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州吉木薩爾縣2024-2025學年部編版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測試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州吉木薩爾縣2024-2025學年部編版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測試歷史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新疆昌吉州吉木薩爾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
(考試時間:60分鐘 試卷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40分)
1.“這個朝代與秦朝是那么驚人的相似,一樣的千古江山、盡歸一姓;一樣的雄才偉略、創制頗多;一樣的殘暴,好大喜功;一樣的二世而亡。”這個朝代是( )
A.北周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2.唐代詩人皮日休曾說:“(大運河)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豐厚)哉!”這說明,隋朝大運河( )
A.方便了隋煬帝巡游江南 B.有利于鞏固隋朝的統一
C.推動了沿海地區海外貿易 D.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
3.“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風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我國古代與上述詩歌內容密切相關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察舉制 C.禪讓制 D.科舉制
4.唐太宗曾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從中可知唐太宗( )
A.虛心納諫 B.以民為本 C.戒奢從簡 D.知人善任
5.易中天教授指出: “如此盛世, 讓日漸年邁的唐玄宗志得意滿,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癡迷于和楊貴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邊地胡人起兵范陽, 升平日久的唐王朝不堪一擊,平叛之路漫長而又艱辛。”該事件( )
A.導致了唐朝的直接滅亡 B.阻礙了民族之間的交融
C.完成了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D.導致了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
6.唐朝滅亡之后50多年間,黃河流域先后經歷五個短命王朝,稱為“五代”;同時南方先后出現了九個割據政權,連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漢,稱為“十國”。五代十國局面形成的實質是( )
A.階級矛盾激化的結果 B.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
C.皇族內部的爭權奪利 D.宦官外戚專權的產物
7.唐朝時期,一些少數民族政權與唐朝關系密切。其中唐玄宗封南詔首領為( )
A.渤海郡王 B.云南王 C.懷仁可汗 D.贊普
8.如果你要寫一篇關于唐朝中外交流的歷史小論文,以下史實中,你最可能會選擇的是( )
A.張騫出使西域 B.鑒真東渡和玄奘西行
C.馬可·波羅在忽必烈時期來到中國 D.昭君出塞
9.現存于大英博物館的中國唐代雕版印刷品《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明確日期的雕版印刷品。由此可見,唐朝時期( )
A.大量使用雕版印刷術 B.各項技術領先世界
C.已經出現雕版印刷術 D.佛教思想最受歡迎
10.下圖為古代“三兔共耳”圖案-—三只首尾相接的兔子共用三只耳朵,循環追逐、跳躍。這個圖案最早出現于敦煌莫高窟,后來也出現于13世紀埃及、敘利亞的彩陶上,以及中世紀歐洲教堂的屋頂浮雕與金屬圣器上。這可以說明( )
A.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B.亞非歐區域文明相互交流影響
C.全球各地的文化符號大同小異 D.古代社會重視動物的生存環境
11.它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但是文臣掌兵,大多不熟悉軍務,導致軍隊戰斗力減弱。材料評述的是( )
A.分封制 B.崇文抑武方針 C.郡縣制 D.休養生息政策
12.《天龍八部》以北宋哲宗時期為背景,通過對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政權之間的武林恩怨與民族矛盾的描寫,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小說中所述的歷史時期最顯著的時代特點是( )
A.繁榮開放,中外文化交流頻繁 B.多民族政權并立,競爭共存
C.經濟重心南移,社會結構變革 D.軍閥割據,政權更迭頻繁
13.忽必烈曾派專使探察黃河源頭,并指出:“(河源之地)漢唐所不能悉其源,今為吾地,朕欲極其源之所出。”專使一行對黃河源頭進行全面的國土資源調查,包括地貌、氣候、動植物、人口聚落等,都作了詳盡記錄。這表明元代統治者( )
A.為南下進攻南宋做軍事準備 B.重視水利工程建設
C.因疆域擴大更新了地理認知 D.重視科學技術發展
14.據統計,元朝時全國的驛站總數超過了1500個,分布于中原地區、蒙古高原、黑龍江流域、青藏高原等地。陸地有陸站,河邊有水站、海邊有海站,在黑龍江一帶的冰凍地區還有以狗拉車為工具的“狗站”,“使驛往來,如行國中。”據此可知,驛站的設立( )
A.緩和了各民族間的矛盾 B.促進了長途販運貿易的興盛
C.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D.有助于鞏固元朝大一統局面
