析】(1)變化:據材料一“不得不對匈奴采取‘和親’的妥協政策”“漢武帝出兵塞外,大敗匈奴”可知,從被迫妥協到主動出兵。原因:據材料一“‘文景之治’得以休養生息之后,國力不斷充盈強大”并結合所學可知,漢初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2)措施:據材料二“唐朝通過和親、冊封等方式,實行以懷柔、招撫為主的邊疆政策”可知,政治:和親;冊封;懷柔、招撫;據材料二“設立安西、北庭都護府等機構,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可知,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經濟:據材料二“采取積極開發邊疆的政策,如發展屯田、開辟互市貿易等”可知,開發邊疆;發展屯田;開辟互市貿易。文化:據材料二“唐朝不僅妥善安排前來求學的邊疆民族子弟,還將眾多漢文經典書籍頒賜給他們”可知,安置邊疆民族子弟學習;頒賜漢文經典書籍。特點:據唐朝邊疆治理措施可知,方式靈活多樣,有和親;冊封;懷柔、招撫等;據材料二“宋朝在沿襲唐朝的基礎上進行邊疆治理”可知,繼承創新;據材料二“清朝對邊疆地區進行全面治理和地區性開發”可知,措施全面;據材料二“并大量任用當地土官,因俗而治”可知,因地制宜(因俗而治)。(3)意義:從政治、經濟、文化上分析,據材料三“保持了邊疆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可知,政治上,加強管理,維護邊疆穩定和國家統一,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經濟上,開發邊疆,促進邊疆經濟發展;文化上,據材料三“強化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可知,有利于民族團結,推動民族交流;據材料三“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促進了中華文明核心區域的穩定,為中華文明的延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知,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有利于中華文明的延續。(4)據上述材料漢唐宋元清朝的邊疆治理措施和作用可知,擬定論題:中國古代史上歷代中央政權對邊疆地區進行了有效治理。然后結合所學古代史上邊疆治理措施圍繞觀點展開論述,如:秦朝開鑿靈渠,統一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加強對該地區的有效管理。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對西域地區進行有效管轄。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周邊各族的擁戴,被尊奉為各族的“天可汗”,可見唐太宗邊疆治理措施成效顯著。為了對遼闊疆域進行有效治理,元朝采取因地制宜方式,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加強了中央對這些地區的統治。如在東南地區,設置澎湖巡檢司,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在西南地區設置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據材料二清朝措施可知,清朝對邊疆地區進行全面治理和地區性開發,使清朝成為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這奠定了我國今天疆域的基礎。最后總結,呼應觀點:綜上,中國古代史上歷代王朝采取靈活多變、因地制宜的邊疆政策是行之有效的,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2.(2025·內蒙古中考·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記》記載,傳說遠古時期,各部落互相攻伐,中原大地上炎、黃兩個部落先發生軍事沖突,后結成包含眾多從屬部落的聯盟。炎黃部落又與蚩尤部落在涿鹿展開激戰,勝利后黃帝成為中原各部落的盟主,天下咸服。在以炎黃二帝為核心的政治聯盟下,包括蚩尤部落在內的不同部落人群相互融合,逐步演變為后來華夏族的前身。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內外的華人也以“炎黃子孫”自稱。——摘編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先秦卷》材料二西漢形勢圖 唐朝前期疆域和邊疆各族的分布圖(669年)——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下冊材料三……·文明初現與中華民族起源(史前時期) ·天下秩序與華夏共同體演進(夏商周時期) ·大一統與中華民族初步形成(秦漢時期) ·“五胡”入華與中華民族大交融(魏晉南北朝時期) ·華夷一體與中華民族空前繁盛(隋唐五代時期) ·共奉中國與中華民族內聚發展(遼宋夏金時期) ·混一南北與中華民族大統合(元朝時期) ·中外會通與中華民族鞏固壯大(明朝時期) ·中華一家與中華民族格局底定(清前中期) …… ——摘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1)根據材料一,指出華夏族形成的主要因素。(2)讀材料二地圖,分別說出西漢和唐朝前期,我國北方及東北地區民族分布的情況。(3)根據材料三所列知識條目,歸納出一個主題。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對這個主題的認識。【答案】(1)因素:部落戰爭促進融合(炎黃戰勝蚩尤);政治聯盟推動文化認同(尊炎黃為共祖)。(2)分布:西漢北方有匈奴、鮮卑、夫余等民族;唐代北方有東突厥、回紇,東北有室韋、靺鞨。(3)主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歷程。認識:中華民族的形成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民族交融助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新時代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推動各民族共同繁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奮斗。