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歷史學科第二單元:早期現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機加劇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基礎鞏固】1.歷史上,侵略者第一次要求并獲得了在中國開設工廠的權利的條約是(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信息“歷史上,侵略者第一次要求并獲得了在中國開設工廠的權利的條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1895年簽訂中日《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C項正確;中英鴉片戰爭后簽訂《南京條約》,主要內容為割讓香港島、賠款、五口通商等,無允許設廠條款,屬于商品輸出階段,排除A項;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簽訂《北京條約》,涉及增開天津為商埠等內容,但未涉及設廠權,排除B項;八國聯軍侵華后簽訂《辛丑條約》,標志中國完全半殖民地化,內容以賠款、駐軍、禁止反帝為主,無設廠規定,排除D項。故選C項。2.分析《甲午中日戰爭形勢圖》,日軍進攻路線顯示其企圖( )A.奪取中國北方煤礦資源 B.控制長江流域通商口岸C.切斷中國東南海上運輸線 D.占領朝鮮并入侵中國東北【答案】D【詳解】觀察地圖可知,日軍進攻路線為陸軍從朝鮮進攻到東北地區,海軍為陸軍的進攻提供了支援,因此可知日軍進攻路線顯示其企圖占領朝鮮并入侵中國東北,D項正確;甲午中日戰爭時期日本作戰目標為以朝鮮為跳板侵略中國,并不是僅僅為了奪取中國北方煤礦資源,排除A項;甲午中日戰爭的交戰地區為黃海、山東半島、東北地區和朝鮮,沒有涉及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排除BC項。故選D項。3.通過對下面鴉片戰爭過程(部分)與甲午中日戰爭過程(部分)的對比,我們可以得出的經驗教訓是( )1840年6月 英軍抵達并封鎖珠江口 1840年7月 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 1841年8月 攻占福建廈門 1842年6月 攻陷江蘇吳淞口(今上海寶山) 1894年9月 黃海海戰,日軍奪取制海權 1894年11月 旅順陷落 1895年1—2月 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1895年3月 遼東半島淪陷A.應加強海防建設 B.應積極引進外國資本C.應學習西方技術 D.應主動實行對外開放【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中,英軍從珠江口封鎖到攻占沿海城市,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通過黃海海戰奪取制海權,進而攻陷旅順、威海衛。兩次戰爭中,列強均從海上入侵,而中國因海防薄弱導致沿海防線崩潰,這直接反映出加強海防建設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A項正確;題干對比的是兩次戰爭的軍事過程,未涉及“資本引進”的內容,且甲午戰后列強通過《馬關條約》對華資本輸出,加劇了中國半殖民地化,引進外國資本并非兩次戰爭的直接教訓,排除B項;題干材料僅呈現戰爭過程,未直接體現“技術落后”的因果關系,且甲午戰爭中中國已開展洋務運動卻仍戰敗,說明單純學習技術不足以解決問題,排除C項;題干對比的是戰爭中的軍事失敗,未涉及“對外開放”的政策反思,且對外開放屬于經濟文化層面,與材料中海防軍事的主題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4.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都以中國為宰割的對象,爭先恐后地資本輸出,掠奪利權,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這一局面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A.英法要求打開中國市場 B.甲午戰爭中國戰敗C.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 D.八國聯軍開始侵華【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條約允許日本在華設廠(標志著列強侵華從 “商品輸出” 轉向 “資本輸出”)。此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紛紛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B項正確;英法等國 “打開中國市場” 主要是在19世紀中期的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目的是傾銷商品、掠奪原料,與19世紀末列強以 “資本輸出” 為主的侵略方式不符,排除A項;義和團運動爆發于19世紀末(1898年后),是列強瓜分中國引發的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而非列強瓜分中國的原因,因果關系顛倒,排除C項;八國聯軍侵華始于1900年,是列強為鎮壓義和團運動發動的戰爭,發生在題干所述 “瓜分中國狂潮” 之后,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5.張謇創辦大生紗廠,榮宗敬、榮德生創辦保興面粉廠,劉懋賞、馮濟川創辦保晉礦務公司。從以上工廠取名可推知,這些近代民族企業家的理想是( )A.實業救國 B.抗戰御侮 C.變法圖強 D.