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總體趨勢:由分裂走向統一隋東晉(317-420)三國(220-280)西晉十六國(前秦統一北方)(304-439)魏吳蜀(266-316)淝水之戰(383年)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南朝(420-589)宋齊梁陳北朝(439-581)滅東漢隋朝統一220229221時空坐標1.三國:裂土而王戶數 人口 兵力魏 103萬 443萬 60萬蜀 28萬 94萬 10.2萬吳 52.3萬 230萬 23萬三國實力對比曹魏【220-265】都城:洛陽蜀漢【221-263】都城:成都東吳【222/229-280】都城:建業統一是歷史發展趨勢,也是人民共同愿望。請同學們討論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并從課本中找出三國各自建立時間和演變順序。一、三國與西晉2.西晉:短暫統一【266-316】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節選《西塞山懷古》劉禹錫司馬炎人物卡片社會關系:主要功績:266年,司馬炎代魏建晉。280年,西晉滅吳、統一思考:為何有些學者會認為西晉是低質量的統一?司馬炎人物卡片社會關系:司馬懿之孫,司馬昭之子。主要功績:①266年,司馬炎代魏建晉。②280年,南伐滅吳,統一中國。在位表現:在位初期,革新政治,振興經濟,史稱“太康之治”。伐吳成功之后,驕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諸王,為八王之亂埋下隱患。一、三國與西晉2.西晉:短暫統一【266-316】(1)西晉政治黑暗西晉政治黑暗,士大夫雖身系國家要職,為求明哲保身,崇尚清談,相率鄙棄政事俗務,以此為清高,如王戎等位居三公,平日不論世事。錢穆評西晉由君主至世族皆無氣節,“君臣男女,無廉恥節。”(2)八王之亂(291-306)西晉是在門閥士族支持下通過政變取得政權,隨后提升宗室權力限制門閥,再任用外戚限制宗室。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即肉湯)?”——《晉書·惠帝紀》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 ——《晉書·何曾傳》西晉衰亡仍舊可以歸因為君主專制混亂導致中央集權無力。一、三國與西晉2.西晉:短暫統一【266-316】(3)西、北少數民族內遷這個“五胡”入主中原的時代,更是“五胡”歸心華夏的時代。——胡阿祥《亂世與異象——魏晉南北朝》內遷各族逐漸由游牧轉向農耕,交流與矛盾交織。西漢至元時期氣溫變化示意圖西晉末年少數民族分布與北方流民南遷示意圖少數民族內遷北民南遷人口南移伴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江南地區開發西晉頒給內遷少數民族酋長的“晉歸義羌侯”印文一、三國與西晉2.西晉:短暫統一【266-316】(4)西晉滅亡(316)內遷少數民族趁機建立政權,相互攻伐。311年永嘉之亂,匈奴攻陷洛陽,俘虜晉懷帝,316年匈奴攻破長安,西晉亡。士族斗爭、宗室內亂少數民族內遷北方流民南遷↓秦漢大一統秩序崩潰此后中原士族避禍南遷,南方建立起東晉政權,史稱“衣冠南渡”;中國北部則進入戰亂不休的五胡十六國。東晉畫家顧愷之 洛神賦圖 局部寬衣博帶、華袿飛髾的魏晉衣飾一、三國與西晉316年匈奴滅亡西晉,史稱“永嘉之亂”,晉朝統治集團南遷,史稱“衣冠南渡”。人物 史事祖逖 一度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失敗殷浩 統軍進取中原,失敗桓溫 三次北伐,失敗北伐體現南遷將領國家統一之志王導憑籍“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優越條件,于成帝咸和五年( 330 年) 改革賦稅制度,“始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田稅米三升”。東晉統治下,南方經濟的到發展為何北伐失敗的東晉,在淝水之戰中取勝?二、東晉與南朝1.東晉閱讀以下示意圖,你能獲取哪些歷史信息 試作簡要說明。①南方政權北部邊界不斷后撤,從淮河一線退到長江一線,首都建康成為前線,丟失長江上游。②北方從統一到分裂,疆域不斷擴大。③北方實力逐步大于南方,北方統一成為大勢所趨。東晉(317-420)宋(420-479)齊(479-502)梁(479-502)陳(479-502)二、東晉與南朝2.南朝士族,又稱世族、世家、巨室、門閥等。指三國、西晉以來,一些聲名顯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形成的特殊的社會階層。烏衣巷劉禹錫 (唐)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的傳奇烏衣巷是晉代王、謝兩家豪門大族的住宅區,兩族子弟都喜歡穿烏衣以顯身份尊貴,以此得名。元帝司馬睿能重建東晉政權,系得力于王導的謀劃。元帝登基時甚至要把王導拉到身旁同受百官朝賀,民間更是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可見其權勢熏天。(元)帝初鎮江東,威名未著,敦與從弟導等同心翼戴,以隆中興。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晉書·王敦傳》二、東晉與南朝2.