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疏附縣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期末測試卷高二歷史(考試時間90分鐘,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題前填寫好自己的姓名、班級、考號等信息2.請將答案正確填寫在答題卡上單選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 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據研究,遼河流域距今8000年前的“華夏第一村”興隆洼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原始龍紋中蘊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和赤道星宿,紅山文化時代的易學體系、數理邏輯也是基于遼河流域史前發達的赤道坐標天文觀測體系。這說明( )A.天文學的進步使人類走向定居 B.聚居生活推動了文明的發展C.中國原始村落孕育了國家雛形 D.遼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發源地(1.如果園主把田地交給園丁栽種果樹,園主和園丁將平分收獲物,園主可優先選取他的那份。2.如果園丁放任土地荒蕪,應向田主交納承租期間的田租,并將修整后田地交還田主。)2. 表 3 為《漢謨拉比法典》的部分條款。這些條款表明古巴比倫( )表3A. 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強 B . 莊園經濟獲得高度發展C . 通過法律調節經營關系 D. 社會租佃關系逐漸普及3. “這些新殖民出去的城邦和母邦間相聚遙遠,但是希臘人為了使自身同非希臘的野蠻人相區別,有意保持了強烈的希臘性?!庇纱丝梢?,希臘的殖民活動( )A.延續了母邦政治制度 B.有利于希臘文化傳播C.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D.推動希臘化時代到來4.《孔子》記載:“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這句話在當下被用來形容那些踏踏實實辦實事,給百姓排憂解難、不給百姓添堵的好干部。這體現了( )A.孟子的民本和民主思想 B.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C.儒家思想崇尚厚德載物 D.戰國是中華文化奠基時期5.為內部臣民解決好了兩條“路”—“出路”與“活路”,王朝的屬下臣民,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有能力有追求的精英分子,再一類是養家糊口的普通百姓。對于精英,應該給他們“出路”;對于百姓,應該給他們“活路”。關于材料中所說的“活路”,宋朝采取的做法包括( )①完善選官制度 ②實行保甲制度 ③規范土地租佃 ④不定住所、職業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6.宋代累世“同居共財”的大家庭數量明顯多于前后各代。祖父母、父母在世時的分家行為甚至被認為是一種罪行。此類大家庭還會受到皇帝的旌表,且多為淳樸的“草野”之民。這一現象反映了宋朝( )A. 傳統倫理道德的世俗化 B. 小農經濟出現明顯退化C. 皇權加強導致家風變化 D. 政府大力推廣大家庭制7.明朝是中朝往來的高峰時期,大量朝鮮使臣的文學作品體現了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知。其中不乏共性,如李光在詩作“人心爭去紂,大義獨存商。最恨磻溪叟,來從渭水陽”中表達了對商朝封地孤竹國王子伯夷、叔齊相讓王位行為的褒揚和對姜尚這一西周功臣的憎恨。這反映了中朝長期交流( )A. 未能傳達中華文化的精髓 B. 促成共同文化觀念的形成C. 推動中朝文化之間的互鑒 D. 使先秦文化倍受朝鮮關注8.元時期清官的司法方式以清官故事和其他文學樣式為載體逐漸流播;元代以降的公案戲劇以“申冤”推動劇情;及至清代,清官私訪的意象塑造在官方與民間文本中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繼承和發展。這些文學現象或作品( )A. 表明司法黑暗是歷代王朝通病 B. 隱含著民眾對司法正義的追求C. 側面反映出小說成為主流體裁 D. 是政府進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9.古西征后,許多俄羅斯封建主的生活習俗受到蒙古文化的影響,俄語中的靴、長衫、束腰帶、圓帽都來自蒙古和契丹。隨著蒙古人在俄羅斯定居,飲茶習俗也傳到俄羅斯,并通過俄羅斯進一步傳至歐洲。這表明( )A. 戰爭是經濟文化交流的必要手段 B. 戰爭在客觀上推動了文化的傳播C. 俄羅斯成為東西文化交流橋梁 D. 蒙古西征改變了歐洲的文化格局10.為先秦以來我國貨幣制度的演變圖。據圖可知( )A. 鑄幣在古代一直居于主導地位 B. 實物貨幣盛行于國家繁榮穩定時期C. 紙幣在隋唐鼎盛時期最早產生 D. 