科教興國【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張謇創辦大生紗廠,榮宗敬、榮德生創辦保興面粉廠,劉懋賞、馮濟川創辦保晉礦務公司”信息和所學可知,這些企業創辦于晚清至民國初期,當時中國面臨列強侵略,民族危機深重,民族企業家希望通過興辦實業來振興國家經濟,抵御外國經濟侵略,實現國家富強,所以材料中所涉及的工廠名字“大生”“保興”“保晉”都體現了通過發展實業來振興國家、保護民族利益的理念,可推知是這些近代民族企業家的理想是實業救國,A項正確;題干中的企業創辦時間均在抗戰之前,排除B項;戊戌變法中維新派主張變法圖強,屬于政治改革的理想,與企業創辦無關,排除C項;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強盛,與企業創辦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能力提升】1.歷史的事實早已告訴我們,朝鮮的存亡與中國的安危是密切關聯的。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的抗美戰爭不只是道義上的責任,而且和我國全體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關聯著,是為自衛的必要性所決定的。“歷史的事實”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例子是(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答案】C【詳解】據題干“朝鮮的存亡與中國的安危是密切關聯的。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中國近代史上的例子”并結合所學中國近代史知識可知,1894年,朝鮮東學黨起義,清政府應朝鮮國王的請求,派兵幫助鎮壓,日本乘機出兵朝鮮,蓄意挑起戰爭,清政府被迫宣戰,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戰火也逐漸從朝鮮半島燒到我國,因此朝鮮的存亡與中國的安危密切關聯,C項正確;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都從中國廣東沿海地區開始,與朝鮮無關,排除AB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主要發生在天津、河北、北京等北方地區,與朝鮮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2.1895年甲午海戰中,日軍魚雷艇偷襲威海灣內北洋海軍船只,來遠艦中雷,艦身傾覆,沉沒于劉公島石碼頭南側海域,艦上30人壯烈殉國。下列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犧牲的民族英雄不包括( )A.左寶貴 B.馮子材 C.鄧世昌 D.丁汝昌【答案】B【詳解】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馮子材是晚清抗法名將,主要功績是在 1885 年的鎮南關大捷中大敗法軍,并非犧牲于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 年),B項符合題意,選擇B項;左寶貴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平壤戰役中,率部抗擊日軍,壯烈犧牲,是甲午戰爭中的民族英雄,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鄧世昌在甲午中日戰爭的黃海海戰中,指揮 “致遠” 艦撞擊日艦,不幸壯烈殉國,是甲午戰爭中的民族英雄,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丁汝昌是北洋水師提督,在甲午戰爭威海衛戰役中,拒絕投降,自殺殉國,是甲午戰爭中的民族英雄,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3.1895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敗給日本,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派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議和。這一重大變局宣告( )A.維新變法運動興起 B.洋務運動破產C.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答案】B【詳解】據題干“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和所學知識,可知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在威海衛戰役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直接宣告洋務運動的失敗,B項正確;維新變法運動雖因甲午戰敗而興起,但屬于后續事件,非直接“宣告”,排除A項;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后,中國被迫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C項;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是甲午戰敗后的間接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4.觀察圖表,此現象出現的直接原因是( )A.《南京條約》簽訂B.洋務運動的破產 C.《馬關條約》簽訂 D.