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廣東省河源市2025年中考二模歷史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廣東省河源市2025年中考二模歷史試題

資源簡介

廣東省河源市2025年中考二模歷史試題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2025·河源模擬)有考古學家將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分為粟作農業經濟文化區、稻作農業經濟文化區、狩獵采集經濟文化區。這三大經濟文化區大致對應分布在我國(  )
A.北方、東北、南方 B.南方、北方、東北
C.北方、南方、東北 D.南方、東北、北方
【答案】C
【知識點】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點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有考古學家將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分為粟作農業經濟文化區、稻作農業經濟文化區、狩獵采集經濟文化區”和結合所學可知,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一是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包括黃河中下游遼河和海河流域(北方)適合粟黍等旱地農業經濟作物,形成粟作農業經濟文化區;二是水田農業經濟文化區,主要為長江流域(南方)適合水稻種植,形成稻作農業經濟文化區;三是狩獵采集經濟文化區,包括長城以北的東北大部、內蒙古和新疆。因此,這三大經濟文化區大致對應分布在我國北方、南方、東北,C項符合題意;
A:“東北、南方”對應錯誤,A項不符合題意;
B:“南方、北方”對應錯誤,B項不符合題意;
D:“南方、東北、北方”對應錯誤,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新石器時代文化,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2025·河源模擬)下圖為“學”字的字源及字形演變。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  )
A.創新性與包容性 B.先進性與獨特性
C.連續性與統一性 D.獨立性與和平性
【答案】C
【知識點】漢字的演變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學’字的字源及字形演變”可知,“學”字的由來及演變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后世的文字都是在前代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說明漢字是一脈相承的,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統一性,C項符合題意;
A:題干未體現創新性和包容性,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未體現先進性和獨特性,B項不符合題意;
D:獨立性與和平性與“學”字的字源及字形演變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中華文化的特點,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3.(2025·河源模擬)據秦簡記載,秦朝官府掌控一定數量的耕牛和鐵制農具供小農借用,并派專人飼養“田牛”。這些舉措(  )
A.加強了中央政府權力 B.適應了小農經濟發展
C.增強了地主階級實力 D.促進了耕作技術進步
【答案】B
【知識點】鐵農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秦朝官府掌控一定數量的耕牛和鐵制農具供小農借用,并派專人飼養‘田牛’”和結合所學可知,耕牛和鐵制農具的出現,是中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牛耕和鐵農具的出現,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耕牛和鐵制農具是農業生產中重要的生產資料,對于小農來說,獲取這些生產資料往往存在困難。秦朝官府提供這些生產資料供小農借用,降低了小農從事農業生產的門檻,使得小農能夠更順利地開展農業生產活動,從而適應了小農經濟發展的需求,B項符合題意;
A:題干與加強中央政府權力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
C:官府的舉措是針對小農,而不是地主階級,與增強地主階級實力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未涉及耕作技術進步,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耕牛和鐵制農具的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4.(2025·河源模擬)下圖為位于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出土的漢朝銅鏡。這說明漢代(  )
A.開辟了東南海上航線 B.青銅鑄造技術領先世界
C.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 D.朝廷重視發展對外貿易
【答案】A
【知識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出土的漢朝銅鏡”和結合所學可知,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開辟,漢代銅鏡出現在東南亞的巴厘島說明漢朝開辟了東南海上航線,通過海路同東南亞開展商貿往來,A項符合題意;
B:題干未與其它文明對比,不能說明青銅鑄造技術領先世界,B項不符合題意;
C:西域指的是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的地區(今我國新疆大部地區),與東南亞出土的銅鏡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中出土的銅鏡未體現朝廷重視對外貿易,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海上絲綢之路,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5.(2025·河源模擬)據《北史》記載:北魏太祖拓跋珪“初定中原,雖日不暇給,始建都邑,便以經術為先”,“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有余人”。這表明,當時北魏(  )
A.主動融入中原文化 B.消除了民族隔閡
C.繼續沿襲鮮卑傳統 D.實行了移風易俗
【答案】A
【知識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北魏太祖拓跋珪‘初定中原,雖曰不暇給,始建都邑,便以經術為先’,‘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有余人’”可知,拓跋珪仿效漢制設立教育制度,表明了統治者對教育的重視,以及通過教育來培養人才和傳承文化的意圖,體現了鮮卑主動融入中原文化,這有利于促進民族交融,A項符合題意;
B:“消除了民族隔閡”說法過于絕對,B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未涉及繼續沿襲鮮卑傳統,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未涉及鮮卑族生活習慣的變化,不能說明實行了移風易俗,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6.(2025·河源模擬)下面是兩首唐代詩人所作的詩。這說明(  )
詠史詩·汴水 唐·胡曾 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 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汴河懷古 唐·皮日休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A.歷史解釋無正誤之分 B.唐朝人對運河存有偏見
C.歷史評價具有多樣性 D.文學作品沒有史料價值
【答案】C
【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和結合所學可知,胡曾的《詠史詩·汴水》認為大運河開通是導致隋朝滅亡的原因。皮日休的《汴河懷古》認為大運河的開通對于后世的交通和經濟有重要的貢獻,肯定了大運河開通的功績。兩首詩對于大運河的開通,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評價和看法,反映了歷史評價的多樣性,C項符合題意;
A:“歷史解釋無正誤之分”說法錯誤,A項不符合題意;
B:“唐朝人對運河存有偏見”說法錯誤,兩首詩都提到了大運河,但它們對大運河的評價并不完全一致,不能說明唐朝人對運河存有偏見,B項不符合題意;
D:“文學作品沒有史料價值”說法錯誤,文學作品也可以作為史料來研究當時的社會、文化和人們的觀念,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大運河開通,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7.(2025·河源模擬)宋太宗曾命大將曹彬攻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情。伐遼時,太宗曾一日內六次召樞密院商議,而中書省都沒有參與也不知情。這反映出當時(  )
A.中書省已形同虛設 B.相權被分割和限制
C.樞密院的權力膨脹 D.重文輕武政策動搖
【答案】B
【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宋太宗曾命大將曹彬攻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情。伐遼時,太宗曾一日內六次召樞密院商議,而中書省都沒有參與也不知情”和結合所學可知,宋朝實行“二府制”,中書省與樞密院文武分權,是為了削弱相權,加強君權的重要舉措。宋題干中太宗曾一日內六次召樞密院商議伐遼軍事,而中書省完全不知情,反映了軍事決策權被嚴格限制在樞密院,相權被分割和限制,B項符合題意;
A:“中書省已形同虛設”表述錯誤,題干表明中書省僅在軍事領域被限制,中書省仍負責日常行政事務,A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只能說明軍事決策權被嚴格限制在樞密院,不能說明樞密院的權力膨脹,C項不符合題意;
D:“重文輕武政策動搖”說法錯誤,宋朝始終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樞密院長官多由文臣擔任,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宋朝強化中央集權,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8.(2025·河源模擬)元世祖曾通過海外商人告知東南海外諸國:“誠能來朝,朕將寵禮之。其往來互市,各從所欲。”由此可知,元代(  )
A.糧食運輸以海路為主 B.對海外商品需求增長
C.南方已成為經濟重心 D.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
【答案】D
【知識點】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誠能來朝,朕將寵禮之。其往來互市,各從所欲”可知,元代政府重視對外貿易,鼓勵對外貿易,說明元代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D項符合題意;
A:題干未提及糧食運輸以海路為主,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未體現對海外商品需求增長,B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強調的是對外政策,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南方已成為經濟重心,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元代開放的對外政策,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9.(2025·河源模擬)下面為元明之際兩個朝鮮人在中國買書時的對話。由此可知,當時(  )
甲:“我兩個部前買文書去來。” 乙:“買什么文書去?” 甲:“買《趙太祖飛龍記》《唐三藏西游記》去。” 乙:“買時買四書、六經也好。既讀孔圣之書,必達周公之理,要怎么那一等平話(評話)?” 甲:“《西游記》熱鬧,悶時節好看。” ——[朝鮮]崔世珍《樸通事諺解》(朝鮮漢文教材)
A.儒學地位發生動搖 B.八股取士禁錮思想
C.平民文藝影響廣泛 D.政府重視戲曲推廣
【答案】C
【知識點】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說的繁榮景象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買《趙太祖飛龍記》《唐三藏西游記》去”“《西游記》熱鬧,悶時節好看”可知,甲去買《趙太祖飛龍記》《唐三藏西游記》這類通俗文學作品,且認為《西游記》“熱鬧,悶時節好看”,說明平民文藝在當時受到歡迎,影響廣泛,C項符合題意;
A:“儒學地位發生動搖”與史實不符,在元明之際,儒學依然是正統思想,占據主導地位,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未體現八股取士,且八股取士形成于明朝成化年間,元明之際八股取士尚未形成,不存在禁錮思想的情況,B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未涉及政府重視戲曲推廣,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通俗文學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0.(2025·河源模擬)下表為晚清機器設備在進口總值中的比重表。對此表解讀正確的是,中國(  )
年份 進口商品總值/萬元 進口機器設備額/萬元 占進口總值比重/%
1873 10348.7 838.3 8.1
1893 23582.3 1973.3 8.4
1903 50905.9 7658.2 15.0
1910 72129.9 12649.3 17.5
A.淪為列強原料產地 B.主動融入世界市場
C.近代工業逐漸發展 D.傳統小農經濟瓦解
【答案】C
【知識點】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晚清機器設備在進口總值中的比重表”和結合所學可知,晚清時期(1873—1910年)機器設備進口比重顯著增長,特別是1903年后占比從8.4%躍升至17.5%,反映了國內對生產設備的需求增加。主要是因為甲午戰爭后民族工業興起和清末新政推動工商業發展,C項符合題意;
A:題干強調機器進口,未體現中國淪為列強原料產地,A項不符合題意;
B:晚清開放主要是因為受列強壓迫而被迫開放,“主動融入世界市場”說法錯誤,B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未體現傳統小農經濟瓦解,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近代工業逐漸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1.(2025·河源模擬)下面為1894年9月20日《申報》的兩條新聞。據此可知,當時(  )
水師得勝 西字報登,十九日煙臺來電云:中國北洋兵船保護運兵船望鴨綠江進發。既至,與倭兵船遇,遂發炮以攻。約歷六點鐘之久,倭兵船力不能支,相率遁去。 勝倭余話 ……從此倭奴魂消膽落,決不敢恣橫于汪洋渤澥之中矣。
A.中國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B.東南沿海是列強爭奪重心
C.外國侵略勢力深入長江流域 D.國人對戰爭形勢估計不足
【答案】D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約歷六點鐘之久,倭兵船力不能支,相率遁去”“從此倭奴魂消膽落,決不敢恣橫于汪洋渤澥之中矣”和結合所學可知,當時是甲午戰爭中的黃海海戰后,北洋水師雖頑強抵抗,但損失慘重,失去制海權。1894年9月20日《申報》稱北洋水師在鴨綠江附近擊退日軍,并認為日本“不敢再橫行”,明顯夸大清軍戰果,掩蓋了實際戰局的失利。這反映了當時國人對戰爭形勢的盲目樂觀,未能認清清軍的劣勢和日本的軍事優勢,D項符合題意;
A:“中國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說法錯誤,甲午中日戰爭最終中國戰敗,A項不符合題意;
B:1894年的甲午戰爭主要發生在朝鮮半島、黃海、遼東半島等地,與東南沿海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C: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天津條約》,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使外國侵略勢力深入長江流域,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甲午戰爭,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2.(2025·河源模擬)據統計,1895-1900年間,全國出版以“經世文編”為名的大型叢書3種,同時出版以自強、富強、西學、西政、時務等為名的大型叢書至少12種。這說明當時(  )
A.救亡圖存思潮興起 B.民主共和觀念興起
C.洋務運動成效顯著 D.維新變法全面推行
【答案】A
【知識點】戊戌變法的影響和啟示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以自強、富強、西學、西政、時務等為名的大型叢書至少12種”和結合所學可知,1895—1900年間,甲午戰敗,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意識覺醒。“經世文編”以及“自強、富強、西學、西政、時務”等叢書出版,體現了有識之士學習西方、尋求救亡圖存之道,說明救亡圖存思潮興起,A項符合題意;
B:1895—1900年這一時期主要是改良思潮為主,民主共和觀念興起主要是在辛亥革命后,B項不符合題意;
C:洋務運動在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后已經破產,C項不符合題意;
D:1898年維新變法開始,僅一百零三天的就失敗,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救亡圖存思潮興起,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3.(2025·河源模擬)清末民初,梁啟超曾提出培育“心力”“膽力”“體力”;張伯苓提出“強我華夏,體育為先”;孫中山提出“夫將欲圖國力之堅強,必先圖國民體力之發達”。這些主張旨在(  )
A.推翻專制統治 B.激勵民族精神
C.培養共和意識 D.增強革命力量
【答案】B
【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可知,梁啟超提出培育“心力”“膽力”“體力”強調了個人在精神、勇氣和身體上的全面發展。張伯苓“強我華夏,體育為先”認為要使中華民族強大起來,必須把體育放在首要位置指出了體育對于國家強盛的重要性。孫中山提出“夫將欲圖國力之堅強,必先圖國民體力之發達”認為想要使國家的力量變得強大,就必須首先促進國民身體素質的發展,強調了國民體力與國家強盛之間的緊密聯系。三人都強調了個人和國家的身體素質、精神面貌和勇氣,這些主張旨在激勵民族精神,B項符合題意;
A:題干未體現推翻專制統治,A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側重于個人和國家的身體素質,未體現共和意識,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側重于個人和國家的身體素質,未體現增強革命力量,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4.(2025·河源模擬)下圖為武漢軍民歡迎革命黨人黃興的宣傳畫。據此推測,該畫創作的背景是(  )
A.袁世凱復辟帝制 B.辛亥革命爆發
C.黃花崗起義失敗 D.中華民國成立
【答案】B
【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武漢軍民歡迎革命黨人黃興的宣傳畫”和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首先起義,他們奪取軍械庫,打開城門迎按駐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聯合,進攻總督衙門,一夜之間,武昌全城被起義軍占領。黃興是辛亥革命時期重要的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后趕赴武漢,領導革命軍與清軍作戰,武漢軍民歡迎黃興的背景是辛亥革命爆發,B項符合題意;
A: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主要是袁世凱企圖恢復君主制,自己稱帝,與武漢軍民歡迎黃興場景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
C:1911年4月廣州黃花崗起義,起義失敗后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犧牲,與武漢軍民歡迎黃興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地點在南京,與武漢軍民歡迎黃興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5.(2025·河源模擬)1922年某報紙雜志編輯部出版的一份刊物中包含以下文章:《進化與革命》《奪取政權》《社會主義與中國》《我們要怎么樣干社會革命》《唯物史觀在中國的應用》等。該刊物是(  )
A.《時務報》 B.《民報》
C.《新青年》 D.《解放日報》
【答案】C
【知識點】新文化運動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1922年”“《進化與革命》《奪取政權》《社會主義與中國》《我們要怎么樣干社會革命》《唯物史觀在中國的應用》”和結合所學可知,《進化與革命》《奪取政權》《社會主義與中國》《我們要怎么樣干社會革命》《唯物史觀在中國的應用》等文章是對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革命以及唯物史觀等內容的探討,《新青年》在新文化運動后期,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所以該刊物是《新青年》,C項符合題意;
A:《時務報》是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創辦的刊物,主要宣傳維新變法思想,主張改良,A項不符合題意;
B:《民報》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宣傳的是三民主義等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思想,B項不符合題意;
