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教學質量監測七年級歷史試題說明:1.全卷共6頁,滿分100分,考試用時為80分鐘。2.答卷前,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在答題卡填寫相應的信息,用2B鉛筆把對應該號碼的標號涂黑。3.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上。4.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5.考生務必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時,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所選的選項涂黑。1.隋文帝得知大兒子楊勇裝飾了一件產自蜀地的鎧甲,十分生氣,說:“歷觀前代帝王,未有奢華而得長久者?!彼€把自己穿舊的衣服和一把用過的刀送給楊勇,令其“時復觀之,以自警戒”。這表明,隋文帝A.虛心接受部下進諫 B.積極汲取歷史教訓C.堅持推行輕徭薄賦 D.嚴格考察各級官員2.隋朝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并為此付出努力的是A.統一全國 B.科舉取士 C.開通運河 D.創新制度3.隋朝大運河將零散分布的、不同區間的運河連通為一條統一建設、維護、管理的人工河流,解決了高差問題、水源問題等,是水利水運工程史上的偉大創造。材料重點強調,隋朝大運河是A.中國古代最長的運河 B.改善當時民生的工程C.勞動人民智慧的體現 D.連接南北地區的紐帶4.在封建的男權社會中,武則天作為我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引發了時人和后人的廣泛關注和爭議。對其評價最精準的是A.嚴刑酷法,殘暴無度 B.頗有作為,推動發展C.奢靡腐化,心狠手辣 D.政治清明,開元盛世5.在隋朝的廢墟上,強大的唐朝建立起來了。新王朝的統治者繼承和發展了隋朝在制度方面的諸多成就。在下列選項中可以佐證這一結論的是A.確立分封制 B.開創中央集權制度C.完善科舉制 D.地方實行行省制度6.公元804年,日本留學生菅原清公回國時,賦詩一首表達心情:“我是東蕃客,懷恩入圣唐。欲歸情未盡,別淚濕衣裳!”這印證,唐朝A.放寬留學生的數量 B.禮遇來華留學人員C.主要傳授賦詩技能 D.全部承擔相關費用7.唐太宗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彼J為君主與百姓之間是舟與水的關系。他采取的措施中最能體現這一觀念的是A.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發展科舉選拔人才C.嚴格考察官吏政績 D.減輕百姓賦役負擔8.有史學家認為,從秦漢起,官僚體制就是中國制度的核心問題,這個核心問題可以分為兩個大的子問題,一是官僚的選拔問題,二是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問題。隋唐時期統治者解決“官僚體系內部的權力制衡問題”的重要舉措是A.廢分封,置郡縣 B.建立法律體系C.確立三省六部制 D.實行科舉制9.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肅省敦煌市東南的鳴沙山,隨著佛教的興盛,從4世紀到13世紀近千年的時間里,信徒們陸續開鑿了1000多個洞窟,現有洞窟735個,塑造了大量精美的佛像,繪制了色彩絢麗壁畫,從各個方面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社會生活、商貿往來、民族交往和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梢姸鼗湍呖呤?br/>A.絲路明珠,藝術寶庫 B.駝鈴聲響,商旅驛站C.藏經寶庫,旅游勝地 D.邊塞重鎮,戰略要地10.下圖為唐高宗章懷太子墓的壁畫《馬球圖》,描繪了唐代宮廷中開展馬球運動的場景作為史料,該圖可用于說明唐代A.對外交往成效顯著B.宮廷生活奢靡無度C.市民生活豐富多彩D.剛勁豪邁社會風氣11.北宋167年間科舉所取文士合計60035名,平均每年360人。這一數值約為唐代的5倍,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代的3.4倍。而武舉共取士868名,年均5人。造就宋代該現象出現的原因是A.分裂割據局面得以結束 B.科舉考試制度十分完善C.實行重文輕武治國政策 D.政府重視行政效率提升12.如圖,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的地點大致位于A. ① (B. ②) (C. ③) (D.④)13.北宋與遼、西夏既發生對峙戰爭,又一直進行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在榷場,官府和商人交換各種商品,且數量很大。這種態勢A.源于遼夏奪取宋朝土地人口 B.使遼宋夏處于長期戰爭狀態C.加深彼此了解促進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進民族14.《滿江紅》中寫道:“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表達了岳飛的A.思鄉之情 B.離別之情 C.報國之情 D.山水之情15.遼宋夏金時期,中華大地上政權并立,在政治上,他們競逐“中國”正統,越爭斗,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越趨同;在社會方面,各政權都推動所轄區內的族群融合,這些局部性的交融為后來的跨地區深度交融奠定基礎,普遍的社會禮俗和共同的心理基礎開始形成。這說明A.國家從分裂逐步走向了統一 B.民族交融突破族群地區限制C.各民族政權的爭斗日益激烈 D.中華民族的共同性持續發展16.在宋朝時期,無論是士還是民,皆有飲茶的風尚。士大夫以雅入茶,以茶論道,市民群體食茶知味,以茶為俗,這都促進了茶文化在宋朝的興盛;北宋皇帝宋徽宗還寫了《大觀茶論》,對點茶法進行詳細論述。由此可見在宋代A.皇帝十分重視茶藝的總結 B.茶葉成為外貿的日益推廣C.飲茶成為官民的生活習慣 D.茶葉是人們生活首選食物17.北宋熙寧四年,王安石說:“今所以未舉事者,凡以財不足,故臣以理財為方今先急?!边@表明,王安石變法首要解決A.政府財政困難 B.軍隊人數膨脹 C.農業發展滯 D.行政效率低下18.“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綠綠的草原,這是我的家。奔馳的駿馬,潔白的羊群……”這首《天堂》充分表達了蒙古歌手騰格爾對自己家鄉的贊美。在我國歷史上,蒙古族曾經建立了一個疆域空前遼闊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A.