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第四次診斷考試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階級分化是早期國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下列考古發現中能夠說明當時已經出現了較為明顯的階級分化現象的是( )A.山西運城崔家河遺址發掘的彩陶魚紋盆 B.湖南澧縣城頭山文化遺存的房屋建筑C.安徽禹會村遺址中發現的大量炭化粟粒 D.浙江良渚遺址墓穴中的隨葬玉制禮器2.商王朝所祭神靈中異姓氏族首領占有一席之地,如伊尹曾與成湯一起受祭,伊尹部落首領世代都被列入國家祭祀中。西周祭祀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只祭本族的先祖。這一變化說明西周時期( )A.祭祀文化盛行 B.權力趨向集中 C.神權地位下降 D.貴族共治明顯3.考古學家在山西境內發現一批西周初期的貴族墓葬,墓葬出土器物以及所體現的等級差異性與關中地區貴族墓葬極為相似。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制度原因最有可能是( )A.內外服制 B.禮樂制度 C.分封制 D.宗法制4.據《周禮·地官·大司徒》記載,大司徒“以鄉八刑糾萬民”,“八刑”指的是“不孝之刑”“不睦之刑”“不姻之刑”“不弟之刑”“不任之刑”“不恤之刑”“造言之刑”“亂民之刑”。這說明西周時期( )A.重視維護倫理秩序 B.外儒內法理念初步形成C.貫徹明德慎罰原則 D.禮樂制的教化功能突出5.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著開創性的建樹。主要表現為①思想活躍奠定傳統文化體系基礎②社會生產力發展土地私有制確立③各國變法圖強,開始推行郡縣制④各國實行鼓勵工商業發展的政策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6.春秋戰國時期,《管子·小匡》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國諸侯”并舉的記述。華夏居中,為五方的核心;夷、蠻、戎、狄配以東、南、西、北,居周邊四方,“五方之民”共“天下”。這些觀念( )A.強調了夷夏之防 B.弱化了文化優勢C.增強了華夏認同 D.批判了種族優劣7.商鞅認為“法制設而私善行,則民不畏刑”,反對官員的“私善”,要求秦國官吏將對百姓的“私善”轉變為對君主的“奉公”,將官員的為善行為限定于“自治奉公”,即對君主效忠。這反映出商鞅變法意在A.否定官員善行 B.強化社會控制 C.首倡官員盡忠 D.輕視民眾價值8.《孟子·梁惠王》記載,齊宣王伐燕獲勝,無法決斷是否應該將燕國納入齊國版圖。孟子認為,“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孟子的觀點( )A.體現了兼并戰爭異常殘酷B.表明了儒家思想倍受推崇C.強調了統治者應尊重民意D.代表下層平民的利益訴求9.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頻繁出巡。從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前218年的三年時間內,秦始皇在舊六國的領地上巡游了一遍,并在多地刻石頌功,涉及范圍甚廣。秦始皇巡游( )A.使秦朝確立起皇帝制度 B.意在宣德揚威和安撫天下C.是秦朝實行仁政的表現 D.表明秦朝治理基層能力強10.分封制下,實行“世卿世祿”制,一個人能否當高官,由這個人的血緣決定,與他的才干無關。而立郡縣以后,只要你的才能得到皇帝或上司的賞識,不但有機會到郡縣當官,還有機會到中央官僚機構當官,成為統治階級的一員。這表明郡縣制( )A.提高了官員素養 B.擴大了統治基礎C.提升了行政效率 D.加強了君主專制11.中國古代某一水利工程是歷代中原與嶺南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郭沫若稱贊其“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這一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靈渠 C.鄭國渠 D.京杭大運河12.周秦之變不是簡單的朝代之變、政權之變,而是古代中國歷史上最重要最深刻的全方位變革,使中華文明完成了一次偉大轉型和自我升級,使之從早期形態邁向成熟形態。這一變化帶來的最主要的政治影響是( )A.形成了大一統國家形態結構 B.建立了外儒內法的治理模式C.摧毀了貴族政治的統治基礎 D.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13.北大歷史學教授在談及秦漢制度時說:“東方人苦秦主要是苦于刑罰太嚴苛,楚人苦之特甚則是由于秦法與楚俗存在更大差異,漢初統治者對此是有認識的。”漢初可佐證教授觀點的措施是( )A.郡國并行 B.休養生息 C.獨尊儒術 D.開疆拓土14.西漢時期,地方第一級行政區所轄土地人戶眾多,軍需糧草自成一體,財力雄厚。因此,中央政府設“州”來控制地方第一級行政區。東漢靈帝時,原本作為監察區的“州”卻又變為一級行政機構。“州”性質的變化是由于( )A.地方行政層級的調整 B.郡國勢力的不斷坐大C.鎮壓地方叛亂的需要 D.鏟除外戚勢力的斗爭15.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奏請漢武帝批準,正式在全國各地推行“均輸”和“平準”。“均輸”即地方官用土特產折抵賦稅,由均輸官運往其他地區高價出售,所獲收入皆歸朝廷。