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遼寧省五校聯考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人類最早的農業文明和早期帝國大多出現在北緯30度附近的區域。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間,這一時期被稱為“軸心時代”。盡管各文明之間相隔千山萬水,但這一時期卻涌現出眾多偉大的精神導師,且各文明在文化上呈現出許多相似之處。這些現象表明( )A.地理環境是文明發展的唯一決定因素B.早期人類文明之間存在著廣泛的交流C.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共性規律D.文化發展完全依賴于農業文明的進步2.英國某史家指出:當國家不斷擴大,并開始統治大量人口之后,它們可以被稱為帝國。在世界古代史上,曾出現過一些著名的帝國,如下圖所示。它們都( )①曾擁有過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疆域②促進了東西方經濟聯系和文化交流③建立了完善的官僚體系和法律體系④控制了商路并對過境商品征收重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波斯帝國大流士一世修建了著名的“皇家御道”,連接帝國各主要行省。沿途設立驛站,配備專職信使,確保信息的快速傳遞。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信使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任何希臘馬匹都無法比擬。”由此可見,這一交通系統的主要作用是( )A.促進了波斯帝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B.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C.推動了波斯帝國的宗教文化傳播 D.便利了波斯帝國軍事技術推廣4.在羅馬共和國早期,軍隊的指揮權主要掌握在元老院手中,士兵們對元老院負責。然而,進入共和國后期,羅馬長期處于頻繁的戰爭狀態,軍事指揮官的權力不斷膨脹,軍隊的忠誠逐漸從元老院轉向了將軍本人。這一現象表明( )A.軍隊忠于將軍推動了羅馬對外擴張 B.戰爭頻繁影響了羅馬權力秩序C.軍隊性質的變化助力羅馬社會轉型 D.軍隊變革促使法律體系的調整5.774年,查理大帝率軍前往羅馬,解救教廷免遭倫巴德人的吞并。800年,查理大帝再次出兵意大利,幫助萊奧三世清除教廷內部的幫派斗爭,擺脫了意大利世俗貴族的控制。同年,萊奧三世教皇在羅馬為查理大帝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這些事件表明了( )A.歐洲的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逐漸增強 B.教權在與王權的斗爭中逐漸占據上風C.羅馬教廷與世俗王權相互利用的關系 D.基督教會與世俗王權的利益完全一致6.9—14世紀,歐洲封建主在莊園的中心或鄉村交通要道和河道交叉處,修建了兼具防御和居住功能的城堡。14世紀之后,城堡的軍事功能逐漸消失,經濟功能越來越凸顯,許多以“堡”為后綴結尾的城市就是以城堡為基礎發展而來。由此可知,城堡是( )A.為了防御日耳曼人而修建 B.直接導致封建王權衰落C.完全取代莊園的經濟職能 D.西歐城市的起源地之一7.古代非洲的阿克蘇姆王國地處紅海沿岸(今埃塞俄比亞北部地區),在公元1世紀至7世紀期間,成為東非地區的重要貿易中心,通過海上貿易與羅馬帝國、印度、阿拉伯半島等地建立了廣泛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其貨幣上不僅有阿克蘇姆本土的宗教符號,還融合了希臘文和阿拉伯文的銘文。這體現了阿克蘇姆文明( )A.封閉性與開放性的融合 B.內生性與外源性的結合C.多元性與互動性的統一 D.傳統性與創新性的并存8.幕府八代將軍德川吉宗時期為了修改歷法,于1720年向長崎發布新令,允許輸入與天主教沒有直接關系的漢譯西洋科學書,后來擴大到數學、測量術、地理學等方面,1740年他又命令青木昆陽等人學習荷蘭語,從而推動蘭學的勃興。這些舉措( )A.踐行了“文明開化”的政策 B.客觀上順應了工業文明的潮流C.奠定了明治維新的理論基礎 D.利于拓寬了解西方文化的渠道9.對比16世紀葡萄牙與17世紀荷蘭的殖民方式,葡萄牙以王室特許狀管理貿易,掠奪貴金屬和建立大莊園為主;荷蘭則依托證券交易所融資,更注重商業壟斷和航運控制。