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描繪了蘇俄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起、經十月革命、國內戰爭到經濟恢復時期廣闊的社會畫面。小說塑造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是一個自覺的、無私的革命戰士,把黨和祖國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充滿青春活力,不畏困難,勇敢堅強,意志堅定。這本書創作于怎樣的社會環境中?《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七單元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Contents目錄【課程標準】了解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的原因、過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歷史意義。一、列寧主義的形成二、十月革命的勝利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壹列寧主義的形成原名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思想家。蘇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蘇聯的主要締造者、布爾什維克黨的創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即蘇聯總理)、工農國防委員會主席。列 寧(1870——1924)一、列寧主義的形成(1895年12月的列寧)1、背景 根據教材內容與下列材料,概述列寧主義形成的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進入了帝國主義階段。……俄國是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農民占全國人口的4/5,無產階級占少數,工業產值占國民經濟總值的42.1%。——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1、經濟: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在俄國統治者眼里,農民階級是畜生,必須施以恫嚇、束縛和監視……1861年獲得解放之后,高額的地租和頻繁的饑荒,許多農民的生活條件比以前惡化了。俄國無產階級受剝削、壓迫特別嚴重,工作時間一般長達10小時,但工資低微。----《人類文明圖鑒·戰亂中的世界》2、政治:沙皇專制統治持續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19世紀末俄國工業化的進展造就了俄國歷史上第一代產業工人。他們然只占勞動力總數的10%,卻蘊藏著強大的革命能量。——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三編)》3、階級:工業的發展造就了俄國第一代產業工人產生。4、組織: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展開了有組織的工人運動。(社會民主工黨即蘇聯共產黨的前身)5、思想:1900年列寧創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1、經濟: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4、組織: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展開了有組織的工人運動。(社會民主工黨即蘇聯共產黨的前身)1、經濟: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4、組織: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展開了有組織的工人運動。(社會民主工黨即蘇聯共產黨的前身)一、列寧主義的形成時間:標志:意義:2、形成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舉行第二次代表大會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指導思想是“布爾什維主義”,也就是列寧主義。一、列寧主義的形成①帝國主義定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②對俄國的認識: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③一國勝利理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④暴力革命方式: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①地位: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是在帝國主義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②創新: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獲勝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理論。③武器: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3.內容4.意義/認識一、列寧主義的形成1、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后,資本主義經濟得到發展,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一戰前俄國已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但發展遠遠落后于美、德、英、法等國。俄國資本主義經濟實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西方列強,同時保留了嚴重的封建農奴制殘余。2、沙皇專制制度與壟斷資本相結合使俄國政治落后,帝國主義各種矛盾在俄國特別突出,使得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革命與農民反對地主的革命結合起來,革命力量十分強大。3、俄國無產階級的戰斗性和組織性、革命性都優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且有成熟的政黨領導,這些構成了對統治階級和舊秩序的嚴重威脅。核心理論:“一國勝利理論”拓展:為什么說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貳十月革命的勝利請結合材料,思考歸納十月革命爆發的背景材料一:19世紀末,俄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俄國是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農業人口占全國的4/5。俄國在經濟和政治生活中存在嚴重的封建農奴制殘余,農村保留有貴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剝削形式……1901年,西歐資本家控制了俄國工業中最重要的部門,1913年俄國的鋼產量只是美國的1/11,德國的1/8。——美·莫斯《俄國史》材料二:1916年底,前線俄軍尚有29萬多士兵連步槍都沒有,只能幾個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國男性勞動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強征入伍,使得農田荒蕪,交通不暢,造成糧食供應緊張……沙皇政府在戰場上頻吃敗仗,國內危機四伏。——《大國崛起》經濟基礎:落后的帝國主義國家政治基礎:社會矛盾十分尖銳國際條件:一戰激化矛盾有利的革命環境理論組織:列寧主義與布爾什維克一、列寧主義的形成讀圖構史⑤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①二月的彼得格勒③ 7月的彼得格勒④進攻冬宮② 四月列寧回到彼得格勒3月7月1922年12月1991年12月羅曼諾夫王朝建立 沙俄兩個政權并存十月革命 工農蘇維埃政府 蘇俄蘇聯獨立國家聯合體1613年“七月事件” 資產階級臨時政府11月1917年2月二月革命四月提綱4月工兵代表蘇維埃資產階級臨時政府16世紀初以莫斯科公國這中心的統一國家建立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政權:革命性質:社會性質:沙皇專制政權兩個政權并存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工農蘇維埃政府從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俄國社會的變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社會主義革命資本主義 社會主義歷史背景相同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俄國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社會與民族矛盾激化。領導者都有布爾什維克政黨參與。相同點不同點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性質對象結果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推翻封建專制推翻臨時政府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蘇維埃政權并存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十月革命的勝利是俄國與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劃時代事件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從此,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與競爭,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容。叁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列寧的探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追隨理想的實驗新經濟政策--面對現實的實驗斯大林模式--回歸“理想”的實驗蘇俄蘇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史進程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勝利后,國內外的敵對勢力聯合起來,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蘇俄陷入內戰。(2)目的: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戰爭的勝利。 (3)主要內容:余糧收集制,將農民除口糧、種子糧以外的一切余糧收集到國家手里。(4)評價:積極:余糧收集制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緩解了城市饑荒;消極: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2.新經濟政策(1)主要內容:農業:重心是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通過糧食稅等市場機制建立工農聯盟;工業: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2)意義: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3.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1)背景:1922年12月,蘇聯成立;1924年1月,列寧逝世,斯大林確立了領導地位。(2)途徑:先后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3)結果: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到1937年,蘇聯基本實現“工業化”目標,主要工業部門的產量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二位。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4)評價①積極:蘇聯在很短時間內發展為世界工業強國,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頻發的狀況形成鮮明的對照;蘇聯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衛國戰爭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②消極: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影響了蘇聯的發展: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農業集體化中采用強制手段;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3.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②消極: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影響了蘇聯的發展: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農業集體化中采用強制手段;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片面的經濟》這幅漫畫形象的反映20世紀30年代蘇聯的國民經濟狀況。(4)評價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3.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情境探究】依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蘇聯式的經濟”是什么?給蘇聯發展帶來的嚴重問題有哪些? (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蘇聯式的經濟”: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問題:片面發展重工業,造成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限制生產競爭,妨礙了科學技術發展;成為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目前這種困難的經濟和生活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是蘇聯式的經濟造成的后果……我們不得不付出代價,為蘇聯體制所固有的過分依賴原料工業和國防工業而損害日用消費品生產的發展付出代價;為不允許產品生產者的競爭付出代價,這妨礙了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俄羅斯經濟在國際市場上沒有競爭力。——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羅斯》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拓展:中俄革命道路比較⑴ 相同點:⑵ 不同點:①都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②都發生在資本主義經濟比較落后的國家,不同于馬克思主義的傳統觀點。③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并與本國國情相結合,都有無產階級政黨領導。⑶ 原因:①性質:中國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俄國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②革命對象:反帝反封;反對資產階級③革命道路:俄國是城市中心論道路;中國是工農武裝割據道路①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和工人階級力量比中國高。②中國城市中封建勢力比俄國強。課堂小結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時間軸1898年 1900年 1903年 1917年3月 4月 11月 1918年 1921年 1922年 1924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布爾什維克黨建立;列寧主義形成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成立《四月提綱》“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列寧逝世第二個五年計劃實施十月革命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列寧創辦《火星報》二月革命“新經濟政策”蘇聯成立基本實現“工業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