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同步課件(共31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同步課件(共31張PPT)

資源簡介

(共31張PPT)
我們這次大會的任務是:總結從七次大會以來的經驗,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的中國而奮斗。
韓王信
秋,匈奴冒頓大圍信,信數使使胡求和解。漢發兵救之,疑信數間使,有二心,使人責讓信。信恐誅,因與匈奴約共攻漢,反,以馬邑降胡,擊太原。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第4課 西漢與東漢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一、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
二、西漢的強盛
三、東漢的興衰
四、兩漢的文化
前期 盛期 轉衰和結束
BC202 BC140 BC87 AD9
62年
54年
95年
王莽改制
西漢時間軸
劉邦建漢
一、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任務:秦亡漢興,以秦為鑒探索西漢興起之路
問題.漢承秦制——西漢繼承了秦朝哪些“制”與“治” ?
材料 (西漢建立后)皇帝掌握最高權力,實行專制統治。在皇帝以下設置了十二個主要朝臣: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等。這些朝臣的職掌也與秦制相同??たh制作為全國基本的政區體制。以對居民實行編制為基礎,郡轄縣,縣轄鄉、里,而最基層的組織則是編戶齊民的什伍。摘取秦法的部分內容據時損益,頒布了較為簡明的《九章律》。
——整理自《中國通史》等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
任務:秦亡漢興,以秦為鑒探索西漢興起之路
問題2.政策調整——西漢初年統治政策有何變化?
材料一 參免冠謝曰:“陛下自察圣武孰與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觀臣能孰與蕭何賢?"上曰:“君似不及也。”參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司馬遷《史記 曹相國世家》
材料二 文帝在一段時期內免征田租,景帝則將田租由十五稅一減至三十稅一,并立為定制。景帝將秦朝以來男子開始“傅籍”為國家服,役的年齡由17歲推遲至20歲。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材料三 孝文帝從代來,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今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
——司馬遷《史記 孝文帝本紀》
根據材料和所學,概括西漢初年的統治措施及政策,又形成了怎樣的局面?
勤儉治國,反對奢華
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蕭規曹隨,清靜無為
“與民休息”“休養生息”;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一、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問題2.政策調整——西漢初年統治政策有何變化?
觀察兩幅圖,漢初采取的是什么方式治理國家?這樣的治國方式存在什么隱患?
任務:秦亡漢興,以秦為鑒探索西漢興起之路
材料 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故王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馀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馀城,兄子濞王吳五十馀城……吳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卒踐更,輒與平賈。歲時存問茂材,賞賜閭里。佗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訟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馀年,以故能使其眾。
——《史記 吳王濞列傳》
郡國并行制,易造成分裂割據
一、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任務:漢之強盛,破解隱憂締造帝國盛世
問題3. “文景之治”背后有著怎樣的隱憂?
材料反映的是西漢初年的哪一事件?其結果如何?
材料一 七國反,朝廷震動。景帝命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將軍東進擊吳、楚,派酈寄擊趙,欒布擊齊,拜竇嬰為大將軍,屯守滎陽,策應前方。從亂起三個月即被迅速平定。吳、楚七國反叛的爆發和平定,是西漢藩國割據勢力惡性發展的最后潰敗。反叛平定后,吳、膠東、菑川、濟南、趙等國除。朝廷乘平亂的余威,免除了各王的行政權力,規定諸侯王不再治民,消減了王國官吏,改稱王國的丞相為相。從此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局面大為緩和,漢朝統一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等
叛亂雖平,隱憂仍在
一、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任務:漢之強盛,破解隱憂締造帝國盛世
問題3. “文景之治”背后有著怎樣的隱憂?
材料二 至今上即位數歲……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于奢侈,室廬與服僭于上,無限度。
——司馬遷《史記·平準書》
材料三 當是時,丞相入奏事,坐語移日,所言皆聽。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眹L請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庫!”是後乃退。嘗召客飲,坐其兄蓋侯南鄉,自坐東鄉,以為漢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橈。
——司馬遷《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材料四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
——董仲舒《舉賢良對策》
相權較大,皇權受限
思想統治有待加強
豪強、宗室及官員勢力膨脹
一、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任務:漢之強盛,破解隱憂締造帝國盛世
問題3. “文景之治”背后有著怎樣的隱憂?
