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關鍵知識點 專題練2026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備考一、單選題1.史書記載:“(裴)秀議五等之爵,自騎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五等爵制成為西晉九品中正制選人的依據。據此可知( )A.九品中正制發生蛻變 B.專制皇權不斷強化C.階層流動呈上升趨勢 D.軍功授爵制的重現2.西晉時期,大臣劉毅在《請罷中正除九品疏》中抨擊:“官員的選拔往往受到金錢、關系和個人喜好的影響,而非完全基于才能和品德。”由此可見,這一選官制度的實行( )A.緣于門閥士族掌握政權 B.減緩了社會階層的流動C.動搖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D.降低了政令的執行效率3.如圖是中國古代士子“舉業”支持結構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說明( )A.宗法關系的作用尚存 B.士族把持選官權力C.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 D.選官制度呈多元化4.在唐初,高中進士者多是士族出身,如唐武德五年(622年)首次科舉考試中,隴西望族李氏的李義琛、李義琰、李上德三兄弟同時上榜,名噪一時。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A.貴族政治仍居主導地位 B.階層固化問題日益凸顯C.科舉考試制度有待完善 D.社會地位決定考試成敗5.唐高宗曾下詔嚴禁五姓七望互相通婚,然而禁令遭到了抵制,有仕女寧愿終身不嫁,拒絕與外姓通婚;旁枝散葉的破落戶甚至會以禁婚嫁自詡,以抬高地位,索要更多的錢財。這反映唐代( )A.門閥等第觀念猶存 B.君主專制遭到削弱C.科舉制度初見成效 D.外重內輕局面形成6.中晚唐時期,部分被稱為“清流”的士人家族依托科舉體制成為政府高官,進而在京師營置宅第,世代定居,他們往往在郡望之外冠以所居里坊作為新型門第標識,如靖恭楊家、靖安李氏等。這一現象表明中晚唐時期( )A.科舉制強化門閥體制 B.社會成員身份不平等C.制度下社會階層變動 D.長安城整體布局變化7.《萬歷野獲編》記載了明朝一個案件:王國昌原籍徽州,后來成為余姚籍人胡膏的養子。起初,王國昌以余姚籍生源的身份參加了順天鄉試,中試后被認為冒籍而除名;后來,王國昌以徽州籍參加應天鄉試,中試后又被說是冒籍,再次除名。由此可見,科舉制( )A.存在一定的缺陷 B.強化了人身控制C.沖擊了倫理秩序 D.維護了封建統治8.唐代,門下省給事中執掌封駁。《貞觀政要》記載:貞觀三年(629),太宗謂侍臣曰:“詔敕如有不穩便,皆須執論。……自今詔敕疑有不穩便,必須執言,無得妄有畏懼,知而寢默。”這一要求旨在( )A.提升官員政治意識 B.改變唐朝社會風氣C.提高政府決策效率 D.擴大監察諫政職能9.唐代宗時,中央置樞密使,并以宦者為之,負責“宣傳機密詔奏,承受表奏,于內中進呈,若皇帝有所處分,則宣付政事堂及翰林院學士”,但為臨時性機構。至德宗時逐漸制度化,其長官也被授予“掌機密”“知樞密”“典樞密”等銜。唐代樞密使的演變( )A.推動了國家權力中心的轉移 B.反映了君權遭到宦官的侵奪C.得益于封建專制皇權的強化 D.提高了中樞機構的運轉效率10.唐玄宗時,政事堂更名“中書門下”。宰相會議的決策寫成“中書門下奏狀”,報皇帝批準,付外執行。皇帝下發詔令,原則上也須經宰相通過,加蓋“中書門下之印”方能生效。這一機制( )A.有利于減少決策失誤的出現 B.嚴重影響了行政辦公效率C.進一步削弱了君主的專制 D.使中書門下成為決策核心11.《新唐書·百官志》云:“自開元以后,常以宰相領他職……故時方用兵,則為節度使:時急財用,則為鹽鐵轉運使。”這體現了( )A.宰相權力不斷加強 B.中央權力下移C.制度設計存在缺陷 D.政務處理靈活12.唐初宰相往往一身二任,一方面以宰相身份于政事堂中參與集體議政,另一方面以各司長官的身份指揮相應機構的運行。《政事堂記》載:“長孫無忌起復授司空,房玄齡授左仆射,魏征授太子太師,皆知門下省(當時政事堂設于門下省)事。”這種制度安排( )A.致力于規避宰相專權 B.保證了決策的科學性C.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D.反映了官僚制的成熟13.對于唐代三省制度有學者指出:“中書省和門下省的職掌性質相異。就其機構的本質而言,可以說中書省代表天子,門下省代表貴族,確切地說,是代表貴族官僚……也就是說,唐代中書、門下兩省制度是中國中世貴族政治最好的表現形式。”這表明該制度( )A.對皇權形成有效制約 B.深受士族制度的影響C.使專制皇權達到頂峰 D.提高了官員行政效率14.北魏均田令規定,奴婢按編戶民標準授田,但要求“奴從耕,婢從織”。北齊均田令規定“奴婢限外不課田者皆不輸”。隋承齊制,大業元年(605)又規定“除婦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課”。這意味著( )A.均田制逐漸無法推行 B.北齊奴婢不再授田C.承擔賦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賦稅大大減輕15.下表反映了唐天寶年間的稅收結構,這可以用來說明唐朝( )時期 歲入粟 歲入布絹綿 稅錢 (萬貫) 間接稅 (萬貫)實物 (萬石) 折算額(萬貫) 實物 (萬匹) 折算額(萬貫)唐天寶年間 2500 800 2700 1350 20 0A.商品經濟的高度發達 B.開放包容的時代風貌C.兩稅法實施卓有成效 D.農耕立國的經濟結構16.宰相楊炎曾上奏:“課免于上,而賦增于下。是以天下殘瘁,蕩為浮人”,這表明唐朝實行兩稅法的背景是( )A.