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關鍵知識點 專題練 2026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備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關鍵知識點 專題練 2026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備考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關鍵知識點 專題練
2026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備考
一、單選題
1.東方六國大都任用宗族及國人為執政,而秦國多重用各國流亡士人來輔政,如衛人商鞅、楚人李斯、趙人樓緩等。由此可推知( )
A.秦國君主集權程度較高 B.官僚政治在六國得以確立
C.六國嚴格遵守宗法制度 D.法家思想在秦國率先興起
2.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前后歷時39年,在其旁修陵勞役墓地中發現的一件瓦片墓志記錄了死者的身份信息(如圖)。以下推斷較合理的是( )
A.由墓志瓦文可推斷小篆是當時唯一通行的文字
B.由“東武”可推斷該墓志不早于公元前221年
C.由“居貲”可推斷秦國重視糾正經濟法規弊端
D.由“不更”可推斷秦國軍功爵制取得成效顯著
3.謚號是后人根據死者的生平事跡而給予的一種價值評定。秦始皇認為由臣屬根據君主行為議定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的非圣無尊行為,故廢除謚法。據此可知,秦始皇此舉( )
A.繼承傳統禮樂制度 B.彰顯君臣共治理念
C.強化君主專制統治 D.踐行倫理綱常思想
4.秦朝三公和諸卿的設立,行政、軍事、司法、監察、財政的分設,博士議政,既分工,又相互制衡,皇帝操大權于股掌,馭群臣如牛馬,體現出高超的政治手腕。這說明秦朝( )
A.加強了對勞動人民的統治 B.強化君主專制的政治格局
C.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 D.奠定大一統文化基本格局
5.柳宗元《封建論》中有這樣的觀點:“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绷谠鶑娬{的是( )
A.秦朝統一的歷史必然性 B.郡縣制推廣的進步性
C.皇帝制度的客觀積極性 D.秦執政理念的局限性
6.某學者指出:這種制度,落實為定期由地方官員選擇當地優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實習種種政務后再派到地方去工作。這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斷地有人力資源的流轉,把地方的信息帶到中央,為中央政府的種種決策提供有效信息,使龐大的帝國基本上能有效運轉。據此可知,學者認為該制度( )
A.提高了政府決策效率 B.引發了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型
C.增強了國家的凝聚力 D.加速了社會各階層間的充分流動
7.波斯御道沿途設有驛站,信使日夜兼程傳遞政令。據記載,從蘇薩到薩迪斯(約2500公里)的信件僅需7天即可送達,商隊則需耗時3個月。秦朝規定“車同軌’,修建以咸陽為中心的馳道和直道,道寬五十步,每隔三丈植松樹為標。中央政令通過驛站系統傳遞至邊郡、緊急軍情可日行五百里。由此可知波斯與秦( )
A.疆域遼闊加劇管理難度 B.自治傳統影響行政效率
C.經濟資源集中程度相當 D.官僚體系運行的相似性
8.圖所示為一枚出土于廣西象州的秦國半兩銅錢,經鑒定該半兩銅錢最可能鑄造于戰國時期。該幣重量為10.05克(按秦朝統一度量衡之后的標準,半兩銅錢的標準重量約為7.89克)。當地出土的秦代半兩銅錢,直徑誤差小于0.4厘米,厚度誤差小于0.2厘米。據此可得出的合理結論是( )
A.戰國流行私鑄貨幣之風 B.秦朝鑄幣逐步走向規范
C.秦國直接管轄嶺南地區 D.秦朝未能真正統一幣制
9.如圖為秦朝道路交通示意圖,馳道中央三丈辟為“御道”,供帝王或特許人員馳行,兩側供他人行走,“東窮燕齊,南極吳楚”,規格為“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另有直道在規格上與之類似,通常供大軍調動使用。這反映出秦朝( )
A.國家權力集中 B.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C.郵傳體系完善 D.重視社會基層治理
10.岳麓秦簡的秦令載:“新黔首(新地居民)或不勉(勤勉)田作、繕(修葺)室屋,而帶劍挾兵,曹(偶)出入,非善谷(俗)?。ㄒ玻?,其謹禁御(禁止)之?!边@一規定( )
A.開創了中央集權治理模式 B.體現了當時社會基層治理
C.反映了秦朝依法治國理念 D.有助于穩定新地社會秩序
11.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多次巡行天下,考察多地風情,往往刻石記功,如瑯琊石刻載:“上農除末,黔首是富”,“尊卑貴賤,不逾次行”,“以明人事,合同父子”等,顧炎武指出“秦之任刑雖過,而其訪民正俗之意固未始異于三王也”,這表明秦朝( )
