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八年級期末考試歷 史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1949年,“人民”開始成為最為流行的政治詞匯。從“人民解放軍”“人民銀行”到使用的”人民幣”乃至每天走過的“人民路”“人民廣場”等,“人民”一詞頻繁地出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這表明我國( )A.完全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 B.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經建立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已確立 D.人民真正成為國家主人2.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兩者的共同作用是( )A.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 B.加快解放戰爭的進程C.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D.實現了土地公有制的目標3.作家魏巍在《火線春節夜》中寫道:“有人指著自己的一缸子白雪,幾片肉,一塊朝鮮打糕,還有早晨剩下的米飯說‘你看,這還不是好幾個菜嗎!這年過得蠻不壞哩!’”這體現了志愿軍的( )A.嚴明的紀律觀念 B.武器裝備精良C.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D.業余生活豐富4.1953年~1956年,全國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19.6%,農業生產總值平均每年遞增4.8%,重要經濟部門之間比例協調,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這說明當時( )A.我國摘下了農業大國的帽子 B.生產關系變革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C.已經建成了完善的工業體系 D.社會主義公有制加速工業化發展5.1959年9月,因蘇聯撤離援華人員,帶走了總設計圖,在建的海軍長波臺被迫停工。33歲的周建畏頂住壓力,受命帶領技術人員吃干饅頭、咸菜,改變建設思路,重新設計,經過幾年努力,建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大功率長波發信臺。這說明,中國科技人員具有( )A.淡泊名利,不計得失,樂于奉獻的精神 B.包容開放,善于學習,勇擔責任的精神C.熱愛祖國,艱苦奮斗,善于創新的精神 D.直面挫折,不屈不撓,堅定信念的精神6.觀察下列新中國城市化進程發展曲線,其中出現階段“Ⅲ”的主要原因是( )A.國民經濟調整 B.改革開放的需要C.環境保護的需要 D.農村改革展開7.1980年,中共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建立4個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是以下哪4個城市( )A.深圳、上海、汕頭、廈門 B.深圳、珠海、汕頭、廈門C.深圳、珠海、汕尾、廈門 D.深圳、珠海、汕頭、東莞8.如圖為2007-2017我國不同性質企業占進出口總值比重統計圖,該統計圖表明()A.外資企業的進出口總值已失去優勢 B.民營企業的進出口總值增長明顯C.不同性質企業進出口總值齊頭并進 D.我國的進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9.改革開放以來漢族地區與少數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為防止差距的進一步拉大,國家增加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投資,在少數民族地區盡量多辦一些能源、原材料加工業項目,以保持各民族各地區的協調。這體現了我國( )A.關注少數民族的工業發展 B.重視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C.實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政策 D.實現了少數民族的當家做主10.祖國統一是海峽兩岸中國人的神圣使命。排列下列相關活動的先后順序( )①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 ②汪辜會談 ③臺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④習近平同馬英九會面 ⑤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A.④⑤①③② B.④⑤③②① C.⑤④①②③ D.⑤③①②④11.新中國成立時,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是陸軍,軍隊武器裝備性能落后,威力弱小。后來逐漸形成陸軍、海軍、空軍、第二炮兵等諸軍兵種合成的強大人民軍隊。這表明中國人民解放軍( )A.指揮更加成熟 B.作風優良 C.朝現代化奮進 D.作戰勇敢12.1972年,《紐約時報》評論指出:“這一事件既證明了美國外交政策的重大變化,也證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世界最強大國家之一的新地位……雙方最高領導人開始努力尋求能否建立一種新的互利關系。”該報評論的是( )A.中日建交 B.尼克松訪華C.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D.中美正式建交13.口述史是一種新的歷史研究方法,“現代意義上的口述史學,實際上是通過有計劃的訪談和錄音技術,對某一特定問題獲取第一手口述資料,然后經過篩選、比照、分析和辨偽,進行歷史研究的方法及其成果,它更適合研究與廣大民眾息息相關的歷史。”根據以上表述,你認為下面最適合應用口述史研究的一項是( )A.外交關系的重大歷史事件 B.國防軍隊建設的方方面面C.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的出臺 D.改革開放以來衣食住行的變化14.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下列各項能體現這一個“高峰”的是()A.建立保證貧窮公民參政議政的津貼制度 B.創立“陶片放逐法”C.允許外邦人和奴隸參政 D.組成四百人議事會15.“亞歷山大的士兵們紛紛放下武器,改行成了當地人的老師,曾經的軍營變成了學習希臘文明的寧靜課堂。”材料反映了亞歷山大動東征( )A.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 B.加強了東西方的經濟聯系C.推動了希臘文化向外傳播 D.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二、辨析改錯題(判斷對錯,對的打“√”,錯的打“×”,并改正。8分)16.(1)1997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 】改正:(2)1997年召開的中共十五大將鄧小平理論作為黨的指導思想。【 】改正:(3)象形文字是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代表,為研究古巴比倫文明提供重要條件。【 】改正:(4)《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 】改正:三、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題,每題10分,共20分)17.某校八年級同學以“新中國的偉大夢想”為主題展開探究活動,請你參與。【中華崛起——民族獨立夢】材料一 中國缺少的東西固信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兩件東西:一件是獨立,一件是民主。這兩件東西少了一件,中國的事情就辦不好。……多了兩件是什么東西呢 一件是帝國主義的壓迫,一件是封建主義的壓迫……——摘自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的憲政》(1)結合所學,材料一中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 (1分)祖國大陸獲得統一的事件是什么 (1分)【當家作主——民主法治夢】材料二 隨著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全面開展,……1954年1月9日,憲法起草工作正式開始。不僅參考蘇聯和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立憲的經驗,而且注重吸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憲法中值得借鑒的一些成果。……在近三個月時間里,全國有超過1.5億余人參加討論,提出118萬條修改、補充意見和問題,幾乎涉及《憲法(草案)》每一個條款。這是中國制憲史上的一個革命。——據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的特點。