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事實上,十月革命幾乎是和平完成的?!?br/>——米高揚第15課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布爾什維克黨、列寧主義、十月革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余糧收集制、新經濟政策、糧食稅、蘇聯、斯大林模式/蘇聯模式、計劃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重點: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和意義●難點: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和實踐本課重難點本課核心概念時空坐標1903年列寧主義形成布爾什維克黨建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1921年工業化建設農業集體化運動列寧時代(1917-1924)1918年1928年1937年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時代(1924-1953)目錄一、社會主義理論探索—列寧主義的形成二、社會主義實踐探索—十月革命的勝利三、社會主義建設探索—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一、列寧主義的形成1、形成標志: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2、背景:經濟政治階級組織思想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沙皇專制統治持續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工業的發展促進產業工人隊伍的形成和壯大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成立(蘇聯共產黨的前身)和工人運動的開展1900年,流亡國外的列寧創辦《火星報》,宣傳馬克思主義【情境探究】列寧為什么認為社會主義“首先在一個或幾個國家中獲得勝利”?對比兩段史料,對我們認識馬克思主義有何啟示?共產主義革命將不僅是一個國家的革命,而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即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各個國家是極不平衡的……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幾個國家中獲得勝利。——列寧《無產階級革命的軍事綱領》原因:資本主義在各個國家的發展極不平衡。啟示:馬克思主義不是一成不變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需要打破理論束縛,進行大膽創新。一、列寧主義的形成3、內容、意義①帝國主義定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②對俄國的認識: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①地位: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是在帝國主義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③武器: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②創新: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獲勝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理論。③一國勝利理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④建立政權方式: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一、列寧主義的形成1、背景⑴ 經濟原因:⑵ 政治原因:沙皇專制統治持續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相較于歐美資本主義國家,仍然緩慢落后。⑶ 思想/組織: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1903年)和列寧主義的指導。⑷ 直接原因:一戰激化了俄國社會矛盾,為十月革命創造了有利的國際環境。二、十月革命的進程2、進程2、過程二月革命 ①時間:1917年3月(俄歷2月)②對象:沙皇統治(羅曼諾夫王朝)③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④結果: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形成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占主導地位、掌握全部政權機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二月革命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沒有實現人民迫切要求獲得和平和面包的愿望。《四月提綱》 ①提出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戰略。②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钡目谔?,希望以和平方式奪取政權。七月事變 ①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鎮壓工兵示威行動。②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結束。③只能走暴力革命的道路。十月革命 ①革命性質:社會主義革命②革命過程: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占領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占領冬宮)③革命結果: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蘇維埃政權在俄國正式建立。(建立政權)●政治:掌握政權(最核心)。頒布《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經濟:建立經濟基礎(最根本)。頒布《土地法令》,沒收地主土地,實現土地國有化。●外交:恢復和平環境。頒布《和平法令》,訂立和約,退出一戰。●組織:建立蘇維埃政權。選舉產生了以列寧為首的第一屆工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二、十月革命的進程3、意義⑴ 對俄國:改變了俄國歷史的發展方向,使俄國走上了發展社會主義的道路,為俄國成為社會主義工業強國和實現國家現代化創造了政治前提。⑵ 對世界: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格局,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紀元。②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二、十月革命的進程拓展:比較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性質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對象 沙皇專制統治 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組織性 自發、無綱領 有組織、有準備,以《四月提綱》為綱領結果 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 形成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 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對外政策 繼續進行一戰 頒布《和平法令》,堅決退出一戰兩者關系 兩者緊密相連,形成了急劇發展的兩個不同階段的革命。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拓展:十月革命的特點⑴ 革命理論:⑵ 革命道路:城市中心論道路。由中心城市武裝起義擴展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在資本主義主義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也能單獨取得革命勝利。打破了馬克思主義的傳統觀念,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⑶ 革命性質: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形成兩個不同階段和性質的革命。⑷ 革命方式:由和平奪權到暴力革命。⑸ 革命同盟:工農聯盟。工人運動與農民斗爭相結合。拓展:中俄革命道路比較⑴ 相同點:⑵ 不同點:①都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②都發生在資本主義經濟比較落后的國家,不同于馬克思主義的傳統觀點。③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并與本國國情相結合,都有無產階級政黨領導。⑶ 原因:①性質:中國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俄國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②革命對象:反帝反封;反對資產階級③革命道路:俄國是城市中心論道路;中國是工農武裝割據道路①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水平和工人階級力量比中國高。②中國城市中封建勢力比俄國強。