A.重建西周等級制度 B.重視整頓社會風俗
C.確立儒家意識形態 D.首創重農抑商政策
12.秦朝在地方設置監察官員,稱監御史。監御史除“掌監郡”外,還負責察核地方獄訟及上奏文書,可以領兵作戰,負責開鑿水渠,以及向朝廷推薦人才,等等。據記載,“秦之時嘗使尉屠睢擊越,又使監祿鑿渠通道”。這反映出秦朝( )
A.中央集權體制有所加強 B.國家治理趨于完善
C.監察機構官員職責混亂 D.地方行政權力削弱
13.黃河含沙量高達40%以上,黃河泛濫之患與河沙肥沃之福相伴,由國家組織修建或維護大規模的防洪系統和小規模、家庭擁有的灌溉系統的結合,塑造了古代中國獨具特色的政治經濟模式。據此可知,古代中國( )
A.政治經濟結構有其合理性 B.國家組織能力強大
C.自然環境決定了制度選擇 D.治理黃河成效顯著
14.商鞅變法后的秦國完成了改制更化,“成文法”“流官制”“軍功爵制”“郡縣體制”等,都隨著秦軍的東出而擴散彌漫。至秦完成統一、國家政治實現了“周秦之變”。據此可知,“周秦之變”的主線是( )
A.國家治理由人治到法治 B.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
C.地方官員由世襲到任免 D.選官由重家世到重德才
15.某學者認為,秦朝建立后,部分人通過經營產業、投資等手段,如“用谷量牛馬”的烏氏倮和“禮抗萬乘,名顯天下”的巴(郡)寡婦清,“位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原來六國的工商業者在遷徙后“富室巨萬”,成為特權階層。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
A.貴族女性地位提高 B.政府重農抑商政策松動
C.社會階層流動頻繁 D.統一局面利于經濟發展
16.秦朝之所以速亡,最主要原因就是專制君主利用空前強大的權力對社會經濟大砍大殺的結果。它既然在全國范圍內破壞了簡單再生產,使整個社會無法生存下去,當然它面前只剩下滅亡這一條路了。這表明了秦朝滅亡原因是( )
A.社會經濟遭到破壞 B.專制皇權的濫用
C.繁重的賦稅和徭役 D.秦王朝的暴政
17.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大梁人獻計于嬴政,私下說:“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誠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游?!薄澳送鋈??!毕铝性u價秦始皇的表述中,可與該記載互證的是( )
A.是圣是魔,未可輕議
B.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C.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矣
D.專任獄吏而親幸之,海內愁困無聊
18.有學者認為,嬴政稱帝之后還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舉措,最基本的就是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法律等一些日常交往的必需品,但統一的運行還缺少一步,不過他當時最終意識到并做好了“高級的統一”。做好了“高級的統一”這一觀點主要是指當時秦始皇( )
A.鞏固國家統一 B.樹立君主權威 C.方便交通發展 D.強化思想統一
19.探究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是歷代的熱點話題,以下是不同時代文人的觀點。影響以下歷史認識的主要因素是( )
作者 觀點 出處
賈誼(前200—前168年)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過秦論》
杜牧(803—852年) “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阿房宮賦》
蘇軾(1037—1101年) “惟商鞅變法,不顧人言,只能驟至富強,亦召怨天下” 《上神宗皇帝書》
A.思想認同 B.史料來源 C.研究視角 D.主觀動機
20.秦朝末年,陳勝、吳廣以“大楚興,陳勝王”為口號,聚集了大量支持者,揭開了反秦起義的序幕。在這場歷史巨變中,最終來自楚地的項羽和劉邦,成為最高統治權的角逐者。經過楚漢戰爭,劉邦贏得了最終的勝利。據此,以下推斷合理的是( )
A.秦朝在原楚國地區的統治比其他地區更殘暴 B.秦統一后未能有效實現國家文化心理的統合
C.知人善任是劉邦最終獲取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D.“楚”成為秦末凝聚所有反秦勢力的文化符號
二、材料題
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追始皇吞并六國,統一宇內,統治時期雖極短暫,于“古人之道法,無不革除,后世之治術,悉已創導”。
——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二 周之事跡,斷可見矣:列侯驕盈,黷貨事戎(含利好戰)……失在于制,不在于政。秦之事跡,亦斷可見矣:……酷刑苦役,而萬人側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柳宗元《封建論》
(1)結合材料和所學,列舉秦始皇為鞏固統一、加強集權采取的主要措施?
