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歷史考試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考古學界認為,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積石冢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下列在該遺址發掘出的文物最能支撐這一觀點的依據是該遺址A.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碎片 B.發掘出打制的石鏟和蚌器C.有大型祭壇和多種玉器 D.清理出人骨和動物的骨骼2.表1所示為關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部分史料。綜合表中信息可得出的結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表1《晉書·隱逸傳》 郭文字文舉,河內軹人也……洛陽陷,乃步擔入吳興余杭大辟山中窮谷無人之地……區種菽麥,采竹葉木實,貿鹽以自供《晉書·五行志》 太興二年(432年),吳郡、吳興、東陽無麥禾,大饑《宋書·孝武帝紀》 今二麥未晚,甘澤頻降,可下東境郡,勤課墾殖A.稻麥輪作技術普遍推廣 B.政府墾荒措施效果顯著C.南方出現麥田耕作技術 D.江南經濟地位日益重要3.赦書是反映唐代皇帝直接決策國家政務的文書。從唐代前期到中后期,赦書的內容日益增多,由推恩延伸到眾多的國家政務,其中有許多是原屬于宰相會議決策的內容。赦書的這一變化反映出A.政務決策程序日趨規范 B.專制皇權得到了加強C.中央集權制度日益完善 D.官僚體系運行效率提高4.蒙古文史詩中的“您”,原文用的是第二人稱復數,指成吉思汗的兒子們;漢文缺少復數形式,元代漢譯者在“你”字下面加一個心表示“你”的復數,或者也寫作“你每”,“每”就是后來漢語中“們”字的起源。這體現了A.漢語語法體系的自我完善 B.蒙古史詩有較強的輻射性C.蒙古語是元代的主流語言 D.民族交往推動了文化發展5.乾隆二十年(1755年),厄魯特蒙古四部首領來承德避暑山莊覲見乾隆帝。乾隆帝為紀念這一事件,便依照西藏三摩耶廟的形式,修建了普寧寺。普寧寺有碑3塊,碑文均用滿文、漢文、蒙古文、藏文四種文字書寫。乾隆帝這一做法反映出當時A.邊疆治理模式趨于統一 B.蒙古族政治地位顯著提升C.漢文化影響力急劇下降 D.清廷“多元一體”統治策略6.表2所示為1894年和1912年中國部分工業數據變化。這些數據變化表明當時中國表2工業行業 1894年 1912年新設廠礦資本累計數/千元 4697 95 498面粉工業(晝夜生產能力/包) 710 51851棉紡織工業(紗錠數/枚) 170388 509564火柴工業(設廠資本累計/千元) 502 2941.8A.工業生產能力提升 B.民族工業國際競爭力增強C.工業結構畸形加劇 D.外資企業喪失了競爭優勢7.1913年3月,黃興在上海極力反對各地都督干涉制憲。國民黨刊物《中華民報》《國民雜志》等都聲稱擁護國會制憲,強調“制定憲法為議院唯一之權,無論何人不能干預”。這折射出當時A.共和政體根基日趨穩固 B.國民黨政治影響力擴大C.地方自治運動蓬勃發展 D.民主憲政面臨現實挑戰8.1938年7月,陜甘寧邊區通令各縣取締私塾;對私塾中思想進步的先生,將其送到師資訓練班受訓后,才允許其擔任小學教師。政府還要求所有教會學校必須接受抗日政府的領導和監督,使用抗日教材。邊區政府的這些舉措旨在A.推動傳統教育的現代化轉型 B.強化意識形態服務抗戰動員C.普及新式教育推動社會動員 D.整合教育資源統一教育體系9.1950年2月,察哈爾省各縣召開了區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和村人民代表大會。這些會議的代表中,各階層均占有一定比例:農民代表中,中農代表比例提高;婦女代表也增多了;一些勞動好的并已改變了成分的地主、富農也當選為代表。這些會議的召開體現了當時察哈爾省A.已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土地改革取得完全勝利C.統一戰線政策得到了貫徹 D.農村社會結構發生巨變10.據統計,自2001年12月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10余年間,逐步削減關稅、開放國內市場成為重要趨勢,平均關稅稅率降至9.8%,處于發展中國家的較低水平。這A.奠定了中國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的基礎B.密切了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系C.履行了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各項承諾D.反映了中國倡導全球性自由貿易11.在波斯帝國統治時期,中亞許多聚落都不約而同地興建了新的宗教性設施。在征服埃及后,大流士曾命令某神廟的祭司率領人民修復該神廟,大流士為此修繕提供費用。這表明波斯帝國①實行宗教寬容政策 ②實行“懷柔控制”策略③宗教改革成果顯著 ④宗教管理制度非常完善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2.1742年,英國下院有139個議員是政府官員,1780年增加到180人?;谶@些事實,英國一些史學家指出,在18世紀,去談論什么贏得或輸掉選舉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政府總能取得大選的勝利,拼湊議會多數。