士族專權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后,儒學成為做官的重要途徑。士人接受教育,就可以入仕居官;獲得官場權勢,反過來又能強化財富的占有;雄厚的家族財力,又足以保障子孫繼續接受教育、成為士人。東漢以來,這種“教育-權勢-財富”的循環占有,越來越多地圍繞“族”而展開了。東漢士族,大多同時具有學門、官族、豪右的特征,可以視為三者的三位一體。士人官僚在漢晉間發展為士族門閥,“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通過雄厚的文化而世代居官,由此建立了崇高的門望。士族是一種涉及了政治、經濟、文化的綜合性現象。若干士族在幾個世紀以來長盛不衰、壟斷權勢,成為魏晉南北朝最耀眼的政治景觀之一。——閻步克《波峰與波谷》②士族名人代表:王羲之,謝靈運;庶族名人代表:陶淵明。①形成背景:東漢以來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魏晉政權統治基礎依賴士族。③衰落原因:隋唐時期,隨著士族階層日漸腐朽、科舉制度的實行、中小地主力量興起和唐末農民起義的沖擊,士族制度最終走向崩潰。二、東晉與南朝2.士族專權“關中自汧、雍以東至河、華,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貢,以為上田。故關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ー,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江南卑濕,丈夫早夭”“總之,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史記·貨殖列傳》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問題?魏晉之前,我國經濟重心在北方,南方經濟落后。江南:指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二、東晉與南朝3.江南開發閱讀材料,說說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東晉南朝時期,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増加,產量提高。手工業方面,紡織、礦治、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在江南開發的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交融。——《中國歷史綱要·上》北方多戰亂,南方相對安定北民南遷,帶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民族融合二、東晉與南朝3.江南開發揚州(略當江南大部)“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會土(約相當今寧紹平原)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膏腴上地,畝直一金”。——《宋書》南方自然條件優越;人民的辛勤勞動①江南經濟發展原因◆北方戰亂,南方社會相對安定;◆北民南遷,帶去勞動力和先進技術;◆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加速當地經濟發展;◆南方自然條件優越;◆人民的辛勤勞動。二、東晉與南朝3.江南開發②江南開發的表現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農 業: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國家政權長期處于大分裂、大動亂,經濟上處于大破壞、大回旋狀態。但是從歷史發展角度來看:它繼承了漢代農業技術進步基礎,生產力又在不斷的發展中。“永嘉南渡”后,經濟重心逐漸南移,中國整個社會經濟有所發展。北方先進技術傳到南方,農墾事業得到擴展。北魏統一北方后,生產力也得到恢復。特別是均田制(將無主土地按人口數分給小農耕作)的施行,使十六國時期130多年的巨大戰亂,帶來的土地無人耕、財賦無所出的局面得以解決。把已荒蕪土地利用起來,安置了流散的勞動力。—— 張履鵬《農業經濟史研究》二、東晉與南朝3.江南開發②江南開發的表現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手工業:魏晉南北朝大袖衫、間色條紋裙東晉青瓷羊尊二、東晉與南朝3.江南開發②江南開發的表現長江沿岸最為活躍,番禺(pān yú)是主要的外貿港口◆商業: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南方的商業交換也發展起來。魏晉開始,金屬貨幣在北方幾乎絕跡,谷帛代替了錢幣。但在南方,金屬貨幣的使用卻是不斷擴大。長江是東西交通的大動脈,江陵、夏口、建康和京口是沿長江的大都市,又是貨物的集散地。建康是南朝的政治經濟中心,有數十萬人口……因為商業交換發達,“關市之征”成為南朝財政收入的必要構成部分。北魏世宗時,甄琛上疏,曾以南朝關市稅比北朝的谷帛之輸。商業及商業有關的稅收在南朝稅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國和南海各地的貿易,在宋齊這一時期也有發展。廣州是南海貿易的大港口。南海各地的貨物多從這里進入中國,中國各地的貨物也多從這里輸出國外。歷史記載宋齊時期凡在廣州做官的,無不發大財。