(2)依據材料和所學,指出柳宗元論周、秦滅亡的原因有何不同?
22.【泰半之賦的爭議】
材料一 泰半在古漢語中意為“大半”“過半”,通常指三分之二左右的比例?!疤┌胫x”意為征收百姓收入或產出的一半以上作為賦稅,在史書或文學作品中經常用于形容暴政,例如:二世皇帝,……發閭左之戍,收泰半之賦……戍卒陳勝,興于大澤,攘臂袒右,稱為大楚,而天下回應。
——整理自(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
(注:《淮南子》成書于漢初,其思想以道家為主,兼采納儒家和陰陽家的觀點)
材料二 (某田地)寬24步,長20步,面積2畝,其中稅田面積為40步。
——譯自北大秦簡《田書》8-007
(注:(1)《田書》卷8反映了安陸、江陵等縣在秦始皇三十一年征收田租的情況。
(2)秦朝征收田租是從農戶耕種的土地中劃出一部分作為稅田,稅田的比例即是田租稅率)
材料三 對于秦朝的“泰半之賦”,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學者黃今言指出:自殷周以來,“租”與“賦”的用途不同?!百x”是供軍備給養之用的,歷來如此。從《淮南子》《淮南王傳》《伍被傳》等材料的行文來看,凡言收“泰半之賦”的地方,都是和兵役、徭役緊緊聯系在一起的,都是帶有軍賦之性質?!铡疤┌搿钡奶镒?,超脫了秦代當時農業產量的實際水平。據此,黃今言認為____。
——整理自黃今言《秦代租賦徭役制度研究》
材料四 遷陵縣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墾田總面積為5295畝,稅田面積為451畝。
——譯自里耶秦簡8-1519
(注:里耶秦簡為秦朝遷陵縣官方文書檔案)
(1)已知秦朝糧食畝產約65千克,現假設始皇三十一年安陸縣某農戶名下有田地10畝,請你根據材料二,估算他當年需要繳納的田租數額(單位:千克,計算結果四舍五入為整數),并續寫材料三的劃線部分(40字以內)。
(2)并結合所學與上述材料,分析材料四中里耶秦簡的記載是否能夠澄清有關秦朝“泰半之賦”的爭議?請簡要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B B C D B A D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A B D B D D D B
1.A
【詳解】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商周時期實行世卿世祿制,貴族世代為官。戰國時期,東方六國大都任用宗族及國人為執政,反映舊貴族仍然有一定的影響力,一定程度上制約君主權力。秦國多重用各國流亡士人來輔政,不論出身唯才是舉,反映舊貴族的特權受到明顯削弱,君主掌握選官權,可以任用國家需要的人才,加強了君主集權,A項正確;材料反映六國貴族仍然占據一部分重要官職,貴族政治的殘余仍然存在,而非官僚政治在六國得以確立,排除B項;戰國時期宗法制日益受到破壞,而非受到嚴格遵守,排除C項;從材料中秦國重用衛人商鞅、楚人李斯,只能得出秦國采用法家思想治國,不能斷定法家思想在秦國率先興起,排除D項。故選A項。
2.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公元前246年(中國)。據本題材料“‘不更’是低級爵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墓志瓦文中的“東武”指的是今天的山東武城縣,據此可知,這是在秦滅六國統一全國之后,因為山東武城縣應該屬于東方六國故地,所以當地設縣應該是秦朝建立之后,據此推斷出該墓志應該不早于秦朝建立的公元前221年,B項正確;該墓志瓦文使用的字體小篆是秦朝建立后統一的文字,后來隸書也成為通行的文字,而材料所給時間并不確定是秦朝的哪一階段,所以不能據此推斷小篆是當時唯一通行的文字,排除A項;由“居貲”是指以勞役抵償罰款的役人,可推斷出當時存在勞役代替罰款的規定,但并不能據此得出秦國重視糾正經濟法規弊端,排除C項;“不更”是低級爵位,但并不能從中判斷這種爵位是怎么獲得的,所以不能據此推斷出秦國軍功爵制取得顯著成效,排除D項。故選B項。
3.C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據材料可知,秦始皇廢除謚法,避免“子議父,臣議君”,旨在強化君主權威,維護君主專制統治,C項正確;禮樂制度已經逐漸瓦解,排除A項;秦始皇的目的是加強皇權和中央集權,而非君臣共治,排除B項;鞏固統治是主要目的,而非踐行“倫理綱常”,排除D項。故選C項。
