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蘇省蘇州市2026年中考歷史一輪復習之提分精準練(6)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一、單項選擇題1.(2025·南京)某學者研究發現,宋代商業稅占國家財政收入比例從北宋初的10%上升至南宋的65%,而農業稅占比則從60%降至35%。這種變化說明( )A.經濟重心南移徹底完成 B.土地兼并導致農業衰退C.國家經濟結構發生轉型 D.海外貿易取代國內商業2.(2025·蘇州) 從圖一到圖二中國古代貨幣的變化主要反映了( )圖一開元通寶 圖二北宋紙幣銅版拓片A.自然物品向人工鑄造演變 B.貨幣形制從雜亂走向統一C.鑄幣大權從地方收歸中央 D.金屬貨幣向信用貨幣飛躍3.(2025·揚州)有一位意大利旅行家在忽必烈時期來到中國,游歷了泰州、揚州、南京等地,在揚州還擔任官職三年。他是( )A.馬可·波羅 B.鄭板橋 C.盛白沙D.汪曾祺4.(2025·連云)大概念將分散知識聯結成整體,對學習具有引領作用。能統領下列史實的大概念是( )①魏晉時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斷內遷 ②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改革③唐朝初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給贊普 ④元朝,形成新的民族——回族A.民族交融 B.政權分立 C.文化一統D.江南開發5.(2024·宿遷)宋朝時,一位阿拉伯商人通過海路運送商品到廣州銷售,他應當到哪一機構辦理手續( )A.市舶司 B.澎湖巡檢司 C.宣政院D.廣州十三行6.(2023·南通)宋朝時,四川成都“土宜桑桑柘,繭絲織紋纖麗者,窮于天下”;太湖流域“平原沃土,桑柘甚盛”“巢車之聲,連(屋)相聞”。這反映了( )A.江浙地區成為糧倉 B.南方絲織生產發達C.商業貿易呈現繁榮 D.科學技術成就突出7.(2023·蘇州)南宋《中興禮書》記載:紹興十三年,宋高宗舉行郊祭,所用的一批陶瓷器交由“平江府燒變”。但“平江官窯”具體位置長期懸而未決,直至2023年3月,經專家論證,蘇州元和塘古窯址群為其所在地,從而解開了這一難題。該考古發現( )A.可證明相關文獻記載基本可信 B.表明宋高宗對北方故土的懷念C.確證南宋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 D.說明蘇州是南宋制瓷業的中心8.(2023·泰州)《東京夢華錄》記載:自州橋南去,當街水飯、干脯。梅家、鹿家鵝鴨雞兔、肚肺、鱔魚等,每個不過十五文。至朱雀門,白腸、紅絲、辣蘿卜……各類小吃不計其數,豐富多彩。材料反映宋朝( )A.商品經濟繁榮 B.市民生活富裕C.奢靡之風盛行 D.社會階層分化9.(2023·淮安)詩歌、諺語往往折射出一定的歷史信息。下列搭配不正確的是( )A.“蘇湖熟,天下足。”——休養生息B.“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取士C.“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重文輕武D.“胡人有婦解漢音,漢女亦解調胡琴。”——民族交融10.(2023·徐州)如圖中不同朝代經濟分布的變化說明( )A.統一市場形成 B.中央集權強化C.國家版圖擴展 D.經濟重心南移11.(2023·常州)“一帶一路”倡議中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源自漢朝時已形成的海上交通。中國古代海上交通范圍大為拓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主要是在( )A.東漢 B.宋代 C.元代 D.明代12.(2023·連云)《全球通史》談到:”宋朝時期值得注意的是發生了-場名副其實的商業革命,對整個歐亞大陸有重大意義。”文中”商業革命”指( )A.瓦子等娛樂場所出現 B.工商業市鎮興起C.流通領域出現了紙幣 D.手工業工場涌現13.(2025·連云模擬)關于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應與考古材料印證才有史料價值B.完整再現了北宋社會的繁榮景象C.說明北宋東京城內尚未出現夜市D.研究北宋城市生活的一手史料14.(2025·宿豫模擬)下列選項中,屬于宋元時期社會變化的是( )A.科技發明取得重大成就 B.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期C.首次思想文化高峰出現 D.京劇成為最主要的劇種15.(2025·沭陽模擬)《東京夢華錄》記載:①“八荒爭湊,萬國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歸市易”;②“詔開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來,不得禁止”;③“御街一直南去,過州橋,兩邊皆居民……街東、街南皆店鋪”;④“北去楊樓以北,穿馬行街,東西兩巷,謂之大小貨行,皆工作伎巧所居。”對以上材料敘述的場景描述最準確的是( )A.人民安居樂業 B.經營空間被打破C.商業繁榮 D.經營的時間無限制16.(2025·江蘇模擬)下表文物共同反映了宋元時期( )宋代墓葬的歌舞散樂壁畫 宋代蹴鞠銅鏡 元墓的舞蹈陶俑A.繁榮的商業貿易 B.先進的科學技術C.發達的中外交通 D.繁華的都市生活17.(2025·沛縣模擬)地圖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觀察下圖并判斷兩宋時期在邊境設置榷場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B.