D:《解放日報》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創辦的大型機關報,主要是為了宣傳黨的政策、抗日主張等,與1922年時間不符,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6.(2025·河源模擬)1945年1月,一名英國記者報道說,他發現一個熱情有力的“民主新中國”存在于國民黨封鎖線之后,她能幫助盟國早日贏得戰爭。該報道中的“民主新中國”是指(  )
A.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B.陜甘寧邊區
C.西南抗戰大后方 D.陜北解放區
【答案】B
【知識點】敵后戰場的抗戰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1945年”“熱情有力的‘民主新中國’存在于國民黨封鎖線之后”和結合所學可知,陜甘寧邊區在抗日戰爭時期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抗日根據地的總后方,這里實行民主選舉等一系列民主制度,呈現出積極抗戰、民主建設的蓬勃景象,B項符合題意;
A:1927—1934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存是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A項不符合題意;
C:西南抗戰大后方主要是重慶等地,是國民黨統治區域,存在獨裁統治等問題,與“民主新中國”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陜甘寧邊區在解放戰爭時期的稱陜北解放區,1945年時處于抗日戰爭階段,當時稱陜甘寧邊區,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敵后抗戰,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7.(2025·河源模擬)1945年8月11日,蔣介石電令各戰區:“迅即展開接收部署,同時警告敵軍不得向我已指定之軍事長官以外的任何人投降繳械,并確保聯絡和掌握,以待國軍到達。”蔣介石此舉旨在(  )
A.促使侵華日軍放棄抵抗 B.剝奪中共受降接收權利
C.為進攻解放區爭取時間 D.撕毀政治協商會議決議
【答案】B
【知識點】重慶談判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1945年8月11日”“迅即展開接收部署,同時警告敵軍不得向我已指定之軍事長官以外的任何人投降繳械,并確保聯絡和掌握,以待國軍到達”和結合所學可知,當時中共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廣泛分布,具備直接接收日軍投降的地理優勢,蔣介石電令明確要求日軍只能向國民黨指定將領投降繳械,核心是防止中共接收日偽軍投降,將中共排除在受降程序之外,否定其合法地位,B項符合題意;
A: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蔣介石電令核心是受降權分配問題,A項不符合題意;
C:電令主要是對受降權的控制,未體現為進攻解放區爭取時間,C項不符合題意;
D:1946年政治協商會議召開,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8.(2025·河源模擬)中共中央曾提出以下階段目標:“為國家工業化打下基礎,以鞏固國防、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并保證中國經濟向社會主義前進。”為此,黨中央(  )
A.進行土地改革 B.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C.提出八字方針 D.作出抗美援朝的決策
【答案】B
【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為國家工業化打下基礎,以鞏固國防、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并保證中國經濟向社會主義前進”和結合所學可知,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1953—1957年,國家有計劃地開展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經濟建設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B項符合題意;
A: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A項不符合題意;
C:由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左”的錯誤,導致全國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為渡過難關,恢復經濟,中共中央提出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與題干“為國家工業化打下基礎”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1950年,黨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決策,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與題干“為國家工業化打下基礎”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第一個五年計劃,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9.(2025·河源模擬)1978年我國農業在GDP中的占比為28.1%,而2002年為15.4%。這說明,該時期我國(  )
A.農村改革成效顯著 B.市場經濟體制完善
C.對外開放全面推進 D.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答案】D
【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1978年我國農業在GDP中的占比為28.1%,而2002年為15.4%”可知,農業在GDP中的占比下降,意味著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從農村中轉移出來,反映了產業結構從農業為主向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轉變,即產業結構優化升級,D項符合題意;
A:農業在GDP中的占比下降不能說明農村改革成效顯著,A項不符合題意;
B:農業在GDP中的占比下降反映的是產業結構的變化,并不能說明市場經濟體制完善,B項不符合題意;
C:農業在GDP中的占比下降反映的是產業結構的變化,不能說明對外開放全面推進,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0.(2025·河源模擬)下圖為某學習小組參觀展覽時看到的一組圖。據此推測,該展覽的主題為(  )
1979年我國科學家繪制的一副想象未來的插圖 2021年“天宮課堂”第一課
A.“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B.“接力——逐夢星辰大海”
C.“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D.“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答案】B
【知識點】航天事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1979年我國科學家繪制的一副想象未來的插圖、2021年‘天宮課堂’第一課”可知,圖片與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相關,該展覽的主題為“接力——逐夢星辰大海”,B項符合題意;
A: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A項不符合題意;
C: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1978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航天事業的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1.(2025·河源模擬)據研究,古埃及法老和上層精英們幾乎能夠通過稅收掌握所有可得到的剩余資源,能夠聚集王室苦役勞力,并把它應用于金字塔的建筑。這說明,古埃及(  )
A.形成強大的中央權力 B.充滿神秘主義色彩
C.神權與王權逐漸分離 D.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答案】A
【知識點】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古埃及法老和上層精英們幾乎能夠通過稅收掌握所有可得到的剩余資源,能夠聚集王室苦役勞力”和結合所學可知,古埃及法老和上層精英通過稅收制度掌握所有可得到的資源和勞動力,保證了國家有足夠的資金來維持其行政、軍事和社會福利項目,反映出古埃及形成了強大的中央權力,能夠集中資源進行大型工程建設,A項符合題意;
B:題干未涉及古埃及充滿神秘主義色彩,B項不符合題意;
C:古埃及神權與王權關系緊密,題干未涉及神權與王權逐漸分離,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中法老和上層精英掌控資源及勞動力,用于金字塔建造,未體現社會矛盾日益激化,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古埃及文明,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2.(2025·河源模擬)下圖描繪的是(  )
A.古希臘城邦制度 B.羅馬帝國對外擴張
C.歐洲的封建社會 D.阿拉伯帝國的統治
【答案】C
【知識點】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圖中教皇、國王、領主、騎士以及莊園等元素”和結合所學可知,在歐洲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是嚴格且分明的。這種等級制度通常被稱為封建等級制度,它基于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關系,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等級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國王、貴族、騎士和農民等不同階層有著明確的職責和權利。國王作為最高統治者,擁有最高的權威,但他的權力也受到教會和其他封建領主的限制。教皇在精神層面具有極大權威,國王等世俗權力與教會權力相互交織。貴族則是國王的封臣,他們從國王那里獲得土地(封地),并為國王提供軍事服務和其他形式的支持。騎士是貴族的封臣,他們從貴族那里獲得土地,并為貴族提供軍事服務。農民則是最底層的階級,他們為封建主耕種土地,提供勞役和稅收,圖片描繪的是歐洲的封建社會,C項符合題意;
A:古希臘城邦制度是小國寡民、直接民主政治,不存在教皇、國王以及封建等級關系等,A項不符合題意;
B:羅馬帝國對外擴張主要體現為軍事征服和領土拓展,與圖中呈現的封建等級秩序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D:阿拉伯帝國統治有其獨特的伊斯蘭政治文化體系,具有政教合一的特點,圖中呈現的封建等級秩序受到了歐洲基督教的影響下,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歐洲的封建社會,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3.(2025·河源模擬)中世紀末的歐洲有一首歌謠:“關起窗來別讓風吹走,富商們拿著鑷子數胡椒,一粒一粒又一粒。”作為直接史料,這首歌謠可用于研究(  )
A.新航路開辟的動因 B.歐洲市民階層的興起
C.封建莊園制的衰落 D.手工工場生產的出現
【答案】A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富商們拿著鑷子數胡椒,一粒一粒又一粒”和結合所學可知,在中世紀末的歐洲,胡椒是一種稀罕的貴重物品,中世紀末的歐洲,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香料等奢侈品的需求不斷增加,胡椒成為了貿易中的重要商品,而傳統的貿易路線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導致香料等商品價格上漲。這種對香料等財富的追求,成為新航路開辟的重要動因之一。所以這首歌謠可用于研究新航路開辟的動因,A項符合題意;
B:市民階層興起與市民階層的經濟活動、政治訴求、社會地位變化等有關,歌謠主要強調的是對財富的追求,未體現歐洲市民階層的興起,B項不符合題意;
C:封建莊園制的衰落主要與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興起、農民的分化等因素有關,題干未體現封建莊園制的衰落,C項不符合題意;
D:手工工場生產主要體現的是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如集中生產、分工協作等。題干未體現手工工場生產的出現,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4.(2025·河源模擬)1699-1700年,英國從亞洲進口棉織物約86萬匹,其中51萬匹被再次出口到外國,約1/3被消費在國內市場,1/2進入歐洲各地,余下1/6則出口到美洲和非洲。這說明當時(  )
A.英國成為海上霸主 B.大西洋奴隸貿易出現
C.亞洲淪為原料產地 D.世界性貿易網絡形成
【答案】D
【知識點】英國的殖民擴張與“三角貿易”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英國從亞洲進口棉織物約86萬匹,其中51萬匹被再次出口到外國,約1/3被消費在國內市場,1/2進入歐洲各地,余下1/6則出口到美洲和非洲”可知,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歐洲國家通過殖民擴張和貿易活動,初步建立了連接歐、亞、美、非的全球性貿易網絡,英國從亞洲進口棉織物后,大量轉口至歐洲、美洲和非洲,說明商品流通已跨越多個大洲,D項符合題意;
A:18世紀中葉七年戰爭后英國成為海上霸主主,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未體現奴隸貿易,B項不符合題意;
C:19世紀工業革命后亞洲淪為原料產地,與題干亞洲仍出口制成品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歐洲殖民擴張,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5.(2025·河源模擬)下表為1720年英國海外貿易特許公司的股價變動表。這反映了當時英國(  )
日期 東印度公司股價/鎊 南海公司股價/鎊 皇家非洲公司股價/鎊
1月1日 200.25 128.25 25
5月20日 268 415 100
6—8月 449 1050 200
股價增長率/% 124 730 700
A.具備了工業革命的條件 B.殖民擴張的狂熱情緒
C.將非洲作為侵略的重點 D.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答案】B
【知識點】歐洲早期的殖民掠奪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1720年英國海外貿易特許公司的股價變動表”可知,歐洲的殖民擴張開始于15、16世紀,這一時期的西歐殖民者大肆掠奪金錢與資源,東印度公司、南海公司和皇家非洲公司的股價在短時間內都有大幅增長,這表明當時人們對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充滿了熱情,人們希望通過海外貿易和殖民活動實現財富的快速積累,B項符合題意;
A:工業革命的條件包括手工工場的普及、圈地運動提供大量自由勞動力、海外市場的擴大等,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開展,股價變動不能不能說明已經具備了工業革命的條件,A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未體現將非洲作為侵略重點,C項不符合題意;
D: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出現了壟斷資本主義,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形成壟斷組織。1720年處于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夕,以自由資本主義為主,尚未出現壟斷資本主義,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英國殖民擴張,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6.(2025·河源模擬)1776年3月大陸會議召開前,一名請愿者指出:“將許多不幸的人束縛在專制的奴隸制中,這是不是與北美正為自身自由而進行的光榮斗爭不相符?”該請愿者旨在表達(  )
A.反對北美宣布獨立 B.支持武力反抗英軍
C.反對保留奴隸制度 D.支持建立民主共和
【答案】C
【知識點】華盛頓與美國獨立戰爭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1776年3月大陸會議”“將許多不幸的人束縛在專制的奴隸制中,這是不是與北美正為自身自由而進行的光榮斗爭不相符”可知,題干認為美國獨立戰爭是為自身自由而斗爭的,但斗爭同時卻將許多人束縛在奴隸制中,這與斗爭初衷不符。表明請愿者是在批評奴隸制度的存在與北美追求自由的精神相矛盾,反對保留奴隸制度,C項符合題意;
A:題干未提及反對北美宣布獨立,A項不符合題意;
B:武力反抗英軍是北美獨立戰爭的主要斗爭方式,與題干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未體現建立民主共和,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美國獨立戰爭,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7.(2025·河源模擬)1864年,馬克思在國際工人協會《協會臨時章程》中指出:“工人階級的經濟解放是一切政治運動都應該作為手段服從于它的偉大目標。”為此,協會(  )
A.開展經濟斗爭 B.發動武裝革命
C.加強宣傳教育 D.建立工人政權
【答案】A
【知識點】第一國際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工人階級的經濟解放是一切政治運動都應該作為手段服從于它的偉大目標”和結合所學可知,題干認為政治運動的主要目標是工人階級的經濟解放,1864年英國、法國、德國等國的工人,成立了國際工人協會,史稱“第一國際”,為推動工人階級經濟解放,“第一國際”在各國建立支部,努力把各國工人階級的斗爭聯合起來,以提高工資、縮短工時、改善勞動條件為目標進行經濟斗爭,A項符合題意;
B:發動武裝革命主要側重于通過暴力手段奪取政權,題干強調經濟解放,與武裝革命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強調經濟解放,宣傳教育并非圍繞實現經濟解放的直接手段,C項不符合題意;
D:建立工人政權屬于政治措施,與題干“經濟解放”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第一國際,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8.(2025·河源模擬)1920年12月,列寧指出:“沒有這些糧食,國家政權就等于零。沒有這些糧食,社會主義的政策不過是一種愿望而已。”為解決這一問題,列寧采取的措施是(  )
A.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實施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
C.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 D.以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
【答案】D
【知識點】蘇維埃政府的新經濟政策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沒有這些糧食,國家政權就等于零。沒有這些糧食,社會主義的政策不過是一種愿望而已”和結合所學可知,列寧強調糧食對國家政權和社會主義政策的重要性,1920年底,蘇國內戰爭結束后,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蘇維埃政權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恢復經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農民不滿,生產力下降。1921年,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交完稅后農民可以自由支配剩余糧食。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提高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迅速恢復,D項符合題意;
A:1918—1921年初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質是采取軍事非常手段,按軍事主義原則調節國家的生產和分配,1920年12月時已暴露其弊端,A項不符合題意;
B:20世紀30年代初,蘇聯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B項不符合題意;
C: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是新經濟政策的內容,與題干“糧食問題”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新經濟政策,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9.(2025·河源模擬)1941年2月,美國人盧斯提出,“在1919年我們擁有一個黃金的機會……去承擔世界領導責任”,這次“在我們所有人的幫助下,羅斯福一定能在威爾遜失敗的地方成功”。據此推測,盧斯意在鼓動美國政府(  )
A.孤立社會主義國家 B.維護一戰后的國際秩序
C.主動干預經濟危機 D.領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答案】D
【知識點】二戰的爆發與主要戰場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在1919年我們擁有一個黃金的機會……去承擔世界領導責任”“在我們所有人的幫助下,羅斯福一定能在威爾遜失敗的地方成功”可知,美國是想在巴黎和會成為世界霸主,但沒有實現;1941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盧斯意在鼓動羅斯福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代表美國政府領導世界,D項符合題意;
A:題干強調的是鼓勵美國趁二戰的有利時機爭奪世界霸權,未體現孤立社會主義國家,A項不符合題意;
B:二戰爆發后,一戰后的國際秩序已經破壞,B項不符合題意;
C:1933年羅斯福實行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30.(2025·河源模擬)下面為參加1958年亞非作家會議的中國代表所作的一首詩。這反映了戰后(  )
歌唱塔什干 絲綢大路上萬眾騰歡,殖民主義者膽戰心寒; …… 我們歌唱過萬隆的光明,開羅的勇敢, 我們也要歌唱團結的塔什干,美麗的塔什干!