這種差異主要源于( )A.宗教改革的影響程度不同 B.資本主義發展水平的差異C.殖民目標地區的資源稟賦 D.地理環境對經濟結構塑造10.法國哲學家笛卡兒(1596——1650)指出:“利用……那些力量,于是我們就可以成為大自然的主人和大自然的占有者了……有利于發明不可勝數的設備,使我們毫不費勁地享受地球的碩碩果實及其提供的種種方便。”這一主張( )A.推動了人文主義的興起 B.揭示了社會發展的規律C.否定了宗教神學的意義 D.闡明了科學研究的價值11.有學者將部分近代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的特色歸納為下表,據此推斷,表中①②③分別是( )國家 特色① 堅持“原則民主”與“程序民主”并重,建立起地域與體制的雙向平衡機制。② 淘汰了絕對君主制,開創了兼有民主制、貴族制、君主制三大要素的新政體。③ “主權在民”取代了“主權在君”,通過對平等的執著追求,徹底摧毀了封建制度。A.英、日、德 B.意、俄、英 C.美、德、法 D.美、英、法12.1882年,德國移民拉勒芒在阿根廷創立“前進社”,1886年,發行官方刊物《前進報:為了勞動人民的利益》。他關注當地勞工的處境,認為“就像法國大革命摧毀封建制度一樣,只有社會革命才能真正解放廣大勞工”。這反映了( )A.社會主義思潮的傳播 B.社會經濟結構的畸形 C.多元思想跨地域融合 D.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13.19世紀初,罹患職業病被視為工人個體的不幸遭遇。1864年,樞密院醫療官西蒙提出:“為了飽受職業病折磨的勞動者的利益,勞動衛生環境應納入法律條款。”此后英國逐漸建起職業病防治體系。這表明( )A.科學革命推動了醫療技術進步 B.工業革命促進了政府職能轉變C.福利制度消弭了兩大階級矛盾 D.工廠制度改善了工人勞動條件14.下表為1870—1917年拉美主要國家經濟發展情況統計表。領域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外貿 主要出口產品 石油、金銀 咖啡、橡膠 咖啡、橡膠占總出口比 85% 90% 95%外資控制領域 石油(美資) 種植園(歐美) 肉類加工(英資)據表可知,拉美主要國家( )A.經濟命脈被西葡控制 B.國民經濟比例不協調C.民主革命的道路曲折 D.經濟依附性特征明顯15.1958~1971年間,美蘇兩國在衛生領域開展了多種形式的交流,如聯合科學會議、代表團與科學家互訪、出版物交換等,提高了兩國應對嚴重疾病威脅的能力。可見,當時美蘇兩國的衛生交流( )A.沖破了雙方長期形成的矛盾 B.超越了政治意識形態的影響C.適應了兩國經濟發展的需要 D.順應了世界和平發展的潮流16.下表為2016年全球主要經濟合作區塊的一組數據,同一區塊未必地理位置相鄰,相距較遠貿易聯系緊密的國家也能成為同一區塊。表中信息反映出當前經濟合作的特征是( )區塊名稱 “一帶一路” 歐亞經濟聯盟 美洲自由貿易區 歐洲 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驅動中心 中國 俄羅斯 美國 歐盟 日本 東盟國家和地區數量 65 6 34 44 11 16GDP占全球份額% 30.67 1.98 33.32 25.21 13.42 31.5A.全球經濟合作的普遍性 B.區域經濟合作的多元化C.經濟合作的單極化趨勢 D.經濟合作的封閉性增強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都靈草紙地圖》長約2.82米,寬約0.41米,是目前唯一留存至今的古埃及地圖。該地圖在19世紀20年代發現于麥地那工匠村附近的一間墓室中。地圖主要由3塊較大殘片和一些零散殘片組成,由于破損較為嚴重,最初并未引起學界的關注,甚至一度被認為是王室建造墓葬所用的“建筑圖”或是開采礦區使用的“工程圖”。《都靈草紙地圖》(部分殘片)1842年,菜比修斯對“金礦圖”等殘片進行臨摹,根據“金礦圖”斷裂處的形狀和特征進行標記、拼接,將其余殘片按照它們彼此的位置關系進行排列。1866年,利伯萊恩將“哈瑪瑪特谷地圖”殘片中8行僧侶體埃及語轉寫為圣書體埃及語,推斷該圖繪制于第十九王朝國王拉美西斯二世統治時期。20世紀初,查巴斯在完成新擬補的“金礦圖”后,認為除少數未知殘片外,這幅圖基本已經拼接完整。之后嘉丁納爾根據“金礦圖”和“哈瑪瑪特谷地圖”殘片邊緣的形狀,以及地理特征進行匹配,推測“金礦圖”應在卷軸里側,“哈瑪瑪特谷地圖”應在卷軸外側。1949年,戈楊根據哈瑪瑪特谷地采礦銘文推斷,認為該圖屬于第二十王朝國王拉美西斯四世統治時期。1988年,克萊姆將地圖中軸線上的碎片旋轉180度,清晰地展現出圖中河谷的延伸方向,使每塊殘片的排列位置更趨合理、準確。