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福建省廈門市2024-2025學年高一年級下學期期末質量檢測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西奈半島馬哥哈拉谷石碑(如圖)刻著埃及法老斯尼夫魯手執(zhí)權杖、打擊敵人的畫面,還刻有“國家的捍衛(wèi)者”字樣。該雕刻的創(chuàng)作意在( )A.宣揚君權神授 B.彰顯軍事侵略性 C.記錄作戰(zhàn)場景 D.構建統(tǒng)治者權威2.獅形銅權(如圖)是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時期典型的衡器,上面刻有銘文“按照國王的總督之命準確制造”。據(jù)此推知,大流士一世( )A.推動文化交流 B.強化國家機器 C.統(tǒng)一了度量衡 D.削弱總督權力3.11世紀初,意大利北部的倫巴德人說:“威尼斯人不耕地、不收獲葡萄,但是有錢購買他們需要的谷物和酒,并出售鹽、香料和絲”據(jù)此可知,威尼斯( )A.出現(xiàn)價格革命萌芽 B.金融業(yè)為支柱產業(yè)C.商品經濟有所發(fā)展 D.經濟居于領先地位4.原產于非洲的咖啡長期被歐洲人視為“伊斯蘭的完美符號”,奧斯曼帝國的港口城市摩卡也被誤認為是咖啡的發(fā)源地。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A.環(huán)印度洋貿易加速咖啡傳播 B.奧斯曼帝國推動文明交流C.飲用咖啡成為歐洲社會風尚 D.新航路開辟促進物種交換5.德川幕府推行鎖國政策后,將海外貿易納入到將軍內政管理中,對于海外貿易的安全也不提供保障。這反映了日本( )A.封建統(tǒng)治的保守性 B.幕府權力急劇膨脹C.對外政策的靈活性 D.鎖國政策出現(xiàn)反復6.下表是某學者對1480-1730年間世界范圍內裝有中國瓷器的沉船數(shù)量統(tǒng)計。這體現(xiàn)了( )時間 中國 東南亞國家 歐洲國家1480-1567 3 8 21570-1589 5 3 91590-1650 4 0 301690-1730 3 1 13A.歐洲造船技術領先 B.世界市場最終形成C.中國對外貿易萎縮 D.瓷器貿易的全球化7.15世紀以來,歐洲城市興起了修建旅宿、娛樂和社交設施的熱潮。教堂仍是城市建設的重點,但許多教堂前會修造大型廣場。這反映了( )A.城市社會世俗化 B.市政管理不斷強化C.享樂主義普遍化 D.居民收入水平提高8.在中世紀的歐洲,有錢人被稱為“胡椒袋子”,窮人則被形容為“沒有胡椒”。而17世紀后期,胡椒的價格大幅下跌。這主要因為歐洲( )A.農業(yè)生產技術進步 B.與東方貿易的規(guī)模擴大C.社會貧富差距縮小 D.金價下跌導致通貨膨脹9.18世紀是“中塔西傳”的高峰期,不同于傳教士刻意淡化寶塔的宗教本意,一些知識分子客觀直言寶塔的佛教屬性。這體現(xiàn)了( )A.學術分歧日益擴大 B.中國元素的傳播C.宗教思想根深蒂固 D.理性精神的影響10.在法國,小冊子多用于宣傳政治、學術觀點。如圖是法國1787-1794年間發(fā)行的小冊子數(shù)量統(tǒng)計。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 )A.印刷技術取得突破 B.啟蒙思想廣泛傳播C.政治局勢劇烈變動 D.社會矛盾日益激化11.19世紀初,海員奧姆斯特德多次向聯(lián)邦法院起訴賓夕法尼亞州,要求歸還其獎勵金。聯(lián)邦法院判決海員勝訴,但賓州拒絕執(zhí)行,甚至與聯(lián)邦執(zhí)法官展開武裝對峙。由此可見,美國( )A.司法獨立得以貫徹 B.聯(lián)邦體制遭到破壞C.公民權利無法保障 D.中央權威面臨挑戰(zhàn)12.19世紀,以家庭女教師為題材的小說,從女教師的獨特視角審視階層流動、貧富差距與勞資矛盾,以及暴富家族的丑惡嘴臉。此類小說的創(chuàng)作源于( )A.科學社會主義產生 B.工業(yè)革命的推進C.資本主義日漸衰落 D.自由主義的拓展13.黨綱是表明政黨指導思想、政治主張和奮斗目標的文獻。下表為馬克思、恩格斯制定的三部黨綱和對兩部黨綱的批判。這表明( )時間 組織 黨綱1848 共產主義者同盟 《共產黨宣言》1864 國際工人協(xié)會 《國際工人協(xié)會共同章程》1880 法國工人黨 《法國工人黨綱領導言》1875 德國社會民主黨 《哥達綱領批判》1891 德國社會民主黨 《1891年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批判》A.勞工權利得到基本保障 B.社會主義革命高潮到來C.無產階級政權廣泛建立 D.國際工人運動曲折發(fā)展14.下表為某小組在開展合作探究時搜集的資料。據(jù)此判斷,該小組研究的是亞非拉地區(qū)( )國家或地區(qū) 方式拉丁美洲 時而聯(lián)合下層群眾,反抗殖民統(tǒng)治;時而排擠、限制或鎮(zhèn)壓廣大民眾和激進派別。