“平準”即設置平準機構,將全國各地運來的物資交由大農令支配,大農令在商品價格高時賣出,在價格低時買進。據此可知,這一政策的實施( )A.加強了皇帝的權威 B.保障了中外貿易交流C.強化了政府的干預 D.體現了與民休息思想16.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區發掘出漢代漁陽郡路縣城址和800余座戰國至漢代墓葬,出土了錢幣及大量陶屋、陶倉等隨葬品。這些考古發現,有助于研究①秦漢時期郡縣的設置狀況②本區域古代農業發展狀況③漢代手工業和商業發展情況④大運河對本區域交通的影響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7.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數民族紛紛進入中原,通過實行改革接受了漢族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方式,為古老的中華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新活力”主要指的是( )A.和諧與兼收并蓄的特質 B.包容與互惠互利的品質C.融合與勤勞勇敢的品德 D.開放和積極進取的精神18.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述:“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陶淵明這一敘述說明東晉時期( )A.士族門閥壟斷政治資源 B.北民南遷加速經濟開發C.社會動蕩催生避世心態 D.玄學盛行弱化儒家倫理19.北魏祭祀體系包括西郊祭天與南郊祭天、圜丘祭天三種禮儀。前期具有濃厚北土習俗的西郊祭天地位較高;孝文帝親政后,西郊祭天之禮逐漸沒落,乃至被廢除,南郊和圜丘等中原華夏祭天之禮取得獨尊地位。這種轉變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經濟恢復與社會秩序重建 B.北魏社會治理模式的中原化C.政權轉型與正統性建構的需要 D.游牧與農耕文明的激烈碰撞20.古代有一位漢族士大夫教他十七歲的兒子學習鮮卑語、彈琵琶。兒子通曉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達官貴人,深得他們寵愛。這一情形最有可能發生在A.秦朝 B.西漢C.唐朝 D.北齊21.西魏創立府兵制,府兵作為一個特殊的集團,“自相督率,不編戶貫”,他們當兵以外“無他賦役”。隋文帝時期對府兵制進行改革,“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這一改革( )A.提高了兵士的身份地位 B.推動了生產的恢復發展C.打破了兵制的民族界限 D.確立了中央的絕對權威22.據記載,唐太宗“每夜恒思百姓間事,或至夜半不寐,惟恐都督、刺史堪養百姓以否”,而且還在屏風上錄都督、刺史的姓名,誰有善政,也都具列于名下,“坐臥恒看”。這說明唐太宗重視( )A.規范地方吏治 B.提高行政效率C.減輕百姓負擔 D.健全監察制度23.安史之亂前,吟詠揚州的詩歌數量較少,大概有80首;安史之亂后,吟詠揚州的詩歌數量大增,大概有300首。詩歌類型也從之前單純的風物詩過渡到文士唱和詩、懷古詩等。這些變化客觀上反映出( )A.大運河的影響 B.政治重心的南移C.科舉制的推動 D.北方經濟的破壞24.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后,松贊干布一改游牧裝束,“釋氈裘,襲紈綺,漸慕華風”;天寶十三年(754年),中亞古國拔汗那的首領阿悉爛達干迎娶唐朝和義公主,之后遣子弟入唐以習華禮。據此可知,唐朝的和親政策( )A.促進了雙方的貿易往來 B.形成了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C.擴大了唐文化的影響力 D.成為朝廷最重要的外交手段二、材料題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周分封的諸侯國數量很多,通過分封制度,西周的疆域比商代更為擴大,其政治軍事的據點及文化的影響遍及全國各地,在今北到遼寧、南至長江以南、西從甘肅東部、東達海濱的廣闊地域,考古學者發現了許多西周諸侯的遺跡、遺物和遺址。西周“封建”與殷商時有很大的不同。據載周公封了71國,其中大部分是周的同姓子弟。……與殷時對方邦臣屬表面性承認不同,周人的分封制一方面是自上而下——天子、諸侯、卿大夫的逐級分封,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層層拱衛和藩屏,這種由周人新創的統治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周代王權的地位,此時的周王“非復諸侯之長而為諸侯之君”,儼然是天下之共主了。成康之后,因空間上的限制,大規模的分封不再推行,但文化上的“拓展”仍在繼續,以軍事征服為主要方式的向外擴展,將周邊諸多邦國部族,如南方的淮夷等納入了周的文化圈。——編自王家范《大學中國史》材料二 在考古中,殷墟出土的大量的甲骨文卜辭表明,當時的商朝統治者幾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許多重要的軍國大事都要由神意來決定……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連接天人意志的神。