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2張PPT)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第13課 東漢的興衰統編版新教材(2024版)光武帝東漢宅院畫像圖東漢形勢圖東漢綠釉陶水亭播放視頻《東漢的興衰》新課標要求:了解西漢末到東漢的統治和社會動蕩,知道黃巾起義,了解其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核心素養目標:1.知識與技能:利用時間軸梳理西漢、新莽、東漢的歷史進程,知道東漢建立的基本史實;比較“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的異同,總結中國古代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原因,透過歷史現象認識歷史發展規律,培養分析、比較能力;通過研讀史料,了解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歷史解釋、唯物史觀、時空觀念)2.過程與方法:了解統治者以民為本、審時度勢、采取有利于社會發展措施的歷史經驗,知道人民群眾是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了解東漢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和豪強勢力膨脹的史實,是導致東漢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知道黃巾起義加速東漢滅亡。(唯物史觀、歷史解釋)3.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黃巾起義的基本過程,知道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運用階級斗爭推動歷史發展的理論解釋農民起義的作用。通過學習東漢的興衰史,認識到社會安定是國家富強的基礎和前提,增強對現代社會治理的思考。從東漢“光武中興”的出現與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中得出民安國興、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家國情懷)一、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1.任務1:閱讀教材及材料,總結西漢后期社會狀況特征 材料一:(西漢后期)大興徭役,重增賦斂,征發如雨……流散冗食,餒(něi)死于道,以百萬數。 —《漢書·谷永傳》大興徭役,重增賦斂,賦役繁重 ,導致民眾不堪重負;兵役與勞役制度結合,男丁需服“正卒”兩年(郡國兵和戍卒/衛卒各一年),每年另服“更卒”勞役一月;流散冗食,餒(něi)死于道,以百萬數。 賦役繁重征發如雨經濟崩潰材料二:西漢后期、貴族、官僚和豪強通過非法手段大量兼并土地,導致“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丞相張禹買田至四百頃(約合今18萬畝),紅陽侯王立占墾草田數百頃,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淪為農奴或流亡。土地兼并加劇材料三:自漢元帝起,宦官弘恭、石顯與史高、蕭望之等外戚集團交替控制朝政,引發蕭望之冤案等政治清洗事件;成帝時期形成(家凡九侯,五大司馬)的王氏集團,將郡守至縣級官職盡數安插族人,開創中國歷史上首個外戚壟斷朝綱的案例;官吏(多為奸利、受取不已),中央對地方控制力喪失,出現(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的治理失效局面。政治腐敗與外戚專權 材料四:竺可楨研究顯示此時中國進入氣候寒冷期,元帝至平帝間發生11次黃河決口、34次大規模蝗災、9次(人相食)級饑荒。起義規模升級。 自然災害與社會動蕩西漢后期(約公元前49年-公元8年)社會狀況呈現系統性危機,主要表現為政治腐敗加劇、土地兼并失控、自然災害頻發和階級矛盾激化四大特征2.東漢的建立任務2:識讀地圖,閱讀教材,總結東漢的建立背景,填寫有關東漢建立的重要信息。王莽建立的新朝在歷史上占據了15年的時間,他開創了中國歷史上通過篡權奪位登上皇位的先河。王莽建政后不顧社會實際情況,復古改制,倒行逆施,恢復周禮制度,這些政策脫離實際,而且在推行時手段和方法不正確,遭到了上下一致的抵觸。并且他在位時施行暴政,加劇了社會動蕩,激起各地農民起義。所以很快被農民起義推翻了。公元9年,西漢滅亡,王莽建立新朝,王莽改制引起農民起義。新朝末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公元25年,西漢宗室劉秀以復漢“為旗號起兵,率軍打敗王莽,后在洛陽建立東漢。(洛陽在西漢的都城長安東邊)東漢:25年(25—220年,共195年)西漢(公元前202年—8年),共210年,史稱為“前漢”,材料五:“任己而不師古,秦氏以之致亡;師古而不適用,王莽所以身滅。”—《宋書·志·卷十四》 任務3:從王莽改制的失敗中,同學們認為在改革時應當注意哪些問題?改革要符合客觀規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關注民生。播放視頻《劉秀與東漢》3.“光武中興”任務4:閱讀教材,梳理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統治?結果如何?