埃及 以“合法的和平方式”謀求埃及獨立,反對群眾的“過激”行動。印度 以愛、真理和非暴力爭取印度自治和獨立。A.殖民勢力擴張的特點 B.社會主義傳播的背景C.民族獨立艱難的原因 D.革命斗爭產生的影響15.19世紀至20世紀初,美國白人精英通過探險報告、地理教科書、小說、電影等,塑造非洲“黑暗大陸”的形象,加深了美國民眾對非洲的刻板印象。這一做法( )A.適應了殖民擴張的需要 B.打破美國外交孤立傳統(tǒng)C.踐行了門羅宣言的主張 D.煽動民眾支持奴隸貿易16.如圖為蘇聯(lián)畫家描繪的“攻占冬宮”的激烈場景,而《關于臨時政府被推翻的通告》稱,起義“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勝利”。對此解釋合理的是( )A.史料互證還原歷史真相 B.歷史敘述蘊含政治意識C.視野拓寬豐富歷史認知 D.圖像史料反映客觀事實17.有學者認為,由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到雅爾塔體系,反映了“大西洋時代”被“太平洋時代”逐漸取代的歷史軌跡。這意在強調( )A.世界局勢的穩(wěn)定 B.貿易中心的轉移C.國際格局的變遷 D.大國強權的式微18.二戰(zhàn)后,英國逐步推行“共識政治”,“用‘計劃’引導經濟發(fā)展,用稅收調節(jié)財富分配,用福利制度保障最低生活標準”。1979年,撒切爾政府拋棄了“共識政治”。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長期以來的經濟滯脹 B.凱恩斯主義的盛行C.工人運動的蓬勃發(fā)展 D.“福利國家”的建立19.赫魯曉夫時期,蘇共中央決定對調入西西伯利亞平原的墾荒者實行工資補貼,并對機關事務人員優(yōu)先提供汽車、摩托車等交通工具,以方便其辦公和生活。這旨在( )A.全面改革管理體制 B.引入市場因素C.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 D.優(yōu)先發(fā)展工業(yè)20.20世紀50至70年代,美國建構了以“社會均衡理論”“經濟成長階段論”為代表的社會、經濟理論,作為對“社會革命論”“五種社會形態(tài)論”的回應。這折射出( )A.意識形態(tài)的對抗 B.多種力量的成長C.國際學術的發(fā)展 D.資本主義的完善21.全球價值鏈是指由不同國家(地區(qū))企業(yè)分工協(xié)作完成生產的過程。如圖為88個發(fā)展中國家全球價值鏈參與度均值的統(tǒng)計。據(jù)此可知,發(fā)展中國家( )A.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B.實現(xiàn)世界經濟均衡發(fā)展C.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 D.擺脫對國際資本的依賴22.如圖反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某一領域的成就,該圖的標題最有可能是( )A.中國耕地面積增長情況(單位:萬畝)B.中國糧食出口量增長情況(單位:萬噸)C.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增長情況(單位:元)D.中國在校研究生人數(shù)增長情況(單位:人)23.有學者在評價20世紀90年代小崗村的發(fā)展時指出,“小崗村人勇敢地邁出了農村改革的第一步,卻在邁第二步時慢下來了?!迸c“第二步”相對應的是( )A.城鄉(xiāng)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 B.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C.全面推進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24.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巴基斯坦期間指出:“中華文化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中國堅持正確義利觀,幫助巴基斯坦就是幫助我們自己?!边@體現(xiàn)了中國( )A.外交理念根植于傳統(tǒng)文化 B.對外交往堅持重義輕利C.外交戰(zhàn)略順應了世界局勢 D.積極推進區(qū)域經濟合作二、材料題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表為一戰(zhàn)初期德、法兩國對德軍某一軍事行動的新聞報道。內容 出處在宣布攻占安特衛(wèi)普市時,人們讓教堂敲響了鐘聲。 德國《科隆日報》據(jù)科隆和倫敦消息證實,安特衛(wèi)普市的野蠻征服者對拒絕敲鐘的教士進行了懲罰,教士們被腦漿朝下吊在大鐘上。 法國《晨報》——摘編自卡普費雷《通言》根據(jù)材料指出可以確定的歷史事實,并說明利用新聞報道進行歷史研究的準則。