材料五 富商大賈或貯財役貧,轉轂百數,廢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給焉。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而不偌國家之急,……建元以來,用少,縣官往往即多銅山而鑄錢,民亦間盜鑄錢,不可勝數。
——司馬遷《史記·平準書》
材料六 夫長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選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賢也,今則不然。累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是以廉恥貿亂,賢不肖混淆,未得其真。
——摘編自董仲舒《舉賢良對策》
材料七 漢初定,故匈奴以驕。高后欲擊之,諸將曰:“以高帝賢武,然尚困于平城?!庇谑歉吆竽酥梗瑥团c匈奴和親。至孝文帝初立,復修和親之事?!允侵?,孝景帝復與匈奴和親,通關市,給遺匈奴,遣公主,如故約。
——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
民間鑄鐵、煮鹽及鑄錢泛濫
匈奴威脅,邊境不安
人才選拔機制不完善
一、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1、思想——從無為到有為
道家哲學正好符合漢初統治者的需要,他們的政策是除秦苛法,與民休息,使國家在長期的耗盡一切的戰爭后恢復元氣。到了元氣恢復了,道家哲學就不再適用了,而需要一個進一步建設的綱領。
——馮友蘭
二、西漢的強盛
材料一:(武安侯)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材料二:漢武帝寵幸中朝官,從中朝官中選拔了一批官吏,出任外朝的大臣,如衛青、霍去病、桑弘羊、主父偃等,這些人既是內朝的侍從顧問,又同時出任外朝官,一身二任。
——韓養民《漢武帝時期的中外朝》
2、政治之一——皇權鞏固
相權過大威脅皇權
中外朝制度
二、西漢的強盛
2、政治之二——中央集權的加強(關于諸侯)
武帝元朔二年(BC127)—元封元年(BC110)諸侯分布
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地方諸侯勢力過強
武有衡山、淮南之謀,作左官之律,設附益之法,諸侯惟得衣食稅租,不與政事。
——《漢書·諸侯王表》
千古陽謀
“推恩令”
左官律;附益法
二、西漢的強盛
察舉制是由各郡國每年向朝廷推舉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經過考察,授予官職。有時漢武帝還親自出題考察,如董仲舒就是通過對策而被任用的。
——《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
高祖: 首下求賢詔
惠帝、呂后: 詔舉“孝弟力田”,察舉開始有了科目
文帝: “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定下了“對策”和等第。
武帝: “察舉制”達到完備,各種規定相繼推出。
察舉制
2、政治之二——中央集權的加強(關于人才)
二、西漢的強盛
《漢書》對刺史制度的記載
漢朝雁門太守郅都
刺史制度
任用酷吏
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
——賈誼《治安策》
2、政治之二——中央集權的加強(關于豪強)
二、西漢的強盛
彼時經濟狀況:更令民鑄錢,一黃金一斤,……物踴騰糶(tiào),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
幣制改革
鹽鐵官營
均輸平準
抑制工商
3、經濟——經濟壟斷
鑄幣權收歸中央;
統一鑄造五銖錢
均輸:政府統一征收、運輸、買賣;
平準:貴時拋售,賤時收買以穩定物價。
算緡:對商人、手工業者征收重稅;
告緡:有人告發商人隱秘資產不報或不實者,獎賞所沒收一半資產。
1、增加政府財政;
2、限制打擊了富商大賈、豪強貴族;
3、加強中央集權。
二、西漢的強盛
漢武帝
大一統、天人觀、
倫理觀、配套措施
中(內)外朝制度
幣制、鹽鐵、平均、抑商
推恩令、左官附益
刺史、酷吏
思想統一
政治集權
經濟壟斷
武帝的底氣
察舉制
我們這次大會的任務是:總結從七次大會以來的經驗,團結全黨,團結國內外一切可能團結的力量,為了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的中國而奮斗。
遠征漠北
設四郡
修復長城
“鑿空”西域
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
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為了管理統一后的西域,西漢在烏壘城(今輪臺縣境內)建立西域都護府。
漢武帝的種種政策影響如何?
