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春季期七年級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歷 史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8小題,每小題2分,共36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各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1.下表信息最適合研究隋朝A.統一全國的條件 B.經濟繁榮的表現C.開通運河的意義 D.快速滅亡的原因2.唐朝建立后,制定唐律,盡削前朝“煩峻之法”,“用法須務在寬簡”。這反映了唐朝A.加強吏治整頓B.吸取隋亡的教訓C.注重經濟發展D.開創三省六部制3.右圖是某朝代的興亡示意圖。下列選項,適合填在③處的是A.貞觀之治 B.開元盛世C.安史之亂 D.黃巢起義4.右圖是唐朝時期的文物“鎏金仕女狩獵紋八瓣銀杯”,保留著粟特族帶把杯的奇特造型,杯身上的四幅男子狩獵圖和四幅仕女游樂圖相間排列,仕女褒衣博帶、身材豐腴,獵人是突厥人的形象,展現出唐代貴族的生活場景;杯底的摩羯紋飾 受印度文化影響。該文物的制作元素體現了唐朝A.政治清明穩定B.水陸交通發達C.陶器工藝高超D.文化兼容并包5.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下表摘錄了部分唐詩,這些詩句A.關注了普通勞動人民的生活 B.體現了唐朝社會經濟的繁榮C.反映了民族之間的友好交往 D.顯示出昂揚進取的社會風貌6. “東瀛有多遠,芒履難丈量。袈裟作舟帆,風雨莫阻擋。合十忘生死,宏愿心中藏?!边@是某電視劇片尾曲《人生只做一事又何妨》的部分歌詞。該歌詞稱贊的主人公是A.玄奘 B.戚繼光 C.鑒真 D.吳道子7.唐朝以前,人們報效祖國是“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但宋朝對求取功名的看法多是“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 原因是A.全國實現統一 B.統治者崇文抑武C.經濟重心南移 D.宋詞取代了唐詩8.下表為北宋王安石變法前部分年份的財政收支表。據此判斷,王安石變法的背景是A.文官大權獨攬 B.財政危機加重C.科技文化發達 D.政權動蕩不安9.宋遼澶淵之盟后,宋人認為,每年雖然輸出歲幣“銀絹五十萬匹兩之數”,但是”以我不急,易彼所珍,歲相乘除,所失無幾”。這說明澶淵之盟A.促進了遼宋經濟發展 B.推動了阿保機建國C.消除了各民族的隔閡 D.導致了宋夏的戰爭10.宋朝時,四川成都“土宜桑桑柘,繭絲織紋纖麗者,窮于天下”:太湖流域“平原沃土,桑柘甚盛”“繅車之聲,連(屋)相聞”。這反映宋朝時的經濟發展狀況是A.南方地區糧食豐收 B.養蠶種桑成為主業C.各地經貿往來頻繁 D.南方絲織生產發達11.成吉思汗于1206年統一蒙古草原,建號“大蒙古國”。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經》“大 哉乾元”彖辭,改國號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時,更是為了傳承漢唐正統。據此可知,忽必烈此舉意在A.統一少數民族政權B.強化國家認同C.加強蒙古草原管理 D.促進人口流動12.北宋市舶歲入約110萬緡,約占國庫收入的1/60。南宋僅廣州、泉州兩處海港,每年市舶之利就達到200萬緡。據此可知A.南宋海外貿易收入巨大 B.北宋政府只發展陸路貿易C.宋代海外貿易范圍很廣 D.市舶司負責管理全國貿易13. 下圖時間軸反映的歷史發展趨勢是A.地方行政效率下降B.選官制度趨于僵化C.君主專制不斷強化D.民族危機持續加重14.下面的線路示意圖反映的史事是A.開通大運河 B.五代十國分立 C.元朝邊疆治理D.鄭和下西洋15.1644年,李自成率百萬大軍攻入北京城,推翻了明王朝的統治。這一時間可表述為A. 16世紀中期 B. 17世紀初期 C. 17世紀中期 D. 17世紀后期16.史實即歷史事實,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價歷史的態度與方法。下列歷史敘述中,屬于歷史解釋的是A.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B.鄭成功收復臺灣C.文字獄嚴重阻礙思想進步 D.清朝設立軍機處17.下面的內容是中國古代一本科技著作的目錄節選,由此判斷這本著作可能是A.《天工開物》 B.《本草綱目》 C.《農政全書》 D.《三國演義》18.京劇《長坂坡》《趙氏孤兒》表達了對忠誠的盛贊,《華容道》《鐘憧嫁妹》肯定了知恩圖 報的思想,《楊門女將》《岳母刺字》褒揚了愛國的壯舉。這反映出京劇A.汲取了其他劇種長處 B.標志著戲曲藝術成熟C.注重人物的心理變化 D.具有社會教化的功能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39分)19.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表現也多種多樣,構成了我國歷史演進的奏鳴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5分)材料一(1)根據材料一,分別寫出圖1和圖2唐朝兩種農業生產工具的用途,(2分)并從歷史價值的角度對圖3進行解讀。(2分)材料二開放強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貿易經濟,突破了宋以前京師關于夜市的禁令。店鋪、朝廷辦事機構與居民住宅錯落相間,朝著大街幾乎隨處可以開設店鋪,坊市制度的崩潰,商業街取代商業區的市,御街兩旁“許市人買賣其間”,宋真宗年間出現民間發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紙幣,后來為政府接辦。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過的經濟生活景觀。