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福建省福州市八縣(市,區)協作校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聯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如表所示為戰國時期部分手工業發展的相關記載。這些記載反映了戰國時期( )記載內容 出處齊地“織作冰紈綺繡純麗之物,號為冠帶衣履天下” 《漢書·地理志》秦國有“左采鐵”“右采鐵”等專門管理冶鐵的官職,其青銅劍采用復合金屬工藝,刃部堅韌、鋒利 考古發現與《秦律》記載楚國漆器工藝發達,其彩繪漆器色彩艷麗,紋飾精美,遠銷各地 湖南、湖北等地戰國楚墓出土文物A.各國手工業發展水平趨于一致 B.官營手工業主導地位開始確立C.手工業地域特色與專業化發展 D.民間手工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2.成書于戰國的《禹貢》根據土地肥沃程度將九州分成上中下三等,下等的三個州為梁州、荊州和揚州,包括今天的四川、長江中游和長江下游地區。對此解讀最合理的是,戰國時期( )A.經濟重心與政治中心基本重合 B.人們對九州土質的判斷不準確C.南方地區尚未得到充分的開發 D.九州劃分具有明顯的政治意圖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有一項規定是,鮮卑貴族死后不能歸葬大同,全部葬在洛陽附近。這一措施( )A.旨在推動鮮卑族完成封建化 B.強化了北魏對中原地區的控制C.緩和了南北政權的對立局勢 D.直接削弱了舊貴族的政治特權4.元朝建立40余年后,恢復了科舉考試。在恢復后的科舉考試中,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在會試均有25人的錄取名額;考試場次上,蒙古人、色目人需考2場,漢人、南人則需考3場。據此可知,元朝恢復科舉制( )A.實現了各民族間的平等參政 B.致力于縮小不同民族文化差距C.以平衡利益維護統治為目的 D.推動了科舉制度的公平化發展5.明朝建立初年,明太祖對皇子皇孫指出:大明的四周有十五個國家屬于“不征之國”,如果他們進貢并接受中國的宗主國地位,當善待之。在此,明太祖意在( )A.強化“海禁”政策 B.彰顯大明國威 C.應對北方游牧勢力 D.維護宗藩關系6.1860年,清政府頒布《招工章程十二條》。下表所示為該章程部分內容。據此可知,該章程( )以上各款公同酌定之外!又經言明,除華民不待承招,自行出洋,中國官憲毫不攔阻外,若有意圖招工,不遵章程,另行設法,招致華民承約出洋作工,此為例所嚴禁,查出另行重辦。更有華民不肯離國,有人膽敢私行騙往,勉強脅從,即照刑部奏定新章,立予正法。A.有效遏制了列強非法華工貿易 B.是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的產物C.表明中國主動融入世界市場 D.旨在強化對海外華工的保護7.下表所示為民國時期齊魯大學等大學的招生考試作文題。由此可見,當時中國的大學教育( )作文題目 學校及時間語謂“多難興邦”,試申其說 齊魯大學,1933年讀書志不在溫飽論 輔仁大學,1941年士大夫無恥即為國恥說 國立中山大學,1942年A.注重培育學生的家國擔當 B.未脫離官學教育框架C.作文命題不關注社會現實 D.旨在服務于抗戰宣傳8.下表所示為近代著名雜志《東方雜志》民國初年的大事摘編(部分)。這反映了( )年份 大事1916 杜亞泉發表《靜的文明與動的文明》,主張調和東西文化1917 惲代英發表文章《結婚問題之研究》,力主男女婚姻自主1921 潘公展發表文章《近代社會主義及其批評》:“社會主義在今日的中國,仿佛有‘雄雞一鳴天下曉’的情景”A.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B.中國革命的道路日漸清晰C.社會思潮的演進 D.新文化運動陣營發生分裂9.1941年6月22日,《解放日報》發表社論《實行正確的民族政策》,提出抗戰建國是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各民族的神圣事業、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對少數民族實行最低限度的民主改革與民生改善等主張。這些主張( )A.說明中國共產黨開始意識到民族問題的重要性B.為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供了政策和依據C.推動了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政治改革的全面開展D.意在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10.自2018年起,國家醫保局連續五年開展醫保藥品目錄調整,通過價格談判將部分新型抗癌藥納入醫保,平均降價幅度超過50%。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藥物為例,談判后患者年自付費用由45萬降至17.5萬。這體現出我國( )A.公費醫療系統效率較高 B.醫療機構的服務職能擴大C.醫保體系維護民生福祉 D.醫療服務的市場化程度高11.