A.亞非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B.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
C.社會主義力量逐步壯大 D.美蘇兩大集團對抗的加劇
【答案】A
【知識點】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1958年”“萬眾騰歡”“殖民主義者膽戰心寒”“萬隆的光明”“開羅的勇敢”“塔什干”和結合所學可知,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心,鼓舞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1958年塔什干會議召開,這次會議的核心理念應是促進亞非國家的文化交流、加強反殖民主義共同意識。這些反映了亞非民族解放運動高漲,A項符合題意;
B:冷戰結束后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B項不符合題意;
C: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由一國走向多國,東歐、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現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如:東歐的民主德國、南斯拉夫、波蘭等;亞洲的中國、朝鮮、越南等,社會主義力量逐漸壯大,題干未體現社會主義力量逐步壯大,C項不符合題意;
D:二戰后美蘇冷戰時期,美蘇兩大集團對抗,題干未體現美蘇兩大集團對抗的加劇,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亞非民族解放運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小題14分,第32小題12分,第33小題14分,共40分。
31.(2025·河源模擬)翻譯活動對于延續中華文明和促進民族交融有重要意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華文化反正沒有消逝。……中華文化這一條長河,有水滿的時候,也有水少的時候,但卻從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最大的有兩次,一次是從印度來的水,一次是從西方來的水。而這兩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譯。
——季羨林《中國翻譯詞典序》
材料二 金世宗曾問宰臣:“取女真進士,考試是要他們寫策論,這是行之已久的了。現在再添一項,考他們經義,行不行?”宰臣說:“五經中《書》《易》《春秋》已經譯出來了,等《詩》《禮》兩經譯出后,可以試一試。”金世宗告訴宰臣:“朕所以令譯五經者,正欲女直(女真)人知仁義道德所在耳!”當時,《孔子家語》和《孫臏書》(兵書)等漢籍也被譯為女真文字。
——摘編自馬祖毅《中國翻譯通史》
材料三 見下圖。
清康熙皇帝命人翻譯的西方微積分著作《御制數理精蘊》 1687年法國出版的柏應理《中國哲學家孔子》,譯自《大學》《中庸》《論語》 清代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并行書寫的“四書”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兩次大注入”所指的史事,并說明這些史事所體現出的中華文化特性。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金世宗大量翻譯漢籍的目的和歷史意義。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清代前期翻譯領域表現出的新特點。
【答案】(1)史事:東漢至隋唐佛教傳入中國;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和科技傳入中國。
特性:連續性、創新性、包容性。
(2)目的:學習中原王朝統治方式(或制度);順應女真部落體制改革需要;提倡儒學,加強思想控制(教化);學習中原治國理政及軍事經驗;因俗而治,緩和民族矛盾等。
歷史意義: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等。
(3)新特點:中西互譯;民族語言的翻譯常態化;對西方科技翻譯增多;中華典籍西譯等。
【知識點】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說的繁榮景象;女真族的崛起;佛教與道教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一次是從印度來的水,一次是從西方來的水”和結合所學可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東漢時期通過絲綢之路等途徑傳入中國。在隨后的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眾多高僧西行求法,如法顯、玄奘等,帶回大量佛教經典并進行翻譯。同時,印度等地的高僧也東來傳法譯經,像鳩摩羅什等。佛教教義、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如佛教故事、石窟藝術等)等豐富內容傳入,對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近代鴉片戰爭后,國門被迫打開,西方文化和科技大規模涌入。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社會科學思想(如政治學說、民主思想等)以及技術發明(如機械制造、交通工具等)通過傳教士傳教、翻譯西方書籍(如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的譯著)、興辦新式學堂等方式傳入中國,深刻沖擊和改變著中國傳統社會和文化。結合所學可知,中華文化在漫長歷史中,不斷有新元素注入,從東漢佛教傳入,歷經多個朝代持續發展融合,到近代西方文化科技傳入,始終保持文化發展的延續,沒有出現文化傳承的斷裂;面對佛教和西方文化科技傳入,中華文化并非簡單照搬,而是在吸收過程中進行創新。比如佛教傳入后,與中國本土的道家、儒家思想融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禪宗等);近代對西方科技文化的吸收,也推動了中國在科技、思想等方面的變革創新;中華文化能夠接納外來的佛教和西方文化科技,不排斥異質文化,將其融入自身發展體系。如佛教融入中國文化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西方文化科技也在中國找到傳播和發展空間。
(2)根據材料二“朕所以令譯五經者,正欲女直(女真)人知仁義道德所在耳”和結合所學可知,金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通過翻譯漢籍,學習中原地區先進的政治制度、管理模式等。例如中原王朝的官僚制度、法律體系等,有助于完善金朝自身統治體系;當時女真社會處于發展變革階段,翻譯漢籍能引入中原先進文化和治理經驗,為女真部落從原始部落體制向封建王朝體制轉變提供借鑒,促進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的變革;儒家思想強調倫理道德、等級秩序等,翻譯儒家經典并推廣,能使女真人接受儒家的價值觀念,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穩定,加強思想統治;漢籍中包含豐富的治國理政案例、軍事戰略戰術等內容,金朝通過翻譯學習,可提升自身治理國家和軍事作戰能力;讓女真族學習漢族文化,促進民族間文化交流和理解,一定程度上緩和女真族與漢族等民族之間的矛盾,鞏固金朝統治。結合所學可知,女真人學習漢族文化經典,加深了對漢族文化的了解,在文化、習俗、思想等方面逐漸與漢族趨同,不同民族之間交流互動增多,促進了民族融合通過翻譯和學習漢籍,女真人接觸和接受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觀念,如儒家思想等,增強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有利于多民族國家文化層面的凝聚和發展。
(3)根據材料三“清康熙皇帝命人翻譯的西方微積分著作《御制數理精蘊》”“1687年法國出版的柏應理《中國哲學家孔子》,譯自《大學》《中庸》《論語》”可知,材料中既出現西方著作(如西方微積分著作《御制數理精蘊》)被翻譯成中文,也有中國典籍(如《大學》《中庸》《論語》)被譯成外文,說明清代前期翻譯不再局限于單向引進或輸出,而是呈現中西文化雙向交流翻譯的態勢。根據材料三“清代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并行書寫的“四書”可知,清代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并行書寫“四書”,體現了在民族語言翻譯方面,不再是偶然或個別行為,而是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文化現象,促進了多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康熙皇帝命人翻譯西方微積分著作《御制數理精蘊》,反映出清代前期對西方科技知識的重視和翻譯傳播力度加大,以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滿足自身發展需求;1687年法國出版《中國哲學家孔子》,譯自《大學》《中庸》《論語》,說明這一時期中國傳統經典開始被系統翻譯介紹到西方,推動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
故答案為:
(1)史事:東漢至隋唐佛教傳入中國;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和科技傳入中國。特性:連續性、創新性、包容性。
(2)目的:學習中原王朝統治方式(或制度);順應女真部落體制改革需要;提倡儒學,加強思想控制(教化);學習中原治國理政及軍事經驗;因俗而治,緩和民族矛盾等。歷史意義: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等。
(3)新特點:中西互譯;民族語言的翻譯常態化;對西方科技翻譯增多;中華典籍西譯等。
【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金世宗大量翻譯漢籍的目的和歷史意義、清代前期翻譯領域表現出的新特點、佛教傳入中國、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和科技傳入中國,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1)史實:據材料一“一次是從印度來的水,一次是從西方來的水”和所學知識可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東漢時期通過絲綢之路等途徑傳入中國。在隨后的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眾多高僧西行求法,如法顯、玄奘等,帶回大量佛教經典并進行翻譯。同時,印度等地的高僧也東來傳法譯經,像鳩摩羅什等。佛教教義、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如佛教故事、石窟藝術等)等豐富內容傳入,對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近代鴉片戰爭后,國門被迫打開,西方文化和科技大規模涌入。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社會科學思想(如政治學說、民主思想等)以及技術發明(如機械制造、交通工具等)通過傳教士傳教、翻譯西方書籍(如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的譯著)、興辦新式學堂等方式傳入中國,深刻沖擊和改變著中國傳統社會和文化。
特性:據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文化在漫長歷史中,不斷有新元素注入,從東漢佛教傳入,歷經多個朝代持續發展融合,到近代西方文化科技傳入,始終保持文化發展的延續,沒有出現文化傳承的斷裂;面對佛教和西方文化科技傳入,中華文化并非簡單照搬,而是在吸收過程中進行創新。比如佛教傳入后,與中國本土的道家、儒家思想融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禪宗等);近代對西方科技文化的吸收,也推動了中國在科技、思想等方面的變革創新;中華文化能夠接納外來的佛教和西方文化科技,不排斥異質文化,將其融入自身發展體系。如佛教融入中國文化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西方文化科技也在中國找到傳播和發展空間。
(2)目的:據材料二“朕所以令譯五經者,正欲女直(女真)人知仁義道德所在耳!””和所學知識可知,金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通過翻譯漢籍,學習中原地區先進的政治制度、管理模式等。例如中原王朝的官僚制度、法律體系等,有助于完善金朝自身統治體系;當時女真社會處于發展變革階段,翻譯漢籍能引入中原先進文化和治理經驗,為女真部落從原始部落體制向封建王朝體制轉變提供借鑒,促進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的變革;儒家思想強調倫理道德、等級秩序等,翻譯儒家經典并推廣,能使女真人接受儒家的價值觀念,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穩定,加強思想統治;漢籍中包含豐富的治國理政案例、軍事戰略戰術等內容,金朝通過翻譯學習,可提升自身治理國家和軍事作戰能力;讓女真族學習漢族文化,促進民族間文化交流和理解,一定程度上緩和女真族與漢族等民族之間的矛盾,鞏固金朝統治。
歷史意義:據所學知識可知,女真人學習漢族文化經典,加深了對漢族文化的了解,在文化、習俗、思想等方面逐漸與漢族趨同,不同民族之間交流互動增多,促進了民族融合通過翻譯和學習漢籍,女真人接觸和接受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觀念,如儒家思想等,增強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有利于多民族國家文化層面的凝聚和發展。
(3)新特點:據材料三“清康熙皇帝命人翻譯的西方微積分著作《御制數理精蘊》”“1687年法國出版的柏應理《中國哲學家孔子》,譯自《大學》《中庸》《論語》”可知,材料中既出現西方著作(如西方微積分著作《御制數理精蘊》)被翻譯成中文,也有中國典籍(如《大學》《中庸》《論語》)被譯成外文,說明清代前期翻譯不再局限于單向引進或輸出,而是呈現中西文化雙向交流翻譯的態勢;據材料三“清代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并行書寫的“四書”可知,清代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并行書寫 “四書” ,體現了在民族語言翻譯方面,不再是偶然或個別行為,而是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文化現象,促進了多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康熙皇帝命人翻譯西方微積分著作《御制數理精蘊》,反映出清代前期對西方科技知識的重視和翻譯傳播力度加大,以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滿足自身發展需求;1687年法國出版《中國哲學家孔子》,譯自《大學》《中庸》《論語》 ,說明這一時期中國傳統經典開始被系統翻譯介紹到西方,推動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
32.(2025·河源模擬)旅行的近代化,不僅指旅行范圍與規模的擴大,更在于旅行觀的轉變。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7年至1913年是外國人入境人數高速增長階段。入境人次從1897年的4079人次,增加到1913年的31779人次,17年間共增加了6.8倍,年均增長率為13.7%。但是,從1887年到191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43.43億元增加到187.53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僅為0.3%。
——摘編自宋振春《入境旅游與近代中國的開放》
材料二 見下表。民國時期《旅行雜志》關于旅行的觀點摘編
時人旅行觀 時間
我國實業落伍,以言振興……足以裕民生而補通商之漏卮(虧損) 1931年
睹(祖國)山川之壯麗而思國防,覽方物之多庶而念建設,不知不覺之中,民族意識于焉發揚 1944年
民眾族繁之國……當互相溝通,養成其共通之習尚與公誠堅凝之團結性
(1)有人提出“入境旅游與經濟發展水平是相適應的”,請指出這一論斷是否適用于近代中國,并說明這一時期外國人入境人數急劇增加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當時民眾的旅行觀,并分析這些觀念產生的歷史背景。
【答案】(1)判斷:不適用。
原因:《馬關條約》增開商埠,允許日本在華設廠,外國入境人數增加;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強租租借地,進行殖民;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簽訂,允許外國派兵駐守北京使館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推行改革,鼓勵工商業,與西方聯系加強等。
(2)旅行觀:旅行有利于經濟發展(或振興實業、刺激經濟、惠民生、有助扭轉貿易逆差);旅行有利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意識;旅行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和人民團結等。
歷史背景:日軍侵華,抗日戰爭爆發;愛國救亡運動興起等。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辛丑條約》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1897年至1913年是外國人入境人數高速增長階段。17年間共增加了6.8倍,年均增長率為13.7%。但是,從1887年到191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43.43億元增加到187.53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僅為0.3%”可知,從1897年到1913年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是較低的,但入境旅游人數高速增長,所以,“入境旅游與經濟發展水平是相適應的”不適用于中國近代。根據材料一“1897年到1913年”和結合所學可知,1895年甲午戰敗中國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增開了沙市、重慶、蘇州和杭州為商埠,侵略勢力深入內地,且條約中規定允許日本在華開設工廠,大量外資涌入,故入境人口大量增加;甲午戰敗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更加暴露無疑,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劃分勢力范圍;1901年《辛丑條約》規定了允許外國派兵駐守北京使館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解決社會危機和國家危機,清政府在1901-1911年掀起了清末新政,鼓勵工商業的發展,與西方聯系加強等。
(2)根據材料二“我國實業落伍,以言振興……足以裕民生而補通商之漏卮”可知,旅行有利于經濟發展;根據材料二“睹(祖國)山川之壯麗而思國防,覽方物之多庶而念建設,不知不覺之中,民族意識于焉發揚”可知,旅行有利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意識;根據材料二“民眾族繁之國……當互相溝通,養成其共通之習尚與公誠堅凝之團結性”可知,旅行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和人民團結。根據材料二“1931年”、“1944年”和結合所學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中國開始了14年抗戰,為了挽救國家危機,避免亡國滅種,愛國救亡運動興起,如一二九運動、東北抗日聯軍的組建,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開啟了全民族抗戰等。
故答案為:
(1)判斷:不適用。原因:《馬關條約》增開商埠,允許日本在華設廠,外國入境人數增加;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強租租借地,進行殖民;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簽訂,允許外國派兵駐守北京使館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推行改革,鼓勵工商業,與西方聯系加強等。
(2)旅行觀:旅行有利于經濟發展(或振興實業、刺激經濟、惠民生、有助扭轉貿易逆差);旅行有利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意識;旅行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和人民團結等。歷史背景:日軍侵華,抗日戰爭爆發;愛國救亡運動興起等。