土地兼并嚴重 B.吏治腐敗C.百姓賦稅沉重 D.藩鎮割據17.《舊唐書》記載,大歷四年(769年)正月十八日,皇帝敕令有司:“定天下百姓及王公已下每年稅錢,分為九等……其見官,一品準上上戶,九品準下下戶,余品并準依此戶等稅。若一戶數處任官,亦每處依品納稅……其百姓有邸店行鋪及爐冶,應準式合加本戶二等稅者,依此稅數勘責征納。”這( )A.擴大了賦稅征收的對象 B.強化了抑制工商業的政策C.體現“以貧富為差”原則 D.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18.唐代宰相陸贄描述某一制度:“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資產少者,則其稅少,資產多者,則其稅多。”該制度( )A.取消了賦稅征收中的人丁稅 B.解決了唐朝的財政危機C.減輕了政府對農民人身控制 D.縮減了賦稅征收的對象二、材料題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歷經演變,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特點。西周時期,實行世卿世祿制,貴族子弟世代為官。戰國時期,商鞅變法,按軍功授爵。漢朝時期,實行察舉制,由地方向中央推薦人才。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出身。隋唐時期,創立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材料二 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約1300年。(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趨勢。(2)根據材料二,分析科舉制創立的意義。(3)除科舉制外,中國古代還有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至少列舉兩個)20.馬克思說,“土地是人類偉大的實驗場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開阡陌封疆”。把土地授給農民,土地可以買賣。在土地是最大最重要財富的遠古社會,這是何等重大的轉變。土地私有,失去了按血緣分封各級貴族的經濟基礎,邦國消亡,立郡縣就成了時代的必然選擇。郡縣不是封邦,而是直屬中央、完全聽命于中央,由中央直接委任、撤換地方郡守縣令的地方政權。商鞅變法的成功,使原來比較落后的秦國一躍而成為戰國時代最先進的強國,為日后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據楊百勝《商鞅變法法理研究》等整理材料二 在封建社會中,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是封建國家確立賦役制度的基礎。租庸調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之上,兩者有著極為密切的內在聯系。租庸調這一地租形態的實現,是由口分田和永業田的生產物共同來完成的。口分田出租,永業田則是庸調之所出。與均田制配套的府兵制,就是獲得官府授予土地的百姓,農閑時參加軍事訓練,發生戰爭時就從軍打仗,參戰的武器和戰馬自備。這樣,既保證了兵源,又減輕了朝廷的軍費開支。均田制打造了最強大的初唐,也把唐王朝的經濟社會發展推到了頂峰。——摘編自李埏等《中國古代土地國有制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商鞅關于土地“重大的轉變”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均田制如何“打造了最強大的初唐”。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B A C A C A A C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答案 D C B C D C C C1.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推斷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西晉時期(中國)。題干中史書記載,裴秀提議恢復五等爵制(公、侯、伯、子、男),騎督以上的六百余名官員均被封爵,且五等爵制成為西晉九品中正制選人的依據。這表明九品中正制原本以家世、品德、才能為主要標準,但此時爵位卻成為選官依據,說明制度發生了異化,A項正確;五等爵制由皇帝封賞,體現了一定皇權,但題干焦點是爵制對選官制度的影響,并未直接顯示皇權強化。九品中正制本身由中正官操作,皇權控制有限,排除B項;九品中正制在西晉時已僵化,階層流動下降。爵位成為選人依據,更鞏固了貴族特權,阻礙了寒門上升,因此階層流動并未提升,排除C項;題干提到“騎督”(軍官)被封爵,有軍功因素,但五等爵制是西晉恢復的周代分封制,主要用于宗室和功臣,非秦朝純軍功性質的二十等爵制,排除D項。故選A項。2.B【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晉(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中正官利用職權徇私舞弊,說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顯,不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即減緩了社會階層的流動,B項正確;門閥士族掌握政權發生在東晉時期,排除A項;材料涉及的是選官制度,未涉及思想領域的變化,無法得出動搖了儒學的正統地位,排除C項;材料中未涉及政府機構的變化,無法得出行政效率是否降低,排除D項。