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瀘州市瀘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期末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四川省瀘州市瀘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期末試卷

資源簡介

四川省瀘州市瀘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期末試卷
1.(2021七上·瀘縣期末)距今約20萬年,直立人經過演化發展到更高一級的人類,即早期智人。下列哪處遺址能為研究這一演化進程提供“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一手史料(  )
A.元謀人遺址 B.半坡遺址 C.北京人遺址 D.河姆渡遺址
2.(2021七上·瀘縣期末)下列各圖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3.(2021七上·瀘縣期末)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遺址發現多處稻谷、稻草的堆積層,層厚20~50厘米,最厚處超過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達12噸以上。這可用于印證河姆渡居民(  )
A.已經從事農業生產 B.初步產生物品交換
C.廣泛使用青銅工具 D.開始推廣牛耕技術
4.(2021七上·瀘縣期末)中華民族祭祀黃帝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2020年4月4日上午,近300名在陜海內外的中華兒女代表齊聚陜西省黃陵縣橋山祭祀廣場,與在西安、臺灣分別設立的視頻連線點代表參加公祭典禮。此舉是因為(  )
A.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B.黃帝生活的地區是中華民族的唯一發源地
C.中華民族的主體是由黃帝部落發展而來的
D.黃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
5.(2021七上·瀘縣期末)了解歷史時序和掌握歷史發展線索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如圖①對應的朝代是(  )
A.西周 B.春秋 C.戰國 D.秦朝
6.(2021七上·瀘縣期末)如圖是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中青鋼器克罍(léi)的銘文拓片,其大意為:周王對太保說,我非常滿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兒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該銘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  )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7.(2021七上·瀘縣期末)我國夏、商、西周時期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夏朝時開始出現最早的青銅禮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種類豐富、數量眾多、制作工藝高超。下列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  )
A.
B.
C.
D.
8.(2021七上·瀘縣期末)文字的誕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我國早在商朝時期便有了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商朝“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是指(  )
A.甲骨文 B.小篆 C.隸書 D.草書
9.(2021七上·瀘縣期末)根據規定,諸侯國國君每五年就要朝見周天子一次。據魯史《春秋》記載,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見晉國國君多達二十次。這反映了春秋時期(  )
A.中央集權加強 B.周王室衰微
C.社會和平穩定 D.儒學居主導地位
10.(2021七上·瀘縣期末)戰國時期諸侯爭霸不僅兼并小國,而且大國之間也出現兼并現象。這突出反映了(  )
A.變法使各國實力增強 B.統一趨勢增強
C.各國君主爭霸野心強烈 D.分封制徹底崩潰
11.(2021七上·瀘縣期末)秦王朝統一天下后,“不親其民,以暴力統治為主要手段”。下列秦朝措施能證明以上觀點的是(  )
A.嚴刑苛法 B.統一文字 C.設立郡縣 D.開鑿靈渠
12.(2021七上·瀘縣期末)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是(  )
A.陳勝、吳廣起義 B.黃巾起義
C.李自成起義 D.太平天國運動
13.(2021七上·瀘縣期末)漢文帝二年九月,詔曰:“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據此可知(  )
A.加緊對農民控制 B.加重了農民的賦稅和徭役
C.實施了嚴刑苛法 D.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
14.(2021七上·瀘縣期末)漢文帝即位時,有人獻千里馬,他拒絕接受還下令說:“朕不受獻,其令四方勿來獻。”漢文帝這一做法,有利于當時(  )
A.廉政風氣形成 B.控制豪強地主勢力
C.監視地方官吏 D.徹底廢除嚴刑苛法
15.(2021七上·瀘縣期末)西漢時期,漢武帝為打破“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強而合以逆京師”的困局,采取的措施是(  )
A.頒布“推恩令” B.實行鹽鐵專賣
C.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D.設置西域都護
16.(2021七上·瀘縣期末)《鹽鐵論》一書中提到,漢武帝時實行幣制的徹底改革,集中貨幣發行權,禁止各地方政府鑄錢,同時把鹽鐵經營權也收歸中央。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響是(  )
A.有利于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B.成為大一統思想的精神支柱
C.保障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穩定
D.防止諸侯王和豪強地主勢力過大
17.(2021七上·瀘縣期末)東漢初年,劉秀整頓吏治,合并郡縣;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減輕刑罰;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社會出現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歷史上稱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
18.(2021七上·瀘縣期末)東漢梁太后之兄梁冀獨攬朝政20余年。梁冀一門“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其余卿、將、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親充斥朝廷和郡縣。這說明當時(  )
A.官僚機構臃腫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強地主橫行 D.外戚勢力膨脹
19.(2021七上·瀘縣期末)如圖所示古代商路的起點是(  )
A.長安 B.洛陽 C.咸陽 D.敦煌
20.(2021七上·瀘縣期末)公元前60年,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正式歸屬西漢中央政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開始于(  )
A.張騫出使西域 B.西域都護的設置
C.班超出使西域 D.絲綢之路的開辟
21.(2021七上·瀘縣期末)三國時代,群雄并起,涌現出許多風云人物。以下歷史人物與歷史事跡對應正確的是(  )
A.曹操——建立魏國 B.孫權——派衛溫到夷洲
C.諸葛亮——發明翻車 D.司馬懿——滅吳統一全國
22.(2021七上·瀘縣期末)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礎的是(  )
A.涿鹿之戰 B.官渡之戰 C.赤壁之戰 D.淝水之戰
23.(2021七上·瀘縣期末)西晉王朝存在時間非常短暫。導致西晉是一個短命王朝的原因有(  )
①統治集團迅速腐朽
②北方人大量遷往江南地區
③皇族之間連年混戰
④內遷少數民族反抗西晉的壓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4.(2021七上·瀘縣期末)在我國南方各省,分布著數以百萬計的客家人。史學界普遍認為客家人是歷史上漸次南遷的中原漢族人。下列有關中原人口南遷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西漢末年開始出現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現象
B.自然災害頻繁是中原人口南遷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遷推動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D.中原人口大量南遷引發南方社會動蕩不安
25.(2021七上·瀘縣期末)同學們在數學學習中經常會用到圓周率,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數字的是(  )
A.顧愷之 B.王羲之 C.賈思勰 D.祖沖之
26.(2021七上·瀘縣期末)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影響深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哲思一脈】
材料一:一般認為,他是中國古代私學的創始人……在他的私學里,只要你好學、想學,就“有教”,至于你原先和現今的情況怎么樣,是不必過問的,那叫“無類”。
——摘編自陳雪良《春秋史》
材料二:兩種社會現象:一種是各個學派獨立地闡述學說思想,學派之間相互問難,進行辯論;另一種是游說諸侯。戰國的諸子百家主張學以致用,推出自己的政策主張、治國方略,不可避免與諸侯及其官員發生爭鳴。……孟子曾游說于齊、魏、滕、薛、宋、郯、梁等國,慷慨陳詞,闡述儒家的理論和政見。
——樊樹志《國之概要》
【醫學傳承】
材料三: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中國篩選出的“三藥三方”正是在《傷寒雜病論》等古籍的經方基礎上化裁而來。中醫藥積極參與全球抗疫,被多個國家借鑒和使用,成為抗疫防控中國方案的一大亮點。習近平特別指出“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
——中國新聞網《醫圣祠前觀古今,習近平“把脈”中醫藥發展》2021年5月13日
【人與自然】
材料四:據《華陽國志 蜀志》記載,都江堰建成后,“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材料五:賈思勰強調“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掌握農作物的生產規律,依據天時地利的具體特點,合理使用人力,謀求事半功倍。
——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
(1)圖片人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依據材料一,指出他打破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局面的舉措及其教育主張。
(2)材料二中的“兩種社會現象”是哪一個思想局面的表現?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諸子百家”活動產生的影響。
(3)材料三中提到《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誰?現在我們接種疫苗預防疾病,應用了他的哪一理論?根據材料,我們應如何傳承中醫藥精華、守正創新?