--摘編自《中華文化史》(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代東京“前代都市所未有過的經濟生活景觀”的表現,(2分)并列舉 一幅描繪東京繁榮景象的宋代著名繪畫作品。(1分)材料三 明清時期,隨著國家的日趨統一,以及統治階級對商業政策的調整,商業也日益繁榮起來。不同地區之間經濟聯系的加強,形成了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商業網絡。許多重要商品的貿易,已不再限于地方局部范圍內的狹小市場,而是被長途販運到很遠的地方銷售,乃至行銷全國。在商業資本日益膨脹的趨勢中,逐漸形成了一些具有時代特色的商人集團——商幫。在商業資本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大約于乾隆時期,出現了經營匯兌業務的票號。——摘編自《清朝通史》(3)根據材料三,歸納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表現及原因。(4分)材料四 中國古代工商業的長期優勢源于技術創新的持續性(如四大發明均與產業相關)、中央集權的資源調配能力(如官窯、鹽鐵官營)、龐大內需與全球貿易的雙重驅動,使中國古代工商業經濟長期領先世界。盡管清朝以后因政策限制逐漸滯后,但其“工匠精神”“產業協同” 等遺產仍深刻影響著當代經濟發展。——摘編自《中國經濟史研究》(4)根據材料四,指出中國古代工商業經濟長期領先世界的原因。(2分)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你對“工匠精神”的理解。(2分)20.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一般來說,中原王朝和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模式主要行以下幾種:①第一種是中原政權覆滅,各邊疆地區少數民族進入中原。②第二種是邊疆民族的強大導致與中原王朝勢均力衡, 形成割據分裂局面。③第三種是統一的中原王期非常強大,各邊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區為中心 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摘編自《歷史創新能力培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宋、元時期中原王朝與邊疆民族關系的發展分別屬于哪一種模式.(選擇材料中的序號填入下面橫線的相應位置,3分)唐 ;宋 ;元 。材料二 元朝疆域遼闊,行省避免了中央與地方空檔過大狀況的出現,做到上下結合、渾然一體。行省于地方事務,凡軍、政、財權無所不統,與宋朝分割地方權力的制度明顯有異。--摘編自《中國歷史 元明清卷》(2)根據材料二,指出元朝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1分)并簡要分析該制度對后世的影響。(2分)材料三 在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過程中,統治者通常使用“因地制宜、因教順俗、恩威并用”的策喀。因地制宜,按照各個地區、各個民族的特點,建立不同的行政機構。因教順俗,利用宗教,修其教不易其俗,恩威并用,對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封賜商位,給予厚祿,或聯姻,或會盟筵宴,施恩籠絡,對破壞統一的叛亂割據勢力則予以堅決的軍事打擊。——摘編自《簡明中國歷史讀本》(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例體現清朝統治者為鞏固統一所采取策略的史實。(2分)(4)綜合以上材料,歸納有利于我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鞏固和發展的因素。(4分)21.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源遠流長,成就輝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宋元時期,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高峰時期。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和混戰的局面,那時經濟發展,城市繁榮,航海和對外貿易空前活躍。元朝實現了全國性的統一,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這些因素的結合,使宋元文化突飛猛進,涌現出一批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反映了那個時期我國科學技術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摘編自《宋元時期的科技成就》(1)根據材料一,分析宋元時期我國科技發展的原因。(4分)材料二中國古代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率表——摘編自《自然科學大事年表》(1975年版)(2)根據材料二,指出1500年前后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在世界上地位的變化。(2分)材料三中國古代科技成就(部分)—摘編自教育部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3)圍繞“中國古代科技成就”自擬一個觀點,并從材料三中選擇至少兩個內容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6分)2025 年春季期七年級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 18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36 分)1-18 DBCDA CBBAD BACDC CA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 3 小題,共 39 分)19.