4.B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既分工,又相互制衡,皇帝操大權于股掌,馭群臣如牛馬,體現出高超的政治手腕?!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三公和諸卿的設立,使得各機構既分工又相互制衡,最終皇帝操大權于股掌,這表明秦朝通過這種官僚制度的設計,將權力集中于皇帝手中,強化了君主專制的政治格局,B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官僚機構對皇權的服務和皇權的強化,而非對勞動人民的統治措施,排除A項;秦朝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但材料中內容主要與中央集權制度有關,沒有涉及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內容,如對邊疆地區的管理、民族融合等方面等信息,排除C項;材料中說的是政治格局而不是文化格局,排除D項。故選B項。
5.B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并結合所學可知,柳宗元在《封建論》中強調秦朝推行郡縣制,雖然其動機是出于皇帝個人的私欲,但客觀上打破了貴族世襲特權,使選官任能更趨“公天下”,為后世中央集權體制奠定基礎,因此強調郡縣制的推廣具有進步性,B項正確;“秦統一的歷史必然性”側重于統一的條件而非制度變革,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皇帝制度的客觀積極性”與材料中批判“私其一己之威”不符,排除C項;“秦執政理念的局限性”僅對應材料中“私情”,但材料重點是肯定郡縣制的進步性,排除D項。故選B項。
6.C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定期由地方官員選擇當地優秀人才送到中央”并結合所學察舉制知識可知,這種制度是察舉制。察舉制使中央和地方人才、信息交流通暢,既能擴大中央統治基礎,又能為中央決策提供有效信息,還能把中央的政策比較準確地帶到地方,增強地方對國家的認同感,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察舉制有利于中央與地方信息和人才的流通,政府決策效率的提高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型開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察舉制實行的后期,任人唯親與“以官舉士”的現象日趨嚴重,反而阻礙社會各階層間的充分流動,排除D項。故選C項。
7.D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和古代波斯。根據材料分析可知,波斯和秦朝都建立了驛道系統,提高了政令傳遞的效率,這說明它們的官僚體系運行具有相似性,D項正確;材料強調波斯和秦朝都建立了驛道系統加強對疆域的管理,而不是強調管理難度加大,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自治傳統,排除B項;材料強調政治管理,不涉及經濟,排除C項。故選D項。
8.B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秦朝(中國)。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由材料可推知,戰國時期的秦半兩銅錢的實際重量尚不穩定,在秦朝統一度量衡之后,鑄幣之間的誤差有所減小,這可用于印證秦朝鑄幣逐漸走向規范,B項正確;單憑材料信息,無法判斷這批貨幣是否為私鑄貨幣,排除A項;秦朝在滅六國后,才在嶺南設置郡縣,實現直接管轄,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戰國時期秦國和秦朝貨幣的對比,不能說明秦朝未統一幣制,排除D項。故選B項。
9.A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馳道中央三丈辟為‘御道’,供帝王或特許人員馳行”“直道通常供大軍調動使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推行中央集權制度,馳道、直道的專屬性設計體現國家資源高度集中于皇權,服務于中央集權統治,A項正確;材料強調道路的規格與用途,未提及工程耗費對民眾的影響,排除B項;郵傳體系需驛站、文書傳遞制度支撐,材料僅涉及道路建設,排除C項;社會基層治理涉及戶籍、鄉里組織等,側重基層百姓,而“御道”、直道主要為了統治地方,而非強調基層,排除D項。故選A項。