公元前626年左右,新巴比倫王國頒行了《新巴比倫法典》,內容涉及婚嫁過程中的財產贈予及其糾紛的處理,如該法典規定:自由民的妻子……死(或遺留)后,她應將她的嫁妝給她丈夫或她想給的任何人。這可用于說明新巴比倫王國( )A.民事關系得到精細規范 B.女性政治地位較高C.世俗王權支配遺產繼承 D.法律體系較為完備12.日本奈良時代(710—784年)詩歌集《萬葉集》中收錄的《貧窮問答歌》,以對話體描繪了日本當時的貧富差距,如“衣薄風寒夜,饑腸響若雷”與“錦衾溫獸炭,宴飲醉方歸”形成鮮明對比;《東歌》則多反映地方農耕生活,如“春日農田忙,男女插秧急”。這些詩歌( )A.歌頌勞動人民與田園生活 B.凸顯貴族與平民的階級對立C.展現社會矛盾與生產場景 D.體現農業生產的決定性作用13.哥倫布和后來往來于大西洋兩端的航海者都遵循一個基本的航行規律:先從歐洲出發,沿海岸線航行至盛行東北信風的非洲海岸線,然后再借助東北信風抵達美洲,最終從美洲東北方順著西風回到歐洲。該航線( )A.使新航路開辟突破了洋流限制 B.促進了大西洋“三角貿易”C.證實了地圓學說的科學合理性 D.推動全球殖民體系的確立14.一戰期間,德國的宣傳將俄國人描繪成半亞洲的野蠻人,法國的宣傳將德國士兵描繪成愚蠢、不文明的野獸。德法此舉( )A.體現了一戰的非正義性 B.試圖爭取國際社會支持C.意在動員民眾參加戰爭 D.揭示出現代戰爭的殘酷15.城市首位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區域內的最大城市(首位城市)與第二位城市的人口之比。根據如表中1970年世界若干國家的城市首位度數據,以下推論合理的是( )國別 首位城市 首位度秘魯 利馬 13.1阿根廷 布宜諾斯艾利斯 11.5伊朗 德黑蘭 6.5美國 紐約 1.7意大利 羅馬 1.6A.城市首位度越高說明該國的城市化水平越高B.城市首位度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呈負相關C.拉美國家城市化主要受殖民主義的歷史影響D.城市首位度可反映區域內各城市的均衡狀況16.1992年,Dealing2000-2交易系統的誕生使外匯市場從聲訊交易向電子化轉型。它模糊了銀行間市場與客戶市場的界限,使對沖基金、零售投資者等非銀行主體能夠通過電子平臺直接參與交易,市場參與者數量激增。這反映出( )A.科技重構了國際金融市場 B.經濟全球化推動金融行業創新C.政策調整促進了市場參與 D.銀行在金融市場的地位被削弱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宋朝的海外貿易概況(部分)序號 史籍 史料 內容① 《宋史·食貨志》 "凡大食、古邏、阇婆、占城、勃泥……諸蕃并通貿易""商人出海外蕃國販易者,令并詣兩浙司市舶司請給官券……"② 《諸蕃志》 "肉豆蔻、安息香、蘆薈……本國(大食)所產,多運載與三佛齊貿易商賈轉販以至中國"③ 《萍洲可談》 "璘瑁蘇木凡粗色抽三分,抽外官市各有差……""商人言船大人眾則敢往……貨多陶器,大小相套"④ 《嶺外代答》 "廣州……發船乘北風行,約四十日到地名藍里,博買蘇木、白錫、長白藤。……再乘東北風六十日順風方到(麻離拔國)"利用上表的史料進行互證,說明宋朝時期海外貿易的特點。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英國政府由議會多數黨領袖出任首相,首相提名各部大臣。如果首相所在的黨在議會選舉中失敗,首相必須下野,由在選舉中贏得多數的黨重新組閣。美國則以總統為政府首腦。總統由選民選舉產生,任期四年,并提名閣僚,總統能否連任不會直接受到國會選舉勝敗的影響。——整理自何平立《西方政治制度史》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比較近代美國和英國政治體制的不同點并說明原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國國家圖書館的發展歷程時間 內容清代乾隆年間 朝廷設四庫全書館,編纂《四庫全書》并建文淵閣等七閣藏書,形成“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官府藏書傳統1909年 清政府批準籌建京師圖書館,調撥《四庫全書》等古籍入館,之后規定圖書館應“保存國粹,造就通才,以備碩學專家研究學藝、學生士人檢閱考證之用”1950年 京師圖書館更名為“北京圖書館”,接收了大量私家藏書與海外回流文獻1987年 北京圖書館新館建成時藏書達1400萬冊,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圖書館2014年 國家圖書館二期工程竣工,數字資源總量超過1000TB,“中華古籍資源庫”在線發布古籍數字資源3.3萬部,推動了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的傳播——摘編自李致忠《中國國家圖書館館史資料長編》、韓永進《中國圖書館事業發展報告·數字圖書館卷》等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相關知識,圍繞“國家圖書館的發展”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三、綜合題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據統計,自1825年至1835年底,英國議會通過了54項各式各樣的鐵路條例。