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西欽州市第十三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學業水平合格性考試模擬試卷生物試卷(五)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四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四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簽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來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單選題(本題共16 小題,第 1~12 題,每小題2分.第 13-16 題,每小題4分,共40 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某興趣小組在課后進行“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下列相關實驗操作,錯誤的是( )A.用甲、乙兩個小桶分別模擬雌、雄生殖器官B.用大小一致,顏色不同的小球模擬兩種配子C.隨機抓取兩個桶中小球進行組合并記錄數據D.已抓取的小球不再放回桶內,以免重復計數2.玉米的甜和非甜為一對相對性狀,由一對等位基因Y/y控制。觀察發現:甜粒玉米果穗上偶爾出現非甜粒籽粒,而鄰近非甜粒玉米果穗上從未出現甜粒籽粒。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進行雜交實驗時,對于作為母本的玉米,可不去雄B.甜玉米是隱性性狀,甜玉米果穗上的非甜玉米基因型是YY或YyC.非甜玉米是顯性性狀,非甜玉米果穗上的非甜玉米基因型是YY或YyD.若判斷非甜玉米果穗上籽粒的基因型,可將其種植后自交,觀察后代表型3.如圖表示用不同顏色的熒光標記雄性果蠅(2n=8)中兩條染色體的著絲粒(分別用“·”和“o”表示),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到它們的移動路徑如箭頭所示。①②③④代表相關過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①→②過程表示同源染色體聯會B.①→②過程中該細胞會形成4個四分體C.③→④過程表示姐妹染色單體分離D.③→④過程會發生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4.下列有關實驗和科學史的敘述,正確的是( )A.觀察有絲分裂時,統計視野中各時期的細胞數目,可計算出細胞周期的時長B.艾弗里的肺炎鏈球菌體外轉化實驗利用了“加法原理”控制自變量C.梅塞爾森和斯塔爾運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證明了DNA是半保留復制D.赫爾希和蔡斯通過對比實驗證明了T2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DNA5.微RNA (miRNA)是真核生物中廣泛存在的一類重要的基因表達調控因子,其能與相應的mRNA 結合形成雙鏈結構,從而抑制相關基因的表達。據此分析正確的是( )A.miRNA 的合成過程需以 DNA 的兩條單鏈作為模板B.miRNA 的合成需要消耗4種游離的脫氧核苷酸C.miRNA 與mRNA 結合形成的雙鏈區一共有5種堿基D.miRNA 可能通過阻止核糖體與mRNA 的結合進而抑制翻譯過程6.如圖表示基因的作用與性狀的表現之間的關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①表示轉錄過程,需要DNA聚合酶的參與B.②表示tRNA,能與mRNA進行堿基互補配對C.③過程只需要mRNA和②的參與D.T2噬菌體可以在人體細胞內進行①③這兩個基本過程7.鐮狀細胞貧血主要流行于非洲瘧疾高發地區,雜合子能同時合成正常和異常的血紅蛋白,在氧含量正常情況下不表現貧血癥狀,并對瘧疾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其發病機制如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圖中過程①為DNA復制,過程②為轉錄,β鏈上的堿基序列為CAUB.鐮狀細胞貧血發生的根本原因是谷氨酸替換成了纈氨酸導致血紅蛋白異常C.該實例說明了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D.該實例說明基因突變對生物的利害關系是相對,主要取決于生物的生存環境8.我國科學家發現,玉米的KRN2基因和水稻的KRN2基因堿基序列高度同源,該發現為植物間的進化提供了( )A.化石證據B.比較解剖學證據C.胚胎學證據 D.分子水平證據9.在分析人類與靈長類動物之間的親緣關系遠近時,不可作為研究材料的生物分子是( )A.DNA B.蛋白質 C.RNA D.ATP10.淡水水域被污染富營養化后,會導致藍細菌和綠藻等大量繁殖,從而形成水華。下列關于藍細菌和綠藻的敘述,正確的是( )A.兩者的遺傳物質均為 DNAB.兩者都含有葉綠體,都能進行光合作用C.