10.D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秦的法令規定意在讓新地居民致力于農耕之事,勤勉田作、修葺房室,限制與“新黔首挾劍兵新居地人民所持私兵器,此舉意在形成秦在新占領地區對重型武器的壟斷,削弱關東民間反抗力量,這些均有助于穩定新地社會的整體秩序,D項正確;秦始皇開創了中央集權治理模式,但材料主旨是強調秦法令中的規定,A項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強調秦法令中的規定,沒有涉及秦的基層治理,排除B項;依法治國指的是用法律來規范社會,治理國家,但是材料主旨是強調秦法令中的某些規定,C項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11.B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秦始皇巡行刻石中,“上農除末”(重農抑商)旨在穩定經濟基礎,“尊卑貴賤,不逾次行”(規范等級秩序)與“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強化家庭倫理)則指向社會風俗的整頓。這表明秦朝通過政治手段干預社會風俗,以鞏固統治,B項正確;西周等級制度以分封制、宗法制為核心,而秦朝推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建立中央集權體制,排除A項;秦朝以法家思想為治國核心,曾“焚書坑儒”壓制儒家。刻石中“合同父子”雖含儒家倫理元素,但未確立儒家為官方意識形態,排除C項;重農抑商思想在戰國時期已由商鞅變法實踐,并非秦朝首創,排除D項。故選B項。
12.A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秦朝設置的監御史,不僅負責監察地方,還兼管司法、軍事、水利、薦才等多項事務,這意味著中央可以通過監御史將權力滲透到地方的各個領域,反映出秦朝中央集權體制有所加強,A項正確;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時期國家治理并不完善,排除B項;材料中監御史的設置是為了實現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和控制,職責混亂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監御史的存在是為了監督和輔助地方行政,而不是為了削弱地方行政權力,排除D項。故選A項。
13.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古代中國。黃河含沙量大,容易發生泛濫,因此需要中央集權的國家承擔防洪治水的任務。同時小農家庭通過挖掘水井等方式滿足自家農田的灌溉需求,為小農經濟的穩定提供了條件。可見古代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以及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模式的產生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有其合理性,A項正確;“國家組織修建或維護大規模防洪系統”說明國家組織能力強大,但只是材料的一個方面,材料還提及“小規模、家庭擁有的灌溉系統”,排除B項;自然環境影響而非決定了制度選擇,排除C項;材料主旨不是在講“治理黃河”,落腳點在“塑造了古代中國獨具特色的政治經濟模式”,也即黃河治理與中國政治經濟模式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
14.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本題材料“成文法”“流官制”“軍功爵制”“郡縣體制”可知,秦的統一,打破了以血緣為紐帶的貴族政治,建立起官僚政治,B項正確;秦代的統治仍然是“人治”,排除A項;地方官員任免屬于“周秦之變”的一個方面,不屬于主線,排除C項;科舉制的確立說明選官由重家世到重德才,排除D項。故選B項。
15.D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秦朝大一統局面下,部分人通過經營產業、投資等手段,“位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原來六國的工商業者在遷徙后“富室巨萬”,成為特權階層,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秦朝統一的局面有利于經濟發展,D項正確;材料只是提及巴(郡)寡婦清個人受到禮遇,并不能說明整個貴族女性地位提高,排除A項;秦朝實行嚴格的重農抑商政策,“松動”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社會階層具有一定的流動性,但“流動頻繁”說法夸大,排除C項。故選D項。
