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福建省廈門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質量檢測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大地灣仰韶晚期遺存出土了一組陶質器具,下表為其容積測量統計表(單位:立方厘米)。據此可知,當時( )器具 槽形盤 鏟形抄 箕形抄 深腹罐容積 約264.3 約2650.7 約5288.4 約26082.1A.制陶工藝領先 B.出現了階級分化 C.農業技術突破 D.形成了計量規范2.下圖所示的文字演變現象在戰國時期十分普遍,促成這一變化的重要因素是( )A.封建經濟的發展 B.諸子百家進行學術爭鳴C.政治秩序的變動 D.漢字尚未形成完整體系3.《史記》載,西漢初因竇太后之故,“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后漢書》載,東漢馬皇后“能誦《易》,好讀《春秋》”。這反映了兩漢時期( )A.外戚專權日益嚴重 B.女性社會地位提升 C.治國思想發生變化 D.官學教育發展迅速4.有史家認為,北魏均田制的精神不在于土地的平均分配,而在于勞動力的充分利用,以增加政府的賦稅收入。北魏均田的規定,能夠支持該論點的是( )A.制天下男女,計口受田 B.丁牛一頭受田三十畝,限四牛C.寡婦守志者雖免課亦授婦田 D.諸宰民之官,各隨地給公田5.下表為唐高宗行幸洛陽情況統計表.對此合理的解釋是,當時( )起程時間 留住洛陽的時長顯慶二年(657) 1年顯慶四年(659) 2年半麟德二年(665) 10個月咸亨二年(671) 1年11個月上元元年(674) 1年4個月儀鳳四年(679) 1年9個月永淳元年(682) 1年9個月(死于洛陽)A.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B.關中人口壓力增大 C.政治局勢動蕩不安 D.水陸交通網絡形成6.宋徽宗年間,交趾(今越南一帶),貢使至京,求購書籍,徽宗“詔嘉其慕義,除禁書、卜筮、陰陽、歷算、術數、兵書、敕令、時務、邊機、地理外,余書許買”。由此可知,當時( )A.實行開放包容政策 B.海外貿易日益繁盛 C.程朱理學影響廣泛 D.朝廷重視邊疆安全7.下圖所示為明朝實施一條鞭法前后賦役征發流程的變化。這反映出( )A.國家對基層的控制加強 B.底層民眾賦役負擔加重C.基層組織的獨立性增強 D.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8.清太宗患滿人不識漢字,命達海翻譯“《四書》及《三國志》各一部,頒賜耆舊,以為臨政規范”,其后又設翻刻房,“凡《資治通鑒》《理性精義》《古文淵鑒》諸書,皆翻清(滿文)以行”。這一舉措( )A.促進了儒家文化的傳播 B.確立了理學的正統地位C.奠定了清朝的政制基礎 D.推動了市民文學的發展9.下圖為19世紀90年代初清政府年均歲出構成圖。由此可知,當時( )A.致力于開展自強運動 B.中央政府權威下降 C.強化了封建專制統治 D.著力發展民用工業10.據表可知,當時( )雜志 文章 作者 發表時間《新青年》 《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 陳獨秀 1915《東方雜志》 《靜的文明與動的文明》 杜亞泉 1916《戰后東西文明之調和》 1917《迷亂之現代人心》 1918《新青年》 《東西文明根本之差異點》 李大釗 1918《質問〈東方雜志〉記者》 陳獨秀 1918《東方雜志》 《答<新青年>雜志記者之質問》 杜亞泉 1918A.民主科學思想廣泛傳播 B.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存在分歧C.尊孔復古思想開始出現 D.科學社會主義的影響力擴大11.據學者統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內報刊種類為:1945年8-12月107種;1946年212種;1947年205種;1948年235種;1949年1-9月283種。這一趨勢體現了( )A.和平建國呼聲的高漲 B.戰后文化事業的發展C.第二條戰線發展壯大 D.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12.據統計,1950年8-10月,上海私營工業月均申請開業戶數較4月份增加了28倍,私營商業月均申請開業戶數增加了16倍,同期工商戶月均申請歇業者,僅為4月份的12%。這一狀況的出現得益于( )A.國內政治局勢穩定 B.上海地理位置的特殊性C.經濟整頓措施得力 D.計劃經濟體制的優越性13.1956年11月,中國政府聲明:“社會主義國家都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同時又是以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團結在一起的。因此,社會主義國家的相互關系就更應該建立在五項原則的基礎上。”這表明,當時中國( )A.實行“一邊倒”外交政策 B.堅持獨立自主外交方針C.將外交重心轉向周邊國家 D.與蘇聯的外交關系破裂14.1959年,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勞模僅占6.2%;1989年,這一比例上升至30.3%;2000年,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勞模數量占比達到50.3%,其中碩士學位持有者115名,博士學位持有者39名。勞模學歷結構的變化反映了我國( )A.現代化建設的水平與成就 B.高等教育質量迅速提升C.勞作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 D.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15.1993年,全國糧食總產量中南方地區占比為46.1%,比1978年下降了10%,而黃淮、東北地區占比為46.3%;1983-1995年,北方糧食增產量占全國的70%。這說明( )A.區域經濟發展日益均衡 B.國民經濟結構趨于合理C.北方農村改革推進較快 D.糧食生產格局發生轉變16.2015年,中國積極參與建立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新開發銀行由五國平等出資,完全共享投票權,并減少政治性干預,不論各國經濟發展狀況,各國平等地在多邊機制下對話。這表明中國( )A.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B.推動地區問題的政治解決C.促進了全球治理體系完善 D.