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1.關于學生:作為高中歷史正式課標要求通過了解漢朝削藩 、開疆拓土、 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漢朝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課標要求》課時名稱 學習任務群 核心問題群 學習目標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任務一 秦亡漢興,以秦為鑒探索西漢興起之路 1.漢承秦制——西漢繼承了秦朝哪些“制”與“治” ? 通過閱讀材料和觀察地圖,了解漢初的統治策略,理解“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 2.政策調整——西漢初年統治政策有何變化? 任務二 漢之強盛,破解隱憂締造帝國盛世 1.“文景之治”背后有著怎樣的隱憂? 通過閱讀材料、文物圖片和相關地圖等,了解西漢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鞏固措施,認知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2.漢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建立大漢帝國? 3.如何評價漢武帝的統治措施? 任務三 漢之衰亡,光武中興之下兩漢衰亡有其規律 1.兩漢衰亡有哪些共同原因,有何規律可言? 通過了解兩漢社會矛盾與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 2.光武帝如何穩定局面,實現“中興”? 任務四 漢之風流,兩漢文化燦爛反映社會變遷 1.兩漢文化燦爛表現在哪些方面? 通過閱讀教材,了解兩漢文化燦爛的表現,理解社會文化是社會存在的反映。2.兩漢文學展現了怎樣的社會風貌? 學習目標一、漢初的統治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mò dú)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匈奴騎,其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駹(máng)馬,北方盡烏驪馬,南方盡骍(xīng)馬。——《史記·匈奴列傳》BC200年 白登之圍漢亦引兵而罷,使劉(婁)敬結和親之約。——《史記·匈奴列傳》為什么要求和而非一雪前恥呢?政策 “與民休息”,尊奉黃老無為思想經濟 1、減輕賦稅徭役2、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政治 1、漢承秦制,有所損益: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地方:郡國并行2、穩定國家:對內:剪除異姓諸侯王(高祖);平定七國之亂(景帝)對外:與匈奴和親婁敬西漢初立,社會殘破,經濟凋敝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于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漢言文景,美矣!——《漢書.景帝紀》漢高帝5年 BC202漢景帝5年 BC155文景之治問題.“文景之治”背后有著怎樣的隱憂?材料反映的是西漢初年的哪一事件?其結果如何?材料一 七國反,朝廷震動。景帝命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將軍東進擊吳、楚,派酈寄擊趙,欒布擊齊,拜竇嬰為大將軍,屯守滎陽,策應前方。從亂起三個月即被迅速平定。吳、楚七國反叛的爆發和平定,是西漢藩國割據勢力惡性發展的最后潰敗。反叛平定后,吳、膠東、菑川、濟南、趙等國除。朝廷乘平亂的余威,免除了各王的行政權力,規定諸侯王不再治民,消減了王國官吏,改稱王國的丞相為相。從此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局面大為緩和,漢朝統一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等叛亂雖平,隱憂仍在一、漢初的統治材料二 至今上即位數歲……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于奢侈,室廬與服僭于上,無限度。——司馬遷《史記·平準書》材料三 當是時,丞相入奏事,坐語移日,所言皆聽。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嘗請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庫!”是後乃退。嘗召客飲,坐其兄蓋侯南鄉,自坐東鄉,以為漢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橈。——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材料四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董仲舒《舉賢良對策》相權較大,皇權受限思想統治有待加強豪強、宗室及官員勢力膨脹問題.“文景之治”背后有著怎樣的隱憂?一、漢初的統治探究過程材料五 富商大賈或貯財役貧,轉轂百數,廢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給焉。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而不偌國家之急,……建元以來,用少,縣官往往即多銅山而鑄錢,民亦間盜鑄錢,不可勝數。——司馬遷《史記·平準書》材料六 夫長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選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賢也,今則不然。累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是以廉恥貿亂,賢不肖混淆,未得其真。——摘編自董仲舒《舉賢良對策》材料七 漢初定,故匈奴以驕。高后欲擊之,諸將曰:“以高帝賢武,然尚困于平城。”于是高后乃止,復與匈奴和親。至孝文帝初立,復修和親之事。……自是之後,孝景帝復與匈奴和親,通關市,給遺匈奴,遣公主,如故約。——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民間鑄鐵、煮鹽及鑄錢泛濫匈奴威脅,邊境不安人才選拔機制不完善問題.“文景之治”背后有著怎樣的隱憂?一、漢初的統治二、西漢的強盛(1)實行“推恩令”1.政治上:材料: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候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諸侯國勢力過大,嚴重威脅中央集權材料: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諸候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削弱諸侯王的勢力(2)設立中朝,提升尚書令的作用1.政治上:材料:當是時,丞相入奏事,坐語移日,所言皆聽,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西漢·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相權過大,對皇權形成了很大的威脅決策權和行政權分離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二、西漢的強盛(3)確立察舉制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1.政治上:①簡介:地方郡國每年向中央舉薦孝、廉各一人。②特點:自上而下推薦;依托地方對人才的評價。③選拔標準:是否孝與廉。曹操張仲景二、西漢的強盛(4)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1.政治上:對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二、西漢的強盛1.