——何茲全主編《中國通史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二、東晉與南朝3.江南開發③江南開發的影響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晉書·食貨志》◆有利于江南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促進了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融合;◆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至于元嘉末……兵車勿用,民不外勞,役寬務簡,氓庶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扃( jiōng),蓋東西之極盛也……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 rěn ),則數郡忘饑。會土帶海傍湖,良疇亦數十萬頃,膏腴上地,畝直一金,鄠( hù) 、杜之間,不能比也。荊城跨南楚之富,揚部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宋書》二、東晉與南朝3.江南開發苻堅采取重用漢官、立學校修學宮等措施,管理前秦。淝水之戰前,他在太極殿會見群臣時,提到“自吾承業,垂三十載,四方略定,唯東南一隅,未沾王化”。據此可知A.少數民族統治者的道德修養高B.北方統治者積極謀求統一C.民族隔閡不再存在D.東晉王朝的“王化”程度不高失敗:說明促成統一的文化和經濟因素尚未完全形成;民族交融尚不充分;以正統自居376年,前秦完成了北方的統一。383年,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淝水之戰,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承襲漢制少數民族政權采用中原模式國號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傳播提供了文化基礎認同(經濟、政治、軍事優勢)三、十六國與北朝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鮮卑姓 漢姓拓跋 元賀樓 樓邱穆陵 穆步六孤 陸賀蘭 賀獨孤 劉孝文帝率先娶漢族大姓盧、崔、鄭、王4家女兒為妃,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漢族大姓,還為自己的6個弟弟都娶了漢族地主的女兒為妻。通婚姻定門第等級遷 都三、十六國與北朝北魏的國家治理措施——孝文帝改革439年,北魏統一北方與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思考:北魏國家治理措施對后來的統一的有何影響?①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②促進了北方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的發展③推動了文化的融合與發展;④為后來的統一大業奠定了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基礎領域 措施經濟 推行均田制,發展農業政治 整頓吏治,重用士人文化 推行儒學,制定律法漢化改革 改漢姓、易服飾、說漢話北魏的國家治理措施三、十六國與北朝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評價,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聲音。材料一 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 ——東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材料二 (孝文帝)蓋帝優于文學,惡本俗之陋,欲以華風變之,故不憚為此舉也。然國勢之衰,實始于此。 ——清 趙翼《廿二史札記》材料三 北魏晚年六鎮之亂,乃塞上鮮卑族對于魏孝文帝所代表拓跋氏歷代漢化政策之一大反動,……高歡、宇文泰俱承此反對漢化保存鮮卑文化之大潮流而興起之梟杰也。" ——陳寅恪問題:1.你如何看待孝文帝改革?2.我們從材料三看出了什么現象?辯一辯問題探究439年,北魏統一北方與南朝的宋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東魏 534-550西魏 535-556北齊 550-577西魏 557-581隋:589年統一全國思考:魏晉南北朝最終能夠回歸統一?①分裂中孕育統一的趨勢; ②對統一的價值追求;③民族交融趨勢加強 ④南北經濟的發展三、十六國與北朝國家分裂政局動蕩政權更迭頻繁戰亂頻繁上層設計孝文帝改革底層推動北民南遷江南開發民族交融“變局”“變局”“新局”“新局”民族交融蘊新局課堂總結歷史解釋:封建國家分裂,政權更替頻繁。政權更迭頻繁,多個政權并立,南北對峙;統一和局部統一時間短,分裂時間長,分裂中孕育統一因素;課堂總結課堂總結東漢三國(220-280)西晉東晉(317-420)十六國(前秦統一北方)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宋齊梁陳北朝(439-581)北魏隋朝統一南朝(420-589)(266-316)滅滅383年淝水之戰隋朝大一統 開新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