民族工業的發展【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中日雙方簽訂《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西方列強享有片面最惠國待遇,也享有了此項特權,因此出現圖表中外國在華建設廠礦的現象,C項正確;鴉片戰爭發生于1840年6月—1842年8月,且《南京條約》不涉及設廠內容,排除A項;威海衛戰役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滅,標志著洋務運動破產,并非材料現象的直接原因,排除B項;民族工業的發展說法錯誤,材料是外資的發展,與民族工業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5.甲午戰爭導致東亞傳統的世界秩序崩潰,觸發了當時在東亞地區角逐的英國和俄羅斯等帝國主義列強展開領土分割競爭的契機。這說明甲午戰后( )A.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 B.中國不再享有獨立主權C.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D.侵略勢力深入中國腹地【答案】C【詳解】據題干“甲午戰爭導致東亞傳統的世界秩序崩潰,觸發了當時在東亞地區角逐的英國和俄羅斯等帝國主義列強展開領土分割競爭的契機”和所學知識可知,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認為中國國力衰弱,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C項正確;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是為鎮壓義和團運動,與題干中“領土分割競爭契機”關聯小,排除A項;甲午戰后中國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仍有一定主權,“不再享有獨立主權”表述錯誤,排除B項;侵略勢力深入中國腹地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6.以下內容節選自老舍先生的話劇《茶館》,該對話體現的思想主張是( )(時間:1898年初秋 地點:北京裕泰大茶館) 秦仲義:把本錢攏到一塊兒,開工廠! 王利發:開工廠? 秦仲義:嗯,頂大頂大的工廠!那才救得了窮人,那才能抵制外貨,那才能救國……A.抵制日貨 B.自強求富 C.實業救國 D.抗日救亡【答案】C【詳解】據題干“頂大頂大的工廠!那才救得了窮人,那才能抵制外貨,那才能救國”和所學知識可知,秦仲義主張通過開辦工廠、發展實業來抵制外商,實現國家富強,所以對話反映的主張是實業救國,C項正確;題干并未提及抵制日貨,排除A項;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排除B項;抗日救亡思潮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7.鴉片戰爭以來,隨著民族危機的加劇,中國人的近代化探索一步步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大多數制造局、學堂和新派企業都開辦在條約口岸和沿海及長江沿岸的城市,有助于上海、南京、天津和漢口等大都市的發展。周圍農業地區的務農人口被吸引到這些都市中成為產業工人或勞工,逐漸形成一個新的工人階級。這些新型的工業和企業造就了新型的職業人士如工程師、經理和實業家,促使了中國新的實業階層之誕生。——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現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1)根據材料一,概括洋務運動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的根本原因。材料二 甲午大敗,“成中國之巨禍”,中國的民族具有群體意義的覺醒也因此而開始。——摘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三 (吾國之人)非受巨創負深痛,固不足以震動之……(雖)經庚申圓明園之變……十八行省之民,猶不知痛癢……直待臺灣既割,二百兆(白銀2億兩)之償款既輸,而鼾睡之聲,乃漸驚起。——摘編自梁啟超《戊戌政變記》(2)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對甲午中日戰爭評價的共同點,并結合具體史實,對共同觀點進行簡要論述。【答案】(1)影響:推動了城市的發展;促使工人階級形成;推動實業階層(民族資產階級)產生。根本原因: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或答沒有改變封建制度)(2)共同點:甲午中日戰爭給中國帶來巨大災難(危機);也刺激中國社會的覺醒。示例: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機促使維新派和光緒帝決心變法,變法維新運動興起,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詳解】(1)影響:由題干“有助于上海、南京、天津和漢口等大都市的發展。”“逐漸形成一個新的工人階級。”“促使了中國新的實業階層之誕生。”可知,洋務運動推動了城市的發展;促使工人階級形成;推動實業階層(民族資產階級)產生;根本原因:結合所學可知,洋務運動失敗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2)共同點:由題干“成中國之巨禍”“中國的民族具有群體意義的覺醒也因此而開始。”“直待臺灣既割,二百兆(白銀2億兩)之償款既輸,而鼾睡之聲,乃漸驚起”可知,其共同點為甲午中日戰爭給中國帶來巨大災難(危機);也刺激中國社會的覺醒;論述:結合所學學可知,從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簽訂給中國帶來的影響及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進行的救亡圖存的探索等方面進行論述。