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關鍵知識點專題練 2026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備考一、單選題1.西周時,“家臣”指卿大夫為管理私家政務設置的職官,多為家主的生活管家,其職能主要是“事保厥家”;到春秋中期后,家臣除管理生活事務之外,還參與到政治、軍事等事務中。這反映出當時( )A.權力出現下移趨勢 B.兼并戰爭劇烈頻繁C.禮樂制度走向瓦解 D.官僚制度逐漸成型2.春秋戰國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大變動的時期,由下圖可推出這一時期( )A.君主專制建立 B.地主階級衰落 C.局部走向統一 D.百家爭鳴興起3.如圖是先秦時期“章渠水道”線路復原示意圖。該區域水系縱橫,水陸交通網與銅礦遺址、糧倉遺跡相連。據此可推斷,該區域( )A.成為全國經濟重心 B.奠定楚國強盛基礎C.改變中原交通格局 D.鑄就華夏認同觀念4.據《論語》記載,孔子欲定居在九夷地區,有人認為“陋”,孔子答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春秋公羊傳》認為夷夏之稱無常定,如果夷狄遵循中國的禮義,夷狄也可以進為中國;如果中國放棄了禮義,則退為夷狄。這體現了( )A.同源共祖觀念 B.階級關系異變 C.崇德尚賢理念 D.文化認同意識5.河南輝縣固圍村魏國大墓一次出土鐵器160多件,其中鐵農具就有58件。河南新鄭韓國鑄鐵作坊遺址出土鐵農具200多件,占全部鐵器的63.5%。這些農具主要有?、鏟、鍤、鋤、耙、鐮等。在農業生產的主要環節,如翻土、整地、中耕、除草、收割等,都已經使用了鐵農具。據此可知( )A.鐵農具在全國廣泛應用 B.鐵農具已取代木石工具C.冶鐵技術全面領先世界 D.鐵農具種類和功能豐富6.如表為春秋至西漢時期滇中地區青銅兵器數量占兵器數量比例變化表。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時期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西漢早中期 西漢中晚期比例 100% 99% 92% 67%A.軍事戰略的調整 B.政權更迭逐漸穩定 C.冶鐵技術的進步 D.青銅產量有所減少7.《孟子·滕文公》中記載了孟子與農家許行的弟子的對話。“許子冠乎?”曰:“冠。”“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薄霸S子以釜甑(瓦器)爨(指燒火做飯),以鐵耕乎?”曰:“然。”“自為之與?”曰:“否。以粟易之?!边@段對話不能反映當時( )A.鐵器運用于農業生產 B.社會分工得到發展C.商品交換較為頻繁 D.推行工商皆本政策8.《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吳王)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壽夢二年(前584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將子反而奔晉,自晉使吳,教吳用兵乘車,令其子為吳行人(指使者),吳于是始通于中國。吳伐楚。”這一記載說明,當時各諸侯國之間的爭戰( )A.造成了倫理價值觀的混亂 B.改變了中原的政治格局C.客觀上推動了區域的開發 D.促進了華夏文明的認同9.史籍中的“秦夏”原指“西方之秦”。商鞅變法之后,過去以華夏正統自居的禮樂舊邦,不能同新近崛起的“秦夏”相抗衡,秦人更將此“夏”解釋成為“華夏”?!扒叵摹贬屃x之變( )A.緣于顛覆周代基本制度 B.旨在構建集權統治基礎C.催生了華夏認同的觀念 D.伴隨中原文化向東擴展10.《文獻通考》記載:“自漢以來,民得以自買賣田土矣。蓋自秦開阡陌之后,田即為庶人所擅,然亦惟富者貴者可得之,富者有貲可以買田,貴者有力可以占田,而耕田之夫,率屬役于富貴者也?!边@反映了( )A.自耕農經濟的發展繁榮 B.等級土地所有制的確立C.土地所有權的不斷強化 D.土地租賃關系相對成熟11.《論語·先進》記載,顏淵去世后,其父請求孔子賣車置辦?。ㄍ夤祝?,孔子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為由拒絕;而《論語·鄉黨》提到馬廄失火,孔子只問“傷人乎”,不問馬。這反映出孔子( )A.主張禮制規范與仁愛精神 B.堅持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C.推崇德治教化與正名思想 D.強調仁義禮智的道德修養12.春秋戰國時期,有一派哲學認為自然是由陰陽、五行相互作用而成的,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也是相互關聯的,任何一方的失衡紊亂都會導致另一方的不安定。能夠體現這一哲學思想的是( )A.“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br/>B.“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br/>C.“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D.“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br/>13.有學者認為:“(這一時期)社會的動蕩和變革帶來了人們思想的解放,舊的傳統秩序受到猛烈沖擊,新的思想觀念和學術流派應運而生。”該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B.鐵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廣C.私學興起,講學之風盛行 D.各國紛紛變法,禮崩樂壞14.《孟子·梁惠王上》記載梁惠王對當時社會現象發牢騷問孟子:“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這說明戰國時期( )A.兼并戰爭引發大規模移民 B.區域間販運貿易日漸興盛C.小農經濟沖擊了等級秩序 D.