據此可知,當時的英國A.君主的權力日益坐大 B.政黨政治趨于成熟C.議會獨立性受到削弱 D.選舉制度運行良好13.17——18世紀,歐洲掀起“中國熱”,瓷器、絲綢、茶葉等中國商品大量流入歐洲。法國塞夫爾瓷廠仿制中國紋樣生產了“洛可可式”瓷器;而中國士大夫則對西洋鐘表、天文儀器等表現出濃厚興趣,并嘗試將西方機械原理應用于水利工程設計。這說明當時A.中西方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借鑒B.東西方貿易關系處于平等地位C.中國推動了全球貿易網的形成D.儒學深刻影響了歐洲社會發展14.啟蒙運動時期,法語被歐洲人視為學習新知識必須掌握的語言。19世紀下半葉,德語成為所有想學習前沿科學的人必須懂的一門語言。在許多科學門類————尤其是化學上,德意志科學家取得了遠超其鄰居的成就。這一轉變主要緣于德意志A.統一國家的形成 B.工業革命的推進C.高等教育的發展 D.民族意識的高漲15.1925年6月,蘇聯紅軍總政治部制定了農業人才培訓的規定。復員軍人可按興趣選擇培訓班,如稅收政策、土地規劃利用、互助委員會、鄉村圖書館、合作社等,每個培訓班不超過25人,由農村工作經驗豐富的黨員擔任培訓班長。這些舉措A.有利于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B.推進了國家工業化建設C.強化了對經濟的計劃管理 D.加強了城鄉一體化發展16.西方國家產業結構的變化使初級產品在發達國家的全部進口產品中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31.2%降為1988年22.6%。而同期內,在發達國家進口的全部初級產品中,來自發展中國家的部分又從52.7%降到32.8%。這意味著A.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環境的惡化B.南北國家間技術差距進一步縮小C.發達國家主導全球貿易體系構建D.經濟全球化趨勢出現歷史性逆轉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漆,來自中國神奇的漆樹,有豐富的內涵、深沉的底蘊和寬廣包容的胸懷。于是,中國人驕傲地稱之為“大漆”。在漢代,漆器被廣泛用于日常生活、祭祀、殉葬以及其他諸多領域。漢代人重視生活、關注生命。因此,相比青銅澆鑄的繁縟笨重的器物,對于漢代人來說,漆器的輕盈飄曳滿足了時代需求和審美向度。漢代人有“生則厚養,死則厚葬”“視死如生”的時尚與追求,這樣的生死觀正好能從漆器中找到出口。漢代漆器張揚的紅與成熟的黑為漢代人個性的展示提供了載體,也成就了漢代人的美學氣場和精神世界。明代皇家對漆器的喜愛是其他任何朝代帝王所不能比擬的,朱棣下令在北方修建生產世界上一流漆器的果園廠,并在全國尋找一流的漆工去果園廠工作。而在民間,安徽漆工黃大成放棄科舉功名,在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著述中國歷史上唯一存世的漆工圖書————《髹飾錄》。在文學領域,詩人和小說家又將這些奢華的漆物納入筆下,盡情地描繪它們的繁縟、神采以及精神。摘編自胡玉康《中華大漆文明之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代漆器盛行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指出與漢代漆器相比,明代漆器的不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些不同所反映的中國古代文化發展趨勢。(7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戰略性工業化是指國家為實現其意志而介入戰略產業的工業發展過程。具體而言,一國為維護其生存與獨立,在工業化進程中可以重點培育與國防有直接關聯性且具有技術引領性之產業。機械工業即屬于此種戰略性產業。30000000 25 000 000 30000000 15000000 30 000000 5000 000 0 1912—1920年中國機械凈進口值/海關兩24036819152017477979 9998589981 凈進口值6384203 77682545805751 4668234 58716851912年1914年1916年1918年1920年圖1摘編自嚴鵬《戰略性工業化的曲折展開:中國機械工業的演化(1900—1957)》(1)根據材料,概括1912—1920年中國機械進口的總體趨勢,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成因。(7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試評價近代中國機械進口這一現象。(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百年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責任問題始終是學界關注焦點之一,相關研究成果豐碩。百年來,歐美國家的政客、學者對“一戰”戰責的研究經歷了如下歷程:最初學者們圍繞罪魁為哪一國家展開爭論,認為背負戰責的國家主要有德國、奧匈帝國、英國與俄國。20世紀20年代末至50年代,罪責皆有說及無責任主體論興起。20世紀60年代,費舍爾學說重提罪在德國論,并引發持續十年之久的史學爭論。————摘編自盧曉娜《世紀之殤:百年來歐美國家關于“一戰”戰責問題研究述論》材料二21世紀以來,關于“一戰”戰責的研究方興未艾。德國學者、倫敦政經學院國際史教授松克·尼采在《開戰:德國通向災難之路1900—1914》中,更多地在討論歐洲大國戰前國內輿論的形成、沙文主義思想的泛濫及其對外交政策的影響。