【解析】(1)因素:據材料一“傳說遠古時期……炎黃部落又與蚩尤部落在涿鹿展開激戰……天下咸服”,可知部落之間的戰爭(炎黃部落與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戰等 )促進了不同部落的融合,這是因素之一 ;據材料一 “在以炎黃二帝為核心的政治聯盟下……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可知以炎黃二帝為核心的政治聯盟推動了文化認同,尊炎黃為共祖,促進了華夏族形成,這是因素之二。(2)分布:觀察材料二《西漢形勢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北方有匈奴、鮮卑、夫余等民族分布;觀察《唐朝前期疆域和邊疆各族的分布圖(669年)》,結合所學可知,唐代前期北方有東突厥、回紇,東北有室韋、靺鞨等民族分布。(3)主題:材料三知識條目從史前時期到清前中期,圍繞中華民族共同體在不同歷史階段的發展,如起源、演進、形成、交融、繁盛、鞏固、底定等,可歸納出主題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歷程。認識:結合材料一華夏族形成的多元融合(部落融合、文化認同 ),材料二西漢、唐朝時期北方和東北地區多民族分布與交流,材料三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各歷史時期的發展,可從形成的特征、發展動力、現實意義等方面得到以下認識:中華民族的形成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民族交融助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新時代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推動各民族共同繁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奮斗。3.(2025·吉林中考·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2分)材料一 張騫出使西域圖(敦煌壁畫) 材料二 遷都洛陽,實行各項漢化措施。令鮮卑人改穿漢族服裝;禁止說鮮卑話,以漢語作為北魏的通行語言;令鮮卑人改漢姓…… ——摘編自趙毅趙軼峰《中國古代史》材料三 唐太宗明確表示要同等對待各族,中華民族的各群體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唐蕃交往中,雖然存在毀盟、爭戰等狀態,但和親會盟、舅甥友好是歷史主流。 ——摘編自《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 材料四 達賴金印與班禪金印(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張騫拜別的皇帝是誰?指出“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標志。(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該事件有何意義?(2分)(3)依據材料三,指出“唐蕃交往”的歷史主流并舉一事例。結合所學,概括唐太宗實行的民族政策。(3分)(4)材料四體現了清王朝對什么地區的管轄?1727年,在此設置了哪一官職監督地方政務?(2分)(5)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的認識。(1分)【答案】(1)皇帝:漢武帝;標志:西域都護的設置(2)歷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意義: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3)主流:和親、冊封;事例:文成公主入藏;民族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或“兼容并包”“一視同仁”等,體現平等、友好交往即可)(4)地區:西藏;官職:駐藏大臣(5)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離不開歷代王朝的努力,如通過設置機構、推行改革、友好交往等方式,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與民族交流;民族交融、友好往來是歷史主流,各民族共同締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我們應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傳承民族友好傳統,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解析】(1)皇帝:結合所學可知,張騫拜別的皇帝是漢武帝,漢朝時,漢武帝決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張騫本是一名郎官,志在為國分憂,勇敢地出來應募,承擔起這一艱巨的使命,因此其拜別的皇帝是漢武帝;標志:公元前60年,西漢朝廷在烏壘城設置西域都護府,以西域都護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西域都護府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2)歷史事件:據材料二“遷都洛陽……令鮮卑人改漢姓”可知,遷都洛陽且實行一系列漢化措施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結合所學可知,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后實行一系列漢化措施,與材料信息相符;意義:結合所學孝文帝改革的知識可知,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3)主流:據材料三“在唐蕃交往中,雖然存在毀盟、爭戰等狀態,但和親會盟、舅甥友好是歷史主流”可知,和親會盟等體現了和親,舅甥友好反映了冊封;事例:結合所學可知,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唐蕃的友好關系。民族政策:據材料三“唐太宗明確表示要同等對待各族,中華民族的各群體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可知,唐太宗認為平等對待各族,這體現了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或“兼容并包”“一視同仁”等,體現平等、友好交往即可)。(4)地區:據材料四“達賴金印與班禪金印”可知,其為西藏,清軍入關后,西藏地方藏傳佛教格魯派首領五世達賴喇嘛親自入京朝賀。