例如:甲午中日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機促使維新派和光緒帝決心變法,變法維新運動興起,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8.【晚清經濟的發展】經濟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基礎。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之間的半個世紀里,中國因條約而陸續開放的商埠積久漸多,其趨向由沿海入長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進入內陸腹地。這些埠口,在中國封閉的社會休系上戳開了大大小小的窟窿……通過這些窟窿,中國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城鄉社會的演變由此緩緩發生。——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二:晚清財政收入結構表(部分)。(單位:萬兩)時間 農業稅收入 工商雜稅收入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1849年 3281 77% 969 23%1885年 3071 44% 3923 56%材料三:1895年7月,清政府發布上諭,確定了“以籌餉練兵為急務,以恤商惠工為本源”的基本經濟政策。1896年2月,總理衙門奏請準各省設立商務局,以顯示“恤商之誠”“行護商之政”。1898年,清政府頒布《振興工藝給獎章程》,又設農工商總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設立保商局,保護回國僑商。——摘編自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1)根據材料一,舉例說明中國因條約而陸續開放的商埠“趨向由沿海入長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進入內陸腹地”。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鴉片戰爭以后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對中國經濟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晚清財政收入結構發生的變化,并指出與這一變化有關的歷史事件。(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政府經濟政策調整的歷史肯景。(4)綜合上述材料,推動中國近代經濟發生變化的因素有哪些?【答案】(1)舉例說明:《南京條約》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馬關條約》開放位于長江沿岸的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所開商埠在地理位置上呈現由沿海到內陸的趨勢,影響:使中國淪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附庸,逐漸瓦解了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推動了中國經濟的近代化(類似亦可)(2)變化:A.農業稅收入減少,工商雜稅收入增加;B.工商雜稅收入所占比重超過農業稅收。(任答一點)事件:洋務運動。(3)歷史背景:A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巨額戰爭賠款加劇財政危機;B列強對華經濟侵略加劇,清政府為維護經濟利益,調整經濟政策:C變法維新運動的興起。(任答一點)(4)因素:A.列強入侵;B.政府推動;C.民間工商業的發展。(任答兩點)【詳解】(1)舉例說明:根據材料一“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之間的半個世紀里,中國因條約而陸續開放的商埠積久漸多,其趨向由沿海入長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進入內陸腹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京條約》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馬關條約》開放位于長江沿岸的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所開商埠在地理位置上呈現由沿海到內陸的趨勢,影響:根據材料一“中國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城鄉社會的演變由此緩緩發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以后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使中國淪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附庸,逐漸瓦解了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推動了中國經濟的近代化(2)變化:A.根據材料二“晚清財政收入結構表(部分)”從農業稅收收入和工商雜稅收入的數額對比,可知農業稅收入減少,工商雜稅收入增加;B.根據材料二“晚清財政收入結構表(部分)”從農業稅收收入和工商雜稅收入的比重對比,可知工商雜稅收入所占比重超過農業稅收。