兩者均可以通過有絲分裂進行增殖D.兩者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11.物質的鑒定實驗中,下列材料選擇、所用試劑與現象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A.馬鈴薯—碘液—藍色B.梨汁—斐林試劑—橘黃色C.花生子葉—蘇丹Ⅲ染液—紫色D.豆漿—雙縮脲試劑—磚紅色沉淀12.基于對細胞膜結構和功能的理解,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細胞膜的控制作用表現為只有細胞需要的物質能進入,而對細胞有害的物質不能進入B.胰島B細胞分泌的胰島素與靶細胞的細胞膜表面受體結合,體現了細胞間的信息交流C.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其流動性僅體現在膜上的磷脂分子可側向自由流動D.細胞的生長、變形蟲的變形運動現象都支持羅伯特森的“蛋白質—脂質—蛋白質”細胞膜模型假說13.脂質體常作為靶向藥物治療過程中的載體,在疾病的治療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脂質體的結構如圖所示,其中A、B為兩種藥物。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磷脂分子的尾部親水,頭部疏水B.脂質體類似于細胞膜的基本支架C.藥物A為脂溶性藥物,包在磷脂雙分子層內D.藥物B為水溶性藥物,包在兩層磷脂分子間14.某同學以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為實驗材料,觀察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制作臨時裝片時,需用到吸水紙、鑷子、酒精燈等B.第一次觀察時可見細胞多呈長條形,原生質層呈紫色C.用0.3g·mL-1蔗糖溶液替換清水,質壁分離常先發生在細胞角隅處D.通過觀察細胞體積大小的變化,可推測表皮細胞的吸、失水狀態15.室溫條件下,將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置于一定濃度的某溶液中,其原生質層對細胞壁的壓力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細胞失水只發生在t0~t1,吸水只發生在t2~t3壓力B.t1時刻細胞液的濃度最大,細胞液顏色最深C.與t0時刻相比,t3時刻對應的細胞液濃度可能較高D.若溶液為KNO3溶液,細胞從t2時開始吸收K+和NO16.科研人員用蘸有不同液體的棉簽在淀粉-瓊脂塊上分別涂抹了5個圓點位置(如圖),然后將該淀粉-瓊脂塊放入37℃恒溫箱中保溫,充足時間后取出,在圓點處滴加碘液處理1min后沖洗掉碘液,觀察圓點位置的顏色變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圓點①②③⑤處的顏色相同,與④處的不同B.圓點②③處的淀粉酶空間結構發生不可逆改變C.圓點②④處的結果可說明高溫使淀粉酶失活D.圓點④⑤處的結果可用于驗證酶的專一性第II卷(非選擇題)第II卷(非選擇題)二、綜合題(共60分,請考生按要求作答)17.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能為人類提供優質食用油。甘藍型油菜有平展葉和上卷葉兩個品種,科學工作者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請分析回答:(1)分別測定12葉期幼苗單株的葉綠素含量、光合速率、氣孔導度等,其結果如下表。組別 葉綠素a (mg/g) 葉綠素b (mg/g) 總葉綠素 (mg/g) 凈光合速率 (umolCO2/m2·s) 氣孔導度 (molH2O/m2·s) 胞間CO2濃度 (umolCO2/mol)平展葉 4.2 2.7 6.9 8.7 0.18 461.0上卷葉 6.7 3.5 10.2 12.6 0.21 397.5列舉葉綠體中與ATP組成元素相同的兩類化合物 ;在兩組植株呼吸速率相同的情況下,據表中數據分析,上卷葉凈光合速率大于平展葉的原因是 (答2點)。(2)利用相關技術,找到與平展葉、上卷葉最相關的6個基因,并測得僅270D基因的堿基序列在兩個品種中是相同的。實驗中基因表達量的檢測指標是 。270D基因表達量產生顯著差異的原因可能是 ;從基因結構角度推測,平展葉與上卷葉250D、290D基因表達量產生顯著差異的原因可能是 。(3)研究發現250D等基因也存在于擬南芥基因組中,功能基本相同,被稱為同源基因。這一事實從分子水平主要支持達爾文的 學說,該學說的核心內容是 。18.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在基因表達方面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圖甲和圖乙為兩類不同生物細胞內基因表達的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細胞核DNA分子通常在 期進行復制。(2)合成蛋白質的起點是mRNA上的 ,該過程除了mRNA還需要的核酸分子有 。(3)圖乙中翻譯過程的方向是 (填“a→b”或“b→a”),最終3個核糖體上合成的肽鏈 (填“相同”或“不同”),原因是 。