……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王位,政治權力由“傳賢”演化為“傳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開始。……商代貴族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實行宗法制,各個宗族都是政治實體。……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是實行按照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的是宗法制。整個國家政權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緣關系組織的。組織中的等級是對應統一的,這就形成了親貴合一、家國一體的政治體制。(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積極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平定中原六國之后,派大將屠睢統領50萬秦軍南下,與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蒼南三大部落作戰。秦軍與西甌部落之間的戰爭,曠日持久,秦軍三年不解兵甲,陷入糧草缺乏、進退兩難的困境。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作出了鑿渠運糧,深入越地的重大決策。靈渠修建時利用有利的自然形勢,筑分水壩,攔湘江水使之提高水位,從而引湘水入漓水,從而溝通湘江與漓江。秦軍依靠靈渠運送軍糧,終于打敗西甌的武裝力量,統一了嶺南并設置了桂林、象郡、南海三郡。靈渠做為聯絡中原地區和南越的紐帶,猶如架起了一座向嶺南地區展示秦文化成果的標志性建筑,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促進漢民族形成的一條偉大的渠道。——摘編自張銘洽《從秦水利工程看秦文化的特點及影響》(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靈渠得以修建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靈渠修建成功的歷史作用。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有學者對隋唐時期的歷史進行文本挖掘分析。研究過程中出現較多的詞匯: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唐律疏議》、藩鎮割據、安史之亂、都護府、大運河、曲轅犁、均田制、租庸調制、兩稅法、經濟重心南移、絲綢之路、長安、廣州、雕版印刷術、火藥、《唐本草》、書法、詩歌、三教并行、唐三彩、胡旋舞等。——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從材料中選取至少三個關鍵詞,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寫出所選關鍵詞,題目明確,表述成文,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參考答案1.D2.B3.C4.A5.C6.C7.C8.C9.B10.B11.B12.A13.A14.C15.C16.A17.D18.C19.C20.D21.B22.A23.D24.C25.(1)積極作用: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鞏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統治地位;促進了中原文化的傳播;推動了全國的經濟和文化發展。(2)特點:帶有濃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神權與王權結合;帶有濃厚的血緣部族色彩,族權和政權相結合;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26.(1)國家統一,能夠有效調動國家資源修建大型工程;平定嶺南的需要;運送糧草的現實需求;適應國家政策需要;有利的自然條件。(2)作用:為開拓和管理嶺南提供了交通支撐;加強了中央集權對地方的控制;灌溉農田;促進了中原地區與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27.選擇:開元盛世、藩鎮割據、安史之亂。題目:唐朝的盛衰之勢。闡述:唐玄宗統治前期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在賢相姚崇和宋璟輔佐下實施改革。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使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開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趨腐敗。社會矛盾尖銳,邊疆形勢緊張(節度使集軍權、行政權、財權于一身)。中央與地方力量對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內輕局面。邊將安祿山一身兼任范陽等三地的節度使,擔負東北地區防御重任,逐漸擴張勢力。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使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