(15 分)(1)用途:圖 1 曲轅犁用于耕種;(1 分)圖 2 筒車用于取水灌溉。(1 分)價值:圖 3 的“唐朝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是唐代文化藝術、制作工藝發達昌盛的重要物證,也見證了絲 綢之路上的交流與融合,對研究唐代的手工業發展和對外交往具有重要價值。(2 分,答出 1 點即可)(2)表現:①文化開放,充滿活力;②商貿繁榮;③突破了夜市禁令;④坊市制度崩潰;⑤出現“交子”。(2分,答出1點即可) 作品:《清明上河圖》。(1 分)(3)表現:①形成了商業網絡;②由區域貿易擴展為全國性貿易;③逐漸形成商幫;④出現了票號。(2 分, 答出 1 點即可)原因:①國家日趨統一;②統治階級對商業政策的調整。(2 分,答出 1 點即可)(4)原因:①技術創新的持續性;②中央集權的資源調配能力;③內需與全球貿易的雙重驅動。(2 分,答出 1 點即可) 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是對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作態度的一種描述,基本內 涵包括敬業、專注、求精、創新等。(2 分,言之有理即可)20.(12 分)(1)唐:③;宋:②;元:①。(3 分)(2)制度:行省制。(1 分) 影響:行省制度在以后各朝中基本延續下來,我國的省級行政區的設立始于元代,在歷史上影響深遠。(2 分)(3)史實:①根據西藏地區佛教的特點,實施冊封達賴、班禪的制度;為了監督西藏地方政務,設置駐藏大臣。②在新疆地區,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加強對整個新疆地區軍政事務的管轄。③清朝統一臺 灣后,設置臺灣府,加強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2 分,答出 1 例即可)(4)因素:地理環境、民族政策、國家制度、文化認同等。(4 分,任答 2 點即可)21.(12 分)(1)原因:①宋朝結束五代十國以來分裂割據和混戰局面,元朝統一全國,都為科技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 境;②宋元經濟持續發展,為科技發展提供了經濟基礎;③宋元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頻繁,促進了科技文化 的交流和發展;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4 分,答出 2 點即可)(2)變化:1500 年之前中國科技領先于世界,之后逐漸落后于世界。(2 分)(3)評分標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總結提升。6 分(注意:結論不能是對觀點的簡單重復。如 果結論只是重抄一次觀點,未作總結提升,則結論不得分)等級 觀點 論述 結論一等 (6 分) 觀點正確,給 1 分 緊扣觀點,兩個史實運用正確,條理 清晰,給 4 分 有總結提升,給 1 分二等 (5-4 分) 觀點正確,給 1 分 緊扣觀點,兩個史實運用正確,條理 清晰,給 4 分 沒有總結;或有總結但沒有提升, 不給分觀點正確,給 1 分 只有一個史實運用正確,給 2 分 有總結提升,給 1 分三等 (3-2 分) 觀點正確,給 1 分 只有一個史實運用正確,給 2 分 沒有總結;或有總結但沒有提升, 不給分觀點正確,給 1 分 兩個史實運用都不正確,不給分 有總結提升,給 1 分四等 (1-0 分) 觀點正確,給 1 分;觀點、兩個史實、結論中四個要點都不正確,不給分示例一:觀點:中國古代科技成就輝煌,對人類的貢獻突出。(1 分) 論述:南北朝時祖沖之運用三國數學家劉徽的方法,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2 分)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后傳入朝鮮、日本、東南亞地區和歐洲等地,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 生了重大的影響。(2 分)結論:綜上所述,我國古代科技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推動了世界歷史發展進程,我們要重視 科技創新。(1 分)示例二:觀點: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1 分) 論述:東漢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工藝,使紙的質量大大提高,易于推廣使用,造紙術輾轉流傳到世界各國,促進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2 分)宋元時期,中國的三大發明——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 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鹚幍陌l明改變了戰爭的方式,推動了歐洲的軍事革命;指南針的應用促進了航海 技術的發展,開啟了大航海時代,推動了全球化進程;印刷術的普及使知識傳播更加廣泛,促進了文藝復興和宗 教改革。(或任舉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其中一項即可,2 分)結論:綜上所述,古代四大發明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科技的領先地位,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1 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