1989年,哈雷爾攜帶地圖副本,前往埃及進行實地觀測,進一步斷定該地位于埃及東部沙漠哈瑪瑪特谷地,但地圖仍很難與哈瑪瑪特谷地的地名和地理特征完全匹配。——摘編自王亮《〈都靈草紙地圖〉及其史料價值》(1)根據材料并結合古代文明的發展史實,簡述《都靈草紙地圖》出現的影響。(2)根據材料,分析學者在《都靈草紙地圖》識別界定過程中的分歧并說明造成分歧的原因。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602年和1603年荷蘭截獲兩艘滿載中國瓷器、絲綢、漆器的葡萄牙商船,拍賣獲利將近600萬荷蘭盾。新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從中敏銳地發現了巨大商機,1604年該公司商船就滿載中國的外銷瓷器回歸了,到1620年每年大約帶回10萬件瓷器。中國瓷器大規模涌入歐洲市場,使得原本僅供王公貴族收藏的異國瓷器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中國瓷器嚴重沖擊了荷蘭的陶器制作行業,面對激烈競爭,代爾夫特地區的陶匠致力于模仿中國外銷瓷白底青花的紋飾,并取得非常相似的效果。17世紀中后期,他們特意選擇具有奇異色彩的元素,以西方的表現手法重新組合,形成與中國外銷瓷不同的表現形式,最終促進荷蘭本土化陶瓷裝飾風格的形成。——摘編自孫晶《青花里的中國風:17世紀荷蘭代爾夫特陶器的模仿與本土化之路》(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概括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進口瓷器的特點。(2)根據材料,分析中國瓷器對荷蘭社會和經濟產生的影響。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商業化大眾體育的新模式在維多利亞時代后期出現“具體來說,體育革命需要三個關鍵要素:產業工人階級、統一的民族文化和大眾通俗報紙。19世紀,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這帶了人口的迅速增長。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英國的過半人口住在城市里。工人階級大量涌入城市,帶來了他們的娛樂需求。橄欖球和籃球作為團隊運動,強調團隊合作,身體對抗和戰略部署,這些特點與工人階級的生活經歷有為深刻的共鳴。這些運動帶來的激動、興奮、階級認同感,甚至推廣為地區認同和民族認同。報刊媒體在此時大眾運動發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媒體不僅宣傳和表達了運動的意識形態,也引發和創辦了競賽和其他組織。媒體為現代體育的工業革命提供了生命之血。——摘編自托尼·柯林斯《體育簡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以來英國“體育革命”發生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世紀以來體育運動發展的意義。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阿里吉認為,國際體系的演變本質上是霸權更替的過程。他將資本主義的發展劃分為不同的周期,每個周期都以一個霸權國家為核心,如荷蘭、英國和美國。這些霸權國家通過經濟、軍事和政治手段維持其主導地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霸權國家逐漸崛起并取代舊的霸權國家。——喬萬尼·阿里吉《漫長的20世紀;金錢、權力與我們社會的根源》吉爾平認為,國際體系變革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發展與技術擴散。他強調,技術革命和經濟增長導致國家間力量對比的變化,進而引發國際秩序的變革。吉爾平的理論強調經濟基礎對國際體系的決定性作用,認為技術進步是推動國際體系變革的關鍵因素。——羅伯特·吉爾平《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革》請任選一種觀點,結合1500年以來的世界歷史的相關史實進行論證。(要求:論點鮮明,邏輯清晰,運用至少兩個典型史實。)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B B C D B D B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A B D B B17.