(4)根據材料四和所學知識回答,都江堰水利工程由誰主持修建?根據材料四說明該水利工程的建成對周邊地區的農業有什么影響?
(5)依據材料五和所學知識回答,賈思勰的主張是通過他的哪部著作體現出來的?這部著作突顯了中國古代科學家怎樣的科學精神?
27.(2021七上·瀘縣期末)改革、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今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期年之后,道不拾,民不取,兵革大強,諸侯畏俱。
——摘自《戰國策》
材料二: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大國……在世界歷史中,特別是與其他古國相比是一個十分罕見的現象。這其中有地理的、經濟的、思想文化的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也是這個多民族的千年古國得以始終維持統一的重要原因。
——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材料三:統一是秦漢時代的社會主題,思想學術的統一,也勢在必然,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學者,抓住這一歷史機遇,不斷改造儒術,使儒學更具實用性,這促使統治集團向儒家傾斜,選擇以尊儒來統一思想。
——滕福海《董仲舒與罷黜百家》
材料四:鮮卑姓改用漢姓的情況
鮮卑姓 漢姓 鮮卑姓 漢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陸
拔拔 長孫 賀蘭 賀
達奚 奚 獨孤 劉
——摘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1)材料一中“商君治秦”是指歷史上哪一重大改革事件?“諸侯畏懼”的原因是什么?后來各諸侯國的結局如何?
(2)材料二中“中國幾千年的政治制度”主要指什么制度?為建立這一制度,秦嬴政采取了哪些具體做法?
(3)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統治集團選擇以尊儒來統一思想”具體措施,該措施有何深遠影響。
(4)材料四反映的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哪次改革?請寫出此次改革除材料所示以外的其他改革措施。這次改革有何影響?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解析】【分析】A.元謀人遺址,不符合題意;
B.半坡遺址,不符合題意;
C.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1929年裴文中在周口店發現中國猿人第一個頭蓋骨,該發現對研究世界古人類學有極重要價值。故北京人遺址能為研究這一演化進程提供“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一手史料。故選項C符合題意;
D.河姆渡遺址,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中的關鍵語句,把它和課本上基礎知識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2.【答案】D
【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最有可能是D。D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距今約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他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種植粟。他們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過著定居生活。D符合題意;
A項是古代封建社會的典型建筑,排除A項;
B項是夏代的宮殿復原圖,排除B項;
C項是河姆渡居民的干欄式房屋,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半坡人,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識讀圖片。
3.【答案】A
【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由題干材料中的“多處稻谷、稻草”“稻谷,可達12噸以上”,可知當時河姆渡居民已經從事農業生產,水稻是其主要糧食作物。選項A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 本題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4.【答案】A
【知識點】炎帝和黃帝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族祭祀黃帝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至今海內外中華兒女仍在祭祀皇帝,究其原因,黃帝教人挖井,發明舟車,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礎,被后人尊稱為“人文初祖”,故A項正確;
黃帝生活的地區是中華民族的唯一發源地,不符合史實,故B項錯誤;
中華民族的主體是由炎、黃帝發展而來,故C項錯誤;
炎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故D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 本題考查炎帝和黃帝,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5.【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據時間軸“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可知,圖①對應的朝代是西周。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做西周。周幽王時,國勢衰敗,又逢連年天災,人民流離失所。幽王聽信讒言,廢王后和太子,公元前771年,太子的外祖父申侯聯合犬戎,進攻鎬京。幽王被殺,西周滅亡。A符合題意。
故答案選:A。
【點評】 本題以歷史年代尺為切入點,考查西周的相關知識,西周存在的時間是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6.【答案】C
【知識點】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據題干關鍵信息“周王對太保說,我非常滿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兒子克做燕地的君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建立后,為了鞏固統治,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隸分封給親屬和功臣,封他們為諸侯,建立諸侯國。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中青銅器克罍的銘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分封制。C項正確;ABD都與材料無關,排除AB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以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中青銅器克罍的銘文拓片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西周分封制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作答。
7.【答案】B
【知識點】青銅藝術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商朝鑄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重達832.84千克。故B正確;ACD都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排除AC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青銅器,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了解不同青銅器的相關知識。
8.【答案】A
【知識點】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甲骨文記載的內容十分豐富, 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目前所知,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甲骨文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知道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9.【答案】B
【知識點】春秋爭霸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根據規定,諸侯國國君每五年就要朝見周天子一次。據魯史《春秋》記載,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見晉國國君多達二十次。”可知,隨著諸侯國的日益強大,周天子權勢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故B項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春秋爭霸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春秋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狀態, 西周的各種制度在春秋時逐漸遭到破壞,分封制逐步瓦解。周平王東遷后, 周王室的統治勢力大減, 周王雖然在名義上仍是天下 “共主”, 但已無力控制諸侯。諸侯國勢力崛起, 不再聽從王命, 各自為政, 他們競相稱霸, 操控政治局面, 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10.【答案】B
【知識點】春秋爭霸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大國兼并效果,大國相互兼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局部統一,即統一趨勢增強,B正確;
題干沒有涉及變法、分封制的內容,排除AD;
題干強調的是兼并,而不是爭霸,排除C。
故答案為B。
【點評】 本題考查的是春秋爭霸。理解戰國時期兼并戰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家統一。
11.【答案】A
【知識點】秦的暴政和秦末農民起義
【解析】【分析】秦朝實行的法律非常嚴苛,民眾稍有不慎即觸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親族和鄰里都要受到牽連,當時的刑罰及其殘酷,所以嚴刑苛法能夠證明秦代“以暴力統治為主要手段”,故選A;
BCD是秦朝鞏固統一方面的措施,與“以暴力統治為主要手段”無關,排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秦朝的暴力統治措施,旨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秦朝不親其民,以暴力統治為主要手段,實行嚴刑苛法,最終導致秦末農民大起義。
12.【答案】A