順治皇帝隆重接見,1653年正式賜予他金冊、金印和“達賴喇嘛”的封號,后來還撥專款重修布達拉宮。1713年,清廷冊封另一位藏傳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封號,因此其為西藏。官職:結合所學可知,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5)認識:開放性試題,強調古代中國民族關系的發展和統治者的措施,強調友好交往是主流。如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離不開歷代王朝的努力,如通過設置機構、推行改革、友好交往等方式,加強對邊疆地區管轄與民族交流;民族交融、友好往來是歷史主流,各民族共同締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我們應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傳承民族友好傳統,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4.(2025·陜西中考·13)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A 人面魚紋彩陶盆 圖B 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亞非文明地圖(1)圖A所示文物出土于陜西西安的_______________遺址,反映了遠古時期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圖B所示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在適合農業耕作的大河流域產生的,其中古埃及的_______________流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材料二中華文明和平性的內涵 慎戰不戰 消除戰爭,安定百姓相互協調 天人合一,身心和諧 彼此尊重,社會和諧共生并進 和而不同,和諧共生交通成和 民族和睦,多元包容 對外交流,互學互鑒圖C據王杰《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整理中華文明是以農耕為主的文明形態……農業經濟形態塑造了中華文明安土重遷的和平性……科舉制對于維系社會結構的整體穩定,起到了制度性的保障作用……東亞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完備的氣候類型影響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塑造了中華文明的性格。 ——摘編自劉豐《保合太和: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圖D(2)依據圖C,結合所學知識,從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兩個方面分別列舉一例史事,說明中華文明的和平性。依據圖D,概括和平性的形成基礎。(3)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中華文明的和平性對當今社會發展、個人成長有何借鑒意義?【答案】(1) ① 半坡 ②. 尼羅河(2)民族關系:如唐朝實行開明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促進漢藏友好交流,體現“民族和睦,多元包容”;宋朝與遼簽訂“澶淵之盟”,維持較長時間和平,展現“相互協調,彼此尊重”。對外交往:漢代張騫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體現“對外交流,互學互鑒”;唐朝玄奘西行取經,帶回大量佛經,促進中印文化交流,彰顯“和而不同,和諧共生”。形成基礎:農耕為主的農業經濟形態,追求穩定;科舉制維系社會結構穩定;東亞獨特地理環境與氣候類型,共同塑造中華文明和平性。(3)借鑒:可助力當今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秩序,促進國際間和平交流、合作發展,避免沖突戰亂,推動全球共同繁榮;引導個人追求內心平和,尊重他人、包容差異,促進個人在和諧人際與社會環境中成長,實現身心與社會關系的協調發展。【解析】(1)遺址: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A人面魚紋彩陶盆出土于陜西西安的半坡遺址;流域: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埃及文明發源于尼羅河流域。(2)史事:根據所學知識,從中國古代民族關系方面體現中華文明和平性的史事有唐朝實行開明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促進漢藏友好交流,體現“民族和睦,多元包容”;宋朝與遼簽訂“澶淵之盟”,維持較長時間和平,展現“相互協調,彼此尊重”。從對外交往方面體現中華文明和平性的史事有漢代張騫通西域,開辟絲綢之路,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體現“對外交流,互學互鑒”;唐朝玄奘西行取經,帶回大量佛經,促進中印文化交流,彰顯“和而不同,和諧共生”。形成基礎:根據圖D中“以農耕為主”“科舉制”“獨特的……氣候類型”等信息可知,中華文明的和平性的形成基礎包括:農耕為主的農業經濟形態,追求穩定;科舉制維系社會結構穩定;東亞獨特地理環境與氣候類型。(3)借鑒意義:根據以上材料中所述中華文明具有和平性,它既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也強調人與人的和平相處,國與國的睦鄰友好,它對當今社會發展、個人成長的借鑒意義,可從維護和推動人與人、國與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角度來談,比如可助力當今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秩序,促進國際間和平交流、合作發展,避免沖突戰亂,推動全球共同繁榮;引導個人追求內心平和,尊重他人、包容差異,促進個人在和諧人際與社會環境中成長,實現身心與社會關系的協調發展。1.(2024·江蘇鹽城中考·21) 中華民族在長期交往、交會、交融中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朝時,在今四川、貴州、云南三省境內分布著數十個民族,這些民族語言、族屬不同,被中原人統稱為“西南夷”。為了便利與西南夷的交通,秦朝開鑿了連接蜀地和滇池的“五尺道”,還不斷在歸附的西南夷地區設置縣、道。