故選B項。3.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據材料可知,古代士子賴闔家之力的支持進入古代的政治體系,而成為官員的士子再通過舉薦讓本家族的人進入官場,進而形成家族門第。而家族門第發展家族經濟,家族教育與家族政治,進一步帶動家族的士子。這說明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關系在古代政治中尚存作用,A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古代士子的支持結構主要以家庭或者家族為主,沒有體現士族對于選官權力的把握,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古代人才選拔與家族的聯系,沒有涉及小農經濟地位突出,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九品中正制度,科舉制與察舉制度等多種古代選官制度,無法得出“選官制度呈多元化”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4.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唐初科舉考試中,中舉者多為士族出身之人,這反映出當時科舉并未實現真正的公平,科舉考試制度仍有待完善,C項正確;秦朝建立后,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排除A項;科舉制有利于推動社會階層流動,選項與史實相悖,排除B項;科舉理論上開放報名(如武則天時期大量庶族入仕),題干僅表明士族占優,非社會地位直接決定結果,排除D項。故選C項。5.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唐高宗下詔嚴禁五姓七望通婚,本質是中央政府削弱士族特權、加強集權的舉措。但禁令遭到抵制,士族女子寧愿不嫁也不與外姓通婚,破落士族仍以“禁婚家”自居并借機索財。這表明士族門第觀念在社會層面仍根深蒂固,A項正確;唐高宗頒布禁令本身是皇權干預社會的體現,雖執行受阻,但不能直接說明“君主專制削弱”,排除B項;題干未涉及科舉取士的結果,反而強調士族通過婚姻維持社會地位,與科舉制的作用相悖,排除C項;“外重內輕”指地方勢力(如藩鎮)強于中央,出現于安史之亂后,而唐高宗時期尚未形成藩鎮割據。題干內容與中央集權、地方勢力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6.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部分被稱為‘清流’的士人家族依托科舉體制成為政府高官,進而在京師營置宅第,世代定居,他們以所居里坊作為新型門第標識”及所學知識可知,中晚唐時期,科舉制不斷發展,部分士人憑科舉成為政府高官,并以里坊為新型門第標識,這一變化體現了通過科舉制這一制度變革,崛起了新的社會階層,反映了制度下的社會階層變動,C項正確;科舉制使得不具備貴族身份的士人能夠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進入官僚體系,沖擊了門閥體制,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一些士人家族依靠科舉制成為新型門第,不能整體反映社會成員是否不平等,排除B項;材料中新型門第標識是所居住的里坊,并沒有改變長安城的整體坊市制的布局,排除D項。故選C項。7.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材料中王國昌因籍貫問題,先是以余姚籍生源參加順天鄉試中試后被除名,后以徽州籍參加應天鄉試中試又被除名,表明科舉制在籍貫等資格認定方面存在不合理之處,導致有能力的考生不能正常參與考試,這體現了科舉制存在一定的缺陷,A項正確;題干主要圍繞科舉考試中籍貫冒籍問題展開,并沒有體現對考生人身控制的強化,排除B項;題干中未涉及倫理秩序方面的內容,王國昌的情況主要是科舉考試資格問題,而非沖擊倫理秩序,排除C項;通常科舉制維護封建統治體現在選拔人才為封建統治服務等方面,但題干中王國昌的遭遇并不能體現科舉制對封建統治的維護,反而是暴露出科舉制自身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8.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了唐太宗要求官員恪守職責,詔令制敕如有不便之處,務必嚴格把關,無需畏懼,這有利于官員秉公辦事,提升官員政治意識,A項正確;材料強調官員可以封駁制敕,這與君主意志容易發生抵觸,君臣關系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化,這與改變唐朝社會風氣無關,排除B項;官員封駁制敕后,政令要重新研究制定,然后再進一步審核,雖然能夠保障政令的正確,這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治理效率,排除C項;門下省官員不是監察官,且材料要求官員秉公辦事,并未擴大其職權,排除D項。故選A項。9.