政策調整加速了社會流動15.墨子提出“不辨貧富、貴賤、遠近、親疏,賢者舉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廢之?!边@體現了墨子主張( )A.仁政 B.禮治 C.節儉 D.尚賢16.下表所示為《墨子》中對禹的言行的部分記載。這些記載意在( )記載 出處古者禹治天下,西為西河漁竇,以泄渠孫皇之水……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 《墨子·兼愛中》禹曰:濟濟有眾,咸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 《墨子·兼愛下》禹東教乎九夷,道死,葬會稽之山……既葬,收馀壤其上,壟若參耕之畝,則止矣 《墨子·節葬下》A.保存歷史記憶 B.謳歌先君智慧C.宣揚政治理想 D.諷刺黑暗現實17.商鞅認為:“夫地大而不墾者,與無地者同;民眾而不用者,與無民者同?!表n非子說:“夫明王治國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庇纱丝芍?,兩者都( )A.認為農業是治國之本 B.重視維護社會等級秩序C.否認商業存在的價值 D.強調大力增加國家人口18.戰國時,人們特別強調“明主察相”的作用,認為只要英明的君主和精明的相采取了正確的政策,其國家就可取得“霸主”的地位。楚懷王時期,昭陽任楚相,懷王與昭陽被時人視為相當好的配合。韓非認為國君如果寵信近臣,就算不上是明君。這些思想觀念可反映出戰國時期( )A.專制集權體制建立 B.法家思想主導治國實踐C.社會大變革的趨勢 D.選賢任能成為社會共識二、材料題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盡管簡牘媒介在西周時期已經展現出相當重要的作用,但青銅媒介所建立的貴族文化秩序具有強大的慣性,青銅媒介使一整套煩瑣的禮儀制度維系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種情況下,簡牘媒介只能在青銅媒介的主導下填補一些應用空缺。西周國家的突然崩潰使青銅媒介所創造的文化秩序逐漸在混亂無序中解體,簡牘媒介在春秋戰國時期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時代,成為主導性媒介。在簡牘媒介的推動之下,有關周王朝中央政府及各諸侯國內部的文化檔案開始在不同諸侯國之間傳播,這無疑提升了文化的社會影響力。——摘編自孫易君《簡牘媒介的普及與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轉型》材料二 西周發展起來的“禮樂”文化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遭到嚴重破壞,春秋時期的“重法”思想正是具有破壞性的因素之一。從西周發展起來的禮樂文化本身也包含法制思想,西周實行的是“德主刑輔”的道德政治。到了春秋時期,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階級分化的重構、新的生產關系的萌芽,“禮樂”這種道德政治已經規范不了社會秩序,于是重視法律與法制的思想興起?!T子學術興起和春秋戰國文化轉型的根本原因在于“禮樂”文化的失范,即“禮樂”文化喪失了它應有的社會和文化功能,它已不再適應這個變化了的社會。——摘編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轉型》(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春秋戰國時期簡牘媒介成為主導性媒介的原因與影響。(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轉型。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瓦解,封建制興起的社會大變革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奴隸制的生產關系變得越來越陳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激化,導致這一時期激烈的階級斗爭。周平王東遷洛邑后,王室衰微,諸侯坐大,政治權力逐步下移。由于“天命”思想的沒落,“重民”思想的興起,引起統治階級內部的思想分化,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別。一些開明的貴族統治者及其知識分子紛紛尋覓新的治國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張,“為政”思想迅速發展起來。尤其是戰國時期,各國行政體制的改革,都為其國家的振興帶來直接而明顯的效果。因此,這一時期“為政”思想的發展就更為豐富而多彩。材料二 在春秋戰國時期,總的說來,國家管理還是經驗管理,缺乏科學的、系統的理論指導。中國古代的“為政”思想只不過是獲得了初步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的過程中,不可能達到始終一貫的系統性和準確無誤的科學性的境地。但是,正是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之上,秦王朝才能在公元前221年滅六國后,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從此,行政管理的實踐在更深廣的領域內展開,“為政”思想也迅速成熟并日益發展了。——以上材料均摘編自韓安國《簡述春秋戰國時期“為政”思想的發展》(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春秋戰國時期“為政”思想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為政”思想發展的原因及影響。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B D D C D C B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答案 A C B D D C A C1.