——摘編自馬孟龍《秦漢史》材料二638年8月,唐太宗任命吏部尚書侯君集為行軍大總管,分四路出擊吐蕃,大敗吐蕃。640年10月,祿東贊到達長安,朝見了唐太宗,陳述了仰慕大國,請求接親的愿望和誠意。太宗下詔準其所請。——摘編自孫英剛《隋唐五代史》材料三元朝形勢圖(1330年)——選自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據材料一,概括秦朝在西南地區加強邊疆治理的背景和措施。(2)據材料二,歸納唐朝治理西南地區的方式。(3)綜合上述圖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加強對西南地區管轄的意義。【答案】(1)背景: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語言,族屬各不相同;交通不便;措施:開鑿了“五尺道”,設置縣、道。(2)方式:出兵發動戰爭;和親;(3)意義:標志著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解析】(1)背景:根據材料一“數十個民族……語言、族屬不同……西南夷”可知,背景是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語言、族屬各不相同。措施:根據材料一“開鑿了連接蜀地和滇池的‘五尺道’”“設置縣、道”可知,措施是開鑿了“五尺道”,設置縣、道。(2)方式:根據材料二“分四路出擊吐蕃,大敗吐蕃”可知,唐朝通過軍事手段,以武力來處理與西南地區吐蕃的關系, “出兵發動戰爭”是唐朝治理西南地區的一種方式。根據材料二 “請求接親的愿望和誠意。太宗下詔準其所請” 可知,吐蕃使者祿東贊請求與唐朝皇室聯姻,唐太宗答應了這一請求,這種通過聯姻的方式即 “和親”,也是唐朝治理西南地區的重要舉措。(3)意義:從元朝形勢圖“宣政院轄地”和所學可知,元朝在中央設宣政院管理全國宗教和西藏地區軍政事務。元朝統治者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加強統治,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屯駐軍隊,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權。2.(2024·遼寧中考·16)某班以“中華之美”為主題制作展板,請你參與完成。中華之美版塊一 文化之美 ①《論語》 ②《蘭亭集序》 ③宋詞 ④京劇版塊二 智慧之美 司母戊鼎 都江堰 造紙工藝流程圖(部分)版塊三 交融之美 材料一 他的遷都洛陽和改革,是北魏政治經濟發展、鮮卑族進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結果。 ——摘編自《中國史綱要》 材料二 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大批絲織品和典籍,……將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帶進了青藏高原。 ——摘編自《國家寶藏》(1)請將版塊一中的內容進行歸類。(要求:寫出序號)示例書法類:②詩詞類:_________戲曲類:_________思想類:_________(2)請從版塊二中任選一項,說明其入選展板的理由。(要求:從地位或影響方面作答)(3)閱讀版塊三,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改革?材料二中的歷史事件有何影響?【答案】(1)詩詞類:③;戲曲類:④;思想類:①。(2)選擇司母戊鼎;理由: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重達832.84千克,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選擇都江堰;理由: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3)北魏孝文帝;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解析】(1)結合所學可知,①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后來由其弟子整理成《論語》一書。孔子的學說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影響;③詞在唐朝時已經出現,經五代到兩宋,得到很大發展,成為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之一;④清朝道光年間,以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形成了京劇,并且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因此對其進行分類,可以分為詩詞類:③;戲曲類:④;思想類:①。(2)從板塊二中選擇一項,進行說明,重點強調影響和地位,如選擇司母戊鼎,理由圍繞司母戊鼎的影響和地位展開,如結合所學青銅器的知識可知,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重達832.84千克,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如選擇都江堰;理由圍繞都江堰的意義展開,如結合所學都江堰的知識可知,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3)改革:據板塊三材料一“他的遷都洛陽和改革,是北魏政治經濟發展、鮮卑族進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結果”并結合所學可知,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風易俗,他力排眾議,494年遷都洛陽,把百余萬包括鮮卑族在內的北方各族人民遷到中原。影響:據板塊三材料二“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大批絲織品和典籍,……將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帶進了青藏高原”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3.(2024·新疆中考·16)某歷史興趣小組擬在學校文化節上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圖片展”,請你一起參與布展活動。(16分)(1)在第一主題“大一統”中,王軍同學挑選了以下兩個文物圖片。圖1出土在什么地方?圖2出現在哪個朝代?它們共同說明了什么?