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樞密使由宦官擔任,負責上傳下達,且逐漸制度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宦官是皇帝的內侍人員,深受皇帝的信任,其參與到國家權力運轉體系中,反映的是皇權的加強,引發中樞權力機制的異化,C項正確;唐朝國家權力中心始終是皇權,宦官權力的增加得益于其距離皇權更近,排除A項;材料反映出君主專制加強,未體現宦官架空君權,排除B項;樞密使側重掌機密,未提流程優化、分工協作等與效率有關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10.A【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宰相會議的決策寫成‘中書門下奏狀’,報皇帝批準,付外執行”“皇帝下發詔令,原則上也須經宰相通過,”可知,中書省和門下省共議政事,皇帝的詔令需要經過中書門下,防止專制獨裁的出現,減少決策失誤,A項正確;“中書門下”的設立,體現了三省一體化趨勢,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B項;三省六部制度的確立,通過分割宰相權力加強君主專制,排除C項;最高決策權掌握在皇帝手中,“中書門下成為決策核心”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A項。11.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自唐玄宗開元年間以后,宰相常根據不同需求(如戰事、財用等)兼任不同職務的現象,反映了政治運作隨形勢調整、按需定權、政務處理的靈活性特征,D項正確;宰相兼職是基于當時的實際需求,而且這些職務各自有明確的職責范圍和限制,不能因為宰相兼職就認定其權力不斷擴大,排除A項;宰相領其他職務,這是中央體制內的職能調整,非中央權力下移,排除B項;宰相領其他職務的主要目的是為提高行政效率,以便面對不同挑戰能迅速做出反應,快速解決問題,體現了唐朝政治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非制定缺陷,排除C項。故選D項。12.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政事堂中的宰相身兼執行部門的長官,這有利于中樞決策的迅速貫徹,進而提高行政效率,C項正確;讓宰相兼執行部門的長官的主要目的不是規避宰相專權,而是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項;B項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官僚制的成熟體現在中樞權力劃分的合理性、皇室內廷官員與外朝官員的區分、俸祿制度和品階制度的完備性等,與材料突出的政事堂不相符,排除D項。故選C項。13.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唐代中書省代表天子,門下省代表貴族官僚……是中世貴族政治的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以來士族門閥長期影響政治,隋唐科舉制尚未完全打破貴族壟斷,門下省對詔令的審核與封駁權反映了貴族勢力對皇權的制衡,B項正確;材料強調貴族政治的延續性,且三省六部制的主要作用是加強皇權,排除A項;專制皇權達到頂峰在明清時期,排除C項;材料討論的是權力結構,而不是效率,排除D項。故選B項。14.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均田令要求:如果不繳納田稅,則不會被授田(課是指的田稅);同時,隋朝也規定,缺乏勞動力的群體被免除了田稅,說明國家強調勞動力人口進行田稅上繳,承擔賦役是授田的前提,C項正確;材料邏輯是要求承擔課稅與授田的統一性,而不是強調均田制無法推行,排除A項;北齊均田令要求沒有接受授田的奴婢不用上繳賦稅,這反向說明有一部分奴婢獲得了土地并要承擔賦稅義務,排除B項;隋代只是規定廢除婦人、奴婢及部曲的課稅,并不是大大減輕了賦稅,排除D項。故選C項。15.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表格中折算額可知,唐天寶年間歲入粟、布絹綿的實物稅折合總數為2150萬貫,而稅錢和間接稅較低,這表明農業稅尤其是實物稅是唐朝重要稅收,說明農耕經濟占據主導地位,D項正確;稅錢和間接稅的數量占稅收總額比例很小,排除A項;材料主要是稅收結構問題與唐朝的時代風貌開放包容無關,排除B項;兩稅法是唐德宗時期開始實行的,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6.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材料反映出上層階級將賦稅壓力轉嫁于下層階級,使百姓不堪其苦,成為流民,這加劇了階級矛盾,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百姓賦稅沉重,未體現豪強地主兼并土地、政治腐敗、藩鎮割據等史實,排除ABD項。故選C項。17.C【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代的征稅標準,分為九等,等級的劃分是按照財產進行劃分的,每個等級承擔相應的賦稅,特別強調有店鋪等財產的百姓提高戶等,反映其體現“以貧富為差”原則,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與以前相比增加了賦稅征收的范圍,無法得出擴大了賦稅征收的對象,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對工商業的抑制,涉及的是按照財產的多寡征收賦稅,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對農民的政策,也未涉及賦稅制度的變化,無法得出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項。