【點評】本題以二則材料為依托,考查近代中國外國人入境人數急劇增加的原因、當時民眾的旅行觀,并分析這些觀念產生的歷史背景,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1)判斷:根據材料一“1897年至1913年是外國人入境人數高速增長階段。17年間共增加了6.8倍,年均增長率為13.7%。但是,從1887年到191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43.43億元增加到187.53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僅為0.3%”,可得出從1897年到1913年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是較低的,但入境旅游人數高速增長,故“入境旅游與經濟發展水平是相適應的”不適用于中國近代。
原因:根據材料一“1897年到1913年”和所學知識,可得出1895年甲午戰敗中國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增開了沙市、重慶、蘇州和杭州為商埠,侵略勢力深入內地,且條約中規定允許日本在華開設工廠,大量外資涌入,故入境人口大量增加;甲午戰敗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更加暴露無疑,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劃分勢力范圍;1901年《辛丑條約》規定了允許外國派兵駐守北京使館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解決社會危機和國家危機,清政府在1901-1911年掀起了清末新政,鼓勵工商業的發展,與西方聯系加強等。
(2)旅行觀:根據材料二“我國實業落伍,以言振興……足以裕民生而補通商之漏卮”,可得出旅行有利于經濟發展;;根據材料二“睹(祖國)山川之壯麗而思國防,覽方物之多庶而念建設,不知不覺之中,民族意識于焉發揚 ”,可得出旅行有利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意識;根據材料二“民眾族繁之國……當互相溝通,養成其共通之習尚與公誠堅凝之團結性”,可得出旅行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和人民團結。
歷史背景:根據材料二“1931年”、“1944年”和所學知識,可得出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中國開始了14年抗戰,為了挽救國家危機,避免亡國滅種,愛國救亡運動興起,如一二九運動、東北抗日聯軍的組建,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開啟了全民族抗戰等。
33.(2025·河源模擬)時代和年代的名稱往往是歷史反思與構想形成的,不同人觀察的角度不盡相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本書講述了另一類的革命的故事,即思想革命。書中集中講述了當時思想大師們的日常生活及其光輝成就——比如哲學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化學家拉瓦錫、數學家拉格朗日等人。他們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并且為一場技術革命開辟了道路。
——摘編自王克明譯《理性時代:法蘭西(公元1660-1800)》
材料二 書名:《革命的年代:1789-1848》
全書概要:1789-1848年是“革命的年代”。這一時期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蒸汽機廣泛運用,工廠制度出現,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展,西方國家通過殖民擴張確立了對全球的統治,世界市場也初步形成。
1789年發生的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引發了政治領域的劇烈變革,具有世界性影響。這些大變革共同塑造了現代世界的基礎。
——據[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編寫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作者將法國歷史上的1660-1800年稱為“理性時代”的依據。
(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辨別“時代”與“年代”概念內涵的差異。
(3)仿照材料二樣式,在世界史中任選一個時間段,以《__________的年代:_________》作為書名,并撰寫全書概要。(要求:考生不得照抄以上示例;史實準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
【答案】(1)依據:發生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倡導科學和理性。
(2)差異:時代側重文明特征(或社會變革),年代側重時間標記;時代常用于分期,年代常用于敘事;時代具有價值立場,年代比較中性;時代一般指較長時間段,年代一般較短等。
(3)書名:《災難的年代:1914~1945》。全書概要:1914~1945年是“災難的年代”,這一時期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爆發的經濟大危機,法西斯勢力突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帶來空前的巨大災難。 從914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俄羅斯帝國的社會矛盾,先后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事業革命的勝利,誕生了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揭開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新紀元。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國家矛盾得到調整,但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導致1929年到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再次沖擊了資本主義社會。為擺脫經濟危機,德國和日本法西斯主義興風作浪,走上法西斯道路,意欲奴役世界人民。英法等國家實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國家侵略野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反法西斯陣營取得最終的勝利,但人類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危機,造成歐洲霸權走向衰落。
【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進程及結果;墨索里尼與意大利法西斯專政;希特勒與二戰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本書講述了另一類的革命的故事,即思想革命。書中集中講述了當時思想大師們的日常生活及其光輝成就——比如哲學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化學家拉瓦錫、數學家拉格朗日等人。他們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并且為一場技術革命開辟了道路”和結合所學可知,18世紀開始,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進步的思想家們著書立說,宣傳自由、平等和民主,提倡對民眾進行啟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驅散愚昧的黑暗,所以,這場運動被稱為“啟蒙運動”。作者將法國歷史上的1660—1800年稱為“理性時代”的根據是發生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倡導科學和理性。
(2)根據材料一“本書講述了另一類的革命的故事,即思想革命。書中集中講述了當時思想大師們的日常生活及其光輝成就——比如哲學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化學家拉瓦錫、數學家拉格朗日等人。他們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并且為一場技術革命開辟了道路”、根據材料二“《革命的年代:1789—1848》”和結合所學可知,“時代”與“年代”的核心差異在于時間跨度的長短、劃分根據的社會屬性以及概念內涵的范疇。 “年代”是以十年為單位的紀年方式,屬于嚴格的時間分段概念;而“時代”則具有更廣泛的社會歷史屬性,通常以經濟、政治、文化等重大變革為劃分根據,涵蓋多維度的時空影響。所以,“時代”與“年代”概念內涵的差異,在于時代側重文明特征(或社會變革),年代側重時間標記;時代常用于分期,年代常用于敘事;時代具有價值立場,年代比較中性;時代一般指較長時間段,年代一般較短等。
(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根據材料二樣式,在世界史中選擇1914年到1945年的大事擬定書名:《災難的年代:1914—1945》。本題要圍繞1914年到1945年的大事論證它是人類歷史上最具毀滅性的時期之一,相關大事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些世界都是人類的浩劫。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發了十月革命,揭開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新篇章,但沒有改變對人類文明的破壞。受戰爭和經濟危機的打擊,西方霸權逐漸衰落。如:1914—1945年是“災難的年代”,這一時期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爆發的經濟大危機,法西斯勢力突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帶來空前的巨大災難。從1914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俄羅斯帝國的社會矛盾,先后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事業革命的勝利,誕生了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揭開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新紀元。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列帝國主義國家矛盾得到調整,但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導致1929年到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再次沖擊了資本主義社會。為擺脫經濟危機,德國和日本法西斯主義興風作浪,走上法西斯道路,意欲奴役世界人民。英法等國家實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國家侵略野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反法西斯陣營取得最終的勝利,但人類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危機,造成歐洲霸權走向衰落。
故答案為:
(1)根據:發生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倡導科學和理性。
(2)差異:時代側重文明特征(或社會變革),年代側重時間標記;時代常用于分期,年代常用于敘事;時代具有價值立場,年代比較中性;時代一般指較長時間段,年代一般較短等。
(3)書名:《災難的年代:1914—1945》。全書概要:1914—1945年是“災難的年代”,這一時期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爆發的經濟大危機,法西斯勢力突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帶來空前的巨大災難。從914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俄羅斯帝國的社會矛盾,先后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事業革命的勝利,誕生了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揭開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新紀元。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國家矛盾得到調整,但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導致1929年到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再次沖擊了資本主義社會。為擺脫經濟危機,德國和日本法西斯主義興風作浪,走上法西斯道路,意欲奴役世界人民。英法等國家實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國家侵略野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反法西斯陣營取得最終的勝利,但人類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危機,造成歐洲霸權走向衰落。
【點評】本題以二則材料為依托,考查作者將法國歷史上的1660—1800年稱為“理性時代”的根據、辨別“時代”與“年代”概念內涵的差異,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1)依據:根據材料一“本書講述了另一類的革命的故事,即思想革命。書中集中講述了當時思想大師們的日常生活及其光輝成就——比如哲學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化學家拉瓦錫、數學家拉格朗日等人。他們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并且為一場技術革命開辟了道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世紀開始,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進步的思想家們著書立說,宣傳自由、平等和民主,提倡對民眾進行啟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驅散愚昧的黑暗,因此,這場運動被稱為“啟蒙運動”;可知作者將法國歷史上的1660-1800年稱為“理性時代”的依據是發生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倡導科學和理性。
(2)差異:根據材料一“本書講述了另一類的革命的故事,即思想革命。書中集中講述了當時思想大師們的日常生活及其光輝成就——比如哲學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化學家拉瓦錫、數學家拉格朗日等人。他們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并且為一場技術革命開辟了道路”;根據材料二“《革命的年代:1789-1848》”,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時代”與“年代”的核心差異在于時間跨度的長短、劃分依據的社會屬性以及概念內涵的范疇。 “年代”是以十年為單位的紀年方式,屬于嚴格的時間分段概念;而“時代”則具有更廣泛的社會歷史屬性,通常以經濟、政治、文化等重大變革為劃分依據,涵蓋多維度的時空影響。因此“時代”與“年代”概念內涵的差異,在于時代側重文明特征(或社會變革),年代側重時間標記;時代常用于分期,年代常用于敘事;時代具有價值立場,年代比較中性;時代一般指較長時間段,年代一般較短等。
(3) 仿寫: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據材料二樣式,在世界史中選擇1914年到1945年的大事擬定書名:《災難的年代:1914~1945》。本題要圍繞1914年到1945年的大事論證它是人類歷史上最具毀滅性的時期之一,相關大事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些世界都是人類的浩劫。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發了十月革命,揭開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新篇章,但沒有改變對人類文明的破壞。受戰爭和經濟危機的打擊,西方霸權逐漸衰落。
如書名:《災難的年代:1914~1945》。全書概要:1914~1945年是“災難的年代”,這一時期1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爆發的經濟大危機,法西斯勢力突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帶來空前的巨大災難。
從914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俄羅斯帝國的社會矛盾,先后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事業革命的勝利,誕生了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揭開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新紀元。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列帝國主義國家矛盾得到調整,但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導致1929年到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再次沖擊了資本主義社會。為擺脫經濟危機,德國和日本法西斯主義興風作浪,走上法西斯道路,意欲奴役世界人民。英法等國家實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國家侵略野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反法西斯陣營取得最終的勝利,但人類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危機,造成歐洲霸權走向衰落。
1 / 1廣東省河源市2025年中考二模歷史試題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2025·河源模擬)有考古學家將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分為粟作農業經濟文化區、稻作農業經濟文化區、狩獵采集經濟文化區。這三大經濟文化區大致對應分布在我國(  )
A.北方、東北、南方 B.南方、北方、東北
C.北方、南方、東北 D.南方、東北、北方
2.(2025·河源模擬)下圖為“學”字的字源及字形演變。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  )
A.創新性與包容性 B.先進性與獨特性
C.連續性與統一性 D.獨立性與和平性
3.(2025·河源模擬)據秦簡記載,秦朝官府掌控一定數量的耕牛和鐵制農具供小農借用,并派專人飼養“田牛”。這些舉措(  )
A.加強了中央政府權力 B.適應了小農經濟發展
C.增強了地主階級實力 D.促進了耕作技術進步
4.(2025·河源模擬)下圖為位于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出土的漢朝銅鏡。這說明漢代(  )
A.開辟了東南海上航線 B.青銅鑄造技術領先世界
C.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 D.朝廷重視發展對外貿易
5.(2025·河源模擬)據《北史》記載:北魏太祖拓跋珪“初定中原,雖日不暇給,始建都邑,便以經術為先”,“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有余人”。這表明,當時北魏(  )
A.主動融入中原文化 B.消除了民族隔閡
C.繼續沿襲鮮卑傳統 D.實行了移風易俗
6.(2025·河源模擬)下面是兩首唐代詩人所作的詩。這說明(  )
詠史詩·汴水 唐·胡曾 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 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汴河懷古 唐·皮日休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A.歷史解釋無正誤之分 B.唐朝人對運河存有偏見
