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遼寧省大連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單選題1.湖北省天門市的石家河文化遺址距今約5900-2000年,這里中發現了紅陶杯、人工水稻和大量稻田遺存,還出土大量精美玉器,制作工藝與良渚文化和屈家嶺文化有共同之處。這反映了( )A.區域文明之間相互認同 B.中國農耕文明發源于此C.進入母系氏族后期階段 D.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性2.成書于戰國時期的《管子》一書記載:“今鐵官之數曰:一女必有一針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未一耜一銚,若其事立。行服連軺(yao)輋(ju)者(指修造各類車輛的人),必有一斤一鋸一錐一鑿,若其事立。不爾而成事者,天下無有”。這體現了( )A.鐵犁農具已經普遍使用 B.鐵制農具已逐步擴展C.傳統經營模式發生改變 D.社會分工推動社會轉型3.“河南地”系西漢建關以前用以表示今內蒙古河套地區的專有名詞,但在東漢時期“河南地”一詞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朔方郡、五原郡、西河郡、上郡西部、北地郡等。據此可知,漢代( )A.對北部邊地實施有效管理 B.絲綢之路影響廣泛C.推動了地方經濟迅速發展 D.朝廷政令執行通暢4.《劉涓子鬼遺方》是南北朝時期的一部醫學專著,書中記載了外傷、濕疹、癰疽(毒瘡)、疥癬的治療方法,代表著南北朝時期外科醫學的較高水平。這反映了( )A.傳染病防治取得突出成效 B.社會進步推動醫學發展C.醫學發展契合了時代需求 D.中醫治療技術不斷提高5.隋開皇五年,按人查對戶口,戶口不實者里正、黨長流配遠方。這次檢括戶口“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這一戶籍管理制度是( )A.編戶齊民 B.大索貌閱 C.諸色戶計 D.黃籍白籍6.唐中后期詩歌《莊居野行》中有:“客行野田間,比屋皆閉戶。借問屋中人,盡去作商費。官家不稅商,稅農服作苦……道路侵壟畝”。這反映當時( )A.農民負擔過于沉重 B.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C.賦稅制度存在弊端 D.土地兼并沖擊農業生產7.北宋中期,歐陽修強調“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取九經之疏,刪去讖緯之文,使學者不為怪異之言惑亂”。朱熹認為“圣宋龍興,德配天地。尊道以儒,出治以仁”。出現這些主張的原因有( )①儒學復興運動②民本思想發展③地方割據消除④政治風氣保守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8.《大契丹國夫人蕭氏墓志》稱蕭氏丈夫祖先為黃帝后裔;西夏自創文字以“圣文”自稱;金朝不僅尊孔子為帝,更以“中國”自稱;此外這些政權還推行科舉、設立國子監。這些做法旨在( )A.求得中原王朝的認可 B.構建政治文化的正統地位C.促進了多元文化融合 D.加速了本民族封建化進程9.四夷館是明朝歷史上第一個官辦翻譯人才培養機構。設立之初“選國子生38人,隸翰林院,習譯書”,后來“保舉各官名下的親世業子弟”、“兼選官民子弟”。這一變化反映出明朝( )A.對翻譯人才需求增加 B.加強思想控制的需要C.因俗而治政策的推行 D.破壞了選賢任能原則10.格魯派是藏傳佛教中勢力最大、影響最廣的一個教派,按其教規,達賴、班禪采用靈童轉世的方法選擇繼承人。乾隆后期,轉世靈童的人選必須通過駐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簽儀式確認并報朝廷批準。此舉( )①加強了對西藏地區的管理②完善了國家對邊疆的治理③有利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④保障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1.中國國家圖書館全年365天開館,共有閱覽室25個、閱覽座位5000余個。設置自助辦證機、自助借還、自助復印機等;館內無線網絡全覆蓋,同時為讀者提供咖啡廳和餐廳等休閑輔助設施,滿足讀者多樣化需求。這體現了圖書館的突出功能是( )A.培養人才 B.傳承文化 C.保存典籍 D.服務公眾12.如圖是印度河流域哈拉帕古城遺址出土的滑石印章,制作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上面雕刻著一些文字符號和類似獨角獸的牛的圖案,其用途在于簽署文件、標注身份和貨物歸屬。該印章反映了印度( )A.早期文明的形成 B.楔形文字的產生 C.牛耕的廣泛使用 D.印度教已經誕生13.