宗室諸母因酣悅,相與語曰:“文叔少時謹信,與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聞之,大笑曰:“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材料一:劉秀連續下達了六道釋放奴婢的命令,使得自西漢末年以來農民淪為奴婢的問題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解決了戰亂之后土地荒蕪而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材料二: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詔恢復西漢前期三十稅一的賦制。省減刑罰,還多次宣布釋放刑徒,即“見徒免為庶民”。材料三:光武帝下詔:“并省四百余縣,吏職減損,十置其一”,這樣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材料四:注意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為地方官吏;并對地方官吏嚴格要求,賞罰從嚴。材料五:東漢政府把羌人內遷,把南匈奴內遷,把烏桓內遷,把鮮卑內遷,“鮮卑大都護偏何遣使奉獻,愿得歸化”。材料六:據《后漢書》記載, 東漢初期,人口和墾田的數目有所恢復,出現了“天下安平,人無徭役,歲比登稔(rěn),百姓殷富,粟斛(hú) 三十,牛羊被野”的情景。多次下令釋放奴婢,禁止殘害奴婢減輕稅賦省減刑罰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各族內遷 ,緩和民族矛盾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經濟恢復發展,社會比較安定,史稱“光武中興”漢光武帝推行“柔道之術”的具體措施史料 措施釋奴令:朕命天下私蓄奴婢盡放為良,嚴禁殘害買賣,違令者斬!墾田令:荒地、山林分予流民耕種,三年免稅,速墾速得!省官令:合并郡縣,裁減官吏,刺史嚴查貪腐,贓吏立懲!寬刑令: 減酷刑、赦輕囚,罪人歸家務農!睦族令: 許北方各族內遷,官府善加安撫,欺凌者治罪!令出必行,各州縣即刻遵辦!①多次下令釋放奴婢,禁止殘害奴婢。②將荒地和山林給予農民耕種,并減輕田租。③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④減輕刑罰,赦免囚犯⑤允許北方各族內遷 ,緩和民族矛盾。光武帝在政治上和軍事上致力于整頓吏治,通過加強監察制度和提高刺舉之吏的權限和地位,有效遏制了官員的腐敗行為。進行政治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同時采取一系列穩定社會局面的措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行精兵簡政,懲處貪官污吏的皇帝。任務5:比較“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的異同項目 文景之治(西漢) 光武中興(東漢)措施原因 啟示 ①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 ②進一步輕徭薄賦,把田租降到三十稅一。 ③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①下令釋放奴婢,禁止殘害奴婢。②將荒地和山林給予農民耕種,減輕田租。③減輕刑罰,赦免囚犯。④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⑤允許北方各族內遷 ,緩和民族矛盾。統治者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以民為本,輕徭薄賦。政府要重視民生,愛惜民力,注重發展生產。任務5:比較“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的異同,并說說從中得到的啟示。相同點:①從背景上看:②從內容上看:③從結果上看:都是在農民起義推翻前朝統治,統治階級吸取前朝滅亡教訓的背景下出現的。統治階級都注意調整統治政策,如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減輕或廢除刑罰;提倡節儉;善于用人、勇于納諫等。都呈現出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的局面。不同點:①統治思想不同:文帝和景帝奉行“無為而治”思想,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光武帝注重文治,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②內容不同:光武帝劉秀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污吏,文帝和景帝沒有采取這一措施。啟示:國家治理一定要以民為本、改善民生、發展經濟;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等。4.經濟發展任務6:觀看圖片,閱讀教材,光武中興時期農業、手工業發展情況如何?材料一:王景奉命征發夫役數十萬人,開始治河、治汴工程。他認真勘察黃河兩岸地形,根據實際情況因勢利導,改變黃河原來的河道,修筑千里長堤,使黃河水順著地勢低洼的地方,自然流入大海……近六十年的黃河水患隨之得以平息,百姓的生產生活秩序也逐步得到恢復。黃河下游兩岸被淹過的幾十個縣的土地都變成了良田,使漢政府增加了許多收入,國庫也得以充實。東漢牛耕畫像石拓片(局部)東漢水排東漢青瓷農業:二牛一人一犁耕作方法,王景治理黃河手工業:水排——水力鼓風冶鐵,青瓷燒制技術走向成熟材料二:水排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的發明,是機械工程史上的一大發明,約早于歐洲一千多年。