(1)展現古埃及對區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情況;有助于探究拉美西斯四世時期的統治;加深對古埃及人的地圖繪制、地理認知的理解;了解埃及為中心的跨區域文明交流情況。(2)分歧:地圖的功用:建筑圖、工程圖、金礦圖;地圖的年代:拉美西斯二世或四世。對地圖的拼接和解讀方式存在差異。原因:古地圖年代久遠,殘片破損和不完整性;古地圖繪制技術與條件有限;古今地理環境變化影響判別;學者對地圖研究方法和視角差異;時代背景和學術環境的影響。18.(1)商業敏銳性;規模大,利潤高;持續時間長;市場普及化,從貴族到平民。(2)獲得豐厚的利潤,推動了貿易發展;經歷技術模仿與創新,推動本國產業升級,提升本國商品的競爭力;瓷器普及化的同時,推動了消費觀念和消費文化的改變;豐富民眾生活同時促進文化交流。19.(1)背景: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人口迅速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工人階級隊伍擴大,娛樂需求增加;團隊體育運動符合工人階級生產生活和社會價值取向;大眾媒體對體育的宣傳;交通與通訊技術不斷進步。(2)意義: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促進了民族認同;促進了英國文化的輸出(提升了英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推動了社會階層流動;為現代體育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20.示例觀點:國際體系變革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發展與技術擴散,生產力的進步和技術的傳播推動了國家實力的消長,進而改變了國際體系的格局。論述:18世紀60年代,英國率先開展第一次工業革命,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勞動,生產力得到極大提升。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其工業品大量輸出,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工業革命中的紡織技術、蒸汽動力技術等逐漸向歐洲其他國家擴散。但英國憑借強大的工業生產力和先進的技術先發優勢在19世紀上半葉確立了其在國際體系中的霸權地位。構建了以英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國際體系呈現出英國主導的格局。20世紀中葉以來,以計算機、互聯網等為核心的信息技術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美國在信息技術領域占據領先地位,推動了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使其在國際體系中保持強大的影響力。信息技術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傳播,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受益于技術擴散帶來的機遇。新興經濟體如中國、印度等通過引進和創新信息技術,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提升了自身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國際體系更加復雜多樣。一方面,美國憑借其在信息技術領域的優勢繼續維持其全球霸權地位;另一方面,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使國際體系呈現出多極化趨勢,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度加深,國際體系的格局在不斷演變。結論:從1500年以來的世界歷史來看,生產力發展與技術擴散是推動國際體系變革的根本動力。每一次重大的技術進步和生產力飛躍都伴隨著國際體系格局的調整,從英國的單極霸權到多極格局的形成,再到當今復雜多變的國際體系,生產力和技術創新始終是關鍵的推動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