輪臺罪己詔
鹽鐵會議
武帝劉徹于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所下的詔書。武帝在其中否決了桑弘羊等大臣在西域輪臺地區屯田的提案,并對派遣李廣利出征匈奴之事表示悔恨。
漢昭帝時,霍光組織召開的一次討論國家現行政策的辯論大會,其本質是對漢武帝時期推行的各項政策進行總的評價和估計。基本上堅持了漢武帝輪臺罪己詔中所制定的政策,所實施的官營政策也有所收縮。
二、西漢的強盛
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課 堂 小 結
西 漢 的 強 盛
內外朝制 推恩令 刺史制度
改革幣制,鹽鐵官營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三戰匈奴 絲綢之路
政治統一
經濟統一
思想統一
民族統一
西漢的衰亡和新朝的建立
1.背景:
材料:日日撞亡秦之鐘,聽鄭衛之樂,馳騁干戈,縱恣于野,不恤百姓。
——東漢·荀悅《漢紀》
材料:大興徭役,重增賦斂,征發如雨……(民)饑饉……死于道,以百萬數。
——東漢·班固《漢書·谷永傳》
(1)政治黑暗
漢元帝
漢成帝
(2)土地兼并嚴重
(3)賦稅徭役沉重
破產農民淪為奴婢或流亡,社會動蕩不安
2.西漢之亡: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新,西漢滅亡。
(一)東漢之建立
1.背景:
(1)王莽建立新朝,實施新政;
材料:力作所得,不足以給貢稅,閉門自守,又坐鄰任鑄錢供期,奸吏因以愁民。民窮,悉起為盜賊。
——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
社會矛盾更加激化
(2)嚴重的旱災和蝗災;
(3)綠林、赤眉等農民起義爆發。23年,綠林軍攻入長安,推翻王莽政權。
2.建立與統一:25年,西漢宗室劉秀重建漢朝,不久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即漢光武帝。隨后,劉秀又平定一些割據政權,實現全國統一。
三、東漢的興衰
(二)光武中興
1.政治上:
(1)增強尚書臺的作用;
材料:雖置三公,事歸臺閣。
——東漢·仲長統《昌言》
(2)嚴格控制外戚干政;
尚書臺成為皇帝真正決策和發號施令的權力機構。
加強皇權
(3)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
(4)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
三、東漢的興衰
(二)光武中興
2.經濟上:
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
3.社會管理上:釋放奴婢。
4.思想上:重視儒學。
社會經濟在穩定的政局下重新發展起來
“光武中興”
三、東漢的興衰
(三)東漢之衰
序號 皇帝 即位年齡 死亡年齡 外戚執政情況
…… …… …… ……
4 和帝 10 27 章帝皇后竇氏臨朝,竇憲執政
5 殤帝 1 2 和帝皇后鄧氏臨朝,鄧騭執政
6 安帝 13 31 7 順帝 11 30
8 沖帝 2 3
9 質帝 8 9 10 桓帝 15 36 11 靈帝 12 34 桓帝皇后竇氏臨朝,竇武執政
12 少帝 14 14 靈帝皇后何氏臨朝,何進執政
13 獻帝 9 54
平均值 9.5 24
(1)政治黑暗
1.背景
三、東漢的興衰
(三)東漢之衰
(1)政治黑暗
①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皇帝早逝
幼主即位
太后臨朝
任用外戚
君權旁落
皇帝長大
欲奪君權
依靠宦官
誅殺外戚
宦官專權
外戚宦官
交替專權
②宦官鎮壓反對官員和士人
1.背景
三、東漢的興衰
(三)東漢之衰
(2)土地兼并嚴重
1.背景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和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材料: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
·豪強地主田莊
①規模大,多種經營;
②聚族而居,賓客相附;
③濃厚的宗族宗法色彩;
④擁有私人武裝
“塢堡”
強化了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因素
地方勢力膨脹
三、東漢的興衰
(三)東漢之衰
2.黃巾起義
(1)簡介:184年,張角創立的民間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個地方同時發動起義。
(2)特點:利用道教組織動員群眾。
(3)結果:起義軍相繼被官兵各個擊破。
(4)影響:
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王朝名存實亡。
三、東漢的興衰
類別 人物 朝代 成就 地位或意義
史學        
文學 漢賦        
樂府詩        
科技 醫學        
數學        
造紙術        
天文        
農學        
問題1.兩漢文化燦爛表現在哪些方面?