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至春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西周時期,家臣主要負責卿大夫私家政務和生活事務,到春秋中期后,家臣的職能擴展到了政治、軍事等更廣泛的領域,這表明家臣的權力在逐漸增大,原本屬于卿大夫的某些權力開始下移到家臣手中,A項正確;題干中并未提及兼并戰爭的情況,且家臣職能的變化與兼并戰爭的劇烈頻繁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禮樂制度主要涉及社會等級、禮儀規范等方面,題干中描述的是家臣職能的變化,并未直接涉及禮樂制度的瓦解,排除C項;官僚制度通常指的是一套完整的、由中央政府控制的行政管理體系,題干中雖然描述了家臣職能的擴展,但并未提及官僚制度的逐漸成型,且家臣并不等同于官僚,排除D項。故選A項。2.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戰國諸侯國間的爭霸和兼并戰爭,使諸侯國的數目減少,形成了局部統一,C項正確;秦朝建立君主專制,排除A項;此時地主階級逐漸興起和壯大,B項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學術派別之間爭芳斗艷的局面,與材料無關, 排除D項。故選C項。3.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楚國是先秦時期的一個重要諸侯國,其疆域包括了長江中下游地區。題目中的“章渠水道”位于楚國境內,水系縱橫、水陸交通網發達,銅礦和糧倉的分布表明該區域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這些條件確實可以為楚國的強盛奠定基礎,B項正確;先秦時期的經濟重心主要在黃河流域,而不是南方的楚國,排除A項;中原地區主要指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題目中的“章渠水道”位于長江流域,排除C項;華夏認同觀念指中華民族對自身文化、歷史和身份的認同感,涉及民族交往、經濟聯系、文化認同等。題目中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交通和資源方面,不太能推導出華夏認同觀念的形成,排除D項。故選B項。4.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中國)。根據材料“《春秋公羊傳》認為夷夏之稱無常定,如果夷狄遵循中國的禮義,夷狄也可以進為中國;如果中國放棄了禮義,則退為夷狄?!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強調文化對地域文明程度的決定作用,而非地域本身的優劣,《春秋公羊傳》明確提出“夷夏之稱無常定”,以是否遵循“中國禮義”作為夷狄與中國的轉化標準,打破了固定的族群界限,凸顯文化認同的核心地位。二者均以“禮義”這一文化要素作為衡量文明的尺度,體現了對文化一致性的認同,D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同源共祖觀念強調族群血緣上的共同起源(如華夏各族同出炎黃),但題干未提及血緣、祖先等內容,而是以“禮義”為核心判斷標準,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材料討論的是“夷夏”的文化標準,未涉及社會階級的變動或矛盾,與階級關系無關,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崇德尚賢強調尊崇道德、任用賢才,屬于政治倫理范疇,材料雖提到“禮義”,但核心是通過文化(禮義)區分夷夏,而非直接討論“德”“賢”的政治實踐,排除C項。故選D項。5.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鐵農具就有58件”、“鐵農具200多件,占全部鐵器的63.5%”以及“農具主要有?、鏟、鍤、鋤、耙、鐮等……翻土、整地、中耕、除草、收割等環節都已使用鐵農具”,可知兩處遺址出土的鐵農具種類多樣,功能全面覆蓋農業生產主要環節,說明鐵農具在類型分工和應用范圍上已相當豐富,D項正確;材料僅反映河南的魏、韓兩國情況,無法據此推斷鐵農具在全國范圍內的應用程度,排除A項;材料提到鐵農具數量占比較高,但未提及木器、石器等傳統農具是否消失,排除B項;材料僅列舉了鐵農具種類和功能,未涉及冶鐵技術本身,更無與其他地區冶鐵水平的對比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6.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至西漢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青銅兵器占比逐漸下降,這是因為隨著時間推移,生產力不斷發展,冶鐵技術不斷進步。鐵兵器相較于青銅兵器,在硬度、韌性等方面具有優勢,逐漸被廣泛應用于軍事領域,從而導致青銅兵器占比下降,C項正確;軍事戰略調整主要涉及作戰方式、兵種配置等方面,與青銅兵器占比下降沒有直接關聯,排除A項;政權更迭穩定與否主要影響政治局勢、社會秩序等方面,對兵器材質的選擇影響不大,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信息表明青銅產量有所減少,青銅兵器占比下降主要是因為鐵兵器的興起,而非青銅產量本身的變化,排除D項。故選C項。7.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反向選擇題,時空是:戰國時期的中國。據所學可知,工商皆本政策是明清之際思想家提出的,戰國時期未推行,D項不能反映材料,符合題意,選擇D項;據材料“以鐵耕乎”可知鐵器運用于農業生產,A項可反映,排除A項;據材料“冠,以粟易之;釜甑、鐵耕,以粟易之”可知存在商品交換,說明社會分工得到發展,B、C項可反映,排除BC項。故選D項。8.