推進區域經濟集團化發展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為考證秦初是否設置“蒼梧郡”“洞庭郡”,某學習小組整理了相關材料(如表)類型 史料 來源 說明傳世文獻 (1)(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 西漢司馬遷《史記》 《史記》沒有列出三十六郡的名稱;全書不見蒼梧、洞庭郡名(2)“三十六郡者,三川……黔中、長沙凡三十五,與內史為三十六郡” 南期裴駟《史記集解》 列舉了《史記》所載三十六郡的具體名稱,其中并無“蒼梧郡”與“洞庭郡”出土文獻 (3)(秦始皇)“三十四年……及蒼梧為郡九歲”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里耶秦筒》 2002年湖南里耶出土大量秦簡,多為秦代官署檔案,其中頻繁出現“蒼梧郡”“洞庭郡”,但不見黔中郡、長沙郡名(4)(秦始皇)“廿七年二月丙子朔庚寅,洞庭守禮(郡守)謂縣嗇夫……”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估算秦置“蒼梧郡”和“洞庭郡”的時間,并對上述材料中的矛盾之處提出合理解釋。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延安寶塔是陜西延安的標志性建筑和重要景觀。該塔又名“嶺山寺塔”,修建之后常用于民間的祈福祭拜。1937年以后,延安寶塔逐漸成為各界知識分子創作的重要意象。陳毅所寫的《延安寶塔歌》這樣描述:“高聳入云端,塔尖指方向。紅日照白雪,萬眾齊仰望。”延安寶塔的形象通過報紙、廣播等媒介傳播到國內外,成為一個時代圖像的構圖中心。王大化木刻版畫《延安寶塔山》(1940年)根據材料指出延安寶塔符號意義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原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元朝轄地遼闊、民族眾多,蹴鞠、捶丸、打秋千等活動在各地流行。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及周邊地區尤為盛行摔跤、騎射、玩石阿等蒙古人喜愛的傳統項目。元代設“勇校署”,網羅各地力士研習摔跤,糅合宋代相撲和蒙古摔跤技法。朝廷禁止漢人持弓箭、習角抵、競渡(龍舟),而投壺、弈棋等尚武性較弱的活動在漢地進一步發展。圍棋作為漢族傳統棋種在宮廷中風行,圍棋理論也獲得很大發展。——摘編自那木吉拉《中國元代習俗史》等材料二 我國古時,列射、御于六藝,戰國時角觚、蹴鞠之風盛,習于戰斗,亦猶希臘羅馬時也。自秦漢以降,專制愈烈,重文輕武,深入人心,國民習為文弱,至今以病夫名于世界。則較歐洲中世之衰,殆有甚焉。今日學堂日興,奈何肩教育之任者,猶沿社會之舊習,而視體育為無足輕重之事,其亦不思之甚矣。——《論學堂輕視體育之非》(1909年《教育雜志》第六期)材料三 20世紀50年代主導性的體育口號有“鍛煉身體,保衛祖國”“鍛煉身體,建設祖國”“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20世紀80年代是“沖出亞洲,走向世界”“團結起來,振興中華”;21世紀初為“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摘編自楊曉軾《新中國六十年體育口號變遷的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元代體育活動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作者的主張并說明其歷史背景。(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體育活動在中國古代、近代、現代史上發揮的主要社會功能。20.某學習小組策劃了“歷史教材中的經典文獻”專題展覽,他們選取習近平總書記對《論持久戰》的評介制作了以下展板。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請為本次展覽另選一部中國歷史上的經典文獻,仿照以上樣式撰寫一篇推介方案。(要求:史實準確,結構完整,表述成文。)參考答案1.D2.C3.C4.B5.B6.D7.A8.A9.A10.B11.B12.C13.B14.A15.D16.C17.時間:蒼梧郡:不晚于公元前222年;洞庭郡:不晚于公元前220年。合理解釋:秦初疆域不斷擴大,可能因增設郡縣、頻繁變動政區名稱及范圍,導致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記載不一致。里耶秦簡為出土文獻,且為秦代官署檔案,可信度高。裴骃距秦年代久遠,其記載可能混淆了蒼梧、洞庭與黔中、長沙的郡名。里耶秦簡雖為秦代官署檔案,但埋藏兩千年,竹簡散亂、文字脫落,文意理解困難,且為孤證,傳世文獻仍具有可信度。18.變化:從宗教性到政治性、革命性;由區域性影響擴展到全國性影響。原因:延安寶塔是延安的標志性建筑;延安是革命圣地,是抗戰時期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敵后戰場的指揮中樞;陜甘寧邊區的政權建設是當時中國民主政治的典范;各界知識分子文藝創作的塑造;民眾革命意識的增強。19.(1)特點:類型豐富多樣;具有地域性和民族特色;具有階層性;兼具娛樂性;政府重視并加以管控;在傳承交融中蓬勃發展。(2)主張:批判專制統治;發展體育運動,重視體育教育;改良國民習氣(社會風氣)。歷史背景:列強侵略,民族危機加深;西學東漸;中國社會的近代化。(3)古代:社會教化、身份認同、民族交融。近代:救亡圖存、公民塑造。現代:樹立民族自信、增強國家認同、提升國際影響力。20.示例《海國圖志》推介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使一些仁人志士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驚醒,受林則徐委托,魏源在《四洲志》基礎上增補大量資料,編成《海國圖志》一書。此書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紹各國歷史、地理、社會現狀以及軍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被譽為了解外國知識的“百科全書”,促進中國人從傳統“天下觀”向近代“世界觀”轉變。魏源在書中明確而系統地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近代中國第一個軍事現代化方案,開啟了近代中國學習西方以求自強的新潮流,推動了洋務運動的興起。魏源是近代中國第一批開眼看世界的人,《海國圖志》是其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侮之道的經世之作,其中蘊含的務實精神與開放胸襟,也將對身處時代大變局的我們提供寶貴啟示和現實鏡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