16.B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最主要原因就是專制君主利用空前強大的權力對社會經濟大砍大殺的結果”可得出,材料強調秦朝滅亡的原因是君主專制破壞社會經濟,根源是專制皇權,B項正確;材料提及君主的專制權力破壞社會經濟,根源是專制皇權而非社會經濟,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賦稅和徭役,排除C項;材料強調專制君主空前強大的權力,而非暴政,排除D項。故選B項。
17.D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誠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為虜矣”可知,大梁人認為秦王刻薄寡恩,對其是批判態度一旦得天下,世人必被其奴役。后來的事實證明,嬴政統一六國后仍然推行嚴刑峻法,造成國內矛盾激化,D項正確;材料“是圣是魔,未可輕議”是從兩方面看待秦王嬴政,而材料展現的是對秦始皇的批判態度,兩者不一致,排除A項;材料“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強調了秦王統一六國的功績,而非對秦始皇的批判,排除B項;材料“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矣”是從秦朝迅速敗亡的史實中得出“重在安民”的歷史教訓,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18.D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秦始皇在稱帝之后,統一文字、度量衡、法律”可知秦始皇完成了物質和制度方面的統一。結合所學可知,秦始皇通過 “焚書坑儒” 等舉措來強化思想統一,雖然手段較為極端,但從鞏固統一的角度來看,是在物質和制度統一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統一,即實現思想層面的統一,以更好地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D項正確;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法律等舉措本身就是鞏固國家統一的具體措施,排除A項;秦始皇通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一系列措施來樹立君主權威,排除B項;方便交通發展屬于基礎設施建設,不符合“高級的統一”,排除C項。故選D項。
19.D
【詳解】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可知,西漢賈誼認為秦實施殘暴統治是其滅亡原因,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治的借鑒;根據材料“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可知,唐代杜牧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根據材料“惟商鞅變法,不顧人言,只能驟至富強,亦召怨天下”可知,宋代蘇軾認為商鞅變法“召怨天下”,旨在否定“新法”。由此可見不同時代的文人對秦朝短命而亡有不同的觀點,影響他們歷史認識的主導因素是主觀動機的不同,D項正確;思想認同也包含在主觀動機里面,排除A項;史料來源只是因素之一,但并非主導因素,排除B項;研究視角只是歷史認識的因素之一,也屬于主觀動機之一,排除C項。故選D項。
20.B
【詳解】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的時空是秦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中“陳勝、吳廣以“大楚興,陳勝王”為口號,聚集了大量支持者,揭開了反秦起義的序幕”以及最終劉邦獲得楚漢戰爭的勝利,從而建立了西漢,可知秦統一后雖然加強了政治方面維護統一的措施,但是陳勝、吳廣起義卻打出此前楚國的旗號來爭取民眾的支持,并得到了廣泛的響應,說明秦統一后未能有效實現國家文化心理的統合,B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秦朝在楚地的統治,不能說明比其他地區殘暴,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強調秦朝滅亡的原因,不是強調劉邦勝利的因素,排除C項;材料中僅說明陳勝打出了“大楚興,陳勝王”的旗號,不能成為所有反秦勢力的文化符號,排除D項。故選B項。
21.(1)措施:政治: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經濟: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文化:統一文字;思想:焚書坑儒;軍事:派蒙恬北擊匈奴,修筑長城,開鑿靈渠。
