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內蒙古集寧一中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陶寺遺址發現于山西襄汾陶寺村南,距今約4300—4000年。該遺址發現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為大、中、小型。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內撒朱砂,隨葬品精美豐富,小墓隨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無所有。由此可知,這一時期( )A.階級分化日益明顯 B.早期國家已經產生C.開始出現水稻種植 D.屬于母系氏族社會2.考古發掘顯示,夏都二里頭被外來者占領后,增加了一些外來樣式的陶器,有的屬于河北和河南兩省交界處的下七垣文化,有的屬于山東地區的岳石文化。之后,商人新建了兩座城邑——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但其陶器風格多樣程度甚至超過被占領后的二里頭古城。這些現象( )A.反映了國家大一統局面 B.體現了戰后的文化割裂C.印證了早期文明的特征 D.顯示了早期商業的盛況3.西周時期,周王室在分封諸侯時,要舉行分封典禮。典禮一般包括頒賜象征物品、頒布分封“命書”、確認諸侯氏稱、限定祭祀范圍等內容。周王室向諸侯頒賜物品,既表示了賜予諸侯統治權力,又顯示了諸侯出自宗周、從屬宗周之意。由此可知,西周的分封典禮( )A.促進了各地文化交流 B.擴大了國家疆域范圍C.強化了周王室的權威 D.穩定了中央集權統治4.春秋以前人們主要是以貝為貨幣的物物交換。到春秋時,金屬貨幣開始在流通中嶄露頭角,到了戰國,出現了以銅、金幣為主的全國性金屬貨幣流通,如燕、齊的刀幣,韓、趙的布幣,楚國的銅貝等。春秋以來貨幣的變化反映了( )A.商品經濟的發展 B.區域經濟交流密切C.商人地位的提高 D.貨幣形制有待統一5.先秦時期,秦國被封于西北,長期與戎狄雜處;楚國地處江漢,周昭王曾三次率諸侯伐楚。但秦人和楚人都稱自己是顓頊(傳說為黃帝之孫)的后代,并積極參加中原諸侯的會盟,楚武王甚至宣稱楚國的先祖曾率領軍隊輔佐過文王。這一現象( )A.體現了中華文明同源同向性的特征B.利于推動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C.表明傳統華夷觀念已退出歷史舞臺D.反映出諸侯爭霸加速民族間相互交融6.春秋列國主要在國都設防,在邊區要塞關隘設防的很少。戰國時各國防御嚴密,城堡林立皆駐軍設官鎮守,并有亭障烽火等報警系統;各國甚至還在邊境上修筑大規模、相互連接的防御工事,被稱為長城。這一變化反映了戰國時期( )A.兼并戰爭日趨激烈 B.社會矛盾不斷激化C.中央集權受到挑戰 D.周王室進一步衰微7.法家認為人人都有“好利惡害”的“自為心”。歷來強調“立公去私”“令尊于君”的法治觀,強調賞善罰惡,主張用法來懲奸除惡,如韓非子就曾主張“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等。法家的這些主張( )A.構建了完整的法治理論 B.否定了人性的正常需求C.順應了政治變革的趨勢 D.推動了爭霸時代的到來8.下表是云夢秦簡中《效律》關于衡制和量制的部分規定。這些規定( )單位 誤差 懲罰石(120 斤,1920 兩) 16兩以上 罰一甲斤(16兩) 3銖(1/8兩)以上 罰一盾斗(10升) 1/2升以上 罰一甲升 1/20升以上 罰一盾A.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B.鞏固了秦朝大一統局面C.利于維護市場交易公平 D.彰顯了秦朝法律的完善9.秦始皇統一后,便遷徙天下豪富十二萬戶到咸陽,其中一部分人分散到巴蜀等地,又將全國犯逃亡罪的人及贅婿、小商賈征發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并留下五十萬人守五嶺,與土著雜居。秦始皇的這些舉措( )A.折射出國家組織能力的強大 B.意在緩和與邊疆民族間的矛盾C.使統一多民族政權長治久安 D.加強了區域間的經濟文化聯系10.下表反映了秦統一后所立石刻中部分文字出現的次數。由此可推知,秦朝( )仁/孝 良/文 德 禮 義 誅/滅 成/武 禁/刑 法/度/式/矩 功/利2 4 9 1 9 10 9 3 15 10A.皇權專制統治具有一定隨意性 B.重視當時社會秩序的構建C.政治體制的建設仍需不斷完善 D.奉行“外法內儒”統治政策11.漢文帝即位之初,首先在淮南國推行“易侯邑”政策,不久又發布“令列侯之國”詔,使淮南王舅父趙兼遠離淮南而就國周陽,繼而又使齊哀王舅父駟均和齊悼惠王十子都離開齊國,分別居于濟北、濟南二郡。這些舉措A.貫徹了“推恩令”政策 B.削弱了諸侯國的力量C.緩和了中央與地方矛盾 D.穩定了漢初邊境形勢12.從西晉永嘉之亂、十六國到南朝時期,長江中下游社會經濟在原有基礎上迅速發展;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刺激了南方區域經濟的發展;宋金對峙時期,北方人民大量南遷,他們與南方人民共同促進南方的開發。由此可知,影響南方開發的因素是A.北方地區戰亂頻繁 B.南方自然條件優越C.南方統治者的重視 D.各族人民共同努力13.魏晉之前,山東地區儒學的發達冠于全國,其他地區無出其右者;但從十六國至北朝結束的幾百年間,山東地區的儒學再也未能恢復到以前的盛況。