【知識點】秦的暴政和秦末農民起義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結合所學知識:公元前209年,在大澤鄉爆發的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秦末農民戰爭的知識點。
13.【答案】D
【知識點】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漢文帝二年九月,詔曰:“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據此可知漢文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文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漢文帝時期,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后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D符合題意。
漢初放松了對農民的控制,故A表述錯誤;
漢初減輕了農民的賦稅和徭役,故B表述錯誤;
漢初實行“以德化民”,故C表述錯誤;
故答案選:D。
【點評】本題考查西漢的文景之治。難度不大,掌握西漢初年的統治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A
【知識點】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朕不受獻,其令四方勿來獻 ”,漢武帝的做法有利于 廉政風氣的形成 ,A符合題意;BCD與材料不符。
故答案為: A。
【點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題干信息的內容,結合所學進行解答。
15.【答案】A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題干中的“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強而合以逆京師”指的是西漢初年諸侯王勢力強大,嚴重威脅中央集權。為消除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鞏固國家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勢力越弱,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逐漸消除,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使西漢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因此,選項A符合題意;
選項BC分別是漢武帝大一統的經濟和思想措施;
設置西域都護的是漢宣帝,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大一統的有關知識。理解和識記漢武帝為實現大一統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是答題的關鍵。
16.【答案】A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 漢武帝把鑄市權收歸中央, 統一鑄造五銖錢; 還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 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權收歸國有, 實行鹽鐵官營、專賣; 又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 平抑物價。這些措施, 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 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 。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措施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識記及分析能力。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等方面鞏固了大一 統的局面, 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
17.【答案】B
【知識點】光武中興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王莽政權被農民起義推翻后,西漢宗室劉秀在公元25年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為了鞏固統治,采取了一系列穩定社會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罰;還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又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統治后期,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故B項正確;
文景之治是指漢文帝、景帝統治時期,貞觀之治是指唐太宗統治時期,開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統治前期,均與題干“劉秀”不符,排除AC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光武中興局面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解題的關鍵在于理解每個選項所對應的皇帝。
18.【答案】D
【知識點】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東漢梁太后之兄梁冀獨攬朝政20余年。梁冀一門‘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其余卿、將、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親充斥朝廷和郡縣。”可知,東漢時期外戚勢力強大,嚴重威脅皇權。因此:
D符合題意;ABC與題意無關;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難度不大,理解材料,掌握東漢時期外戚專權的知識即可作答。
19.【答案】A
【知識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解析】【分析】根據提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如圖所示古代商路指的是絲綢之路。根據所學可知,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經過河西走廊,經西域,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的大秦(古羅馬帝國),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東西方經濟與文化的交流,加強了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A符合題意,排除BCD,選項A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古代絲綢之路的起止點。絲綢之路的開辟了中國與西方聯系的先例,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20.【答案】B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焚書坑儒”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異同;評價漢武帝
【解析】【分析】A.張騫出使西域,不符合題意;
B.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故選項B符合題意;
C.班超出使西域,不符合題意;
D.絲綢之路的開辟,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最基礎的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21.【答案】B
【知識點】三國鼎立;西晉的興衰
【解析】【分析】A. 曹操——建立魏國,不符合史實;
B.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早在三國時期,吳國孫權就派大將衛溫到達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臺灣,故選項B符合題意;
C. 諸葛亮——發明翻車,不符合史實;
D. 司馬懿——滅吳統一全國,不符合史實;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基礎知識要牢記。
22.【答案】C
【知識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8年的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符合題意;
涿鹿之戰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A不符合題意;
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B不符合題意;
淝水之戰后,前秦瓦解,北方陷入割據混戰的局面,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赤壁之戰的知識。難度較低,掌握赤壁之戰的影響即可作答。同時也要掌握涿鹿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的基本知識有利于解答試題。
23.【答案】C
【知識點】西晉的興衰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分析西晉滅亡的原因包括:西晉統治者上層的腐化,隨著西晉社會經濟的恢復,以晉武帝為首的統治階級開始腐化、奢侈、浪費成風,加重了農民的負擔,破壞了社會經濟;統治階級的內部爭斗,主要表現為“八王之亂”,統治階級內部的開始相互攻殺;少數民族和流民的起義,在苛捐雜稅和地主和官員欺壓下,農民紛紛失去了土地,轉為流民,西晉政府無視流民存在,百姓無法生活,全國各地相繼爆發了流民起義。西晉政府對內遷的少數民族的殘酷壓迫,使少數民族進行反抗。②北方人大量遷往江南地區是能夠促進西晉經濟發展的因素,所以西晉滅亡的原因不包括②。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導致西晉是一個短命王朝的原因。
24.【答案】C
【知識點】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解析】【分析】A. 西漢末年開始出現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現象 ,不符合史實;
B. 自然災害頻繁是中原人口南遷的主要原因 ,不符合史實;
C.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北方戰亂,南方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北方人大批南遷,西晉后期以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 的 遷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遷到江南,不僅為南方補充了大量的勞動力,而且也帶來了較為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推動了江南地區的開發。故選項C符合題意;