公元31年,杜詩創造了利用水力鼓風鑄鐵的機械,這就是水排。在此之前,最初的鼓風設備用人力鼓動,叫人排。繼而用畜力鼓動,因多用馬,所以也叫馬排。直到杜詩時改用水力鼓動,稱水排。認識:人民群眾物質生產的主要承擔者二、東漢中后期的政治動蕩任務1:材料中的數據反映了東漢中后期怎樣的狀況?這一狀況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材料一:東漢皇帝列表東漢中后期外戚宦官爭權簡表①在中央: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狀況:東漢中期以后,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壽命不長。影響:容易導致大權旁落。②在地方:豪強大族的勢力膨脹。1)直接原因:東漢中后期,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無法主政,大權由其母親太后主持。東漢中期以后,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無法主政,朝政就由皇帝的母親皇太后主持。皇太后要掌控朝政,往往依靠自己的父兄,使得皇太后的親族進入朝廷,形成了外戚專權的局面。2)根本原因: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皇位世襲制。皇帝長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操控,想親自行使君權,就依賴身邊的宦官,設法限制乃至除掉外戚。宦官幫助皇帝限制和鏟除外戚的勢力,得到皇帝的寵信,把持朝政,又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面。3)結果: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反復出現,導致政治腐朽不堪;導致民生困苦,社會混亂。史料實證、唯物史觀1.在中央:出現外戚宦官交替專權任務2:概括造成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原因是什么?2.在地方:豪強地主壯大任務2:觀察圖片,反映了東漢時期哪一政治表現?有何危害?東漢宅院畫像磚這塊出土于四川的畫像磚,刻畫了東漢時期的一座宅院,其中有 圍墻、長廊、前后院、堂屋、望樓等,是東漢豪強住宅的縮影。豪強 與東漢的建立及中后期政局的動蕩有直接關系。東漢綠釉陶水亭亭上層四角有張弩 控弦的武士守衛,中間 有人揚袖起舞,旁有一人撫琴及三人拍手伴 歌。這一陶水亭是豪強 擁有私人武裝及娛樂生活的寫照。東漢車馬出行壁畫(局部)這是河北安平一座東漢墓葬的壁畫。壁畫中有車 輛、騎馬隨從等,展現了東漢高級官員出行的場面。豪強大族勢力的膨脹,是東漢晚期出現割據局面的重要因素。表現:豪強大族勢力不斷壯大。他們極力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莊,擁有巨額財富,役使大量農民;還擁有私人武裝,操控地方政權,為害一方。有的豪強長期擔任朝廷中的要職,世代為官。危害:【相關史事】外戚梁冀先后廢立了三個皇帝,獨攬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部當官封侯,橫行霸道,把數千平民當做是自己的奴婢,各地上朝廷貢品先要送到他家后才敢獻給皇帝。年幼的漢質帝不滿梁冀專權,說他是“跋扈將軍”。梁冀居然令人在面食中下毒,毒死了漢質帝。任務3:這兩股勢力給東漢統治產生了什么影響?順帝之末,京都童謠曰: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 ——《后漢書》《京都謠》是一首為正直被扼殺鳴不平,因邪惡受寵而嘲諷的童謠。圍繞漢質帝死后由誰繼位而展開的,譏刺了朝政混亂,李固等正人被害,胡廣等佞臣反而封侯。這首童謠的廣為流傳,表明了百姓對朝廷中發生的這種黑白顛倒的事情極為憤怒。“直如弓,死道邊”,指的是李固因正直而寒尸道邊之事。獵物用的弓雖是彎的,但繃緊的弦卻是直的。直如弦的人卻死在道邊,這里以弓弦之直喻人之正直,但正直人的結局往注是悲慘的——暴尸路邊。這對正直大臣的守正被害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贊揚。“曲如鉤,反封侯”指梁冀一伙,他們干了壞事反而封了侯。鉤本身是彎的,喻為人處事心曲不正,干不正當的勾當。這里包括看風駛舵、阿諛權貴的胡廣。胡廣是個典型的圓滑官僚,關于他,當時曾流傳這樣一個諺語: “萬事不理問伯始(胡廣字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是說胡廣熟悉典章,有辦事經驗,柔媚謙恭能不抵觸任何人。于是,憑著這曲意承奉的處世本領,青云直上,升官封侯。運用對比手法,來增強諷刺效果。語句用三字句式,顯得調急節迫,鏗鏘有力。簡單的四句十二字,指出了史實,指出了“曲”的結果。從中,褒貶之意,同情、惋惜之情,憤怒、譴責之辭油然躍乎紙上。譯文:漢順帝末年流傳于京都洛陽的一首《京都謠》說:李固因正直而寒尸道邊之事。梁冀一伙,他們干了壞事反而封了侯。在中央: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在地方:豪強大族勢力膨脹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會混亂。是東漢晚期出現割據局面的重要因素。東漢中后期政局動蕩。播放視頻《黃巾起義》三、黃巾起義任務1:這首民謠反映出當時民眾什么樣的情緒。