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絕密★啟用前2026屆新高三第一次大聯考上進聯考高三歷史試卷試卷共6頁,19小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馬家浜文化遺址中,磨制石器形制規整,陶器出現輪制痕跡,房址附近的灰坑與窖藏分布有序。此外,碳化稻米與豬骨在遺址中廣泛分布,部分玉器表面可見精細雕刻工藝。據此推知,馬家浜文化A.生產工具呈現多元特征B.原始農業進入成熟發展階段C.形成了復合型生產模式D.呈現出階級分化的萌芽狀態2.《左傳》載,公元前703年,巴國派使者請楚國協助本國與鄧國建交,楚使途經鄧國邊境時,遭鄧國屬國郾國襲擊,并被殺害。鄧國拒絕謝罪后,楚國聯合巴國攻鄢,最終楚巴聯軍擊敗鄧、鄂二國。這反映出當時A.巴楚建立了軍事同盟B.變法圖強推動社會轉型C.分封秩序遭到了破壞D.諸侯國之間的戰爭頻發3.秦滅六國后,原六國貴族多采取抵制態度。下列史實最能反映這一現象的是A.張良“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復仇B.三晉大夫聚集于齊地拒絕仕秦C.楚國南公提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D.齊國晏子以智謀維護國家尊嚴4.考古數據顯示,宋代中原定窯白瓷與南方景德鎮影青瓷占據國內市場主流。長城以北的遼代遺址出土的瓷器中,上述二者及越窯精品占比突出,部分器物兼具漢式造型與契丹紋飾。這一現象折射出A.宋遼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十分活躍B.民間跨境貿易突破官方政策限制C.榷場貿易成為宋遼經濟互動主渠道D.遼代貴族階層的奢侈品消費需求高三歷史第1頁(共6頁)5.明代張居正改革推行“一條鞭法”,其核心舉措為“計畝征銀,折辦于官”,即將田賦與徭役合并,按田畝數量征收白銀并由官府統一辦理,這對白銀貨幣化進程產生直接影響。這一舉措A.推動市舶司稅收貨幣化B.徹底廢除了人頭稅制度C.形成銀錢兌換標準體系D.實現了賦役貨幣化轉型6.1934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教育人民委員部頒布《小學課程教則大綱》規定:“小學教育的目的,要培養目前革命斗爭的新后代…課程要與社會勞動及革命戰爭的實際密切聯系。例如:算術課要學計算公糧、土地面積;常識課要了解反‘圍剿'戰爭的意義和紅軍勝利消息。”這表明政府意在A.培養青少年對蘇維埃政權的政治認同B.推動教育與生產勞動實踐相結合C.為革命戰爭提供后備力量與戰時支持D.提升蘇區民眾基礎科學文化水平7.1946年11月,《大公報》記載上海工商界致國民政府電文:“中美商約草案中,美國商品輸入中國時所繳內地稅不得高于中國同類商品,且其范圍之廣、條件之苛…本國新興工業方在萌芽,技術資本皆顯薄弱,若美貨依此條款大量傾銷,民族工業勢將摧殘殆盡。”上海工商界的擔憂,主要源于條約中A.互惠貿易原則的不平等性B.美貨享受到了“國民待遇”C.工業技術轉讓的強制要求D.外資輸入限制的大幅松弛8.1957年,我國美術界響應“雙百”方針,畫家傅抱石、關山月為人民大會堂繪制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圖1),將毛澤東詩詞意境與傳統山水技法結合,展現萬里長城、雪山云海的壯美氣象;潘天壽創作的《鷹石山花圖》(圖2),用宋代花鳥畫技法描繪雄鷹屹立山巖,突出其昂揚斗志。這些創作任如是區圖1圖2A.是對傳統繪畫程式的革命性顛覆B.體現了“雙百”方針僅適用美術領域C.借藝術形式展現文化自信的覺醒D.受意識形態影響抵制西方藝術思潮高三歷史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