唐太宗 B.成吉思汗 C.忽必烈 D.朱元璋19.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參照中原歷代王朝的統治方式,逐步確立中央與地方的管理制度,其在地方的行政區劃與管理制度是A.三省六部制 B.中書省 C.郡縣制 D.行省制20.“雞鳴驛”和“急遞鋪令牌”都具有鮮明的元代特色。元朝以大都為中心,修建了四通八達的驛站共1400余處,與驛站相輔而行的有急遞鋪,每10里、15里或20里設一鋪。這主要反映了元朝A.疆域遼闊 B.貿易繁榮 C.交通發達 D.戰爭頻繁21.明太祖即位后,打擊地方豪強地主,曾下令沒收蘇州、嘉興、松江等地的豪族富民的土地,并把全國各地近兩萬戶的富裕人家強行遷徙到臨濠和南京。明太祖此舉旨在A.完善國家的監察體系 B.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C.增強政府的軍事力量 D.滿足農民對土地的需求22.明史專家吳晗在《朱元璋》一書中寫道:“在宋以前有三公(丞相等)坐而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宋)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君臣關系從坐而站到跪這一現象說明A.皇權日益加強 B.相權蕩然無存 C.特務肆意橫行 D.君臣關系惡化23.明朝后期,一些新的農作物品種傳入中國,至清朝乾隆時期高產糧食作物玉米、甘薯得到推廣種植。清代官員陸耀因編寫《甘薯錄》而被晉升為湖南巡撫,乾隆帝多次勸諭百姓種植玉米,川、楚、陜、桂等省“延山漫谷,皆種玉米”。這體現出當時A.玉米甘薯成為主糧 B.農業生產技術取得突破C.人地矛盾得到解決 D.政府重視推廣高產作物24.戚繼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二者說明的現象是A.當時中國面臨嚴峻的階級矛盾 B.明朝中后期中外沖突加劇C.中央集權的制度出現了衰退 D.廣東是中國經濟的重心25.“15世紀初,一位航海家七次遠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話……這件開拓事業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它依靠的不是堅船和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绷暱倳涍@段話中提到的航海家是A.張騫 B.玄奘 C.戚繼光 D.鄭和26.清朝君主自謙詞的使用相比之前朝代明顯減少,康熙以后,絕大部分君主自謙詞只出現于與帝王即位、祖先、先帝有關的詔令中,有關具體政事的詔令及面對大臣的語境已很少出現甚至不用自謙詞。這反映了A.八股取士的影響 B.君臣關系的平等C.社會矛盾的緩和 D.君主專制的加強27.下表是對明清時期的部分史實的“歸類”整理,表中①②③依次填寫史實政治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河赫O置①科技文化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宋應星②;清代曹雪芹③;京劇藝術A.軍機處《農政全書》《紅樓夢》 B.錦衣衛《天工開物》《竇娥冤》C.軍機處《天工開物》《紅樓夢》 D.臺灣府《農政全書》《西游記》28.清朝時,康熙皇帝三次率軍親征平定了噶爾丹叛亂,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了伊犁將軍,至此天山南北政令通達。清朝此舉A.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B.收回了被沙俄占領的土地C.鞏固了西北邊疆 D.加強了國家之間的交流29.有一碑文記載:“(清前期)蘇城機戶,類多雇人工織。機戶出資經營,機匠計工受值,原屬相需,各無異議。”這種情況說明了A.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 B.清朝工商業市鎮的發展C.清朝對人身的控制較為嚴格 D.清朝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30.明清時期,古典小說的創作進入成熟階段,其中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的歷史命運,思想性強、藝術性高,被公認為中國古典小說藝術巔峰之作的是A.《紅樓夢》 B.《三國演義》 C.《水滸傳》 D.《西游記》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小題12分,第32小題16分,第33小題12分,共40分。31.(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科舉創立】材料一及第謠(節選) [唐]周匡物 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 風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1)材料一中的“風吹金榜”和“春風得意”與哪一制度密切相關 這一制度正式確立于哪一皇帝執政時 (2分)【科舉發展】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材料三顯慶四年,她和高宗“親策試舉人,凡九百人”“載初(年號)元年二月十四日,武太后試貢舉人與洛城殿前,數日方畢”。 ————摘編自《舊唐書》《唐會要》(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太宗和武則天對科舉制分別進行了怎樣的創新。(4分)材料四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癁樘锷崂桑旱翘熳犹?。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節選自汪洙《神童詩》(3)根據材料四,說說宋朝時形成了怎樣的社會風氣。這是宋朝哪一方針造成的 (3分)【科舉停滯】材料五明朝時期的科舉制實行多級考試……考試程序過于煩瑣,千篇一律,死板僵化……科舉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深遠的影響,也為封建統治者選拔了大量的人才……但科舉制的局限性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社會的發展。 ————摘編自楊曄《科舉制度評析》(4)材料五中“考試程序過于煩瑣,千篇一律,死板僵化”是指哪一歷史事實 根據材料五,概括作者對這一制度的看法。(3分)32.(16分)根據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東漢末年到東晉初期;唐朝中葉到五代時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多次大規模的南遷,在給南方帶來人口壓力的同時,也為南方經濟的開發和進步創造了條件和機遇。