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小洋同學在探究大西洋歷史時,發(fā)現(xiàn)史學界將顏色作為大西洋史的重要符號,形成“白色大西洋”“黑色大西洋”“紅色大西洋”等研究視角。如“紅色大西洋”指學者以美洲印第安人為主體書寫大西洋史。顏色 視角 闡釋紅色 人種 紅色印第安人的歷史是大西洋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大陸被發(fā)現(xiàn)之前,印第安人已經獨立發(fā)展起自己的文明。15世紀末16世紀初,印加形成中央集權的帝國,擁有高效的行政體系、復雜的社會組織與完善的交通系統(tǒng)。印第安人是大西洋歷史發(fā)展不可忽視的主體。根據(jù)材料并結合世界史相關史實,任選兩種顏色,參照示例,完成表格。(要求:顏色與視角準確關聯(lián),史論結合,史實正確,邏輯嚴謹。)三、綜合題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距今約一萬年前,西亞馴化了野生麥類,中國培育了粟和水稻,中南美洲出現(xiàn)玉米和南瓜。最初的文明誕生后,西亞的《漢謨拉比法典》,埃及的金字塔,印度、希臘的史詩等成就交相輝映。就歐亞大陸而言,兩河文明影響到小亞細亞、敘利亞和伊朗高原,古希臘人向地中海和黑海周邊地區(qū)殖民,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推進到恒河流域。中古時期,歐洲人創(chuàng)造了自治城市、議會等新事物;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不斷發(fā)展,建筑、制瓷、制茶、絲織等技術也日漸發(fā)達;瑪雅人建立了眾多城市國家;非洲東、西兩岸農業(yè)進步,商業(yè)發(fā)達,文化也相當繁榮。——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下)》等材料二 大多數(shù)古代文明 國家雖未遭到毀滅,社會依然存在,但沒有進步,繼續(xù)保持在冬眠和靜止狀態(tài)……歐洲文明就顯得無與倫比地豐富,一直處于前進的狀態(tài)。——[法]基佐《歐洲文明史》(1828)材料三 不同文明凝聚著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沒有高低之別,更無優(yōu)劣之分。文明之間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古代世界文明的特點。(2)指出材料二中關于世界文明發(fā)展的觀點,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材料三中文明觀的時代價值。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C B A D A B D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B D C A B C A C A題號 21 22 23 24答案 C D D A25.歷史事實:德軍攻占了安特衛(wèi)普市。準則:收集和對比不同來源、不同立場的新聞報道,辨別信息準確性;與其他類型史料進行互證。26.示例:白色大西洋:白色象征歐洲殖民者。15世紀末至16世紀,葡萄牙、西班牙等國通過新航路開辟,開始對大西洋沿岸及美洲進行殖民。歐洲殖民者以大西洋為通道,將非洲奴隸運往美洲,形成“商品-奴隸-原料”的貿易網絡。歐洲語言、宗教(如基督教)通過殖民傳播到大西洋沿岸地區(qū)。黑色大西洋:黑色象征非洲奴隸。約16-19世紀,約1200萬非洲人被擄掠至美洲,大西洋成為“奴隸之路”。海地獨立(1804年)是奴隸反抗的高潮,標志著非洲人在美洲爭取自由的勝利。非洲文化(如音樂、宗教)在美洲扎根,形成獨特的黑人文化。綜上,白色與黑色大西洋共同構成大西洋歷史的雙重性。27.(1)特點:起源多元;成就輝煌;交流傳播;區(qū)域豐富。(2)觀點:歐洲文明無與倫比地豐富且一直處于前進狀態(tài),大多數(shù)古代文明雖未毀滅但處于冬眠和靜止狀態(tài)。 原因:主觀方面,作者站在歐洲中心論的立場,對其他文明認識存在偏見。客觀方面,當時歐洲經歷工業(yè)革命,在經濟、政治、科技等方面迅速發(fā)展,領先于世界其他地區(qū);而一些古代文明地區(qū)受到殖民侵略等因素影響,發(fā)展相對緩慢,這種現(xiàn)實差距使得作者產生這種觀點。(3)時代價值:有利于推動不同文明間的平等交流與對話,促進多元文化共同發(fā)展;為當今世界各國處理文化關系提供正確指導,避免因文明沖突引發(fā)國際矛盾,維護世界和平穩(wěn)定;鼓勵各國相互學習借鑒,從不同文明中汲取智慧,促進全球共同發(fā)展;有助于打破文化霸權和偏見,樹立正確的文明觀,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