希羅多德著《歷史》旨在保存人類功業、記載紛爭原因;司馬遷著《史記》追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反映出二者( )A.以王朝興衰作為重點記述對象 B.秉持客觀公正的修史態度C.有不同的歷史研究和記錄目的 D.重視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14.中世紀西歐的抒情詩《羅蘭之歌》,通過塑造羅蘭忠誠殉道、對抗異教徒的形象,將封建效忠關系與基督教圣戰觀念相結合;寓言體裁的《列那狐傳奇》,則借動物寓言揭露貴族剝削、教士腐敗并贊揚市民智慧。這種差異緣于( )A.《圣經》對各階層影響不同 B.王權與教權并存C.封建主與市民利益訴求不同 D.文學體裁的對立15.1939年出版的《加州志》在開發薩克拉門托三角洲時有這樣的記載:1850年,淘金者集居于此以種植糊口;1870年,中國工人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鐵路,又逐漸開拓了40多萬英畝水草叢生的沼澤地。這說明( )A.華人是美國西部開發的主力 B.華人為美國區域開發作出貢獻C.殖民擴張對華工需求量增大 D.現代移民推動了中美文化交流16.17至18世紀的歐洲盛行“中國風”藝術,紡織與服裝領域尤其突出。法國宮廷貴族熱衷于中國花鳥紋樣的絲綢服裝,英國工匠仿制中國藍染技術生產棉布,歐洲戲劇中也出現中西合璧的服飾設計。這反映出( )A.殖民擴張伴隨文化侵略 B.工業革命促進技術更新C.中國紡織技術領先歐洲 D.全球貿易推動文化選擇二、材料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如表所示為唐宋筆記史料中所載的飲茶習俗(部分)。文獻來源 主要內容唐人王讜《唐語林》 御史臺三院……兵察當主院中茶,必市蜀之佳者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 茶,早采者為茶,晚采者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狹;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宋人王十朋《梅溪先生文集》 余歸與諸友講茶令,每會茶,指一物為題,各舉故事,不通者罰宋人蘇軾《東坡志林》 近時世人好蓄茶與墨,閑暇輒出二物較勝負。云:茶以白為尚,墨以黑為勝——摘編自李肖《茶文化與唐宋社會生活的嬗變》(1)根據材料,概括唐宋飲茶風俗的差異。(2)從史料實證角度,說明應如何驗證上述飲茶風俗的真實性。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隨著“士商互動”這一社會性動作的形成,傳統的四民等級秩序受到了很大沖擊。明代思想界的變化已經證明,知識的占有者已不完全是地主階級和士大夫分子,許多思想家出身于灶丁、商販、瓦匠、樵夫、農民、傭工,即黃宗羲所謂“非名教中人”……士大夫群體開始關注商人的日常行為,在經歷“棄賈就儒”的轉向后,商人的道德、知識乃至形象,發生重大轉變,由重利輕義的騖利之徒,轉而成為崇儒好文的知識人。——摘編自陳寶良《儒賈商士:明代的商賈知識人及其知識世界》材料二:明朝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躍的商業活動及手工業生產實則后繼無力,僅以維持個體家庭基本溫飽為目的、重復簡單再生產而已……導致明代失去了“社會變遷”的物質基礎與制度創新及技術革新的重要基地。——摘編自趙玉田《環境與民生:明代災區社會研究》(1)根據材料一,概括明代中后期商人地位提升的具體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商人地位提升的意義。(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代中后期工商業發展“后繼無力”的原因。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98年,巴勒斯坦被塞琉古王國占領。塞琉古王國的統治者推行希臘化政策,向當地的猶太人征收重稅,引起猶太人強烈不滿。公元前 168年,猶太祭司馬卡比發動起義,以靈活的戰術與塞琉古周旋,同時積極爭取外部支持,與羅馬結成同盟。公元前165年,猶太人基本贏得獨立,傳統的猶太文化繼續發展。——改編自高等教育出版社《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材料二:1492年后,歐洲移民潮水般涌入西半球,同當地美洲土著居民和從非洲引進的奴隸共同生活。在整個美洲,歐洲人、美洲人和非洲人的個體之間發生了密切聯系,歐洲人逐漸統治了美洲的政治和經濟事務,他們開掘稀有貴重金屬、種植甘蔗和煙草等經濟作物、獵取毛皮動物供給市場,以滿足歐洲和亞洲消費者需求。——摘自【美】杰里·本特利著等《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材料三:文化貿易分為文化軟件貿易和文化硬件貿易。