D. 中原人口大量南遷引發南方社會動蕩不安 ,不符合史實;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理解和識記來分析備選項,注意細心分析辨別,找到最恰當的選項。
25.【答案】D
【知識點】魏晉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齊民要術、圓周率、水經注
【解析】【分析】A.顧愷之,不符合題意;
B.王羲之,不符合題意;
C.賈思勰,不符合題意;
D.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祖沖之是南北朝的一位科學家,他利用劉徽的方法, 第一次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千年,故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的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基礎知識,需要學生牢記。
26.【答案】(1)核心思想:“仁”。舉措: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教育主張:有教無類。
(2)局面:百家爭鳴。影響:產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群星璀璨的時代,促成了當時中國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繁榮的局面;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后世兩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礎,對中國文化甚至東方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3)張仲景;“治未病”理論;現代社會中,中醫藥研究要與時俱進,要加強中西醫結合,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創新。
(4)李冰;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
(5)《齊民要術》;實踐求知的探索精神和堅定執著的恒心毅力等。
【知識點】孔子的貢獻及評價;百家思想與“百家爭鳴”;張仲景、華佗及其醫學成就;魏晉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齊民要術、圓周率、水經注;李冰與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據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人物是孔子。他的核心思想是“仁”。結合所學可知,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社會穩定、有利于人際關系和 諧、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依據材料一“他是中國古代私學的創始人……在他的私學里,只要你好學、想學,就‘有教’,至于你原先和現今的情況怎么樣,是不必過問的,那叫‘無類’。”可知,他打破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局面的舉措是創辦私學,廣收門徒。其教育主張是有教無類。
(2)根據“一種是各個學派獨立地闡述學說思想,學派之間相互問難,進行辯論;另一種是游說諸侯。戰國的諸子百家主張學以致用,推出自己的政策主張、治國方略,不可避免與諸侯及其官員發生爭鳴……”可知,材料二中的“兩種社會現象”是百家爭鳴的表現。百家爭鳴的影響可從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等方面進行總結概括。對當時來說主要是產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群星璀璨的時代,促成了當時中國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繁榮的局面。對后世來說主要是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后世兩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礎,對中國文化甚至東方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3)依據所學可知,材料三中提到的《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張仲景。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他廣泛收集民間藥方,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了《傷寒雜病論》一書,這部著作發展了中醫學理論和治療方法,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還提出了“治未病”理論,提倡預防疾病。因此現在我們接種疫苗預防疾病,應用了他的“治未病”理論。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醫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抗疫方面有著深厚的積累。現代社會中,中醫藥研究要與時俱進,要加強中西醫結合,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創新。
(4)根據材料四“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李冰主持修建。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
(5)依據材料五和所學知識可知,賈思勰的主張是通過他的《齊民要術》體現出來的,這部著作突顯了中國古代科學家實踐求知的探索精神和堅定執著的恒心毅力等。
故答案為:
(1)核心思想:“仁”。舉措: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教育主張:有教無類。
(2)局面:百家爭鳴。影響:產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群星璀璨的時代,促成了當時中國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繁榮的局面;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后世兩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礎,對中國文化甚至東方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3)張仲景;“治未病”理論;現代社會中,中醫藥研究要與時俱進,要加強中西醫結合,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創新。
(4)李冰;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
(5)《齊民要術》;實踐求知的探索精神和堅定執著的恒心毅力等。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孔子的思想觀點與教育措施、百家爭鳴以及影響、張仲景以及成就、李冰與都江堰、《齊民要術》等相關史實。解題的關鍵在于提煉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作答。
27.【答案】(1)商鞅變法;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強大的國家;結局:公元前221年,秦國最終兼并六國。
(2)制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措施:實行皇帝制度(或設立由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統領的中央機構,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地方上實行郡縣制(或郡縣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3)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的精神支柱。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4)北魏孝文帝改革(或孝文帝改革);遷都洛陽,與漢族人通婚;促進了民族融合:或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或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的社會進步,加快了北方民族的交融進程)。
【知識點】秦滅六國;商鞅變法;漢武帝的大一統;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秦確立中央集權制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商君治秦”是指歷史上的重大改革事件是商鞅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發展起來,軍隊的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諸侯畏懼”的原因是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強大的國家。當時各諸侯國的結局是最終于公元前221年,被秦國所滅。
(2)結合所學可知,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大國,秦朝開創的制度正是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結合所學可知,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的表現是實行皇帝制度或設立由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統領的中央機構,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地方上實行郡縣制或郡縣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統治集團選擇以尊儒來統一思想”的具體措施是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的精神支柱。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4)根據“鮮卑姓氏改為漢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內容還有:遷都洛陽,與漢族人通婚。這次改革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故答案為:
(1)商鞅變法;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強大的國家;結局:公元前221年,秦國最終兼并六國。
(2)制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措施:實行皇帝制度(或設立由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統領的中央機構,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地方上實行郡縣制(或郡縣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3)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的精神支柱。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4)北魏孝文帝改革(或孝文帝改革);遷都洛陽,與漢族人通婚;促進了民族融合:或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或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的社會進步,加快了北方民族的交融進程)。