政治上:地方豪強勢力過大材料: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準書》(5)任用酷吏嚴厲鎮壓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材料:捕郡中豪猾,郡中豪猾相連坐千余家。上書請,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家盡沒入償臧。——西漢·司馬遷《史記·酷吏傳》二、西漢的強盛(1)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2.經濟上:(2)鹽鐵官營五銖錢鑄幣機構鐘官負責鑄造 辨銅負責成色 技巧負責刻范。解決幣制混亂問題,加強中央集權限制工商發展,增加財政收入材料:寡人金錢在天下者往往而有,非必取于吳,諸王日夜用之弗能盡。——西漢·司馬遷《吳王箅列傳》二、西漢的強盛2.經濟上:(3)均輸平準均輸:設均輸官,將郡國充裕的物資運到所需地販賣。平準:設平準官,根據市場物價貴時拋售,賤時收購。(4)向工商業者征收財產稅算緡: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告緡:鼓勵民間告發隱瞞財產者,凡揭發屬實,即沒收被告者全部財產,并罰戍邊一年,告發者獎給被沒收財產的一半。調劑運輸,平抑物價二、西漢的強盛西漢尊崇儒術的特點3.思想上:尊崇儒術材料:《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東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統一思想尊崇儒術的原因材料:正法度之宜,別上下之序,以防欲也。——東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外儒內法“霸王道雜之”二、西漢的強盛董仲舒的君權神授和天人感應的思想漢武帝:“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災異之變,何緣而起 ”董仲舒:“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致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歸之,若歸父母,故天瑞應誠而至。……上下不和,則陰陽繆戾而妖孽生矣。此災異所緣而起也。”——東漢·班固《漢書·董仲舒傳》君權神授天人感應4.民族關系上:(1)發動三次較大規模的對匈戰爭材料:與匈奴和親,匈奴背約入盜,然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惡煩苦百姓。——西漢·司馬遷《史記·孝文本紀》設立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霍去病衛青二、西漢的強盛4.民族關系上:(2)張騫兩次出使西域①目的:聯系大月氏、烏孫部族配合西漢對匈奴的戰爭。②時間:前138年-前115年。③意義: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絲綢之路”張騫二、西漢的強盛4.民族關系上:(3)設置機構:西域都護府確立了西漢在西域的統治(4)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進行更加有效的治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二、西漢的強盛新朝 9—23 王莽篡漢1、西漢后期境況: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劇烈,賦稅徭役沉重,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2、新朝的建立與覆亡(公元9-23年)(1)新朝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新,西漢滅亡。(2)王莽改制:王莽針對西漢后期的社會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試圖挽救社會危機,但措施不切實際,反而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3)新朝覆亡:統治末年,出現嚴重的旱災和蝗災,引發農民大起義。23年,因綠林軍攻入長安,政權被推翻。25年,西漢宗室劉秀(漢光武帝)重建漢朝,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又平定了一些割據政權,實現了全國統一。東漢的建立三、東漢的興衰問題.光武帝如何穩定局面,重建帝國? 措施 作用政治 增強尚書臺的作用 加強了中央集權,穩定社會秩序,節省政府開支嚴格控制外戚干政;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 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 經濟 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 與民休息,緩和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經濟重新發展釋放奴婢 文化 重視儒學,以柔道治天下 繼承了西漢時期獨尊儒術的傳統,儒學得到了繼續發展光武中興三、東漢的興衰東漢后期:匈逐漸南遷,漢衰于內亂權重主少外戚干政宦官專權政治腐敗土地兼并社會動蕩黨錮之禍太平道、黃巾起義漢末群雄割據南匈奴單于除不能獲得統治內部的絕對控制權外,對東漢政府也逐漸喪失了完全的政治獨立性。匈奴逐漸成為漢朝境內的一個少數民族,不斷向南遷徙。三、東漢的興衰問題:兩漢衰亡有哪些共同原因,有何規律可言?問題探究材料一 西漢后期,政治日趨黑暗,土地兼并劇烈,賦稅徭役沉重,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王莽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不切實際,反而使社會矛盾更加激化。王莽統治末年,出現嚴重的旱災和蝗災,赤地千里,綠林、赤眉等農民大起義終于爆發。材料二 東漢中期以后,諸帝大多年幼繼位,實際權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長大后不滿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鏟除外戚勢力,宦官又因此掌控朝政。豪強地主勢力在東漢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184年,張角創立的民間秘密宗教“太平道”在多個地方同時發動起義。——以上材料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上)土地兼并嚴重外戚干政,宦官專權農民起義的沖擊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異化;經濟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避免土地兼并。三、東漢的興衰類別 人物 朝代 成就 地位或意義史學 文學 漢賦 樂府詩 科技 醫學 數學 造紙術 天文 農學 問題:兩漢文化燦爛表現在哪些方面?漢之風流——兩漢文化燦爛反映社會變遷分組完成下列兩漢文化歸納表格類別 人物 朝代 成就 地位或意義史學 司馬遷 西漢 《史記》 首創紀傳體通史體例班固 東漢 《漢書》 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文學 漢賦 兩漢 推動中國文學觀念的形成樂府詩 兩漢 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科技 醫學 《黃帝內經》 奠定了中醫理論基礎西漢 《神農本草經》 第一部藥物學專著數學 西漢 《九章算術》 簡練有效的應用數學《周髀算經》 證明了勾股定理造紙術 蔡倫 東漢 改進造紙術 推動了文化傳播天文 張衡 東漢 地動儀、《靈憲》 推動了天文學發展農學 汜勝之 西漢 《汜勝之書》 現存最早的一部農書崔寔 東漢 《四民月令》 敘述一年例行農事活動三、東漢的興衰張仲景候風地動儀漢初貧弱,修養生息;武帝強盛,集權統一;漢末衰落,黨錮外戚;光武中興,難挽危局;兩漢文化,驚天動地;中外交流,絲路花雨。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