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疆昌吉州呼圖壁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考試時間:60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40分)1.隋朝創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加以完善。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皇帝的詔令由中書省草擬,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相互協調。由此可知,隋唐時期三省六部制的特點是( )A.分工協作,行政效率提高 B.分化事權,君主專制加強C.職能交疊,行政機構臃腫 D.權力集中,部門矛盾激化2.根據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決國家種種問題”的基本信條,隋唐時期把平等競爭機制引入選官制度,向社會各階層人士敞開了入仕的大門。材料中的“選官制度”是( )A.分封制度 B.察舉制度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度3.唐太宗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下列最載體現這一治國思想的是( )A.輕徭薄賦,發展生產B.任用賢才,虛心納諫C.完善科舉,選拔人才 D.勤于政事,戒奢從簡4.提取圖片信息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下圖反映的共同信息是( )A.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 B.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C.農業科技著作的豐富 D.對外經濟交流的加強5.呂思勉《隋唐五代史》記載:“自亂平后,朝廷威信墜地,藩鎮跋扈,賦稅所入,半歸節鎮。府兵既壞,募兵之費,復成民困……民力凋敝,戶口減半,唐之衰微,實肇于此。”材料描述的是( )A.安史之亂后社會遭到嚴重破壞 B.黃巢起義后的社會悲慘景象C.隋朝末年農民起義帶來的影響 D.五代十國導致政局動蕩不安6.五代后期,飽受戰爭之苦的人民迫切希望統一;經濟發展要求消除分裂割據所帶來的戰爭和制度不一、關卡林立、商稅繁苛的阻礙;契丹的威脅需要有一個統一集權的國家集中力量進行抵御;北方藩鎮勢力衰落,中央軍權增強。這些現象表明( )A.國家分裂 B.南北經濟差距擴大 C.繁榮開放 D.分裂中孕育著統一7.某歷史興趣小組搜集到關于“天可汗”“回鶻”“渤海上京龍泉府城遺址”“千尋塔”等的史料并在班內進行交流。據此判斷,這次交流的主題應是( )A.唐朝的對外關系B.唐與吐蕃的關系 C.唐朝的民族關系 D.唐朝的文學藝術8.日本的平假名、片假名是以漢字為基礎創造的表音文字;書寫時多用平假名,片假名一般用于書寫外來語、擬聲詞等。這體現出( )A.唐朝政治制度先進 B.中華文化影響深遠C.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D.中日民間交往密切9.把握歷史階段特征有助于歷史學習。隋唐時期的時代特征是A.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B.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10.《文獻通考》記載:“王安石變法后,宋神宗十年,國家財政收入與宋英宗時相比增長了4倍……中央積蓄的錢粟,數十百巨萬,作為戶部的經費,可以支二十年之用”。此史料反映了王安石變法( )A.抑制土地兼并 B.增加財政收入C.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 D.加強對人民的控制11.據統計,宋遼之間在重要節日和重大儀式上共派使者交往388次,其中“澶淵之盟”后為379次。材料說明“澶淵之盟”訂立使( )A.宋遼維持和平局面 B.北宋鞏固統治地位C.遼重視其文化發展 D.北宋付出錢財代價12.岳飛率軍北伐,雖因朝廷阻撓未能完全收復中原,仍寫下“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誓言;南宋滅亡后,文天祥擁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員,繼續展開抗元斗爭,堅持“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兩人面對困境的共同態度是( )A.悲觀放棄,聽天由命 B.矢志不渝,抗爭到底C.忍辱求和,保全自身 D.歸隱田園,遠離紛爭13.宋代以前釀酒原料主要以黍、粟、秫為主,宋代以后稻米成為最重要的釀酒原料。這一轉變反映了宋代( )A.小麥種植技術的突破 B.全國經濟重心南移 C.釀酒業依賴進口原料 D.商品種類日益增加14.宋元時期,在政府鼓勵下,海外貿易得到巨大發展。為規范海上貿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的官方管理機構是( )A.宣政院 B.市舶司 C.澎湖巡檢司 D.廣州十三行15.“威尼斯商人購中國羅盤,謂‘航海者賴此辨四方,雖陰晦無懼’。”材料說明中國指南針對歐洲的影響是( )A.推動地理大發現 B.促進宗教改革運動C.完善歐洲歷法體系 D.加速封建制度瓦解16.“洪武九年,廢行省,設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民政財政、司法和地方軍政;洪武十三年,裁撤中書省,分相權于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洪武十三年,改大都督府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分領在京除親軍外的各衛所和在外的各都司。”