(2)在第二主題“大交融”中,李紅同學展示了圖3該圖片反映的事件有什么影響?請你圍繞本主題,在五代遼宋夏金時期的新疆歷史中再挑選一件文物的圖片,作為圖4,寫出文物名稱并說明挑選的理由。(3)在第三主題“大團結”中,南芳同學選擇的圖5源于哪一政策的實施?結合擬定的結束語,談談你參與本次活動的收獲。結束語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答案】(1)新疆地區;清朝;新疆、西藏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宋代回鶻文木杵;理由:該文物呈錐形,八棱八面,每面兩行回鶻文字,是修建佛塔時用以奠基的木杵,體現了民族融合。(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施。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漢族和少數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等。【解析】(1)地方:根據圖1“漢歸義羌長”銅印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一印章1953年出土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漢政府發給當時生活在西域地區羌族首領的官印,其中“歸義”是漢政府給予其統轄的邊遠少數民族首領的一種封號,因此出土地方是新疆地區。朝代:根據圖2“班禪金印”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清朝中央政府對西藏宗教領袖班禪的冊封標志物。說明:結合所學可知,“漢歸義羌長”銅印、“班禪金印”表明新疆在漢朝時期、西藏地區在清朝時期歸屬中央政權管轄,說明新疆、西藏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影響:根據圖3“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時期的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名稱:根據材料要求“五代遼宋夏金時期的新疆地區”并結合所學可知,可以選擇宋代回鶻文木杵。理由:據所學可知,該文物呈錐形,八棱八面,每面兩行回鶻文字,是修建佛塔時用以奠基的木杵,體現了民族融合。(3)政策:根據圖5“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后,在少數民族聚集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收獲:根據圖1可知,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根據圖1、圖2、圖3、圖5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族和少數民族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等。4.(2024·安徽中考·18)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玄宗同意將文成公主嫁給他。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答案】判斷:×;改正:唐玄宗改為唐太宗。【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的各個部落,定都邏些,實行了一系列發展生產、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將文成公主嫁給他,并派專使護送文成公主遠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因此該說法錯誤,將唐玄宗改為唐太宗。5.(2024·寧夏中考·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8分)材料時期 事件 出處唐 貞觀十四年,松贊干布再次遣使求婚,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許之 《舊唐書》長慶元年,(唐穆宗)與吐蕃贊普商議,訂立盟約 《長慶會盟碑》元 至元六年,忽必烈封吐蕃八思巴為帝師。在吐蕃之地設官分職,而領之于帝師 《西藏通史》清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諭理藩院,給以印冊,封班禪額爾德尼 《清圣祖實錄》雍正五年,(雍正帝)發布敕諭,正式任命駐藏大臣,設立駐藏大臣衙門,留川陜兵丁1000名駐藏 《清世宗實錄》乾隆五十七年,清軍驅逐入侵西藏的廓爾喀(尼泊爾阿沙王朝)軍。次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以法律條文固定之 《清高宗實錄》(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對唐代促進唐蕃關系的方式以及元代、清代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行使有效管轄的措施進行歸納。(2)請為該組材料確定一個主題名稱。【答案】(1)唐朝:通婚(和親)、訂立盟約。元朝:設立行政機構管轄。清朝:冊封西藏地方宗教首領、設立行政機構管轄、駐軍、驅逐外來侵略、通過法律手段規范管理體制。(2)主題: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析】(1)唐朝:據材料“太宗以宗女文成公主許之”可知,促進唐蕃關系的方式之一是通婚,即和親;據材料“訂立盟約”可知,促進唐蕃關系的另一個方式是訂立盟約。元朝:據材料“在吐蕃之地設官分職,而領之于帝師”并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在西藏地區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因此元代對西藏行使有效管轄的方式是設立行政機構管轄。清朝:據材料“封班禪額爾德尼”可知,管轄方式之一是冊封西藏地方宗教首領;據材料“正式任命駐藏大臣,設立駐藏大臣衙門,留川陜兵丁1000名駐藏”“清軍驅逐入侵西藏……以法律條文固定之”可知,管轄方式是設立行政機構——駐藏大臣管轄西藏軍政事務,通過駐軍、驅逐外來侵略、法律手段規范管理體制,加強中央對西藏的管轄。