(4)編碼某蛋白質的基因有兩條鏈,一條是模板鏈(指導mRNA合成),其互補鏈是編碼鏈。若編碼鏈的一段序列為5’-ATG-3’,則該序列所對應的反密碼子是5’- -3’。(5)DNA甲基化會影響特定基因的表達,進而導致性狀的改變。下圖表示DNA半保留復制和甲基化修飾過程。請據圖分析基因的甲基化是否屬于基因突變? 。為什么? 。(6)研究表明:哺乳動物體內也存在DNA甲基化相關機制。雌鼠的一條X染色體隨機失活與DNA甲基化密切相關(不考慮X、Y染色體同源區段)。某品系小鼠的雄性個體有白色和黑色兩種毛色,雌性個體有白色、黑色和黑白嵌合三種毛色,毛色由位于X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B(黑色)和b(白色)控制。現有一只黑白嵌合雌性小鼠和一只黑色雄鼠雜交,理論上產生的子代表型及比例 。19.胰島素可降低血糖,其分泌不足可導致糖尿病。下圖甲是胰島素基因控制胰島素合成的示意圖,①②代表過程,圖乙是圖甲中②的局部放大,請據圖分析回答:(1)在有些細胞中,胰島素基因可以進行復制,此時首先需要 酶將該基因雙螺旋的兩條鏈解開。(2)①是胰島素基因通過 過程形成mRNA,發生在 中(答細胞結構)。(3)mRNA合成后,通過核膜上的 到達細胞質,與核糖體結合開始翻譯。核糖體沿mRNA移動讀取密碼子,圖乙中蘇氨酸的密碼子是 。圖甲中3個核糖體最終合成的3條肽鏈 (填“相同”或“不同”)。(4)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遺傳信息可以從DNA流向DNA,也可以從DNA流向RNA,進而流向蛋白質,這屬于克里克提出的 的重要內容。20.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回答下列問題:(1)某同學制備了S型肺炎鏈球菌的勻漿并均分為甲、乙兩組,分別用等量DNA酶和蛋白酶處理甲、乙兩組勻漿后,將兩組勻漿分別加入到滅菌后的培養基上,同時接種等量的R型菌,培養一段時間后,當甲組出現 (填“R型菌”“S型菌”或“R型菌和S型菌”)的菌落,乙組出現 (填“R型菌”“S型菌”或“R型菌和S型菌”)的菌落,可證明DNA是促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的物質。(2)如圖是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不同步驟,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正確步驟是a→ →a。(3)赫爾希與蔡斯進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用35S標記的是噬菌體的 。若要大量制備用35S標記的噬菌體,需先用含35S的培養基培養 ,再用噬菌體去侵染 。實驗過程中進行攪拌操作的目的是 。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未被標記的細菌時,若保溫時間過短,但其他操作正常,會使上清液中放射性含量 。21.如圖是某生物的體細胞進行有絲分裂的簡圖,據圖回答:(1)該圖表示的是動物細胞還是植物細胞? ;理由是 。(2)圖示作為一個細胞周期還缺少處于 期的細胞簡圖。(3)圖示的細胞分裂結束后,子細胞內含 條染色體。(4)染色體數目加倍發生在 期圖中,原因 。(5)圖B表示細胞分裂 期。(6)圖A中染色體的數目為 條,染色單體數為 條;DNA、染色體和染色單體三者之比為2∶1∶2的是圖 。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C D D B D D D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B C C A17.(1) NADPH(NADP+)、核酸(DNA、RNA)、磷脂、核苷酸、ADP 葉綠素含量高,光反應強;氣孔導度大,吸收利用CO2多,暗反應強(2) RNA或蛋白質的含量 平展葉或上卷葉的270D基因被修飾(修飾程度不同)或答平展葉的270D基因被抑制(甲基化修飾),或答上卷葉的270D基因被增強修飾 平展葉和上卷葉中250D基因、290D基因的堿基序列都不同(3) 共同由來 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進化來的18.(1)細胞分裂間(2)起始密碼子 tRNA、rRNA(3) a→b 相同 翻譯這些肽鏈的模板(mRNA)相同(或“這三個核糖體共用一條mRNA為模板”)(4)5'-CAU-3′(5)不屬于 因為甲基化不導致基因堿基序列的改變(6)黑色雌鼠:黑白嵌合雌鼠:黑色雄鼠:白色雄鼠=1:1:1:119.(1)解旋(2) 轉錄 細胞核(3) 核孔 ACU 相同(4)中心法則20.(1) R型菌 R型菌和S型菌(2)d→e→b→f→c(3) 蛋白質 大腸桿菌 含35S的大腸桿菌 使吸附在細菌上的噬菌體與細菌分離 增大21.(1) 植物 該細胞有細胞壁,并且在分裂時細胞內出現細胞板(2)分裂間(3)4(4)后 著絲粒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變成染色體(5)前(6) 8 0 B、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