事件:根據材料時間線索和晚清財政收入結構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這一變化有關的歷史事件是洋務運動。(3)歷史背景:A根據材料三“1895年7月,清政府發布上諭,確定了‘以籌餉練兵為急務,以恤商惠工為本源’的基本經濟政策”,結合所學知識的時間背景,可知其背景是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巨額戰爭賠款加劇財政危機;B根據材料三“1896年2月,總理衙門奏請準各省設立商務局,以顯示‘恤商之誠’‘行護商之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背景是列強對華經濟侵略加劇,清政府為維護經濟利益,調整經濟政策:C根據材三“1898年,清政府頒布《振興工藝給獎章程》,又設農工商總局。”并結合時間信息,可知其背景是變法維新運動的興起。(4)因素: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從西方侵略、材料二從政府政策、材料三從民間工業的發展三個角度進行論述,如:A.列強入侵;B.政府推動;C.民間工商業的發展。【拓展延伸】1.中國最早的旬刊畫報《點石齋畫報》刊載的甲午中日戰爭中的石版畫“牙山捷報”“鳳凰城大捷”“海戰捷音”完全是被清軍謊報軍情誤導,顛倒真相,國人還一時被虛假勝利蒙蔽,在國際上成為笑談,造成惡劣影響。這在本質上反映了( )A.政府對輿論監管不力 B.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C.清王朝軍事腐敗嚴重 D.民眾缺乏理性判斷力【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被清軍謊報軍情誤導,顛倒真相,國人還一時被虛假勝利蒙蔽,在國際上成為笑談,造成惡劣影響”和所學可知,甲午中日戰爭中清軍謊報軍情,致使《點石齋畫報》刊載失實內容,國人被虛假勝利蒙蔽,其本質原因是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在封建專制制度下,信息被壟斷和操控,官員為了自身利益虛報戰功,粉飾太平,這體現了封建專制制度下政治的腐敗和黑暗,B項正確;政府對輿論監管不力只是表面現象,并非本質問題,排除A項;軍事腐敗是封建專制制度腐朽的一個表現,不能完全涵蓋材料所反映的本質問題,排除C項;民眾缺乏理性判斷力是受到信息誤導的結果,而不是造成這種現象的本質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2.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之間的半個世紀里,中國因條約而陸續開放的通商口岸積久漸多,其趨向由沿海入長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進入內陸腹地。這些埠口,使中國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這說明近代西方列強侵華的特點是( )A.侵略國家日益增多B.僅限東部沿海地區C.由沿海深入到內地 D.由內地擴大到沿海【答案】C【詳解】據題干“其趨向由沿海入長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進入內陸腹地”和所學知識可知,1842年年《南京條約》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通商口岸,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1895年簽訂的《馬關條約》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集中在長江上游,并逐步進入內陸腹地,C項正確;侵略國家日益增多和題干無關,排除A項;重慶等城市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不在沿海,排除B項;列強侵略強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是從沿海擴大到內地的趨勢,排除D項。故選C項。3.甲午戰爭期間,日本發起輿論戰,將侵略戰爭包裝為“文明與進步”的代表,并用靈活的外交手段爭取到西方大國的支持。但清政府對此卻無所作為,任由自己在國際社會陷入孤立。這反映出( )A.外交手段決定雙方勝負結果 B.封建制度阻礙軍事體系革新C.清政府對國際形勢缺乏認識 D.日本與西方的利益完全一致【答案】C【詳解】據材料“但清政府對此卻無所作為,任由自己在國際社會陷入孤立”可知,日本通過輿論戰和外交手段爭取西方支持,而清政府卻無所作為,清政府沒有意識到國際輿論和外交手段在戰爭中的重要性,對當時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缺乏清醒、正確的認知,沒有主動去利用國際規則和外交途徑為自己爭取有利地位,C項正確;外交手段對戰爭結果有影響,但不是決定雙方勝負的決定性因素,戰爭勝負受綜合國力、軍事戰略、政治制度等多種因素制約,該選項夸大了外交手段的作用,排除A項;題干主要強調的是清政府在外交輿論應對方面的不作為,未涉及軍事體系革新與封建制度的關系,話題不一致,排除B項;日本與西方在甲午戰爭期間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益關聯,西方支持日本是出于自身在遠東利益的考量,并非利益完全一致,該選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4.歷史圖片、照片從不同角度折射出歷史的發展。下面是民國初期民族火柴業的一組商標,由此你能得到的信息是( ) 圖1 圖2 圖3A.辛亥革命時期實行統一的財政政策 B.火柴業發展迅速,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騰飛C.