任務:漢之風流,兩漢文化燦爛反映社會變遷
分組完成下列兩漢文化歸納表格
類別 人物 朝代 成就 地位或意義
史學 司馬遷 西漢 《史記》 首創紀傳體通史體例
班固 東漢 《漢書》 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文學 漢賦   兩漢   推動中國文學觀念的形成
樂府詩   兩漢   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
科技 醫學     《黃帝內經》 奠定了中醫理論基礎
西漢 《神農本草經》 第一部藥物學專著
數學   西漢 《九章算術》 簡練有效的應用數學
《周髀算經》 證明了勾股定理
造紙術 蔡倫 東漢 改進造紙術 推動了文化傳播
天文 張衡 東漢 地動儀、《靈憲》 推動了天文學發展
農學 汜勝之 西漢 《汜勝之書》 現存最早的一部農書
崔寔 東漢 《四民月令》 敘述一年例行農事活動
四、兩漢的文化
問題2.兩漢文學展現了怎樣的社會風貌?
任務:漢之風流,兩漢文化燦爛反映社會變遷
漢武帝之世,是賦的成熟時期,賦家接踵而出,其中最著名的有司馬相如、東方朔等人。這個時期的賦都是氣勢恢廓,景物迷離,詞藻華麗而奇僻,反映了西漢國家的宏偉遼闊和物質世界的豐富多彩。東漢時期,則以班固、張衡最有名。除了他們之外,兩漢重要的思想家、文學家,幾乎都是賦的重要作者。
樂府詩大部分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民間優秀作品,它們的內容,廣泛而深入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如《戰城南》、《十五從軍征》反映了人民被迫當兵服役的痛苦,《平陵東》、《思悲翁》反映了官府對人民的橫暴掠奪,《東門行》描寫了貧民為饑餓所迫鋌而走險的復雜心情,《上山采蘼蕪》、《有所思》表現了婦女命運的悲慘和受到遺棄后的憤怒。
——摘編自范文瀾《中國通史》
漢賦辭藻華麗,反映兩漢統一強盛
樂府詩文筆凄厲,訴盡民間疾苦
四、兩漢的文化
課堂小結
治世下的隱憂
評價漢武帝的功過
兩漢衰亡的共同原因及規律
光武中興
漢承秦制
政策調整
秦亡漢興
漢之強盛
漢之衰亡
漢之風流
漢武帝創建帝國的措施
兩漢的燦爛文化
文化與社會變遷
經濟:統制經濟,擴大稅源
思想:尊崇儒術
軍事:反擊匈奴,拓展疆域
政治:強化中央集權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課后作業
兩漢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歷史與文化,其中許多杰出人物的昂揚進取、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斗志,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司馬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的壯志,張騫“鑿空”的勇氣,蘇武絕不“屈節辱命”的精神,馬援“馬革襄尸”的情懷,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絕域的追求,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熔鑄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查閱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這些歷史人物的事跡,感悟他們的家國情懷。
蘇武牧羊
班超“投筆從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果县| 汝城县| 鄂温| 浪卡子县| 耿马| 溆浦县| 库车县| 南川市| 黎城县| 滦平县| 大渡口区| 贡嘎县| 竹北市| 北流市| 上栗县| 元江| 舟山市| 离岛区| 广德县| 阜平县| 泌阳县| 东乌| 湘乡市| 图木舒克市| 大城县| 新邵县| 罗甸县| 阿城市| 平武县| 六盘水市| 岐山县| 威海市| 公主岭市| 右玉县| 台湾省| 龙陵县| 长泰县| 高州市| 沧州市| 循化| 镇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