C.歷史評價具有多樣性 D.文學作品沒有史料價值
7.(2025·河源模擬)宋太宗曾命大將曹彬攻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情。伐遼時,太宗曾一日內六次召樞密院商議,而中書省都沒有參與也不知情。這反映出當時(  )
A.中書省已形同虛設 B.相權被分割和限制
C.樞密院的權力膨脹 D.重文輕武政策動搖
8.(2025·河源模擬)元世祖曾通過海外商人告知東南海外諸國:“誠能來朝,朕將寵禮之。其往來互市,各從所欲。”由此可知,元代(  )
A.糧食運輸以海路為主 B.對海外商品需求增長
C.南方已成為經濟重心 D.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
9.(2025·河源模擬)下面為元明之際兩個朝鮮人在中國買書時的對話。由此可知,當時(  )
甲:“我兩個部前買文書去來。” 乙:“買什么文書去?” 甲:“買《趙太祖飛龍記》《唐三藏西游記》去。” 乙:“買時買四書、六經也好。既讀孔圣之書,必達周公之理,要怎么那一等平話(評話)?” 甲:“《西游記》熱鬧,悶時節好看。” ——[朝鮮]崔世珍《樸通事諺解》(朝鮮漢文教材)
A.儒學地位發生動搖 B.八股取士禁錮思想
C.平民文藝影響廣泛 D.政府重視戲曲推廣
10.(2025·河源模擬)下表為晚清機器設備在進口總值中的比重表。對此表解讀正確的是,中國(  )
年份 進口商品總值/萬元 進口機器設備額/萬元 占進口總值比重/%
1873 10348.7 838.3 8.1
1893 23582.3 1973.3 8.4
1903 50905.9 7658.2 15.0
1910 72129.9 12649.3 17.5
A.淪為列強原料產地 B.主動融入世界市場
C.近代工業逐漸發展 D.傳統小農經濟瓦解
11.(2025·河源模擬)下面為1894年9月20日《申報》的兩條新聞。據此可知,當時(  )
水師得勝 西字報登,十九日煙臺來電云:中國北洋兵船保護運兵船望鴨綠江進發。既至,與倭兵船遇,遂發炮以攻。約歷六點鐘之久,倭兵船力不能支,相率遁去。 勝倭余話 ……從此倭奴魂消膽落,決不敢恣橫于汪洋渤澥之中矣。
A.中國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B.東南沿海是列強爭奪重心
C.外國侵略勢力深入長江流域 D.國人對戰爭形勢估計不足
12.(2025·河源模擬)據統計,1895-1900年間,全國出版以“經世文編”為名的大型叢書3種,同時出版以自強、富強、西學、西政、時務等為名的大型叢書至少12種。這說明當時(  )
A.救亡圖存思潮興起 B.民主共和觀念興起
C.洋務運動成效顯著 D.維新變法全面推行
13.(2025·河源模擬)清末民初,梁啟超曾提出培育“心力”“膽力”“體力”;張伯苓提出“強我華夏,體育為先”;孫中山提出“夫將欲圖國力之堅強,必先圖國民體力之發達”。這些主張旨在(  )
A.推翻專制統治 B.激勵民族精神
C.培養共和意識 D.增強革命力量
14.(2025·河源模擬)下圖為武漢軍民歡迎革命黨人黃興的宣傳畫。據此推測,該畫創作的背景是(  )
A.袁世凱復辟帝制 B.辛亥革命爆發
C.黃花崗起義失敗 D.中華民國成立
15.(2025·河源模擬)1922年某報紙雜志編輯部出版的一份刊物中包含以下文章:《進化與革命》《奪取政權》《社會主義與中國》《我們要怎么樣干社會革命》《唯物史觀在中國的應用》等。該刊物是(  )
A.《時務報》 B.《民報》
C.《新青年》 D.《解放日報》
16.(2025·河源模擬)1945年1月,一名英國記者報道說,他發現一個熱情有力的“民主新中國”存在于國民黨封鎖線之后,她能幫助盟國早日贏得戰爭。該報道中的“民主新中國”是指(  )
A.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B.陜甘寧邊區
C.西南抗戰大后方 D.陜北解放區
17.(2025·河源模擬)1945年8月11日,蔣介石電令各戰區:“迅即展開接收部署,同時警告敵軍不得向我已指定之軍事長官以外的任何人投降繳械,并確保聯絡和掌握,以待國軍到達。”蔣介石此舉旨在(  )
A.促使侵華日軍放棄抵抗 B.剝奪中共受降接收權利
C.為進攻解放區爭取時間 D.撕毀政治協商會議決議
18.(2025·河源模擬)中共中央曾提出以下階段目標:“為國家工業化打下基礎,以鞏固國防、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并保證中國經濟向社會主義前進。”為此,黨中央(  )
A.進行土地改革 B.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
C.提出八字方針 D.作出抗美援朝的決策
19.(2025·河源模擬)1978年我國農業在GDP中的占比為28.1%,而2002年為15.4%。這說明,該時期我國(  )
A.農村改革成效顯著 B.市場經濟體制完善
C.對外開放全面推進 D.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20.(2025·河源模擬)下圖為某學習小組參觀展覽時看到的一組圖。據此推測,該展覽的主題為(  )
1979年我國科學家繪制的一副想象未來的插圖 2021年“天宮課堂”第一課
A.“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B.“接力——逐夢星辰大海”
C.“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D.“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1.(2025·河源模擬)據研究,古埃及法老和上層精英們幾乎能夠通過稅收掌握所有可得到的剩余資源,能夠聚集王室苦役勞力,并把它應用于金字塔的建筑。這說明,古埃及(  )
A.形成強大的中央權力 B.充滿神秘主義色彩
C.神權與王權逐漸分離 D.社會矛盾日益激化
22.(2025·河源模擬)下圖描繪的是(  )
A.古希臘城邦制度 B.羅馬帝國對外擴張
C.歐洲的封建社會 D.阿拉伯帝國的統治
23.(2025·河源模擬)中世紀末的歐洲有一首歌謠:“關起窗來別讓風吹走,富商們拿著鑷子數胡椒,一粒一粒又一粒。”作為直接史料,這首歌謠可用于研究(  )
A.新航路開辟的動因 B.歐洲市民階層的興起
C.封建莊園制的衰落 D.手工工場生產的出現
24.(2025·河源模擬)1699-1700年,英國從亞洲進口棉織物約86萬匹,其中51萬匹被再次出口到外國,約1/3被消費在國內市場,1/2進入歐洲各地,余下1/6則出口到美洲和非洲。這說明當時(  )
A.英國成為海上霸主 B.大西洋奴隸貿易出現
C.亞洲淪為原料產地 D.世界性貿易網絡形成
25.(2025·河源模擬)下表為1720年英國海外貿易特許公司的股價變動表。這反映了當時英國(  )
日期 東印度公司股價/鎊 南海公司股價/鎊 皇家非洲公司股價/鎊
1月1日 200.25 128.25 25
5月20日 268 415 100
6—8月 449 1050 200
股價增長率/% 124 730 700
A.具備了工業革命的條件 B.殖民擴張的狂熱情緒
C.將非洲作為侵略的重點 D.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26.(2025·河源模擬)1776年3月大陸會議召開前,一名請愿者指出:“將許多不幸的人束縛在專制的奴隸制中,這是不是與北美正為自身自由而進行的光榮斗爭不相符?”該請愿者旨在表達(  )
A.反對北美宣布獨立 B.支持武力反抗英軍
C.反對保留奴隸制度 D.支持建立民主共和
27.(2025·河源模擬)1864年,馬克思在國際工人協會《協會臨時章程》中指出:“工人階級的經濟解放是一切政治運動都應該作為手段服從于它的偉大目標。”為此,協會(  )
A.開展經濟斗爭 B.發動武裝革命
C.加強宣傳教育 D.建立工人政權
28.(2025·河源模擬)1920年12月,列寧指出:“沒有這些糧食,國家政權就等于零。沒有這些糧食,社會主義的政策不過是一種愿望而已。”為解決這一問題,列寧采取的措施是(  )
A.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實施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
C.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 D.以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
29.(2025·河源模擬)1941年2月,美國人盧斯提出,“在1919年我們擁有一個黃金的機會……去承擔世界領導責任”,這次“在我們所有人的幫助下,羅斯福一定能在威爾遜失敗的地方成功”。據此推測,盧斯意在鼓動美國政府(  )
A.孤立社會主義國家 B.維護一戰后的國際秩序
C.主動干預經濟危機 D.領導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30.(2025·河源模擬)下面為參加1958年亞非作家會議的中國代表所作的一首詩。這反映了戰后(  )
歌唱塔什干 絲綢大路上萬眾騰歡,殖民主義者膽戰心寒; …… 我們歌唱過萬隆的光明,開羅的勇敢, 我們也要歌唱團結的塔什干,美麗的塔什干!
A.亞非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B.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
C.社會主義力量逐步壯大 D.美蘇兩大集團對抗的加劇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小題14分,第32小題12分,第33小題14分,共40分。
31.(2025·河源模擬)翻譯活動對于延續中華文明和促進民族交融有重要意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華文化反正沒有消逝。……中華文化這一條長河,有水滿的時候,也有水少的時候,但卻從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最大的有兩次,一次是從印度來的水,一次是從西方來的水。而這兩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譯。
——季羨林《中國翻譯詞典序》
材料二 金世宗曾問宰臣:“取女真進士,考試是要他們寫策論,這是行之已久的了。現在再添一項,考他們經義,行不行?”宰臣說:“五經中《書》《易》《春秋》已經譯出來了,等《詩》《禮》兩經譯出后,可以試一試。”金世宗告訴宰臣:“朕所以令譯五經者,正欲女直(女真)人知仁義道德所在耳!”當時,《孔子家語》和《孫臏書》(兵書)等漢籍也被譯為女真文字。
——摘編自馬祖毅《中國翻譯通史》
材料三 見下圖。
清康熙皇帝命人翻譯的西方微積分著作《御制數理精蘊》 1687年法國出版的柏應理《中國哲學家孔子》,譯自《大學》《中庸》《論語》 清代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并行書寫的“四書”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兩次大注入”所指的史事,并說明這些史事所體現出的中華文化特性。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金世宗大量翻譯漢籍的目的和歷史意義。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清代前期翻譯領域表現出的新特點。
32.(2025·河源模擬)旅行的近代化,不僅指旅行范圍與規模的擴大,更在于旅行觀的轉變。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7年至1913年是外國人入境人數高速增長階段。入境人次從1897年的4079人次,增加到1913年的31779人次,17年間共增加了6.8倍,年均增長率為13.7%。但是,從1887年到191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43.43億元增加到187.53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僅為0.3%。
——摘編自宋振春《入境旅游與近代中國的開放》
材料二 見下表。民國時期《旅行雜志》關于旅行的觀點摘編
時人旅行觀 時間
我國實業落伍,以言振興……足以裕民生而補通商之漏卮(虧損) 1931年
睹(祖國)山川之壯麗而思國防,覽方物之多庶而念建設,不知不覺之中,民族意識于焉發揚 1944年
民眾族繁之國……當互相溝通,養成其共通之習尚與公誠堅凝之團結性
(1)有人提出“入境旅游與經濟發展水平是相適應的”,請指出這一論斷是否適用于近代中國,并說明這一時期外國人入境人數急劇增加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當時民眾的旅行觀,并分析這些觀念產生的歷史背景。
33.(2025·河源模擬)時代和年代的名稱往往是歷史反思與構想形成的,不同人觀察的角度不盡相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本書講述了另一類的革命的故事,即思想革命。書中集中講述了當時思想大師們的日常生活及其光輝成就——比如哲學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化學家拉瓦錫、數學家拉格朗日等人。他們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并且為一場技術革命開辟了道路。
——摘編自王克明譯《理性時代:法蘭西(公元1660-1800)》
材料二 書名:《革命的年代:1789-1848》
全書概要:1789-1848年是“革命的年代”。這一時期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蒸汽機廣泛運用,工廠制度出現,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隨著工業革命的擴展,西方國家通過殖民擴張確立了對全球的統治,世界市場也初步形成。
1789年發生的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專制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引發了政治領域的劇烈變革,具有世界性影響。這些大變革共同塑造了現代世界的基礎。
——據[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革命的年代:1789—1848》編寫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作者將法國歷史上的1660-1800年稱為“理性時代”的依據。
(2)根據材料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辨別“時代”與“年代”概念內涵的差異。
(3)仿照材料二樣式,在世界史中任選一個時間段,以《__________的年代:_________》作為書名,并撰寫全書概要。(要求:考生不得照抄以上示例;史實準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點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有考古學家將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分為粟作農業經濟文化區、稻作農業經濟文化區、狩獵采集經濟文化區”和結合所學可知,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一是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包括黃河中下游遼河和海河流域(北方)適合粟黍等旱地農業經濟作物,形成粟作農業經濟文化區;二是水田農業經濟文化區,主要為長江流域(南方)適合水稻種植,形成稻作農業經濟文化區;三是狩獵采集經濟文化區,包括長城以北的東北大部、內蒙古和新疆。因此,這三大經濟文化區大致對應分布在我國北方、南方、東北,C項符合題意;
A:“東北、南方”對應錯誤,A項不符合題意;
B:“南方、北方”對應錯誤,B項不符合題意;
D:“南方、東北、北方”對應錯誤,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新石器時代文化,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答案】C
【知識點】漢字的演變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學’字的字源及字形演變”可知,“學”字的由來及演變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后世的文字都是在前代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說明漢字是一脈相承的,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統一性,C項符合題意;
A:題干未體現創新性和包容性,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未體現先進性和獨特性,B項不符合題意;
D:獨立性與和平性與“學”字的字源及字形演變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中華文化的特點,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3.【答案】B
【知識點】鐵農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秦朝官府掌控一定數量的耕牛和鐵制農具供小農借用,并派專人飼養‘田牛’”和結合所學可知,耕牛和鐵制農具的出現,是中國農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牛耕和鐵農具的出現,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耕牛和鐵制農具是農業生產中重要的生產資料,對于小農來說,獲取這些生產資料往往存在困難。秦朝官府提供這些生產資料供小農借用,降低了小農從事農業生產的門檻,使得小農能夠更順利地開展農業生產活動,從而適應了小農經濟發展的需求,B項符合題意;
A:題干與加強中央政府權力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
C:官府的舉措是針對小農,而不是地主階級,與增強地主階級實力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未涉及耕作技術進步,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耕牛和鐵制農具的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4.【答案】A
【知識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出土的漢朝銅鏡”和結合所學可知,漢代的海上絲綢之路開辟,漢代銅鏡出現在東南亞的巴厘島說明漢朝開辟了東南海上航線,通過海路同東南亞開展商貿往來,A項符合題意;
B:題干未與其它文明對比,不能說明青銅鑄造技術領先世界,B項不符合題意;
C:西域指的是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的地區(今我國新疆大部地區),與東南亞出土的銅鏡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中出土的銅鏡未體現朝廷重視對外貿易,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海上絲綢之路,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5.【答案】A
【知識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北魏太祖拓跋珪‘初定中原,雖曰不暇給,始建都邑,便以經術為先’,‘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有余人’”可知,拓跋珪仿效漢制設立教育制度,表明了統治者對教育的重視,以及通過教育來培養人才和傳承文化的意圖,體現了鮮卑主動融入中原文化,這有利于促進民族交融,A項符合題意;
B:“消除了民族隔閡”說法過于絕對,B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未涉及繼續沿襲鮮卑傳統,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未涉及鮮卑族生活習慣的變化,不能說明實行了移風易俗,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6.【答案】C
【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和結合所學可知,胡曾的《詠史詩·汴水》認為大運河開通是導致隋朝滅亡的原因。皮日休的《汴河懷古》認為大運河的開通對于后世的交通和經濟有重要的貢獻,肯定了大運河開通的功績。兩首詩對于大運河的開通,不同的詩人有不同的評價和看法,反映了歷史評價的多樣性,C項符合題意;
A:“歷史解釋無正誤之分”說法錯誤,A項不符合題意;
B:“唐朝人對運河存有偏見”說法錯誤,兩首詩都提到了大運河,但它們對大運河的評價并不完全一致,不能說明唐朝人對運河存有偏見,B項不符合題意;
D:“文學作品沒有史料價值”說法錯誤,文學作品也可以作為史料來研究當時的社會、文化和人們的觀念,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大運河開通,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7.【答案】B