民族經濟發展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 D.實業救國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進步潮流【答案】D【詳解】據材料“富強火柴、救國火柴、共和統一火柴”可知,材料強調救國、共和等信息,一方面反映了中國民族危機,另一方面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實業救國成為當時中國的潮流,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民國初期民族火柴業的一組商標”,與材料“實行統一的財政政策”無關,排除A項;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B項說法過于夸張,不符合實際,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民國初期民族火柴業的一組商標”,不能說明民族經濟發展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排除C項。故選D項。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歷史學科第二單元:早期現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機加劇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基礎鞏固】1.歷史上,侵略者第一次要求并獲得了在中國開設工廠的權利的條約是(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2.分析《甲午中日戰爭形勢圖》,日軍進攻路線顯示其企圖( )A.奪取中國北方煤礦資源 B.控制長江流域通商口岸C.切斷中國東南海上運輸線 D.占領朝鮮并入侵中國東北3.通過對下面鴉片戰爭過程(部分)與甲午中日戰爭過程(部分)的對比,我們可以得出的經驗教訓是( )1840年6月 英軍抵達并封鎖珠江口 1840年7月 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 1841年8月 攻占福建廈門 1842年6月 攻陷江蘇吳淞口(今上海寶山) 1894年9月 黃海海戰,日軍奪取制海權 1894年11月 旅順陷落 1895年1—2月 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1895年3月 遼東半島淪陷A.應加強海防建設 B.應積極引進外國資本C.應學習西方技術 D.應主動實行對外開放4.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都以中國為宰割的對象,爭先恐后地資本輸出,掠奪利權,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這一局面的出現主要是由于( )A.英法要求打開中國市場 B.甲午戰爭中國戰敗C.義和團運動的迅猛發展 D.八國聯軍開始侵華5.張謇創辦大生紗廠,榮宗敬、榮德生創辦保興面粉廠,劉懋賞、馮濟川創辦保晉礦務公司。從以上工廠取名可推知,這些近代民族企業家的理想是( )A.實業救國 B.抗戰御侮 C.變法圖強 D.科教興國【能力提升】1.歷史的事實早已告訴我們,朝鮮的存亡與中國的安危是密切關聯的。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的抗美戰爭不只是道義上的責任,而且和我國全體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關聯著,是為自衛的必要性所決定的。“歷史的事實”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例子是(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2.1895年甲午海戰中,日軍魚雷艇偷襲威海灣內北洋海軍船只,來遠艦中雷,艦身傾覆,沉沒于劉公島石碼頭南側海域,艦上30人壯烈殉國。下列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犧牲的民族英雄不包括( )A.左寶貴 B.馮子材 C.鄧世昌 D.丁汝昌3.1895年,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敗給日本,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政府派李鴻章為議和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議和。這一重大變局宣告( )A.維新變法運動興起 B.洋務運動破產C.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4.觀察圖表,此現象出現的直接原因是( )A.《南京條約》簽訂B.洋務運動的破產 C.《馬關條約》簽訂 D.民族工業的發展5.甲午戰爭導致東亞傳統的世界秩序崩潰,觸發了當時在東亞地區角逐的英國和俄羅斯等帝國主義列強展開領土分割競爭的契機。這說明甲午戰后( )A.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 B.中國不再享有獨立主權C.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 D.侵略勢力深入中國腹地6.以下內容節選自老舍先生的話劇《茶館》,該對話體現的思想主張是( )(時間:1898年初秋 地點:北京裕泰大茶館) 秦仲義:把本錢攏到一塊兒,開工廠! 王利發:開工廠? 秦仲義:嗯,頂大頂大的工廠!那才救得了窮人,那才能抵制外貨,那才能救國……A.抵制日貨 B.自強求富 C.實業救國 D.抗日救亡7.