蘇俄蘇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史進程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一)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1918-1924)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戰爭環境下實施的非常政策,它是為了粉碎國內外敵人的進攻,鞏固蘇維埃政權,并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而實施的。在當時的戰爭條件下,這種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但國家壟斷全部經濟,取消商品生產,實行平均分配,不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觸犯了廣大農民和工人的利益,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概念闡釋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學思之窗應當說我們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是一種功勞。但同樣必須知道這個功勞的真正限度?!皯饡r共產主義”是戰爭和經濟破壞迫使我們實行的。——[蘇]列寧《論糧食稅》,《列寧全集》第四十一卷我們計劃(說我們計劃欠周地設想也許較確切)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F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三四年來我們稍稍學會了實行急劇的轉變……學習實行“新經濟政策”。——[蘇]列寧《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寧全集》第四十二卷在農業和工業之間,除了交換,除了商業,就不可能有別的經濟聯系……我們新經濟政策的基礎和實質全在于此。——[蘇]列寧《關于共和國的對內和對外政策》,《列寧全集》第四十二卷列寧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區別作了怎樣的說明 《列寧會見上訪農民》列寧的反思為什么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人民冒著殺頭、坐牢的危險,勒緊褲腰帶跟著我們走,而在用鮮血與生命換來和平之后,布爾什維克政權卻面臨被人民拋棄的危險?我們在經濟進攻中前進得太遠了,沒有給自己留下足夠的基地……我們在奪取政權后就知道,不存在將資本主義制度具體改造成社會主義制度的現成方法,我們必須根據實驗做出判斷。背景內容特點實質影響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農業:糧食稅;工業:中小企業國有化;引入外國資本商業:自由貿易;分配:按勞分配公有制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發展經濟在國家掌握主要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借助資本主義的手段來發展社會主義以退為進的智慧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使國民經濟迅速恢復,鞏固了蘇維埃政權(一)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1918-1924)2、新經濟政策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3、蘇聯的成立:1922年蘇聯地圖(1940年)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共和國 加盟時間 共和國 加盟時間俄羅斯聯邦 1922.12.30 阿塞拜疆 1936.12.05烏克蘭 1922.12.30 亞美尼亞 1936.12.05白俄羅斯 1922.12.30 哈薩克 1936.12.05烏茲別克 1924.10.27 摩爾達維亞 1940.08.02土庫曼 1924.10.27 立陶宛 1940.08.03塔吉克 1929.10.16 拉脫維亞 1940.08.05吉爾吉斯 1936.12.05 愛沙尼亞 1940.08.06格魯吉亞 1936.12.05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成立,最初只有4個加盟共和國,到1940年最終形成了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領土面積世界第一的大國,1991年12月25日解體。1924年列寧逝世,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力棒交到了斯大林手中。沙俄1547年—1917年蘇俄蘇聯俄羅斯1917年—1922年1922年—1991年1991年以后拓展:俄國國家名稱變遷⑴ 1918年,蘇俄。全俄蘇維埃通過第一部憲法,正式定國名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⑵ 1922年,蘇聯。蘇俄與烏克蘭、白俄羅斯、外高加索聯邦四個社會主義共和國共同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⑶ 1991年,蘇聯解體后稱俄羅斯。1547年沙俄1917年蘇聯1922年1991年蘇俄俄羅斯聯共(布)中央發布訃告:“……無產階級所固有的一切真正偉大和英勇的品質——大無畏的智慧,不屈不撓的、頑強的、戰勝一切的鋼鐵意志,對奴役和壓迫的深惡痛絕,移山填海的革命熱情,對群眾創造力量的無限信任,巨大的組織天才,都由列寧卓越地體現了出來,……偉大導師列寧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從1924年開始,在斯大林的執政下,蘇聯逐漸取消了新經濟政策,并形成了一種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體制,即“斯大林模式”。先后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經過兩個“五年計劃”到1937年基本實現“工業化”。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二)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他接過的是一個扶木犁的窮國,他留下的是一個擁有核武的強國。 ——丘吉爾1941年,希特勒發動襲擊后,蘇聯只用了8天時間就征集了530萬人入伍,僅用4個月就建立了強大的軍事工業基地。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①進步性:蘇聯在很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發展為世界工業強國;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衛國戰爭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為蘇聯贏得了巨大國際聲譽。蘇聯的辦法把農民挖得很苦。他們采取多項辦法,把農民生產的東西拿走太多……你要母雞多生蛋,又不給它米吃,你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并沒有完全搞清楚??赡芰袑幍乃悸繁容^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囆∑?br/>材料:到斯大林逝世的時候,人均糧食產量、人均肉類產量還沒有達到沙皇時代的水平。——徐天新《平等、強國的理想與蘇聯的實踐》②局限性:蘇聯模式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在農業集體化中采用強制手段,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這些問題影響了蘇聯的發展。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探究】蘇聯不同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對比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 蘇聯模式農業工業貿易分配特點余糧收集制用固定的糧食稅取代余糧收集制全盤集體化大中小工業企業一律收歸國有實行國家資本主義高度集中的計劃模式國家直接管理取消自由貿易實物配給制(平均主義)按勞取酬的工資制工資制(平均主義)恢復自由貿易允許商品買賣排斥市場調節,國家統一調撥、計劃供應用行政命令來管理經濟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用軍事行政手段控制社會經濟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形成了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本課小結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占領冬宮);建立蘇維埃政權1903年,列寧主義形成,布爾什維克黨建立。革命前提革命進程探索實踐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綱指方向七月事件破幻想十月革命現曙光提出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希望和平奪權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結束;只能走暴力革命的道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排斥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采用戰時體制管理經濟尊重經濟規律;利用市場發展商品經濟;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