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由材料可知,壽夢稱吳王后,成為當時參與爭霸戰爭中晉國所爭取的力量,而“教吳用兵乘車”“始通于中國”“吳伐楚”說明吳國因得到晉國的支持而逐步增強了實力,與中原地區聯系逐漸增多,可見,當時各諸侯國之間的爭戰行為是推動區域開發和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C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區域經濟的發展,沒有強調倫理價值觀的混亂和中原政治格局的改變,A、B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B項;雖然材料中有“吳于是始通于中國”的信息,但是這不足以得出“促進了華夏文明的認同”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9.B【詳解】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秦人將被邊緣化的“西方”闡釋為“華夏”,旨在適應秦兼并諸侯,一統天下,構建文化認同的需要,為集權統治奠定基礎,B項正確;秦制于周制,有顛覆的一面也有繼承的一面,不可一概而論;且顛覆周代基本制度與秦以華夏自居獲取身份認同的邏輯相矛盾,排除A項。華夏認同在春秋時期已產生,而材料的時間是戰國時期,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中 “秦夏” 釋義之變體現的是秦國(西方)在文化上向華夏(中原)靠攏,是中原文化向西擴展的影響,而不是中原文化向東擴展,排除D項。故選B項。10.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漢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首先自漢朝開始,民間可以自由買賣土地(“民得以自買賣田土”),其次土地占有呈現兩極分化,再次農民(“耕田之夫”)淪為富貴的役屬對象,即佃農或依附農,結合所學知識從秦朝“廢井田,開阡陌”到漢代土地自由買賣,土地所有權逐漸從國家下移到個人(尤其是富人和權貴),富者和貴者通過經濟或政治手段集中土地,導致自耕農破產,形成地主-佃農關系,土地所有權集中后,租賃關系(佃農制)成為主要剝削形式可知,從秦朝“開阡陌”到漢代自由買賣,土地私有產權日益明確,富者、貴者對土地的占有權被法律和社會認可,C項正確;材料強調自耕農淪為“役屬者”,說明自耕農經濟衰退,而非繁榮,排除A項;“等級所有制”通常指封建領主制(如西歐莊園經濟),而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私有化與買賣,非等級劃分,排除B項;材料提到“率屬役于富貴者”,說明租賃關系存在,但租賃關系是土地所有權強化的結果,非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C項。11.A【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春秋時期(中國)。材料通過《論語》中的兩個事例,展現孔子的行為選擇,顏淵去世事件:孔子拒絕賣車置辦外棺,理由是“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這體現了孔子對禮制規范的重視;馬廄失火事件:孔子只問“傷人乎”,不問馬,這體現了仁愛精神,即優先關懷人的安危,而非財產損失,彰顯“仁者愛人”的核心思想。綜上,A項正確;雖然“問人不問馬”體現對人的重視,但“以民為本”更側重治國層面(如孟子發展),材料僅為個人行為,未涉及治國理念,排除B項;“德治教化”強調道德引導,“正名”強調名分規范(如第一個事件部分體現),但第二個事件更突出仁愛而非教化或正名,整體匹配度不足,排除C項;“仁義禮智”是孟子系統化的概念,孔子時代尚未形成;材料主要體現“禮”與“仁”,而非完整道德修養體系,排除D項。故選A項。12.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題干中的哲學思想強調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存?!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出自《道德經》,是道家思想的典型表述。它強調了人、地、天、道之間的層次關系,最終歸結于“自然”。這與題目中提到的自然與社會相互作用的思想高度契合,C項正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這句話出自《尚書·泰誓》,強調天意與民意的統一,認為天的意志是通過人民的意志來體現的。這與題目中提到的自然與社會相互關聯的思想有一定聯系,但更側重于社會倫理和政治哲學,而非自然哲學,排除A項;“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這句話出自《孟子·離婁上》,強調了從個人到家庭、國家再到天下的遞進關系,體現了儒家的倫理思想,排除B項;“天必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 這句話出自《墨子·法儀》,強調了墨家的兼愛思想,排除D項。故選C項。13.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社會的動蕩和變革帶來了人們思想的解放”“百家爭鳴局面”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即鐵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廣,B項正確;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是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客觀背景而非根本原因,排除A項;私學興起,講學之風盛行為百家爭鳴提供了條件,但不是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排除C項;各國紛紛變法,禮崩樂壞為百家爭鳴出現提供了寬松的政治氛圍,卻并非百家爭鳴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14.