德國的大學教授基斯林發表專著《反對“大戰”:1911——1914 年國際關系的緩和》,在書中,他批評了一個現象,即在關切1911—1914年危機加劇時,很少有人留意危機緩和的跡象。2004年,米歇爾·伊普肯漢斯編輯出版了《阿爾伯特·霍普曼的日記、信件和筆記:1901——1920年間威廉二世不平常的生活》;阿夫勒巴赫在研究了法肯漢(普魯士戰爭大臣)對戰爭的影響后,又出版了一系列關于德國“皇帝圈內”核心人物的研究。——摘編自徐健《21世紀德國學界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責任和起源問題的討論》(1)根據材料一,概括自一戰結束至20世紀60年代西方學術界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責研究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1世紀以來西方學術界關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責研究的新變化及其意義。(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表3所示是某學者在研究新中國文藝政策發展時所搜集到的部分文獻資料。表3序號 文件名 發言者或起草者 時期① 《為建設新中國的人民文藝而奮斗————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上的總報告》 郭沫若 1949年7月新中國成立前夕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文代會② 《在反動派壓迫下斗爭和發展的革命文藝————十年來國統區革命文藝運動報告提綱》 茅盾③ 《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人民日報出版社 20世紀80年代④ 《國務院批轉文化部關于加快和深化藝術表演團體體制改革意見的通知》 國務院⑤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關于加強演出市場管理報告的通知》 國務院⑥ 《國務院批轉文化部關于文化事業若干經濟政策意見報告的通知》 國務院————摘編自周曉風《新中國文藝政策的形成及其演變》根據材料,選擇2-4個文件,提煉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要求:列出所選文件序號,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高二歷史考試參考答案1. C 2. C 3. B 4. D 5. D 6. A 7. D 8. B 9. C 10. B 11. A 12. C 13. A 14. B15. A 16. A17.(1)原因:漢代國力強盛;漆器輕盈,更適合日常生活使用;紅黑相間的色彩搭配符合漢代人的審美向度;漢代漆器制作工藝日趨成熟。(8分,答出四點即可)(2)不同:成為宮廷奢侈品與文人雅器,裝飾性強;追求“繁縟、神采”的奢華效果;建立專業化的漆器生產場所;出現系統性總結漆器生產工藝的著作。(5分,答出兩點給4分,三點給5分)趨勢:文化日益世俗化。(2分)18.(1)總體趨勢:我國機械進口值總體呈上升/增長趨勢。(1分)成因:辛亥革命的推動;國內工業化需求增長;中國重工業基礎薄弱;列強經濟侵略(資本輸出)。(6分,答出三點即可)(2)評價:有利于提高中國工業化水平,客觀上有利于中國近代經濟轉型;易形成技術依賴;加劇經濟半殖民地化。(6分)19.(1)特點:聚焦于尋找戰爭的主要責任方;不同學者觀點分歧較大;研究呈現出明顯的時間分期。(4分,答出兩點即可))(2)新變化:從單純追究“哪國有罪”轉向考察戰前歐洲各國綜合性因素的影響;更加注重史料挖掘和微觀研究;不僅關注危機加劇的因素,也開始重視危機緩和的跡象,力求全面客觀地分析問題。(4分,答出兩點即可)意義:擺脫了簡單的“罪責歸屬”模式,有利于一戰史研究的科學化和專業化;有助于人們更全面、客觀地理解一戰爆發的復雜原因;通過深入研究戰前各國輿論操控民族主義情緒,為防范類似歷史悲劇提供借鑒;對當代國際關系研究具有指導意義。(4分,答出兩點即可)20.選擇文件:①②③④論題:新中國文藝政策與時俱進(2分)闡述:1949年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確立了“建設新中國的人民文藝”的基本方向,這標志著新中國文藝政策的初步形成,強調了文藝要為人民服務,體現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基本要求。茅盾關于“革命文藝”的報告,進一步明確了文藝的革命性質和政治功能,確立了文藝服務于政治、服務于革命的基本原則。20世紀80年代文藝政策有重大調整,提出“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針。相比新中國成立前夕強調革命性,這一方針更加注重文藝的市場性和多樣性,體現了改革開放后思想解放和文藝政策的與時俱進。總之,新中國文藝政策在堅持基本方向的前提下,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完善,既保持了政策的連續性,又體現了改革創新的時代特征。(10分)(“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唯一標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