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C.便于政權之間的經濟交流 D.對海外貿易進行規范管理18.(2025·寶應模擬)下圖中一組文物體現的主題是( )A.中央集權 B.崇文抑武 C.民族交融D.文化繁榮19.(2024九下·鹽城模擬)兩宋時期出現“萬物所聚,諸行百市”“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虛空之屋”的景象。由材料可以解讀出( )①宋代商業繁榮②宋代經商地點突破限制③宋代出現早市、夜市④宋代紙幣流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20.(2024·連云港模擬)銀川在古代被稱為興慶府,它曾是下列哪一政權的都城( )A.吐蕃 B.西夏 C.南詔 D.契丹二、非選擇題21.(2025·蘇州) 我國是世界農業的三大起源地之一,有延綿至今一萬年的農耕文明。我國的農耕文明是開放包容的,以下材料摘編自李軍《西漢、北宋與明清時期的“三次引種高潮”》。材料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辟陸上絲綢之路之后,葡萄和首蓿是引種的典型品種。中唐之后,西北地區陸上絲綢之路受阻,海上絲綢之路開始作為域外作物引入的主要路徑。北宋時占城稻引入福建地區,在江南地區迅速推廣。東南沿海貿易隨全球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更加繁盛,非洲與美洲的作物輾轉傳入我國。玉米、番薯與馬鈴薯是這一時期引種的高產作物,既可以作為糧食作物的補充,更適合作為救荒的物種。域外作物的持續引入對緩解人地矛盾、抵御自然災害、維護糧食安全、提升經濟價值具有積極作用。完成以下任務:(1)寫出我國農作物體系“三次引種高潮”發生的三個歷史時期。(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第二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成為域外作物引入主要路徑原因。(3)指出域外作物持續引入產生的積極作用。22.(2023·淮安)人口的變化與社會發展有著密切聯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人口數量】材料一 與前代戶口相比,兩漢人口最高為五千多萬;唐代開元,天寶之際的人口六千萬上下,這些人口創造了漢唐盛世……到宋徽宗年間,戶數超過兩千萬,每戶以五口計算,人口已超過了一億,遠遠超過漢唐,幾乎是漢唐的兩倍。——漆俠《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摘編)【人口遷徙】材料二 這個時期最令人注目的漢語人群大規模南遷運動,分別發生在公元310年代和750年代……南遷的北方人口對地廣人稀的南方來說,不僅是珍貴的勞動力,而且成為全方位帶動南方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1120年代由金朝入主中原造成的“靖康之難”,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三次北方人口的大規模南遷。——清華國學院《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國》(摘編)【人口結構】材料三 城市建置中坊市制的崩潰于宋代,更為市民階層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與自由的發展空間。……(元代)出現了代表市井文化較高成就的元雜劇和散曲。明代中葉以后,發達的市鎮經濟為市井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自由空間。市民在數量上的急速增長,在壯大市民階層的同時,在“質”上也發生了與宋代市民階層明顯不同的變化,在某些方面已有了迎接近代曙光的勇氣。——趙伯陶《市井文化與市民心態論略》摘編)(1) 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哪位皇帝的統治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六千萬上下”人口創造的唐朝盛世局面是什么?北宋時期人口明顯增加,寫出當時最大的商業城市。(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造成公元310年代和750年代“漢語人群大規模南遷”的事件分別是什么。中國歷史上三次人口大規模南遷使得經濟格局發生的重大轉變是什么?(3)據材料三,指出宋元明時期逐步發展壯大的新階層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元代最優秀的雜劇作家。據材料三,指出明代中葉以后市井文化進一步發展的原因。參考答案1-10 CDAAA BAAAD11-20 CCDAC DCCAB21.(1)時期:西漢、北宋與明清時期(2)原因:陸上絲綢之路受阻;宋朝海外貿易繁盛;經濟重心逐漸南移(3)作用:緩解人地矛盾;抵御自然災害;維護糧食安全;提升經濟價值22.(1)漢武帝。“開元盛世”。開封。(2)八王之亂;安史之亂。經濟重心南移。(3)市民階層。關漢卿。發達的市鎮經濟為市井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自由空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