(2)主題: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材料列舉了唐代中央和西藏地方的聯系,元代和清代對西藏地區的管轄,由此可知,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可擬定主題為: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023·四川巴中中考·15)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基石。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體制創新】材料一自秦朝起,中國形成了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大國……他創建的許多制度,是符合當時社會需要的。后來延續兩千年之久的封建體制,基本上是秦制的逐步演變。秦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朝代。——范文瀾《中國通史》(1)材料一中“延續兩千年之久的封建體制”指的是什么體制?【思想一統】材料二圖一 漢代講經圖 圖二 漢武帝像(2)《漢代講經圖》中“經”主要是哪一學派的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漢武帝在思想方面的重大舉措。【民族交融】材料三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王建《涼州行》(3)材料三反映了怎樣的歷史現象?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例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版圖奠定】材料四清朝疆域圖(1820年)(4)清朝為管理圖中A處設立了什么機構?綜合上述四則材料,請你擬一個主題。【答案】(1)體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或封建專制中央集權制度)(2)學派:儒家舉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或“罷黜百家,尊崇儒術”)(3)現象:反映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相互學習、相互交往,民族融合的現象。史實:①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或文成公主人藏);②金城公主嫁給赤德祖贊(尺帶珠丹);③立“唐蕃會盟碑”(4)機構:設置臺灣府主題: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解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代推崇儒學,因此經是屬于儒家。為了推行儒家學說,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尊崇儒術”的主張,使儒學成為正統思想。(3)根據材料但中“蕃人舊日不耕犁......洛陽家家學胡樂”,得出反映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相互學習、相互交往,民族融合的現象。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有: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給赤德祖贊(尺帶珠丹);立“唐蕃會盟碑”。(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地是臺灣,清代在臺灣設置臺灣府。綜合材料主旨都是大一統國家,因此可以得出,四則材料的主題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2.(2023·貴州貴陽中考·15)中國和合文化足中華文明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一種兼職容兼顧,從整體看待事物的思維。其根本在于和諧、和平、合一、大同,彰顯的是中國人與中國文化的智慧和精神價值觀,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史實 簡介李冰治水 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方面的創舉,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規律辦事的“天人合一”之作。唐蕃和親 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通過這次聯姻,唐蕃交往日趨頻繁,更加廣泛,唐中宗時期、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和吐蕃“和同為一家”。鄭和下西洋 明朝時期,鄭和七下西洋,鄭和下西洋傳播了中國本有的“以和為貴”的思想品質,以相互尊重,相互保存,相互支持完成長久之和。——選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讀本》材料二主題 簡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937年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求同存異”的方針 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一帶一路”建設 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整理自《文獻中的百年黨史》材料三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選自《習近平著作選讀》(1)將材料一的史實與下列觀點相對應。(填寫史實即可)“和合”在“民族交融”中的體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合”在“對外交往”中的體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合”在“人與自然”中的體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仿照示例,任選一個主題對“和合”智慧的體現加以說明。(示例除外)示例: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即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這一制度是中國共產黨根據我國民族問題的歷史特點和現實情況而制定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促進了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實現了民族大團結。