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A.門閥政治的發展 B.人口遷徙的影響C.儒釋道三教并行 D.江南地區的開發14.唐朝根據山川形勢把全國劃為10道,后增至15道,其分布變化如圖1和圖2,這反映了唐朝( )A.地方行政區劃反復調整 B.藩鎮割據局面開始形成C.中央強化對地方的監察 D.江南地區成為經濟重心15.唐朝后期,政府經常征調藩鎮軍隊平叛戰亂。事實上,在安史之亂后到黃巢之亂前,絕大部分藩鎮并不割據,即使割據藩鎮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這反映出,唐朝后期的藩鎮( )A.客觀上延續了唐朝統治 B.遏制了大規模農民起義C.保證了國家的政令統一 D.重建和鞏固了西北邊防16.易中天評價中國隋唐時期某一制度“實現了官僚政治與皇權政治的平衡君臣共治的理想得以提出和實踐”。這一制度A.分權制衡保障了民主 B.分散相權又制約皇權C.不利于行政效率提高 D.設立中朝阻礙君主集權17.“其租庸雜徭悉省……夏稅無過六月,秋稅無過十一月。逾歲之后,有戶增而稅減輕,及人散而失均者,……以尚書度支總統焉”,這段材料可以用來研究( )A.魏晉租庸調制的形成 B.唐朝安史之亂的原因C.唐朝賦稅制度的改革 D.清朝土地兼并的加劇18.卜憲群在《中國通史·秦漢魏晉南北朝》中談到: “道教所關心的,是社稷榮衰、戰爭勝負、命運窮達、人生貧富、壽命長短、前途吉兇、祛病消災等社會現實問題。佛教與人們欲求脫離苦海的愿望產生共鳴,僧人們還吸取道家的道術,關心人們的現世利益……”根據材料,下列不能體現的是( )A.魏晉時期佛教漸趨本土化 B.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交融共存C.儒學未能關注到社會現實 D.宗教能一定程度緩解人們的精神痛苦19.著名學者戴建業說,……唐朝,它最典型的特點就是混合型的意識形態,比如出現了“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佛”王維,……在中華文明史上畫上了濃重的一筆。唐朝的混合型意識形態指的是A.文藝形式多元化 B.對外交流的繁榮C.社會政治的寬松 D.三教合一的趨勢20.如圖為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連珠紋邊飾。關友惠先生在《敦煌隋代圖案初探》中指出:“它(環形連珠紋)原是流行于波斯的一種紋樣。……外來輸入的工藝品與紡織品中的紋樣也被我們所吸收。”這一紋飾在中國的流行說明( )A.中國的本土文化深受外來宗教的影響 B.波斯紡織技術高于中國C.絲綢之路開啟東西方技術交流之先河 D.隋朝文化的多元化發展21.高僧鑒真(688—763年)是日本佛教律宗的開山祖師和日本豆制品業、制糖業的祖師。他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到達日本,帶去了大量書籍、食物原料、器具,還有懂醫學、藝術的隨行弟子及各種工匠,對日本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有“文化之父”的美譽。鑒真東渡()A.推動日本社會轉型 B.開辟了中日新商道C.傳播了中華文化 D.擴大了唐朝的疆域22.馬球起源于波斯,是一項對抗性很強的運動。唐代不少皇帝迷戀馬球,玄宗能在空中擊球百次不落,僖宗自稱可以中馬球狀元。不光皇帝喜歡,軍人、文人甚至女性也揮杖上場。據此可知,唐代( )A.皇帝的喜好決定文化興衰 B.女性的社會地位顯著提高C.具有剛健豪爽的精神風貌 D.外來文化成為文化的主流二、材料題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考古學上的龍山文化是中原地區早期國家和文明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在陶寺遺址(屬龍山文化)中發掘的宮殿區、倉儲區、祭祀區、手工業作坊區等都被權力階層所獨有。在陶寺遺址的墓葬中,既有規模宏大、地位凸顯的宮殿夯土建筑,又有簡陋普通的半地穴式或窯洞式小房子。陶寺遺址早期和中期的墓葬都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級結構.且存在著多個層次等級。此外,陶寺遺址中還發現了許多亂葬篡,死者或被棄于灰坑,或被作為人牲用來祭祀或被夯筑于城墻中,有的甚至是多人從葬。圍繞陶寺遺址分布的14處遺址中,陶寺聚落在該聚落群中有著唯我獨尊的地位,是絕對的中心聚落。——摘編自高江濤《試論中國早期國家形成的模式與動力》材料二 原始社會晚期的考古發掘中,甘肅大地灣群落以一個長方形主室為中心,兩側備有一側室,左右對稱,整個建筑坐北朝南,無論是面積、質量還是結構都首屈一指。在這一時期的姜寨等遺址中,除作為群落中心的準都邑有墻垣或其他防御性設施外,其他聚落已沒有了這些設施,在這些聚落中,還發現了相對獨立的軍事將領和巫覡人員。此外。在良渚文化區的大型墓中,有精致的玉鋮等高級殉葬品,中型墓中玉域的制作工藝與形制與之相比略遜一籌。在此時的大汶口墓地中,石鉞、玉鋮與作為貫通天地神人法器的骨牙雕筒同時出土,說明這一神權與政權結合的傳統至夏、商、周三代依然如故。——摘編自馬新《群落與中國早期國家的形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龍山文化考古遺存中蘊含的早期國家和文明的因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以原始社會晚期的考古發掘為依據,概述這-時期早期國家和文明的特征。