故選C項。18.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的制度是兩稅法,它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減輕了政府對農民人身控制,C項正確;兩稅法并沒有完全取消人丁稅,只是相對減少了人丁稅的比重,排除A項;兩稅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唐朝的財政危機,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排除B項;題干強調的是“以資產為宗”對人身控制的影響,而非對象范圍,且兩稅法擴大了賦稅征收對象,排除D項。故選C項。19.(1)從注重血緣、門第到注重才能;從貴族世襲到通過考試選拔。(2)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3)分封制、郡縣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列舉兩個即可)【詳解】(1)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古代中國。趨勢:根據材料一“西周時期,實行世卿世祿制,貴族子弟世代為官。戰國時期,商鞅變法,按軍功授爵。漢朝時期,實行察舉制,由地方向中央推薦人才。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出身。隋唐時期,創立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并結合所學可知,世卿世祿制度選官標準是血緣,察舉制的選官標準是孝廉,科舉制的選官標準是才能,因此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趨勢是從注重血緣、門第到注重才能;從貴族世襲到通過考試選拔。(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意義:根據材料二“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可知,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3)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可回答不同朝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等等,比如分封制、郡縣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列舉兩個即可)20.(1)影響: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推動了社會轉型:推動了郡縣制的建立;打擊了貴族特權(推動了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促進了秦國富強,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2)均田制是租庸調的基礎,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保證了兵源,支持了府兵制(減輕了朝廷的軍費開支)土地不允許買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緩和了社會矛盾。【詳解】(1)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影響:根據材料“土地私有,失去了按血緣分封各級貴族的經濟基礎,邦國消亡,立郡縣就成了時代的必然選擇。”可知,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推動了社會轉型:根據材料“郡縣不是封邦,而是直屬中央、完全聽命于中央,由中央直接委任、撤換地方郡守縣令的地方政權。”可知,推動了郡縣制的建立;根據材料“失去了按血緣分封各級貴族的經濟基礎,邦國消亡”可知,打擊了貴族特權(推動了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根據材料“商鞅變法的成功,使原來比較落后的秦國一躍而成為戰國時代最先進的強國,為日后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可知,促進了秦國富強,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租庸調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之上,兩者有著極為密切的內在聯系。租庸調這一地租形態的實現,是由口分田和永業田的生產物共同來完成的。口分田出租,永業田則是庸調之所出。”可知,均田制是租庸調的基礎,保證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根據材料“獲得官府授予土地的百姓,農閑時參加軍事訓練,發生戰爭時就從軍打仗,參戰的武器和戰馬自備。這樣,既保證了兵源,又減輕了朝廷的軍費開支。”可知,保證了兵源,支持了府兵制(減輕了朝廷的軍費開支);根據材料“租庸調這一地租形態的實現,是由口分田和永業田的生產物共同來完成的。口分田出租,永業田則是庸調之所出。”可知,土地不允許買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緩和了社會矛盾。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