據此可知,為了解除較大權力對皇權的威脅,明太祖慣用的手段( )A.監督 B.刺探 C.分權 D.削奪17.明穆宗隆慶五年(1571年),明朝與韃靼俺答汗達成和議,明朝冊封俺答汗為順義王,恢復通貢關系,每年一貢,并在大同等邊鎮開設互市場所,由邊民自相貿易,此即“隆慶和議”。和議的達成( )A.徹底解除了邊患危機 B.加強了對蒙古地區的控制C.確認了雙方對等關系 D.促進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18.明朝抗倭戰爭勝利后,逐漸放棄了一直實行的海禁政策,刺激了海上貿易的發展,明朝開始主動走向世界并參與全球貿易。上述觀點旨在強調明朝抗倭戰爭的( )A.背景 B.目的 C.過程 D.影響19.同學們整理歷史資料時發現了兩張殘缺歷史地圖,其中一張只能依稀看出“嶺北行省”“宣政院轄地”等字跡;另一張圖例中有“將軍轄區”“駐藏辦事大臣轄區”。以下對兩張歷史地圖判斷正確的是( )A.西漢和唐朝 B.元朝和清朝 C.明朝和清朝 D.元朝和明朝20.明清時期,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傳入中國并繼續改良,推動了人口增長和土地開發。這一現象反映了明清經濟發展受到( )A.國內政策調整后的影響 B.傳統性農業技術的推動C.地方性商業繁榮的帶動 D.全球性經濟互動的作用二、非選擇題(共計60分)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隋朝統一全國后,急需大批人才,創立了以分科考試、擇優錄用為基本特征的科舉制度。唐朝時期經過反復試驗和不斷探索,科舉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規范化。當時,科舉分常科和制科兩大類。制科是皇帝為選拔“非常之人”而設置。宋朝嚴格了科舉考試程序,殿試成為定制,形成“鄉試—省試—殿試”三級體系。(1)據材料一,分別指出隋、唐、宋三朝在人才選拔方面的歷史貢獻。(6分)材料二 明清時,仍采用科舉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但發生了重要變化。題目選自四書五經的文句,考生答卷行文格式必須由八個部分組成,所論述的內容須遵循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的觀點,不能有自己的見解。這就是所謂的八股文。(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明清時期科舉考試發生改變的消極影響。(2分)試分析指出統治者實行“文化專制”的目的是什么?(2分)(3)據上述材料、問題和所學知識,概括科舉制度前后沿用約1300年的原因。(4分)22.“長安百花時,風景宜輕薄。無人不沽酒,何處不相樂。”盛唐氣象萬千,表現在各個方面。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6分)【經濟繁榮——底氣】材料一:(1)根據材料一,分別寫出圖一、圖二兩種工具的名稱。(4分)材料二:“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憶昔》(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寫出該盛世局面的表現。(4分)【民族交融——和氣】材料三:蕃人舊日不耕犁(少數民族原來不會耕地),相學如今種禾黍(如今也學會了種植莊稼)——王建《涼州行》女為胡婦學胡妝(婦女都愿競學胡人化妝),伎進胡音務胡樂(歌女也愿意唱胡人音樂)——元稹《法曲》(3)根據材料三上引詩句反映了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友好交往,相互學習,相互影響。請寫出唐朝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2分)結合所學知識,舉出一例證明該政策。(2分)【對外開放——大氣】材料四:唐朝先進的經濟、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當時的中外交流出現了盛況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謂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澤被東西。中國同亞非歐頻繁往來,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音樂舞蹈相繼傳入中原地區,并日益流行,出現了“胡風盛行”的景象。(4)結合材料四,請寫出唐朝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2分)結合所學知識,任意舉出一個“當時的中外交流盛況空前”的例子。(2分)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 唐朝的強大與開明吸引了周邊各族的歸附和認同,開啟了華夷相對平等格局。唐朝采用和親設置機構冊封等多種方式加強對邊疆管轄。使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也推動各民族文化上的吸收融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根據《七下》歷史教材摘編(1)結合所學回答材料一中“唐朝采用和親設置機構冊封等多種方式加強對邊疆管轄”寫出“和親和設置機構”分別具體指什么?(4分)能夠全面展現唐朝多元文化風貌的世界藝術寶庫是什么。(2分)材料二 兩宋時期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在北疆一方面加強軍事防御,增設邊城,配置戍守軍隊,反擊少數民族政權入侵。一方面推動與少數民族政權議和,開放邊境貿易與周邊民族進行經濟交流。——摘編《續資治通鑒長編》(2)根據材料二歸納宋朝對邊疆措施。