到北宋時期,南方經濟已經顯出超過北方的強勁勢頭,而南宋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已成為定局。材料二元朝時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朝重新開通了大運河,改變隋唐時迂回曲折的航線,大大縮短了航程。元朝還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主要任務也是運輸江南的糧食。南方經濟發展帶動了文化的進步。北宋時,南方人在全國統一的科舉考試中優勢明顯,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額,分別錄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帶尤其成為人才集中的地區。材料三歷史現象 出處“凡市,以日午擊鼓三百聲,而眾以會;日入前(日落前)七刻,擊鉦(古樂器名)三百聲,而眾以散?!?《唐六典》“杭城(臨安)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東京夢華錄》卷十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述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4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與唐朝相比宋朝城市商業所發生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影響這一歷史時期城市商業發展的主要因素。(6分)33.(12分)“人類世界因為這些發明而為之改觀。”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來源自溫州博物館等(1)閱讀材料一、材料二,寫出水羅盤的應用場景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并概括宋代科技成就的特點。(4分)(2)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宋代科技成就”擬定觀點,加以論述。(8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規范)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七年級歷史下冊期末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C B C B D C A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B C C D C A C D C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B A D B D D C C A A二、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31題12分,32題16分,33題12分,共40分)31.(12分)(1)制度:科舉制度。皇帝:隋煬帝。(2分)(2)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武則天: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親自面試考生。 (4分)(3)社會風氣:濃厚的讀書風氣(或:重視讀書和教育,重視文化)。方針:崇文抑武。 (3分)(4)事實:八股取士。看法:科舉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具有深遠的影響,選拔了人才,但也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社會的發展。(3分)32.(16分)(1)答:原因:南方相對和平穩定,為南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環境; 北方人民多次大規模南遷,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南方自然條件優越,氣候適宜,土地肥沃,有利于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南方統治者重視經濟發展,采取了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6分)(2)答:影響:南方經濟發展,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南方經濟發展帶動了文化的進步,北宋時南方人在全國統一科舉考試中優勢明顯,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4分)(3)答:變化:唐朝市有嚴格的時間限制,而宋朝城市商業突破了時間限制,買賣晝夜不絕。(2分)因素: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為商業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政府重視商業發展;城市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交通的發達;紙幣的出現和使用。(4分)33.(12分)(1)應用場景:航海。發明者:畢昇。特點:宋代科技逐漸成熟或宋代科技成就日益進步或宋代科技成就在傳承中有所創新。(4分)(2)觀點:宋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為科技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條件。論證:宋代時國內外貿易繁榮,中外交通發達,促進了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科技的傳播;宋代時期,科舉制度的發展,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推動印刷技術的進步。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推動了科技的創新和進步。我們要重視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努力為科技發展提供堅實保障。(8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