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戰國時期發生災荒,梁惠王通過遷移百姓和調運糧食的方式來緩解饑荒,促進了人口大規模遷移,體現政策調整對社會流動的推動作用,D項正確;材料中的“兇”是指災荒,而非兼并戰爭,兼并戰爭引發大規模移民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轉移糧食,不是販運貿易,無法得出區域間販運貿易日漸興盛,排除B項;人口遷移是受到自然條件影響,并非等級秩序遭到破壞,排除C項。故選D項。15.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墨子主張“尚賢”,即選拔賢能之人,不論貧富貴賤,體現了其反對世襲、提倡任人唯賢的思想,D項正確;仁政是孟子的思想主張,排除A項;禮治是儒家思想主張,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墨子在政治方面的主張,而非生活方面的節儉,排除C項。故選D項。16.C【詳解】本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墨子》中記載禹治水使民眾受益,體現了兼愛思想,禹討伐有苗說“用天之罰”,借助天意來維護正義,禹去世后葬禮簡單,體現了節葬主張,這些都是墨子宣揚自己兼愛、非攻、節用等政治理想的方式,通過對禹的言行記載來為自己的政治理念尋找歷史依據和榜樣,C項正確;雖然這些記載客觀上可能保存了一些關于禹的歷史記憶,但從《墨子》記載的意圖來看,重點并非單純為了保存歷史記憶,保存歷史記憶只是附帶的結果,并非主要目的,排除A項;歌頌禹的智慧和功績只是傳播墨家思想的手段,不是目的,排除B項;材料中的記載并沒有明顯針對春秋戰國之際戰亂頻繁、道德淪喪的黑暗現實,排除D項。故選C項。17.A【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商鞅主張大力發展農業,將土地和人口資源都轉化為國力,韓非子認為應使工商業者數量減少且降低地位,二者實質都是強調重視農業、抑制商業,A項正確;結合所學,商鞅與韓非子都是法家代表,主張重視維護社會等級秩序,材料主旨是對農業工商業的態度,排除B項;韓非子主張減少工商業者數量,并沒有杜絕商業,“否認商業的價值”說法錯誤,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重視發展農業,不涉及對國家人口的看法,排除D項。故選A項。18.C【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戰國時期,各國為爭霸紛紛變法圖強,舊的分封制、世官制逐漸瓦解,新的官僚選拔制度(如軍功授爵、舉薦賢能)開始萌芽。題干中強調“明主察相”的作用、君臣配合的重要性,以及韓非反對任人唯親的主張,均體現了這一時期社會對政治制度變革的探索,C項正確;戰國時期尚未建立專制集權體制,這一體制在秦朝才正式形成,排除A項;雖然法家思想在戰國時受到重視,但法家思想主導治國實踐的說法過于絕對,題干中雖有韓非觀點,但未體現其他學派被完全取代,排除B項;“選賢任能成為社會共識”過于絕對,戰國時期舊貴族勢力仍有殘留,選賢任能尚未成為普遍實踐,排除D項。故選C項。19.(1)原因:西周的滅亡使青銅媒介創造的文化秩序即禮樂文化體系解體;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社會階級的重組,貴族勢力逐漸衰弱;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興起;“士”階層的形成;等等。影響:加快了知識的傳播速度;提升了文化的影響力;為諸子百家的爭鳴創造了條件;推動了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的轉型;等等。(2)評價: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轉型是外部文化媒介的變革與內部“法治”思想等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轉型實質上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轉型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變化在文化上的體現;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轉型是社會轉型的衍生物;等等。【詳解】(1)本題是背景題、影響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原因,據材料一“西周國家的突然崩潰使青銅媒介所創造的文化秩序逐漸在混亂無序中解體,簡牘媒介在春秋戰國時期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時代,成為主導性媒介”可得出,西周的滅亡使青銅媒介創造的文化秩序即禮樂文化體系解體;“簡牘媒介在春秋戰國時期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時代,成為主導性媒介”再結合所學知識,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應用于農業生產,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都有大變動,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可得出,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社會階級的重組,貴族勢力逐漸衰弱;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興起;“士”階層的形成;等等。