根據課文找出黃巾起義的背景。材料研讀:小民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 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從來必可輕。——《太平御覽 · 菜茹部》譯文:小民的頭發像韭菜一樣,剪去了會再長起來;頭像雞一樣,割的時候會鳴叫。官吏沒有什么好害怕的,從來都是可以輕視的(小民的地位從來是不可輕視的)。民眾的情緒:人民無法忍受黑暗的統治,反抗的情緒在蔓延。背景:東漢后期,階級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非常尖銳,時局動蕩不安,社會危機不斷加深,廣大民眾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平民百姓深受壓迫,對黑暗統治的憤怒,表達他們不甘心受壓迫的情緒,以及敢于抗爭的意志。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任務2:識讀地圖,閱讀教材,梳理黃巾起義概況。領導人時間特點口號結果影響失敗 原因張角184年一場精心策劃、有組織、有準備、第一次和宗教結合起來的農民起義。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歷時9個月,最后被鎮壓。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名存實亡。缺乏軍事經驗,在東漢軍隊和各地豪強武裝的圍剿下,黃巾軍受到重挫,損失慘重;張角因病去世,黃巾起義被鎮壓。認識:階級斗爭推動歷史發展任務3:黃巾起義被鎮壓,是否說明東漢王朝轉危為安?黃巾起義對東漢政局有什么影響?否。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名存實亡。任務4:閱讀教材知識拓展。了解黃巾起義后東漢的統治狀況。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形勢圖州牧割據黃巾起義爆發后,地方州郡亂作一團。東漢王朝為加強對地方的統治,改刺史為州牧,派重臣出任,統領地方上的軍政事務,地位在郡守之上。此后,州牧的勢力逐漸膨脹,甚至不聽從朝廷的命令,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州牧割據的局面,加速了東漢王朝的瓦解。啟示:社會安定是國家富強的基礎和前提;政府要重視民生,以人為本,注重減輕農民的負擔。課堂小結東漢王朝的興衰,領略了漢光武帝的“光武中興”,也為三代而衰的東漢王朝扼腕嘆息。由此可見,國家政權的安定是社會繁榮興盛的重要條件。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應以史為鑒,關注現實,為祖國的安定繁榮作出不懈的努力。板書設計第13課 東漢的興衰一、東漢建立與“光武中興“1.東漢的建立王莽新朝、改制失敗——爆發農民起義公元25年,劉秀起兵,建立東漢,定都洛陽2.“光武中興”釋放奴婢、減輕田租、減輕刑罰、合并郡縣、整頓吏治、允許北方各族內遷3.經濟發展農業:改進牛耕方法,治理黃河;手工業:冶鐵、制瓷發展二、東漢中后期的政局動蕩外戚、宦官交替專權豪強大族勢力膨脹三、黃巾起義1.背景2.過程3.影響沉重打擊東漢的統治,使東漢名存實亡。184年,張角率領黃巾軍起義,最終被鎮壓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政治腐朽,民生困苦,社會混亂;豪強大族勢力膨脹。鞏固練習1.歷史劇劇組要拍攝東漢王朝走向衰亡的一組鏡頭,能體現東漢中后期朝政腐敗、時局動蕩、社會混亂的景象。你認為符合劇情的素材是( )A.光武帝多次下令釋放奴婢 B.王莽改革引發了動蕩C.黃巾起義推翻了東漢統治 D.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D2.下圖為東漢宅院畫像磚,豪強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設施緊密結合,這反映了 ( )A.院落設施建設先進B.東漢社會治安穩定C.豪強地主勢力強大D.東漢政局腐敗黑暗C3.理清線索有助于把握歷史知識。下表展示的線索主題是( )A.西漢的政治統治 B.西漢的興亡 C.東漢的政治黑暗 D.東漢的興衰劉秀稱帝→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D4.《后漢書》記載:“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其源皆由十常侍(在皇帝左右侍候的宦官)多放父兄、子弟、婚親、賓客典據州郡,辜榷(搜刮)財利,侵掠百姓。”這說明黃巾起義爆發的原因之一是( )A.自然災害 B.外戚當政 C.宦官專權 D.外族入侵C5.“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習的重要原則之一。如下的畫像磚描繪了劉秀在位時期市場貿易的景象,它能夠用來佐證( )A.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B.光武中興的社會盛況C.東漢耕作技術的進步D.東漢百姓生活的艱苦東漢集市畫像磚B6.東漢綠釉陶水亭是東漢時期珍貴的陶制品文物。亭上層四角有張弩控弦的武士守衛,中間有人揚袖起舞,旁有一人撫琴及三人拍手伴歌。這一陶水亭是豪強地主擁有私人武裝及娛樂生活的寫照。這有助于了解東漢時期( )A.外戚宦官交替專權B.制瓷業發展情況C.豪強地主勢力膨脹D.娛樂業發展情況東漢綠釉陶水亭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