1836—1837年,英國議會通過了39項新路線的鐵路條例。截至1838年9月,英國共修筑了500英里公共機車鐵路。當時,修筑鐵路僅靠資本家單個資本是無能為力的,必須采用組建股份公司的辦法。“報紙支持這種狂熱;政府許可這種狂熱;人民不惜為它而解囊。鐵路一時蔚然成風,如火如荼”。——摘編自許毅《公有制·產權·現代企業制度》材料二 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國家在西北地區相繼建成了天水至蘭州的天蘭鐵路(1954年建成)、蘭州至西寧的蘭青鐵路(1961年建成)等幾條干線,結束了青海、新疆、寧夏沒有鐵路的歷史。在西南的云、貴、川三省,陸續興建了成都至重慶的成渝鐵路(1953年建成)、寶雞至成都的寶成鐵路(1957年建成)等多條干線,初步形成了西南地區的路網骨架。這些鐵路的建成,改變了西南、西北地區交通閉塞的狀況,加強了內地與沿海的聯系。——摘編自《預測》雜志資料室編《中國經濟基本資料》(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推動1825—1838年英國鐵路建設的因素及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鐵路建設的歷史背景及特點。(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鐵路建設發展的歷史啟示。參考答案1.C2.C3.B4.C5.D6.B7.A8.C9.B10.C11.A12.C13.B14.C15.D16.A17.說明:史料①③互證,說明宋朝時期海外貿易受到官方重視(宋朝政府設置專門機構管理海外貿易);史料①④互證,說明宋朝時期海外貿易范圍廣闊;史料②③或②④互證,說明宋朝時期海外貿易商品種類豐富;四則史料共同說明宋朝時期海外貿易繁榮。18.不同點:英國政府首腦(首相)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美國政府首腦(總統)由選民間接選舉產生,對選民負責;英國權力中心在議會,美國將國家權力一分為三、相互制衡;英國實行君主立憲制,美國實行共和制。(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原因:英國有封建君主傳統,通過妥協確立君主立憲制;美國深受歐洲啟蒙思想影響;美國沒有經歷封建社會,是在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后直接建立了資本主義國家。(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示例論題:中國國家圖書館的發展體現出中國文化傳承與時代需求的互動。闡釋:清代四庫全書館的設立,體現傳統官府藏書“辨章學術”的文化功能,其編纂《四庫全書》的行為,本質是封建王朝對文化的系統性整理與集權控制。1909年京師圖書館的創立具有劃時代意義:不僅“保存國粹”的宗旨延續傳統藏書理念,而且“造就通才”的定位已融入近代教育思想;調撥古籍、開放閱覽的舉措,使藏書從皇室貴族的特權象征轉向社會公眾的共享資源,這一轉變與科舉制廢除后知識傳播模式的革新形成歷史呼應。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圖書館廣泛接收私家藏書、推進古籍數字化工程,既繼承了圖書館“保存文獻”的歷史使命,又借助數字技術突破傳統藏書的時空局限。總之,國家圖書館緊扣不同時代文化傳承與社會需求。從古籍收藏到數字資源建設,國家圖書館既是中國文化傳承脈絡的見證,也是時代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的縮影,持續為文化傳承、學術研究與社會進步提供支撐。(“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分唯一標準)20.(1)因素:工業革命的推動;蒸汽機車的發明和改進;股份制的發展;政府和民眾的支持。影響:推動了工業革命深入發展;加快了城市化進程;加強了區域間的經濟聯系,加速了商品流通,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促使股份公司壯大,推動了現代企業制度形成;易引發投機行為,導致經濟波動。(答出三點即可)(2)歷史背景:新中國成立初期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后,鐵路布局極不均衡;國民經濟恢復后,亟須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工業化;世界上冷戰局勢凸顯,中國先后面臨美國、蘇聯的軍事威脅。(答出兩點即可)特點:主要布局在工業基地和戰略后方;由國家力量主導實施;成效顯著;集中力量修建干線,形成區域鐵路路網骨架。(答出三點即可)(3)啟示:鐵路是工業化與現代化的重要基礎設施,鐵路建設對國家治理具有戰略性作用;根據國情選擇鐵路建設模式;鐵路建設需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促進各區域均衡發展。(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