白銀在明清時期逐漸成為法定貨幣11.海時代歐洲船隊從舊世界把各種動物以及病毒和細菌帶到新世界,帶到新世界上的物種逐漸取代了原有生物對生態環境的統治地位,使得原本豐富多彩的“基因池”逐漸干涸,引發各種生態上的巨大轉變,在一種緩慢而持續的進程中改變了新世界的生態系統。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A. 病毒和細菌改變了舊世界的生態環境 B. 地理大發現平衡了新世界的生態環境C. 新世界生物因無法適應新環境而滅絕 D. 新舊世界的生物競爭改變了生態環境12.治七年(1868年)縣生員盧鳴韶擬聯合傳教士開采本縣城南王溝山之煤礦,闔縣紳士便以該山地處“龍脈”,“闔縣數十萬生靈風水攸關”,“斷不可挖傷龍脈,破壞風水”為由,請求縣官出示禁阻,并勒碑以示。據此反映出( )A.傳統觀念束縛近代民族工業發展 B.抵制列強伊略已成為社會共識C.地方紳士是封建頑固勢力的代表 D.社會進步需要思想解放為先導13.1928年國民政府頒布《中國國貨暫定標準》,對符合標準產品發給國貨證明書,并要求各地成立國貨陳列館,舉辦各種展覽會。為了擴大國貨的影響,政府還將1933、1934、1935年分別定為“國貨年”“婦女國貨年”“學生國貨年”。上述舉措意在( )A. 應對經濟危機的沖擊 B. 引導消費構建民族國家認同C. 建立統一的國內市場 D. 確立官僚資本對經濟的控制14. 1933年,我國工業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2%,而農業占到了60%。另據估計,1933年全國商業人員約1171萬人,是當時工廠職工人數的24倍,商業資本約為工業資本的10倍。這可說明當時中國( )A. 工業發展極為不平衡 B. 工商業的殖民化傾向C. 城市化動力存在缺陷 D. 受西方經濟危機影響15. 印度作為英國經的殖民地,直到1965年印度才終止了英語唯一官方語言(與印地語相同)的地位,在此之前,大部分的印度人以英語作為他們的母語,印度語則是第二語言。這一現象反映出( )A.民族文化認同的迫切性 B.殖民擴張帶來經濟侵略C.印度逐步融入國際社會 D.打響獨立戰爭迫在眉睫16.國徽是代表國家的徽章、紋章,為國家象征之一,也是民族的象征。如圖不同時期及不同國家的一些國徽,這主要反映了( )A.拜占庭帝國與中國交往密切 B.俄羅斯深受拜占庭文化影響C.雙頭鷹的象征意義是專制王權 D.雙頭鷹文化具有時空的延續性17.交通工具是電車,日本鐵路公司的電車只要晚1分鐘,車內必定播放道歉的廣播,而新干線的到達和出發時刻則是以15秒為單位設定的。這反映出日本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 )A.增強了人們的時間觀念 B.完善了城市交通規劃體系C.大大便利了人們的出行 D.推動了生活方式的時尚化18.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實現食品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基本接軌……加強對食品原產地指導監管,完善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加強進口食品準入管理,加大對境外源頭食品安全體系檢查力度”。這表明,我國( )A. 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與國際全面接軌 B. 食品安全問題受到高度重視C. 食品安全監管水平和能力極大提升 D. 進口食品準入管理全球最嚴19.1955年美總統在致國會咨文中稱:“我們交通運輸體系的力量加在一起,就是合眾國這個我們所擁有的稱號中的動力要素。沒有它們,我們不過是許多個別部分的聯盟而已。”這表明交通運輸體系( )A. 利于國家統一鞏固 B. 帶動城市格局變化C. 改善物品傳遞方式 D. 方便信息相互交流20.合伙又稱合股制,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工商企業組織形式,其基本特點是由二人以上共同出資、共同經營。據有關近代經濟文獻記載:在17家記載了資本來源的廣州橡膠工業企業中,合股制企業有14家;1895-1931年上海機械工業企業有316家,其中獨資163家,合股120家,股份制31家。對這一現象的合理闡釋是( )A. 近代工業發展的封建色彩濃厚 B. 近代經濟中傳統與現代融合發展C. 合伙經營阻礙了近代工業發展 D. 沿海地區的口岸城市經濟更發達21.2022年美聯儲在6月、7月以及9月連續3次加息75個基點,利率由1.75%達到了3.25%,加劇跨境資本流動,導致美元快速回流美國;歐元、英鎊、日元等經濟體貨幣貶值壓力加大,部分新興經濟體深陷債務危機,甚至將重蹈上世紀滯脹的覆轍。這主要反映了( )A. 世界金融體系亟需調整 B. 新興經濟體經濟基礎薄弱C. 世界經濟危機周而復始 D. 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22. 2202年為了拒絕返還帕臺農神廟石雕的大英博物館,歐美18家博物館館長聯合簽署了《關于普世性博物館重要性及價值的宣言》,強調無論收藏的文物原屬何處,有賴于這些“普世性”博物館,才得以保存;這些博物館收藏的世界各地文物,無論其來源是否正當,都是為了服務于全體公民。