【點評】本題需要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變法、百家爭鳴相關知識。培養了學生分析材料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從材料里提取關鍵信息,結合所學知識作答。
1 / 1四川省瀘州市瀘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期末試卷
1.(2021七上·瀘縣期末)距今約20萬年,直立人經過演化發展到更高一級的人類,即早期智人。下列哪處遺址能為研究這一演化進程提供“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一手史料(  )
A.元謀人遺址 B.半坡遺址 C.北京人遺址 D.河姆渡遺址
【答案】C
【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解析】【分析】A.元謀人遺址,不符合題意;
B.半坡遺址,不符合題意;
C.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1929年裴文中在周口店發現中國猿人第一個頭蓋骨,該發現對研究世界古人類學有極重要價值。故北京人遺址能為研究這一演化進程提供“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一手史料。故選項C符合題意;
D.河姆渡遺址,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中的關鍵語句,把它和課本上基礎知識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2.(2021七上·瀘縣期末)下列各圖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最有可能是D。D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距今約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他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種植粟。他們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過著定居生活。D符合題意;
A項是古代封建社會的典型建筑,排除A項;
B項是夏代的宮殿復原圖,排除B項;
C項是河姆渡居民的干欄式房屋,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半坡人,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識讀圖片。
3.(2021七上·瀘縣期末)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遺址發現多處稻谷、稻草的堆積層,層厚20~50厘米,最厚處超過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達12噸以上。這可用于印證河姆渡居民(  )
A.已經從事農業生產 B.初步產生物品交換
C.廣泛使用青銅工具 D.開始推廣牛耕技術
【答案】A
【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由題干材料中的“多處稻谷、稻草”“稻谷,可達12噸以上”,可知當時河姆渡居民已經從事農業生產,水稻是其主要糧食作物。選項A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 本題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4.(2021七上·瀘縣期末)中華民族祭祀黃帝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2020年4月4日上午,近300名在陜海內外的中華兒女代表齊聚陜西省黃陵縣橋山祭祀廣場,與在西安、臺灣分別設立的視頻連線點代表參加公祭典禮。此舉是因為(  )
A.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B.黃帝生活的地區是中華民族的唯一發源地
C.中華民族的主體是由黃帝部落發展而來的
D.黃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
【答案】A
【知識點】炎帝和黃帝
【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族祭祀黃帝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至今海內外中華兒女仍在祭祀皇帝,究其原因,黃帝教人挖井,發明舟車,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礎,被后人尊稱為“人文初祖”,故A項正確;
黃帝生活的地區是中華民族的唯一發源地,不符合史實,故B項錯誤;
中華民族的主體是由炎、黃帝發展而來,故C項錯誤;
炎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故D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 本題考查炎帝和黃帝,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5.(2021七上·瀘縣期末)了解歷史時序和掌握歷史發展線索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如圖①對應的朝代是(  )
A.西周 B.春秋 C.戰國 D.秦朝
【答案】A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據時間軸“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可知,圖①對應的朝代是西周。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做西周。周幽王時,國勢衰敗,又逢連年天災,人民流離失所。幽王聽信讒言,廢王后和太子,公元前771年,太子的外祖父申侯聯合犬戎,進攻鎬京。幽王被殺,西周滅亡。A符合題意。
故答案選:A。
【點評】 本題以歷史年代尺為切入點,考查西周的相關知識,西周存在的時間是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6.(2021七上·瀘縣期末)如圖是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中青鋼器克罍(léi)的銘文拓片,其大意為:周王對太保說,我非常滿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兒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該銘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  )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答案】C
【知識點】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據題干關鍵信息“周王對太保說,我非常滿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兒子克做燕地的君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建立后,為了鞏固統治,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奴隸分封給親屬和功臣,封他們為諸侯,建立諸侯國。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中青銅器克罍的銘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分封制。C項正確;ABD都與材料無關,排除AB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以北京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中青銅器克罍的銘文拓片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西周分封制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作答。
7.(2021七上·瀘縣期末)我國夏、商、西周時期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夏朝時開始出現最早的青銅禮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種類豐富、數量眾多、制作工藝高超。下列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識點】青銅藝術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商朝鑄造的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重達832.84千克。故B正確;ACD都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排除AC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青銅器,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了解不同青銅器的相關知識。
8.(2021七上·瀘縣期末)文字的誕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我國早在商朝時期便有了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商朝“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是指(  )
A.甲骨文 B.小篆 C.隸書 D.草書
【答案】A
【知識點】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甲骨文記載的內容十分豐富, 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目前所知,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甲骨文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知道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9.(2021七上·瀘縣期末)根據規定,諸侯國國君每五年就要朝見周天子一次。據魯史《春秋》記載,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見晉國國君多達二十次。這反映了春秋時期(  )
A.中央集權加強 B.周王室衰微
C.社會和平穩定 D.儒學居主導地位
【答案】B