【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宋太宗曾命大將曹彬攻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情。伐遼時,太宗曾一日內六次召樞密院商議,而中書省都沒有參與也不知情”和結合所學可知,宋朝實行“二府制”,中書省與樞密院文武分權,是為了削弱相權,加強君權的重要舉措。宋題干中太宗曾一日內六次召樞密院商議伐遼軍事,而中書省完全不知情,反映了軍事決策權被嚴格限制在樞密院,相權被分割和限制,B項符合題意;
A:“中書省已形同虛設”表述錯誤,題干表明中書省僅在軍事領域被限制,中書省仍負責日常行政事務,A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只能說明軍事決策權被嚴格限制在樞密院,不能說明樞密院的權力膨脹,C項不符合題意;
D:“重文輕武政策動搖”說法錯誤,宋朝始終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樞密院長官多由文臣擔任,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宋朝強化中央集權,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8.【答案】D
【知識點】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誠能來朝,朕將寵禮之。其往來互市,各從所欲”可知,元代政府重視對外貿易,鼓勵對外貿易,說明元代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D項符合題意;
A:題干未提及糧食運輸以海路為主,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未體現對海外商品需求增長,B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強調的是對外政策,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南方已成為經濟重心,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元代開放的對外政策,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9.【答案】C
【知識點】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說的繁榮景象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買《趙太祖飛龍記》《唐三藏西游記》去”“《西游記》熱鬧,悶時節好看”可知,甲去買《趙太祖飛龍記》《唐三藏西游記》這類通俗文學作品,且認為《西游記》“熱鬧,悶時節好看”,說明平民文藝在當時受到歡迎,影響廣泛,C項符合題意;
A:“儒學地位發生動搖”與史實不符,在元明之際,儒學依然是正統思想,占據主導地位,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未體現八股取士,且八股取士形成于明朝成化年間,元明之際八股取士尚未形成,不存在禁錮思想的情況,B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未涉及政府重視戲曲推廣,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通俗文學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0.【答案】C
【知識點】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晚清機器設備在進口總值中的比重表”和結合所學可知,晚清時期(1873—1910年)機器設備進口比重顯著增長,特別是1903年后占比從8.4%躍升至17.5%,反映了國內對生產設備的需求增加。主要是因為甲午戰爭后民族工業興起和清末新政推動工商業發展,C項符合題意;
A:題干強調機器進口,未體現中國淪為列強原料產地,A項不符合題意;
B:晚清開放主要是因為受列強壓迫而被迫開放,“主動融入世界市場”說法錯誤,B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未體現傳統小農經濟瓦解,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近代工業逐漸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1.【答案】D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約歷六點鐘之久,倭兵船力不能支,相率遁去”“從此倭奴魂消膽落,決不敢恣橫于汪洋渤澥之中矣”和結合所學可知,當時是甲午戰爭中的黃海海戰后,北洋水師雖頑強抵抗,但損失慘重,失去制海權。1894年9月20日《申報》稱北洋水師在鴨綠江附近擊退日軍,并認為日本“不敢再橫行”,明顯夸大清軍戰果,掩蓋了實際戰局的失利。這反映了當時國人對戰爭形勢的盲目樂觀,未能認清清軍的劣勢和日本的軍事優勢,D項符合題意;
A:“中國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勝利”說法錯誤,甲午中日戰爭最終中國戰敗,A項不符合題意;
B:1894年的甲午戰爭主要發生在朝鮮半島、黃海、遼東半島等地,與東南沿海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C: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天津條約》,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使外國侵略勢力深入長江流域,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甲午戰爭,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2.【答案】A
【知識點】戊戌變法的影響和啟示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以自強、富強、西學、西政、時務等為名的大型叢書至少12種”和結合所學可知,1895—1900年間,甲午戰敗,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意識覺醒。“經世文編”以及“自強、富強、西學、西政、時務”等叢書出版,體現了有識之士學習西方、尋求救亡圖存之道,說明救亡圖存思潮興起,A項符合題意;
B:1895—1900年這一時期主要是改良思潮為主,民主共和觀念興起主要是在辛亥革命后,B項不符合題意;
C:洋務運動在1895年甲午戰爭失敗后已經破產,C項不符合題意;
D:1898年維新變法開始,僅一百零三天的就失敗,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救亡圖存思潮興起,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3.【答案】B
【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可知,梁啟超提出培育“心力”“膽力”“體力”強調了個人在精神、勇氣和身體上的全面發展。張伯苓“強我華夏,體育為先”認為要使中華民族強大起來,必須把體育放在首要位置指出了體育對于國家強盛的重要性。孫中山提出“夫將欲圖國力之堅強,必先圖國民體力之發達”認為想要使國家的力量變得強大,就必須首先促進國民身體素質的發展,強調了國民體力與國家強盛之間的緊密聯系。三人都強調了個人和國家的身體素質、精神面貌和勇氣,這些主張旨在激勵民族精神,B項符合題意;
A:題干未體現推翻專制統治,A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側重于個人和國家的身體素質,未體現共和意識,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側重于個人和國家的身體素質,未體現增強革命力量,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4.【答案】B
【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武漢軍民歡迎革命黨人黃興的宣傳畫”和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首先起義,他們奪取軍械庫,打開城門迎按駐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聯合,進攻總督衙門,一夜之間,武昌全城被起義軍占領。黃興是辛亥革命時期重要的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后趕赴武漢,領導革命軍與清軍作戰,武漢軍民歡迎黃興的背景是辛亥革命爆發,B項符合題意;
A: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主要是袁世凱企圖恢復君主制,自己稱帝,與武漢軍民歡迎黃興場景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
C:1911年4月廣州黃花崗起義,起義失敗后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犧牲,與武漢軍民歡迎黃興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地點在南京,與武漢軍民歡迎黃興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5.【答案】C
【知識點】新文化運動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1922年”“《進化與革命》《奪取政權》《社會主義與中國》《我們要怎么樣干社會革命》《唯物史觀在中國的應用》”和結合所學可知,《進化與革命》《奪取政權》《社會主義與中國》《我們要怎么樣干社會革命》《唯物史觀在中國的應用》等文章是對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革命以及唯物史觀等內容的探討,《新青年》在新文化運動后期,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所以該刊物是《新青年》,C項符合題意;
A:《時務報》是戊戌變法時期維新派創辦的刊物,主要宣傳維新變法思想,主張改良,A項不符合題意;
B:《民報》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宣傳的是三民主義等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思想,B項不符合題意;
D:《解放日報》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創辦的大型機關報,主要是為了宣傳黨的政策、抗日主張等,與1922年時間不符,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6.【答案】B
【知識點】敵后戰場的抗戰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1945年”“熱情有力的‘民主新中國’存在于國民黨封鎖線之后”和結合所學可知,陜甘寧邊區在抗日戰爭時期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抗日根據地的總后方,這里實行民主選舉等一系列民主制度,呈現出積極抗戰、民主建設的蓬勃景象,B項符合題意;
A:1927—1934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存是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A項不符合題意;
C:西南抗戰大后方主要是重慶等地,是國民黨統治區域,存在獨裁統治等問題,與“民主新中國”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陜甘寧邊區在解放戰爭時期的稱陜北解放區,1945年時處于抗日戰爭階段,當時稱陜甘寧邊區,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敵后抗戰,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7.【答案】B
【知識點】重慶談判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1945年8月11日”“迅即展開接收部署,同時警告敵軍不得向我已指定之軍事長官以外的任何人投降繳械,并確保聯絡和掌握,以待國軍到達”和結合所學可知,當時中共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后廣泛分布,具備直接接收日軍投降的地理優勢,蔣介石電令明確要求日軍只能向國民黨指定將領投降繳械,核心是防止中共接收日偽軍投降,將中共排除在受降程序之外,否定其合法地位,B項符合題意;
A: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蔣介石電令核心是受降權分配問題,A項不符合題意;
C:電令主要是對受降權的控制,未體現為進攻解放區爭取時間,C項不符合題意;
D:1946年政治協商會議召開,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8.【答案】B
【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為國家工業化打下基礎,以鞏固國防、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并保證中國經濟向社會主義前進”和結合所學可知,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1953—1957年,國家有計劃地開展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各項經濟建設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B項符合題意;
A: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A項不符合題意;
C:由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左”的錯誤,導致全國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為渡過難關,恢復經濟,中共中央提出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與題干“為國家工業化打下基礎”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1950年,黨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決策,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與題干“為國家工業化打下基礎”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第一個五年計劃,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9.【答案】D
【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1978年我國農業在GDP中的占比為28.1%,而2002年為15.4%”可知,農業在GDP中的占比下降,意味著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從農村中轉移出來,反映了產業結構從農業為主向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轉變,即產業結構優化升級,D項符合題意;
A:農業在GDP中的占比下降不能說明農村改革成效顯著,A項不符合題意;
B:農業在GDP中的占比下降反映的是產業結構的變化,并不能說明市場經濟體制完善,B項不符合題意;
C:農業在GDP中的占比下降反映的是產業結構的變化,不能說明對外開放全面推進,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0.【答案】B
【知識點】航天事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1979年我國科學家繪制的一副想象未來的插圖、2021年‘天宮課堂’第一課”可知,圖片與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相關,該展覽的主題為“接力——逐夢星辰大海”,B項符合題意;
A: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A項不符合題意;
C: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1978年,思想理論界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航天事業的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1.【答案】A
【知識點】古埃及文明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古埃及法老和上層精英們幾乎能夠通過稅收掌握所有可得到的剩余資源,能夠聚集王室苦役勞力”和結合所學可知,古埃及法老和上層精英通過稅收制度掌握所有可得到的資源和勞動力,保證了國家有足夠的資金來維持其行政、軍事和社會福利項目,反映出古埃及形成了強大的中央權力,能夠集中資源進行大型工程建設,A項符合題意;
B:題干未涉及古埃及充滿神秘主義色彩,B項不符合題意;
C:古埃及神權與王權關系緊密,題干未涉及神權與王權逐漸分離,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中法老和上層精英掌控資源及勞動力,用于金字塔建造,未體現社會矛盾日益激化,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古埃及文明,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2.【答案】C
【知識點】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圖中教皇、國王、領主、騎士以及莊園等元素”和結合所學可知,在歐洲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是嚴格且分明的。這種等級制度通常被稱為封建等級制度,它基于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關系,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等級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國王、貴族、騎士和農民等不同階層有著明確的職責和權利。國王作為最高統治者,擁有最高的權威,但他的權力也受到教會和其他封建領主的限制。教皇在精神層面具有極大權威,國王等世俗權力與教會權力相互交織。貴族則是國王的封臣,他們從國王那里獲得土地(封地),并為國王提供軍事服務和其他形式的支持。騎士是貴族的封臣,他們從貴族那里獲得土地,并為貴族提供軍事服務。農民則是最底層的階級,他們為封建主耕種土地,提供勞役和稅收,圖片描繪的是歐洲的封建社會,C項符合題意;
A:古希臘城邦制度是小國寡民、直接民主政治,不存在教皇、國王以及封建等級關系等,A項不符合題意;
B:羅馬帝國對外擴張主要體現為軍事征服和領土拓展,與圖中呈現的封建等級秩序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D:阿拉伯帝國統治有其獨特的伊斯蘭政治文化體系,具有政教合一的特點,圖中呈現的封建等級秩序受到了歐洲基督教的影響下,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歐洲的封建社會,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3.【答案】A
【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富商們拿著鑷子數胡椒,一粒一粒又一粒”和結合所學可知,在中世紀末的歐洲,胡椒是一種稀罕的貴重物品,中世紀末的歐洲,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對香料等奢侈品的需求不斷增加,胡椒成為了貿易中的重要商品,而傳統的貿易路線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導致香料等商品價格上漲。這種對香料等財富的追求,成為新航路開辟的重要動因之一。所以這首歌謠可用于研究新航路開辟的動因,A項符合題意;
B:市民階層興起與市民階層的經濟活動、政治訴求、社會地位變化等有關,歌謠主要強調的是對財富的追求,未體現歐洲市民階層的興起,B項不符合題意;
C:封建莊園制的衰落主要與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興起、農民的分化等因素有關,題干未體現封建莊園制的衰落,C項不符合題意;
D:手工工場生產主要體現的是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如集中生產、分工協作等。題干未體現手工工場生產的出現,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4.【答案】D
【知識點】英國的殖民擴張與“三角貿易”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英國從亞洲進口棉織物約86萬匹,其中51萬匹被再次出口到外國,約1/3被消費在國內市場,1/2進入歐洲各地,余下1/6則出口到美洲和非洲”可知,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歐洲國家通過殖民擴張和貿易活動,初步建立了連接歐、亞、美、非的全球性貿易網絡,英國從亞洲進口棉織物后,大量轉口至歐洲、美洲和非洲,說明商品流通已跨越多個大洲,D項符合題意;