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A.善待文物就是善待世界的文化 B.歐美霸權邏輯在文化領域的體現C.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 D.多元文化之間應相互理解與包容23.學者達德威曾經說,印度“像海洋一樣有無限的吸收能力”,接受了競爭和妥協、斗爭和理解。尼赫魯也無比自豪地指出:“讓印度這個國度維持著長久生命力,是一種仁愛的人道主義和寬宏大度的文化?!碑敶鷮W者也指出印度“像一塊充滿魔力的土地,流浪者、殖民者、搶劫者、生意人不斷涌入,并帶來了新的種族、宗教和語言”。這反映出印度文化的特征是( )A.多樣性與包容性相結合 B.宗教性與世俗性相結合C.傳統性與現代性相結合 D.本土性與世界性相結合24.2024 年,中國一家游戲公司將中國文化傳統元素與現代科技相結合,開發出一款以中國古代神話為背景的網絡游戲,在歐美等地區廣受歡迎,玩家們對游戲中展現的中國傳 統建筑、服飾、神話故事等元素十分著迷。這說明( )A. 中國網絡游戲技術引領全球 B. 中國文化產業融入世界市場C . 西方社會開始認同中國文化 D. 中外文化交融趨勢不斷加速二.非選擇題(共4大題,52分)25.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一 早在周朝就已經有相當于今天圖書館的機構——盟府。后來,秦始皇焚書坑儒,取締私人藏書。漢代朝廷設的圖書館稱“秘閣”“秘府”,設專職官員管理。唐代,像魏征這樣的大臣都出任過“圖書館長”之類的職務,專門負責搜集收買天下之書,并組織人抄寫備份。民間私人圖書館也開始出現。宋代,太宗建立崇文院,專作藏書之地,后來又另設書庫,叫秘書閣。明清之際,印刷術的發展使得國家藏書得到空前發展。除官方圖書館,民間圖書館也廣泛存在。漢代藏書主要分為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方技略六大類內容?!端鍟そ浖尽氛酱_定了經、史、子、集的名稱和順序。中國古代圖書館無論公藏私藏,均是重在收藏,處于名副其實的“藏書樓”階段。——摘編自謝灼華《中國圖書和圖書館史》等材料二 我國第一個具有近代性質的圖書館是廣雅書院(1887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創辦)的藏書樓——冠冕樓。它的藏書除傳統的經史子集叢書外,當時流行的西政叢書、西學大成、各國交涉公法等漢譯西書均有收藏。冠冕樓設掌書生二人,專門管理藏書,同時又有便利讀者的閱覽規則及措施。院長朱一新還編印藏書目錄,以便檢目借閱。為方便院生夜間閱覽,在院生住宿的齋院附近另設有小書樓。藏書有復本的也供院外士人借閱。近代性質的圖書館在戊戌前后組創的各種學會中首先普及開來。它們大多是由會員捐款,購買中外經世有用之書,藏于公所,供會內同仁借閱。會外有志讀書者,有的可以出資租書閱讀,有的由保人介紹即可在會內閱覽。——摘編自張曉《辛亥革命前的近代圖書館事業》(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古代圖書館的特點及對后世的影響。(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近代圖書館的主要變化并分析因。(14分)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 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自此開始,世界在多個層次進行了物種交換,這個交換,構成了近代世界史發展的最底層的決定因素。新世界和舊世界都因為新引進的物種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印第安人適應了馬背上作戰。新作物則極大地促進了土地的產量,中國和歐洲的人口因此都急劇增長。——摘編自查爾斯·曼恩《1493物種大交換開創的世界史》材料二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為飼料或綠肥。19世紀60年代,豆腐在美國開始被視為健康食品。19世紀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發現,在美國干旱地區推廣種植。1931年,福特公司從大豆中開發出人造蛋白纖維,大豆成為食品工業、輕工業及醫藥工業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種植面積超過一億畝。——摘編自劉啟振等《“一帶一路”視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傳播》等(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舉出兩例“新世界和舊世界”引入的糧食作物,并分析物種交流產生的影響。(10分)(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大豆在美國廣泛種植的原因。