15.“宋代在經濟上對南方依賴明顯,戶口分布南多北寡也已定型。”材料表明宋代( )
A.北方地區戰亂頻繁 B.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C.經濟重心完成南移 D.政治格局發生變化
16.南宋泉州市舶司提舉趙汝適編寫的《諸蕃志》涉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所言皆海國之事”,但作者并未到訪過這些國家和地區,只是向來華的外國人多方詢問。可見《諸蕃志》的編寫得益于當時( )
A.繁榮的海外貿易 B.繁華的都市生活 C.市舶司的設立 D.造船業的發達
17.唐朝時這項發明已經出現,到宋朝時由于冶金、采礦等手工業發展和戰爭的需要,其應用更為廣泛。宋仁宗時期,《武經總要》一書專門記載了這項發明的配方及其工藝程序。這項發明在武器上的應用是武器史上的一大革命。“這項發明”指( )
A.造紙術 B.印刷術 C.指南針 D.火藥
18.“我朝罷丞相……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皇明祖訓 祖訓首章》中明太祖強烈反對設立丞相的目的是( )
A.發展經濟 B.安撫百姓 C.加強皇權 D.抵御外敵
19.戚繼光統領軍隊時,以12人為一組,組員配備各種長短兵器,同組軍士彼此相依,攻守互補,組成“鴛鴦陣”。據說,這種戰陣變化多端,進退自如。這表明戚繼光率領的戚家軍( )
A.紀律嚴明 B.戰術靈活 C.裝備精良 D.團結友愛
20.清代徐楊創作的傳世名畫《姑蘇繁華圖》(局部,又名《盛世滋生圖》)。作者巧妙地以長卷形式和散點透視技法,反映當時蘇州“商賈輻輳,百貨駢闐”(商人云集、貨物琳瑯滿目)的市井風情。這幅作品彰顯了清代( )
A.商品經濟繁榮 B.社會矛盾加劇 C.人口增長迅速 D.社會風氣開放
二、非選擇題(共計60分)
21.治國之策·政治智慧。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20分)
材料一 開皇三年(583年),文帝下令州縣官吏“大索貌閱”,即根據戶籍簿上登記的年齡,來核對本人體貌,以防詐老訛小逃避租役……與西魏北周相比,隋朝的賦稅更薄,力役更輕……
——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
(1)材料一中,隋文帝在國家治理上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簡述這些措施帶來的影響。(4分)
材料二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侍臣說:“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
貞觀三年說:“主納忠諫,臣進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來所重。”
貞觀九年說:“理國守法,事須畫一。”
貞觀十六年他表達了:“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祿,當須履忠正,蹈公清。”
貞觀十八年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摘編自王立民《唐朝貞觀時期的治國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2)材料二體現了唐太宗哪些治國理念?(4分)他統治期間出現了怎樣的社會局面?(2分)
材料三 盛唐年間,出于鞏固新拓領土和加強邊疆守備的戰略需要,在邊地設節度使,領邊防節鎮。后內地刺史也加受節度使官銜。安史之亂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終釀成藩鎮割據。宋朝統治者十分重視唐代藩鎮割據的歷史經驗,厲行中央集權,走向剝奪地方、強干弱枝的極端,限制和破壞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
——摘編自林英男《唐宋時代地方行政體制和強干弱枝傳統的形成》等
(3)根據材料三,概括唐朝與宋朝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的不同之處。(4分)并列舉一例宋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2分)
22.“大一統”的情懷成為維系中華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的牢固紐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
【民族交融篇】
材料一:在隋唐以前,歷朝歷代的中原漢族統治者基本都把周邊的民族地區視之為蠻夷之地,把生活在周邊的民族地區的人民稱之為蠻夷……但到了隋唐時期,尤其是從唐太宗開始,民族思想就有了很大的轉變,開明、兼容并蓄成為這一時期的特點。
——摘編自程陳《唐宋兩朝民族關系的比較》
(1)根據材料一,指出隋唐時期中原王朝統治者民族思想的特點。(2分)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例唐朝民族關系和睦的史實。(2分)
【邊疆治理篇】
材料二:元朝十分重視民族地區和邊疆治理,通過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機構,將廣袤的民族地區和邊疆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為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控,忽必烈派皇子宗王統兵出鎮西北、西南,執行軍事鎮戍和軍政監督任務。為加強邊疆與內地的聯系,元朝以大都為中心開辟了通往全國的驛道。為維護邊疆穩定,在西北,忽必烈派皇子那木罕鎮守西域地區,調遣大批蒙古、漢軍進駐別十八里、曲先、翰端、可失合兒等地屯守戍邊。
——摘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簡明中國歷史讀本》
(2)根據材料二,歸納元朝邊疆治理的措施。(4分)
【抗擊侵略篇】
材料三:
(3)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分別寫出圖1和圖2人物對維護國家統一作出的貢獻。(4分)