(4分)材料三 元朝邊疆政策“因地制宜”“順俗而治”“恩威并施”。對邊疆進行有效的管理。同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如通過設置驛站、推行蒙漢雙語教育,大量遷徙軍民開發邊疆,使民族交融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摘編自《元史》(3)根據材料三回答元朝邊疆治理的特點。(2分)結合所學回答元朝對西南邊疆管轄的措施以及元朝民族交融形成的新民族是什么。(4分)(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古代民族邊疆治理的作用。(2分)24.閱讀下列表格,完成任務。(12分)主題:我國古代人物 參與重大事件的時間 事件相關的國家玄奘 626年一 645年 天竺鑒真 742年一754年 A鄭和 1405年一1433年 亞洲、非洲等國戚繼光 1553年—1565 年 倭國鄭成功 1661年—1662年 B(1)請給表格擬一個最恰當的主題,并將表格A、B處補充完整。 (4分)(2)結合你擬定的主題,用表格中五位人物所參與的相關重大歷史事件加以論述。(要求:史實準確,語言流暢,表述成文,260字左右。) (8分)新疆昌吉州呼圖壁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答案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4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A B A D C B C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B B B A C D D B D二、非選擇題(共4大題,共計60分)21.(1)貢獻:隋朝時,創立科舉制度(或創立分科考試、擇優錄用的辦法);唐朝時,使科舉制走向制度化和規范化;宋朝時,嚴格了科舉考試程序。(意思相近即可)(2)消極影響:禁錮思想。(意思相近即可)(3)原因:能夠為統治者選拔人才(或有利于維護統治;或考試的方法較為公開公平)。(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題意也可。)22.(1)工具:曲轅犁;筒車。(2)表現: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國庫充盈,人口數量增長明顯,民眾生活安定。(3)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例子: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4)政策:開放的對外政策。例子:鑒真東渡、玄奘西行或遣唐使。23.(1)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2)措施:軍事防御與經濟交流并重。(3)特點:“因地制宜”“順俗而治”“恩威并施”。西南管轄:宣政院或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民族:回回。(4)使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和鞏固;推動各民族文化上的吸收融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促進邊疆經濟文化發展。24.(1)主題:我國古代對外交往或我國古代對外關系。(符合題意即可)補充:A:日本 B:荷蘭。(2)內容要點:玄奘西行,為中國的佛教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文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一點即可)鑒真東渡,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的貢獻。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中國和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做出偉大貢獻。(一點即可)戚繼光抗倭,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斗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一點即可)鄭成功收復臺灣,被荷蘭侵略者占據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一點即可)示例:主題:我國古代對外交往。論述:我國古代對外交往頻繁,形式多樣。玄奘西行,為中國的佛教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文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鑒真東渡,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的貢獻。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中國和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做出偉大貢獻。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斗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被荷蘭侵略者占據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我國古代交往中有和平往來,也有反抗外來侵略的戰爭,既要對外和平交往,又要勇于保衛國家,維護好國家的安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