(6分)2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從出現伊始,絲綢之路就始終主宰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它仿佛是一條無形的紐帶,將沿途的一個個亞歐文明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斷地發生劇烈碰撞,最終相互影響、相互交融。陸上絲綢之路在古代中國曾長期是東西方貿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從8世紀初海上絲綢之路日益發達之后,已有衰落的趨勢。到15、16世紀,這條曾經為古代文明建立過豐功偉績的陸上絲綢之路,伴隨著東西方海上直接貿易的開始,終于變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來的歷史遺跡了。——摘編自[英]彼得·弗蘭科潘《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等材料二 習近平提出:要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沿路國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認識一個改革開放40多年后的中國,可以更直接細致地感知和了解優秀的中華文明,進而接納甚至吸收其優秀的成分。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促進國內經濟轉型發展、擴大,優化對外開放格局的動力源之一,是深化全球發展區域化,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的重大戰略部署,同時也是提升中華民族文化軟實力,增強我國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摘編自張勇《略論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發展戰略意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絲綢之路的變化及其主要因素。(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一帶一路”倡議的意義。(6分)疏附縣2024-2025學年(下)高二歷史期末參考答案單選題 (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 共48分)1-24題序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B C B B D A B B B D D D序號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答案 B C A D A B A B A B A B二、非選擇題(共三大題,計52分)25題(22分)特點:出現較早;官府主導;曲折發展;受統治政策和技術條件影響較大;重收藏,少開放;藏書種類豐富。(答對4點即可,4分)影響:保存傳統文化,有利于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為我國近現代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奠定基礎。(2點即可,4分)(2)主要變化:開始大量收藏西方書籍;藏書更加注重實用性;管理制度更加科學規范;管理方法更加人性化;借閱范圍擴大,開放程度增強。(4點即可,8分)原因:列強人侵,民族危機嚴重;近代西方文明的傳入;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的影響;有志之士的推動。(3點即可,6分)26題(16分)【答案】(1)作物:舊世界引入的有小麥、水稻,新世界引入的有玉米、馬鈴薯。(其它內容正確的也可,4分)影響:促進物種交流;推動農業發展,提高糧食產量,使人口激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促進了人類文明發展;破壞自然環境,導致了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 (3點即可,6分)(2)原因:世界各地聯系加強,世界市場的推動;大豆是一種優良作物品種,適宜種植;科學技術進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廣泛開發。(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給分,6分)27題(14分)(1)變化:陸上絲綢之路逐漸衰落,海上絲綢之路日益興盛。(4分)主要因素: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新航路的開辟和殖民擴張。(其它言之成理即可4分)(2)意義:有利于建立政治經濟新秩序;推動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推動了周邊國家共享中國和平發展的成果;有利于建設和平的國際環境等。(其它言之成理即可)(3點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