【知識點】春秋爭霸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根據規定,諸侯國國君每五年就要朝見周天子一次。據魯史《春秋》記載,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國君朝見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見晉國國君多達二十次。”可知,隨著諸侯國的日益強大,周天子權勢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故B項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春秋爭霸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春秋時期的社會處于動蕩狀態, 西周的各種制度在春秋時逐漸遭到破壞,分封制逐步瓦解。周平王東遷后, 周王室的統治勢力大減, 周王雖然在名義上仍是天下 “共主”, 但已無力控制諸侯。諸侯國勢力崛起, 不再聽從王命, 各自為政, 他們競相稱霸, 操控政治局面, 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10.(2021七上·瀘縣期末)戰國時期諸侯爭霸不僅兼并小國,而且大國之間也出現兼并現象。這突出反映了(  )
A.變法使各國實力增強 B.統一趨勢增強
C.各國君主爭霸野心強烈 D.分封制徹底崩潰
【答案】B
【知識點】春秋爭霸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大國兼并效果,大國相互兼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局部統一,即統一趨勢增強,B正確;
題干沒有涉及變法、分封制的內容,排除AD;
題干強調的是兼并,而不是爭霸,排除C。
故答案為B。
【點評】 本題考查的是春秋爭霸。理解戰國時期兼并戰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家統一。
11.(2021七上·瀘縣期末)秦王朝統一天下后,“不親其民,以暴力統治為主要手段”。下列秦朝措施能證明以上觀點的是(  )
A.嚴刑苛法 B.統一文字 C.設立郡縣 D.開鑿靈渠
【答案】A
【知識點】秦的暴政和秦末農民起義
【解析】【分析】秦朝實行的法律非常嚴苛,民眾稍有不慎即觸犯法律,而且是一人犯法,親族和鄰里都要受到牽連,當時的刑罰及其殘酷,所以嚴刑苛法能夠證明秦代“以暴力統治為主要手段”,故選A;
BCD是秦朝鞏固統一方面的措施,與“以暴力統治為主要手段”無關,排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秦朝的暴力統治措施,旨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秦朝不親其民,以暴力統治為主要手段,實行嚴刑苛法,最終導致秦末農民大起義。
12.(2021七上·瀘縣期末)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是(  )
A.陳勝、吳廣起義 B.黃巾起義
C.李自成起義 D.太平天國運動
【答案】A
【知識點】秦的暴政和秦末農民起義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結合所學知識:公元前209年,在大澤鄉爆發的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秦末農民戰爭的知識點。
13.(2021七上·瀘縣期末)漢文帝二年九月,詔曰:“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據此可知(  )
A.加緊對農民控制 B.加重了農民的賦稅和徭役
C.實施了嚴刑苛法 D.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
【答案】D
【知識點】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漢文帝二年九月,詔曰:“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據此可知漢文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文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漢文帝時期,提倡節儉,并以身作則,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到景帝后期時,國家的糧倉豐滿起來了,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D符合題意。
漢初放松了對農民的控制,故A表述錯誤;
漢初減輕了農民的賦稅和徭役,故B表述錯誤;
漢初實行“以德化民”,故C表述錯誤;
故答案選:D。
【點評】本題考查西漢的文景之治。難度不大,掌握西漢初年的統治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2021七上·瀘縣期末)漢文帝即位時,有人獻千里馬,他拒絕接受還下令說:“朕不受獻,其令四方勿來獻。”漢文帝這一做法,有利于當時(  )
A.廉政風氣形成 B.控制豪強地主勢力
C.監視地方官吏 D.徹底廢除嚴刑苛法
【答案】A
【知識點】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朕不受獻,其令四方勿來獻 ”,漢武帝的做法有利于 廉政風氣的形成 ,A符合題意;BCD與材料不符。
故答案為: A。
【點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題干信息的內容,結合所學進行解答。
15.(2021七上·瀘縣期末)西漢時期,漢武帝為打破“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強而合以逆京師”的困局,采取的措施是(  )
A.頒布“推恩令” B.實行鹽鐵專賣
C.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D.設置西域都護
【答案】A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題干中的“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強而合以逆京師”指的是西漢初年諸侯王勢力強大,嚴重威脅中央集權。為消除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鞏固國家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許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諸侯國。從此諸侯國越分越小,勢力越弱,諸侯國對中央的威脅逐漸消除,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統治,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使西漢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因此,選項A符合題意;
選項BC分別是漢武帝大一統的經濟和思想措施;
設置西域都護的是漢宣帝,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大一統的有關知識。理解和識記漢武帝為實現大一統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是答題的關鍵。
16.(2021七上·瀘縣期末)《鹽鐵論》一書中提到,漢武帝時實行幣制的徹底改革,集中貨幣發行權,禁止各地方政府鑄錢,同時把鹽鐵經營權也收歸中央。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響是(  )
A.有利于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B.成為大一統思想的精神支柱
C.保障老百姓的生產生活穩定
D.防止諸侯王和豪強地主勢力過大
【答案】A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 漢武帝把鑄市權收歸中央, 統一鑄造五銖錢; 還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 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權收歸國有, 實行鹽鐵官營、專賣; 又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物資, 平抑物價。這些措施, 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 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 。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漢武帝鞏固統一的措施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識記及分析能力。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等方面鞏固了大一 統的局面, 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
17.(2021七上·瀘縣期末)東漢初年,劉秀整頓吏治,合并郡縣;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減輕刑罰;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社會出現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歷史上稱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
【答案】B
【知識點】光武中興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王莽政權被農民起義推翻后,西漢宗室劉秀在公元25年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為了鞏固統治,采取了一系列穩定社會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罰;還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又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統治后期,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故B項正確;
文景之治是指漢文帝、景帝統治時期,貞觀之治是指唐太宗統治時期,開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統治前期,均與題干“劉秀”不符,排除AC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光武中興局面相關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解題的關鍵在于理解每個選項所對應的皇帝。
18.(2021七上·瀘縣期末)東漢梁太后之兄梁冀獨攬朝政20余年。梁冀一門“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其余卿、將、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親充斥朝廷和郡縣。這說明當時(  )
A.官僚機構臃腫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強地主橫行 D.外戚勢力膨脹
【答案】D
【知識點】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
【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東漢梁太后之兄梁冀獨攬朝政20余年。梁冀一門‘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其余卿、將、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親充斥朝廷和郡縣。”可知,東漢時期外戚勢力強大,嚴重威脅皇權。因此:
D符合題意;ABC與題意無關;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理解材料的能力。難度不大,理解材料,掌握東漢時期外戚專權的知識即可作答。
19.(2021七上·瀘縣期末)如圖所示古代商路的起點是(  )
A.長安 B.洛陽 C.咸陽 D.敦煌
【答案】A
【知識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解析】【分析】根據提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如圖所示古代商路指的是絲綢之路。根據所學可知,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也紛紛東來,他們把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經過河西走廊,經西域,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的大秦(古羅馬帝國),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東西方經濟與文化的交流,加強了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關系。A符合題意,排除BCD,選項A正確;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古代絲綢之路的起止點。絲綢之路的開辟了中國與西方聯系的先例,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20.(2021七上·瀘縣期末)公元前60年,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正式歸屬西漢中央政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開始于(  )
A.張騫出使西域 B.西域都護的設置
C.班超出使西域 D.絲綢之路的開辟
【答案】B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焚書坑儒”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異同;評價漢武帝
【解析】【分析】A.張騫出使西域,不符合題意;
B.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故選項B符合題意;
C.班超出使西域,不符合題意;
D.絲綢之路的開辟,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最基礎的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21.(2021七上·瀘縣期末)三國時代,群雄并起,涌現出許多風云人物。以下歷史人物與歷史事跡對應正確的是(  )
A.曹操——建立魏國 B.孫權——派衛溫到夷洲
C.諸葛亮——發明翻車 D.司馬懿——滅吳統一全國
【答案】B
【知識點】三國鼎立;西晉的興衰
【解析】【分析】A. 曹操——建立魏國,不符合史實;
B.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早在三國時期,吳國孫權就派大將衛溫到達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臺灣,故選項B符合題意;
C. 諸葛亮——發明翻車,不符合史實;
D. 司馬懿——滅吳統一全國,不符合史實;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對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基礎知識要牢記。
22.(2021七上·瀘縣期末)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礎的是(  )
A.涿鹿之戰 B.官渡之戰 C.赤壁之戰 D.淝水之戰
【答案】C
【知識點】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
【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8年的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符合題意;
涿鹿之戰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A不符合題意;
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B不符合題意;
淝水之戰后,前秦瓦解,北方陷入割據混戰的局面,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赤壁之戰的知識。難度較低,掌握赤壁之戰的影響即可作答。同時也要掌握涿鹿之戰、官渡之戰、淝水之戰的基本知識有利于解答試題。
23.(2021七上·瀘縣期末)西晉王朝存在時間非常短暫。導致西晉是一個短命王朝的原因有(  )
①統治集團迅速腐朽
②北方人大量遷往江南地區
③皇族之間連年混戰
④內遷少數民族反抗西晉的壓迫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知識點】西晉的興衰
【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分析西晉滅亡的原因包括:西晉統治者上層的腐化,隨著西晉社會經濟的恢復,以晉武帝為首的統治階級開始腐化、奢侈、浪費成風,加重了農民的負擔,破壞了社會經濟;統治階級的內部爭斗,主要表現為“八王之亂”,統治階級內部的開始相互攻殺;少數民族和流民的起義,在苛捐雜稅和地主和官員欺壓下,農民紛紛失去了土地,轉為流民,西晉政府無視流民存在,百姓無法生活,全國各地相繼爆發了流民起義。西晉政府對內遷的少數民族的殘酷壓迫,使少數民族進行反抗。②北方人大量遷往江南地區是能夠促進西晉經濟發展的因素,所以西晉滅亡的原因不包括②。
故選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導致西晉是一個短命王朝的原因。
24.(2021七上·瀘縣期末)在我國南方各省,分布著數以百萬計的客家人。史學界普遍認為客家人是歷史上漸次南遷的中原漢族人。下列有關中原人口南遷的說法正確的是(  )
A.西漢末年開始出現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現象
B.自然災害頻繁是中原人口南遷的主要原因
C.中原人口大量南遷推動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D.中原人口大量南遷引發南方社會動蕩不安
【答案】C
【知識點】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解析】【分析】A. 西漢末年開始出現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現象 ,不符合史實;
B. 自然災害頻繁是中原人口南遷的主要原因 ,不符合史實;
C.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北方戰亂,南方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北方人大批南遷,西晉后期以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 的 遷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遷到江南,不僅為南方補充了大量的勞動力,而且也帶來了較為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推動了江南地區的開發。故選項C符合題意;
D. 中原人口大量南遷引發南方社會動蕩不安 ,不符合史實;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理解和識記來分析備選項,注意細心分析辨別,找到最恰當的選項。
25.(2021七上·瀘縣期末)同學們在數學學習中經常會用到圓周率,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數字的是(  )
A.顧愷之 B.王羲之 C.賈思勰 D.祖沖之
【答案】D
【知識點】魏晉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齊民要術、圓周率、水經注
【解析】【分析】A.顧愷之,不符合題意;
B.王羲之,不符合題意;
C.賈思勰,不符合題意;
D.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祖沖之是南北朝的一位科學家,他利用劉徽的方法, 第一次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千年,故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的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基礎知識,需要學生牢記。
26.(2021七上·瀘縣期末)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影響深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哲思一脈】
材料一:一般認為,他是中國古代私學的創始人……在他的私學里,只要你好學、想學,就“有教”,至于你原先和現今的情況怎么樣,是不必過問的,那叫“無類”。
——摘編自陳雪良《春秋史》
材料二:兩種社會現象:一種是各個學派獨立地闡述學說思想,學派之間相互問難,進行辯論;另一種是游說諸侯。戰國的諸子百家主張學以致用,推出自己的政策主張、治國方略,不可避免與諸侯及其官員發生爭鳴。……孟子曾游說于齊、魏、滕、薛、宋、郯、梁等國,慷慨陳詞,闡述儒家的理論和政見。
——樊樹志《國之概要》
【醫學傳承】
材料三: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中國篩選出的“三藥三方”正是在《傷寒雜病論》等古籍的經方基礎上化裁而來。中醫藥積極參與全球抗疫,被多個國家借鑒和使用,成為抗疫防控中國方案的一大亮點。習近平特別指出“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
——中國新聞網《醫圣祠前觀古今,習近平“把脈”中醫藥發展》2021年5月13日
【人與自然】
材料四:據《華陽國志 蜀志》記載,都江堰建成后,“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材料五:賈思勰強調“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掌握農作物的生產規律,依據天時地利的具體特點,合理使用人力,謀求事半功倍。
——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
(1)圖片人物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依據材料一,指出他打破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局面的舉措及其教育主張。
(2)材料二中的“兩種社會現象”是哪一個思想局面的表現?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諸子百家”活動產生的影響。
(3)材料三中提到《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誰?現在我們接種疫苗預防疾病,應用了他的哪一理論?根據材料,我們應如何傳承中醫藥精華、守正創新?
(4)根據材料四和所學知識回答,都江堰水利工程由誰主持修建?根據材料四說明該水利工程的建成對周邊地區的農業有什么影響?
(5)依據材料五和所學知識回答,賈思勰的主張是通過他的哪部著作體現出來的?這部著作突顯了中國古代科學家怎樣的科學精神?