23.我國對外交流的歷史悠久。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分)
材料一 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繁榮,各國商賈、使節帶來了豐富多樣的手工器物和動植物,隋唐廣泛吸收外來文化。波斯金銀器皿的傳入推動了中國金銀制造業發展;紡織品的交流尤其鮮明地代表了唐文化兼收并蓄的特點:唐朝既輸出精美紡織品,也吸納外國工藝并進行創新,成為世界紡織品中心;陶瓷器積極革新式樣以適應海外需求。天文、醫藥等知識傳入的同時,中國造紙術等科技也傳至大食、日本。中國道教及完成本土化的佛教也向西、向東傳往域外,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匯溝通。
——摘編自陳濤、尹北道《絲綢之路:唐朝這樣走向世界》
(1)絲綢之路開通于哪個朝代?(2分)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文化的主要特點;(4分)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朝對外交流產生的影響。(4分)
材料二 宋代中國不僅歡迎外商來華且鼓勵本國民眾出海貿易,與亞洲海洋各國形成了南海貿易體系。“南海1號”發掘了瓷器、絲綢等近20萬件商品,這些商品海外諸國不能生產或質量遠遜中國。宋代海船普遍應用了水密隔艙、多層舷板及導航技術,增強了安全性。各國皆樂于與中國開展貿易。
——摘自黃純艷《宋代中國為何展現“海洋大國”氣象》
(2)根據材料二,指出宋代“各國皆樂于與中國開展貿易”的原因。(4分)
材料三 鄭和的船隊規模巨大,船只上百,滿載瓷器、絲綢、鐵器等貨物,被稱為“寶船”。船隊在所到之處宣揚明朝國威,邀請各小國前往朝貢,并就地進行交易,用所載貨物換取當地特產……鄭和的船隊已經熟練掌握潮汛、季風、洋流等自然規律,以航海天文學與指南針定位技術相結合,保證了較高的航行精確度,開辟了多條新的航海路線。
——摘編自普通高中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3)依據材料三,概括鄭和遠洋航行的特點并歸納鄭和下西洋的影響。(4分)
材料四 以下是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史實(部分)
時期(時間) 史 實
唐朝 對外交流頻繁,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幾批。與朝鮮半島、東羅馬帝國、大食往來頻繁。鑒真六次東渡,最終抵達日本。玄奘西行。
遼、宋、夏、金、元 海外貿易繁榮,中外文化交往密切。
1405-1433年 鄭和七下西洋
明朝中期 我國東南沿海倭患嚴重。戚繼光等進行抗倭斗爭,基本解除了東南沿海的倭患。
1685年和1686年 康熙皇帝兩次擊敗入侵雅克薩的俄軍
清朝 統治者實行閉關政策
——摘編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4)根據材料四分析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變化。(2分)
24.閱讀材料,完成要求。(8分)
名稱 簡介
大運河 隋朝開鑿,利用了黃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趨勢,貫通了不同水系之間的水陸交通,成為連接富庶經濟地區與國都的紐帶。
三省六部制 確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三省長官共議國政,各有分工,彼此制約,提高了辦事效率。
曲轅犁 唐朝發明,由11個部件構成,設計精妙,輕便靈巧。
行省制度 不僅有利于國家的政治統一,也便利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明長城 蜿蜒萬里,浩然大氣,堪稱一部以建筑寫就的中華民族的史詩。
北京城 最為雄偉壯麗的是紫禁城,體現了中國古代宮殿建筑藝術的精髓。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等
根據上述表格,提取兩個有關聯的歷史事件,提出觀點,并結合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正確、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新疆昌吉州吉木薩爾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測試卷答案
選擇題(每題2分,共計40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B D B B B C B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C D C A D C B A
二、非選擇題(共4大題,共計60分)
21.(1)措施:發展經濟,編訂戶籍,核實戶口,減輕百姓賦役負擔。影響:隋朝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人口數量和墾田面積大幅度增長,成為國力強盛的王朝;出現“開皇之治”。
(2)治國理念: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勵精圖治,虛心納諫,施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減輕百姓的田租和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等。
社會局面: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各族友好關系進一步發展,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