(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早期國家和文明出現的根本原因。2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先秦諸子,關于政治社會方面的意見,是各有所本的,而其所本亦分新舊。儒家,是綜合自上古至西周的政治經驗所發生的思想。法家,是基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形勢所發生的思想先秦諸子所想解決的,都是人事問題,而人事問題,則以改良社會的組織為其基本。粗讀諸子之書,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問題——摘編自呂思勉《中國通史》材料二 漢武帝時代貶斥黃老刑名等百家之言,起用文學儒者至數百人,實現了治國方略的歷史性轉變。漢武帝大舉賢良文學之士,著名儒學大師董仲舒以賢良身份,就漢武帝捉出的命題發表對策,討論成就治世的策略。齊地儒生公孫弘以精通《春秋》之學升遷為天子信用的重臣,相繼任博士、太常、御史大夫、丞相并受封平津侯,于是“天下之士靡然向風矣”。——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和法家為解決“人事問題”提出的主張。(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與春秋時期相比,西漢時期儒學地位的變化及其影響。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從“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到“封略之內,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誰非君臣”,再到秦始皇的“使黔首自實田”而“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將土地從政權體制(無論是王權還是地方政權)中剝離出去的政治變革成為根本的社會變革。這一變革促使傳統社會國家政權的配置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共主集權政治轉變為專制集權政治,從王權政治轉變為帝權政治,從貴族政治轉變為官僚政治。君主依靠官僚體系集中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司法等權力——“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摘編自趙煒《土地私有合法化進程中的中央集權政體的確立》評析材料中的觀點(任意一點或整體),得出結論。(要求:結論不能重復材料中觀點,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參考答案1.A2.C3.C4.A5.B6.A7.C8.C9.A10.B11.B12.A13.B14.C15.A16.B17.C18.C19.D20.D21.C22.C23.(1)因素:權力階層的出現;等級結構的形成;階級矛盾的激化;中心聚落的出現。(2)特征:出現最高權力所有者;出現宏偉建筑和防御工事;群落實現初步統一;相對獨立的職官設置;神權與政權的結合;出現集權趨勢。(3)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水平的發展。24.(1)主張:儒家提出仁、禮;為政以德;仁政;隆禮重法等思想。法家提出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或依法治國);變法革新;實現中央集權;實行君主專制。(2)變化:由不受統治者重視到確立獨尊地位;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影響: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加強了思想專制;鼓勵士人學習儒家經典,有利于提升文化水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它學術流派的發展。(任答兩點即可)25.觀點:郡縣之變是政治制度的根本性變革。評析: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的使用,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原有的奴隸制背景下的井田制不斷遭到破壞,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分封制受到很大沖擊,禮崩樂壞,相應的賦稅制度也逐漸被廢棄;在此基礎上,適應新型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的郡縣制逐漸確立;中央對地方的統治逐漸強化,中央集權體制出現并日益完善。總之,從井田制到地主土地私有制、分封制到郡縣制的過程中,天下共主局面逐漸演變為專制集權政治;從貴族政治轉變為官僚政治,郡縣之變是政治制度發展史上的根本性變革。(任答一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