影響,據材料一“在簡牘媒介的推動之下,有關周王朝中央政府及各諸侯國內部的文化檔案開始在不同諸侯國之間傳播,這無疑提升了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可得出,加快了知識的傳播速度;提升了文化的影響力;結合所學根據當時時代背景,經濟的發展推動技術的進步,進而促進思想的爭鳴分析,可得出,為諸子百家的爭鳴創造了條件;推動了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的轉型;等等。(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評價,可運用唯物史觀,從轉型的原因、實質及影響等方面分析得出,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轉型是外部文化媒介的變革與內部“法治”思想等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轉型實質上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反映;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轉型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變化在文化上的體現;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轉型是社會轉型的衍生物;等等。20.(1)特點:內涵上是治國的方案;反映不同階層的需求;思想豐富,各有特色;思想派別眾多;不夠系統性和科學性。(2)原因:社會發生大變革;行政體制的多元化;學術思想自由化;知識分子尋覓治國新方案;生產力發展;禮崩樂壞;士階層活躍。影響:豐富了古代“為政”思想;促進了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的建立;為后世“為政”提供了思想借鑒;促進了社會轉型。(任答三點)【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特點:據材料一“一些開明的貴族統治者及其知識分子紛紛尋覓新的治國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張,‘為政’思想迅速發展起來?!笨芍?,內涵上是治國的方案;據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瓦解,封建制興起的社會大變革時期?!薄耙恍╅_明的貴族統治者及其知識分子紛紛尋覓新的治國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張”可知,反映不同階層的需求;思想派別眾多;據材料一“尤其是戰國時期,各國行政體制的改革,都為其國家的振興帶來直接而明顯的效果。因此,這一時期‘為政’思想的發展就更為豐富而多彩。”可知,思想豐富,各有特色;據材料二“在春秋戰國時期,總的說來,國家管理還是經驗管理,缺乏科學的、系統的理論指導?!薄安豢赡苓_到始終一貫的系統性和準確無誤的科學性的境地。”可知,不夠系統性和科學性。(2)本題是原因題、影響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原因:據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瓦解,封建制興起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笨芍鐣l生大變革;據材料一“尤其是戰國時期,各國行政體制的改革,都為其國家的振興帶來直接而明顯的效果。”可知,行政體制的多元化;據材料一“由于‘天命’思想的沒落,‘重民’思想的興起,引起統治階級內部的思想分化,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別。一些開明的貴族統治者及其知識分子紛紛尋覓新的治國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張,”可知,學術思想自由化;知識分子尋覓治國新方案;據材料一“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奴隸制的生產關系變得越來越陳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激化,導致這一時期激烈的階級斗爭?!笨芍a力發展;據材料一“周平王東遷洛邑后,王室衰微,諸侯坐大,政治權力逐步下移?!笨芍Y崩樂壞;據材料一“一些開明的貴族統治者及其知識分子紛紛尋覓新的治國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張,”可知,士階層活躍。影響:據材料一“尤其是戰國時期,各國行政體制的改革,都為其國家的振興帶來直接而明顯的效果。因此,這一時期‘為政’思想的發展就更為豐富而多彩。”可知,豐富了古代“為政”思想;據材料二“正是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之上,秦王朝才能在公元前221年滅六國后,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可知,促進了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的建立;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眾多的“為政”思想流派及其主張,如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等,為后世“為政”提供了借鑒;據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瓦解,封建制興起的社會大變革時期?!奔八鶎W可知,在這一時期,各種“為政”思想的提出和實踐,為社會變革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思想動力,促進了社會轉型。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