鴉片戰爭以來,隨著民族危機的加劇,中國人的近代化探索一步步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大多數制造局、學堂和新派企業都開辦在條約口岸和沿海及長江沿岸的城市,有助于上海、南京、天津和漢口等大都市的發展。周圍農業地區的務農人口被吸引到這些都市中成為產業工人或勞工,逐漸形成一個新的工人階級。這些新型的工業和企業造就了新型的職業人士如工程師、經理和實業家,促使了中國新的實業階層之誕生。——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現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1)根據材料一,概括洋務運動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的根本原因。材料二 甲午大敗,“成中國之巨禍”,中國的民族具有群體意義的覺醒也因此而開始。——摘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三 (吾國之人)非受巨創負深痛,固不足以震動之……(雖)經庚申圓明園之變……十八行省之民,猶不知痛癢……直待臺灣既割,二百兆(白銀2億兩)之償款既輸,而鼾睡之聲,乃漸驚起。——摘編自梁啟超《戊戌政變記》(2)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對甲午中日戰爭評價的共同點,并結合具體史實,對共同觀點進行簡要論述。8.【晚清經濟的發展】經濟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基礎。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之間的半個世紀里,中國因條約而陸續開放的商埠積久漸多,其趨向由沿海入長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進入內陸腹地。這些埠口,在中國封閉的社會休系上戳開了大大小小的窟窿……通過這些窟窿,中國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城鄉社會的演變由此緩緩發生。——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材料二:晚清財政收入結構表(部分)。(單位:萬兩)時間 農業稅收入 工商雜稅收入數額 比重 數額 比重1849年 3281 77% 969 23%1885年 3071 44% 3923 56%材料三:1895年7月,清政府發布上諭,確定了“以籌餉練兵為急務,以恤商惠工為本源”的基本經濟政策。1896年2月,總理衙門奏請準各省設立商務局,以顯示“恤商之誠”“行護商之政”。1898年,清政府頒布《振興工藝給獎章程》,又設農工商總局。1899年,清政府令在沿海省份設立保商局,保護回國僑商。——摘編自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1)根據材料一,舉例說明中國因條約而陸續開放的商埠“趨向由沿海入長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進入內陸腹地”。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鴉片戰爭以后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對中國經濟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晚清財政收入結構發生的變化,并指出與這一變化有關的歷史事件。(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清政府經濟政策調整的歷史肯景。(4)綜合上述材料,推動中國近代經濟發生變化的因素有哪些?【拓展延伸】1.中國最早的旬刊畫報《點石齋畫報》刊載的甲午中日戰爭中的石版畫“牙山捷報”“鳳凰城大捷”“海戰捷音”完全是被清軍謊報軍情誤導,顛倒真相,國人還一時被虛假勝利蒙蔽,在國際上成為笑談,造成惡劣影響。這在本質上反映了( )A.政府對輿論監管不力 B.封建專制制度的腐朽C.清王朝軍事腐敗嚴重 D.民眾缺乏理性判斷力2.鴉片戰爭到甲午中日戰爭之間的半個世紀里,中國因條約而陸續開放的通商口岸積久漸多,其趨向由沿海入長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進入內陸腹地。這些埠口,使中國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這說明近代西方列強侵華的特點是( )A.侵略國家日益增多B.僅限東部沿海地區C.由沿海深入到內地 D.由內地擴大到沿海3.甲午戰爭期間,日本發起輿論戰,將侵略戰爭包裝為“文明與進步”的代表,并用靈活的外交手段爭取到西方大國的支持。但清政府對此卻無所作為,任由自己在國際社會陷入孤立。這反映出( )A.外交手段決定雙方勝負結果 B.封建制度阻礙軍事體系革新C.清政府對國際形勢缺乏認識 D.日本與西方的利益完全一致4.歷史圖片、照片從不同角度折射出歷史的發展。下面是民國初期民族火柴業的一組商標,由此你能得到的信息是( ) 圖1 圖2 圖3A.辛亥革命時期實行統一的財政政策 B.火柴業發展迅速,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騰飛C.民族經濟發展掌握了國家的經濟命脈 D.實業救國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進步潮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任務型分層作業)(原卷版).docx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任務型分層作業)(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