A:18世紀中葉七年戰爭后英國成為海上霸主主,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未體現奴隸貿易,B項不符合題意;
C:19世紀工業革命后亞洲淪為原料產地,與題干亞洲仍出口制成品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歐洲殖民擴張,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5.【答案】B
【知識點】歐洲早期的殖民掠奪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1720年英國海外貿易特許公司的股價變動表”可知,歐洲的殖民擴張開始于15、16世紀,這一時期的西歐殖民者大肆掠奪金錢與資源,東印度公司、南海公司和皇家非洲公司的股價在短時間內都有大幅增長,這表明當時人們對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充滿了熱情,人們希望通過海外貿易和殖民活動實現財富的快速積累,B項符合題意;
A:工業革命的條件包括手工工場的普及、圈地運動提供大量自由勞動力、海外市場的擴大等,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開展,股價變動不能不能說明已經具備了工業革命的條件,A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未體現將非洲作為侵略重點,C項不符合題意;
D:第二次工業革命后出現了壟斷資本主義,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形成壟斷組織。1720年處于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夕,以自由資本主義為主,尚未出現壟斷資本主義,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英國殖民擴張,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6.【答案】C
【知識點】華盛頓與美國獨立戰爭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1776年3月大陸會議”“將許多不幸的人束縛在專制的奴隸制中,這是不是與北美正為自身自由而進行的光榮斗爭不相符”可知,題干認為美國獨立戰爭是為自身自由而斗爭的,但斗爭同時卻將許多人束縛在奴隸制中,這與斗爭初衷不符。表明請愿者是在批評奴隸制度的存在與北美追求自由的精神相矛盾,反對保留奴隸制度,C項符合題意;
A:題干未提及反對北美宣布獨立,A項不符合題意;
B:武力反抗英軍是北美獨立戰爭的主要斗爭方式,與題干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未體現建立民主共和,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美國獨立戰爭,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7.【答案】A
【知識點】第一國際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工人階級的經濟解放是一切政治運動都應該作為手段服從于它的偉大目標”和結合所學可知,題干認為政治運動的主要目標是工人階級的經濟解放,1864年英國、法國、德國等國的工人,成立了國際工人協會,史稱“第一國際”,為推動工人階級經濟解放,“第一國際”在各國建立支部,努力把各國工人階級的斗爭聯合起來,以提高工資、縮短工時、改善勞動條件為目標進行經濟斗爭,A項符合題意;
B:發動武裝革命主要側重于通過暴力手段奪取政權,題干強調經濟解放,與武裝革命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強調經濟解放,宣傳教育并非圍繞實現經濟解放的直接手段,C項不符合題意;
D:建立工人政權屬于政治措施,與題干“經濟解放”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第一國際,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8.【答案】D
【知識點】蘇維埃政府的新經濟政策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沒有這些糧食,國家政權就等于零。沒有這些糧食,社會主義的政策不過是一種愿望而已”和結合所學可知,列寧強調糧食對國家政權和社會主義政策的重要性,1920年底,蘇國內戰爭結束后,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蘇維埃政權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恢復經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導致農民不滿,生產力下降。1921年,蘇俄實行新經濟政策,“用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交完稅后農民可以自由支配剩余糧食。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提高了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迅速恢復,D項符合題意;
A:1918—1921年初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質是采取軍事非常手段,按軍事主義原則調節國家的生產和分配,1920年12月時已暴露其弊端,A項不符合題意;
B:20世紀30年代初,蘇聯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B項不符合題意;
C: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是新經濟政策的內容,與題干“糧食問題”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新經濟政策,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9.【答案】D
【知識點】二戰的爆發與主要戰場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在1919年我們擁有一個黃金的機會……去承擔世界領導責任”“在我們所有人的幫助下,羅斯福一定能在威爾遜失敗的地方成功”可知,美國是想在巴黎和會成為世界霸主,但沒有實現;1941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盧斯意在鼓動羅斯福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代表美國政府領導世界,D項符合題意;
A:題干強調的是鼓勵美國趁二戰的有利時機爭奪世界霸權,未體現孤立社會主義國家,A項不符合題意;
B:二戰爆發后,一戰后的國際秩序已經破壞,B項不符合題意;
C:1933年羅斯福實行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30.【答案】A
【知識點】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1958年”“萬眾騰歡”“殖民主義者膽戰心寒”“萬隆的光明”“開羅的勇敢”“塔什干”和結合所學可知,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提高了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民族自信心,鼓舞了亞非拉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1958年塔什干會議召開,這次會議的核心理念應是促進亞非國家的文化交流、加強反殖民主義共同意識。這些反映了亞非民族解放運動高漲,A項符合題意;
B:冷戰結束后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B項不符合題意;
C: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由一國走向多國,東歐、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現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如:東歐的民主德國、南斯拉夫、波蘭等;亞洲的中國、朝鮮、越南等,社會主義力量逐漸壯大,題干未體現社會主義力量逐步壯大,C項不符合題意;
D:二戰后美蘇冷戰時期,美蘇兩大集團對抗,題干未體現美蘇兩大集團對抗的加劇,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亞非民族解放運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31.【答案】(1)史事:東漢至隋唐佛教傳入中國;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和科技傳入中國。
特性:連續性、創新性、包容性。
(2)目的:學習中原王朝統治方式(或制度);順應女真部落體制改革需要;提倡儒學,加強思想控制(教化);學習中原治國理政及軍事經驗;因俗而治,緩和民族矛盾等。
歷史意義: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等。
(3)新特點:中西互譯;民族語言的翻譯常態化;對西方科技翻譯增多;中華典籍西譯等。
【知識點】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說的繁榮景象;女真族的崛起;佛教與道教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一次是從印度來的水,一次是從西方來的水”和結合所學可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東漢時期通過絲綢之路等途徑傳入中國。在隨后的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眾多高僧西行求法,如法顯、玄奘等,帶回大量佛教經典并進行翻譯。同時,印度等地的高僧也東來傳法譯經,像鳩摩羅什等。佛教教義、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如佛教故事、石窟藝術等)等豐富內容傳入,對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近代鴉片戰爭后,國門被迫打開,西方文化和科技大規模涌入。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社會科學思想(如政治學說、民主思想等)以及技術發明(如機械制造、交通工具等)通過傳教士傳教、翻譯西方書籍(如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的譯著)、興辦新式學堂等方式傳入中國,深刻沖擊和改變著中國傳統社會和文化。結合所學可知,中華文化在漫長歷史中,不斷有新元素注入,從東漢佛教傳入,歷經多個朝代持續發展融合,到近代西方文化科技傳入,始終保持文化發展的延續,沒有出現文化傳承的斷裂;面對佛教和西方文化科技傳入,中華文化并非簡單照搬,而是在吸收過程中進行創新。比如佛教傳入后,與中國本土的道家、儒家思想融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禪宗等);近代對西方科技文化的吸收,也推動了中國在科技、思想等方面的變革創新;中華文化能夠接納外來的佛教和西方文化科技,不排斥異質文化,將其融入自身發展體系。如佛教融入中國文化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西方文化科技也在中國找到傳播和發展空間。
(2)根據材料二“朕所以令譯五經者,正欲女直(女真)人知仁義道德所在耳”和結合所學可知,金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通過翻譯漢籍,學習中原地區先進的政治制度、管理模式等。例如中原王朝的官僚制度、法律體系等,有助于完善金朝自身統治體系;當時女真社會處于發展變革階段,翻譯漢籍能引入中原先進文化和治理經驗,為女真部落從原始部落體制向封建王朝體制轉變提供借鑒,促進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的變革;儒家思想強調倫理道德、等級秩序等,翻譯儒家經典并推廣,能使女真人接受儒家的價值觀念,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穩定,加強思想統治;漢籍中包含豐富的治國理政案例、軍事戰略戰術等內容,金朝通過翻譯學習,可提升自身治理國家和軍事作戰能力;讓女真族學習漢族文化,促進民族間文化交流和理解,一定程度上緩和女真族與漢族等民族之間的矛盾,鞏固金朝統治。結合所學可知,女真人學習漢族文化經典,加深了對漢族文化的了解,在文化、習俗、思想等方面逐漸與漢族趨同,不同民族之間交流互動增多,促進了民族融合通過翻譯和學習漢籍,女真人接觸和接受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觀念,如儒家思想等,增強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有利于多民族國家文化層面的凝聚和發展。
(3)根據材料三“清康熙皇帝命人翻譯的西方微積分著作《御制數理精蘊》”“1687年法國出版的柏應理《中國哲學家孔子》,譯自《大學》《中庸》《論語》”可知,材料中既出現西方著作(如西方微積分著作《御制數理精蘊》)被翻譯成中文,也有中國典籍(如《大學》《中庸》《論語》)被譯成外文,說明清代前期翻譯不再局限于單向引進或輸出,而是呈現中西文化雙向交流翻譯的態勢。根據材料三“清代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并行書寫的“四書”可知,清代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并行書寫“四書”,體現了在民族語言翻譯方面,不再是偶然或個別行為,而是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文化現象,促進了多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康熙皇帝命人翻譯西方微積分著作《御制數理精蘊》,反映出清代前期對西方科技知識的重視和翻譯傳播力度加大,以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滿足自身發展需求;1687年法國出版《中國哲學家孔子》,譯自《大學》《中庸》《論語》,說明這一時期中國傳統經典開始被系統翻譯介紹到西方,推動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
故答案為:
(1)史事:東漢至隋唐佛教傳入中國;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和科技傳入中國。特性:連續性、創新性、包容性。
(2)目的:學習中原王朝統治方式(或制度);順應女真部落體制改革需要;提倡儒學,加強思想控制(教化);學習中原治國理政及軍事經驗;因俗而治,緩和民族矛盾等。歷史意義: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等。
(3)新特點:中西互譯;民族語言的翻譯常態化;對西方科技翻譯增多;中華典籍西譯等。
【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金世宗大量翻譯漢籍的目的和歷史意義、清代前期翻譯領域表現出的新特點、佛教傳入中國、近代以來西方文化和科技傳入中國,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1)史實:據材料一“一次是從印度來的水,一次是從西方來的水”和所學知識可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東漢時期通過絲綢之路等途徑傳入中國。在隨后的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眾多高僧西行求法,如法顯、玄奘等,帶回大量佛教經典并進行翻譯。同時,印度等地的高僧也東來傳法譯經,像鳩摩羅什等。佛教教義、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如佛教故事、石窟藝術等)等豐富內容傳入,對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近代鴉片戰爭后,國門被迫打開,西方文化和科技大規模涌入。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社會科學思想(如政治學說、民主思想等)以及技術發明(如機械制造、交通工具等)通過傳教士傳教、翻譯西方書籍(如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的譯著)、興辦新式學堂等方式傳入中國,深刻沖擊和改變著中國傳統社會和文化。
特性:據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文化在漫長歷史中,不斷有新元素注入,從東漢佛教傳入,歷經多個朝代持續發展融合,到近代西方文化科技傳入,始終保持文化發展的延續,沒有出現文化傳承的斷裂;面對佛教和西方文化科技傳入,中華文化并非簡單照搬,而是在吸收過程中進行創新。比如佛教傳入后,與中國本土的道家、儒家思想融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禪宗等);近代對西方科技文化的吸收,也推動了中國在科技、思想等方面的變革創新;中華文化能夠接納外來的佛教和西方文化科技,不排斥異質文化,將其融入自身發展體系。如佛教融入中國文化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西方文化科技也在中國找到傳播和發展空間。
(2)目的:據材料二“朕所以令譯五經者,正欲女直(女真)人知仁義道德所在耳!””和所學知識可知,金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通過翻譯漢籍,學習中原地區先進的政治制度、管理模式等。例如中原王朝的官僚制度、法律體系等,有助于完善金朝自身統治體系;當時女真社會處于發展變革階段,翻譯漢籍能引入中原先進文化和治理經驗,為女真部落從原始部落體制向封建王朝體制轉變提供借鑒,促進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的變革;儒家思想強調倫理道德、等級秩序等,翻譯儒家經典并推廣,能使女真人接受儒家的價值觀念,規范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穩定,加強思想統治;漢籍中包含豐富的治國理政案例、軍事戰略戰術等內容,金朝通過翻譯學習,可提升自身治理國家和軍事作戰能力;讓女真族學習漢族文化,促進民族間文化交流和理解,一定程度上緩和女真族與漢族等民族之間的矛盾,鞏固金朝統治。
歷史意義:據所學知識可知,女真人學習漢族文化經典,加深了對漢族文化的了解,在文化、習俗、思想等方面逐漸與漢族趨同,不同民族之間交流互動增多,促進了民族融合通過翻譯和學習漢籍,女真人接觸和接受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觀念,如儒家思想等,增強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有利于多民族國家文化層面的凝聚和發展。
(3)新特點:據材料三“清康熙皇帝命人翻譯的西方微積分著作《御制數理精蘊》”“1687年法國出版的柏應理《中國哲學家孔子》,譯自《大學》《中庸》《論語》”可知,材料中既出現西方著作(如西方微積分著作《御制數理精蘊》)被翻譯成中文,也有中國典籍(如《大學》《中庸》《論語》)被譯成外文,說明清代前期翻譯不再局限于單向引進或輸出,而是呈現中西文化雙向交流翻譯的態勢;據材料三“清代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并行書寫的“四書”可知,清代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并行書寫 “四書” ,體現了在民族語言翻譯方面,不再是偶然或個別行為,而是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文化現象,促進了多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康熙皇帝命人翻譯西方微積分著作《御制數理精蘊》,反映出清代前期對西方科技知識的重視和翻譯傳播力度加大,以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滿足自身發展需求;1687年法國出版《中國哲學家孔子》,譯自《大學》《中庸》《論語》 ,說明這一時期中國傳統經典開始被系統翻譯介紹到西方,推動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
32.【答案】(1)判斷:不適用。
原因:《馬關條約》增開商埠,允許日本在華設廠,外國入境人數增加;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強租租借地,進行殖民;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簽訂,允許外國派兵駐守北京使館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推行改革,鼓勵工商業,與西方聯系加強等。