(3)綜上所述,說出我們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取得成功的啟示。【答案】(1)唐蕃和親、鄭和下西洋、李冰治水(2)說明:主題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率先提出武裝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即以國共合作為主體,團結全國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敗日本侵略者的路線和策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之下,從中國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而制定的,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實現了近代以來不曾有過的全民族共同抗日的嶄新局面。主題二:“求同存異”的方針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求同存異”即呼吁亞非各國撤開矛盾、分歧,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求同存異”方針是中國代表團在萬隆會議緊張、復雜的情況下,審時度勢而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至此,中國的和平外交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主題三:“一帶一路”建設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在世界經濟深刻調整,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風險挑戰加劇的情況之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以我國發展為契機,讓更多國家搭上我國發展快車,同沿線各國共同分享中國的發展機遇,幫助其實現發展目標。(3)啟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解析】(1)據“民族交融”可知,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通過這次聯姻,唐蕃交往日趨頻繁,更加廣泛,唐中宗時期、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和吐蕃“和同為一家”。屬于唐蕃民族關系范疇,即唐蕃和親。據“對外交往”可知,對外交往指中國與外國的交往,不是民族關系,明朝時期,鄭和七下西洋,鄭和下西洋傳播了中國本有的“以和為貴”的思想品質,以相互尊重,相互保存,相互支持完成長久之和屬于明朝時期的對外交往范疇。據“人與自然”可知,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方面的創舉,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規律辦事的“天人合一”之作,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屬于“人與自然”的范疇。(2)說明:(此題為開放題,要求不能出現史實性錯誤)主題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此主題要突出全民族抗戰的重要性以及中國共產黨中流砥柱的作用。)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率先提出武裝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即以國共合作為主體,團結全國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敗日本侵略者的路線和策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之下,從中國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而制定的,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實現了近代以來不曾有過的全民族共同抗日的嶄新局面。(論述部分不能出現史實性錯誤。)主題二:“求同存異”的方針(此主題要突出中國的外交智慧,并論述清楚“求同存異”方針的作用。)1955年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求同存異”即呼吁亞非各國撤開矛盾、分歧,共同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求同存異”方針是中國代表團在萬隆會議緊張、復雜的情況下,審時度勢而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至此,中國的和平外交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論述部分不能出現史實性錯誤。)主題三:“一帶一路”建設(此主題要突出新時代下,中國為帶動世界性經濟發展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并論述清楚“一帶一路”政策的積極影響。)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在世界經濟深刻調整,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風險挑戰加劇的情況之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以我國發展為契機,讓更多國家搭上我國發展快車,同沿線各國共同分享中國的發展機遇,幫助其實現發展目標。(論述部分不能出現史實性錯誤。)(3)啟示: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提供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中國共產黨人取得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偉大變革的勝利,所以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一百年來,在不同歷史時期,我們黨始終立足中國國情和實踐,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從中華文明中汲取智慧,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真正做到了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3.