(2)不同:柳宗元認為周朝滅亡的原因是分封制下,諸侯勢力過大,最后導致周朝滅亡,而不是政治管理;秦朝滅亡的原因在于暴政,而不是郡縣制本身。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秦朝時期的中國。措施:結合所學可知,關于秦朝鞏固統一、加強集權的措施可從政治、經濟、思想和軍事等方面進行作答,如政治: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經濟: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文化:統一文字;思想:焚書坑儒;軍事:派蒙恬北擊匈奴,修筑長城,開鑿靈渠。
(2)本題是原因題、對比題。時空是周朝、秦朝時期的中國。不同:根據材料“列侯驕盈,黷貨事戎(含利好戰)……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可知,柳宗元認為周朝滅亡的原因是分封制下,諸侯勢力過大,最后導致周朝滅亡,而不是政治管理;根據材料“……酷刑苦役,而萬人側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可知,柳宗元秦朝滅亡的原因在于暴政,而不是郡縣制本身。
22.(1)1/6×1/2=1/12,65×10÷12≈54千克。
續寫:“泰半之賦”若指田賦,則超出了秦朝的農業生產水平,所以“賦”應當是軍賦而不是田賦。(答案唯一,但大意符合即可給分,超過40字不給分)
(2)不能。
材料二和材料四雖然是實物史料且相互印證,但它們所涉及的地區和時間仍有局限性,不能完全代表秦朝所有地區和整個時期的賦稅情況;材料一中的《淮南子》成書于漢初,其觀點可能存在作者抨擊前朝(秦朝)貶抑法家的主觀動機,而材料三的觀點雖然有一定合理性,但也是基于現有史料的推論,缺乏更多直接證據支持。因此,僅依據現有材料難以完全澄清“泰半之賦”的爭議,還需要更多相關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來進一步佐證。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秦朝(中國)。數額:根據材料二中“(某田地)寬24步,長20步,面積2畝,其中稅田面積為40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田地總面積 = 24步 × 20步 = 480步 = 2畝(秦制1畝=240步 ),稅田面積 = 40步 , 稅田面積 = 40步 , 稅率 = 稅田面積 / 總面積 = 40 / 480 ≈ 8.33。由此推知,若農戶有10畝地:總產量 = 10畝 × 65千克/畝 = 650千克,田租 = 650 × 8.33% ≈ 54千克。續寫:根據材料三中“‘租’與‘賦’的用途不同?!x’是供軍備給養之用的”“凡言收‘泰半之賦’的地方,都是和兵役、徭役緊緊聯系在一起的,都是帶有軍賦之性質?!铡┌搿奶镒?,超脫了秦代當時農業產量的實際水平”可得出“泰半之賦”若指田賦,則超出了秦朝的農業生產水平,所以“賦”應當是軍賦而不是田賦。
(2)本題是原因題。是否能:不能。理由:根據材料二“《田書》卷8反映了安陸、江陵等縣在秦始皇三十一年征收田租的情況”材料四“里耶秦簡為秦朝遷陵縣官方文書檔案”可知,材料二和材料四雖然是實物史料且相互印證,但它們所涉及的地區和時間仍有局限性,不能完全代表秦朝所有地區和整個時期的賦稅情況;根據材料二“(西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淮南子》成書于漢初,漢初統治者主張休養生息、恢復生產,這與秦朝的法家思想不一致,因此其觀點可能存在作者抨擊前朝(秦朝)貶抑法家的主觀動機;根據材料三“從《淮南子》《淮南王傳》《伍被傳》等材料的行文來看”可知,材料三的觀點雖然有一定合理性,但也是基于現有史料的推論,缺乏更多直接證據支持,因此可得出僅依據現有材料難以完全澄清“泰半之賦”的爭議,還需要更多相關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來進一步佐證。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凉市| 北川| 呼和浩特市| 多伦县| 二手房| 彝良县| 达孜县| 苏州市| 沐川县| 曲麻莱县| 乌审旗| 肃宁县| 龙海市| 柳江县| 南部县| 弥渡县| 岗巴县| 太谷县| 和硕县| 海南省| 海丰县| 启东市| 卓尼县| 虞城县| 新疆| 常宁市| 登封市| 洛南县| 邳州市| 扶风县| 阿勒泰市| 伊川县| 桂平市| 民丰县| 射阳县| 泾源县| 武冈市| 高邮市| 昂仁县| 卓资县| 百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