(3)不同:唐朝設置節度使,重外輕內;宋朝加強中央集權,強干弱枝。措施:軍事:把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抽調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行政: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負責監督;財政:將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控制。
22.(1)特點:開明、兼容并蓄;史實:尊奉唐太宗為各族的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會盟碑、封渤海國首領為渤海郡王、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等。(答出一例)
(2)措施:建立行政機構,將邊疆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以大都為中心,開辟了通往全國的驛道;派重要人物率領大軍屯守戍邊。
(3)圖1:戚繼光抗倭,基本解除東南沿海的倭患。圖2: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23.(1)朝代:西漢(答漢朝也可以)。
主要特點:開放包容;兼收并蓄;創新性強;雙向交流;世界領先。(任答2點)
影響:促進中國手工業技術進步;豐富中國文化內涵;傳播先進技術;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任答2點)
(2)原因:政府鼓勵對外貿易;中國商品質量高;宋代造船業發達;航海技術高超,安全性高等。(任答3點)
(3)特點:船隊規模巨大,以和平交往為主,航海技術高超,開辟航海路線多。(任答2點)
影響:鄭和的遠航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
(4)由明清以前和平交往為主到明清時期開始出現反抗外來侵略;由對外開放轉向閉關鎖國。
24.示例一:
觀點:中國古代建筑(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是勞動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結晶。
論述:明朝修建的萬里長城規模大,歷時最久,布局更合理,設施更為完善,防御體系的建設和建筑工程技術等方面都達到了高峰,在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鞏固的歷史進程中發揮了不容忽視的紐帶作用,成為了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明代的北京城有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占地78萬平方米,整個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中軸線對稱展開,形成了完整而和諧的巨大建筑群,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成為世人矚目的世界珍貴文化遺產。
綜上所述,中國保留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古代建筑,這些建筑顯示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技術,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示例二:
觀點:制度的建立與完善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
論述:三省六部制確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明確了中央機構職權及決策程序,三省各有分工,彼此制約,提高了辦事效率,充分發揮了國家機構的效能。元朝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由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把今山東、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屬中書省管轄外,全國共設10個行省,這一地方行政區劃與管理的制度,被稱為“行省制度”,它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為我國省制的開端。
綜上所述,制度的建立與不斷完善推動了社會進步,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
示例三:
觀點:工程技術的革新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論述:隋朝大運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連接五大水系,全長2700多千米,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帶動了沿河城市的繁榮與發展,加強了南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唐朝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發明了生產工具——曲轅犁,曲轅犁設計精妙,輕便靈巧,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
綜上,工程技術的革新是勞動人民智慧和創造力的表現,有力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鹿邑县| 阳曲县| 兴山县| 扶余县| 石阡县| 漳浦县| 南昌县| 江油市| 舞阳县| 乌拉特后旗| 壶关县| 永定县| 余姚市| 图们市| 平远县| 安丘市| 麟游县| 浠水县| 额济纳旗| 绵阳市| 阜平县| 乃东县| 连云港市| 和田市| 会宁县| 安义县| 邮箱| 山西省| 治县。| 于田县| 湟中县| 乌拉特中旗| 加查县| 盐边县| 会同县| 磐石市| 青川县| 界首市| 常德市| 临洮县| 九龙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