(2023·江蘇連云港中考·18)某中學以“探尋絲綢之路”為主題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請你參與這次活動,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漢代海上航路示意圖材料二依據收集的材料,我們得出以下結論:①唐朝的商業十分繁榮,出現了一些繁華的大都市;②唐朝時期,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③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頻繁;④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乙組探究唐朝“絲綢之路”后的結論(1)材料一為甲組收集的材料,請逐條歸納材料中的歷史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概括當時的發展特點。(6分)(2)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寫出材料二中結論的史實依據。(4分)(3)據上述兩組的研究和結論并結合所學知識,你對連云港的未來,有哪些期盼?(2分)【答案】(1)歷史信息:漢代開辟;多條航線;海上交通發達;以絲綢為主要運送物品;路途遙遠;航路艱難等。(3分,答出任意3點即可)發展特點:國力強盛;經濟繁榮;交通發達;開拓進取;積極開放;影響中外;澤被后世。(3分,答出任意3點即可)(2)史實依據:長安成為當時國際性大都會。(1分)唐蕃和親;任用少數民族人士擔任重要官職;唐太宗被各族首領尊奉為“天可汗”。(1分,答出任意1點即可)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1分,答出任意1點即可)婦女接受詩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婦女喜好騎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動;衣食住行受西北民族影響。(1分,答出任意1點即可)(3)期盼:抓住歷史機遇;發揮地理優勢;打造“西游”文化;搶抓政策紅利等。(2分,答出任意2點即可)【解析】(1)歷史信息:提取材料一地圖名稱“漢代海上航路示意圖”可知,漢代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結合所學知識,漢武帝大力開辟海上交通,已形成了多條海上航線。其中之一為:從山東沿岸出發可到達朝鮮、日本;更重要的一條為:從東南沿海港口出發,經中南半島南下,繞過馬來半島,穿過馬六甲海峽,通往孟加拉灣沿岸,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錫蘭;我國的絲綢等主要物品經這條航線運送至歐洲,故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可見,從材料一地圖可獲得的信息有:漢代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以中國絲綢為主要運送物品,形成了多條海上航線,表明當時海上交通發達,路途遙遠,航路艱難等。發展特點:本題為半開放性試題,學生可根據材料一地圖信息及漢武帝統治時期對外交往的史實提煉觀點,高度概括即可,意思相近即可。據所學可知,西漢經過了劉邦、漢文帝、漢景帝長期的“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到漢武帝時期正是西漢國力強盛,經濟繁榮之時,漢武帝大力開辟多條海上交通路線也反映了當時交通發達,對外交往活躍積極,有利于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澤被后世等特點。(2)史實依據:①:據所學可知,都城長安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②文成公主入藏(或唐蕃和親),密切了唐與吐蕃的關系,推動了吐蕃經濟社會的發展;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首領尊奉為"天可汗";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職由少數民族人士擔任;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唐王朝關系密切,如唐玄宗封渤海國首領為渤海郡王,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等。③:據所學可知,唐朝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具體史實為: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來華,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鑒真東渡,促進了中日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玄奘西行,促進了中國佛教文化的發展。④: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兼容并包,具體表現為:婦女接受詩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婦女喜好騎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動;衣食住行受西北民族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3)期盼:本題為開放性設問,學生可借鑒“漢唐時期社會發展特點、政策”等,提出符合連云港本題未來發展的建議舉措。示例見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分類匯編:第5課 隋唐時期的民族交往與交融 學生版.docx 2023-2025年中考真題銜接教材分類匯編:第5課 隋唐時期的民族交往與交融 教師版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