【答案】(1)核心思想:“仁”。舉措: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教育主張:有教無類。
(2)局面:百家爭鳴。影響:產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群星璀璨的時代,促成了當時中國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繁榮的局面;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后世兩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礎,對中國文化甚至東方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3)張仲景;“治未病”理論;現代社會中,中醫藥研究要與時俱進,要加強中西醫結合,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創新。
(4)李冰;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
(5)《齊民要術》;實踐求知的探索精神和堅定執著的恒心毅力等。
【知識點】孔子的貢獻及評價;百家思想與“百家爭鳴”;張仲景、華佗及其醫學成就;魏晉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齊民要術、圓周率、水經注;李冰與都江堰
【解析】【分析】(1)根據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人物是孔子。他的核心思想是“仁”。結合所學可知,孔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社會穩定、有利于人際關系和 諧、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依據材料一“他是中國古代私學的創始人……在他的私學里,只要你好學、想學,就‘有教’,至于你原先和現今的情況怎么樣,是不必過問的,那叫‘無類’。”可知,他打破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局面的舉措是創辦私學,廣收門徒。其教育主張是有教無類。
(2)根據“一種是各個學派獨立地闡述學說思想,學派之間相互問難,進行辯論;另一種是游說諸侯。戰國的諸子百家主張學以致用,推出自己的政策主張、治國方略,不可避免與諸侯及其官員發生爭鳴……”可知,材料二中的“兩種社會現象”是百家爭鳴的表現。百家爭鳴的影響可從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等方面進行總結概括。對當時來說主要是產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群星璀璨的時代,促成了當時中國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繁榮的局面。對后世來說主要是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后世兩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礎,對中國文化甚至東方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3)依據所學可知,材料三中提到的《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張仲景。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他廣泛收集民間藥方,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了《傷寒雜病論》一書,這部著作發展了中醫學理論和治療方法,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還提出了“治未病”理論,提倡預防疾病。因此現在我們接種疫苗預防疾病,應用了他的“治未病”理論。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醫藥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抗疫方面有著深厚的積累。現代社會中,中醫藥研究要與時俱進,要加強中西醫結合,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創新。
(4)根據材料四“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李冰主持修建。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
(5)依據材料五和所學知識可知,賈思勰的主張是通過他的《齊民要術》體現出來的,這部著作突顯了中國古代科學家實踐求知的探索精神和堅定執著的恒心毅力等。
故答案為:
(1)核心思想:“仁”。舉措:創辦私學,廣收門徒。教育主張:有教無類。
(2)局面:百家爭鳴。影響:產生了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群星璀璨的時代,促成了當時中國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繁榮的局面;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階段,奠定了中國后世兩千多年精神文明的基礎,對中國文化甚至東方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3)張仲景;“治未病”理論;現代社會中,中醫藥研究要與時俱進,要加強中西醫結合,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創新。
(4)李冰;都江堰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為一個系統,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
(5)《齊民要術》;實踐求知的探索精神和堅定執著的恒心毅力等。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孔子的思想觀點與教育措施、百家爭鳴以及影響、張仲景以及成就、李冰與都江堰、《齊民要術》等相關史實。解題的關鍵在于提煉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作答。
27.(2021七上·瀘縣期末)改革、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今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期年之后,道不拾,民不取,兵革大強,諸侯畏俱。
——摘自《戰國策》
材料二: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大國……在世界歷史中,特別是與其他古國相比是一個十分罕見的現象。這其中有地理的、經濟的、思想文化的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也是這個多民族的千年古國得以始終維持統一的重要原因。
——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材料三:統一是秦漢時代的社會主題,思想學術的統一,也勢在必然,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學者,抓住這一歷史機遇,不斷改造儒術,使儒學更具實用性,這促使統治集團向儒家傾斜,選擇以尊儒來統一思想。
——滕福海《董仲舒與罷黜百家》
材料四:鮮卑姓改用漢姓的情況
鮮卑姓 漢姓 鮮卑姓 漢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陸
拔拔 長孫 賀蘭 賀
達奚 奚 獨孤 劉
——摘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1)材料一中“商君治秦”是指歷史上哪一重大改革事件?“諸侯畏懼”的原因是什么?后來各諸侯國的結局如何?
(2)材料二中“中國幾千年的政治制度”主要指什么制度?為建立這一制度,秦嬴政采取了哪些具體做法?
(3)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統治集團選擇以尊儒來統一思想”具體措施,該措施有何深遠影響。
(4)材料四反映的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哪次改革?請寫出此次改革除材料所示以外的其他改革措施。這次改革有何影響?
【答案】(1)商鞅變法;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強大的國家;結局:公元前221年,秦國最終兼并六國。
(2)制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措施:實行皇帝制度(或設立由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統領的中央機構,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地方上實行郡縣制(或郡縣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3)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的精神支柱。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4)北魏孝文帝改革(或孝文帝改革);遷都洛陽,與漢族人通婚;促進了民族融合:或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或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的社會進步,加快了北方民族的交融進程)。
【知識點】秦滅六國;商鞅變法;漢武帝的大一統;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秦確立中央集權制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商君治秦”是指歷史上的重大改革事件是商鞅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發展起來,軍隊的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國家,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諸侯畏懼”的原因是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強大的國家。當時各諸侯國的結局是最終于公元前221年,被秦國所滅。
(2)結合所學可知,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大國,秦朝開創的制度正是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結合所學可知,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的表現是實行皇帝制度或設立由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統領的中央機構,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地方上實行郡縣制或郡縣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統治集團選擇以尊儒來統一思想”的具體措施是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的精神支柱。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4)根據“鮮卑姓氏改為漢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內容還有:遷都洛陽,與漢族人通婚。這次改革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故答案為:
(1)商鞅變法;秦國成為戰國后期最強大的國家;結局:公元前221年,秦國最終兼并六國。
(2)制度: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措施:實行皇帝制度(或設立由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統領的中央機構,最后的決斷權由皇帝掌控),地方上實行郡縣制(或郡縣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免)。
(3)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的精神支柱。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4)北魏孝文帝改革(或孝文帝改革);遷都洛陽,與漢族人通婚;促進了民族融合:或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或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北方各族的社會進步,加快了北方民族的交融進程)。
【點評】本題需要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商鞅變法、百家爭鳴相關知識。培養了學生分析材料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從材料里提取關鍵信息,結合所學知識作答。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旺苍县| 星子县| 峨眉山市| 三明市| 青海省| 蓝田县| 木里| 宣化县| 玉门市| 穆棱市| 呈贡县| 萝北县| 灌阳县| 琼海市| 城口县| 池州市| 武川县| 漠河县| 察雅县| 十堰市| 金寨县| 淮阳县| 上高县| 滦平县| 香港| 察雅县| 乌兰察布市| 宁津县| 新竹县| 凉山| 嘉荫县| 如东县| 出国| 宜兰县| 潮州市| 肥西县| 陇川县| 通化市| 江油市| 建阳市| 嘉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