前者指用來生產、儲存和傳播文化內容的載體,如攝影器材、電視、音響以及用來接收信號的工具等;后者指包含文化內容的產品和服務,如現場表演、電視廣播、動畫片、書籍期刊、繪畫及音樂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貿易已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摘編自徐麗、崔燕《淺析文化貿易全球化趨勢》(1)根據上述三則材料,概括推動文化交流的三種路徑。(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三種路徑對文化交流的影響。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華民族是追求和平的民族,中華文明是崇尚和平的文明。“和平”是中國人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上下五千年,“和平”理念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存在于歷史上各個時期,傳布于社會各階層,體現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各種關系之中,表現在政治、社會、經濟、宗教、文化和習俗各領域之內。——摘編自何星亮《中華文明是崇尚和平的文明》“和平性”是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圍繞這一主題,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史實,自擬論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遼寧省大連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A C B C A B A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A C C B D17.(1)差異:唐代飲茶呈現“南盛北衰”格局,宋代飲茶成為全國性的習俗;唐代飲茶主要流行于官員和僧侶群體,宋代飲茶群體日益擴展;唐代飲茶以實用功能為主,宋代飲茶發展出多元文化功能;唐代尚未形成獨立的茶文化體系,宋代形成了較完善的茶道文化;唐代簡單區分早晚茶,宋代已出現評價體系。(答出三點即可)(2)驗證:收集正史等文字資料,與時人筆記互相印證;結合出土茶具、茶葉殘留物、壁畫等考古實物佐證;從貿易記錄與稅收文書等經濟資料分析茶葉、茶具流通情況;以多種類型史料相互印證,判斷其真實性與普遍性。18.(1)表現:思想家的出身有來源于商人(抄材料或“名教中人”不給分);士大夫的重視;商人的文化形象發生變化。意義:沖擊了傳統的等級觀念,有利于打破固化的社會階層結構,促進社會流動;推動了 “士商互動” 的深化,促進了商業與文化的交融,豐富了社會文化內涵;提升了商人的社會認同,鼓勵更多人參與商業活動,客觀上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2)原因: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占據壓倒優勢;日益僵化的專制統治壓制社會的轉型和進步;農民貧困,國內市場狹小,實施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傳統社會觀念的影響。19.(1)途徑:戰爭與政治聯盟;移民與殖民;文化貿易。(2)影響:戰爭與政治聯盟:在沖突中保存并傳播文化,促進文化融合;移民與殖民:推動文化擴散與多元文化融合,但也可能造成文化沖突;文化貿易:通過商品和服務傳播文化內容,增強文化影響力,但也可能帶來文化同質化問題。20.論題: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闡釋:自漢代張騫通西域以來,絲綢之路成為連接東西方的和平貿易通道。中國輸出的絲綢、瓷器、茶葉以平等交換的方式傳播至中亞、歐洲,同時引入葡萄、胡麻等外來作物。唐代長安、宋代泉州等國際商埠的繁榮,展現了中華文明“以和為貴”的貿易理念。這種和平交往促進了歐亞大陸的經濟聯系,并推動了技術與宗教的傳播。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后,并未因外來文化的身份遭受排斥,而是在與儒家、道家思想的融合中形成中國化的禪宗、凈土宗等流派。玄奘西行取經、鑒真東渡傳法,均以和平交流而非宗教戰爭的方式推動文化互鑒。與此同時,儒家“和而不同”的理念影響了東亞文化圈的形成,使朝鮮、日本、越南等國自愿接受中華文化,而非被迫同化。總之,中華文明的“和平性”使其在古代對外交往中形成了獨特的“和合”模式,這一傳統不僅塑造了中國的文明特質,也為當今全球文明對話提供了歷史借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