(2分)【工業發展——經濟騰飛夢】材料三圖B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變化圖1953年我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陸續開展起來。到1956年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共產黨比較順利和創造性地實現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避免了大的經濟破壞和社會動蕩。——摘編自高長武《論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必然性和歷史意義》(3)結合所學,上圖中在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第一個高峰時期內,工業發展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1分)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意義。(2分)【全面決勝——民族復興夢】材料四我們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科學完整的戰略部署,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并緊緊圍繞這個社會主要矛盾推進各項工作,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摘自二十大報告(4)結合所學,回答材料四中實現中國夢的根本政治保證是 (1分)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的認識。(2分)18.變革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發展的必由之路。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包產到戶,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一下子調動起來。大家除了種好自己的責任田,還積極搞一些副業,短短一年時間,大家生活就有了很大改善。——選編自李榮根口述:《親歷改革開放,見證寶安巨變》(1)根據所學知識,材料一中的土地政策是什么。(1分)根據所學知識對其所述現象進行合理解釋。(2分)材料二 兩國總理重申這些原則……與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也應該適用這些原則。如果這些原則不僅適用于各國之間,而且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之中,它們將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堅固基礎。——《中印兩國總理聯合聲明》(1954年6月)(2)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材料二中兩國總理倡導的“原則”以及影響。(3分)材料三 “一國兩制”的構想從實際出發,兼顧了各方實際利益,因而是各方面可以接受的、合情合理的、切實可行的方案。這一構想,既體現了實現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又充分考慮到臺灣、香港、澳門的歷史和現實,具有高度的靈活性,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摘編自楊先材《中華人民共和國史》(3)根據材料三,概括“一國兩制”實行的原因。(2分)(4)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歸納推動國家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2分)四、活動與探究。19.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朝著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與活動。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以來的科技大事記(部分)(1)材料中1956年的科技成就是新中國成立后哪一歷史事件的成果_____。任意列舉一位與材料中1964年科技成果有關的科學家______。材料中2003年科技成果表明中國成為世界上第____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3分)(2)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任選一個階段,補充一例材料之外的科技成就,并簡述取得該成就的偉大意義。(5分)(3)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的變化。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活動形式學習宣傳科技變化。(4分)八年級期末歷史答案一、選擇題1—5: D A C B C 6—10: A B B C D 11—15: C B D A C二、辨析改錯題16.(1)× 把“1997年”改為“1999年”(2)√(3)× 把“象形文字”改為“楔形文字”(4)× 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改為“《漢謨拉比法典》”三、材料解析題17.(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國大典)(1分) 西藏和平解放(1分)(2)借鑒、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或成果;討論時間充分,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等(2分,任意2點)(3)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1分) 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促進了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有利于經濟穩步增長;(2分)(4)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1分) 民族獨立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民族獨立、經濟建設推動民主法制建設;民主法制建設為經濟建設提供保障;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2分)18.(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分)李榮根口述反映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各地農村先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分田到戶,自負盈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2分)(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分)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為各國提供了交往和溝通的基礎,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2分)(3)實現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的根本需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符合中國國情;尊重歷史,具有高度靈活性;(2分)(4)生產關系的變革(適時調整政策);積極、靈活地對外交往;制度變革等;(2分)四、活動與探究19.(1)一五計劃(1分) 鄧稼先等(1分)三(1分)(2)示例:(任意1個,其他言之有理即可)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分)成果: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2分)意義: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增強了我國的科技實力,大大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2分)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分)成果:2008年,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2分)意義: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增強了我國的科技實力;大大提高了國際地位,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2分)(3)從奮起直追到自主設計、研發再到某些科技領域領先世界。(2分,言之有理即可)參觀科技館;設計科技宣傳報;進行科技主題宣講;觀看科技發展紀錄片等;(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