(2)旅行觀:旅行有利于經濟發展(或振興實業、刺激經濟、惠民生、有助扭轉貿易逆差);旅行有利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意識;旅行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和人民團結等。
歷史背景:日軍侵華,抗日戰爭爆發;愛國救亡運動興起等。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辛丑條約》及其危害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1897年至1913年是外國人入境人數高速增長階段。17年間共增加了6.8倍,年均增長率為13.7%。但是,從1887年到191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43.43億元增加到187.53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僅為0.3%”可知,從1897年到1913年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是較低的,但入境旅游人數高速增長,所以,“入境旅游與經濟發展水平是相適應的”不適用于中國近代。根據材料一“1897年到1913年”和結合所學可知,1895年甲午戰敗中國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增開了沙市、重慶、蘇州和杭州為商埠,侵略勢力深入內地,且條約中規定允許日本在華開設工廠,大量外資涌入,故入境人口大量增加;甲午戰敗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更加暴露無疑,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劃分勢力范圍;1901年《辛丑條約》規定了允許外國派兵駐守北京使館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解決社會危機和國家危機,清政府在1901-1911年掀起了清末新政,鼓勵工商業的發展,與西方聯系加強等。
(2)根據材料二“我國實業落伍,以言振興……足以裕民生而補通商之漏卮”可知,旅行有利于經濟發展;根據材料二“睹(祖國)山川之壯麗而思國防,覽方物之多庶而念建設,不知不覺之中,民族意識于焉發揚”可知,旅行有利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意識;根據材料二“民眾族繁之國……當互相溝通,養成其共通之習尚與公誠堅凝之團結性”可知,旅行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和人民團結。根據材料二“1931年”、“1944年”和結合所學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中國開始了14年抗戰,為了挽救國家危機,避免亡國滅種,愛國救亡運動興起,如一二九運動、東北抗日聯軍的組建,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開啟了全民族抗戰等。
故答案為:
(1)判斷:不適用。原因:《馬關條約》增開商埠,允許日本在華設廠,外國入境人數增加;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強租租借地,進行殖民;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簽訂,允許外國派兵駐守北京使館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推行改革,鼓勵工商業,與西方聯系加強等。
(2)旅行觀:旅行有利于經濟發展(或振興實業、刺激經濟、惠民生、有助扭轉貿易逆差);旅行有利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意識;旅行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和人民團結等。歷史背景:日軍侵華,抗日戰爭爆發;愛國救亡運動興起等。
【點評】本題以二則材料為依托,考查近代中國外國人入境人數急劇增加的原因、當時民眾的旅行觀,并分析這些觀念產生的歷史背景,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1)判斷:根據材料一“1897年至1913年是外國人入境人數高速增長階段。17年間共增加了6.8倍,年均增長率為13.7%。但是,從1887年到191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43.43億元增加到187.53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率僅為0.3%”,可得出從1897年到1913年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是較低的,但入境旅游人數高速增長,故“入境旅游與經濟發展水平是相適應的”不適用于中國近代。
原因:根據材料一“1897年到1913年”和所學知識,可得出1895年甲午戰敗中國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增開了沙市、重慶、蘇州和杭州為商埠,侵略勢力深入內地,且條約中規定允許日本在華開設工廠,大量外資涌入,故入境人口大量增加;甲午戰敗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更加暴露無疑,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劃分勢力范圍;1901年《辛丑條約》規定了允許外國派兵駐守北京使館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解決社會危機和國家危機,清政府在1901-1911年掀起了清末新政,鼓勵工商業的發展,與西方聯系加強等。
(2)旅行觀:根據材料二“我國實業落伍,以言振興……足以裕民生而補通商之漏卮”,可得出旅行有利于經濟發展;;根據材料二“睹(祖國)山川之壯麗而思國防,覽方物之多庶而念建設,不知不覺之中,民族意識于焉發揚 ”,可得出旅行有利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意識;根據材料二“民眾族繁之國……當互相溝通,養成其共通之習尚與公誠堅凝之團結性”,可得出旅行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和人民團結。
歷史背景:根據材料二“1931年”、“1944年”和所學知識,可得出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中國開始了14年抗戰,為了挽救國家危機,避免亡國滅種,愛國救亡運動興起,如一二九運動、東北抗日聯軍的組建,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開啟了全民族抗戰等。
33.【答案】(1)依據:發生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倡導科學和理性。
(2)差異:時代側重文明特征(或社會變革),年代側重時間標記;時代常用于分期,年代常用于敘事;時代具有價值立場,年代比較中性;時代一般指較長時間段,年代一般較短等。
(3)書名:《災難的年代:1914~1945》。全書概要:1914~1945年是“災難的年代”,這一時期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爆發的經濟大危機,法西斯勢力突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帶來空前的巨大災難。 從914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俄羅斯帝國的社會矛盾,先后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事業革命的勝利,誕生了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揭開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新紀元。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國家矛盾得到調整,但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導致1929年到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再次沖擊了資本主義社會。為擺脫經濟危機,德國和日本法西斯主義興風作浪,走上法西斯道路,意欲奴役世界人民。英法等國家實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國家侵略野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反法西斯陣營取得最終的勝利,但人類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危機,造成歐洲霸權走向衰落。
【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進程及結果;墨索里尼與意大利法西斯專政;希特勒與二戰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本書講述了另一類的革命的故事,即思想革命。書中集中講述了當時思想大師們的日常生活及其光輝成就——比如哲學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化學家拉瓦錫、數學家拉格朗日等人。他們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并且為一場技術革命開辟了道路”和結合所學可知,18世紀開始,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進步的思想家們著書立說,宣傳自由、平等和民主,提倡對民眾進行啟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驅散愚昧的黑暗,所以,這場運動被稱為“啟蒙運動”。作者將法國歷史上的1660—1800年稱為“理性時代”的根據是發生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倡導科學和理性。
(2)根據材料一“本書講述了另一類的革命的故事,即思想革命。書中集中講述了當時思想大師們的日常生活及其光輝成就——比如哲學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化學家拉瓦錫、數學家拉格朗日等人。他們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并且為一場技術革命開辟了道路”、根據材料二“《革命的年代:1789—1848》”和結合所學可知,“時代”與“年代”的核心差異在于時間跨度的長短、劃分根據的社會屬性以及概念內涵的范疇。 “年代”是以十年為單位的紀年方式,屬于嚴格的時間分段概念;而“時代”則具有更廣泛的社會歷史屬性,通常以經濟、政治、文化等重大變革為劃分根據,涵蓋多維度的時空影響。所以,“時代”與“年代”概念內涵的差異,在于時代側重文明特征(或社會變革),年代側重時間標記;時代常用于分期,年代常用于敘事;時代具有價值立場,年代比較中性;時代一般指較長時間段,年代一般較短等。
(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根據材料二樣式,在世界史中選擇1914年到1945年的大事擬定書名:《災難的年代:1914—1945》。本題要圍繞1914年到1945年的大事論證它是人類歷史上最具毀滅性的時期之一,相關大事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些世界都是人類的浩劫。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發了十月革命,揭開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新篇章,但沒有改變對人類文明的破壞。受戰爭和經濟危機的打擊,西方霸權逐漸衰落。如:1914—1945年是“災難的年代”,這一時期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爆發的經濟大危機,法西斯勢力突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帶來空前的巨大災難。從1914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俄羅斯帝國的社會矛盾,先后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事業革命的勝利,誕生了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揭開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新紀元。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列帝國主義國家矛盾得到調整,但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導致1929年到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再次沖擊了資本主義社會。為擺脫經濟危機,德國和日本法西斯主義興風作浪,走上法西斯道路,意欲奴役世界人民。英法等國家實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國家侵略野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反法西斯陣營取得最終的勝利,但人類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危機,造成歐洲霸權走向衰落。
故答案為:
(1)根據:發生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倡導科學和理性。
(2)差異:時代側重文明特征(或社會變革),年代側重時間標記;時代常用于分期,年代常用于敘事;時代具有價值立場,年代比較中性;時代一般指較長時間段,年代一般較短等。
(3)書名:《災難的年代:1914—1945》。全書概要:1914—1945年是“災難的年代”,這一時期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爆發的經濟大危機,法西斯勢力突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帶來空前的巨大災難。從914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俄羅斯帝國的社會矛盾,先后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事業革命的勝利,誕生了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揭開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新紀元。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國家矛盾得到調整,但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導致1929年到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再次沖擊了資本主義社會。為擺脫經濟危機,德國和日本法西斯主義興風作浪,走上法西斯道路,意欲奴役世界人民。英法等國家實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國家侵略野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反法西斯陣營取得最終的勝利,但人類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危機,造成歐洲霸權走向衰落。
【點評】本題以二則材料為依托,考查作者將法國歷史上的1660—1800年稱為“理性時代”的根據、辨別“時代”與“年代”概念內涵的差異,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1)依據:根據材料一“本書講述了另一類的革命的故事,即思想革命。書中集中講述了當時思想大師們的日常生活及其光輝成就——比如哲學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化學家拉瓦錫、數學家拉格朗日等人。他們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并且為一場技術革命開辟了道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世紀開始,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進步的思想家們著書立說,宣傳自由、平等和民主,提倡對民眾進行啟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驅散愚昧的黑暗,因此,這場運動被稱為“啟蒙運動”;可知作者將法國歷史上的1660-1800年稱為“理性時代”的依據是發生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倡導科學和理性。
(2)差異:根據材料一“本書講述了另一類的革命的故事,即思想革命。書中集中講述了當時思想大師們的日常生活及其光輝成就——比如哲學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化學家拉瓦錫、數學家拉格朗日等人。他們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并且為一場技術革命開辟了道路”;根據材料二“《革命的年代:1789-1848》”,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時代”與“年代”的核心差異在于時間跨度的長短、劃分依據的社會屬性以及概念內涵的范疇。 “年代”是以十年為單位的紀年方式,屬于嚴格的時間分段概念;而“時代”則具有更廣泛的社會歷史屬性,通常以經濟、政治、文化等重大變革為劃分依據,涵蓋多維度的時空影響。因此“時代”與“年代”概念內涵的差異,在于時代側重文明特征(或社會變革),年代側重時間標記;時代常用于分期,年代常用于敘事;時代具有價值立場,年代比較中性;時代一般指較長時間段,年代一般較短等。
(3) 仿寫: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據材料二樣式,在世界史中選擇1914年到1945年的大事擬定書名:《災難的年代:1914~1945》。本題要圍繞1914年到1945年的大事論證它是人類歷史上最具毀滅性的時期之一,相關大事有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些世界都是人類的浩劫。雖然第一次世界大戰引發了十月革命,揭開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新篇章,但沒有改變對人類文明的破壞。受戰爭和經濟危機的打擊,西方霸權逐漸衰落。
如書名:《災難的年代:1914~1945》。全書概要:1914~1945年是“災難的年代”,這一時期1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了巨大的災難;爆發的經濟大危機,法西斯勢力突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帶來空前的巨大災難。
從914年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空前的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俄羅斯帝國的社會矛盾,先后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事業革命的勝利,誕生了世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揭開了人類歷史發展的新紀元。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列帝國主義國家矛盾得到調整,但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導致1929年到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再次沖擊了資本主義社會。為擺脫經濟危機,德國和日本法西斯主義興風作浪,走上法西斯道路,意欲奴役世界人民。英法等國家實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國家侵略野心,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此爆發。反法西斯陣營取得最終的勝利,但人類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兩次世界大戰和經濟危機,造成歐洲霸權走向衰落。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洞口县| 桃园县| 新乡县| 海丰县| 当涂县| 常宁市| 连州市| 汶川县| 景东| 民丰县| 岐山县| 永寿县| 铜梁县| 怀宁县| 阜康市| 奉节县| 和林格尔县| 上虞市| 准格尔旗| 射洪县| 兴隆县| 怀远县| 定日县| 大港区| 瓦房店市| 咸丰县| 通许县| 蕲春县| 会同县| 高要市| 丹江口市| 莱西市| 乌拉特前旗| 茌平县| 平遥县| 临湘市| 呈贡县| 桃园市| 健康| 郎溪县| 鱼台县|